第九集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264200/第八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808493301/第七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806322233/第六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804568638/第五集 ttps://www.douban.com/note/803995540/第四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766139700/第二集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150302/第一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809145613/第三集 Picturing Paradise(绘画天堂)因为看到有人说第三集在国内被删减了一些镜头,所以先看了这集——还是有些逆反心理,越不让看的就越要去看一看。
挺感慨的,不知道有什么不可以面对。
也可能是为了淡化百姓对相关事件的记忆吧。
而年轻一代终究会对历史的真相无知。
更便于统治?
将关于木心的这段记录下来,还有其他几幅我喜爱的作品。
When your world is collapsing, when everything is closing in, what you want is to be somewhere else.Somewhere you can breathe in peace. A scrap of beauty, far from the noise and ugliness.But if there is no escape, then you go there in your dreams.And you paint that landscape into existence.【当世界分崩离析,逃无可逃之时,把梦中的美景画下来】画作:木心《清筠涼川》This is what happened in China in the 1970s to the artist Mu Xin.During Mao Zedong's Cultural Revolution, he was an obvious target. Middle-class, intelectual, a lover of decadent, Western art.Mu Xin was subjected to solitary confinement, forced labour and then house arrest.But the paper supplied for weekly confessions became the material of his liberation.【作为中产、知识分子,一个对腐朽的西方艺术的崇拜者,木心在1970年代经历了世界的坍塌。
于是他在每周供应的纸上作画。
】画作:木心《山阴古道》Mu Xin broke out of his confinement by making visible, albeit in deadly secrecy, the landscapes which unfold in his mind.The art memory of China, its peaks and its valleys.【凭着对中国的艺术记忆,画下她的山峰和谷底,她的起起落落。
】画作:木心《梦回西湖》The culture which had giv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1000 years before, true landscape art.While everything else was being smashed up, he was determined that art, now judged a reactionary crime, would survive.Like nature itself, landscape art has always been an antidote to the anarchy wrought by the hand of man.“The nation is broken, but mountains and rivers remain.”【国破山河在】Those words could have come from Mu Xin in the 1970s, but actually they were written 1000 years earlier.画作:乔仲常《后赤壁赋图》This hand scroll was painted by the artist Qiao Zhongchang.It was based o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poems, written by a government official, a man of culture and refinement, called Su Shi.Su Shi had been exiled after a political purge and spent his days writing about excursions he took with his friends up the Yangtze River.Here he is carrying fish and wine as his wife sees him off on the journey.“We turned the boat loose to drift with the current. 【反而登舟 放乎中流】All around was deserted and still. 【时夜将半 四顾寂寥】A lone crane flew overhead. 【适有孤鹤 横江而来】”The painting evokes both the pleasures of friendship and the melancholy of the exile.A dream, but one with a bitter sweet taste.【苏轼的经历和木心倒也有些相同之处。
】But landscape painting wasn't always about escape. Sometimes, artist captured the violence of history.200 years after Su Shi wrote his poems, China's Song dynasty had fallen to Mongol invaders.The painter Wang Meng refused to serve the Mongol emperors, preferring to retreat to a very particular place, his family's estate in the Wingbian mountains.【山水画并不总是有关于逃避,有时也描述历史的残酷。
《后赤壁赋》写成200年后,宋被元灭。
王蒙拒绝为元朝效力,隐居在青卞山】画作:王蒙《青卞山居图》This is, above all, a painting about turbulence. It's full of a kind of restless, writhing, sensuous, intense energy.There's a reason for this turbulence. By the time he painted this, Wang Meng's family mountain retreat was right in the middle of a battlefield fought over by armies 200,000 strong.The reality was marauding and massacre.These are not mountains which protect us. Instead, they trap and threaten us.Shortly after completing it, he fell victim to his political enemies and died in prison.【现实是掳掠和屠杀。
《青卞山居图》表现的是一种动荡。
画成后不久,王蒙受政敌所害,死于狱中。
中国文人的命运,千百年来,似乎都是一样。
】
安塞尔-亚当斯《巨石 半个火山口的脸》(Ansel Adams: Monolith, the Face of Half Dome)Visiting Yosemite was an epiphany for Adams, like falling in love. Gradually, the music faded and surrendering to the drama of the Sierra Nevada light. Photography became everything.Ansel Adams' miracle moment came in 1927. He climbed to 4,000 feet in deep snow, to the precipitous spot known as the Diving Board.With the light failing and down to one glass plate, he had the inspired idea of using a dark red filter to turn the sky almost black, and create an extreme contrast between snow and mountain.And he produced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or any other art.Adams called it his visualisation. Not what his eye but the inner lens of his imagination, could see.【用暗红色滤镜拍摄的作品,是这一集中我最喜欢的】这部纪录片豆瓣有9.1分,而IMDb只有8.2分。
外网有观众评论说这是形容词的大量堆积。
我看了以后,觉得形容词确实不少,但是还是以介绍艺术作品和知识为主。
有大开眼界的感觉。
究其原因,还是国内艺术教育的缺失,我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但是艺术知识相当贫乏,近乎无知。
而看孩子在加拿大这边的课程,艺术课从小学开始就是必修。
还有学校组织各种艺术馆的参观。
小学最后两年,课后还有关于伦勃朗的探讨。
小小年纪已经掌握了基本乐理知识。
估计很多艺术作品都已经在学校分析得纤毫毕露了,所以国外观众看这部纪录片会有写流水账的潦草感觉吧。
而我在今天之前甚至都不知道乔仲常和王蒙。
还不错,值得一看,不过还是西方的比较多,尤其是每一集选取的现代艺术部分还是没有独立于西方主流艺术发展的体系,不是继承就是反思,最多吸收点别的文明的古代艺术,但还是离不了这整个体系。
其他艺术体系基本上选取的还是古代成果,流传下来的例如伊斯兰挂毯等等基本上还是表现的当代继承,没有体现这些艺术的现代创造性发展。
片尾的现代艺术基本上还是欧美人的戏份,西方影响下的成果。
这也是西方主流艺术一家独大占领话语权的结果啊。
不过也有点反思了至少,片子里至少也提到这个问题了,不过文明这个名字实在撑不起来,主要还是艺术了。
最让我奇怪的就是在讲人像那一集居然没有印度教——佛教这一个体系的人像体现,除了提了一嘴犍陀罗艺术受到古希腊影响之外一点都没呀。
这个体系影响区域这么大,历史这么久,居然没有展示?!
过于离谱了。
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到最后美国的林肯像都作为这个体系的近代成果拉出来展示了,还是这个体系老调重弹看腻了!
建议bbc拍一个划掉欧美地区的艺术纪录片,古希腊雕像+油画+基督教艺术的内容早就看腻了!
一遍一遍拍纪录片不腻不烦吗?
我一个中国人都看腻了欧美观众居然没有看烦吗?
1. 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能力,大部分情况下,艺术作品只是客观的呈现在那里,而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每个人接收信息的能力不同,接收到信息以后能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能力也不相同。
惊艳于西蒙·沙玛对于艺术作品内涵细腻的捕捉能力,以及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我等就只能太美了,太有感染力了,太富有情感了),能够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让每一个即使是完全不懂艺术的人,也能够深入了解到作品及作品背后的意义,了解到什么叫做美,为什么叫做美。
2. 永远不要设定艺术的边界,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艺术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极为粗糙的壁画,到中世纪精美的人物及自然画,到现代抽象到极致的波普艺术,从建筑、雕塑,甚至烟花,他们都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作者的主张,至少,证明了我们曾经存在过。
(有点好奇别的艺术形式都讲了,为什么不讲音乐呢?
因为无法通过图像表达么?
3. 战争,又是战争,讲到最后永远离不开对于战争的反思。
固然,战争是不对的,但是欧洲国家真的认真复盘,反思了自己的问题了么?
真的有认真的反思了殖民战争的野蛮性了么?
真的有切身想过布尔战争带来的伤害么?
有换位思考承认过凡尔赛条约的不平等么?
没有,永远都是一副受伤者姿态。
有真正解决了犹太人的问题么?
也没有,大家都还是歧视犹太人,不说而已4. 最后烟花那一段我觉得可能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蔡国强专门为这个节目作画,所以出于尊重强行尬吹了一波哈哈哈(或许也有可能是我没有鉴赏艺术的天赋吧哈哈哈)。
5. 【小小地吐槽一下】明明bbc也能够做出这种“正常心态”的纪录片,那为什么很多纪录片都是一种居高临下,仿佛只有自己是文明人,其他人都是不够开化,尚未发展成型的原始文明,动辄“在我们英国”,强行夹带私货,实在让人恶心。
01 Second Moment of Creation 早期人类艺术
南非,人形壁画这是早期与动物一同出现在壁画中的人类形象,看起来似乎是在奔跑或者狩猎?
很矫健。
毕加索的牛毕加索说自己是个现代的原始人,并且模仿原始人壁画的思路画了很多牛,因为欧洲非洲发现的原始壁画中有不少牛。
我比较喜欢的是立体主义的那几张
米诺斯文明遗址这是个渔村文明的遗址,城镇由石头砌成,城中的主要道路通向祭祀广场。
迈锡尼文明(米诺斯消亡之后希腊人创造的文明)
三星堆面具这个出场是真的震撼。
感觉制作组是真心喜欢三星堆了,片头也把它放在第一个。
约旦佩特拉,纳巴泰文明佩特拉古城非常壮观。
这个地方因贩卖香料而繁荣,古城里融合了希腊、犹太、阿拉伯等等各地人带来的审美特征。
佩特拉城中的拜占庭镶嵌画
墨西哥,玛雅金字塔玛雅文明的统治者向人民保证会祈求雨神Chaac每年降雨。
金字塔是给雨神祭祀的祭台。
当旱灾来临后,玛雅文明就衰落消亡了。
洪都拉斯,玛雅象形文字石阶石阶有64级,讲述了科潘王朝的历史。
但由于连年旱灾,民众不满,因此这座精美的台阶底下是不牢固的碎石块。
石阶最终垮塌,这是修复版。
02 How Do We Look?人体雕像这一集的核心观点可以说是:如何审视人类自身,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母题。
这使我想起在英国听文学课时,有一堂课专门讲到body,我还惊讶于为何会围绕这样的话题研究。
确实,对比其他文明就发现,从希腊发源的西方文明如此崇拜和欣赏人体本身,是其他文明所不能及的。
本集的作者Mary Beard是个很爱从艺术中总结道理的人。
她从兵马俑中看出个体与集体的边界问题来,让我有些“角度刁钻”的感受。
在我看来,兵马俑还是栩栩如生而且形态各异的,如果非说这个雕塑群像有某些整齐划一的地方,那也可以从雕像身份上很好地理解。
毕竟,军队就不会是一个多么有个性的地方。
但Mary在最后也提出了一个反思,西方人看待其他文明的眼光,是不是被西方文明自己给禁锢住了?
墨西哥奥尔梅克文物中最出名的那个摔跤手,拥有着希腊雕塑般的协调比例和逼真形态,因此被认为拥有最高的艺术价值。
但这只是西方艺术眼光的一家之言罢了。
其他文明,尤其是奥尔梅克文明本身,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文明的艺术成就的?
话说回中国来。
这部2018年的纪录片镜头之中的中国西安,绝不会是中国人自己眼中的西安。
画面里的阴暗、逼仄、陈旧,只是印证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一种印象。
这既无助于西方理解兵马俑,也无助于西方理解中国。
秦兵马俑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像。
尺寸大是一种权力和神圣的标志观景殿的阿波罗,英国赛昂宫。
这座雕塑确实好看,充满光明和青春。
然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这座赛昂宫。
赛昂宫大厅03 Picturing Paradise风景画有什么中国山水画更适合作为风景画的开场呢。
能看到山水画的介绍,我是很欣喜的。
西蒙的讲解很有感染力——虽然我后来才知道这些藏品都来自国外的私人收藏家,但也毫不逊色于国内知名藏品给我的感受。
《晴峦萧寺图》(宋)李成西蒙点出了画面中心的寺庙。
意大利巴巴罗别墅Villa Barbaro
alive with mischief
绘于美国南北战争之后。
倒下的麦子如同战场阵亡的士兵。
老兵仍在辛勤劳作,面前是金黄的丰收的田野。
04 The Eye of Faith宗教艺术
春分,吴哥窟日出吴哥窟最早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供奉保护神毗湿奴(Vishnu)。
随着佛教在柬埔寨兴起,吴哥窟逐渐成为佛教寺庙。
庙山中心五座尖塔象征须弥山。
图为最中心的塔尖。
吴哥窟是最早的高棉式建筑,也是柬埔寨的象征,被印在国旗上。
意大利Ravenna的San Vitale教堂
金箔马赛克耶稣像教堂顶部有三幅耶稣像,分别是少年时期、代表为人类牺牲的羔羊形象和年长时期的耶稣。
雅科波·丁托列托《耶稣受难》
中间的三角透视,让观众有一种自己就身在现场的错觉这幅画有意思的地方,一是它的构图:受难的耶稣在正中,画面两边向上延伸;二是它把三个时间点放在同一空间里,打破了时空限制。
画中许多人穿着16世纪的当代服装,就像事件就发生在当时一样
表情精准西班牙塞维利亚,Macarena教堂圣母像
雕像为大理石制作,眼泪由玻璃制作,但是手是木制的,因为人们认为木头比大理石更有温度
复活节,圣母像游行,戴尖帽的是忏悔者
土耳其桑卡克拉清真寺。
清真寺采用了大胆的后现代设计,去除了一切多余的装饰,只保留最质朴的、虔诚的核心。
这样的设计让人想起穆罕默德得到启示之地:希拉山洞
土耳其蓝色清真寺。
伊斯兰教不允许为真主或先知画像,也不允许给活物画像,因为只有真主才有这项权利。
但是植物花卉可以作为花纹出现在地毯、墙壁上。
真主通过古兰经的经文存在,清真寺穹顶、墙壁、立柱上的古兰经书法就代表了真主。
15世纪西班牙的犹太教圣经。
书中的图画、装饰非常华丽,也体现了当时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的融合。
图画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教地毯的风格,交错的文字是希伯来文圣经。
《十诫》第二戒律:不可制造偶像。
这一条引发了长久的争议,但在这本圣经中,第二戒律的同一页上就画着两个光屁股的小伙。
作者在圣经最后一页上光荣地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希腊帕特农神庙。
最初用于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后来改为基督教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又变为清真寺。
Mary Beard在结尾提到了宗教与“文明”的共性。
文明也在试图解释人类的起源与宿命,为人类凝聚共同的信仰。
这一个观点让我想到中国人的崇拜——我们不信奉一神教,但却将祭祖的习俗传承了几千年。
凝聚中国人的不是神,而是祖先、土地、文化,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文明本身。
05 The Triumph of Art东方与西方穹顶是通向神和天堂的通道。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进行了这样一场“竞赛”,各自建出了极为伟大的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最初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大教堂,后来成为拉丁帝国的天主教大教堂。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一直保留到现在。
教堂有大型的穹窿顶,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
现在的穹顶上是阿拉伯语书法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下令建造一座真正为真主而建、胜过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清真寺。
建筑师米马尔·希南设计出了苏莱曼清真寺,也采用了大穹顶。
但在清真寺中,只有四角与墙壁融为一体的大立柱支撑着这个穹顶,再无其他分隔空间的立柱。
像记载的一样,神的旨意通过光线从249扇窗洒入清真寺
整个空间没有遮挡在差不多同一时期,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也建造出了一座开阔、通透的天主教堂。
米开朗琪罗在伯拉孟特构想的基础上,设计了圣伯多禄大教堂,支撑教堂穹顶的立柱都在建筑外部。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穹顶,被称为神圣之作。
米开朗琪罗在穹顶基座修建完成后就去世了,但这一基座奠定了他的设计,后人不可能再做出更改
米开朗琪罗在基座建成后专门宴请了工人们——他很珍视工匠技艺经历了文艺复兴后的西方绘画越来越多地流露出个人色彩,和对权威的挑战。
而被莫卧儿王朝统治的南亚也进入绘画的辉煌时期,阿克巴大帝本人就很喜爱绘画——“有很多人讨厌绘画,但我不喜欢这种人”。
莫卧儿时期的细密画反映出很多西方的元素,体现了阿克巴时代前后的文化融合。
贾汉吉尔是阿克巴大帝的儿子,也是继任的皇帝。
这幅细密画中,贾汉吉尔位于中心,光芒四射,向衣着朴素的苏菲派谢赫(穆斯林圣人)递了一个礼物。
左下方从上至下依次是戴着土耳其头巾、双手合十表示尊敬的奥斯曼苏丹,处于贾汉吉尔脚下、一脸怨恨的英王詹姆斯一世,以及姿态谦卑的画家比奇德尔本人。
画中有不少西方元素,例如下方的两个小天使和上方的两个丘比特
大象与马匹是皇帝赐予画家的礼物,画家向皇帝谦卑地行礼拉合尔的拉合尔堡是莫卧儿王朝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这座城堡在莫卧儿王朝之前就存在,但经过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他建造了泰姬陵)、奥朗则布四个莫卧儿皇帝的修建,城堡融合了印度、伊斯兰、波斯等多样的风格。
拉合尔堡壁画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运用波斯传入的一种马赛克技术绘成。
绘画题材丰富,包含欧洲的天使,中国的龙,本土的神话传说。
壁画像一本立体的书,是莫卧儿王朝向臣民们敞开的艺术博览会。
同一时期的欧洲画家已经开始在画作中大胆地表现自我了。
《宫娥》这幅画是受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及王后所托而作,然而画面中心站着国王的小女儿,周围拥簇着她的侍女和侏儒,画面左边巨大画布前的委拉斯开兹本人则若有所思地看向观众——国王夫妇被缩小在后面的小小镜子里。
镜子里的国王夫妇,究竟是前方画布的反射,还是突然造访的国王夫妇本人的倒映?
《夜巡》是伦勃朗为荷兰贵族所画的群像。
画面中的人物神色各异,形态生动,就好像是用相机定格了一个瞬间,人们在那瞬间的动作都被鲜活地记录下来。
他没有墨守成规,把贵族一字排开,而是将发号施令的贵族放在中心,其他人物在两边排开,用旗帜、枪管和长矛分隔出方向,使画面乱中有序。
伦勃朗本人很喜欢细密画,他自己也经常用细密画的手法和题材作画。
他将莫卧儿细密画中的阿克巴和贾汉吉尔画成一对其乐融融的父子,把帝王的威严转变为柔和的亲情。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与莫卧儿王朝都不乏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莫卧儿王朝的第一座大理石陵墓位于阿格拉,是贾汉吉尔的皇后努尔·贾汗为她父亲、也是贾汉吉尔的重要谋士设计的陵墓。
她的父亲是一名波斯人,因此建筑的装饰风格有很强烈的波斯色彩。
陵墓的内外纹饰都精美绝伦,被称为“印度最完美的建筑”。
这是莫卧儿建筑从红色转向白色的重要转折点
穹顶内部的花纹,陵墓是为逝者修建的“天堂花园”由此发展出的大理石建筑技术也运用在十年后的泰姬陵上。
泰姬陵是沙·贾汗为皇后建造的大理石陵墓,耗时大约二十年,通体都是圣洁的白色,洋葱形状的穹顶美丽非凡。
意大利女画家真蒂莱斯基具有大胆的自我表达的勇气。
她的这幅自画像构图很具有突破性——女画家好像要冲出画布,转身打量自己。
自画像遵循了《图像学》中的画家形象。
画家的头发是黑色的,并由于艺术的激情而显得有些凌乱;脖子上戴着金链,下端是面具挂饰,象征着临摹或模仿;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拿着颜料盘。
但唯一不同的地方是,画家本应该蒙住自己的嘴巴,因为绘画是无声的。
但曾在十八岁被强奸的真蒂莱斯基没有照做,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她坚持自己发声的权利。
最后,关于莫卧儿建筑:https://zhuanlan.zhihu.com/p/86676014https://zhuanlan.zhihu.com/p/9231714506 First Contact文明的冲撞欧洲殖民者可以算是全球化的第一代先驱了。
这个全球化过程有时伴随着文明的融合,更多时候却带来了文明的掠夺和毁灭。
西非的贝宁王国位于现在的尼日利亚境内。
贝宁青铜器的精美生动令人赞叹,其技艺一代一代传承至今,但是英国殖民者在19世纪掠夺走的那一批贝宁青铜如今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没有再回到家乡。
贝宁青铜雕刻了贝宁的国王与历史
服装纹饰非常精细
伊费国王头像,贝宁的铸铜技术传承于伊费人在16世纪西班牙人到来之前,中美洲的居民是阿兹特克人。
阿兹特克文明属于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
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历法、信仰,还有活人献祭的仪式。
西班牙传教士编写的《佛罗伦萨法典》,详细记录了阿兹特克文明,包含阿兹特克人自己绘制的图画在遭到西班牙人攻击之前,阿兹特克统治者曾试图向这些强盗表现友好或者是安抚,赠送了大量礼物。
然而西班牙人对各种金器、雕像的艺术价值不感兴趣,许多金制品被融化为黄金。
镶满绿松石的木质两头蛇,可能是羽毛闪亮的蛇形神明羽蛇神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文明后,对其包含活人献祭的信仰进行彻底清洗,把基督教传入中美洲。
但是阿兹特克文明还是以另一种形式流传下来。
墨西哥人的亡灵节是天主教万圣节与阿兹特克献祭仪式的结合。
人们不认为死亡是件令人哀恸的事情,每到亡灵节,他们会在祭坛上摆上死去的亲人的照片,周围放满面包和水果,等待亡灵在午夜回家。
祭坛上会摆上许多象征死亡的骷髅头
这就是《Coco》里的场景啊这些文明如何看待外来的欧洲人,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对于16世纪的贝宁王国而言,他们看见的欧洲人,大多是高鼻深眼的水手。
贝宁青铜中的欧洲人
贝宁人制作的象牙雕像,底下是水手,中间是帆船,顶上还有一个探出头的水手在16世纪,全球化中心非葡萄牙的里斯本莫属。
里斯本街头上行走着形形色色的黑人白人。
但肤色并不是阶层划分的标志。
既有黑人奴隶,也有白人奴隶;甚至还有黑皮肤的上等人。
与非洲、美洲的经历不同,当葡萄牙人来到印度和中国后,发现当地的本土统治和文化十分强盛,没有被掠夺的可能,于是葡萄牙人转而与他们成为贸易伙伴。
16世纪,葡萄牙人意外地登上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与日本开展了稳定的贸易关系。
日本人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记录下这些欧洲人,那就是南蛮屏风。
他们把这些面貌奇异的外国人成为“南蛮”,因为他们总是从南部登岛,而且卫生习惯和举止行为不太招人喜欢。
画面里有日本人,也有欧洲人、黑人奴仆、穿长袍的阿拉伯人、戴头巾的印度人
欧洲人带着各种货物、珍禽异兽来日本贸易
欧洲人走到哪,就要把上帝带到哪。
欧洲来的传教士在日本发展出近二十五万信众。
但在17世纪以后,手段强硬的德川家族统治了日本,基督教被禁止,教徒被屠杀,推崇简朴、克制的禅宗佛教开始兴起。
大部分对外通商也被取消,荷兰人是唯一获得贸易许可的欧洲人。
凸透镜由荷兰人传入日本。
此后日本流行起一种荷兰镜风景画——用凸透镜观赏用透视法作出的画,画面会更加立体。
日本画家圆山应举擅长荷兰镜绘画。
他更善于把西洋画与日本的禅宗结合起来。
《冰图屏风》圆山应举,18世纪晚期破裂的冰面向远延伸,消失在浓雾中。
画面运用了西洋画的透视法,但又完美地表达了佛教思想中的缺憾和无常。
画面简洁至极,留白意韵深远17世纪的荷兰则依靠贸易和殖民进入了黄金时代。
荷兰画家维米尔一生都待在代尔夫特,画作大多在室内取景,但也丝毫不难窥见当时荷兰的全球化程度。
在荷兰人的室内陈设中,不乏高档的中东地毯,精美的中国瓷器,美洲的海狸皮帽子等等。
《地理学家》,主人公穿着日式长袍,背后放着地球仪这一集的镜头总是对准“水”。
水既是文明之源,也是文明交流的通道之一。
当然文明交流的渠道有很多,曾经有丝绸之路,现在有飞机和互联网。
16-17世纪的艺术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理跨度,尽管过程是缓慢、渐进的,且充斥着流血与抵抗。
一方面是用本土艺术来刻画外来的“他者”,另一方面是将外来的文化与本土的文化杂糅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和形式。
正好看见一个讨论帖,楼主认为《文明》中介绍的内容几乎都不属于主流艺术史。
其实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文明与历史大浪淘沙,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他者”被主流忽视。
况且主流也分地域。
被某一个框架中的“主流”限制住目光,往往会走向偏见与狭隘。
去凝视“主流”以外的文明,试着从那些不同的角度回望“主流”,正是一个观察人类文明的宝贵角度。
07 Radiance色彩与光辉威尼斯画派:在商业繁华的威尼斯,人们喜爱色彩艳丽的装饰品与艺术品,并不以此为俗气。
紫色是非常名贵的颜料,却被用来画商人的袖子
提香《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1520-1523这幅画充满动感与情欲,天空和阿里阿德涅的衣服呈现出透亮的宝石一般的蓝色,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身上的红色服装,还有右下角棕色人群的扭动狂欢。
巴洛克式宫殿往往追求肃穆的古典主义风格,但德国一位采邑主教的巴洛克宫殿内,威尼斯画派的流光溢彩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天花板壁画。
维尔茨堡宫天花板壁画,巴伐利亚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光万丈的太阳神。
但壁画真正的主角是四周这些千姿百态的人。
而宫殿的主人——采邑大主教,被放在一个小小的画框里。
所以说,壁画不仅有鲜亮的色彩,还有鲜活的世俗气息。
全景印度侯丽节。
侯丽节时,人们互相泼洒颜料,嬉戏打闹,庆祝春天到来。
相传是毗湿奴的忠实信奉者钵罗诃罗陀在被女妖侯丽卡火烧时,受到毗湿奴庇护,劫后余生,人们向他泼洒五颜六色的颜料,以示庆祝。
布拉奇《绝对的三个方面》(1823),印度。
(Bulaki, Three Aspects of the Absolute)
虚无(金箔)→大成就者(Mahasiddha)的意识正在觉醒,手里拈着一朵花,寓意世界含苞待放→世界初步形成(金银相错)
大成就者是修行到至高境界、近乎完美的人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两幅有关圣伊西德罗节的油画。
前一幅色彩明快,人物欢欣自在。
后一幅作于拿破仑入侵西班牙之后,画面里充满绝望和死亡的气息。
画中的人们似乎都在无声地嚎叫,脸上是疯狂扭曲的神色。
(或许与戈雅变聋有关。
)戈雅在经历了战争的血腥和生灵涂炭的绝望之后,绘画风格转变为阴沉、恐怖。
画面的中心有一张拿破仑的阴冷的脸日本浮世绘。
最初是描绘市井生活和娱乐风月场所的木版画,主题多是歌舞伎或妓女,还有春宫图。
颜色鲜艳,线条很有表现力。
后来浮世绘逐渐发展成为风景画。
西蒙认为,这是西方现代绘画的灵感之源,浮世绘将自然风景转化为一种图案设计。
《甲州石班泽》葛饰北斋,约1831年西蒙给这幅画作的评价相当高:凡人绘画的巅峰。
画作是浮世绘的典型蓝白配色,蓝色的海水,白色的浪花。
一人站在岩石之巅,奋力拉着绳索,表现出一种勇士的孤独。
远处是日本的守护神:富士山。
富士山
《千绘之海:总州铫子》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最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印象派与浮世绘。
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就包括了不同季节、不同颜色的富士山。
显然这是莫奈绘制28幅鲁昂大教堂的灵感来源——莫奈很喜爱浮世绘,他收藏了231幅,挂满了家中的墙壁。
葛饰北斋的富士山
莫奈的鲁昂大教堂浮世绘给印象派画家的启示有:不再执着于阴影,而是专注于颜色、光线本身;构图不再拘泥于透视法,更大胆地重构前景与后景的关系;用拥挤的人潮来表现城市或市郊的繁华。
梵高《隆河上的星夜》。
梵高也深受日本版画的影响,他比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更为奔放,把颜料直接挤在画布上,用画笔粗犷地把颜料摊开,表现出更浓重的色彩。
《隆河上的星夜》在深蓝的夜幕上铺开了三层金黄的光线——夜空中的星星、岸上的灯火、河中的倒影。
西蒙称之为“三位一体”,梵高笔下的光辉有神性。
有意思的是,西蒙在这一集的落脚点还是艺术与宗教。
艺术给人的愉悦代替宗教,带来宽慰与救赎。
色彩大概就像是教堂彩色玻璃中漏下来的五颜六色的光,将福泽洒入人间。
我觉得现代艺术发展的路程是“去神”的过程,是从神到人、到自然的过程,本集的作品也显然表现出了这一点。
印象派之所以效仿日本浮世绘,就是因为后者的世俗、烟火气,而印象派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物质繁荣、科学技术带来日新月异的时代。
神性有光芒,但是光不是神独有。
现代艺术的光和色彩是人文主义的光芒。
玫瑰经礼拜堂,法国旺斯,亨利·马蒂斯设计08 The Cult of Progress原始与现代
新奇、冷漠、恐惧、忧虑、怀疑……工业时代来临,人们面对气泵里窒息的鸟,态度截然不同欧洲人向东扩张,考察了中东、非洲的文化遗迹(尤其是法国人来到埃及,他们认为这是文明的起源),运回了各种当地艺术品,也在本土掀起了东方热。
只不过,当时大多数描绘东方的画作都是在欧洲找模特完成的,只是画家的想象作品。
画面中应该是穿着异域服饰的巴黎犹太人模特,黑人奴仆纯属虚构当欧洲艺术家来到美洲片处女之地时,他们把美的渴望寄托在自然上。
画家们从未像在美洲大陆上这样热衷于自然风景画。
自然风景画先驱托马斯·科尔认为这是“神的纯粹之作”,并总是在山水之中点缀土著人的生活,就像描绘世外桃源一般。
土著人是理想化、未玷污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英国画家特纳则描绘了工业化的英国本土,画面上总是烟雾蒙蒙,机器、工厂占据了原本属于田园生活的地方,人们原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被挤到了一边。
教堂的尖塔位于远方的背景中,已经被模糊、边缘化了美洲土著人的原始生活在欧洲侵略者的镇压之下渐渐消失。
当时的殖民者认为“天命昭昭”(Manifest Destiny),土著人是注定要灭亡的人。
画家乔治·卡特林穷尽一生,游览西部的土著人居住点,在他们灭亡之前,用人像的方式把他们记录下来。
他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土著人的部族、地位、佩戴的纹饰,把他们当做个体,而不是群体。
但是从土著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将要灭亡的印第安人的浪漫化描绘,是向付钱看展的白人的猎奇展览。
印第安人在兽皮上记录了他们抵御外敌的战争,画面里是鲜血和死亡。
另一名画家戈特弗里德·林道尔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为殖民地的原住民画像。
他为欧洲客户绘制了许多新西兰毛利人的画像,画中的模特大多穿着民族服饰,脸上文着“塔莫克”,也就是他们的文身艺术。
(毛利人的塔莫克没有一个是重复的。
)
但是,毛利人没有灭亡。
一些经常与欧洲人接触和贸易的上层毛利人也花钱雇林道尔画像。
毛利人为自己画像的要求,往往不是展现民族特点,而是相反,他们希望展现自己游走在两种文明之间的成功。
画像中的毛利酋长是这个家族的祖先巴黎、奥斯曼的城市改造与印象派奥斯曼在1850年代对巴黎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奠定了现代巴黎的基础。
杂乱、破旧的街区被整齐的联排公寓和宽敞的林荫大道所替代。
富庶的中产阶级在这个世界文化之都游玩、享乐、纸醉金迷。
蒸汽中隐约是巴黎的联排住宅楼
巴黎中产阶级的游乐场景,画面喧闹、色彩鲜艳
Male gaze——远处的男人在观察女主人公爱德华·马奈《女神游乐园的吧台》。
女招待身后的巨大的镜子,倒映出巴黎的光怪陆离,但她眼中毫无生气,只有冷漠
女招待的倒影被放在侧面(不同寻常的构图),她似乎在向男客人出售自己的身体这幅画表现出巴黎的繁华背后,还有阴暗、残酷、挣扎。
富人肆意享乐,穷人待价而沽。
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是为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而建。
博览会上展出了欧洲的现代工业产品,也展出了亚非地区的原始艺术。
欧洲人似乎想表明,他们的文明是高级的,应该引领全球。
但破产股票交易员高更看倦了巴黎的世态炎凉,逃往塔希提岛,想在自然和原始生活总会探寻新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他觉得自己既有文明人的血统,也有野蛮人的基因。
他想在塔希提岛上找到完整的自己。
也许,最终他并没有找到答案。
描绘了一个女人从婴儿(右)到衰老(左)的全过程,背景中蓝色的神是高更创造的死神形象毕加索也痴迷于他从博览会上看到的非洲脸谱艺术,这为他后来的人像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个加蓬人面具或许是毕加索的灵感来源之一毕加索在原始艺术的激发下,开启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革新。
他借鉴异域的、甚至是野蛮的图像,颠覆了传统欧洲艺术。
毕加索把非洲面具画在妓女脸上,将色情、暴力、野蛮、恐惧等元素奇妙地连在一起。
在现代的欧洲,人们真的摆脱了野蛮吗?
这一集对文明和野蛮的讨论,让我想起中国文学里对乡土和城市的情结。
透纳的画就像是对田园牧歌的乡愁,高更的画就像是对野蛮又质朴的乡土的讴歌。
中学语文遇到的散文文本,常常是怀着这种乡愁的,因为作家们和当年的欧洲人一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时代。
但是,恐怕乡土终究是回不去了。
说起像高更一样逃到小岛上做隐士(还是一个把画拿到欧洲卖的隐士)的现代人,我想起的竟然是李子柒。
不过李子柒当然和艺术家差得很远,她所展现的也不是猎奇的他者文化,而是向城市中的焦虑症患者贩卖浪漫化的乡野生活。
人总是有惯性,忍不住要怀念以前的日子。
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无情地滚滚而来。
另一方面,历史又是螺旋上升的,到某一个时刻,你可能发现好像回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时代,但事实上却并不相同。
我们都是历史的一瞬罢了。
艺术也是历史的一瞬,但是它能将一瞬定格下来,从而得以不朽。
原始自然-农耕渔猎-繁荣兴盛-战乱灾荒-衰败(重归自然)09 The Vital Spark现代艺术奥斯维辛集中营。
犹太艺术家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将一箱美术用具带进集中营,教这里的孩子们画画。
孩子们的作品被她保留并藏了起来。
战争结束后,这些画作被人发现,收藏在布拉格犹太博物馆。
Ella Steinová, Flying 《飞翔》
办公用纸制作的拼贴画
对窗外世界的幻想1987年,怀着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厌倦,日本企业家福武总一郎买下一座小岛,请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了地面下的地中美术馆。
这是一座现代艺术的殿堂,寂静,极简,充满禅意。
莫奈《睡莲池》
几何图形组成的空间,象征着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抽象主义
蒙德里安试图用绘画艺术的基础形式——点、线、面,来革新现代绘画。
1914年,他独自一人在海边得到了灵感,将海面上的波光与海岸上的墩柱简化为极富韵律的短线条,完成了抽象主义的革命之作。
在巴黎,蒙德里安用几何图形、完美的比例和颜色搭配,画出了许多先锋作品。
在繁华、活力四射的纽约,蒙德里安将色彩打散成一个个小方格,就像纽约闪烁的霓虹灯。
表现主义画家用直觉作画,但整体却又是和谐、充满韵律的。
-波普艺术一切都可以是艺术。
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瓦尔哈拉是德国路德维希一世建立的名人殿堂,在纳粹时期被赋予重要象征意义。
基弗创作了许多反思纳粹的艺术作品,其中一个名为《瓦尔哈拉》的展览,陈列的不是荣耀的日耳曼名人,而是战地医院中的残破的病床。
卡拉·沃克是一名非裔美国人艺术家。
她有很多作品揭露了(或者说是回顾了)白人殖民者对黑人的奴役和犯罪。
艾尔·安纳祖的父亲是加纳的节庆布料制造商。
他继承了编织的工艺形式,把啤酒瓶盖压平,编织成巨型的毯子。
把废物化为美,化为传统。
蔡国强的烟花艺术。
瞬间也能定格永恒。
爆炸之前,没有人知道成品是怎样。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This is beauty, but of the terrible kind. 像是某种鬼魂艾未未《法道》The Law of the Journey黑色充气人纪念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难民。
人们看不清他们的面貌,他们是文明的牺牲品。
以色列艺术家米哈尔·罗夫纳。
也许是因为犹太人饱受战乱和分离的历史,她的投影艺术作品中的人要么在不停地迁徙,要么缄默如蝼蚁。
Tkufot可能是希伯来语“时代、时间”的意思,投影在石头上的鞠躬祷告的小人如同希伯来字母她的实景作品《Makom》,在希伯来文和阿拉伯文中的意思是“place”。
她在以色列、巴勒斯坦收集被炮火毁坏的房屋石头,雇用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将石头堆成各式各样的房子。
一个永远进不去的屋子这些房子在卢浮宫的广场上展出。
左边的房子有一道越来越宽的裂缝前几集的艺术作品更多是在展现美、记录文明。
这一节选取的艺术作品似乎更多是在变革、批判和反思。
因为有了大胆的革新,所以艺术才会越来越多样化;因为有了多样化,所以艺术与现实、大众议题越来越紧密。
在第一集的开头,西蒙曾说,当我们看到文明的对立面——暴力、残忍——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文明意味着什么。
其实,文明包括了所有这一切。
美是文明,批判也是文明;精湛的技艺是文明,残忍的破坏也是文明;自由精神是文明,集体主义也是文明;歌舞升平是文明,战火纷飞也是文明。
正如有上帝就有撒旦、有天堂就有地狱,有残垣断壁才更能突出真善美。
哈立德·萨德从叙利亚巴尔米拉抢救出来的牧师雕像,他本人因拒绝说出藏匿地点而被ISIS斩首最后一幕,西蒙在朝阳中走过千禧桥,走向泰特现代美术馆。
文明是历史的沉淀,艺术是文明的精华。
=The End =
艺术对早期文明是什么?
CONCLUSION/总结:在考古研究与古代艺术的呈现中,我们得以理解在逐渐生成的文明中,艺术扮演着何种地位。
“纵然人生苦短,但艺术能让我们见证相对不朽的事物。
”——《文明》第一集*本文会使用《文明》第一集的观点和内容,也会部分参考《艺术的故事》。
*籍本文,你能够大概了解艺术的意义,以及早期文明进行创作的许多目的,从而理解为何早期艺术作品在我们看来十分简陋。
一,最初的艺术作品说到艺术的起源,考古发现往往溯源到非洲。
那里的某个洞穴墙壁上,有一组简笔线条画作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牛,是断代最早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曾经画过一组牛来致敬这一作品——从素描的写实牛,到几何图形构成的牛,毕加索探索绘画之所以为画的本质在何处。
不过,在早期的艺术作品中,人像和人形(human figure)都是缺席的,人们相信绘画有某种神力。
因此,艺术创作并非出于享受,而是为了满足需要,或者作为仪式,甚至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
“在原始人中,就实用而言,建筑和制像(image-making)没有区别。
他们建造茅屋是为了遮身避雨,挡风防晒,为了躲避操纵自然现象的神灵;制像则是为了保护他们免遭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危害。
他们把超自然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实有其物。
换句话说,他们制作绘画和雕像为了行施法术。
”(《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贡布里希同样提到了非洲另一处的公牛画像,他描述说那个洞穴狭窄,不便进入,在那里突然邂逅洞壁上的一头公牛是令人惊愕的。
显然,原始人在那里画画并非出于娱乐、喜爱或装饰——他是希望,借画公牛这个行为,真正的猎物在现实中也能被他捕到手。
这样,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何早期的艺术作品看起来多少有些粗陋,这一方面需要考虑到那些简单的工具;另一方面,原始人在意的是程式,而非是否符合现实或精确——他要求的是让这些像(image)发挥神力。
[图一: 山鬼的木刻面具]
[图二:阿兹特克的雨神石雕]这样的例子在早期文明中屡见不鲜,看看埃及的那些壁画,你是否会惊讶画中的手臂毫不顾虑透视地放得一样长?
两只眼睛都画作一样?
两脚看起来都是右脚?
那是埃及人害怕画中画得不正的人形会损害现实中的人,才那么画的。
二,对后世而言显然,当我们用后世的眼光观照历史中的艺术作品时,它们便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
——譬如,存在的证明。
考古学家在上个世纪,一度以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就是在黄河流域。
然而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早期的中华文明是多元的。
在离黄河流域800公里外的四川,还有另外一种失落的文明。
考古学家凭借独特而美丽的青铜面具辨识出它的存在。
那些面具有菱形的(在我看来有如奥特曼的)大眼睛,巨大的耳朵。
那是神的塑像,听到一切事物、看见所有东西。
现在,那个文明被断代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通称“三星堆文明”。
同样地,玛雅文明,那个因对世界末日的预言而闻名的文明,其存在证明便是那些高大的,矗立在今墨西哥的平顶金字塔(platform pyramid)以及一座古城——科潘古城。
经考古学家调查,玛雅文明并不像通常流传的那个说法一样,是突然消失的,而是人民无法忍受君主的横征暴敛,渐渐放弃他们美丽的石质城市,散落进森林中,在静谧的绿色穹顶下生活。
[图三:美丽的墨西哥天空和花花绿绿的鹦鹉]——还有,文明的流变在艺术风格中也可见一斑。
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不错,克里特岛正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住着牛头怪的那个岛)崇拜公牛,公牛代表着统治者。
而米诺斯文明覆灭后,后世的迈锡尼文明显然也受到了这一文明的影响。
在一些迈锡尼文明的武士随葬品中发现了不少雕刻着公牛的戒指。
公牛代表统治者,而戒指代表权力。
图四:迈锡尼武士的随葬品戒指——精雕细刻的艺术能够成为一种象征。
而后来,迈锡尼文明还影响了荷马,给予了他创作《伊利亚特》(Iliad)的灵感。
总地来说,艺术的意义在文明的进程中发生过许多变化,而“美”,“相似”,“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是要追求的目标,正有如基督教艺术家们忽略人体比例而重视元素对称,也正如本文中提到的原始人们要形象发挥超自然之力。
因此,当我们评价艺术、品味艺术时,若能潜入当时的时代背景,细细探究文明的潜流——想必,艺术也能够更加到达我们的心灵,真正让我们见证不朽之物吧。
REFERENCE:《文明》第一集;《艺术的故事》
BBC在2018播出的纪录片Civilization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
制作团队的视野之宏大,在开篇就一览无遗。
讲述文明,竟从讲述文明如何被残酷地毁去开始。
伊斯兰国占领古城巴尔米拉之后,大肆摧毁遗迹和文物。
这些先人的智慧结晶,经住了千百年来自然与人类战火的考验,却在恐怖分子的铁锤下毁于一旦。
巴尔米拉博物馆馆长,81岁的哈立德·阿萨德,因为拒绝透露古城艺术品的隐藏地点,被斩首示众。
为了起到恐吓作用,恐怖分子甚至把他的残躯挂在信号灯上,头置于两腿之间,并在一旁告示上将他称为邪神的崇拜者。
讲述文明,为何要从一段刚发生不久的鲜血淋漓的历史开始?
主讲人之一西蒙·沙玛的一段话说出了原因。
"We can spend a lot of time debating what civilisation is or isn't, but when its opposite shows up in all its brutality and cruelty and intolerance and lust for destruction, we know what civilisation is. We know it from the shock of its imminent loss as a mutilation on the body of our humanity. The record of humanity brims over with the rage to destroy. But it's also imprinted with the opposite instinct - to make things that go beyond the demands of food and shelter, things that make us see the world and our place in it in a different light."
正如西蒙·沙玛在最后一集《人性的火花》所说,文明是一个很宏大的词汇,但文明真正的力量却来自那些简单的小东西——壶,印刷品,挂毯以及雕刻品,或者源自那些恢宏的建筑和精美的画作。
它不是出自国家意志,或者某个富裕阶层的要求,它更多的来自于那些天赋异禀的艺术家们为全人类创造艺术的内心渴求。
这些经由自由心灵,敏锐洞察力,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所创作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注定将被永久地保存下去。
对抗这个同样被我们创造出来的充满暴力,战争,迁徙,破坏,死亡的满目疮痍的世界。
“伟大的艺术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把分割我们的时空堡垒给打破了。
它给我们带来了暂停,它让我们以无数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重新构想这个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处在这个充斥着电子图片和闪烁屏幕的狂躁的现代,我们仍能在艺术中发现其他地方发现不了的,即以某种方式将我们与永恒而深刻的东西连接起来的喜悦之情。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数百万人涌入画廊或博物馆去参观艺术品的原因所在。
”
BBC的纪录片向来有口皆碑,题材广泛、制作精良是它的特色。
从横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到神秘广阔的宇宙星辰,BBC的纪录片总是一次次地打动我们。
正如《地球脉动》和《人类星球》这样的佳作,几乎每一帧都美到窒息。
最近,BBC又推出了一部高逼格神作。
全片涵盖6个大陆,31个国家,介绍超过500件艺术品。
将人类各个时期,不同大陆的历史文化艺术通通串联起来,看过的人都大呼过瘾。
无论你是文物爱好者还是历史达人,这部纪录片都能让你在养眼之余还非常涨知识。
今天就来聊聊,这部讲述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新作——文明导演:阿什利·格辛/马修·希尔/蒂姆·尼尔编剧:西蒙·沙玛/玛丽·比尔德/戴维·奥卢索加主演:西蒙·沙玛/玛丽·比尔德/戴维·奥卢索加首播:2018-03-01(英国)集数:9单集片长:60分钟
BBC、Nutopia 影视制作公司、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共同出品,豆瓣9.2分。
全片共 9 集,每集时长为 1 小时左右。
宗旨就是透过艺术之眼,探索“人类创造的起源”、“观看艺术的方式”以及“全球文明的进程”。
纪录片主讲人,是三位致力于普及艺术知识的公共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Simon Schama,剑桥大学的古典学教授Mary Beard,以及尼日利亚裔英国历史学家David Olusoga 。
虽然今天,人类的艺术成就浩如星海,但这一切都始于数万年前的一个掌印——我们的一位远古祖先,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洞穴的岩壁上勾勒出掌印。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壁画,可以说是人类艺术的第一笔。
这就是人类文明觉醒的起点,超越衣食住行的生存需求,人们有了创造的冲动。
艺术的存在,让我们摆脱日常琐事,感受体会作为人的意义。
文化与社会也因此诞生,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画画是人本能的表达形式,而壁画则是人类最早期的艺术。
即便间隔数万年,艺术家的手法也不会改变。
像是毕加索,就深受远古洞穴壁画的影响。
而远古人类第一次对美的追求,体现在下面这个小小的人脸雕像上 。
现在看起来虽然工艺粗糙,五官模糊,但要知道它可是2万多年前的产物。
制作者显然被一位美人打动,试图努力雕刻出她的样子。
在墨西哥出土的玛雅文明,也让人看到了其天真淳朴,充满创意的一面。
这些小人塑像,实在是太可爱了。
但还有很多出土文物,在现代人看来相当神秘。
像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
那巨大的眼睛和耳朵,令人印象深刻。
1986年,三星堆遗址在一处建筑工地被发现。
发掘出的考古坑中包含数百枚象牙、祭祀牲畜的遗骸,以及数目惊人的面具。
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甚至还有人推测,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
而秦始皇陵兵马俑,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这些真人大小,气势磅礴的军队,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像群。
其工艺和规模即便在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在公元前200多年,由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
而这项工程在秦始皇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动工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7000具陶俑中的一小部分。
中国古代贵族原本是用活人陪葬,但秦始皇却使用了真人大小的兵马俑。
据说他的陵墓内部也模仿现实世界,其间有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流。
秦始皇陵兵马俑,无疑是权力的象征。
而3000年前古埃及的雕像艺术,也同样是权力的象征。
古埃及的雕像往往都十分巨大,就为了使人产生望而生畏的臣服感。
然而尴尬的是,考古学家发现,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比其他法老王都多。
原因竟然是他会篡改其他人的雕塑,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
而人像雕塑的的技艺,在古希腊时期已经接近完美。
此时的人像越来越栩栩如生,每块肌肉,每个动作都完全复制真实的人。
而这种写实风格,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佛教的造像艺术。
传入阿富汗之后,又影响了早期的伊斯兰艺术。
世界文化互相影响,融会贯通。
而在绘画领域,纪录片中首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卷。
在古代战乱纷争不断的中国,文人创作出追求平静的山水风景画。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自成一体。
在此之前,绘画是没有以风景为主题的,风景只是一种陪衬。
直到宋朝,才开始出现了专门描绘风景的山水画。
风景画并不是对自然世界的描写,而是一种意境的表达。
让人对自然产生思考,以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境界。
中国水墨山水画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已经打破了对于自然的模仿。
而日本绘画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浮世绘。
最初,是描绘市井生活和娱乐风月场所的木版画。
主题多是歌舞伎或妓女,还有春宫图。
色彩艳丽,具有装饰性。
而梵高深受日本版画影响,他本人就临摹过不少浮世绘作品。
梵高比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更奔放,喜欢表现出浓重的色彩。
甚至直接把颜料挤在画布上,用画笔粗犷地涂抹。
人类文明在建筑领域,也留下了很多宏伟的作品。
约旦的佩特拉古墓,就是在山岳表面雕凿而成。
地理位置空前绝后,与山体合二为一。
鲜为人知的是,不仅埃及有金字塔,玛雅文明也有金字塔。
玛雅文明的统治者向人民保证会祈求雨神每年降雨,而金字塔是给雨神祭祀的祭台。
不过,当旱灾来临后,玛雅文明就衰落消亡了。
建筑奇迹一直在被人类刷新。
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六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米开朗基罗也因为设计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圆顶建筑,被同代人尊称为“圣者“。
宗教,往往催生伟大的艺术作品。
西班牙塞维利亚的玛格丽娜圣母像,就是一件十分动人的作品。
雕像为大理石制作,眼泪由玻璃制作。
但手却是木制的,也因此人们认为木头比大理石更有温度。
这部纪录片包含的信息量实在太大,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只能介绍一小部分。
在此,我十分推荐各位亲自去感受下这趟“全球文化之旅”。
这些保存至今的文物让我们现代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然而,还有有大量的文物在战火中被破坏损毁。
巴米扬大佛,就曾被塔利班份子的炮火损毁殆尽。
短短几个小时之间,伊斯兰国就将人类文明的杰作毁于一旦。
2005年当他们夺下巴尔米拉这座古老的贸易之城之后,巴尔米拉数世纪以来那些关于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犹太人的遗产,在短短几小时之内化为断壁残垣。
讽刺的是,一些艺术品恰恰因为早期被劫掠,而逃脱了被毁的厄运。
在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有几件巴尔米拉的工艺品被保存了下来。
我们可以花许多时间争论,文明是什么亦或不是什么。
但当它的对立面出现时,在种种暴虐、残忍、偏执和毁灭欲中,我们立刻就会明白何为文明。
从人类残破的肢体,文明的顷刻陨落,我们会真切知晓文明到底为何物。
所有文明最终都对无法实现的目标汲汲以求,那就是征服时间。
为此,它们致力于更大、更高、更壮观,以为这样就能通往不朽。
然而事与愿违,即便是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其市集、寺庙、宫殿和坟墓也终归会被废弃。
然后,不眠不休铁面无私的大自然母亲开始接管此地,用沙尘掩埋,以植被覆盖。
自此,文明便会淡出公众视线、彻底消亡。
每一个失落或繁荣的文明,都是文化的里程碑。
它们时而颠覆着现代人的认知,又不时吸引我们向前看。
文化所传达出的跨越时空的相似性,让我们理解过去,也指引未来。
文明是一个很宏大的词汇,但文明真正的力量,却来自那些简单的小东西。
像是壶,印刷品,挂毯以及雕刻品,或者源自那些恢宏的建筑和精美的画作。
它不是出自国家意志,或者某个富裕阶层的要求。
它更多的来自于那些天赋异禀的艺术家们,为全人类创造艺术的内心渴求。
这些经由自由心灵、敏锐洞察力、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所创作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注定将被永久地保存下去。
用来对抗这个,同样被我们创造出来的充满暴力、战争、迁徙、破坏、死亡的,满目疮痍的世界。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会看到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如何开拓我们的眼界,激发我们的思考,以及带给我们感动。
有句话说:艺术即历史,它记录了帝国的兴衰、世界的演变、以及全球范围的新思想、新世界的贸易路线。
虽然人生苦短,但艺术却让我们得以目睹那些相对不朽的事物。
艺术是文明的基石,是对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本文作者:RAMA
l 简介BBC新版《文明》,2018倾情奉献,共九集。
涵盖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超过五百件艺术品。
主讲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学者玛丽·比尔德以及戴维·奥卢索加将一起探索人类创造的渴望。
此外,“文明节”将通过创新的数字产品和活动,为博物馆的珍宝赋予新的生命力。
所有的文明,都渴求征服时间。
他们建造更高大宏伟的建筑,以逃避消亡的命运,但从未成功。
万物,皆有终结。
植物掩盖,黄沙掩埋,但并不是无用功。
所有的毁灭,所有的遗留,都是人类创造力和人类希望的丰碑,是为巧手和匠心而立的丰碑,也是为人类自身而立的丰碑。
l 笔记Ep. 1 创世的第二个瞬间(Second Moment Creation)[非洲] 鲍鱼壳人造颜料,红褚石菱形图案[西班牙] 埃尔卡斯蒂略洞穴手板画[南非] 德拉肯斯堡山脉 布须曼人[德国] 慕尼黑考古博物馆 兽人[西班牙] 阿尔卡米拉洞穴——毕加索的公牛[法国 圣日尔曼昂莱] 国家考古博物馆 布拉桑普伊女士[美索不达米亚 乌尔] 军旗[美索不达米亚 乌尔] 灌木丛中的公羊[克里特岛] 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 公牛和跳牛者,牛头人身怪兽弥诺陶洛斯。
跳牛金戒指。
阿科罗蒂利壁画[希腊 阿克罗蒂里] 船队游行[希腊 皮洛斯] 迈锡尼文明战斗玛瑙印章[中国四川] 三星堆[约旦 佩特拉] 卡兹尼神殿 幸福之地壁画[墨西哥] 玛雅文明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 象形文字[洪都拉斯] 科潘古城象形文字梯。
卡拉克穆尔 “蛇国”Ep. 2 自视如何(How do we look?)[墨西哥] 奥尔梅克文明摔跤手[埃及 尼罗河谷] 罗马皇帝哈德良 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神殿门农石像[希腊] 追求人体形象 不怎么关心风景 雅典瓷器佛雷斯克莱女塑像阿特米多鲁斯棺盖[中国陕西] 秦始皇兵马俑[埃及] 底比斯神庙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希腊] 纳克索斯岛 佛雷斯克莱少女。
帕加马祭坛,红黑陶瓷,古希腊女人生孩子产羊毛《克雷迪奥斯的男孩》《阿尔忒弥斯神庙的宙斯神像》——人体的理想比例反映了宇宙的和谐[古罗马] 《休息的拳击手》[英国] 塞恩宫 垂死的高卢人 观景殿的阿波罗 《古文明艺术史》温克尔曼[墨西哥] 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奥尔梅克的摔跤手《鹈鹕艺术史》Ep. 3 画卷天堂(Picturing Paradise)[中国] 木心美术馆 当代木心《清筠凉川》《山阴古道》《梦回西湖》[美国]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宋朝李成《晴峦萧寺图》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中国] 上海博物馆 元朝王蒙《青卞隐居图》[伊斯兰国家] 库尔德花园毯帝王御用毯 英雄王凯库萨分享战利品 瓦格纳地毯[意大利] 奥尔维耶托教堂浮雕 安布罗吉奥·洛伦采蒂《好政府对城市及乡村的影响》 维吉尔《农事诗》 巴巴罗别墅[英国] 柏林版画与素描博物馆 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圣乔治和龙》《风景与伐木工》[英国] 伦敦国家美术馆 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雷根斯堡的多瑙河风景》《双云杉风景》[奥地利]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老彼得·勃鲁盖尔《雪中猎人》《放牧归来》《黑色的一天》《残杀无辜》[荷兰]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埃萨亚斯·凡·德·维尔德《牲渡》[美国]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彼得·德·莫林《沙丘小屋》[瑞典] 斯德哥尔摩哈瓦立博物馆 萨洛蒙·凡·雷斯达尔《玉米地》[英国] 伦敦国家美术馆 扬·凡·戈因《围垦地的风景》[英国] 伦敦国家美术馆 雅各布·范勒伊斯达尔《带遗迹的广阔风景》《须德海为背景的玉米地》[荷兰]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雅各布·范勒伊斯达尔《迪尔斯泰德附近韦克的风车》[美国]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弗雷德里克·艾德温·丘奇《荒野曙光》 温斯洛·霍默《在新田野的老兵》《用刺刀进攻》《哈珀周刊》[美国 伯明翰] 艺术博物馆 阿尔伯特·比尔史伯特《约塞米蒂山谷》 安塞尔·亚当斯1927年摄于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巨石 半个火山口》《提顿族人与斯内克河》阿波罗《蓝色弹珠》,哈勃宇宙图像。
——“我们都徘徊在永恒的边缘,有时会通过交错幻觉来获得风景。
”
图1 彼得·勃鲁盖尔《雪中猎人》 图2温斯洛·霍默《在新田野的老兵》
图3 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风景与伐木工》Ep. 4 信仰之眼(The eye of faith)[柬埔寨] 吴哥窟日出高棉文明,五座塔须弥山,三千个印度教天女雕像。
[印度 马哈拉施特拉] 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占塔石窟[印度 德里] 奎瓦吐勒清真寺 德里铁柱[意大利] 拉维纳圣维塔大教堂 耶稣画像[意大利 威尼斯] 圣洛克大会堂 雅科波·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耶稣受难》[西班牙 塞维利亚] 马卡雷纳教堂圣母玛利亚雕像——偶像崇拜[土耳其] 桑卡克拉尔清真寺[伊斯坦布尔] 蓝色清真寺书法 肯尼科特圣经 复制本位于牛津大学博得林恩图书馆[英国] 伊利大教堂哥特式建筑,克伦威尔圣像破坏行动 缺少头和手的雕像[墨西哥] 的撒哈刚《新西班牙诸物志》。
阿兹特克魔鬼崇拜——偶像崇拜[印度 德里] 清真寺[英国 伦敦] 圣保罗大教堂[希腊 雅典] 帕特农神庙
图4 雅科波·丁托列托《耶稣受难》Ep. 5 艺术的胜利(The Triumph if art)[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圣索菲亚大教堂米马尔·希南,提香追随者《苏莱曼大帝》 赛义德·洛克曼《苏莱曼苏丹史》[意大利 罗马] 圣彼得教堂 米开朗基罗《圣母怜子像》[意大利 佛罗伦萨] 国立巴尔杰洛博物馆 《丽达与天鹅》[奥地利]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本韦努托·切利尼《盐具》 乔吉奥·瓦萨里《本韦努托·切利尼像》 多纳泰罗《朱迪斯》 本韦努托·切利尼《柏修斯与美杜莎》[巴基斯坦 拉合尔] 佚名《阿克巴大帝》 贾甘巴瓦尼长者和马德哈夫《阿克巴大帝在德里遇刺》 马诺哈《阿克巴大帝听取戈贡达大捷》 阿布尔·哈桑《贾汗季拥抱沙阿·阿巴斯》[意大利 罗马] 波各赛美术馆 卡拉瓦乔《手提歌莉娅头颅的大卫》[意大利 罗马] 圣阿戈斯蒂诺教堂 卡拉瓦乔《洛莱托的圣母》阿特米谢·简特内斯基《科西嘉与萨蒂尔》《忏悔的抹大拉》[英国 伦敦] 肯辛顿宫 阿特米谢·简特内斯基《自画像》[西班牙 马德里] 普拉多博物馆 迭戈·维拉斯奎兹《宫娥》[荷兰]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伦勃朗·梵·莱茵《夜巡》《身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自画像》[印度 阿格尔] 泰姬陵 伊迪马德·乌德·道拉陵墓 莫卧儿王朝细密画
图5 伦勃朗·梵·莱茵《夜巡》Ep. 6 初次邂逅(First contact)[英国 伦敦] 大英博物馆 尼日利亚贝宁青铜器 伊非人金属头像 象牙雕刻女王[美国 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贝宁象牙面具伊迪娅皇后[葡萄牙 里斯本贝伦塔] 阿尔布雷希特·丟勒《犀牛》[葡萄牙 里斯本] 贝拉尔多收藏博物馆 佚名《国王喷泉广场图》。
[墨西哥] 阿兹特克文明——活人或金制工艺品献祭阿兹特克国王蒙特祖玛二世 VS 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英国] 大英博物馆 阿兹特克神明两头蛇。
天主教对阿兹特克宗教大规模清除 摧毁庙宇 建起天主教堂《新西班牙全史》《佛罗伦萨法典》亡灵节:结合了天主教的诸圣节/万圣节 卡拉维拉/骷髅头[西班牙 托莱多] 多米尼克·提托克波洛斯[美国 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埃尔·格雷考《托雷多风景》[西班牙] 托莱多大教堂 埃尔·格雷考《基督在托莱多被钉上十字架》[葡萄牙 里斯本] 国立古代艺术博物馆 日本南蛮屏风日本文化复兴运动 幕府将军 推广古老宗教佛教禅宗派系[荷兰] 镜风景画家 圆山应举[日本 京都] 圆光寺 圆山应举《雨竹风竹图屏风》[英国] 大英博物馆 圆山应举《冰图屏风》[英国 伦敦] 国家美术馆 麦德特·霍伯玛《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荷兰 阿姆斯特丹] 里杰克斯博物馆 威廉·克莱兹·海达《静物与镀金杯》巴托洛梅乌斯·范·德·赫尔斯特《弩手协会之宴》[英国 伦敦] 达利奇画廊 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茵《雅各布三世》 弗兰斯·哈尔斯《情侣肖像》 维米尔《窗前读信的少女》《地理学家》 生物学家玛利亚·西碧拉·梅里安 荷兰殖民地苏里南[英国] 宫廷画师约翰·佐法尼《莫当特上校的斗鸡比赛》[印度 莫卧儿帝国] 宫廷画师吴拉姆·阿里·汗《詹姆斯·斯基纳上校》《加加尔的穆罕穆德汗纳瓦布》《阿尔瓦尔全景》Ep. 7 光辉(Radiance)[法国] 亚眠主教坐堂哥特式建筑马赛克窗[意大利] 乔凡尼·贝利尼《圣匝加利亚教堂祭坛画》提香·韦切利奥《绗缝袖子的男人》[英国] 国家美术馆 提香·韦切利奥《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德国 巴伐利亚] 维尔茨堡宫 贾姆巴蒂斯塔·提埃坡罗《阿波罗》[印度 拉贾斯坦邦焦特布尔] 侯丽节《在花园中庆祝侯丽节》布拉奇《绝对的三个方面》[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圣伊西德罗节草甸》《圣伊西德罗朝圣者》《战争的灾难》《伟大的公山羊》《命运三女神》《吞食其子的农神》《半沉的狗》[日本] 木版画 铃木春信《逃离骤雨的女人》浮世绘 喜多川歌麿《花魁佳楚绪梳妆图》春宫图 歌川国贞《正写相生源氏》风景画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甲州石班泽》[法国 巴黎] 奥赛博物馆 克洛德·莫奈《干草堆》[美国 加州 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 克洛德·莫奈《鲁昂主教坐堂》[法国 巴黎] 罗丹美术馆 文森特·梵高《唐吉老爹》[美国 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文森特·梵高《收割者》[法国 巴黎] 奥赛博物馆 文森特·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亨利·马蒂斯《摩洛哥人》《伊卡洛斯》 玫瑰经教堂
图6 提香·韦切利奥《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
图7 文森特·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
图8 文森特·梵高《星夜》Ep. 8 多样的文明 进步的执念(The cult of progress)[英国] 德比博物馆和艺术馆 约瑟夫·赖特《阿克赖特纺织厂》[澳大利亚 墨尔本]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 约瑟夫·赖特《自画像》[英国] 伦敦国家画廊 约瑟夫·赖特《气泵里的鸟实验》拿破仑 《对埃及的描述》[法国 巴黎] 卢浮宫 德拉克洛瓦《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 维拉斯奎兹《宫女》[美国 马萨诸塞州]克拉克艺术学院博物馆 让-里奥·杰罗姆《奴隶市场》[法国 巴黎] 卢浮宫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土耳其浴女》[英国 利物浦] 泰特现代艺术馆 特纳《达德利,伍斯特郡》[美国]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托马斯·科尔《斯科伦山风景》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尼亚加拉瀑布》 哈丽雅特·坎尼·皮尔《kaatersjill clove》[新西兰] 毛利文化[捷克] 比尔森西波西米亚美术馆 戈特弗里德·林道尔《自画像》[美国 纽约] 历史学会 托马斯·科尔《帝国的进程》美洲原住民文化[英国] 伦敦国家美术馆 乔治·卡特林《See-non-ty-a 爱荷华州的医生》《白云,爱荷华州酋长》[美国] 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 乔治·卡特林《kah-Beck-a,双胞胎,血手的妻子》戈特弗里德·林道尔《Te Rangiotu》纹身艺术路易·雅克·达盖尔 银版摄影法尤金·奥斯曼 城市规划查尔斯·马威勒 城市建筑纳达尔 大仲马 马奈[法国 巴黎]奥赛博物馆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红磨坊街的舞会》克劳德·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英国] 伦敦国家美术馆 贝尔特·莫里索《夏日》[美国] 芝加哥艺术学院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巴黎的街道·雨天》[美国] 波士顿美术馆 玛丽·卡萨特《在剧院》[法国 巴黎] 奥赛博物馆 埃德加·德加《苦艾酒》[英国 伦敦] 考托艺术学院 爱德华·马奈《女神游乐厅的吧台》[巴黎] 世博会 埃菲尔铁塔[美国] 波士顿美术馆 保罗·高更《自画像》《阿尔勒附近的风景》[法国殖民地 南太平洋大溪地] 保罗·高更《大溪地风光》《塔哈马纳的祖辈》《玛丽亚,我们向您致敬》《死者的灵魂注视着》《海滩上的大溪地女人》《the siesta》《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什么?
我们往哪里去?
》[美国]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巴勃罗·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捷克比尔森西波西米亚美术馆 戈特弗里德·林道尔《自画像》
图9 维拉斯奎兹《宫女》
图10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红磨坊街的舞会》
图11 爱德华·马奈《女神游乐厅的吧台》
图12 巴勃罗·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Ep. 9 文明之火 生生不息(The Vital Spark)[捷克 特雷西恩施塔特] 犹太人集中营 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捷克 布拉格平卡斯] 犹太会堂[日本] 地中美术馆 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 克劳德·莫奈《睡莲》詹姆斯·特瑞尔《淡蓝》《开放的天空》沃尔特·德·玛丽亚《时间/永恒/没有时间》皮特·蒙德里安 《泽兰的灯塔》《沙丘》[荷兰 海尔德兰省] 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皮特·蒙德里安《码头与海洋10号作品》[荷兰] 海牙市立博物馆 皮特·蒙德里安《红、黄、蓝、灰与黑构图》[美国]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皮特·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皮特·蒙德里安 《胜利之舞》最后作品,未完成杰克逊·波洛克《第31号》《蓝杆:第11号》[西班牙 马德里] 提森·波涅米萨博物馆 威廉·德·库宁 《抽象》[美国]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李·克拉斯纳《庆典》[美国]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金宝罐头汤》[法国 巴黎] 现代艺术博物馆 马塞尔·杜尚《喷泉》伟恩·第伯《蛋糕》[美国]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贾斯珀·约翰斯《三面美国国旗》[美国]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伟恩·第伯《唇膏》[美国]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F-111》[德国] 汉堡美术馆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云海中的旅行者》安塞尔姆·基弗《瓦尔哈拉》《Böse Blumen》《钢铁之路》《Nigredo》《天才和暴徒》《兵工厂》[美国] 亚特兰大高级艺术博物馆 卡拉·沃克 石头山剪影、《The Jubilant Martyrs of Obsolescence adn Ruin》《非洲人/美国人》《微妙》《christ entry into journalism》弗朗西斯科·德·戈雅《战争的灾难》[尼日利亚] 加纳艺术家艾尔・安纳祖《引力与格瑞丝》[中国] 蔡国强爆炸艺术《天堂组合》[捷克] 布拉格国家美术馆 艾未未《行之道》米歇尔·鲁芙娜《Untitled 10 ( Panorama )》《tracing yellow》《tkufot》《retzef》
图13 皮特·蒙德里安《红、黄、蓝、灰与黑构图》
图14 皮特·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
图13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l 短评所有的文明都渴望留下一段历史,人们会通过各种文明产生的艺术,感受到那种最初的感动,并尝试理解那段历史上的文明。
通过理解艺术,进而理解文明,以及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纽带与联系。
艺术能帮助人去了解真实的世界,打破时间与空间,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
在历史的弥留之际,仿佛所有的更替、辉煌、泯灭,都已成为人类艺术的一种形式,而祖先为探寻文明踏过的痕迹,已然成为了一种不朽的文明。
人体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工具,也是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想法的最佳载体。
我认为我们一直试图客观地描述我们是谁。
人是什么?
艺术是什么?
但这两个认知过程是相互平行的,也是相互补充的。
通过制造生命以外的事物,但反映的又是生命本身,我们表现出了生命中某种隐藏的或是隐晦的东西。
雕像艺术只有两个主题,那就是人体与空间
信教的看啥都是教,但除了宗教还有很多东西是文明,比如前几集讲中国文明的,但一到西方,除了希腊,怎么就能三集不离宗教,我可去尼…………………
看完四集。质量下降感明显。隔了好久来补充:实在不想看了。
无耻造假,欲盖弥彰!
独立的素材都是很美的,但素材之间的线索串得七零八碎。
有点太匆匆掠过 文明背后的文化介绍太少
看到第三集睡着了,我果然越来越适合泡面番了
依旧白人视角,并且很零碎,不及文明的轨迹。西蒙沙玛一个人就够了,玛丽这次有些用力过猛了!戴维存在感不高。白人(犹太人)、白女、非裔,非常zz正确,但是三个人的风格还是各有不同,可能为了展现的是civilization中的s吧!
什么时候文明等同于艺术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确实很精彩。尤其是第三集。
浩瀚到细节不够,中国部分看着有点出戏
以考古发现,论证艺术即文明
提到色彩,似乎漏掉了重要的作品《千里江山图》。
估计肯定是我的层次太低 感觉提不起劲
建议只看西方艺术部分当概述。我实在算不上爱国者,更不是什么艺术家和全球文明精华的编篡者,但这个纪录片确实对于中国的文物选择有一种很明显的针对性。我不知道是导演个人政治倾向作祟,还是坚定地用西方的眼光看所有文明的艺术,但在比如中国山水画的素材选取中,本片选择的偏写实,并没有真正把中国山水画最经典而独特的写意的一面展示出来,只观山峦且三句话不离政治。最让人不能忍耐的是,本片通过拍摄局部和一些压缩的斜向角度来向观众展示长卷,不知道是哪位天才的手笔,建议以后记得带个能俯视的架子过去。三星堆等部分的内容介绍也称得上极有针对性,很难说这到底是在用拼图凑论文还是在讲艺术。因为如上所述的问题,我也对本片关于其它文明的内容持怀疑态度,按照如此情况看,应当也有大量精彩的内容为了片方的叙事被有选择地忽视了。
bbc教人如何跪着看系列
想通过艺术作品讲人类文明,概念很好,能力有限。文明,这种题材要多少人文学科的教授汇聚一堂才能讲明白的东西,好吧,人家也没想讲明白。西方人自己想深沉一下的时候,我都怀疑他们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在秃噜个啥。西方具象的象征艺术和东方虚实的留白艺术所折射出来的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很大,用西方的思维来解读东方文化,总有矫揉造作之感。深度下不去,广度上又缺乏逻辑串联,最后只剩下,这片适合练听力。
高清PPT的错觉,不挡美的震撼
行吧. 虽然乏味. 但. 敬文明.
这不是70年代那个文明了,这更像是价值观宣扬片
過於激昂和散亂,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