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看了素媛,因人渣禽兽而愤怒,因一家人从苦难中孕出希望而泪流满面。
一年后的现在,看了韩公主,在影片的结尾所有出路被堵住后,眼眶泛红地想对到导演说,给她一点希望吧,也给我们一点希望。
我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
以下开始含有剧透,不希望影响观影感受的建议先去看完电影。
影片根据密阳群体性暴力事件而改编。
2004年韩国蔚山市的3名表姐妹(分别为13,14,16岁)遭到高中暴力团伙“密阳联盟”的多次轮奸,其中一名女生难以承受精神痛苦,一次性服下20粒安眠药自杀,连续两天处于昏睡状态后清醒。
蔚山南部警署随后逮捕了参与暴行的“密阳联盟”41名学生成员,对头目朴某和金某等17人申请了拘捕令,而对其余24人予以不拘捕立案。
警方在这次事件上的无所作为令韩国民众极为愤怒。
据报道,警方并没有对受害者信息进行严密保护,致使受害人暴露。
那些罪犯们的家属对受害人家庭进行恐吓、威胁,而警察方面还有人称受害者“使他家乡丢脸”。
电影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从17岁少女韩公主带着秘密转入新学校开始,希望与绝望就交叉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她在老师妈妈的店里当收银员,在新朋友恩熙的鼓励下弹唱、录视频给演艺公司,学游泳想要在泳池游一个来回,她试图抓住每个当下的美好。
但其实这些希望只是绝望的虚像,回忆一步步紧逼她跨不出去,社会也没有放过这个想要重新开始的孩子。
绝望来自于父母,处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她找到许久未见的母亲时,母亲已再婚根本不想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只想她赶快走不要破坏了自己同样不易的生活。
而父亲更令人愤怒,拿了施暴者家属的钱骗着韩公主签了请愿书,这一请愿书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所有为重新开始构筑的防线。
唉,为什么会有这么坑女儿的爹啊。
请愿书递交后放出的是最最可怕的洪水猛兽,媒体与舆论。
此类事件中,媒体总让人又爱又恨,一方面人们需要媒体来监督,使案件公平公正地走完法律程序,让施暴者受到严惩,另一方面当媒体介入后所有相关不相关的人都变成“公民法官”,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而真相变得不再重要,想要重新开始也几乎没有可能。
于是有些人为了能够继续未来的生活而选择远走他乡,有些人虽然也想重新开始却不得不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艰难地与邪恶做斗争。
影片中施暴者们的家属们找到了公主的新学校,让她签请愿书,“你不是就想要钱吗?
”。
新学校待不下去了,新朋友自然只能告别,而老师妈妈要跟老警察结婚,于是临时的家也无法容身了。
那些家属的行为让人想到了当年轰动一时的李天一案,为了给儿子洗白,什么事做不出来?
圣母们说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说呸,要么诚心道歉悔过,要么就用那颗父母心陪儿子服刑吧。
受害者遭受的苦难足以让其它的纷扰终尘归尘土归土。
但现实却是受害者的苦难反而衍生出更多的绝望——“接受道歉的我,为什么要逃走啊?
”就因为茶余饭后的无聊闲谈,就因为综艺节目式的断案快感,人们自以为无害的作出判断贴上标签,无关痛痒地拿起舆论的石头。
当时的共犯有44个,现实的同谋却成千上万。
韩公主,你没有错,不是你在逃,是这个世界在逃。
现实题材影片往往话题大于电影本身,而《韩公主》电影本身却依然有很多让人回味的地方。
导演用一种缓慢克制的叙事节奏来表现故事,冷静不煽情的镜头中蔓延着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回忆与现实交叉出现,给人希望的同时又很快扼杀,就像最后一幕在水中的挣扎与徘徊。
千禹熙的表演同样为影片增色不少,笑的时候让人松一口气,面无表情的时候又让人担心怜惜,带人进入故事中无法置身事外。
娓娓道来又步步紧逼,与同样讲述重新开始的素媛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但是在豆瓣的相对低评分让我耿耿于怀,果然大家不太接受这种风格,或者不太喜欢非线性叙事的现实题材么…最后说一下我比较喜欢的点吧。
一个是想学游泳这个伏笔,韩公主一安定下来就马上找到游泳馆学游泳,当时我就觉得她的苦难跟水有关。
后来回忆中出现闺蜜跳水身亡的场景,我才意识到游泳对她来说象征着生存,也象征着游出曾经的苦难回忆,所以她拼命想学会,拼命想走出阴霾。
然后是录视频的伏笔,新朋友想帮她录弹唱的视频,想帮她做个人主页,可是她都很抵触。
最后她们看到那段残酷的录像时才终于明白,也变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如何再去面对韩公主。
其它的点,恩熙问公主接吻过几次的时候,公主说44次,被大猩猩吻的,这个场景令人心痛。
韩剧满足人们的幻想,韩影将人拉回现实的土壤。
现实中,山东东平性侵女童案至今未得到公正处理,而受害者@哭泣的女孩鑫鑫 已失学,官方给出的“积极配合”、“自愿轮流”等说法,让可怜的母亲愤然喝下毒药,留下严重后遗症。
电影中,韩公主最后跳入水中,浮浮沉沉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挣扎,在生与死之间徘徊。
看电影的人则带着十分压抑的窒息感在思考:我们何时是好人何时是帮凶,何时在出着一臂之力何时在默默推波助澜?
我以为,真相被厘清之后,一切就可以重新开始的。
每次看这种反映社会的电影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人家韩国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 但是中国不行 中国除了抗日神剧就不能再拍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吗 就连之前好不容易拍的迷失北京也被迫一再的删减连名字也要改 真搞不懂广电一天限制这个一天限制那个是以为大家都是傻子吗 不懂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人家勇于拍出素媛 熔炉 甚至由于一部电影人家立了一部法律 ...
《韩公主》(2014-04-17)五星推荐之独立电影。
从一开始的不知所云,到临近结束时的柳暗花明,再到牵肠挂肚,观感被带入,影片结束时仍无法自拔。
触目惊心的现实,脑海中被打上深深的烙印。
它与影调灰暗的阴郁片不同,几乎处处是暖色。
主人公一再地想浮出水面,却一次次被周遭打压回水底,这是何其残酷的现实?
主演千禹熙的平凡之美,令人心动。
回看《母亲》,你会发现当时还有些青涩之美却容易忽视的她。
上映9日即突破10万观影人次,成为韩国独立电影史上突破10万观影人次的最快记录。
电影的开始宫菊的老师说: “宫菊我是知道你没错的,但是这件事情很复杂。
有罪无罪是法院决定的,但在这个人的社会犯了错就说是罪人,不是那样的,也不是说不是那样,传出去没有好处,现在正在悄悄的处理中,记者也不知道·············校长费了很大劲才帮你转到这么一个好学校啊,你要记得这恩惠啊!
”当一个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很有是非感的分清楚他是否是罪人,而当一群人犯错的时候呢?
恶人是一群人的时候,社会的包容度反而会变的更好,尤其是当这群恶人是一群未成年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更加包容。
未成年的少年们只是个孩子,在所有家长面前,他们都觉得孩子所犯的错都是有原因的,是别人教唆或是被逼迫,他们的恶似乎永远不是真正的恶,孩子前面永远都被冠上了单纯和简单。
看《韩公主》之前看过《素媛》,《素媛》中那个唯一的恶人被抓,虽然只被判了几年刑罚,但是他的恶是被承认的,是被所有人唾弃的。
可是当恶意来自大多数人的时候,虽然有罪无罪是法院决定的,但他们是否是罪人却是这个社会说了算的。
受害人反而成为了众矢之的,成为整个事件当中的加害者,整个社会都开始散发深深的恶意。
一开始帮忙的老师到最后挂断宫菊的电话。
不愿接收宫菊的两所学校。
知道宫菊没有错,也知道宫菊没有地方可去却不继续收留宫菊的老师妈妈。
不管宫菊死活,拿着宫菊和解钱花天酒地的爸爸。
不愿负起责任承认女儿的妈妈。
那群加害者的父母。
整个社会的态度,从一开始还有善良的微光到只有冷漠的黑暗。
“我没有做错,为什么要逃呢?
”“因 为这份恶意来自大多数人。
”
韩影最典型类型片罪案片,与各种元素混搭后,开出奇异光影之花来,色情暴力悬疑恐怖,以及最冷酷的现实。
熔炉,素媛,辩护人等现实向韩影在db的评分人数和评分都是高走向的,简直成了路人也要看韩影的标配,对天朝人士来说其中压抑性的指向和键盘反抗不言而喻,在韩国似乎也是一种“政治正确”。
如这部在2013-2014收获票房和赞誉的独立电影,也是这样。
虽然有观点认为,这也是一部导演夹带私货的片子,对事件发生原因和走向的改编有引导观众评断事件观点之嫌。
但我还是觉得,在这样一个题材上,导演是以最温和和克制的方式,将美和罪撕碎给你看,也把最真诚的鼓励,传递给了那些女孩们:这部电影,无论是戏中人物,还是整部电影本身,都一直在说:“你没有错”。
这不是一部满分电影,但我还是想给满分。
影片一开头,她就像是犯错的小女孩蜷缩在一旁,低着头,紧张的握着双手,在内心努力的告诉自己“我没错”,可是说出来时却是那样的有气无力,就像是已经被判了有罪。
围观的老师更是漠视。
影片多次出现了物体碰撞发出的声音。
在这时出现了第一个抨击人心的声音:老师们把她的书包传到她身边,全场静默,只有手手传递书包的声音,最后”嘭“地扔到了她身边。
就像是谁都不愿意跟她有任何瓜葛,都想把麻烦丢给别人一样。
而这时的她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麻烦。
明明是受害者,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要像犯人一样被嫌弃,被拒绝。
第二个声音是回家收拾东西的时候,老师因太热而开了电扇,电扇一卡一卡的发出声音,她就那样看着电扇,心里在滴血。
在那一晚,也是伴着这样的声音,那么绝望,那么漫长的卡在她的心里。
本以为有人来了会把她解救出来,结果却漠然的穿过长廊,伴着一卡一卡的声音,将她最后一点希望也掐灭了。
最最让人心酸的是这个漠然穿过长廊的家长却请求她签字······”为什么,为什么接受道歉的我,为什么要逃走呢?
“字字都是绝望。
第三个声音也就是从头响到尾的轻音乐,一开场她就说音乐是她的宗教是她的信仰,虽然很有力量但是却不起作用。
音乐是唯一能让她忘记痛苦,能让她获得自由的力量,但却是那么的微弱,那么留不住她。
当遇到老师妈妈和短发朋友时,她感觉到了温暖,感受到了阳光,所以她试着接受,试着重新来过。
她拉开了窗帘,自己制作了桌子,收拾好了自己的小窝,就因为老师妈妈的接纳,老师妈妈的一句“天天抱着要离开的想法,怎么安心的生活啊?
”一句留下吧,让她脆弱的心里小小的坚定一下。
在和短发朋友相处时,她也是快乐的,至少是放松的,如果音乐和朋友一直这样陪着她,她至少不会感到害怕,有个肩膀。
可轻快的音乐就停在了这里。
当轻音乐再次响起时,她拖着沉重的箱子,走在大桥上,音乐是那样绝望,她拖着自己疲惫的身心走着,结束了一切。
死是容易的,一跃而起所有的就都结束了,而背负着痛苦和绝望好好的活下去是那么的艰难。
简介里面写的是走出阴霾, 所以就看了。
看完之后真的感到虐心, 我其实非常不想看这样的片子, 所以那个“走出阴霾”的简介是谁写的,你给我站出来, 我保证不打死你。
看了前十分钟大概也就能猜到是什么样的事情了, 不过谁让我觉得这是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呢!
其实中间清唱团的那一段,真的让我相信这就是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
不过这种插叙,倒叙,乱叙的叙事手法还真是纠结。
但是这种感觉跟这部电影的风格配合的又非常好。
结尾是最最虐心的,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韩国的事情, 在中国难道不是这样么?
你看看明明人们都知道这并不是受害者的过错, 但是又有谁站出来帮她们走出阴霾呢?
你看清唱团的好闺蜜们, 前一分钟还振臂高呼着这不是你的错,下一秒就不敢接电话了。
最最最虐心的是, 如果电影看的你很有感触, 假如你的身边出现这样的一个人, 你能做到你现在脑袋里设想的那样么?
弹幕上全是骂禽兽的人, 是, 可是受害者呢?
为什么大家要戴上有色眼镜呢?
(我觉得我也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恩, 我了解了导演的想法了。
可是说出这样的一个故事,真的能推动这种情况的改变么?
有的人就是不配做人,生来就是畜生,生来就是虐待别人、糟蹋别人、凌辱别人。
这样的人,除了死刑之外的任何惩罚、教化都是苍白无力。
有的父母就是不配做父母,自私自利,你们为什么要结婚啊,为什么要生孩子啊,为什么孩子收到欺负你们不挺身而出啊?
有的警察不配做警察,自以为在社会上拥有了一定地位、老于世故、老奸巨猾,没有是非、没有正义感,你做什么警察啊?
你还tm为加害者帮忙?
你有脸么?
整部片子很平静,平静的像一杯温开水,但是整部片子下来又体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社会。
母亲的挣脱,父亲的懦弱,朋友的退缩还有社会的错综复杂把这个少女逼到无处可逃。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亲人抛弃 朋友背叛 充满绝望韩公主是令我感受到最浓烈而实体化的悲伤、压抑、无奈、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一部电影
又是一部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揭露人性总是这么赤裸裸,结局总是这样让人窒息。
用火柴点燃一点点光,似乎能看到一线希望,可是如此微弱,只需要轻轻一吹,灭了。
灰暗,灰暗,到处都是。
“安静地在脑海中浮想着音阶的话,眼前的一切瞬间都会变成音符,然后歌声开始响起,呼吸声、脚步声、风的声音,就连拆迁的噪音,说着没关系,没关系,那时,孤独、悲伤、恐惧都暂时忘记了。
”“歌曲好像宗教一样,对公主来说。
”“嗯,但不会在现实中出现,我……没有做错什么。
”回头来看,这开头的一段话,概括了整部电影的内容,但是没看完整部电影,是看不懂这里表达的真正意义的。
前段单调冗长,女主角韩公主一直处于胆颤、沉默的状态,害怕男医生给她检查,害怕身边陌生的年轻男生,大概也能猜测出这是一个关于女主被强奸后的生活故事。
她被老师带到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学校开始新的生活,韩公主努力的想要重新开始,她开始学习游泳,迫不及待,特别努力。
她想要学会浮起来,她选泳衣也想要选最保守的,一开始也许并不明白,就忽略了这些细小的台词,其实在一部台词并不多的电影里,每一句话都在为故事在做注解和铺垫。
她也想要让自己投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因为在那里,孤独、悲伤、恐惧都暂时忘记了……她驻足在合唱团的门外,合唱团一个短发女生后来成了她朋友,恩熙,是故事里最暖的颜色,她主动和韩公主做朋友,不停的劝说她加入合唱团,另一个合唱团朋友把她弹吉他唱歌的视频寄给了演艺公司,并获得了肯定。
你看韩公主唱起那一段时,是最暖最暖的色调,阳光照在吉他弦上,屏幕都有了温度“because I don’t know you,so give me a smile”,真好,不是么。
回忆开始不停的穿插进来,那不忍回忆却时不时会跳入脑海的痛苦,不是换一个城市换一帮朋友就能解决的。
恩熙问她,为什么要学游泳,她说,她怕自己改变主意。
后来也看明白了,她怕自己也跟她朋友一样,跳河自杀,她也想要重新开始,所以学会了游泳,也就没有了自杀的想法了。
这么想来也是天真,电影也给出了答案,再怎么样,也只能游25米而已。
她开始收拾她的屋子,她暂住的老师妈妈的家里,和老师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她游泳学的也越来越好,重新开始真的可以的吧,韩公主脸上也有了笑容。
然而,如一开头所说,歌曲像宗教一样美好,让人忘却恐惧,但不会在现实中出现。
父亲拿了别人的钱,让她签了和解书。
那一帮家长冲进教室,咆哮着,仿佛她才是罪犯。
她搬出了老师妈妈的家,派出所长也拿了一份和解书让她签,她问:“错的不是我,为什么我要逃呢?
”她无处可去,在桑拿房里给老师打电话,可是老师也只是叹气,最正义、最知道真相、一直在帮助她的老师,也只能叹气。
她给恩熙打电话,她给父亲打电话……她只能是一个人,亲人,朋友,老师,无人能帮助她,都是绝望。
是的,自己是自己唯一的救赎,可是她只是一个小女生,她也曾要重新开始,可是这点微弱的信念,不停的被现实打破。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在遇到事情时,我们都偏向自己,所以这社会才有这么多悲剧。
这不是一部赚取观众眼泪的电影,非常克制和隐忍。
因为无处发泄,你才觉得现实就是一记闷棍,打在你心头,没有血,但是疼。
事实就是这种肉眼所能看到的客观事物本身,那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43个禽兽还都在韩国活着。公主也被父母遗弃,被所有的正义遗弃。不关心朋友和她倾诉怀孕了,但能替懦弱东允打抱不平一声吼,一切都不对,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疯狗本来扫兴准备离开公主家,但转念留下来,一切越来越错。知道真相的恩熙都不理公主,之前对公主那么好,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更何况公主,她该怎么办,播出新闻的电视台也该定罪
四十三人,但不是人,是大猩猩.虽然有力量但在现实中没用.口袋里面的不是电击器就是弹簧刀.一个被轮奸的女学生日常,无意义和电视剧一个水准.
“为什么那么努力地学游泳呢?”“为了重新开始啊。”可最后还是被现实无情吞没了,最悲伤的无言结局(堪比《熔炉》),比被性侵更无奈寒心的,是韩宫菊从受害者反而变成了社会公敌“嫌疑人”,她最终无家可归走投无路只能像好友一样纵身一跃自证清白。一直觉得千禹熙是个有潜力是女演员(从《sunny》开始便已经很惊艳了),她擅长扮演内心复杂游走在黑白之间的矛盾女性角色,清冷决绝的倔强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个腐化社会强加给被强奸者的侮辱与损害,千禹熙凭借演技又一点点传递给了观众,直刺人心。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采用现实与回忆穿插交织的手法,简单的故事被剪得支离破碎,对观众在理解上可能费脑筋,却在艺术表现力上达到了初衷。她毕竟是坚强的,可即使如此,还没有挺过最黑暗的时刻……不禁问一句——这都是因为她们的错吗?
看完之后好想吐。公主对不起,这世界这样对你。
恶心想吐
虐心指数max,但是剪得太碎,交叉的时间线缺乏明晰的逻辑顺序,生造了很多观看体验的障碍,着意克制的情绪让叙事显得颇为沉闷,好处是避免了撒狗血式的输出,坏处在于节奏显得缓慢压抑,或许这本身也是主创想要制造的效果,但观感并不友好。在韩国相对开放的创作环境里,这种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好不了了的现实事件源源不断的提供创作源泉,也不知道该说是这个国家的幸运还是不幸。
剧情很好 但是拍摄方式接受不来看不太下去
感覺整部片子都在伴隨千玗嬉的意識而流動,接近她極其私人的表達,她哼著歌是要用一些外化的力量支撐住自己,塗抹藥膏時屏息躲閃的眼神,鬧怒「失控」地把母親改嫁男人小店裡那些商品一一拍落貨架,短促的失焦,和跳下大橋白鯨一樣在水底潛遊。代表安全的家被鬃狗入侵,代表治癒的醫院依舊把私處張開給男性的眼睛,歪倒的攝像頭紀錄祭品的慘呼,代表守護的父親酗酒怒喝為財代她諒解,代表關懷的母親改嫁斷聯慌不擇路說她「不是什麼人」,電話始終佔線,手指小心翼翼的觸碰,代價是惦記自己畜生兒子「生日連海帶湯都沒喝上」的兇狠家長群起而攻。不要以為你可以輕易承接別人的痛苦。她只想游25米,可那25米之後還是牆壁。
是剧本还是剪辑的问题,看的特别纠结
不知所云,跳着看,轮奸相当恶心,还用戴猩猩头套的方式给施暴者壮胆。
没那么好。气氛还可以,过去和当下两条线索无缝交织的结构也还可以。气氛及格。女主太丑,对于这类片子是拉分的。故事没惊喜。残忍度不够。
+ Masquerade 2012
真实事件更加触目惊心,养出这种畜生儿子的父母果然都是一群老畜生!还有脸去找女主??强奸犯就应该直接剪掉作案工具!!!没有一个合格的大人,但是电影意识流般的剪辑在前一小时很劝退...
韩公主被那些戴猿猴头套的畜生蹂躏在地板上无助抽搐哭喊颤抖时,心都碎了,不忍视,不能想,不能呼吸。
看过
可怜的姑娘,很好的题材,被一个傻逼导演剪辑的乱七八糟因此看的头大,你不能按正常的叙事顺序来拍吗?
妈蛋!
其实这种电影我根本没办法只把它当电影来看待。今天气温又创新低,躲在被窝里看完后抖得厉害。这种不着痕迹的克制与流水般不含判断的叙事,以及技巧很棒的剪辑,都在无声地控诉这个操蛋的世界。有人说: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是一场政治,连人生都是。暴行固然该死,但更可怕的对暴行有无限包容力的环境。
缓慢的节奏加上被导演剪得乱七八糟的剧情,使得观影极度痛苦和煎熬,很难让人不出戏。我觉得但凡好的电影应该是有代入感,引起共鸣和思考,而不是玩弄技巧,把观众凉在一边
题材不错 可惜叙事结构太混乱了~~ 颇多不理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