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因我之前吐槽一本关于影视欣赏的教科书而推荐了陈丹青讲述的《局部》,是2015年梁文道策划制作的视频脱口秀节目“看理想”的一个部分。
《局部》共16集,每集大概20分钟,主要讲绘画艺术的欣赏,也聊到其他艺术形式。
陈丹青没有按正统美术史讲法(时间,流派,代表画家和作品),而是以点发散,关注的是大历史里的小细节(比如他会挑梵高一幅画不下去的练笔画来展开好几个话题,用蒋兆和《流民图》来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同类作品的评价差异),和这些小细节带给他本人的审美感动,所以我觉得节目名字“局部”太贴切了。
我是艺术尤其绘画的门外汉,小时候学校里美术课勉强及格那种,所以无法评论他观点的正确性,只有被科普的份,但有几点却触动了我。
一、元气满满。
这是陈丹青评价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时的话,后来他又在多处使用,比如瓦拉东作品,梵高早期习作,以及古希腊雕塑等。
他解释何为“元气”使用了木心的说法“孩子气”,也就是孩子似的不管不顾,青春的朝气、勇敢,以及原始野性之美。
这种美怎样从画里看出来我真不知道,但日常中倒是喜欢那些还葆有这些特质的人,大概“元气”这种东西都是先天带来,随着世俗成熟慢慢都会被消耗掉,所以犹为稀缺可贵。
有“元气”的人不一定周全,但一定真诚;不一定稳妥,但一定奋进。
这种真实而朝阳的人,有趣。
二、讯息与景别。
这是其中某集的标题,在这集里陈丹青花了很大篇幅讲电影的镜头和场景调动,来对比解读绘画里的群像以及场景安排。
相信朋友是因为这集而推荐我看的。
我固然被里面的技术解读震撼,但却想到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让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姑娘们聚在一起商量给惜春多长假期,其中宝钗的一大段道理真是把场景安排的难度说了个透“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
”(原文好长一段,有兴趣的参看四十二回的最后几页)。
现实里胸中有丘壑的人,也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讯息,用于构建自己的画卷,绚烂或淡泊的随画卷生活。
这种看世界的视角独特而大气的人,有趣。
三、打开的作品(openwork)。
这是陈丹青讲到自印象派开始,绘画的成品变得没有明确的定义,是否画完,没有公认的依据,而全凭画家自己判断。
所以称其为打开的,是针对印象派之前的画,有明确的完成标准,是个封闭系统。
开放性带来的好处是绘画自由了,“一幅画可以永远画下去”。
画家们最头疼的就变成了不知道啥时候算画完了,陈丹青也终于明白了吴作人给他们上课时说的“应当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要知道画,也要知道不画”。
我瞬间想到了“知止”。
《大学》第二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南怀瑾曾解读过 “知止”的一层含义是认清自己征服自己,深以为然。
人能做到的总比自己以为的多,而比自己想要的少,所以各种迷茫和焦虑。
但总有些人,不疾不徐,走在自己的时间点,一会儿慢,一会儿快,但清醒而坚定,因为知道要去何方。
这种“知,止,定”的人,同样有趣。
王尔德有句话“人不应该分为好人坏人,应该分为有趣和无趣”,既然无法判断好坏,那努力做个有趣的人总是件有趣的事吧。
拿着剧中局部的词句发散出我自己觉得有趣的想法,也算对《局部》的致敬。
这一年,一门心思想成为代表性画家的杜尚参加了立体派的展览,潜心创造了著名的油画《下楼的裸女》,其实这幅画的动感非常有韵律感,只是对于评委而言这个作品就完全是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他们要求杜尚更改作品,杜尚没想到自诩倡导自由的先锋派竟然也 说是立体主义的极端表现。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幸好杜尚没有人云亦云,他凭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和情感没有受到群体的感染,变得颓唐和放弃。
之后他凭着《泉》和独白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传奇,他又彻底颠覆了传统,神秘的蒙娜丽莎加了胡子后变成《L.H.O.O.Q》。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杜尚抱着玩的态度去工作和享受人生,他一边创作艺术,一边沉醉下棋,顺便结识了一批狂热的国际象棋爱好者,国际象棋夺走了他全部的注意力,甚至一度对画画的兴趣也淡漠许多。
也许在他下棋博弈的时候获得了难得的宁静,完全没有对艺术品的嘈杂评论。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杜尚在颠覆性的艺术行为中宣泄了他的人生态度,抨击了传统的西方艺术内涵,也颠覆了观众对艺术的认知。
他的一生也像自己的艺术充满着荒诞的黑色与有趣的灰色。
最早知道陈丹青是他请辞清华美院和某次酒后愤愤的说:“两千年文脉已断”,他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人。
前年看《文学回忆录》,喜欢的不得了,这才又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文学回忆录》是木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客居纽约时期讲述的他自己的世界文学史,在这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中,作为当时听课学生之一的陈丹青认真整理那五年的听课笔记结集出版,逾四十万字。
我看时只觉得妙语连珠,于是满篇画着标注,读到此书由衷喜悦的同时也感谢陈丹青的细心编著。
扯远了,说说陈丹青的这个“脱口秀”,名叫《局部》,估计是取“绘画的局部中蕴藏着无数的细节”之意,每集开场的巴赫大提琴(Cello Suite No.1, Prelude )真是太应景了。
陈丹青表面看着孤傲,他是有这个资本的,但一看到他提前做好的一板一眼的笔记,毕恭毕敬的评说,你就知道这个老先生真的是细致入微且毫无傲气,全是孩子般对艺术的真诚。
看完这十六画意犹未尽,但知道了一些皮毛就会越发显得无知,所以关于艺术理论性的东西我更加不敢多说了。
可是最近记性差了,又怕看完就忘,索性以Tag的形式列举一些关键字,当做简单的观后笔记,方便日后自己查阅(Tag以顿号间隔)。
第一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十八岁、早逝的天才、宋徽宗、青绿法、委拉士开兹《宫娥》、“十四岁以后心就不纯了”、“观察之眼即是天分”、十八岁的感知是全息的(就像浑身是摄像头)、“《清明上河图》是世俗繁华的史诗,《千里江山图》是锦绣河山的颂唱”、明清文人画确立了老人符号。
第二画、死亡的胜利:戈佐里《博士来拜》、托斯卡纳圣墓园、撞见的大快乐、《死亡的胜利》《地狱》(布法马可)、黑死病后的狂欢、 “最好看的欧洲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就好比中国最好的画是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 “早期简单而生猛,元气淋漓当属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毕加索《格尔尼卡》未必好过北魏壁画”、吓得肝儿颤、云冈石窟、“艺术顶顶要紧的是本能”、“美感需要导引和学习——贡布里希”、米开朗基罗在奥利耶多的取经、西方不避死亡素材《哀悼基督》《马拉之死》、“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罗聘《鬼神图》、“东西方对待死亡的看法截然不同,我们绘画的伟大传统是《千里江山图》,不是《死亡的胜利》”。
第三画、人民的胜利:《爸爸永不回来了》、蒋兆和《流民图》、文革遭批斗、中国20世纪最好的人道主义画家、“同情心和恻隐心相比国家和民族永远不是主旋律”、“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孟德斯鸠”、从“反共卖国的大毒草”到“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作品”、“不是蒋兆和先生有历史问题,而是我们的历史大有问题”。
第四画、初习的作品:梵高《海边的渔夫》、梵高霍(van gogh)、南漂少年梵高、库勒慕勒美术馆(一次买300幅的阔太太)、“傻在绘画上行得通,一笔下去憨,再一笔还是憨”、“后印象派三大师——塞尚,高更,梵高”、大巧若拙、左翼画家珂勒惠支《囚人》、王式廓《血衣》。
第五画、巴黎的青年:塞纳河北岸卢浮宫,南岸奥赛美术馆、“气息不搭,画的意思便打了折扣”、“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的时代的氛围,灵光一去不复返”、巴齐耶《巴齐耶的画室•拉孔达明街9号》、“意气洋洋的年轻人,一切开始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光”、1870普法战争、早逝、场面性的群像、兼有科学和诗意的温和、“光线运用极佳《夏日》,明亮均衡”、年轻人充满希望的清瘦、印象派这群乌合之众的集体记忆。
第六画、谁养艺术家:印象派、莫奈《日出印象》、雷诺阿《舞者》、未完成的画、订件、委托作画、王公贵族的装饰物、文化部长达维特《拿破仑加冕礼》、戈佐里《博士来拜》(炫耀四百佣金)、委拉士开兹《侏儒》系列是有钱有闲的消遣、艺术赞助史、self-employ、印象派伯乐-卢埃尔、文革后“翘尾巴”的时代、巫师-奴隶-公会会员-自由职业、“自由造就了梵高也弄死了梵高”、“艺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谈论次数”。
第七画、绘画的放纵:未完成的画、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户外与画室内,时间与速度的差别”、“巴比松画派—米勒、柯罗、杜比尼”、柯罗《南尼大桥》前后两幅、“马蒂斯《蓝裸体》,绘画跟媒材玩”、马奈《贝尔特•莫里索肖像》、“户外作画和吸管颜料的诞生有关”、“达维特《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安格尔等与印象派相比及其精细,导致印象派及野兽派无法进入沙龙”、“背景音德彪西是Golliwogg's cake-walk (from Children's Corner)(小明和王猫用的也是这个配乐,好有趣)”、普桑的均衡与古典性、“塞尚和毕沙罗在蓬杜瓦斯共同作画,塞尚的openwork(打开,未关闭的画)影响至深”。
第八画、非正式魅力:未完成的画第三期、毕加索的《格特鲁德•斯坦》、弗洛伊德《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梵高没有一幅画是不好的,每个人是自己的太阳”、马蒂斯《舞者》、“中国的文人画中一切都是假的,重要的是味道”、“音乐中的印象派—德彪西”、“马拉美—诗不是意象,是字和词”、“中国的文人画是高级官员,一群闲人在玩艺术,不是订件,而是高雅的寄托,与物传神,尽其妙也”、“如何是士夫画?
戾(隶)家画也(所谓书画同源)”、“中国的非正式(unofficial)书法更受推崇”颜真卿《祭侄文稿》、陆机《平复帖》、“碑不如告,告不如书-《书论》”、“如今不是尽其妙也,已是谬甚也”。
第九画、瓦拉东母子:花样百出的巴黎画派、横跨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安德烈•德朗、“瓦拉东是雷诺阿,德加等人的模特”、《出浴》等独有的女性视角的女人体画、“同时做到两件事,文化诱发和本能驱使”、“倔驴塞尚,疯子梵高,侏儒罗特列克,怪人高更。
讨生活的穷姑娘瓦拉东”、毕加索是西班牙式的魔性、“法兰西少男少女的鲁,代表电影:特吕弗《四百击》,路易马勒《再见孩子们》,帕维尔•丘赫莱伊《小偷》”、瓦拉东与安德鲁(她儿子的朋友)入画《亚当与夏娃》、郁特里罗(瓦拉东的儿子)的城市风景画、醉醺醺言道:“这是谁的展览?
”第十画、民国女画家:关于女性画家的政治正确、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贡布里希、赵孟頫的太太管道升《烟雨丛竹图卷》、文淑(文征明的玄孙女,嫁与赵灵均为妻)《萱石图》、民国的关紫兰下笔胆气十足、民国的大家闺秀与上流女性与绘画的气韵、中原绘画入骨的斯文与历史的大气、关良49年后由野兽派转而画戏曲人物、丘堤的静物画必俗而简静(温良恭俭让入了画)、丘堤的《窗外》与上海早已失去的表情(结尾的BGM特别好,不知其名)。
第十一画、徐扬的功德:徐扬等宫廷画家的《乾隆南巡图》和《康熙南巡图》、明清宫廷画的气势、歌川广重与梵高、中国的长卷画与散点透视、移步换景。
长卷画的旷观在古代好比当今的纪录片、中国绘画的写实主义、描写局部复杂到极致、“明清宫廷画比唐宋富丽,比元明雅驯”、“文明的承平期的绘画格调常会趋于烂俗,但未必不好”、“本期在乌镇录制,乌镇的修缮准则是修旧如旧,重温繁华江南旧梦”、谢谢那些为我们留下历史记忆的画家们。
(真是想知道片尾曲的名字,网上查了下好像是张亚东为视频专门作的曲)第十二画、讯息与景别:维托雷•卡帕奇奥绘画中的透视与闲笔的趣味(可惜网上找不到他的画,只能截陈丹青视频的图)、”“西洋画不用长卷而玩纵深,比如穹顶壁画,效果等于广角镜”、“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等导演的景别(eg:《一九零零》和《同流者》),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费里尼的《梦书》(一直想买)的绘画非常好看、人的观看本能以致理性管不住目光、《公民凯恩》里拍摄的变化带动了电影的发展、勃鲁盖尔俯瞰式的人物群像、“今天的媒材变了,我们不在需要南巡图和卡帕奇奥,但人的观看意志是不会变的”、(本期讲了很多电影名导,绘画和电影确实是有相通之处的,或者进一步讲,艺术总有相通之处)第十三画、俄罗斯冤案:(本期录于木心美术馆)“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语道出俄罗斯的尴尬处境)、美国的古典音乐差不多是斯拉夫人撑起来的、“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分庭而不抗礼,自成高峰,没有俄罗斯文学的欧洲文学是不可想象的”、“列宾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攻克雪城》简直好透了,美术史好就好在一山总有二虎”、西方尤其是美国对苏俄的油画并不认同、“中国的先秦悲伤故事也有阳刚气,但到了《西厢记》就只剩哀怨了,可俄罗斯悲伤事也血气方刚”、“苏里科夫的画在回应东正教的传统,他是刻画事件中表情的天才,笨拙而极有力,组构在大场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西方觉得俄罗斯的绘画是文学的附庸,那么西方的绘画又何尝不是圣经的附庸?
”、19世纪的俄罗斯像是中国的唐朝、“俄罗斯绘画的灵魂是苏里科夫而非列宾,俄罗斯文学的灵魂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非托尔斯泰”、艺术最最要紧的到底是刻画美还是同情和善良(描绘苦难)、“俄罗斯艺术的固执和骄傲是一种过时的品德,她毫不在意世界的眼光。
”第十四画、圣马可教堂:新绘画三翘楚(3C)与新表现主义、“一幅好画的标准是你会不断愿意看下去,而且每次看都会有新的领悟”、“如果你到佛罗伦萨只有一天时间,哪都别去,就去圣马可教堂”、安吉里柯-圣马可教堂二楼的《受胎告知》《哀悼基督》、“在二楼的小禅房里,你会有专心修行的念头,哪怕只是片刻,只是一个幻觉。
看完以后下楼,你就变回俗人。
”、湿壁画的格局依照建筑自身的构造决定其宏伟程度(比如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所绘的《创世纪》)、欧洲最最耐看的还是宗教画、“十三世纪前的画神性太多而人性太少,十五世纪后半叶则人性太多而神性太少”、在圣马可的小禅房你会看到文艺复兴的曙光、简朴静穆而神圣。
第十五画、巨人的战役:派格蒙祭坛的大理石雕刻、“一脸的冤枉,非常憋屈的样子,没有用的,你永远也看不完的,你无法说什么,只能闷闷的看”、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跟《巨人的战役》比,米开朗基罗简直是个小弟弟。
他要是看到了,汗毛竖立,他会自叹不如,远远不如。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艺术没有进步这件事情、“古希腊像是人类的儿童时代,但在雕塑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元气淋漓”、“各民族,各文化之间的艺术不可以率尔比较”、“古巴比伦和古希腊及先秦的雕刻是坟墓的艺术,而古希腊是人的艺术”。
第十六画、杜尚的决定:马塞尔•杜尚与1912年断然放弃了绘画、杜尚和“达达主义”重新定义了艺术这个词、艺术的能指与19世纪相比已经无限扩大、 “你拒绝一件事和你接受一件事,其实是一回事”、“艺术早已声名狼藉,绘画的传播功能如今已经终结,我们活在一个不是绘画的时代”、“绘画已经不再光荣,所以我们现在是一个闲聊绘画的时候”、“不强求自己,也不强求人家”。
那么,第二季再见吧。
每周一期,是为记。
PS:可惜豆瓣影评无法插图,就这样吧。
2015.9.29
第一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存世唯一名作,十八岁完成。
上溯 山水画发端 唐 李思迅、李昭道父子 江山楼阁图 李思训五代 荆浩、关仝( tóng )(北方画派 “荆关”)、董源、巨然 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 关山行旅图 关仝 后梁 万壑松风图 巨然 南唐、北宋 匡庐图 荆浩 五代南宋 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的“院体”山水,在明代被列为“北宗” 踏歌图 马远溪山清远图 夏圭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宋徽宗年代 纵51.5cm;横1191.5cm到宋代,山水画气格越来越大十八岁,年轻人的无畏 ,心静,也纯 绘画的观察之眼 、经验范畴元 王振鹏 《江山揽胜图》明 董其昌 晚清 黄宾虹 齐白石 张大千 而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的老人符 第二集比萨斜塔 圣墓园 博纳米科·布法马可 《死亡的胜利》《胜利》 处于乔托的晚期,即明早期文人画开端 西方艺术史 加上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开端 湿壁画 十三十四世纪即魏晋南北朝时期 工笔重彩画乔托·迪·郭多纳弗拉·安杰利科、马萨乔、弗兰切斯卡、菲利皮诺·利皮、基尔兰达约(米开朗琪罗老师)圣马克修道院 弗拉·安杰利科《报佳音》 圣彼得·保罗教堂《圣象》 西斯廷教堂《最后的审判》 阿科罗提利遗址十五世纪 壁画 贝诺佐·戈佐里 《博士来拜》
博士来拜 戈佐里十五世纪中叶 文艺复兴鼎盛时期 “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最后的晚餐》的教堂被轰炸,唯独这面墙没炸早期的作品,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新的主题,有原创力。
第二个是工具。
湿壁画从乔托有新的开端,到步法马可后,壮观,细腻视觉效果上更生猛。
中国壁画 北魏到明清 ,鼎盛是唐宋时期第三集
蒋兆和《爸爸永不回来了》
1945《流民图》1943第四集《初习的作品》
《海边的渔夫》1883年 梵高 《吃土豆的人》1885劳特累克的下层人与梵高的作对比,一个滑稽,一个憨后印象派三位:塞尚、高更、梵高 画群像,构图 珂勒慧支的穷苦人王式阔《血衣》第五集《巴黎的青年》
让·弗雷德里科·巴齐耶《巴齐耶的画室:拉孔达明街9号》1870印象派:马奈 塞尚 德加 莫奈 雷诺阿 巴齐耶 都受前期浪漫主义影响 唯巴齐耶 稍理性,兼科学和诗意《乡间》1868 《福斯坦堡街画室》1865 《夏日》1869(哈佛 福格美术馆)《家庭团聚》1867描绘男性偏多 他的造型表现,是适度的木心 俳句: 年轻人充满希望的清瘦一战,众多艺术家应征入伍,马尔克“蓝骑士”团体、亨利·戈蒂耶·布尔泽斯卡 “直接雕刻”、艾萨克·罗森博格、雷蒙·杜尚·德隆 “达达主义”第六集《谁养艺术家》
《微笑的男孩》弗兰兹·哈尔斯 1625过度完成 对比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绘画的社会、宗教、政治作用,订单多来自王公贵族,量的众多出现宗教画以外的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肖像画、群象画、家族肖像画。
《博士来拜》本诺佐·戈佐里1461、《夜巡》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茵、《圣乔治警卫队》弗兰斯·哈尔斯 1627 《琵琶演奏者》1624文艺复兴没画完的画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印象派的出现,未完成的画也可以被接受被赞美。
绘画的功能和角色的转变。
从前,宫廷的画家宫廷养,教宗的时代教会养,十九世纪,画家工会,独立画家,自己养自己。
艺术赞助史 一种关系产生一种艺术,各有好鄙。
第七集《绘画的放纵》舒伯特 第八交响乐《未完成的乐章》 巴比松画派 画画讲的是 感觉 才能 经验 状态莫奈的日出 和透纳的 日出 对比出来,强调外出写生的印象派,绘画放开了,自由了。
绘画时长大大缩短,半自觉的开始玩颜料、笔触、布等媒材,而到毕加索、马蒂斯开始自觉
马奈《贝尔特·莫里索》1872 印象派提出的一个问题:一幅画怎样算画完 毕沙罗,他的画所给出的命题,一幅画可以一直画下去,你再也无法确定怎样算画完塞尚 他在乎自己所谓的均衡,回到普桑(十七世纪画家 文艺复兴)的均衡,古典的理想。
体现在他画面的是只注意物体的边缘,一种不在意画完的openwork.毕加索:一幅画配上框子挂上墙就死掉了第八集《非正式魅力》
毕加索 《格特鲁德·斯坦》(收藏家)你会慢慢像这幅画的。
书《蓝围巾男人》马丁·盖福特 与 弗洛依德对话 画家弗洛伊德本人说:一幅画接近完成,最拿不准的是就是该不该罢手。
他说从梵高开始,每人开始做自己的太阳。
中国的文人画 确立的一种中国画的新态度:画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十九世纪中后 印象派同期后期 雕塑家 马约尔和布尔德尔 开始关注 石头、泥土、木头本身的质地量感音乐家 夏尔·卡米尔·圣·桑 和德彪西开始玩 音色、音符 (印象主义音乐鼻祖)文学诗歌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和 斯特凡·马拉美 兴于调理字和词 此乃我们魏晋唐宋早已玩过的把戏赵孟頫和钱选的对话: 士夫画,戾家画 ,谬甚也。
(期间聪明透顶的语焉不详)南宋画家,从与物传神尽其妙又到谬甚也包括晋 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十七帖》东晋、颜真卿《祭侄文稿》唐都属于非正式文本 碑不如告,告不如书 书写的滋味 逸笔草草 恰到好处第九集《瓦拉东母子》印象派之后的巴黎画派,有偏于野兽派的,有偏于立体主义,还有异与两者的。
毕加索、马蒂斯、勃拉克 ,同期的德朗(横跨野兽派和立体主义)、马尔凯(三言两语、懒洋洋的)、维亚尔、弗拉芒克、基斯林、郁特里罗、藤田嗣治、苏珊·瓦拉东。
瓦拉东 纯真的野性 远超贝尔特·莫里索、玛丽·卡萨特 (她曾拿着刀撕维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是为伤男性的目光还是伤维纳斯的背)她的女裸体,没有亲密没有暧昧,没有男性的目光,很自然很放松。
是一种女人在私密场合对另一个女人的欣赏。
德加画的时候具有一种无情,男人总在搜索好看的女人体。
而她画的男人体也有一种私密性,带着浪漫主义色彩,化身亚当。
她爱上儿子的朋友,养了一只山羊,不满意的画就放给羊吃掉。
她的目光只顺从她的对象,只剩下感性,画面显得单纯透顶。
不像后期二十世纪的一些女权艺术家画的那么直白大胆。
其儿子莫里斯·郁特里罗画遍了蒙马特高地
第十集《民国女画家》十六世纪的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犹滴杀死荷罗孚尼》1618珂勒慧支不画油画,力气很大做雕塑哈哈哈哈,主题沉重。
乔治娅·欧姬芙(美)其丈夫阿尔弗雷德· 斯蒂格利兹二战以后的女画家 奇奇·史密斯 装置 雕塑 玛瑞纳·阿布拉莫维奇(南斯拉夫 行为)黎薇元初 赵孟頫太太 管道升 明 文徵明玄孙 文淑 清初 秦淮名妓 马守真、顾眉民国 留学日本 关紫兰 、 丘堤 (留日男画家陈袍一 、关良关金堂)
《少女像》1929 关紫兰 明国气息, 大家闺秀画得出来的
丘堤 出手简静 一股法系、有素心、有“物性” 她们属于一种上海早已失去的表情十一集《徐扬的功德》大卫·霍克尼对中国长卷:移动观看,散点透视 长卷唯中国的特殊观看方式三希堂 “旷观”西洋的透视法,体现了以我为主的哲学观。
任何文化艺术一开始都体现着 散点透视
《乾隆南巡图》 整个的调度,上帝视角,庞大的典礼,队伍,全凭记忆、默写《江山揽胜图》元 王振鹏 彩色版《清明上河图》仇英 明 《山乡巨变》贺友直康乾盛世 在整个历史是一个承平期,清代其宫廷画一度被贬低,被评柔弱、萎靡、繁琐、艳俗,其实亦为一种美历史的记忆,乌镇 《并非衰落的百年》万青力 十二集《讯息与景别》威尼斯画家 简提尔·贝里尼 丁托列托的天顶画 人肉的漩涡
维托雷·卡帕奇奥异于佛罗伦萨人文主义的画 不愿意漏掉一丝细节、次要讯息彼得·卢奇 费里尼 电影和艺术,都是一样,都是导演画家诱导观众的观看方式,理性管不住目光“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类比《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 开始运用镜头叙述的变化,影像记录大量次要信息,使之同时进行的。
《一九零零年》《同流者》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善于各种景别的切换(前景中景远景)只是观看 只是场面《八又二分之一》费德里克·费里尼这各中体现的一种观看的意志 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
诱人的未必是情节,而是观看本身。
《安德烈·卢布廖夫》《牺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彼得·勃鲁盖尔《儿童的游戏》1556十三集《俄罗斯冤案》十七世纪,彼得大帝强行实施“脱亚入欧”,去掉东正教绘画的几百年,俄罗斯西化以后的美术史几百年后,进入19世纪黄金时期。
稍后音乐带来强烈表现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彼得·柴可夫斯基、罗斯特罗波维奇、安东宁·德沃夏克、穆索尔斯基。
文学: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
《伊凡雷帝》《库列斯克省的祈祷行列》《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王》列宾、苏里科夫、《玛丽亚·叶尔莫洛夫肖像》瓦伦丁·谢洛夫(列宾学生)、《春》艾萨克·列维坦前卫艺术奶妈的大家,被“恩准”进入现代美术史的:康定斯基、夏加尔、马列维奇、弗拉基米尔·塔特林《近卫兵临刑的早餐》、《女贵族莫罗佐娃》、《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镇》《攻克雪城》、《苏沃洛夫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斯切潘·拉辛》俄罗斯艺术的血气方刚 民族派、西化派。
西方认为俄罗斯绘画不是纯绘画,是文学的附庸。
这些历史画代表十九世纪写实传统的强弩之末,其美学属沙龙绘画。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系苏里科夫孙子)十四集《圣马可教堂》20世纪八十年代的”3C” 所谓新绘画:恩佐·库奇、桑德罗·基亚、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
和美国“新表现主义”一起,给主流美术界一种错觉,绘画又回来了。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他们就过时了。
克莱门特:面对一幅好画,会不断愿意看下去,并且越看下去老会有新的发现。
《三博士的朝拜》《天使报喜》1438-46弗拉·安吉里柯 他的画简朴、干净、浅淡、神圣 十五世纪 在圣马可教堂九年,赞助者美帝奇欧洲十三世纪以前,宗教画充满神性,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充满人性,而这之中的十四世纪,神人不可分。
马萨齐奥 画,热情、真切第十五集 《巨人的战役》看画时,一种画让人震撼、感动,还一种是静穆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鲁迅《题未定“草”》说到古希腊雕塑,应悬想它是新东西时的锋棱、光泽、是发闪的。
《雅典娜女神与巨人的战役》土耳其的版图,曾经是公元前800-500年 古希腊;公元前565年 拜占庭帝国;公元前300年 古罗马帝国 公元1683年奥斯曼帝国以弗所遗址 赫拉克利特(辩证法奠基人)“人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
《巨人的战役》派格蒙城邦遗址 祭坛 于德国柏林派格蒙美术馆
罗丹 、亨利·摩尔态度谦逊,自知不比古希腊雕塑公元前480-430年 菲迪亚斯(帕特农神殿、宙斯神殿)公元前5世纪 波流克烈特斯《荷矛者》公元前480-440 米隆(掷铁饼者) 公元前4世纪 普拉克烈特斯(《赫尔墨斯》)公元前395-350 斯珂帕斯(《梅利埃格头像》) 公元前2世纪 留西波斯(《赫尔墨斯》)公元前2世纪 菲洛马克思对比同时期,秦始皇兵马俑十六期《杜尚的决定》《泉》1917 杜尚 有研究称为德国女诗人艾尔莎·冯·弗雷坦戈·罗琳霍文作艺术,和绘画、雕塑分开,艺术的能指,所指, 杜尚观念里的绘画的传播功能已经终结了《杜尚访谈录》皮埃尔·卡巴纳 王瑞芸译 “你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为了让别人高兴”“沉默、缓慢、独处”“拒绝一件事和接受一件事,其实是一回事”
1、国画没有光源之说,2、国人对痛苦记忆,多选择闭口不提,比如蒋兆和的画(他眼神真好看)3、梵高的憨劲儿有意思4、陈丹青说话有意思,即使讨厌都是一样的语调5、国画多为多点透视、西方多为单点透视6、好喜欢巴齐耶的画,纯净美好7、男画裸女带有欲望,跟女画家笔下的画作区别很大 8、大家都看到了,而最先表达出来的,便是艺术的进步9、对贝托鲁奇电影画面的解析,让视觉享受递进一层10、湿壁画是个新认知的种类11、有些作品看着会走神,有些作品看着会惊叹,还有一些作品,看着会静穆12、所有雄强的艺术、饱满的艺术、聚精会神的艺术,从来就是不知道他方,不管他方的。
我们活在现在,现代人不免比较,我们活在一个比较的年代13、古埃及、巴比伦、还有兵马俑,是坟墓的艺术,只有古希腊是人的艺术14、放弃画画的杜尚简直是个传奇15、我们活在一个不是绘画的时代
这一系列我看得非常过瘾,不是那种麻辣点评的一时解气痛快,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觉得这么好。
陈丹青没有掉书袋讲知识,所以不枯燥。
那他讲什么呢?
讲人,讲活生生的人,七情六欲吃喝拉撒,讲得极有代入感,让你进到当时的场景去看去想。
就像陈丹青自己讲的:他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但不在乎答案。
比如印象派为什么当时不被待见?
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觉得那样的画没完成。
那到底怎么样一幅画才算完成?
这个问题问得太厉害了,我当时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
我勉强算受过一段时间的绘画训练,刚开始画丙烯,老师总说我没完成,可我明明觉得已经都到位了。
后来画过一段时间,眼睛看到的东西多了想法多了,就会没完没了地改,甚至成为一副过度完成的作品。
我就会想什么时候罢手怎么样叫结束?
因为觉得一直可以改下去一直都没完成,所以通通没有装画框。
陈丹青拿毕加索的话说:这些画还是活的,一旦装画框就死掉了。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简直兴奋地发抖。
啊,把我无意识里的东西都讲出来了,百分之百击中痛点。
陈丹青厉害的地方之一,是语言有时候非常到位,非常会问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木心的启发,寥寥几句,精彩绝伦,好到你想打他。
每集像是有主题,可陈丹青又常常讲着跑题,看似讲的是些细节和八卦,但他们却四两拨千斤地再现了绘画史。
印象派那么多大名鼎鼎的画家,他偏偏讲那个从模特转型画家的女画家瓦拉东,画女裸体也画男裸体;他讲印象派可以到户外画自然光是因为针管颜料的发明;他讲印象派画家和印象派音乐家一起玩耍,配乐放了德彪西……你会发现19世纪从工业技术、性别观念到文化解构经历着全方位的革命,所见的横空出世都是水到渠成,见细节更见整体。
陈丹青的解读是整体的,格局很大,又落脚小,看上去不拘一格。
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好,可以形容出来。
但真正的好是他的思维方式,所有的观点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
节目里他举的很多例子是去服务他观点的,和事实可能存在误差。
但这不重要。
对这里提到的知识不必过于认真,打基础肯定要自己抱大部头去啃去吃苦。
思维方式的获得养成比纯粹的知识要难多了。
一般人,学不像。
有空多想想。
如沐春风。
明明宅在了家里,却可以跟着去巴黎去纽约,去文艺复兴,去民国。
深入浅出,单集单题,有时候从年龄切入,有时从性别切入,有时从历史坐标切入,讲述一副画作和背后的故事。
有时候东西方纵横对比,中国被埋没的画家,其代表作在陈丹青看来,力道甚至强过毕加索。
又说毕加索若看了北魏壁画,定是眼珠子都会吓出來,佩服的五体投地。
又说梵高初学习作,粗糙中有着天才,如今艺考的学生习作,精致却无可救药……陈丹青会刻意挑选被主流忽视,但个人钟爱的遗珠,也不吝展示他在各派观点夹缝之中的困惑和纠结,反正听得是一愣一愣,但又兴味盎然。
《死亡的胜利》中提到,欧洲自古就喜欢描摹苦难,不管是耶稣受难,还是地狱饿鬼,或者尸横遍野。
而中国的传统绘画,极难想到对苦难的描绘。
都是山水城池,花鸟鱼虫。
大家不愿意去讨论那些,自古有之。
再看当下,也能理解民众在观影和看新闻时的潜意识选择。
《谁养艺术家》里说,欧洲在几百年的绘画历史中,在十九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画作都是“订制”的,宫廷或者教会定制,画家都是接受委托创作。
没有谁是为自己画画的,都得听甲方的。
自认为画得再好,甲方说要改,就要乖乖改,哈哈哈哈,米开朗基罗也是如此。
而梵高为啥一幅画都卖不出去?
他的时代正是转型期,为自己画画本来就不多,没有谁给他订单,说请他画个向日葵或者星空。
梵高主动选择了按照自己兴趣来画,画完了没人买单,也非常正常。
这也算他潦倒的原因之一。
《非正式魅力》中,介绍了openwork的概念,就是在传统的精细的油画观念面前,那些印象派画作,都是“没画完”就拿出来丢人现眼的。
传统的画一般都得画几天几个月,你怎么能几个小时就涂抹完。
但思想一旦解放开来,传统的“完成度”的重要性就靠边站了。
艺术最重要的就是那个“意”,那个“状态”。
中国最顶级的书法,都不是碑帖,而是私信的草稿,一气呵成。
毕加索给一个贵妇画肖像,由于他风格诡谲,贵妇看完说:“这画得跟我不太像啊。
”毕加索说:“夫人,您会越长越像这幅画的。
”观看的意志:一部电影或者画,就看导演怎么诱导观众的目光。
我这么看这个场面,是要你也这么看。
个人的风格,他要说的意思,就通过这个观看出来了。
绘画的核心机密,有时候并不在画,至少不全在画,而且在这个画家怎么观看。
费里尼和卡帕齐奥跟徐扬一样,都热衷于次要讯息。
因为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
诱人的未必是情节,而且观看本身。
“你拒绝一件事,和你接受一件事,其实是一回事。
”——杜尚。
局部的摘录与思考1 18岁的江山世界名作很多出自天才少年黄希孟画万里江山图18岁,少几岁,长几岁,都画不出来中国的万里江山也曾是个少年,何时变成了老者2死亡的胜利木心:所谓元气就是孩子气直觉 本能 无知 才是艺术最可贵的罗兰巴特: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直面死亡,才能直面生活这也许就是死亡的胜利3人民的胜利孟德斯鸠:人在苦难中才最像一个人抗日胜利70年了,还一直在画胜利,却很少画苦难流民图画的是苦难,也历经了苦难,他的作者蒋兆和先生同样遭遇,他也成为了流民陈丹青:他有历史问题,还是历史有大问题胜利70年了,中国人仍在经历苦难,处处皆有流民图4憨的梵高憨不是笨更不是傻,是真正的聪明如果没有星空没有向日葵,也许永远没有陈老师喜欢的这张梵高最憨的习作中国孩子画画的技巧比大师都好,大师却画的比孩子还憨5巴黎的青年一切的开始是最美好的,在最美好的时候结束呢,也许是更美的欧洲很多艺术家死于年轻时参军,巴齐耶再饱满的艺术天分敌不过一颗子弹,而中国这样的艺术家却很少一个没有激情的艺术家,是死的。
6谁养艺术家无知的人渴望答案,丰富的人寻求问题美国率先拥抱印象派,也许精神贫瘠的美国富人更懂生活清贫的欧洲画家画家不是画家,是巫师 奴隶 工匠 到自由人的过程杜尚:一副有名的作品,在于人们谈论她的次数印象派,像未完成的画,也许不是画未完成,只是人们的审美还未完成7绘画的放纵印象派的印象-简明粗放,是写生赶时间赶出来的毕加索:我不是在画一个女人,是在画一幅画古典派瞧不起印象派,印象派瞧不起野兽派一幅画怎样才算画完?
一幅画也可以永远地画下去毕加索:一幅画配上框挂墙上,就死了8非正式魅力吴作人:要知道画,也要知道不画文艺复兴画了几百年,终于达到了中国文人画千年前的境界,随心所欲的画画画的意义不在于画,而在于画。
但这一切在你成为梵高塞尚前,都不成立9欧洲女画家女人画的女人体,没有情欲,只有欣赏但她的男人体却摆脱不了情欲,所以男画家是否应该被谅解瓦拉东:我希望的不是被人知道,而是被重新认识10民国女画家女权,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一种示弱历史上,投降的女性远没有男人多,而艺术就是一种不屈服民国的女画家49年后就不画了,她们是屈服了吗,还是不屈服?
11徐扬长卷中国古代的长卷,移动观看,散点焦距,可能是最早的电影清的萎靡也是一种艺术以前只有皇帝南巡,而百姓只在画里;如今南巡的是年轻人,而皇帝只在画里了12讯息与景别看,是人第一个权利,和最后一个权利景别即讯息如何观看,也就是观点作品,是画家的对世界的观看方式,而你如何看作品,也有你的观看方式电影的发明,可能不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是人观看的进步带来的13 俄罗斯之冤没有彼得大帝,就没有西化,就没有苏里科夫的油画,就没有对彼得大帝的嘲讽苏俄艺术作品下大场面下的小人物栩栩如生,东方大国的大场面里的小人物,只是符号当我们在谈论灵魂的时候,都承认肉体很诚实有些固执和傲慢已经过时了,但我们有权去选择这种品德。
14教堂的画安吉利珂你遇到他的画,像第一次看见绘画英文里,禅房和牢房据说是一个词宗教会没落,宗教画不会分不清画里的神性人性,就像分不清他的虔诚还是智慧画画,就是一场修行中国人 当了官喜欢画画,欧洲人 不当官想去画画15巨人的战役历史的塑像是彩色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另一件新东西,灰白的静穆马克思:希腊是人类的孩提时期此前人类不会雕塑,此后也再无法超越德国摧毁了整个欧洲,却把古希腊的残骸搬回国重建了起来五大文明古国伟大,伟大在哪?
在他们彼此不知道,没见过。
但四大古国做的是坟墓的艺术,只有希腊做人的艺术,他们把人和神的比例做得最好——木心而现代观众在希腊雕塑前,是人与人的比例,还是人与神的比例?
——陈丹青16非绘画艺术所谓前卫,就是太早,历史看不懂有没可能,其实是未来错爱了历史杜尚:你拒绝一件事,和接受一件事,是同一件事艺术家的态度,比他的艺术更重要
01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绘画是手绘的,手艺第一,手艺之上呢,又是眼光第一,眼光分两层,一是指观察之眼,一是指一边画着,一边你怎么判断自己这幅画,属于经验范畴。
而观察之眼不可学不可教,所谓天份,实际上指的是这个。
十八岁的感知功能是全息的。
千里江山画的开阔,开阔得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隋唐五代,包括北宋的大家,找不出一幅画能够收纳这么多自成格局的景别,而每一个景别有这么多详确动人的细节,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是十八岁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十八岁做的事,多半是不自知的,好也好在不自知。
《清明上河图》是世俗繁华的史诗,《千里江山图》则是锦绣江山的颂唱,两件伟大作品成于北宋末年,看不出亡国之兆。
我们在想象中国古典画家的时候,都是白胡子老人,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明初的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在《千里江山图》中分明看到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
02 《死亡的胜利》《地狱》博纳米科·布法马可戈佐利《博士来拜》湿壁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早期的作品要面对两个历史的机会,一个是新的主题,第二个是工具,两者互为因果,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用中国的古话,就是元气淋漓。
河南省的龙门石窟是唐代武则天时期,山西云冈石窟是在魏晋时代。
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教养,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最最新鲜的感受力,一种可贵的无知,可是我们往往看不起早期作品,而是盯住盛期的那些著名作品看来看去。
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罗兰·巴特
最初是听广播的时候知道文学回忆录,知道木心,知道陈丹青,找来局部看,艺术气氛很浓,想来也是只有上学的时候了解美术史,然而也被考学压力稀释掉。
每天看一集,缓慢的节奏,超脱现实的自由,心灵的放松,虽然不了解很多艺术大师,蒋兆和的流民图之类的,但是听听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画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剪辑的非常好,忽然就很想学习后期剪辑啦。
总之,比 下饭综艺要好看,从第一季开始追。
很久前看的咯
好东西为什么好,不那么容易讲出来。陈丹青最厉害的是,不绕开问题,不故作高深,而是托出自己的恳切感悟。
你不能说这纪录片一无是处,例如聊民国女画家的第10集和聊卡帕奇奥的第12集就还不错。但是其它的几集都让人常处于一种咯噔状态——也就是说刚觉得他讲了两句算是有干货、不主观的话,觉得啊好起来了好起来了,接下来的话就会让你心里重重咯噔一下。建议这种纪录片自立山头,建立一个新流派:咯噔纪录片。
娓娓道来,听感极为舒服~算是丹青老师比较私人的一些观感和情趣~不少观点极为赞同,但受制于时长,论据摊不开,有点小酌怡情的意味
呜呜呜迷!上过那么多艺术史课,很少遇到坦然讲出自己喜好的讲师;也很少听到虽剪短,但精度广度上都有见地的讲述。人人都爱陈丹青!
知识分子的良心
倒不是陈丹青讲的多好或者节目做的多棒,只是我们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了,所以才不得不在三十岁后一点点的补回来。
原先看不懂的东西,经陈丹青大师这么一讲,是更看不懂了
长见识。
陈丹青讲艺术听着得劲儿
艺术的八卦历史,还是没有引导我们如何去欣赏一幅画。三星给片头的画面和巴赫G大调。
不夹私货会死吗,真是屁股决定脑袋,第三期暗戳戳的说历史出了问题《流民图》蒙尘,但凡翻翻美术史教材,马工程版409页会给你一个耳光,少用文艺标榜自己猥琐的小心思,拿不出手的东西就好好踹裤兜里带进棺材,读了两本书就觉得自己洞悉世事了,搞点艺术就开始拿腔拿调好为人师了,真是搞笑,被洗脑的人更是搞笑中的搞笑。
避重就轻,粗浅的论调,在同一论题上反复念叨,怀疑其专业素养,受众只是得到附庸风雅的满足感而已。
浪费时间
最近还在看纽约琐记
想起了陈丹青在清华美院招生时留下的心理阴影
谈艺术,其实超越艺术的范畴。哲学与人生密不可分。从纽约琐记开始认识陈丹青,看他一点点把人生历练和体会揉在热爱的艺术里,细细掰碎了讲,觉得一肚子墨水是件值得艳羡的事情。
“局部”和“一千零一夜”都是真正能让我静下来的节目。想到文道后来还会为了“看理想”的生存,书生气地去“奇葩说”打过广告,真应该好好支持一下他的。这样的有内容、有态度、却又不偏激的节目不能做下去,可惜了。
科普都不算 基本就是一学识浑厚的艺术家给你讲讲自己的观点 但陈丹青这人讲起来不严肃也不嬉皮 透露着一股有文化的真诚 不让人讨厌 睡前随便看看图一乐
看完让我改变了对丹青老师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