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要么纠结如《柏林苍穹下》,要么冷硬如《别人的生活》,小品文《诱惑假期》,也缱绻了一层尼采式的质问。
可惜战争片要持续《帝国毁灭》或《斯大林格勒》的路子,似乎他们自己觉得太严肃了些。
《红男爵》是个很讨巧的视点。
这位传奇空战英豪赢得了队友和敌手的无尚尊敬,不用担心“美化恶魔”这样的指摘。
叙事充分好莱坞化。
开头里希特霍芬家三兄弟在狩猎,然后被1906年的飞机吸引,老大曼弗雷德未来的红男爵纵马驰骋,振臂呈飞翔状,似乎是个人版的《珍珠港》……十年后,里希特霍芬家老大和队友如女武神一般,玩着技巧低空驾机向战死在敌区的队友棺材上投掷花束,这个桥段怎么看怎么像“非洲之星”马尔赛尤给元帅们表演,用机鼻子挑起杆子上的手绢……邂逅战地护士。
这个总要说一句,红男爵的演员Matthias真有本事,能把所有对手戏的女演员都变成小妈,他那张过分清秀的脸哪……不知道是否是刻意改动,在二战时做到空军元帅的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本是曼弗雷德的表弟,影片里成了胞弟……为了避嫌,红男爵身后没有给未来德国空军的大当家戈林一丁点镜头。
后者作为里希特霍芬中队最后一任队长,自己也曾有过在西线击落二十二架英法飞机的战绩。
为了讨好盟军观众,这部德国产英雄传记片全部用英语对白,德语是配音。
他驾者艳红的战机腾空而起,嘴边划过一丝微笑,这是自信的笑,在天空,红男爵便是主宰。
对于那些脚踩污秽的泥土,带着防毒面具,脚踩尸体碎骨与敌人肉搏,不管是生还是死都如蝼蚁一般的陆军士兵而言,头顶千尺之上的空战宛如众天使之战,拥有战神天使的一方是幸运的,他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希望。
天空的搏斗往往充斥着追逐,腾挪,捕杀,但并非致命,如骑士间不间断地冲刺,人与神之间的高度决定了,天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对手是值得珍惜的。
这可能是战争历史上最后浪漫和优雅,无论你是翱翔,抑或是滑落…然而一战的结果终究不是欧洲皇室和空中武士们能决定的,是钱,是科技。
红男爵参透早已胜利的诀窍,伺机而动,只打有把握的对手,否则就逃跑,这不是因为怯弱,而是精密的计算和权衡。
他算到了这场战争会失败,将军们也算到了,只是没有他上天入地般的洒脱,毕竟战败的代价过于沉重,红男爵只是筹码,将军贵族们才是赌徒。
一个猎手的嗅觉警醒他:战争应当结束了核心引擎的落后,亲密战友的陆续死亡,加重了他的不安,然而战争的机器却无法轻易停止运转。
他自己甚至被过度宣扬成不败战神:只要不出击,当然也就不败。
红男爵小时候骑马,在光芒和发动机的轰鸣中追逐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将崛起于天,注定陨落于天。
这一战他必败,因为他代表的东西太多,他能承受与平衡的却又太少,既然他只想简单地飞翔,那便永远在天空飞翔吧,他要告诉士兵的是神也会死,德意志也会崩塌,这场战争毫无荣耀可言。
2022.06.14
相比起二战的正邪分明,一战的双方没有一边是正义的。
正如电影里英国皇家飞行员罗伊·布朗上尉说的“整场战争其实是一场家庭纠纷,这个家庭掌握在贵族手中,俄国、英国、德国皇室,法国、比利时、德国相互之间不是兄弟,就是谁的侄子、叔叔,总之不分界限,我们就为了这分不清的界限生死相搏,但我们又总能找到些愚蠢的借口。
一战唯一的亮点是双方飞行员之间如同绅士般的空战。
而红男爵弗曼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击落敌机80架,被敌我双方都尊崇为王牌中的王牌。
其个人魅力令人钦佩。
一战的飞机主要材料是木料和帆布,大概只有发动机和武器是金属的。
英国皇家飞行员罗伊·布朗上尉的飞机被击落负伤,腿上被插了一根木棍子,不过无大碍。
击落布朗的德国空军冯·里希特霍芬少尉对前来抢救伤员的女护士产生了好感。
少尉的一条围巾被用来给伤员大腿止血,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俩人再次相遇的纽带。
布朗对里希特霍芬的评价很高“他是个非常优秀的飞行员,也是个无耻的混蛋”,能够从敌人那里得到这样毁誉参半的评价已经是很不错了,也引起了女护士对他的关注。
里希特霍芬因击落英国兰诺·霍克少校的飞机获普鲁士最高荣誉蓝马克斯勋章,并被任命为第11飞行中队指挥官,他对新人的要求是“我们的任务是击落敌机,不是飞行员,所以不准对着坠落的飞机射击,我们是运动员,不是屠夫。
在这些德国贵族看来,驾驶飞机打仗就像运动会上运动员比赛。
里希特霍芬中尉来医院看望死去的战友,再次邂逅女护士,得知她叫克特·奥斯特多尔夫,“你很漂亮,我希望能和你再次相见,能看见你戴着我的围巾”。
奥斯特多尔夫没给他面子,取来围巾还给了他,直言里希特霍芬对杀人的冷漠让她不寒而栗,不想再见到他。
一语中的,里希特霍芬确实把空中猎杀当场竞技运动了。
冯·霍普纳尔将军带来了里希特霍芬弟弟洛塔,他们要制造一个里希特霍芬兄弟同飞的噱头来鼓舞士气。
里希特霍芬告知弟弟的却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逃跑不丢人,优秀的飞行员知进退,明智和怯懦只有一线之隔。
洛塔因为追杀迫降的受伤飞机而被哥哥训斥,弟兄俩发生激烈的争吵。
里希特霍芬坚持“战争也可以带着礼节进行”。
里希特霍芬和布朗上尉的飞机都被击中迫降在一个地方,再次见面布朗上尉给里希特霍芬透漏了一个好消息,那个叫克特的女护士,其实是喜欢他的,这让里希特霍芬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归途发现了密友斯腾伯格的尸体和飞机残骸,里希特霍芬痛不欲生。
里希特霍芬受伤住院,期间他和克特的关系有所缓和。
前方战场连连吃瘪让里希特霍芬恼火,狠狠的训斥了多林上尉。
克特奉命随里希特霍芬转移,俩人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随着对彼此的了解加深,感情上也慢慢的开始接纳对方,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里希特霍芬男爵邀请克特小姐共进晚餐,克特小姐欣然应允。
富丽堂皇的大酒店,社会名流会聚,让克特耳目一新。
看了男爵正在写的书,两人又一起分享了读书的快乐,让克特转变了对男爵的看法,她主动提出了跳舞,让男爵受宠若惊。
面对突然到来的幸福,男爵又开始胡言乱语“多亏头上有了个洞,这样我现在才能和你坐在一起。
”一句戏言让克特脸色沉了下来。
她把男爵领到医院,面对到处残肢断臂随时可能死亡的伤兵,克特悲愤的说“头上有个洞并不美好,你还活着是你走运,你的出身让你有这些人没有的优势,他们没有选择,这不是游戏,人类从未这么残忍恐怖”。
第一次目睹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和绝路,男爵震惊了。
敌机夜袭,愤怒的里希特霍芬带伤飞上天杀入敌阵,一身是血的降落后要求抬到克特那里,见到克特第一句话是“你漂亮极了“。
了解他的战友韦尔纳·沃纳都感觉他走火入魔了。
里希特霍芬不再被安排飞上天,德国皇帝任命他指挥整个德国空军,恰逢他的书也出版了,克特感觉到从来未有过的放松,一块石头落了地。
两人饮酒跳舞庆祝。
面对越来越残酷的战争,里希特霍芬面见皇帝陛下劝降,以免更多的士兵和百姓生灵涂炭,遭受更大的痛苦和死亡。
皇帝龙颜大怒,惩罚里希特霍芬重新开飞机上天。
现在德国的形势更加严峻,和协约国的飞机比例是1比4,数量上一点优势都没有,也就意味着德国一点胜算机会都没有。
战争很大程度拼的是资源和实力。
看到里希特霍芬和飞行员们义无反顾的奔向这毫无希望战场,一种凄凉的悲壮感油然而生。
里希特霍芬最终在协约国境内被击毙、协约国按照最高军人荣耀为其举行了葬礼。
克特通过布朗上尉的帮助才得以来到协约国领地内里希特霍芬的坟墓前,亲口告诉他“我爱你”。
在西宁小住了一周,晚上无事,忽然想下些电影看,1军说云中强烈推荐红男爵这部片子,于是我决定下了看看。
片子下完,看第一遍的时候,看到最后一战红男爵跟女友告别,即将登机起飞的时候,我实在不忍看下去,按下了暂停键,在群里跟1军他们聊了会,情绪稳定些,又继续看。
导演处理的很讨巧,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场面始终没有出现。
不知不觉中,片子就结束了。
后来又看了几遍,是的,我很少能坚持把一部这样长的片子反复看几遍,今年另外一次大概是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确实很耐看。
当然,红男爵对后世的航空迷有多大的影响,有些人也许是很难真正了解的。
但是,即便你对航空、一战都没有兴趣,或者说缺乏认知的话,也仍然可能会喜欢上这部片子,因为这部片子拍得真的非常美。
一直以来都觉得一战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场战争。
一战以后,战争就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杀戮而已。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人还保留着漫长历史所造就的高贵和独特尊严,结果一系列拿到今天就是通敌叛国的行为在一战中屡见不鲜。
除了这片子里明显被浪漫化的红男爵之外,还有类似于圣诞休战的奇葩事件发生。
后来重机枪和臼炮的怒吼摧毁了骑士们的高傲,于是红男爵陨落了,作为一个时代的终结消失在灰暗的天空中。
然而人们总会记得,在曾经的某一个时代,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们驾驭着钢铁与木材混合而成的战马,平坦的云顶上滑行,像中古时代的骑士一样战斗——胜者永享荣光,负者虽败犹荣。
1、比《空战英豪》好太多了,情感表达克制,不刻意煽情。
最后的出击,英雄落幕也不过是一魅回头的浅笑,无怨无悔,为长空而生,为长空而死;2、贵族精神:绝不追击在击坠中的飞机和飞行员。
只要敌方飞行员落到地面,必须施以力所能及的救援。
尊敬对手,我的朋友与我的敌人。
3、为什么能击落73架飞机?
进退有度。
我只在有胜算时候出击,没有把握时候就撤退。
明智和怯懦,只有一线之隔,天才飞行员懂得当中的差别;4、《机动战士高达》中红彗星“夏亚”的人物原型。
为什么把飞机漆成红色,人家100公里之外就能发现你,怎么能奇袭敌人?
我不要surprise他们,我要让他们scare。
5、记住不要提前开火,当你飞到敌人身后50米的射程再开枪,太早开枪只会告诉敌人你的位置;6、近距离的空战格斗,拼天赋的技能,也只有在某样科技产品的初期阶段才有用。
一项科技越是发展到后期,对于使用者的天赋依赖就越少。
真正拼的是产品的内在科技含量,举个例子,多厉害的神箭手,也拼不过会用狙击枪的普通士兵。
一部传记影片 关于一战击落敌机最多的普鲁士飞行员里希特霍芬男爵,又称红男爵,他获得的蓝马克斯勋章是普鲁士最高荣誉勋章。
影片开始时他击落英方飞行员布朗,将其救出飞机残骸,用自己的白色围巾为其止血,就此相识救治布朗的护士克特,开始相恋。
最后一次升空前,克特将那条白色围巾亲手围在里希特霍芬颈上。
两周后,克特克服重重困难,在布朗的帮助下来到敌方领地,轿车停下后,布朗从怀中掏出白色围巾交给克特,克特拿着围巾立在里希特霍芬堆满百合花的墓前。
电影里里希特霍芬完全被塑造成了具有反战精神的正面形象,他在电影里要求下属不准对坠落中的飞机进行射击,“带着礼节进行战争”。
但是查了下资料,却说他本人在实战中连已经离开飞机的飞行员都要射杀,完全没有骑士精神。
当然电影就是电影,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拍估计就不好看了。
影片手法一流,细节精致,配乐尤为出色。
红男爵,从一开始,就以绅士的风度来面对战争:我们可以对着敌机开枪,但绝不能对着坠落的飞行员开枪,我们的目标是击落敌机,而不是杀死飞行员。
可是,战争是残酷的。
朋友一个个离去了,某一次飞行,口风琴的声音断了;某一次飞行,睡帽永远地被遗留了下来;某一次飞行,白色的围巾飘落了……战争让人类如此残忍。
战争让生命如此沉重。
原来,战争不只是一场绅士的游戏和竞技,战争是血腥的,他带走了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朋友,从此,那个人的音容笑貌再也无法重现了,所有留下的有关他的一切,不过反复而无情地提醒着活着的人,那个人不在了,永永远远地不在了。
那些曾经打闹嬉笑,在空中协作,在生死边缘一起奋战的人,一个个离去了,只剩下飞机的残骸,还有内心难以名状的沉重。
电影没有渲染最后的一场飞行战斗,也没有表现那颗穿通红男爵心脏的致命子弹,它只给了他起飞前无言的告别,还有那个似有似无的笑容。
就在那定格的一眼中,所有的执着,所有的迷恋,所有的沉重已经所有的悲哀,都释然了。
徒留我,对着屏幕,沉重万分。
什么是男人,男主角是我们要学的。
血性,担当,绅士。
血性男儿,有志有专,有志成为ACE飞行员(帕里克?
式的人物),并超越了他,成了Ace of the Aces。
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身先士卒。
清醒的政治头脑,自己的red color对敌人有威慑,自己是宣传机器的人物,国家应该休战,但战斗时还是会去出生入死……对女人,对朋友和敌人又是那么的绅士。
是男人,就要象Red Baron冯•里希特霍芬那样,to be a man of ace, a man to be respected, a gentleman.另有点感触:什么是贵族,男主角和他的家庭是中国的新老富贵阶层应该学的。
这部电影他们也应该看看。
现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新老富贵阶层,除了炫富,讲晕段子,做秀慈善,吹嘘如何摆平公安警察,真打战了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去经历枪林弹雨的洗礼吗?
Deutshe民族有很多值得中华民族学习的,中华民族不能老在四大发明,勤劳的历史书上睡大觉,耗在内斗上,耗在为个人谋利益捞资本上。
德国造的奔驰,你能造个假货吗,德国的双立人,WMF你能造假吗?
“想象一下,身在天空,如苍鹰俯视大地,风从耳边吹过,被发动机和推进器的声音、气味围绕。。。
自由,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而最棒的是战斗猎杀,这是比赛竞技,是一种体育运动。
”夜深人静的时候,点开这部电影,看到5分20秒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部片子已经抓住了自己。
这部片子固然值得从电影分析的角度去谈,但是我最想说的却不是那些结构,手法,镜头。。。
那些冰冷而理性的技术问题。
因为打动我的,是里面所展示出的美。
最难表达的是美,最难教的是美,最打动人心的也是美。
尤其是那种混合了种种美的元素,最终以无可复制的传奇人生为承载,呈现在你面前的美。
高贵,单纯,浪漫,风度,爱情,梦想,荣耀,辉煌,善良,孤独、忧伤,激情、死亡。。。
他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人生,然后冲向蓝天,用舞蹈一般的飞行技巧和高不可攀的战斗记录,将之扩散到四面八方。
这个眼神清澈,围巾飘飘的金发骄子,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他的手或许沾满血腥,但是他的心却如此干净。
他禁止对已被击落的敌人穷追猛打。
“我们是运动员,不是屠夫。
”他对这么做的敌人同样抱以轻蔑的微笑。
他拒绝将军指派的攻击敌方侦察气球的任务,“我不打静止不动的东西。
”他私自驾驶中队的战机去参加一名被他击落的敌人的葬礼,并献花致敬。
“他是我的同学,是那边最杰出的一个。
”他回应上级不给他应得的勋章,“如果我把他们的王牌打下来,是不是就可以了。
”并且说到做到。
这时的他,干净的脸上带着风华少年独有的轻狂、固执、敏锐以及对理想的无限热爱,他表里如一,权势、利益甚至爱情也无法让他低头。
他的弟弟责怪他太过天真,告诉他战争应该消灭敌人。
他同样吼道“我们的爸爸为了救敌人而丧失了自己的听力。
即使是战争也可以有礼的进行!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为什么英国最后给以他极高的礼遇。
为什么他的死让交战双方的飞行员们都有些不好接受。
对于大部分士兵来说,在战斗中丧生,那么只是一个生命的终结,而对于他来说,他的死亡,却有如一种美好象征的消失,而这样的象征,本来就寥寥无几。
他是战争中残存的人性色彩和温情向往,他的死,对于真正的绅士和军人来说,无异于经历了一场精神失恋。
战争还在进行,他看着和自己一样践行骑士精神的朋友们一个接一个的为战争所吞噬,心灵开始饱受煎熬。
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他对皇帝说德国人不是最好的,这时的他依然是那副淡淡的表情,他直接建议投降,如果不行,那么就让自己重返蓝天。
他的选择最终也被女友所理解,他和朋友们打闹嬉戏,在战争上所向披靡,他只是一个大孩子,将一种简单的真诚进行到底。
虽然他厌恶战争,但是他不能离开自己热爱的蓝天。
1918年4月21日,他的女友来到协约国控制区,说,我有没有告诉过你?
我爱你地面上有他的对手献上的百合。
白色的飘带上写着:致我们的朋友和敌人——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如果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选择最好的东西,如果在物流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只能变得庸俗而沉默,那么这部电影至少可以让我们怀念一下,那些美好的东西原来在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过,并且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敬意。
关掉电影,眼前仍不时浮现这个王牌飞行员最后的回眸,想到他如何把围巾懒懒却又坚定地系在爱人的身上,想到这个嘴角挂着淡淡微笑,于天空迅捷扑击肆意翱翔、连太阳都甩在身后的红男爵,就这样把自己献给了飞翔,便忍不住黯然神伤。
为这个心灵高贵、才华横溢却又英年早逝的年轻人。
为那些真正的男子汉们。
里奇特霍芬是个好娃
最后的骑士道。电影比较糟糕,三星都是鼓励分。珍珠港水平的感情戏,还姐弟恋,日了狗。Melodrama有红猪了,整个屁的的感情戏啊,蛋疼。重要对决还全数掠过。开头移花接木献花圈的对象应该是兰诺·霍克。
庸俗而毫无新意的套路,二星给bgm和难得的双翼机空战
感觉这个电影的很多背景交代还是挺模糊的,而且德国主角,全程是个英语片,还是挺奇怪的感觉。
画面很美好
真实发生的战争通话
不如红猪
这个电影配乐真的够够了 煽情力度密度之大 已经到了需要忍耐的程度
红男爵,多么美的称号!他如流行划过夜空,在25岁芳华正茂时璀璨凋落。影片是一站德国传奇飞行员红男爵的纪录片,他不仅是个战士,更是个绅士,一个骑士。他光明正大的击杀,他的卓越,磊落的行为为他赢得了敌我双方的敬重。片子故事讲的一般,空战场景很不错,男主在某种程度上也还原了红男爵的潇洒英姿,推荐观看。
难得一见的德国烂片
first of ace
风景好、时装、美男~(不说剧情不说战争不讨论技巧)
看俩德国人Matthias Schweighöfer和Til Schweiger硬说着英语台词,后期又给配音成了德语,哈哈。另外我是怎么也分不清Lena Headey和Keira Knightley了。
好莱坞得不能看,除了弟弟有点军人的样子,其它都像是来泡妞的花花公子。红男爵居然还被弟弟两度教训,耍个性也不是这样的。
SB
打1星纯粹是因为不能给零分,为了骂这个b片只能先给一颗星,我祝导演走夜路不要遇到弗斯也不要遇到洛塔更不要遇到曼弗雷德,举头三尺有神明,把历史人物当工具是要遭天谴的😅
娃娃脸
没《空战英豪》好看。
空泛的德国英雄传记片。男女主角不搭调。
3.6 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