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见我妈》确实是在年尾给我一个惊喜的电影,作为一部潮汕电影,我能看到其中的作为一部潮汕作品的诚意和情怀,这与近年来的前几部电影不同,那几部是纯纯的工业垃圾,就是要恰烂钱的傻逼,抄袭的剧本和主角普通话配角潮汕话,在此不过多喷。
这部电影个人认为是潮汕电影的坚实一步,潮汕元素的表达,气氛的渲染,如环境与道具,都能确确实实让人置身于潮汕地区,但是电影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像是网络电影质感严重,剧本过于模版套路等等,可即使如此,相比于这个创作团队的前一部《爸我一定行》或是整个潮汕电影的历史还是能看出一定的进步。
我非常欣慰的是能看出其中出来表现潮汕乡土情怀的同时还能去探讨一些潮汕社会存在的问题,这是这部电影艺术性升华的地方。
可是我想到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处于这个社会的电影创作者是要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其中这个商业性有着巨大的问题,作为一部潮汕电影他很重要的一项加分项是基于潮汕人的情怀感,但是这也就变相的限制了潮汕电影的对外发展,所以潮汕电影如果向全国发展,做大做强,如何处理潮汕元素的情怀感和外地观众的接受度是一个棘手又无可避免的问题,毕竟作为东方犹太人的我们也不是想关起门自嗨。
想了一下,来评论。
电影很不错,我觉得豆瓣评分有点低了,分数至少也该8.0。
导演应该对外地人在深圳的生活情况很了解。
拍出了异乡人在深漂泊的日常、爱等等。
往大了说,其实也是代表了传统与新潮的碰撞(比如男主角的舅舅在深拼搏多年,和黑妹在一起),其实不论是不是潮州人,只要是在深的人,应该都能在这个电影里找到共鸣,熟悉的城中村、拼搏的城市、异地却遍布街道的家乡味等等。
电影拍的很有纪录片的感觉,配乐也特别赞,很有风土人情,感觉很真实。
唯一可惜的就是我看的是普通话配音版本(本人海陆丰人,能听懂潮汕话)有很多梗如果不是用潮语讲,真的就难get。
比如:电影里男主的妈妈叫女主“外省”这个点、男主弟弟说女主的名字是“吃💩”还有很多笑点用潮语讲的话会笑死人(比如奶奶讲脱裤子的事哈哈哈哈哈哈哈太搞笑了),我看的普通话配音效果大打折扣,太可惜了。
总结就是:这个普通话配音直接让电影效果-30分了,所以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将普通话版本,讲潮语的部分,重新让演员们用“咸水普通”配音哈哈,那样子应该也蛮喜闻乐见的,相对来讲也保留了电影的更多潮汕风味。
最后:电影我和奶奶是在cctv6看的,我们都超爱!
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导演加油!
期待你的更多好作品。
带你去见我妈 (2022)7.4202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家庭 / 蓝鸿春 / 郑润奇 钟少贤赞赞赞
2022年1月,我看到了一部我觉得非常好看的院线电影《带你去见我妈》。
我看完这部电影,感动,想鼓掌。
我走出影院,心想,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推荐这个电影。
心里万千思绪,不知道如何表达。
就这样一拖,拖了两周。
今天有空,赶紧提笔写出来,不是春节就来了。
《带你去见我妈》是讲一个潮汕男主,跟一个离过婚的苏州女子一起两年,因为担心老妈不同意,所以一直没有跟老妈说。
趁着一个假期,男主下定决心,带上未婚妻(苏州女子)一起回潮汕,带她见家人,见他妈,并想告诉家人,他要跟这个苏州女子结婚了。
后来,遇到一系列误会,跟摊牌,让这一场见家人的经历不那么顺利。
电影开场的取景是在深圳。
让我看的非常亲切。
男主是在深圳华强北工作。
导演尝试把剧情弄得风趣轻松,但我依然觉得这玩笑会有点不好。
第一个点是,男主妈不知道男主有女友,于是给他推荐了一个相亲对象。
相亲对象是一个很胖的女生。
之后整个笑料都在胖女生扮丑的身上。
第二个点是,男主的小舅抱着一个黑人女人。
男主看小舅走远,说:好重口味。
我看完这两个笑点,我会觉得有一丝不合适。
后来,我心想,电影里的男主,没怎么读过书,在华强北打拼,他的这种反应才是正常的呀。
难道你想男主变成一个非常关心弱势群体的人吗?
我觉得这两个点虽然不合适,但是情有可原,也会稍微突出了男主的性格。
电影里,男主是有点妈宝男的,老妈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
在潮汕老家,老妈自己经营着一个卤水店。
老爸每天白天无所事事,晚上去唱戏,在舞台演丑角。
老妈是决定这个家庭的老大,她说什么,其他人基本不敢说话。
一开始,男主未婚妻来到老家吃饭,老妈发现对方是外省的,会有点顾虑。
其他家人则说:外省没有关系呀,漂亮就好了。
后来,电影里最大的矛盾也是在老妈身上。
老妈其实已经开始接受这个贤惠的媳妇了。
后来,小舅说漏嘴,说到这个媳妇是离过婚的。
老妈直接炸了。
当男主跟老妈摊牌时候,老妈发狠话,你要是跟那个女的去她家,你就不要认我这个妈。
我当时看完会觉得这老妈怎么那么顽固,现在自由恋爱了,还弄这事情。
好烦哦后面,我也看气了。
男主被老妈一说,整个人都泄气了。
也不表态,就沉默。
后来,还是勇敢的苏州女孩说:要不你不用陪我回家吧,我自己去就好了。
怂逼妈宝男只有点头的份。
这事情,还要逼女生说出口,太没用了。
看到这里,虽然我很气男主,但我会理解男主的选择。
我也是成长在潮汕家庭。
我知道潮汕家庭重男轻女是非常严重的。
即使我家里再怎么感觉开明,但我深知,我依然是家里重男轻女的受益者。
因为备受宠爱,我长大后,就非常不懂承担责任。
特别是家庭责任。
而我姐,会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
父母有事情就找我姐,不会找我。
久而久之,我会感觉在家庭有很大疏离感,也不懂得承担责任,形成逃避心理。
这种逃避心理,由于成长环境的滋润,已经形成条件反射,非常难改变。
每一次遇到家庭的问题,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跑,不回家,不主动承担责任。
因为近年我知道了自己这个缺点。
我非常想改变,每尝试走出那一步想承担多一点家庭责任,都需要反复提醒自己,为自己鼓劲才能走出来。
潮汕家庭算是一个很典型的现象。
实际上,我问过不少不同地区的朋友,家里最小的男孩,大部分会像我一样,没有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而家里最大的女儿,一般特别能干,承担家庭大部分责任,而且很巧的统一觉得自己弟弟没啥用,很宠弟弟,但是依然觉得弟弟不靠她不行。
重男轻女是严重影响子女的性格的呀。
不管是重男轻女的受益者,还是被伤害的一方,都会有性格上的缺陷。
这里很想呼吁一下,我们这一代,不要再重男轻女了呀。
平等对待你们的子女!
孩子很敏感的。
你偏爱谁,他们是知道的!
说回来,男主作为妈宝男,不反抗老妈的命令,是可以理解的。
这行为虽然气人,但这样才合理。
在电影里,男主以前很喜欢文艺,很喜欢画画,是艺术生,后来因为老妈的建议,放弃了艺术,学理科。
后来又听老妈的话来深圳做生意。
他一生的每一条路都是听他妈的。
这一次,他想选择自己的爱情,选择自己的婚姻。
但老妈的强势,依然让他条件反射性的怂了。
这里电影里有一个大悬念,为什么老妈那么不想外省人嫁给他儿子,为什么那么不想二婚的女生嫁给她儿子呢?
不想外省人嫁给她儿子,是因为老妈不识字,也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潮汕话。
她看过别人家的孙子因为不会说潮汕话,这些孩子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根本不亲。
她很担心,要是儿子跟外省人结婚,以后孙子不会说潮汕话,孙子到时跟她不亲了。
她一辈子奉献自我,就是为了这个家。
晚年她想抱孙子,跟孙子玩耍。
她害怕,非常害怕孙子跟她不亲。
为什么不希望媳妇是二婚呢?
老妈几十年来都在潮汕的一个小区里生活。
所以邻居都认识。
老妈是在熟人社会生活。
她担心有了二婚的媳妇会被人笑话。
她儿子不担心被笑话呀,她儿子结了婚就在深圳了。
根本听不到嘲笑声。
她还要一直呆在潮汕,儿子,你走了,耳根清净,但受苦的是我呀。
她害怕,害怕自己要生活在整天被人笑话的日子里。
在电影结尾彩蛋里,老妈第一次坐上了飞机。
看着飞机窗外,非常兴奋,一直问飞机在起飞了吗?
在起飞了吗?
老妈好紧张呀。
儿子,老妈是不是很没用呀。
一辈子强势的老妈,在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对儿子流露了她的柔弱。
儿子,老妈是不是很没用呀?
当然不会,老妈你可强了。
我现在就带你去见我未婚妻。
《带你去见我妈》是潮汕两代人的和解是我希望你去影院认真看一遍的好电影。
评分蛮高的一部电影,去了影院大失所望。
除了生气就是惋惜 做为一个没去过潮汕不了解潮汕文化的人本是抱着了解地方民俗,感受平凡质朴的爱情小故事加上高评分作为背景专门跑了十几公里去看。
首先我必须佩服导演对家乡文化的强烈自豪。
以及想要向更多人展现家乡民俗文化的美好初衷。
如果说演员的表演痕迹太重是小成本影片预算不足所导致,尚在情理之中。
我也完全能够接受。
但是说到展现地方民俗文化,我难以理解。
其中出现的带有民俗特色的场景:拜神?
做粿条、麻叶、包括剧中父亲的唱戏,都是很好的民俗元素。
全部一笔带过,做为外省人的我还来不及好奇,就立马被导演刻意放大的文化以及新旧观念冲突带到爆发边沿。
另外分开以后的再复合起承转合完全没有,极其突兀。
对于初到家中客人的冷脸,对外省人讲述自己方言习俗的盛气凌人,高高在上。
我不禁好奇,这会是地方民俗的本来面貌吗?
整部影片在景与物平凡质朴。
但在主要人物身上却没有一点影子。
即使一个母亲再不喜欢一个可能要成为自己儿媳的女孩,也要懂得待客接物,大可不必强行渲染的这么刻薄冷漠,再硬拗上一点强行的温情。
难道是加上一套新旧观念冲突的说辞就可以这样无礼?
还是说所有小地方都不知礼。
初到到任何一个乡村、小县城的人家做客,我想都是会被笑脸相迎热情招待的,至少表面。
而我也特别愿意相信潮汕人不是这样待客的。
此外民俗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以及多年地方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传承。
而导演拍摄下的人物成了观念的图解物,整部电影所谓的特色甚至都没表现出地方民俗的猎奇性。
这种表达手法更像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为了炫耀自己的强壮而去大力摔砸街上的垃圾桶,以求动静更大,声音更响。
值得称赞的是,电影最后的时刻,以Vlog的表现形式来记录母亲坐飞机的场景,才让观众和电影融合在一起。
在一句“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很差劲”之后,我们终于能感受到这个看似坚强冷漠女人背后的血肉。
导演想展现民俗文化,对于我这个外省人来说,无疑是失败的。
我只感受到,无礼、无知和没来由的高傲。
但如果作为把自己的方言搬上大荧幕,让一小部分观众在异乡感受到“妈妈的味道”,找一找自己曾经生活的痕迹来展开一场潮汕狂欢。
至少这点从评分上看的话,导演很成功。
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就是他独有的潮汕特色,我已经预感到我这个一句潮汕话都听不懂的人,是要看字幕看完整部作品的。
开场的潮汕话特别地道,不要问我一个不懂的人怎么知道他地不地道,就是有种亲和力,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再做自己。
哈哈哈 故事很简单的概况“外来媳妇本地郎”,只是这个郎是在深圳打拼的电商青年,准媳妇是苏州人。
他们的矛盾点也不单纯是外来不外来的问题,而是“二婚”。
在这个故事里“妈妈”绝对是一个女强人,妈妈开着一家卤水店,同时还要张罗家里的大小事务,大儿子在深圳做电商,小儿子就在自己身边帮工。
父亲在舞台上表演戏曲,还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奶奶,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可在这看着和美的家庭里,曾经也有艰苦的日子。
在和准媳妇的日常接触中,妈妈已经接受了这个“外来”媳妇,可是二婚却把这稻草给压死了。
看出来潮汕人的家庭观念是很重很重的,母亲不答应,女方提出冷静期,再见面就是天台。
在我一个外人视角,相爱不能在一起,看着两个人无奈的眼泪。
确实难受,心里也会有种叛逆,真的就???
我只能用一段没有长辈祝福的婚姻,注定不圆满。
还好母亲最后想通了,让自己儿子追回女孩。
结局是幸福的,同时也打破了一些对潮汕的观念。
很温馨的故事,语言不通不会阻碍感情交流,做得永远比说得更具感染力。
最后说说导演,我也算看了好几场见面会了,主创都比较腼腆的,可是这个蓝导太会活跃气氛了就是太好笑了。
主演妈妈的演员和爸爸的演员一顿潮汕话输出我直接懵了……哈哈哈哈哈,太可爱了!
我要说一下配乐,这部电影的配乐又玩具船长主唱李奕瀚负责,每首都是地道潮汕歌曲,能感觉朴素民风,加上画面,整个味道就更对了。
同时也很感叹,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每个人都深爱着滋养自己的地方。
也深爱着我们的国家,他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小家拼搏,同时也为国家发展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蟹老板自从开始干人事儿之后就常常加班。
周末的时候我说下周和我一起看这部电影吧,她说好啊,又说“今天差一点就带我见你妈了”。
这个导演就很潮汕。
他之前拍过一个叫《爸,我一定行的》的故事,剧情大概也是在我看来很遥远的角色的与我毫不相干的命运,在一种对我而言几近完全未知的文化背景中,理所当然地茁壮生长。
那是我2019年11月看的,而现在是2022年的1月(本文写作时间)。
电影是非常值得看的,对我而言这样的电影也值得去电影院观赏。
完成度非常高,毫无居高临下的说教或者莫名其妙优越感的展示,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的正常生活。
最特别的是,在当今这个充斥着矫揉造作的情感叙事的世界里,它用极其清新自然的方式表达着温情脉脉。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几近弱化了一切冲突,又尽最大可能让观众看到细枝末节的陈列,同时没有任何隐喻与暗示,或者其他导演乐此不疲展露的自身的有限的认知能力。
我把这部电影同《在托斯卡纳艳阳下》归为一类,都讲述了一部分文化差异。
从去年到深圳开始,我的德国年就结束了。
通胀的魏玛与当权的第三帝国不再能吸引我,现在我应该开启了广府潮汕年,我愿意学习那么远又那么近的文化。
“潮汕对于我而言,类似于阿尔及利亚。
”我说。
“法属阿尔及利亚?
”蟹老板问。
也许我关于哥伦比亚的知识都比对潮汕多。
但我会想到汕头那种令人眩晕的夏日,我观察司机递烟的样子,从未见过的陈旧又生机勃勃的社区。
还有像阿姆斯特丹交通船那样往返于金山半岛的轮渡,树荫掩映下的水泥路,送学生返校的家长带着孩子在校门口的餐馆吃顿便饭。
电影里他们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吃糖水的店,那全世界都陷入午睡的时刻,我也曾在那里吃一碗绿豆汤。
我还问涛涛麻叶是什么。
“一种蔬菜”涛涛说,“似乎以前喂猪用,但很好吃,可以用豆浆炒,也可以上汤。
”原来如此。
“潮汕菜一般都有的点,没有就证明不专业或那个地方实在没有。
”原来如此。
这个电影还有一点好处是,多数对话都是必须发生的,只这一条便胜却国剧无数。
我一向喜欢这类故事,同样的还有意大利的《一个近乎完美的村庄》。
片中出现了一些深圳的画面,我看到了皇庭V酒店、平安金融中心还有机场。
除了北京、巴塞尔与苏黎世,深圳是我生活过最久的城市,到现在也是我最怀念的地方。
我一直在想岭南意味着什么。
江南抑或是欧洲,对我而言初到即是归来,那是熟悉的文化氛围,一切只需要去验证;至于北京,我是她荣耀的一部分,保护她是我的责任;但是广东,至少是我走过的城市,那么多人对我那么好,回想起来是感动与眷恋。
2021是我的奇妙年,是我的广府潮汕元年,而2022也将继续。
(补一下前两年的观后感)
一部很容易能产生共鸣的电影…电影描述的是一个潮汕男孩要娶一个离异过并且是外省的女孩子…这对于潮汕人民对于婚姻嫁娶的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极强烈的冲突…这让现实中因家庭受阻的情侣…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传统潮汕文化与现代年轻男女生活的碰撞…最终以母爱的妥协而happy ending…非常的温情…虽然故事简单…虽然现实生活中多是bad ending…但有遗憾才叫人生…恰是这样一部点到即止的戏给了人无限的希望…带给传统老旧思想一些反思…有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只能慢慢改变…有爱就有无限希望…期间很多方言梗…影片诙谐搞笑…让人又哭又笑…是一部让人看了觉得很温暖的影片…推荐推荐!!
别人看电影最多带上零食,但要看这部电影得带上潮汕人[旺柴] 莫吕多听无罢去 更正常的是里面每个潮汕人口音都不一样,个人个语[捂脸],非常正常[捂脸] 不过观念冲突氛围礼节厝边头尾闲言风语隆平平样 熟悉到像是开了观众视角在看自己家,男主名都是我叔仔名[捂脸] “辛苦二十几年供你读大学,你说不结婚就不结婚,这样还叫大学生吗?
这样还叫孝顺吗?
读书读到堵到屎”“厝边头尾人要说闲话的,在背后说你父母失败”...这些不就是近几年说给我听的么[捂脸] 但“你是怎么存下这么多钱的,这些年是不是都不用吃饭的?
”“哪有父母不疼孩子的”...这些也是[叹气] 这样的女主应该梦里才能遇到了,情节过渡也较生硬,好在感情满分[666] 小影厅四小排座位都没坐满,但笑点一致,结束后没一个人起身先走,全在等彩蛋,应该都是看过上一部的吧[捂脸] 这部没有彩蛋...
第一部以潮汕特色为卖点的前作扑街的前提下,导演仍不思进取、排除万难推出续作。
于是乎,带见妈 毫无悬念地成为2022年的第一部烂片。
如果你觉得前作的潮汕特色太少,那 带见妈 里的潮汕元素完全可以满足你对潮汕的想象:海岛,渔船,狮头鹅,祭神,做粿,拜天公...为了让你找到精心准备的彩蛋,导演下足了功夫,即便如此,也不能使 带见妈 脱离烂片的范畴,可以说,导演做到了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就像片中的深圳一样毫无内涵,空有其表却又富丽堂皇。
抛开潮汕这个卖点,故事的叙述和展现方式也是平淡无味毫无新意,导演企图把爱情亲情和年轻人在异乡的拼搏展现给观众,令人遗憾的是,致敬花样年华的桥段本应是锦上添花但却硬生生成了拖沓剧情的疙瘩。
说说剧情。
除了静珊和妈妈,其他人的出现要么是推动剧情,要么是制造笑点,都带着极强的目的性。
其中男主角所面临的困境,我认为应当是静珊和妈妈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突,是传统和现代、普通话和潮汕话的冲突。
使人成长的是问题的解决,可男主并没有思考,或者说,导演并没有让男主思考,他被当成工具来推动串联剧情,又被迫和女友分手向妈妈妥协,这个角色一直处在孩童状态,伤心就哭开心就笑,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长大,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尾中草草收场,它既没有解释妈妈的转变,又没有体现静珊的挣扎,那么最后的阖家欢乐便是这部电影烂尾的铁证。
静珊这个角色身上有很多标签:女性、离异、来自单亲家庭、在深圳奋斗打拼,因缘际会下与男主角相知相恋并一起两年。
她离婚是对婚姻的失望,和男主相恋是对爱情依旧憧憬;单亲家庭使她早慧,制片人的身份又让她果断。
相较于同龄女性,静珊丰富的经历决定了她是个有主见的,人格特质很明显的女性。
可电影里的静珊卻如同刚大学毕业的都市白领一般,她的普通话过于纯正导致她每次说话我都被带入都市言情剧里的错觉。
演员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可能也不够深,导演几乎没有让静珊自己去感受潮汕这个社会,她的优秀也仅仅体现在别人觉得她很优秀。
舅舅带着美国表妹回来探亲的那个场景,静珊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居然能自信地用英语和表妹们讲解潮汕祭神文化,这个情景中一方面想表达对下一代不会潮汕话的忧虑,另一方面把静珊会英语当作赞扬的资本,搞得我在写这段话时都快分裂了。
相比较之下,妈妈的感觉很亲切。
我印象中的潮汕妇女质朴勤劳又能干,她们做生意的同时还要照顾一家老小,拜神祭祖的饭菜都是妈妈们赶在天破晓前早早准备,她们的坚持成就了潮汕今日之传统,烟火缭绕中构筑了潮汕的独特。
与之相对的是,潮汕妇女的人生观是比较落后的。
比如她们会觉得女生最终的归宿是嫁人、生儿育女,生‘兜仔’(男孩)比生‘走仔’(女孩)好,对离婚的女人颇有微词......潮汕妇女有种天生的使命感,为了达成目标她们善于隐忍,在家庭内部有着几乎绝对的话语权,大家长的作风让她们在年轻人面前显得独断专行,这也是电影中妈妈和静珊冲突原因。
妈妈自然的表演是影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但看完这部片子依然无法理解妈妈当初为何如此激烈反对的原因以及后面心态转变的理由。
被厝边说闲话是必然的,可这并非真正让妈妈的愤怒原由。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龅牙婶,我知道她虽然只是搞笑担当,但如果在得知具体情况后能认真劝说妈妈接受静珊,这个角色能在观众心中立得起来。
那妈妈最后的转变也清楚得多。
最后我想说说其他的问题。
首先电影中的潮汕话口音较重,并不是所有潮汕人都能完全听懂。
其次是在南澳取景然后说自己家在汕头特别迷惑。
可能是汕头市区已经没有导演想象中那种原汁原味的潮汕风情才会在南澳取景再冠以汕头之名,外县市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我这样讲很较真,但以我自己的角度,能让对方知道我是饶平人我绝不会说自己是潮州人,这也是电影让我觉得别扭的所在。
最后,作为一部电影,带你去见我妈在剧情和叙述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半个月前上映的爱情神话根本是两个不同个层次的作品。
写影评前翻了短评,给好评的大多是潮汕人,在情感上无可厚非。
爱情神话让人惊喜,不仅是在地文化的方言表述,故事讲述也很精彩。
反观这部作品,抛开方言的噱头,它实际上什么都没讲好,讲婚姻,讲两代人观念的冲突,讲潮汕年轻人漂泊在外不易,主次不分,混乱不明,一锅乱炖的结果就是全部倒掉,这是这部电影最终的结果。
如果要我给出建议,我希望导演先去看看台湾近几年的台语影视作品,说到底,这其实也不是语言问题,简单的说这片子没有得救。
导演第一部电影在蔡楚生纪念中学拍摄,不知道蔡先生看了这个作品会不会气得回魂。
选中这部电影,可能还是有一点被这个有氛围感的电影封面所吸引,就观看了。
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感觉就是和蔡崇达的《命运》有点类似,但是电影的主线比较单调没有起伏,而黑狗达的《命运》里任务的跌宕起伏更多更细节,一个是广东潮汕,一个是福建闽南,在书和电影看完后就是产生了一种《命运》这本书被拍成了电影,也许是那个神明给我带来的回忆,也许是地区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惊讶。
这部电影能给潮汕地区的人带去感同身受,更能给其他地区的人带去设身处地。
潮汕男人哒咩!!!!!
剧本还需打磨,不过很真诚朴实。
垃圾
这部电影的气质太独特了!!在众多的华语院线电影中自成一格。最近豆瓣发布了年度榜单,本片高居华语电影第5名!也是入围的10部作品中我之前唯一一部还没看过的。其实我曾2次买过这部电影的票,但都因为疫情没能去成,非常遗憾。这次看它上榜了就马上找来看掉,还特意看的4K60帧的版本,观影体验很舒适。电影非常朴素,都透着一股纪录片的质感。虽然潮汕无论是地理还是文化距离我都很遥远,但我看着却很亲切。主要就在于电影看似是在讲述潮汕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对婚姻的牵绊,其实也在探讨两代人对于爱情的不同理解以及常见的偏见在感情中的影响,这些点对我来说都有独特的意义,所以看的过程中会有很强的代入感。我非常羡慕片中的男主角,可以拥有如此美好的感情与家人,即便遭遇了一些烦恼,也都算是幸福的烦恼。这样的电影值得再多一些。
太自然了
妈妈这个角色和演员,是这部电影最棒的地方
真的是意外惊喜,虽然没去过潮汕,却像在看身边的生活一般,有笑有泪
演员很好,朴素的潮汕家常,操持生计的母亲,丰富的本土民俗也呈现得温馨。可惜想要表现根深蒂固的传统与现代婚姻的冲突,最终无为而治,矛盾自动化解,年轻一代的自主性通通让位于家长制。有方言和本地文化民俗是否就是好的本土电影,此为一反例。
作为广东人,感觉很多生活细节挺还原的~意外惊喜。
这个妈演的真好
女主长得像徐老师……
简单温情
2.5 外来媳妇本地郎电影版女主莫名眼熟妈妈给儿媳妇递香的时候,也许应该抱抱她41min 70min的插曲好听离婚女性如何融入封建传统家庭,答案是融入不了男主有淀真嗣一样的睡觉耳机习俗世界观“潮汕 外省 外国”作为家庭核心的母亲,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母亲的父亲前脚机场送别,后脚直接喊妈,如果不安排和好的剧情,剧情会更圆满一些
方言电影支持~
3.8星。很有潮汕风格,娓娓道来的细腻风格。潮汕的某些传统对女性不是很友好啊,希望能够慢慢开明起来。结尾机场的那一幕让人泪目。背景乐也比较有地方特色。
拍的好好,很平实温馨,想起看俗女那些情绪,潮汕歌好感人,妈妈这个人物特别真实,无论是不是潮汕人都会共情吧
故事并不新颖,父母与子女新旧观念的碰撞,影片中展示的潮汕文化独具一格,演员演绎在线,部分情节上掉线,没有代入感。
没有什么十分出名的演员,十分朴素的一部电影,还略带着纪录片的风格,却拍出了感人的家味和乡土风情。传统的汕头当地风俗,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古板封建,但总还是人间真情。所以两个人能够在一起,真是一场极大的缘份。
艺术真的来源于生活。我们现在科班出身的演员没有生活,他们又怎么能演好戏呢?
坐飞机的母亲是我认识的母亲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