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都市》里有一集,萨曼莎和一年老的富翁交往。
她本来还洋洋得意于富翁的财富和智慧,直到他看到富翁下床拿蓝色小药丸时下垂干瘪的屁股……我一直记得《欲望号街车》里马龙·白兰度粗野紧实得流油的皮肉,所以一直不愿意看《巴黎最后的探戈》。
据说年老发福秃顶的他和一女的有场肉搏戏……我不要幻灭。
因为《霍乱时期的爱情》已经让我看到年老色衰的男女赤裸裸的尴尬。
“——啊,吃不动了,走不动了,做不动了。
”那我们该怎么活?
《秋天里的春光》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
记忆中看的和老年人有关的电影大部分和亲情有关。
因为似乎大部分普通老年人把生活重心都放在子女孙儿上。
但这个故事里的老人不同,他不关心他的身后事和儿子,他只是和他的好朋友进行“堂.吉诃德”式的冒险。
老头的妻子受不了他,要跟他闹离婚。
这么一闹,他老实了。
他真的为了身边的老伴不抽烟,不出去闲逛耍些小把戏了,还常常坐着坐着就打起盹来。
楼上的老头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
楼下的老头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
老伴看到这一幕,心惊肉跳,开始怀念原来的老顽童。
因为她觉得自己嫁的人变成了行尸走肉。
为了让老头的生命焕发生机,一板一眼的老太太在老头好友的指点下,重新和老头踏上冒险之旅。
“老人理应成为探险者 ,现世之所不是问题。
”
这是一对有趣的互补型的夫妻,他们都快八十岁了,在一起生活的四五十年。
老太婆一板一眼,会精心细算过日子,他们家有很多的罐子,老太婆会将钱分成好几份,分别存在不同的罐子里。
老太婆存钱的很大的部分是用来未来给自己葬礼用的,儿子送给她们的墓地,老太婆也会去认真打扫,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老太婆,就特别容易想起亿万的中国同胞们,原来对死是不分国界的,大家都会在乎我们死后要住哪里,要如何的死得风光些。
老太婆特别像个妈妈,有着无限宽广的胸怀,每次老头做错事,拿着一束玫瑰,用无辜的眼神一次又一次地秒杀老太婆。
她就原谅了他。
老头子像个孩子,经常做一些不靠谱的事情。
可以说活着很自我,每一天都在为自己而活。
鬼点子很多,典型及时行乐主义者。
老头有个很好的一起曾经在歌剧院工作朋友,年老的他们很疯狂,每次都想各种点子去做各种无厘头的事情,假装查票的检查员,骗小女生的吻。
假装要买庄园的富人,免费做豪车红酒,享受五星级服务。
结果后来事情败露了要还大笔的钱,他们两个人加起来只有一万块钱,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想去借钱,但是钱没借到,一万块又被老头大手大脚地花光了。。。
这样的一个丈夫,可见老太婆从嫁给他的那一记得起应该多么地担心啊,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就怕老头又闯祸了。
可是她爱他,以至每次都可以轻易地原谅了他。
而老头越老越发地疯狂。
或许老头比谁都更明白,属于他的日子不多了,想做的事再不做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才会那么不拘,在我看来,这是多么豁达的人生想法,想想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在为谁而活呢,为父母为家庭为孩子,人生本来属于我们的,结果却又好像全给了别人。
人年老了就有很多的无奈,儿子因为婚姻史太乱摆不平,想将老头老太送去养老院,将房子腾给情人或老婆用。
那一刻真觉得外国的老头老太一点都不幸福,至少在中国多数的孩子是会给父母养老的。
看着他们苍老的脸孔,突然就觉得感伤了。
人老了真的很可怕。
难怪老头说“我们都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掉”。
因为这件事,老太婆帮着儿子,老头有点生气,因为他根本不想去养老院,所以为了报复老太婆,开了一个很过火的玩笑,让好友打电话给老太婆,说他死了。
结果老太婆连灵车都叫了过来,伤心欲绝,却看到他们房子里满桌的酒瓶。
再也受不了了,要跟他离婚。
在法庭上,老头就像一个无辜的孩子,律师问了老太婆很多的问题,对方就在回忆中展开,老太婆说“以前每次闯祸了,我都会原谅他。
”最后当那个女律师问老太婆,你还想跟他离婚吗?
老太婆说“不了,虽然我知道我会后悔”。
从此之后,老头变乖了,每天只陪在老太婆的身边。
不再乱花钱,存了很多的钱。
陪着老太婆一起去扫墓,赞美墓地很漂亮,老太婆出门,他也坐着窗台上,跟楼下那个老头一样,那一刻,我看到了老太婆的心疼。
想来,习惯真是个可怕的习惯,老太婆习惯了老头每天让他提心吊胆,有一天他不再让他提心吊胆了,却又变成了另一种提心吊胆,比之前更害怕,她知道虽然他现在这样安静,但其实一点都不快乐。
有一天老太婆终于再也受不了了,她只想要他快乐,原来她爱的还是原来他的样子。
结尾是令人快乐的,老太婆终于鼓起勇气与老头一起过起了疯狂的日子。
那一刻,我被感动了。
曾经,我对衰老感到忧惧。
以前租住的小区里有许多老人,每天我上班的时候,他们有的已经坐在来往的道路上,杵着拐杖,面无表情,目光不知道投向哪里,眼珠子从不轮上一轮;有的则皱着脸,佝偻着腰,颤巍巍的端起一碗白泡饭。
待我下班的时候,他们有的还坐在那里,保持着我上班时见到的姿势;有的依旧佝偻着腰,咳着喘着,端起他的晚餐……每每走过,总忍不住要想:他们曾经都是明媚的少女、英挺的少男呵,如今竟如此老朽,似乎每天活着只是为了等待那最后的召唤。
每思及此,便有一只乌鸦悲凉地叫着掠过我的心头,我总在心里摇头:等我老了,千万不能变成这样子。
昨晚,看了一部捷克电影《秋天里的春光》,画面里又是一个“糟老头子”,脸颊的肉已经松垂,懒懒地拖到与下巴平齐,灰白的胡子厚密,眼角耷拉着像一个“囧”。
他缓缓地在路上挪动,转个身都仿佛DVD卡碟——于是那只乌鸦又来了,翅膀扑棱的声音扰得我心一阵慌乱。
噢……慢着,乌鸦你且停一停,这个糟老头范达好像与众不同嘛。
他和老朋友,假扮成富商,对着富丽堂皇的豪宅挑三拣四,出入希尔顿饭店,把地产商骗得团团转;他和朋友冒充查票的督察,骗得三个逃票的女学生在脸颊上的吻;他对着不断抱怨的老伴,祭起半吊子法语,并小声嘟囔一句:哦,你刚才在咆哮;他做错了事,便买一束太阳花,跪在门口,怯怯地举过头顶……噢,原来这是一个“老不正经”。
他75岁,有心律不齐、胆囊炎和前列腺炎,却觉得“至少比艾滋病强”,他拿着妻子为自己将来葬礼买的皮鞋当电话;在孩子为他买的墓地边,嫌弃这里视野不够开阔,阳光不够明媚;他对着因身体日渐不支而情绪低落的老友,奉劝对方不必伤感,“既然我们错过了年轻死去的机会,只能死撑到底了。
”噢,原来这还是一个“不怕死的老不正经”。
为什么这一次,我竟嘴角上翘,喜欢上了这个衰老的皮囊……OMG,这个“老不正经”居然还假装猝死,把妻子骗得怒不可遏,终于要和他离婚。
于是,他放弃了自己游戏人生的态度,不再捣乱,不再胡闹,不抽烟不喝酒不吵架,但也不再唱歌和大笑,就连眼神也不再狡黠,而日益浑浊沉重……他每天都窝在房间里昏昏欲睡,或者和楼下那个糟老头一样呆呆地望着窗外,与已经死了没有分别……范达的影子与我在小区里见到的那些老人开始重叠,于是那只乌鸦又来了,在我心头盘旋。
刹那间,我终于明白——原来我忧惧的不是曾经紧致的皮肤变得松垮,而是梦的外衣逐渐剥落;我忧惧的不是曾经明亮的眼神变得黯淡,而是那眼神里再也没有向往与渴盼;我忧惧的不是曾经灵活的肢体变得僵硬,而是心灵不能再翩翩起舞;我忧惧的,不是身体的衰朽,而是灵魂的苍老;我忧惧的不是人生的冬天,而是冬天里,你自己亲手熄灭了太阳……幸亏,范达的老伴儿也听见了那只乌鸦,她开始学着范达的样子看待生活与生命。
她甚至勇敢地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儿”,假扮贵妇,与范达开始一轮新的“买庄园”恶作剧。
尽管她的心吓得砰砰跳,可她的脸颊在白发的映衬下,却像一朵娇柔正艳的玫瑰……我们认为,总有一天,我们会从生命的课题中学到圆熟,却不知道圆熟只是衰朽的另一个面向。
我们的身体,无法抵抗地球的万有引力,可有时我们的心,便也跟着忘记抵抗时间的万有引力。
叶芝说: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
我们总会失去童贞,可我们不能失去童真。
当时光凋零陨落,仿佛蜡烛成灰,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那不如做一个快乐的“老不正经”,与衰老和死亡跳一支圆舞曲。
“我做着准备,以迎接在每一轮新生命中生活的循环往复。
我要坚定我的根茎和枝条,等待迸出树叶和花朵的时刻。
”
我该怎样叙述我对这部电影所存有的感情?
断断续续的寻找足足有三年的时间,但无论是在淘碟的时候亦或是在网上都无法把它据为己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们总喜欢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所以对于它我总是保持了那种非常非常微妙的感觉。
第一次看是实在中央六台,换来换去的只看了一点,再一次看还是中央六台,总算是看的全了。
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拼命的去找。
那个顽童一样的老人带着他的固执和乐天渐渐占据我的脑子,可看着欢乐的日子其实伴随着的是虚弱的生命,是不堪一击的脆弱。
但片中的人们忙碌用心活着又不由地激起那么一些心灵的震撼···不过不论说了多少,只有看了才能领会。
做个广告先···同志们,快去看吧······
夕阳西下,童心未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人生就是一种态度,可以生不如死,可以快乐人生。
这是三位捷克国宝级表演艺术家联手为我们谱写的一篇隽永清新、明亮中带点笑意的小品。
整部影片闪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只要能静心的看下去,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感悟。
看这样一部电影,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别样心情,足矣!
影片开始于一位艺术大师的购房经历,两位捷克老人携手打造了一出现实版的幽默话剧。
戏耍房产经纪人后,留下一张“名片”、潇洒的全身而退。
这俨然是夕阳红版的纵横四海,范达和艾德为这出好戏平添了一丝味道;童心未老,游戏人生。
两位“大师”转身在地铁站,化身为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抓到逃票的少女,只是为了索取几个少女之吻,这是何等的惬意!
范达的老伴艾米丽因为范达的“顽童”作风,没少与老范达争吵,但范达每次总是能够用鲜花及甜言蜜语等把老伴哄得开开心心。
生活就在这样的嬉笑打骂中向前快乐的流逝着。
影片的矛盾由一张名片引起,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到故事的开头,当两位老人陶醉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剧中剧时,一次致命的失误,为整个事件埋下了伏笔。
老范达在整个表演的结尾时留给了那个房产经纪人一张名片,一张印有自己家地址的名片。
当那个愚蠢的房产经纪人找上门的时候,范达才意识到整个事件的严重性,两位“顽童”被限期在一定时间内为自己的精心编制的谎言买单。
在两位老人筹划着对策的时候,范达的提议是:用手里的钱豪赌一把或是干脆抢银行。
当影片演到这里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人期待着,两位古稀老人持枪抢劫银行的出现。
在两位老人筹集赔偿的过程中又闹出了许多笑话。
导演在这里穿插了一段温馨的回忆,这一切来自于一次“老朋友的生日聚会”,看到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钢琴的伴奏下,纵情歌唱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年轻的自己是如此的苍老,还有什么比老友在一起回忆更快乐!
在小酒馆中两位老人一边喝酒一边笑谈人生的这一段尤其精彩,老艾德在这里奉献了精彩的表演,这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范达“恶作剧”假死彻底的激怒了老伴艾米丽,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甚至还走上了离婚法庭,导演通过婚姻调解员与艾米丽的一问一答中,让两位老人在这一特殊的场合中,重温了那些温馨的往事。
当看到这里时,不用宣判,影片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经过这次事件后范达开始改变自己,艾德因为中风住进了医院。
当范达用轮椅推着艾德来到医院的一角的时候,在这个寒冷的秋天,一株紫玉兰正迎风怒放。
镜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一切话语都是多余的。
艾米丽感受到了老范达为自己做出的改变,但这改变却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位从没开口说话的老人,就是那位每天呆呆的看着窗外,直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
影片结尾艾米丽接过了艾德的“枪”与范达再次成功戏耍房产经纪人,看着两位老人潇洒转身撤退后,开心的大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当范达终于放飞热气球的时候,每个人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微笑就是秋天了的春光!
电影一开头就特别像正大剧场以前放的那种电影,一个老小孩的促狭、幽默,哥俩好一搭一档,连家中儿子的离婚都被他当做笑话。
我以为这电影就要向着温情轻松的方向去了。
然而,并不是,老奶奶对他的花嗤之以鼻,要他看在儿子买二手墓碑的面子上,第二次让出房子。
再加上骗局被戳穿,又要四处筹钱。
一丝现实的尴尬气氛逐渐弥漫在整个电影里。
老人对现实的妥协,乖乖生活,却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变得不快乐。
真的要这样吗?
所有的调皮、不甘于无聊,结果难道都要坠入现实的沉闷和无奈?
当然,最后老太太还是想通了,与老头一起走上爱谁谁的快乐道路。
我不禁在想:我老了以后会怎样?
绝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不要她管我,尽完义务之后,just enjoy my life!
它就像一颗宝石,也许你不能立刻发现它的光芒!这部电影适合给更成熟些的人或者不惧怕思考生命与死亡的人观看!..影片包含了很多生活的哲理有些我们值得用心去记住,生命就如同一次旅程不会因为被埋葬而结束,它会留在我们的脑海和灵魂里!
老太太提出的离婚,在一段又哭又笑的回忆之后。
最终被她自己收了回去。
最后,她干脆让自己,也像老头儿那样的态度靠拢——虽然靠拢得并不彻底,老头儿满天撒钱,她在地上一路狂捡。
可是我忍不住想,老人家将死亡视为人生中最后也是最认真的一件事,却又用过日子的态度来过“死亡”,难道不是一件很富于光彩的事情么?
她希望靠自己,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体面又庄严的句点,难道生活就真的会因此变得暗淡无光?
一定要享受当下,淡化死亡,才值得我们敞开怀抱去拥抱么?
“你总是不肯被动接受生活的严肃!
”当老伴气急败坏地对范达说出这句话时。
我竟然骄傲地笑了。
这骄傲的根源不是我自己,而是那一位出现在频幕上,有着76岁高龄,时不时坏笑,时不时搞怪的捷克老人。
曾经的大剧院演员,登山爱好者,在古稀之年学习起了法语,爱好上了研究地图,并始终期盼着乘着热气球环游世界。
讨厌人们提起死亡,总喜欢把讣告折成纸飞机。
乐于同死党一起,扮成富翁和贵族演戏,捉弄古堡交易商,也经常在地铁站,装扮成工作人员查票,只为骗取年轻女孩子的一枚香吻……多么狡黠,多么风趣,多么真实的生活啊,竟被如此多的人定义为了“老不正经”、“神经”“疯疯癫癫”。
可悲的让人,心痛。
凭什么说年老的时候,我们不能疯狂地游戏人生?
凭什么说年老的时候,我们不能精彩地享受人生?
流水不腐。
要知道,人生的真谛,是在于运动、创造和不肯服输。
真正的死亡,不是肉身的死去,而是心灵的死去。
与其战战兢兢、按部就班地为不可知的未来的担心受怕、计划安排,不如好好地、认真地、且不失风趣地活好当下!
通往天堂的路,不会因为墓碑前没有漂亮的花圈而消失,更不会因为没有精彩的讣告而阻断。
忽略了现实生活的美好,而寄希望于飘渺未来的空中楼阁,是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不快乐的最大原因。
所以,我爱这个叫做范达的捷克老头儿。
因为,他才是真正的智者。
的确,老人的生活是很悲哀的。
就像在《等你 在夏威夷的碧海蓝天》里我说写的一样,“老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
尽管我们人人都会老去,却在此之前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老去的意义与哀伤。
”肢体的不灵活,已经让人懊恼头疼,再加之周围人的种种误解,让年老的岁月充满了压抑、荒凉和枯燥。
年轻的时候,不管我们如何疯狂、如何挥霍、如何尽情游戏,都没人会真正地在意紧张,更无人会真正愤怒。
然而,当年轮一圈一圈爬上脸颊,所有的行为都被放大了,我们不能四处走,更不能到处跑;我们不应该歌唱,更无法翩翩起舞。
我们,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小房间里,然后木呆呆地看着玻璃窗外的森林和草地。
似乎,这才是理所应当的老年人的生活,一种等待着死亡降临的必然过程。
而奥斯特瓦拉的宫殿,也仿佛只能永久地成为叛逆思想中幻想的幻想。
有种大逆不道的嫌疑。
写到这,突然想起自己已近八十的姥爷。
一个一生都只为自己,很少考虑家人的古怪老人。
每月花光所有的退休金,毫无节制地购买无价值的商品、少于儿女来往的奇怪老头儿。
心中,一阵酸楚。
他会不会也是一个范达老人呢?
他的心中,会不会也有一座奥斯特瓦拉的宫殿呢?
此刻,我是多么迫切地想同他交谈,听一听他内心的声音。
是年轻的我们,太不够包容了吗?
才会让看到那苍老面容的时刻,变得悲伤,且无法抑制。
要记得,《圣经》中有文,早已给了喻示:“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余剩的,要听我言;‘你们自从生下,就蒙我保抱,自从出胎,便蒙我怀搋。
直到你们年老,我仍这样,直到你们发白,我仍怀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怀抱,也必拯救”。
我们怎么可以遮目闭心,违背良心和天理的公道;我们怎么可以,身为凡人,却不做凡人应该做的事,而让恶魔的习性毁了纯善的灵魂。
不行。
我们不可以。
我们要在“到时处女必欢乐跳舞“时,让“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欢乐。
因为我要使他们的悲哀变为欢喜、并要安慰他们、使他们的愁烦转为快乐。
”我们要让他们,好好地老去。
像年轻时那样,好好地活着。
【本来,凋零就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美。
是,生与死交替的,临界点。
因此,当斯达拉说出“我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但我们错过了机会”时,我便唯有如此安慰自己,鞭策自己:如果年轻时无法死去,请好好老去。
】
强烈推荐啊 触动的点超多闹离婚那时候滔滔不绝吐槽老公 其实太了解了并且羡慕着老公自由勇敢的生活态度很暖啊答应戒烟之后毫无生气地坐在窗前和一楼的老人一样 是为了满足爱的人啊老婆想通了两人在火车上面对夕阳喝着红酒老婆一声感叹我现在感觉好舒畅啊这里 戳我泪点啊最后老公还是考虑老婆的经济安排只是小小地演了一场过瘾了一把也是暖男了啊 老婆也尝试了第一回 踏出了自己的第一步两夫妻代表了两种人生观刚好我是属于及时行乐派 生命很脆弱 所以 不要想太多 想清楚利弊做就去做 起码不会在以后经常说哎呀 那时候没有干嘛干嘛好后悔哦所以很和我胃口 喜欢
故事平淡,人物脸谱化,性格情感转变都没啥说服力,冲着布拉格练习曲找到这部片子,差太多了。
等我老了也会是一位有趣浪漫的老太太~呱~
老頑童未必令人認同,但慈祥又將生活整理的有條不紊的老太太絶對叫人喜歡。人生苦短,只要快樂且不害人就放手去做,且盡生前一杯酒!
等我60岁了我再来看吧
拍的很温情,虽然有爱的名义,但是到了这个年纪突然就能互相理解了,感觉太理想了一点。
真正的温暖感人。虽然也有老无所依式的无奈感,然而在不可避免的死亡面前的乐观和无所畏惧,以及用浪漫与梦幻的态度去对待生命,这些都令人发自内心的为之感动。没有沉溺在廉价的温情里,能够坦然直面悲伤,用坚强让人在热泪中微笑。不要总想着怎样面对与迎接死亡。在死亡面前,逃避从来就不是贬义词。
片中的男女主角现实中均已去世,好令人伤感。死亡的来临不可避免,又何不乐观面对呢?天天算计着身后事,一理死去,身后事又何曾顾得了?——电影资料馆
说个很现实的事情,老但有钱,或者年轻但没钱,都好过老去了然而还没钱
这个电影为我解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需要一个伴侣吵吵闹闹相互扶持到老。但其实呢,在电影的前半段已经给出了一个能够从根本消除这个问题的结论:人最好还是在年轻时死掉啊。《布拉格练习曲》是关于爱情和亲情的,这部电影并不是,它是关于死亡的,我们到底该以何种心态面对一步步逼近的生命尽头。但我有时候又觉得,面对死亡已经咫尺之遥,这些还重要吗?
与老男孩前后两天看,再次发现自己是个老人的心态
适合当贺岁片,但没有一个瞬间能让我老去一次
如果有一天不得不面對行將就木的傀儡身軀和對死亡的深深恐懼,是否會後悔年輕時沒好好放縱幾回?可沒什麼真理規定了暮年就不能再次體驗青春的無畏感和浪擲的奢侈,正相反,洞察世事之後的返璞歸真,有著更動人的光芒。
说实话,电影剧情可能一般,但是精神力和绝对值得满星,刘大白依旧完美,电影名很贴合,海报也很有趣,精神和灵魂高于肉体,头部在身体之上这种老年生活,我记录了,太牛了,扮演人生,我一定要尝试老头的老婆被感染的那一刻是最震撼的,最激动人心的,还有电影的末尾简直神来之笔,入戏太深,随后哈哈大笑
啊,是真爱。。。
不管多久,老去都是一个议题
2011.12.10 寝 &小新
西欧没有的无与伦比的幽默感
捷克拍的老年人题材影片,实在看不进去,快进都看不进去弃便了。非英语国家的电影,很难找到对胃口的。一年后复看仍然无感,淘汰。
这部电影刚开始看可能就只是觉得是两个不着调的糟老头满嘴假话到处行骗取乐,没什么太精彩之处,两个老头的自娱自乐的恶作剧甚至让人有点反感。但到后面却把钱给了本想行骗的比他过得还糟的人时,男主的善良显露无疑。两个小老头只是想借恶作剧逃离老年生活的无味与空虚。演员的演技真心登峰造极,后半段离婚时,老太(男主老婆)的一个长镜头陈述演技爆棚,感动值随着她说出的每句话、每一个表情而暴涨。后面医院那段演技也没的说。越往后越感动的电影。
离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