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自己的世界闭了起来,从里面关上了匣子的门。
从此之后,这里只有你和我,我亲爱的女孩,我真开心。
说,我们谁也不会离开谁,我们会陪伴着彼此走过这漫长的光阴。
说,你就在我的怀抱里,在离我最近的地方,在我每次想念你的时候都可以感觉到你,不会再无能为力。
我愿意让我的世界里只有你,这是莫大的幸福,一点都不孤独。
-->>>>>>>>>>>>>>>>>>>>>>一开始时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四颗星,但是后来总是会不经意地想起它来,我在想念那个“匣子”,忽略了魍魉。
我在羡慕雨宫,不管你说他是多病态多可悲的人物。
你笑我,说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始终都学不会“用理性来平衡自己的生活”,在这种“不饱便是饿”的生活状态里,抓住每个给我温情的人,却还是觉得不够。
你对着我微笑,可我心里却充满恐慌。
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你的负累,你会因为我的不快乐而感觉厌烦,你会用嫌弃的眼神看着我,最后你会离开我。
匮乏的温情,无力的语言,脆弱的人际关系。
若是能像雨宫那样,能够时刻将自己的热爱抱在怀里,始终都可以感觉到对方在一个亲密的距离里,不需要再惶恐些什么,不必再患得患失,多好。
或许,我被魍魉附身了。
看了原著再看的动画片,总体来说还原度还是很高的,并且也帮我好好的理了之前看的原著的顺序。
不愧是京极夏彦,原著读后半个月了,这个故事还是深深冲击着我的三观。
奇特的构思,变态的伦理关系,还有深刻的喻理,虽然读后余味很糟,但是的确是个非常棒的故事。
动画后的魍魉之匣帮助我用眼睛和脑子更好的理解了这部作品。
我想象中的京极堂是个有两撇小胡子的清秀的男人,结果是个大叔哈。
楠木赖子个14岁的初中生,在班上没什么朋友,但偶然得到班上极为耀目的美少女柚木加菜子的青睐,两人成为朋友,不料相约乘电车去看湖时飞来横祸,加莱子落下站台被列车轧成重伤。
刑警木场修太郎调查此案,发现加莱子似乎有着神秘的重要身 份,同时以多摩为中心,整片地区陆续发现许多被分尸的尸体残块,关注整个事件的中禅寺敦子、关口巽、鸟口守彦为了写出内幕报道,调查中在森林中发现古怪建筑物,如巨大的匣子,一切谜底的最终还要靠京极堂揭开……
讲“过路魔”,人真的仅仅因为条件合适,就会释放自己心里的杀念么?
通过打断人说话来制造压迫感的话术
可以说,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开篇引用的Joseph Conrad的话(此剧的基本套路是开头和结尾各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以概括每集的主题)为犯罪心理惊悚悬疑类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没有必要信仰超自然的罪恶根源,因为人类本身就能胜任于任何邪恶。
而这句话用在《魍魉之匣》上就更合适了。
怪癖久保竣公极度厌恶空隙的怪癖(连饭盒里的间隙都不能容忍)应该来自父爱的缺失——用外在的充实填满内心的空隙(后来收集人们的懊恼,仍然无法如愿)。
于是想起以前构思过的一个患有“整数强迫症”的餐厅收费员:每次刷卡,他都会将顾客卡里的余额刷成整数——经过他收费的餐卡,小数点后面永远是两个零——其实我们都有类似的“完整癖”,比如“十进制的完满”。
对于此类小癖好,我向来是津津乐道的:比如英王詹姆士一世的“抓痒癖”,他说:除了国王和王子以外,没有人应该生癣,因为抓痒的感觉太美妙了;比如日本第12代将军家庆的“边角癖”:最爱吃烤鱼旁边附加的甜醋姜芽;比如一个叫“条纹堪十郎”的家伙的“条纹癖”:衣物自不用说,家具用品、居室、庭院都贯彻条纹到底。
当然,还是那句话,小癖怡情,大癖伤心。
台词最后,警察木场对他的暗恋对象,演员美波绢子说:以杀人暨伤害罪逮捕你——拿捕绳应该是你比较擅长吧:“恶人,束手就擒吧!
”(这是作为演员的美波绢子经常说的台词)这句台词就像一句暗语,在思想上将两人暗中关联起来,形成一种只有他们可以意会的“私密空间”,在现实中却又恰恰将他们生生地分开。
这就是所谓的张力吧。
字幕看的版本是漫游字幕组出品的。
不由得敬佩起字幕员专业而敬业的精神来(京极堂关于“魍魉”掉的书袋真是难为他们了,注释得真是仔细周到)。
而实际上,对字幕组成员们而言,这只是一项业余的兴趣而非工作。
这就更让人肃然起敬了。
匣子“电视还真是个厉害的匣子啊。
大家都像着魔了一样盯着看。
”“要看着这种匣子过日子真可怕啊。
谁知会遭遇什么偶遇呢。
”电脑也是个厉害的匣子,里面盛满我们的偶遇。
偶遇京极堂说,如果不是偶遇雨宫和雨宫的匣中少女,久保竣公不会沦落至此。
一次次偶遇就好比一个个试探,勾引出一直潜伏在人心里的恶。
但你又怎么确定那只是偶遇呢?
魍魉有解释说,魍魉是影子外层的淡影。
寺田兵卫说,心中筑起的墙壁会形成魍魉滋生的匣子。
尼采说,当你看向深渊足够久时,深渊也会回看向你。
(转引自《犯罪心理》开篇末尾名人名言)中禅寺敦子在特别篇里说,每当触及到人们心中的黑暗,小小的魍魉也会一点一点堆积起来吧,恐怕最终它会变得让我无法承受,将我摧毁,恐怕我自己也会变成魍魉。
即使如此,我还是衷心地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人们。
《颐和园》说,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圣经说,我们指望光亮,却是黑暗;指望光明,却行幽暗。
彼岸第一话的开头,久保竣公说:不知为何,我突然非常羡慕起那男子(雨宫)来;最后一话的结尾,关口说:即使如此,我还是不知为何,非常羡慕起那男子(雨宫)来。
因为忘记了内容,所以又快速的重温了一遍动画故事概要: 赖子是个神经病,听了朋友加菜子说她们是对方的转世的鬼话后信以为真,发现加菜子脖子有粒粉刺后,赖子觉得她变得不完美了,无法接受于是把她推下火车轨道,她受了重伤。
加菜子的姐姐阳子其实是她母亲,她的爷爷美马坂其实是她的父亲,日本经常出现的乱伦情节。
阳子的母亲身患重病,她不忍心看见父亲那么辛苦而且自己也妄想要取代母亲的位置,便诱惑了父亲并生下了加菜子。
美马坂曾经在日军中做长生不死的实验研究,他把研究所当做加菜子的身体,里面的各种机器起到人体内脏的作用,只保留她的脑袋,但是每天的花费太高,所以搞了一场假的绑架来骗取什么遗产。
前一刻还看见加菜子在病床上,下一刻她的头颅就被员工装到盒子里带走了,被子下的身体是假的,于是制造出了密室事件。
和阳子生活在一起的雨宫其实是个恋童癖,一直迷恋着加菜子,他碰巧看到装着加菜子的匣子后动了私心,自己抱着匣子逃走了,碰巧被一个蛇精病作家久保看到,于是作家也妄想要制作同样的匣子,到处找少女来肢解,但是没有一次成功。
关口等人在调查这件事的时候把少女的照片给作家看了,作家便找到了美马坂想知道是否真的可以让人活在一个匣子内,然后自己接受了手术也只剩下头颅,研究所成为了他的身体。
结果久保觉得活在匣子里很痛苦,便咬死了美马坂,阳子则杀死了久保。
小说把时间线打乱,然后到处插入久保的小说(作中作)和关于妖怪的炫学,中间还有一个邪教的事件感觉和主线没啥关系,所以前面的内容会令人看得一脸懵逼。
里面的人物就没有一个是正常人,伏笔我觉得没啥意思,结尾很震撼,但这就是一本科幻猎奇的小说不像推理小说,和乱步的风格很像,应该算变格派吧,虽然这个词已经不在用了,本书又名《一个粉刺引发的血案》。
不过有些疑问,久保为啥要把尸块装进盒子到处乱放?
除了猎奇,动机也是一大看点,所谓魍魉其实就是人心中的恶,平常不会出现,但是偶尔浮现在心头的犯罪念头便成为了魍魉,这就是文中说的“偶遇”。
不少小说的在结尾强行加入一个动机,而本书则对这种“强行加入”解释为“偶遇”,也算是一种文艺的辩解了,动机可以是一瞬间产生的,即使你觉得不合理。。。
说白了就是冲动杀人呗
<图片1>作者:酱牛腱这个系列的第三篇,依然由原作者和动画的关系来进行导入。
上一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778993/)中我们提到过,由于小说内容相对十三话的动画而言容量过大,系列构成的删改极多。
但对此敬爱的京极夏彦老师表示,小说在付梓后就不再归作者,而是归读者所有。
无论是被改编为电影、漫画还是动画,只要有趣就没有问题。
所以京极老师在自己的著作改编上,从未给制作方主动提过任何意见,《魍魉之匣》的动画也是一样,简直是原作者的典范。
而他唯一对于制作的介入,或许就是担任片中的声优。
本片的音响监督本田保则是日本音响界的泰斗,以充满比喻的演技指导蜚声业界,比如“平田你这里要配得春天般温暖”,“森川啊你这里的碳水化合物要减两克”。
京极老师听闻此事后兴致大发,抱着送脸上门的态度就去了。
然而老师也不是声优素人,以前就配过《鬼太郎》的动画,结果他发挥演技,配一次就OK了,本田根本就没吐他槽,让老师失望不已。
幸而和老师对戏的饰演关口的木内秀信没能一次过,于是整段重配,让老师体验了再来一次的乐趣。
当然和外行对戏居然还能拖后腿的木内受的压力就很大了。
顺便一说,老师在作中配的是黑衣男子,但他本来想配的是美马坂和增冈…<图片2>除了声优之外,京极老师忠实于自己的读者身份。
他观看动画后最为感叹的便是动画并非只是撷取原作的情节拼凑后分成十三段,而是更为用心地刻画原作中所没有描绘的时代与社会的背景画面。
老师把这归功于监督和脚本的想象力,他表示小说和动画作为传播媒介的本质不同,如何将只有文本的原作扩展为影像世界,需要动画制作方把更多的原作没有提及的部分依靠想象力画出来。
而具体画什么?
由于本作拥有悬疑要素,不能是单单增加画面的信息,而是需要把增加的信息“再利用”,让原作不存在的信息也参与到故事悬念和气氛的营造之中。
而《魍魉之匣》动画有原作无的最大要素,正如老师前面所说,是对于时代与社会的背景舞台的描写。
原作大部分时间靠对话推进,不少事件来自转述。
转述的事件在原作中的环境描写自然不会太多。
而台词最多的京极堂自己也是一位不爱出门不爱运动的阿宅。
想他出门脚踩禹步怒喷教主那段,在整个百鬼夜行系列中的运动量排名第二,老师笑称京极堂回家肌肉得酸痛几天。
而出门少,自然也没什么背景需要描写。
但是动画没法和小说一样处理,无论是转述的事件,还是京极堂不多的外出,不可能不画背景。
而且也不是光画个背景就完了,如何让原作未提及、动画追加的舞台背景为整个故事的主题服务?
和上一期的内容结合起来的话,嘴炮怎么拍的问题解决了,嘴炮在哪拍?
得找个场子。
<图片3>尽管原作有很多环境景致没有直接描写,但是具体时代作中明确指出是昭和27年,也就是1952年。
中村亮介监督用于表现1952年这个舞台的,正是上一篇中提到的“光和影”。
我们已经谈过中村监督领衔各话分镜时,通过在分镜上的明确光影指定来增强演出家对于成片画面的控制力,而光影指定最终需要摄影来进行实现。
关于摄影处理,中村监督给摄影监督五十岚慎一的要求是:对于分镜已经大致指定的光效进一步具体化,对于每个镜头都给出明确的光源设定,明暗对比度要尽量高,从而给画面营造出景深效果和透明感。
而为了突出50年代初的感觉,摄影有意注重阳光射入屋内的光影分格,用以表现日本旧式房屋未进行城市化改造情况下的采光不佳。
同时也有意控制夜晚路灯的光亮,以描写当时日本电力不足造成的昏暗夜景。
除了光影之外,动画中较为明显的摄影效果还有MADHOUSE家特别喜爱使用的模糊,用以表现作中的空气感。
我们知道嘴炮动画中远景镜头有限,在距离不远的情况下出现模糊,可以表现空气中温湿度的感觉,在增加观众的景深意识同时,还可以体现1952年其时的科学技术尚不发达,对于大自然的环境只能默然接受(说的很玄其实就是没风扇没空调)。
这和《魍魉之匣》主题之一的人类依靠技术对环境对自身进行改造的矛盾也是相合的。
另外模糊效果对于不同距离对象的连续使用,可以体现当前镜头为某个角色的主观视点,如前两篇所提到的,为镜头增加感情。
<图片4>而为了实现这些摄影细节效果,中村监督再次引入独自的流程。
一般动画会根据美术担当制作的美术板来设定各个场面的场景风格。
而中村监督一直以来觉得摄影也需要同样的流程,用以增强全片的摄影统一感。
原本他为了控制每个镜头的摄影效果,需要在律表上填写摄影指示。
但这部作品摄影特效用得那叫一个多,除了刚才提到那些模糊光影外还有好多层。
监督自己也表示,有一次编辑全片的时候,有一卡上完色还没加特效的混了进来,看到这卡时简直觉得在看另一部片。
为了写这么多摄影指示,造成的问题就是律表被他写满了。
为此他采取的解决方案是从《魍魉之匣》开始引入摄影板的概念。
对于动画各集,他事先和摄影工作人员讨论制作摄影样板,用以确认这一集中特定场面的摄影风格,供进入流水线作业后摄影工作人员参考使用,之后就只需要把特殊的摄影指示往律表写就够。
这种做法既可以增加摄影工作的推进效率,又有助于整体风格的统一。
除了《魍魉之匣》外,离开MADHOUSE后的中村监督在他监督的剧场版作品《被狙击的学园》中继续使用摄影板系统,而《被狙击的学园》的摄影特效也加得更加花团锦簇,整体感觉五光十色。
<图片5>不过五光十色并不适用于《魍魉之匣》,美术方面为了表现时代感,除了某些特殊的场面之外,有意抑制了画面色彩的饱和度。
颜色的干涩而不鲜艳也是刚才提到的加特效前后天壤之别的原因。
我们知道色彩在动画中的存在感是非常强烈的。
有意对色彩进行抑制,其目的也在于之前提到的,突出光影分明的高对比度效果。
最后,光与影的高对比度对于50年代初场面的刻画,除了之前提到的对客观环境的描写之外,不要忘记了中村监督是一位注重主观多于客观的演出家。
76年生人的他终究没有亲历当时,而他也很清楚地认识到这部作品的观众同样不会有多少实际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
对于执导作品的他和观看作品的观众而言,与其努力去接近实际的1952年,不如去试图挖掘他和观众心中对于1952年的主观印象。
有趣的是这个思考模式恰恰和百鬼夜行系列小说第一部《姑获鸟之夏》开篇的话题近似。
那么现代人对于1952年的主观印象最多来自哪里?
视觉印象上必然更多地来自于文艺作品。
中村监督和系构村井在寻找资料时发现,当时的图像资料非常难找,除了电影。
而1952年恰逢日本电影战后黄金时代的开端,中村监督为此观看了大量描写当时时代的电影,深刻感受了一把沟口健二和小津安二郎的伟大,其中他尤其感受到共鸣的是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画面。
而小津的黑白电影正是在画面不具备色彩这一要素的情况下,利用黑白分明的光影配置对画面进行构图,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感和人与物的立体感。
而想来小津作品在当时其他图片资料缺乏的状况下,也成为了现代人了解当时风土环境的主要途径。
在这个前提下,无论是高对比度的光影还是对于色彩饱和度的有意降低,都可以看出监督对于“黑白电影中的1952年”的刻意追求。
这刻意追求想来同样触动了从电影中了解那个时代的现代观众,并从中唤醒心中那个主观的1952年。
而看到小津安二郎,相信有心的读者应该可以猜到,我们终于要讲到大腿了(撒花)。
<图片6>小津安二郎1949年监督作品《晚春》。
注意构图中光影的配置所要表达的情绪。
另外他们是父女。
<图片7>《魍魉之匣》之后,中村监督在MADHOUSE监督了青之文学动画中的《奔跑吧梅洛斯》,这片基本就和魍魉没区别,演出一个味道,美术流用,摄影照来,BGM都直接借用魍魉,另外演技略显浮夸,不是非看不可。
2010年后,中村监督因为和丸山社长理念不同退出MADHOUSE,之后受他的老同学,日升八组的平山理志制作人所约,在日升制作了剧场版《被狙击的学园》。
这片有些不错的作画和先前提到的绚烂摄影,不妨一看。
但是下回将要成为主题的《AIURA》,作为中村监督登上大腿监督宝座的里程碑作品,一定要看。
而且这片是泡面,12集看完一个小时都不用。
一定要看!
一定要看!
刚开始的时候是冲着京极大师的名字去的,虽然原著跟电影都没有看过。
可能timing不对,这部动画不可以一集一集的追,只能一气呵成的看完,否则就会如坠云雾,看得一头烟。
动画非常终于原著地让所有的剧情都按照原著的顺序进行,但我并不太欣赏这种做法,毕竟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给予人们的是无限想象空间,但是如果搬到画面上来就会马上变成一种直接的刺激,必须见好就收,否则就拖沓了。
在这方面电影版的处理就非常明智,也令故事看起来更有推理片的感觉,而不只留给观众诡异的印象。
说这么多只是想讲,前面讲两个女生的篇幅实在太长了而且还一点与明显线索有比较大关系的内容都没有出现,尽管她们两个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也实在太长了,长到了中间过渡只有一集京极堂就出场了(京极老师的故事我觉得一旦京极堂出场就开始进入凶手呼之欲出的倒数阶段了)。
一口气看完的话6、7个小时的伏笔铺垫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逐集追踪的话6、7周就真的是煎熬了ㄒoㄒ当然,这不仅仅是京极夏彦的一部重现作品,同时也是CLAMP的一部作品,当然要有CLAMP一贯的作风在,要为CLAMP迷服务,就要有一定程度的扑溯迷离。
只是个人认为CLAMP世界里面的人物没有年龄已经创造了非常诡异的氛围了,并不再需要那么长的篇幅来营造气氛,ホトに。
整部剧真正引起我兴趣的瞬间,始于动画的第二集。
关口三人驱车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谈论起最近骇人听闻的分尸案,因为犯人一直在频繁作案,且在受害目标的选择上充满了随机性,使得作案动机十分的不明朗。
无论怎么站在常人的思维去想,杀了人再分尸抛尸的行为,都像脑子不正常的精神病患所为。
大家感到困惑之时,女记者墩子抛出了一个新颖的论点,这个论点来自本作主人公京极堂,即“杀人就是一场突然的偶遇”,所谓偶遇,就是出现了“在这种境况下干这种事应该很简单吧”、“现在只要动动手就可以让麻烦消失掉”此类的场合。
而潜在的罪犯,就像在一个巨大器皿中高速运动着的原子一样,如果按照固定的轨迹,他与目标靶正面碰撞的概率可能只有亿万分之一。
但当某一时刻来临,出现了二者擦肩而过的瞬间,即使只有微米、纳米的距离,执念的漩涡恐怕也会改变原子的既定轨迹,让一个正常的个体向罪恶的深渊滑去。
对于这种现象,现在更为广义和精确的解释是冲动犯罪,京极堂将“冲动”换成了“偶遇”,使得这类无征兆、下意识犯罪行为的定义更显文学性。
想起我的童年时期,也曾经有过不少事后看来无法解释的行为。
比如我小时候就喜欢燃烧各类东西,当时的火柴盒只要一毛钱,带着一盒火柴出去就可以获得无限乐趣。
当时还没有禁燃烟花炮竹,最惯常的活动是点一些威力特别大的炮仗,一开始炸土堆,炸砖头,炸低楼层的塑胶排水管。
后来小贩那里可以买到在水里爆炸的鱼雷,我和同伴就热衷于炸池塘里的青蛙,或者看可能会炸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然后在好奇心和故意破坏的氛围中哈哈大笑。
当然这些无聊的事情,在那个年纪应该也算不上什么乖张的新闻。
真正让我想起来后怕的是在某个夏天,没有炮仗卖的季节,我一如既往地带着火柴到处闲逛,燃烧垃圾和杂草已经让我感到乏味。
我来到小区的自行车棚,这里除了停放着老旧的二八杠和凤凰牌自行车外,平时还有一两桌打麻将的老人。
不知从哪个瞬间开始,我的目光已经离开了抽象的麻将符号,慢慢聚焦到麻将桌后边某个更加具体和现实的物体上。
那是一个比我高一头的塑料纸箱,从外观和体积上看,应该是用来装冰箱的包装盒子。
我慢悠悠地绕到纸箱旁边,从箱子的提拉口往里面看,堆满了白色的泡沫。
麻将桌那边还在时不时地传来单调的碰撞声,声音很近,但是这里仍然是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
甚至没有作什么心理建设。
我从口袋里掏出火柴盒,熟悉地点燃,将明亮的火焰从提拉口处丢下,然后就若无其事地离开了现场,心里想着大概逛个五分钟左右再转回去。
当时幼稚的想法我还记得,并没有想作什么纵火大案,心想如果纸箱烧起来,肯定会有人发现,我只是想围观一下老人们着急忙慌灭火的窘迫,站得远远地欣赏自己的“作品”,即使是整个纸箱都烧掉了也无法灭火,最后带及车棚,在那个没有摄像头的年代也无形中放大了我作恶的胆量……又一次沉浸在自己的小聪明中,完全没有考虑可能会有更坏的后果,这样“置身事外”的念头,长大以后回想起来只觉冷汗连连。
让童年的我感到失望的是,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那个纸箱并没有烧起来,甚至没有冒烟的迹象。
我想也许是丢下火柴的瞬间我有点着急了,或者是火焰掉下去的过程中就已经灭掉了。
总之我在远离那个纸盒子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再做一次的冲动,于是兴致乏乏的、童年的我从自行车棚走开了,又在毫无目的的闲逛中寻找着下一次“偶遇”的机会。
应该归结为少年时期的破坏欲吧,这份情绪实际一直伴随着我的学生时代,从初中到大学一直表现出不同的趋向。
初高中的时候,新闻报道也好,临近的其他中学也好,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看着那些被欺凌的学生无力还手受尽屈辱,我经常心里会升起一股无名火,一次次想象我如果在现场,操起铁棍猛地偷袭,把闹事的人打个半死的画面,很难说这股冲动中间混杂了多少被压抑的情感。
于是萌生了当警察的想法,因为好像当上警察就可以把暴力行为赋予合理的动机。
我的学习成绩尚可,身体瘦的跟竹竿一样,是班里相当模范的乖学生,甚至没有正儿八经的打过架,在老师和朋友的印象里,恐怕永远不会将我和发怒狂躁画上等号。
但是心底里正义观和破坏欲的混杂,似乎让我感觉只要当上警察,换了一个身份就可以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很有可能的,人心常常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换成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不要激怒老实人,然而我觉得用老实人来概括像我一样的群体并不准确,老实仅仅只是多数人对于对象缺乏耐心的独断定论,所谓的“老实”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构成更复杂,如果我们总是只能用亡羊补牢的方式来了解一个人,或许这将永远是现代预防犯罪、社会心理建设领域的无法弥补的缺憾。
在案件告破的后日谈里,女记者墩子对这一连串猎奇、诡异的事件做的总结,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在象征着日常现实与罪恶彼岸中间有一个夹缝地带,犹如介乎白与黑中间一层淡淡的、狭窄的灰,就如同古籍《庄子》中收录的文章“魍魉问影”中二者的关系那样,魍魉是附于影子边缘的事物。
一方面影子和魍魉因为光的存在而诞生,另一方面魍魉只能被动地跟着影子行坐立卧,在混杂着欲望与罪念的环境中生长。
相比于纯粹的白与黑,也许这道手指粗细的灰色地带比想象中更为拥挤,身处于这层薄影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
影子的边缘是魍魉的比喻十分生动,给魍魉这种不可名状的事物涂上了神秘又具象的色彩
对魍魉最重要的推理情节,基本上都发生在京极堂的书屋里。
这种文质彬彬的破案方式是京极夏彦作品的特色墩子认为,凝视罪恶的人,必然会在某一时刻遭到罪恶的反噬。
案件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以京极堂为首的侦探团,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成功阻止哪怕任何一件悲剧的发生。
每个失常的人都被内心可怕的执念驱动着,走向了无法回头的极端。
哪怕是作为旁观者的侦探团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置身事外,所有目视之物、听闻之声都会默默累积起来,像DND跑团游戏中主持人投下的暗骰,又或者是统计在系统后台不可见的“业”,在等待条件满足的时刻降临。
但即使是这样,游戏仍然得进行下去。
秒针一直在跳动,人生并没有裹足不前的选项,尝试着了解他人,勇敢地面对生活。
也许是我们在诸多悲观中,能做的其中一件乐观的事。
番剧的最后以女记者墩子的总结收尾,让本片聚焦的中心思想更加直白。
大胆、好奇、同理心。
理想中“立派的记者”就是如此形象吧最后谈谈本作的剧作结构。
《魍魉之匣》的剧本在我看来十分精彩,动画化更加是诚意十足的佳作,如果能忍受住前期支离破碎的穿插叙事,到剧集的后半段汇集线索时,那种将事件碎片渐渐拼成全貌的豁然开朗,对于观众是非常震撼的体验。
本剧的案件很猎奇,却一直很冷门,想必原因离不开京极堂啰里啰嗦的引经据典,让传统推理剧中紧张刺激的破案追凶变成了老书虫的纸上谈兵。
比较惨淡的播放数据,也让该系列下一部动画化长久搁置。
假如改成剧场版的形式,把观众和情节都集中起来,宣传效果应该会更好。
但京极夏彦的原作小说《魍魉之匣》多达40多万字,动画浓缩到14集已经是删删改改,是经历过“手心手背都是肉”艰难取舍的结果。
作成剧场版可能更是困难的事,实在觉得很遗憾。
本来只是短评,居然超字数了……犹豫了下还是给五星吧,气场太强大了简直,应该是原作的功劳吧。
叙述线简直完美,每个人的故事,拼凑出真正的故事,其中的缝隙流露出可怕地东西。
但是感觉动画的节奏不是很好。
阴阳五行是亮点,相较之下对伦理部分的故事毫无感觉。
木场老大给女主上手铐那段亮了,简直是全篇唯一的光明啊。
为了这个打了五星。
所谓的人类不就是这样的存在么,很容易就会变成鬼,又很难彻底变成鬼。
即使像娟子这样的灵魂,也有如烟花般灿烂的瞬间,虽然没有照亮自己的生命,却绽放在无数他人的梦境。
关口下车的时候,是否也意识到,鬼道和神道的中间路途,叫做人间。
ps:必须赞一下:BGM,OP,CLAMP姐姐们的人设,还有广叔的声音!
魍魉之匣,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的作品,每一个推理迷都要感谢京极夏彦给大家带来的这样的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而动画和电影确实也都没有让我们失望,一丝丝迷幻的交织,一层层剥落的掩饰,一点点托出的真相。
已看过小说和电影并熟知结局的情况下仍能让我彻夜刷完的动画,怎么样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以前一时迷惑,错过了一部feel很佳的剧,现在补来有种拾到宝的赶脚~~~
还是书更好看一点
大叔们都成了美男
很赞!我难得能看下去的阴暗系动画
又是一个用思想与肉体分立做由头的故事,不过表达形式很有趣。
京极夏彦的作品是硬骨头,希望看完了不会骂。行,看了,不好看。
我不懂,我愚蠢
太过诡谲的情节和气氛,太过宏大的人物与架构。都不是13集商业动画片所能承载的。还是去看原著吧。
深,确实很深,要再看一次……
还不错,原著的诡异气息表现出来的,特别配乐很有味道,烘托出一种悲情感。
画的太精致了好吧!!!
故事稍微有点故弄玄虚和拖拉,但建立在高科技下的灵异剧情还是有一定看头。
請把東野的書能改動畫的都改動畫吧 書真心看不下去
啊~~~本来还挺喜欢这部动画的,配乐非常赞,不过因为爱上了堤叔叔,就觉得动画版本弱了些
老老实实按照漫画或者小说来不好吗,把时间线搞得乱七八糟看得很累
神作 我说的是只看画面就好了
我想说原作动漫真人版电影中,我还是比较接受动漫,人设还是挺对味的,剧情也够诡异,开篇尤其很不错,中间有点拖沓,但是收尾还是很好的,极其疯狂啊
从京极夏彦的《巷说百物语》过来的,以为是灵异片,没想居然是侦探片。画面精美,可惜推理弱了点。
这是谁说好的、、、
整体计调 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