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否认,有些东西,是先天的。
好比一些树,即使在少水少土的所在都能长成龙钟大树,而另一些,尽管枝叶优美,姿态婀娜,却容易夭折或长得细弱。
在人世这数十年,我常常会羡慕那些神经看起来比较“大条”的人,他们做事似乎只需要一个理由就充分,也不会有很多的思虑与不快乐。
而那些触觉敏感而心思细腻的人,则往往会被各种各样纠结的知觉与念头困扰,难于安逸。
我想:在最初或最后,能不能有一种东西,让纷争平服、让心灵安宁、让思想明净?
翻阅种种人事与书籍影象后,我迟疑地推断:也许,这种东西,叫做“爱”。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个字了。
学着写这个字,居然是用了许多许多年,也才描得一个模糊的轮廓。
豆瓣里有个小组,好象叫做“我们害怕”,人数庞大。
是的,只要是有知觉的生物,都会有恐惧。
而人类,恰恰又是多么敏感的物种。
害怕寒冷,害怕黑暗,害怕被抛弃,害怕孤单,害怕……因为害怕失去,于是连“拥有”也加以恐惧,连带加以拒绝。
《Lars and the Real Girl》,一个童话般的故事,有着我小时候钟爱的《儿童文艺》的味道,纯朴的,幽默的,满怀善意的。
Lars,他因为童年的沉重阴影而形成一种乖僻、独来独往、沉默寡言的性格,甚至会因肢体接触而产生具体的疼痛。
在精神病学上,这是典型的回避性人格障碍。
那个由L一手定制的女性人偶,是Lars的另一个自我的体现,体现着他被爱的需求,更体现他输出爱的需求。
导演为他安排了一个天堂般的小镇,居民们都如此善良而细腻,悉心照料着Lars的幻想。
他的亲人、同事、邻居、医生……所有的人,都天衣无缝地配合着他,上演一出如此温情得不可思议的戏。
并不十分波澜起伏的情节里充满了譬喻:人偶是Lars的人格体现之一,接纳“她”,也就是接纳了Lars;Lars与人偶的“争吵”,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人偶的“死”,说明Lars内心里借以回避世界或说是与世界短暂沟通的借体毁灭了,他终于能够直面现实……在现实里,我们的身体里不都有个Lars吗?
想一想,有多少人在失败、挫折、失意面前,总是能够从容勇敢的面对,能够平和理智地看待呢?
于是,我们也会有一些或者明显或者隐晦的言行,昭示着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与回避,或者对某些缺失的畸形的索取。
爱,无疑是有巨大的力量的。
但如果说,要真正拯救一个人心灵,把他拉回到这个吵吵闹闹的红尘中,享受那喧嚣中的平凡的幸福的话,除了爱他,更是要让他懂得,怎么去爱。
爱能打动人,但打动是表面的;爱的真正意义在于,启动一个人感情输入的本能,并将这种本能应用于尽可能大的范围。
孤独悲楚的我们,如果仅仅想着要得到爱来获得救赎,那是多么肤浅——真正的救赎在于,有一天你终于在付出中得到快乐并能够不断地真诚地付出。
看着电影,我想起我的一位网友,他也长期受自卑引致的回避性人格障碍的困扰而朝不虑夕。
凑巧的是,他的英文名发音与Lars很相似。
然而,我还没有来得及鼓动他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震灾发生了,受灾地区就包括了这个朋友所在的绵阳。
半个多月,我和大部分的中国人一样每天关注着震灾的相关报道。
对着纷纭人事,生死存亡,我思绪万千。
同时,我心中未曾淡忘那位在绵阳的网友——他可安全?
若是,在灾难里,他的景况又具体如何呢?
地震导致的惨景,无人不为之动容;而生者的勇毅,令人鼓舞与思悟;各界的倾海相助,更让人感受到了之前一度人们认为已经在严重流失的大爱的温暖。
大难,摧毁了完整与平安,却也激发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那么多平凡的人,在这大半个月里成为了代言无私与坚强的“英雄”。
事实上,天使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如同恶魔一样。
灾难之所以考验人性,是在生死的巨大拷问里,一个人能够明确地听到他内心的选择:奉献,抑或是索取。
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认识到世间盈缺有定,有人悲观黯然,有人及时行乐,有人澹泊以对。
残垣断壁,让人追怀白壁红瓦之美;生死永别,让人痛记熙熙共乐之时。
失不可免,不如珍惜已得。
多少人,在为弱难者慷慨相扶的同时,也学习着如何书写“爱”这个字,感受到“付出”比“索取”更能让人坚韧与强大。
而我那个远在绵阳的网友,此刻,他是依然蜷缩着苦盼他生命中的阳光呢?
还是在灾难里勇敢地走出了角落,向周围的人们伸出 原本苍白怯懦的手,在苦难的洗礼下从一颗黄弱的小苗长成为苍绿的树木?
我无从知道。
电影里,主角Lars最终在人们的关心下克服了他人格中怯懦回避、歇斯底里、脆弱畏惧的一面,走进了正常的生活。
现实中,还有许许多多的Lars在等待被救赎。
我想,要得到救赎,既难以期待一整个城镇的关怀,也不能寄予一整个城镇的倾毁。
我们更多人面对的是平凡的琐碎的庸俗的日常生活。
LARS们必须进行自我拯救。
勇于去爱——勇于接纳,且勇于付出。
救赎不在于你所得到的首肯中,而存在于你付出的每个时刻。
……原谅我,在凌晨四点半,这些言语混乱而可疑。
惟有一句是清晰的:朋友,愿你我平安,且奋发。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难得这么多人一起演戏,就为了帮助lars,这是一群多么有爱的人们啊。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奇怪的情景,如果有一天lars对大家说,我其实就逗你们玩呢,我就知道这只是一个充气娃娃。
那会怎么样呢?
所有人都会被愚弄,所有人的行为都像是疯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无关主题的猜想罢了,算是一个玩笑。
在我看来,lars是一个有些自闭,不善于与人交往但又心肠很好的人。
我不太认同他是电影中医生认为的妄想症,虽然也不可否认,lars的确妄想了,他设想了许多充气娃娃没说的话。
他一个人完成了两个人的对话。
这是他的交流方式。
也许他跟人交流有些别扭,但是与充气娃娃,他无须顾虑太多,她不会说话,她只会按照他想的“说”话。
他关心她,把她当做自己的女朋友,后来又让她死去。
我觉得,充气娃娃之死,其实也表明了他从那个世界里回来了,他感受到了现实世界的温暖,不再孤独。
电影中的其他人真的很了不起,他的哥哥嫂嫂,邻居们,医生还有同事,都假装活在他的世界里。
把充气娃娃当做真的人一样,带她去玩,带她做发型,还让她去工作,让她参加聚会。
这些人都在演一部戏,只是为了戏中的主角不再孤单。
还有一个暗恋lars的女同事,也帮了他不少。
他们都非常地了不起。
他们都是很好很好的人。
要是这世界的上的人们能像电影里的角色那样有爱,那这世界必然是美好的。
尽管我现在知道终于有人可以坐在夜晚紧张的床前,带着一个少女的名字,蓬松着刚刚洗过的头发,这是我醒来第一次看见闪光的夜。
然后去结婚“那么,这会有一个好时光?
”每个孩子必须保守这个发抖的秘密我们的墙在两个影子的结中变得牢固,我与之谈话的少女当我睡了时,她又会看见什么?
“在梦里我看见我的孤独异常清晰,那不是真的。
”她微笑,我感到眼泪流下:“别那么说,你一定不要这么说。
”她躺下,一种被爱过被清洗过的感觉。
那是我一个人的礼物恐惧却又如此柔软,少女被剥光重新妆扮躺在她自己的头边像是已经完成所有的生活她死了,我的孤独也飞走了
《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人偶、妄想、恋物、意淫、纯爱以及谋杀 ■文。
火神纪。
用一种充满色欲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充气娃娃、成人玩具以及情趣用品。
所有的这些表象上的东西都被沉淀了下去之后;我们将被我们那先入为主的理智判断所打败。
纯洁的、美好的——纵然那个结局最终不曾由始至终地一路贯彻,然而无关肉欲相去甚远的主题升华依旧会让我们汗颜。
——火神纪。
题记。
相对于欲望而言,柏拉图式的纯精神欲望显得如此洁净而优雅。
而把这种柏拉图式的情感投射到纯粹为了肉欲而制程的成人情趣玩具产品——充气娃娃的身上——这多少有点讽刺的味道。
的确。
我想,这是很需要勇气以及足够大的思维跨度的。
这也许也解析了为什么这样出色的一个剧本最终在好莱坞这样一个电影王国里居然被雪藏了三年之久后才被拍了出来;成人玩具,就算放在开放的美国本土依旧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区域。
从观众的接受度去思量,搁浅这个剧本似乎也在常理之中。
套着一个妖娆的华丽外衣,底下裹着的却是清澈见底的谆谆温情。
这部以“充气娃娃”为噱头的电影艳丽开场。
粉红色——看完这部电影,这种和这部电影也许并不相称的颜色给了我太深刻的印象。
喜欢粉红色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呢;网上的说法其实并不统一;但是有某些特点却出奇的接近。
比如有强烈逃避现实的倾向、不擅长向人吐露心事而常常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是一种接近于轻微自闭的症状。
又比如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喜欢和人争论而被当成优柔寡断;还有无法忍受现实的难堪及曾被信任的人背叛;这些似乎都能在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所饰演的拉斯身上看到。
一个总穿着粉红色衬衫的男人,一个把自己心爱的女友安置在逝世母亲粉红色的房间里的男人。
羞涩、浪漫、甚至多少带着点自闭;这一切多少似乎都占一点。
一个小地方里所有的那些热心而宽厚的人们总有些弥足珍贵的品性足以让人感动;而已这绝对是在大都市里所没办法看到的。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其它任何一个大地方里,那将是什么样呢;也许,一切都将会变得不同了。
碧安卡。
仅仅只是一个仿真人体玩偶。
如果把碧安卡订购回家的并不是拉斯的话,它也许就仅仅只是某个男人精力过剩时在其欲望闺房里的一个泄欲工具罢了。
拉斯赋予了它一个美丽的名字以及一个动人的故事;于是,它成了她。
这本身似乎也是一个挺美的故事。
至少在这个故事身上,它赋予了一个死物以人性;而因为这种人性根本的存在,这个故事就不像其它故事那样简陋无味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切仅仅只是拉斯一个人的臆想。
如果故事停留在这里,那么这也仅仅只是一个自闭男人疯狂的意淫罢了;把这种臆想变成现实的并不是拉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他力所能及的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创造者并且把碧安卡带进了小镇居民的社交生活当中去。
可以说,赋予了碧安卡生命的是拉斯;而赋予了这个异样的生命体以人格魅力的却是这些为了圆满拉斯的臆想而热诚配合拉斯的小镇居民。
他们也许不解也或许好奇,然而不管怎样——如果不是他们,碧安卡仅仅也只是一个被赋予了假想的人工玩偶而非真实的生命。
毫无疑问,她将接受拉斯的所有意愿而充当起拉斯的完美情人并且在拉斯的生活里成为一个重要角色。
然而这将电影的格调也将毫无疑问地降下去。
从好奇地观望到有限地配合,再到最后,小镇的居民们赋予碧安卡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并且让她拥有了自己的个性。
从一直尊从于拉斯的意愿到她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叛的行为,小镇上这些善良的居民们赋予了她作为一个生命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个性。
可以说,是玩偶厂家制造了它;是拉斯创造了她在人性上的降生;却是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完整了她作为人性所具备的真正意义上的性格。
这一点很重要;比制造它创造她更重要得多。
从拉斯一个人的独角戏到整个小镇居民都在参与的以碧安卡为中心的大型舞台剧的过渡,正是从碧安卡被赋予了对拉斯的反抗意识而真正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人所必须具备的个人个性时,这台谐剧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从自闭上升到妄想再到恋物,从恋物癖的奢华臆想到疯狂意淫,到这里彻底结束;而所谓纯爱,也是从这里开始。
我为什么如此强调这一点;因为,只有把这一点确立了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个论点——关于碧安卡的被谋杀论。
这部电影的大绝部分看起来其实很有种脉脉温情的味道。
凯丽加纳(Kelli Garner)教堂里唱诗班女孩玛戈默默的注视里那个腼腆而内敛的拉斯在碧安卡出现之前过着一种波澜不惊的生活并且规条化的生活;准时地上班下班,站在窗前看着他们幸福的生活,上教堂做礼拜。
自闭,不与任何人交谈,害怕一切的身体接触。
碧安卡的出现改变了许多东西。
拉斯那充满阴霾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变得轻快,多少带着点阳光,就算窗外依旧漫天飞雪。
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饰演拉斯的哥哥吉斯、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饰演的嫂子卡琳在第一次见到碧安卡的时候惊慌失措的样子以及在厨房里那场充满张力的演技秀给碧安卡的出场作了最好的注脚。
我们可想而知的是,当小镇的居民见到碧安卡的时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只是。
有点出人意料。
至少跟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场景相去甚远。
或者说,我们低估了拉斯兄弟或者他们的祖辈及父辈在小镇里的人缘;吉斯跟镇上的人们打了招呼之后,所有人都配合着拉斯的臆念,碧安卡被当成一个真正的客人受到了小镇居民的热切款待。
完美情人,因为她本来仅仅只是拉斯一个人的妄念。
后来,因为小镇居民的热切;她的时间表里出现了许多本来拉斯也许并不希望她去参与的许多日程。
从一个完美情人,她在拉斯眼里其实已经变成了一块鸡肋——嚼之无味而弃之可惜。
这场无声的或者只有拉斯一个人低喃声音的爱情,最终似乎只能注定无疾而终了。
最初的拉斯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
从他开始带着碧安卡进入小镇居民的社交生活里开始,碧安卡逐渐成为社交生活中的核心;孤儿院里的教学,帮助社区那些孤零零的老人们……渐渐的,从无声的忍受开始升级成了拉斯与碧安卡的第一次争吵。
在碧安卡没能在拉斯身边的时候,拉斯开始了自己的社交活动。
比如和玛戈在一起打保龄球。
其实除了碧安卡,拉斯一直很在意玛戈。
而跟拉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曾经也对玛戈说过,她为什么得不到拉斯,是因为她过于急进。
两个人彼此在意,为什么却不能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还需要某些催化剂。
而不幸的是,碧安卡以及玛戈只露了几面的男朋友成了这两个也许本该就注定将在一起的人最后通往幸福路上的炮灰。
玛戈告诉朋友们,关于碧安卡的故事;这是碧安卡走进社交生活很重要的一步。
玛戈会在社拜上一边唱着圣诗一边偷偷地看着拉斯和碧安卡安静而幸福地坐在一起细声地低语;这是因为玛戈偷偷地喜欢着拉斯。
玛戈也不只一次想约拉斯和她一起去坐车或者一起去做点什么;这是从喜欢到更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在女人身上最狂烈的表达。
而拉斯呢。
其实拉斯也喜欢着玛戈。
他会拿着老人送给他的鲜花站在玛戈面前而不知所措地紧张跑开;他会在玛戈约会他的时候找个借口离开;他会在玛戈受伤的时候安抚她——只是,他不想承认也没办法承认。
因为他有着碧安卡,在他发现他喜欢玛戈之前他就有了一个碧安卡。
当玛戈带着她的男朋友在守望无望的时候出现在了拉斯面前,拉斯那根脆弱却敏感的神经终于被彻底地刺痛起来。
当然。
这对于碧安卡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
当玛戈终于失恋,当玛戈终于把拉斯约在了一起去打保龄球并且表现出了想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拉斯说,他不能做任何一件对不起碧安卡的事。
看似无疾而终的又一场恋情,也许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一下拉斯对于完美的憧憬,碧安卡这个已经不再完美的情人也许是时候离开了,她的离开将会给拉斯对于真实爱情的强烈渴望带来新的转机。
已经没有办法想像如果碧安卡没有那么多的社交活动而从完美情人降格成为一个并不完美的情人的话,拉斯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他对自我完美的那种憧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碧安卡并不如同拉斯所说的那种急病突发而是被拉斯残忍地谋杀了;而促成这场谋杀的不只是拉斯,还有玛戈这个看起来天真无睱的少女,以及所有曾经热切地接纳碧安卡的所有善良人们。
当然,玛戈并没有什么错;喜欢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种错,毕竟所有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并不能以错或对一语而蔽之。
而小镇的人民也并没有错;他们只是配合医生的忍地建议而希望帮助拉斯走出自我的阴霾。
拉斯也许也并没有错;在他心里,碧安卡是因为病逝而非被他自己杀死。
或者,除了我并没有人错。
因为,也许除了我并没有任何人会如此看待这个问题。
所有人也许都更愿意相信电影最后那个看似美好无比的结局——碧安卡死去了,拉斯为她举行了简朴却隆重的葬礼,然后他和玛戈一起离开了这个葬礼,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走出阴霾的拉斯最后和玛戈幸福地在一起生活。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当碧安卡被赋予了人性,然后又被赋予了个性之后,碧安卡招致了拉斯的不满。
而医生的话多少有点动魄惊心——为什么碧安卡会生病,因为是拉斯说的;病重,就快逝世,这都是拉斯一个人说的。
因为不满,因为想发展一段新的感情,因为不能做对不起碧安卡的事……所以,拉斯替碧安卡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
这才是事实。
如果碧安卡仅仅只是一个情趣玩偶的话,一切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
有一个情人,舍弃原来的那个用于肉欲发泄的成人情趣玩具;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地方。
而碧安卡恰恰并不只是一个玩偶,她有人性,她也有个性——那么她就有了灵魂——纵然她不言不语不思不索。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场谋杀了。
拉斯继续作为他自我完美所应该去做的事。
比如伤心,比如陪伴,比如诉说,比如拥抱……直到碧安卡最后离开。
可是,谁又能否认是他直接地造成了碧安卡之死的。
阴秽谋杀,仅仅只是为了一己私欲,并且做得滴水不漏,并且充满了深情地完成了他的所有渴望;送走一个并不完美的情人,迎来一个新的情人。
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如拉斯如此精致完美。
电影最后看似是投水殉情的描绘,在我看来似乎不那么美好以及伤感。
假想一下在拉斯的妄想里,拉斯不只没有被病魔打倒而坚强地活下来,拉斯抱着碧安卡走向水中央的作为看起来多少有点其心可诛了。
谋杀,在我看来已经是一场赤裸裸的谋杀了。
满心欢喜的玛戈以及走出阴霾的拉斯;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想打冷颤的感觉。
因为,如果日后生活在一起的玛戈让拉斯稍有不快或者拉斯遇上了另外的一个人儿,她将面对的会不会也是碧安卡同样的结局。
只是,她并不会同碧安卡一样任由拉斯摆布;那么她又将如何自处呢。
片尾那个看似美好的结局其实并不美好。
那些阳光灿烂,那些笑靥满面,那些轻快祥和——都是表象。
潜在底下的是另外一种阴秽得不能再阴秽的腐臭味道。
人人都爱碧安卡。
谁又不爱呢。
我丝毫不怀疑碧安卡这个造型的情趣玩偶也许将大受欢迎。
可是,也许谁都更愿意相信那个表象般的电影结局;没有多少人同我一样更喜欢这个也许不应该有的阴秽结论。
同电影的开场一样。
它用了一个艳丽的开场却不曾有半点艳丽;它也用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结束并不曾带有半点美好的意愿。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管它艳丽与否美好与否;艺术自有其表达方式,只是,我们是否也认同它的这种方式而已。
2008-4-13;戊子年丙辰三月癸未初八日。
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Lars and the Real Girl》 ■译名:《充气娃娃之恋》 ■导演:克雷格格里斯佩(Craig Gillespie) ■编剧:南希奥利弗(Nancy Oliver) ■主演: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派翠西娅克拉克森(Patricia Clarkson)|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 ■出品:美国 ■类型:喜剧 ■片长:106分钟 ■语言:英语 ■制作: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 ■发行:Kimmel International ■上映:2007年9月10日(加拿大)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3237637744/
对 Lars and the real girl 颇有微词的人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这是一个非常小,非常简单的故事。
世界上有很多成年以后依然像个羞涩的孩子一样不能和人交流的人, 我们生活当中充斥着这样的例子,但是我们忽视他们的存在,假装那不是我们的问题。
Lars 没有遭遇过什么特别戏剧性的创伤,也没有什么心理阴影,他像很多真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只是因为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机会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别人说话成为一个巨大的压力。
每一个人都一定感受过这种压力,- 担心别人对你的外表,服饰的看法,害怕自己表达不好想说的意思或者想法不够聪明被人嘲笑——想要和人交流,就要冒被人评价的风险——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厚得脸皮。
有一些人就变得和Lars一样和别人无法交流。
还好有Bjonka这样一个不会评价别人,嘲笑别人的代理人类,帮助Lars逐渐和生活中的人建立联系。
Bjonka的存在使Lars确认自己并不是一个没人理的可怜虫,还是有人无条件的喜欢他,欣赏他;让Lars能一步一步的能和除Bjonka 以外的别人开始说话,相互了解。
比如开始了解自己的哥哥,嫂子,开始了解同事,教友. 这并不容易,影片中也表现出这一点, 但是爱——哪怕是想象的,都能给人勇气。
所有人的成长经历中都有一个Bjonka帮助自己成为了一个自信的成年人——有的是数学,有的是英语,有的是体育,是音乐,因为你对某件事情的爱,使得你有勇气通过自己表达这种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塑造了你自己。
我在一群陌生人的注视下和Lars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谈起电影,我就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也通过电影认识了各式各样,活生生的人。
完全不明白PPS甚至豆瓣标签里对这部片为什么会有喜剧的标注...==...明明是一部阴郁冬天为背景的心灵治愈片。
或许你可以觉得我泪点太低,抑或太傻,总之这确实是一部让我从头流泪到尾的电影。
也看到有人评价这是部大闷片,但比起更多我连看都不想看甚至有些看到一半就睡着的娱乐产业制造下的垃圾商业电影,这片子里流露的太多真情实感着实深深让我动容。
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男子拉斯,父亲在丧妻后遭受严重打击变得性格孤僻不能与人相处以至于他的哥哥忍受不了老爸如此变化而独自离开,丢下他和爸爸相依为命。
多年后,哥哥带着妻子回来,发现弟弟也变成了与父亲一样自闭的人,开始哥哥还没觉得弟弟有什么不妥,直至有一天弟弟正式带着自己的“女友”--一个仿真娃娃来家里吃饭并介绍给他与妻子认识时,从震惊,不能接受,无助到在自己老婆的帮助下反思自己在童年时离弃弟弟给他造成的阴影,慢慢理解并接纳了弟弟的荒诞行为。
自闭男拉斯无疑是善良的,他在教会做礼拜时悄悄帮身旁小男孩跌倒的玩具扶正,为小镇上的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只是因从小没法享受到亲人给予的关心亲近与爱,以至于成年后他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懂如何与人亲密相处表达情感,甚至心理医生在起初碰他一下都会觉得疼。
唉,其实我想说的是,拉斯对充气娃娃比安卡的爱,实质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恋爱,或者说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
而哥哥、嫂子以及整个小镇居民为了帮助他治愈心理疾病,并没有嘲笑他的荒谬行为而是把比安卡当做一个真人来尊重与对待,让拉斯带她去教堂做礼拜,带她一起参加轰趴,镇上的阿姨大妈帮她选漂亮衣服,剪时髦头发,带她去给幼儿园孩子们读童话(即便只是娃娃抱着一本有声读物在那儿放给孩子们听而已),带她去给爱心社帮工......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情不自禁掉下眼泪,拉斯并不孤独,还有这么多人爱他。
这真是一个有信仰与爱的小镇,上帝告诉人们,在一个人孤独与悲伤时,人们需要陪伴在他左右,给予他温暖与力量。
爱他的人中有一个可爱的办公室女同事,拉斯从起初对那女孩的示好无动于衷,到在有了充气娃娃女友后心理医生与人们对他的帮助让他慢慢复苏正常人类情感,才开始了对女孩的注意。
一次那女孩的玩具熊脖子被同事恶作剧缠上电话线造成勒死假象,女孩抱着小熊在办公室茶歇间借着小熊因失恋与孤独哭泣时,他终于有胆量走过来生硬的安慰并答应了与女孩的第一个约会,那无疑是一次欢快的保龄球约会,拉斯不时的偷看女孩,就像个情窦初开的孩子,然而在约会结束时他却义正言辞的对女孩说不可能背叛自己的女友,希望女孩不要误会,但分别时与女孩的握手还是出卖了他的心!
(他原本是连与人共处一室都要穿N件衣服不能让人碰到一寸肌肤的人!
)于是拉斯让比安卡生重病,打911急救送进重症病房,连医院医生都如此高度配合他!
就算护工们对此投过好奇眼神,但都没有拆穿与嘲笑,并默默帮他掩上病房门。
直到有一天拉斯让比安卡完全死掉,人们送来许多花与照片摆放在他家门口,神父也为这个不真实的女友比安卡做了悼念仪式,墓地上最后只剩下拉斯与女同事,拉斯终于摆脱了自闭症的困扰,对喜欢并理解他的姑娘说shall we take a walk?比安卡死了,在众人的关爱下,他也最终走出了自闭的心魔,寻求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
絮絮叨叨词不达意的说了这么一大堆,都不是我真正想表达的!
影片里阐述的爱与孤独 是人类与生俱来最大的难题当男猪脚旁若无人的与娃娃温情脉脉的对话或凝视时,当那个可爱女同事抱着被电话线缠绕脖子的玩具哭着说其实我很孤独时,当嫂子面对拉斯的不理解生气的说不要认为我们不在乎我们大家因为爱你才为比安卡做了那么多所有人都爱你时,等等等等,这些大爱与宽容,孤独与理解,交错相织,这个小镇大概是个理想国吧,人们在这个国度里由上帝指引着爱与互助,不会因他人的相异而排斥,宽待他人,宽容自己,有这样的信仰真的是一种美德,我总相信国外是会有这样一个纯净的地方,但国内呢,无信仰的国度自以为是的人比比皆是,自私与盲目充盈,单一的价值观构成,金字塔底端庞大人群为了生活与整个社会体质制定的成功模式标准奋力想往上爬,金钱与权力成为最高信仰,其他模式都是异数,在这样的国度里,连拍爱情片都一个模子出来,毫无新意到你根本没有想看的欲望。
sorry,我又扯得跑题了,发觉无论怎样都无法表达出来看此片整个过程的心理变化,唉,我真不是一个会写字的人!
:(很久没有一个电影能让我一直流眼泪了,大概是因为能理解那种孤独而流泪,还有就是,纯粹干净的亲情,与爱。
爱能拯救一切吧?
爱能治愈一切吧??
是吧............
这个北方城市的夜里还是很凉的,哪怕已经过了复活节,冬天过去可是还有夜晚。
我们逃来逃去,总是逃不过寒冷,哪怕是最热的夏天依旧可以感觉到一丝微凉。
应该如何开始叙述这个故事,Lars,Biance和小镇居民的故事。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哪怕标题党们把它翻译成《充气娃娃之恋》。
我承认刚开始我是抱着看看恋物癖者如何恋的心情去看的,只是它从一开始就否定了我,Lars一个人站在车库里,捧着妈妈在怀着他时织的毯子,他的动作是那么轻微,而他的眼睛只告诉我“纯粹”,像小朋友的眼神,只是多了淡淡的忧郁。
他看到Karin从离他的车库不远的小房子里跑过来却躲到了窗帘后面,直到karin来敲门他才若无其事的过去开门,外面那么冷,他只是把毯子给karin披上,并没有让她进屋,反复的用各种理由拒绝karin邀请他吃早饭的请求。
我暗暗的想Lars真是个不解风情的人。
可是他还是把心爱的毯子给了karin,还是有爱的。
Lars的生活就像中学课本里装在套子里的那个人,每天都很有规律,就连朋友都可以用手指头数出来,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朋友,那些友好的微笑只是因为世界告诉我们应该这样。
这个忧郁的年轻人就像一个不会交际的转校生,他还是很小的小朋友啊,甚至上教堂的时候还会偷偷的拿小机器人逗坐在身边的小婴儿。
生活就该是这样的,永远不要长大,只要一个小机器人就可以发笑。
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成长将会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有悲伤有难过有痛苦有离别,一切未知的事物都着实让人害怕。
某一天Lars收到了一个大大的包裹,有125磅重,他急切的开车回家,回他冰凉的小车库,他对着镜子微笑,主动上门敲哥哥的门,告诉他们有个从网路上认识的朋友来看望他。
这个消息无疑让人振奋,要知道Lars从来都没有访客,何况是远方来客,还是个女孩。
他们为她准备饭菜和房间,可是当Lars带着Biance到哥哥家去时,所有的惊喜都被瞬间打破。
Biance穿得就像个暗娼,对啊,所有的充气娃娃都是这个作用啊,可是现在Biance是他们亲爱的弟弟的客人,而不是一个充气娃娃。
Lars兴奋的向哥哥嫂子介绍Biance,这个丹麦和巴西的混血女孩,她那么美,只是僵硬得让人害怕,而Lars好像完全忽略了家人的感受,他由衷的觉得这就是他的女朋友,深爱的姑娘。
虽然哥哥一惊一乍可是Karin的镇定却让人佩服,Lars看了心理医生,在等待Biance做完治疗休息的间歇,为了让Biance早日康复,Lars要每周都陪她去做特别治疗。
他和心理医生谈他对Biance的担心,Biance的身世,关于Biance的一切。
Biance和他是那么的相像。
在Lars把Biance介绍给周围的人之前家人早已经和小镇居民谈过关于Biance是个充气娃娃的事情,所有人都善待Biance,跟她打招呼,送她花,跟她跳舞,给她弄头发,甚至给她工作,送她上下班,替她洗澡,照顾她起居,Biance完全融入了这个小镇的生活。
Lars总是陪在她身边,跟她谈话与她玩耍,载她去童年的乐园,给她唱歌,让她看自己劈木头——他最擅长的。
Lars从未这么开心过,他笑得越来越多,每一天都是崭新的,鲜活的。
哪怕Biance只能坐在轮椅上却依旧让他满足,上帝说他制造这个硅胶制品的作用就是如此。
小镇居民的友善让Biance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地方,哪怕是寒冬依旧生龙活虎,Lars和Biance吵架了,Lars的占有欲和不平衡让他第一次破坏了他的大好人形象,他不能没有Biance,而现在的Biance却得到了所有人宠爱,看看Biance的日程表吧!
Lars穿着淡薄的衣裳在花园里劈木头,他和Karin发生了争执,这位善良的女士对他说“Because of you! Because - all these people - love you”,Lars像是受到长辈批评的孩子躺在Biance身边与她低语,Biance是能理解他的,他们是一体的,不能拆散。
事情的发展总是不尽人意,Lars对心理医生说Biance拒绝了他的求婚。
他开始思考这些与成长和爱有关的事情,终于有一次Lars主动找哥哥谈话,他想要知道如何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
答案当然不只是性。
Lars仿佛开始懂了,我在这个忧郁的男孩的身上终于找到了一点勇气,他说“在他们的文化中,有一系列的书面程序、成人礼仪和庆典,还有其他类似的东西,你可以主动操办或是被动的等待它发生,但在那之后你知道你成人了”,他的语气并不肯定,他不是教导者,只是一个正在寻找成长方法的孩子,我猜想所有的小镇居民听到Lars说这样的话都是要很开心的,因为在他们心里Lars是一个很好的男孩,邻居,同事,伙伴。
他的单纯、善良、礼貌,都让人喜欢,哪怕很多时候他都显得局促不安。
当然不会有人怪罪Lars,这是一个美好小镇,如果它暂时还没有名字的话,它应该被叫做美好小镇。
没有人去逼迫Lars一夜长大,他们只是源源不断的给他爱,真诚的,宽容的。
当Lars明白作为一个男人,一旦确定某件事情是正确的,就该在所不惜的去做时,Biance病了,病得很重。
邻居过来陪着Lars,告诉他离别的真相,我想Lars是第一次感受到即将离开一个亲爱的人。
与遇到Biance之前不同的是,他勇敢起来了,那个小男孩的影子越走越远。
我敢肯定这个过程是让人难过又欣喜的,就像身体里的某一部分被机械撕开,慢慢分离,只是长大成人的喜悦不能不让人欢欣雀跃。
Biance还是走了,911并没有挽救她的生命,小镇居民们参加了她的葬礼,安装Lars的要求,大家都没有穿黑色的衣服,就像是参加一场聚会,坐在一起聊聊这个美丽生动的姑娘,那个曾经与朋友Lars相爱的Biance。
Lars微笑的站在Biance墓碑前,墓碑下的那个人将永远与他同行,他知道的。
那些青春都很短暂,需要用不同的容器来承载,我们无法确定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负担成长的迅速以及变故。
我们要机敏,要狡猾,要成熟,要世故,要变成我们一直都很怀疑的人,哪怕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去做,我们还是要忍不住怀疑一下。
我承认在很多时候我和Lars一样缺乏勇气,畏首畏尾,可是又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你可以主动操办或是被动的等待它发生,但在那之后你知道你成人了。
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爱过,被爱,惺惺相惜,互相伤害,彼此依靠,在很多时候散失信心与勇气,只是仍旧知道身边仍旧有爱,很庞大的爱,让人一抬头就能看到远方看到希望,绝对不会因为伤害而失去,反而会更牢靠。
因为始终能看到希望,所以不害怕成长。
因为,有爱。
谢谢那些陪在我身边伴我成长的人,是你们让我不再犹豫,并且会勇敢的一直走下去,哪怕很老很丑的时候仍旧有足够的勇气穿最美的衣服和你们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抱怨,嬉笑怒骂。
正如影片一开始圣经就告诉我们的,上帝让我们怎样避免孤独?
答案是:彼此相爱。
我发现电影能被分为这样两类:大众和小众。
这句话一写出来似乎马上让它成为了一句废话。
这似乎是最笼统,最容易被称为指鹿为马的分类方式。
但纵观所有的电影,不外乎那些大人物,公众人物,那些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的故事。
这些电影不需要你的深究,你的眼睛,耳朵只需稍稍消化即能接受,换言之就是能怀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同感去领会。
而另一种,就如这部充气娃娃之恋,肯定就不能在大部分中产生共鸣。
但是不能容易地理解并不意味着彻底无法试图去理解,而当你真正用心去思考,就会发现看似平淡的表面却包裹着厚重的深刻。
有谁会给自己去网购一个充气娃娃而又不将她作为性工具,假装是自己的女朋友呢?
仅仅这点就让人顿生好感,起码他心里有一大块天真的花园,而不是身体空虚的无聊之徒。
印象很深的就是他试图因为Margo的同事恶作剧绞死的泰迪熊而安慰她时,给它做人工呼吸,那场景可爱至极。
相信他一开始只是把她当成一个自我投射的对象。
就像一个人对一只狗讲话时,他只是从身体中分出了另一个自己——寂寞。
想象一个人就是一个自然发光体,无数条光线从这个中心向四面八方发射,而只有这条光线投射到另一个物体并能够附着,这条光线才能继续存在,否则就永远湮灭在世间的灰尘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大部分的光源都因为种种电磁波干扰而被阻挡,消失,但最多的,还是因为根本没有能与之对应的物体。
当然,这并不是拉尔斯的问题,他的要更简单——幼时的创伤。
母亲因生Lars难产而死,父亲虽承担起了抚养俩兄弟的义务却郁郁寡欢。
哥哥忍受不了家庭的压抑外出生活,留下父亲和Lars在家乡小镇。
可想而知,原本失去母爱的他还要受抑郁的父亲影响,年复一年,自然会精神出状况。
其实这也的确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正如影片中那位善解人意的老太太所说:有人给猫穿裙子,有人往某个飞碟俱乐部砸钱,有人有偷窃癖。。。。。。
人人都有病,而Lars只不过爱上了一个性爱娃娃罢了。
可以说,正是这种方法,让他成功走出了童年的阴霾,终于拥有了和正常人交往的勇气。
而在这过程中,他身边的亲人,朋友,同镇友人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们的宽容,善良以及为他设身处地的着想让他的恢复有了可能。
这看似简单的事正是现代人越来越缺乏的品质。
在人人为己的社会氛围下,我们不仅自己具有强迫症还渐渐变得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这才是最可怕的。
最初的Gus就是因此而显得如此粗鲁,无法接受。
但最终他明白自己弟弟的异化正是曾经自己不负责任的后果。
我相信电影中那些好心人在帮助Lars的同时也拯救了我们的灵魂。
另外,我相当佩服这位Lars的扮演者,他的不时眨眼,深抹他的脸(这个动作到底应该怎么说?
)还有那欲说还休的语气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童心的大男孩。
有时候看他沉默而又纠结的样子简直让人有扑上去掐死他的冲动,但当你准备扑向他的第一秒便会后悔。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的心智还没发育完全时,我的身体已经长成一个大人的模样。
就这样,我被时间的脚步直接推到生活的前沿,我想我并没有苍惶无措,我坦然得很,只不过我深知我和这样的生活有一道刻痕的距离。
我有家(虽然那只是一个车库,但那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有兄长有一位贤良的嫂子,看似美满实则我很孤独,躲在窗帘后躲在床底下躲在我眼睛后面的那种看不见摸不到的孤独。
我一直想像我的生活只是一个人,实际上那样的情景并没有发生,一直没有发生,我天天埋没在人群中,我天天游荡在生活的人群中,我脱离不了人类的生活,但那种距离感深扎在内心深处。
距离产生的具体原因,我已经回想不起来,或许是因为我脖子上的这块手织的围背,那是我妈妈的,她在生我时难产而死。
我的父亲,我总在回想我的性格是不是遗传自他,我的哥哥曾经问过这个问题,但我没有正面地思考过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毕竟生活中那些无数擦身而过的人们已经足够让我烦恼了。
我不是不喜欢他们,而是,似乎应该是畏惧他们。
我逐渐接受生活的动力来自碧安卡,一位有着黑色长发火辣身材的女孩,她来到我身边时很安静,安静的美丽最能吸引人,于是从一开始我就爱上了她,她也完全进入了我的生活。
高兴的是,我身边的人们,那些我曾经畏惧过的人们也接受了她,爱她,瞧啊,这多美好,他们不像我曾经想像的那样令人不安。
这是一个好兆头,碧安卡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粉色的美好,那种令人温暖的、倍感心慰的暖色调在我看来是这一生碰见的最美丽的颜色,它也是我妈妈最喜欢的颜色,碧安卡就住在她的粉色房间里。
当我明白一个男人,一个成熟男人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必须承担而起的责任时,我明白开始发生了慢慢的转变,我想我的孤独已经堆积成烦燥,我恼怒于我自私的行为,我悲哀自我孤单的陷落,我在脱离人类生活的同时得不到一丝可喜的安慰,碧安卡也不理解,我自己都不理解,更何况他人。
我不怪任何人,双重性的人格有着魔鬼般的牵引力,我并不想去排斥生活远离生活,只是常常有种莫名的情绪将我和正常的人类生活隔离,将我孤绝在一个无人的角落,这也是我常常只敢用眼角的余光看人的真正原因。
生活,人类的生活,我总在犹豫不决中怯弱地收回迈出去的左脚。
想像也好真实也好,我知道我总归还将在最终的孤独中沉淀。
四周陷落的情绪将我埋藏起来,所有的人都不曾发觉,连你最亲最爱的人也没能察觉出来。
我的转变到底是来自哪里,人们相信爱情的美好,忽略它带来的伤害。
人们承诺一切,却不真正去读懂对方的内心。
总有一方在付出更多时感觉到了失衡的天平。
我和碧安卡的美妙止于何时呢?
她不答应我的求婚在我意料之中,那是我自私的预谋,我谋杀了她,是的,我杀了她。
在我感觉到自己处于失衡的状态时,她生命的完结成为一个童话。
我的悲伤多过喜悦吗?
我知道生活又开始了另外一段路程,人类生活就是这样,停滞不前的情节就像反复播放的录像带卡带一样,马赛克堆满屏幕,画像中的人物和情节纠结在一起,你想不起以前看不到以后,这时,关掉机子重新开始时,洗掉机子上的灰尘,轻轻擦拭录像带上缠绕的刮痕。
越过,是的越过。
生活‘哗’地一下就在不经意间被越过,那一段距离仍然存在,只不过像隐形了一样。
……
我有一头漂亮的头发,黑色的大眼睛,性感的微张嘴唇,健康的肤色,火辣的身材。
我的手感很好,我的柔韧性极佳,我能一直保持微笑,我不会在你烦的时候更烦你,不会唠叨不会抱怨,我是很好的倾听者也会是很好的性伙伴。
使用者,你好,我是充气娃娃。
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你是一束光,在打开装着我的箱子后,我知道我是属于你的。
你对着我说话,什么都说,音乐、电影、烦恼、高兴、甚至你上一次做爱的感受。
你带着我散步、吃饭、走遍很多地方,你带着我一块泡浴缸,然后安然入睡,我们好快乐。
可你始终是孤独的,你需要一个人陪,而任何人都只是陪你走一小段的路过人。
你开始狂躁不安,开始对我大发雷霆,可我还是保持微笑,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没有第二种表情。
该死的工人,他们在把我装箱的时候肯定忘记放上了使用说明,我是用来操的,不是用来爱的。
而你,想操就操呗,还要玩花样,玩花样就玩花样呗,还要动真格的,要动真格的就动真格的呗,还要后悔,后悔就后悔呗,还要找借口,找借口就找借口呗,还要全推我身上。
请问你知不知道要做一个充气娃娃又要倒模又要安装又要上色又要搬运,这有多辛苦么?
请问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充气娃娃的感受啊?
最后,我消失了,你好了,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么?
。。。。看的人神经兮兮的电影。看一半就关了。
写实温情片。个人觉得一般。尽管 Ryan Gosling演技不凡,还为此片增肥增的帅哥面目全非,但非指着一个充气娃娃当真人也太假了。
不要被片名唬了,这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电影,非常暖人心的电影,当我们孤独到一定的境界时都会把感情寄托在一件物品上,在这里更加的放大了。
心碎却又温暖……
douban一天到晚瞎推荐,看地我闷死了.就是一部对话片,之前看过的侯曼也比这个有情节
没啥意思
以为是个喜剧,想不到非常之感人
怪异的片
不稀罕这种Indie的小气劲儿
上帝让我们怎样避免孤独?答案是:彼此相爱。
标题……党
一个人到底要多孤单才会开始和自己的影子说话呢?
将荒诞演译的很棒!这部片子估计应该是高哥一生的巅峰了!孤独寂寞不需要理由,需要的只是一个充气娃娃,让我们透透气,镇上的人的反应写的都很好,转变很自然,牧师,医生,单位的人,教堂里的,不错
Gosling是唯一的闪光点
很哀伤的故事。宅男与其辛苦和女人相处,还不如来个充气娃娃寄托情感省事儿的多。某人也一度觉得自己过比有女朋友还要好,不是么。
低于期待~
片子比较沉闷 像个荒唐的行为艺术
奇怪的电影。是戏剧吗?又不怎么搞笑;属剧情吗?又不太严肃。节奏缓慢且沉闷,但是可以看到冬天里美国的小镇生活却让我感觉回到了生活。一看就知道不是典型的好莱坞电影,而是独立的作品。 -- 2009-4-6
宽容度。
一群人集体演戏为了让一个人开心……真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