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诗人一定对于生活极其关注,至少电影中的几位诗人是这样,当黄灿然调侃着讲“上面的鹰都被我写过”时,不由得就感慨,他们对周遭事物的体察,那些确实是“活生生的玫瑰”。
“打倒象征主义,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正是因为我们读过的那些诗,没有过分的隐喻,而是将事物的本质交给我们,所以我们能够在那些真实的文字中找寻到自己,找寻到生活。
最近读《我在北京送快递》时就有种感觉,越是关于实际的平铺直叙,越能让人感受,他们所描绘的玫瑰可感、自带隐喻,我们看到它们自己的一切,它们所呈现出的也是自己本身的意义。
就像这部影片,完全的平淡,只是读诗,只是讨论诗,如此真实,而每一个观看者都会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情绪,思考更多,也会发现更多,这其中必然是诗的意义。
把影片中出现过的诗整理出来,让自己再读一遍。
西西是《詩》中唯一一个女性。
她说自小生活在城市,喜歡城市,不懂写鄉下。
和看電影前讀她詩的感受一樣!
影片裡西西坐著,手握一隻布偶小熊,讀完詩抬起的眼神純真。
電影裡其他人講詩,講男人的日常、哲理、山水、都市、賺錢還貸,以及社會運動。
他們的伴侶出現在描述裡、作為陪伴者照護者、出現在給兒子看的照片裡,女人在廚房做飯、女人帶男人去攤位補褲子、吃麵時女人給男人夾麵。
男人談論女人看他的詩說“這些是詩來的嗎?
你寫這些東西也算是詩嗎?
“太日常、太瑣碎、太生活的,是詩?
對(作為詩人伴侶的)女人來說,日常瑣碎就是她的生活,日常瑣碎之外的男人書桌上的東西,才是詩。
詩在不必操心日常的男人那裡,詩在她之外。
女人似乎沒想過——日常即是詩。
也許女人覺得,詩本該高於日常,那麼問題來了,社會是如何潛移默化傳遞這個認知(給女人、給大眾)?
褪去二人日常閒雜的男人,把他一人的日常閒雜寫下來,並稱之為“詩”——這超出她的經驗範圍,每一代女人被鼓勵的經驗範圍。
在這個意義上,西西是幸運的,她持續寫下了自己的日常。
“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一直和母親、大妹一起生活”,西西像《小婦人》中的Jo、當代現實版的簡·奧斯汀。
一開始不覺得西西的詩像詩,更像敘事,要耐心從平鋪直敘裡尋尋覓覓一擊即中的瞬間,不是一上來就態度鮮明、性格扎眼,西西的性情也不是如此,西西的詩像她自己。
“像詩”,是以前看過的詩,無意中打了樣。
它們多講哲理,最後總要講哲理。
蘊含智慧如泰戈爾,意象鬼魅如波德萊爾,偏執如顧城,博學如木心,幽微如石川啄木,思辨如辛波絲卡,看得開如蘇軾。
随着自己看得越来越多才能注意到,许鞍华的平实、毫无痕迹,是有功力在里面的,纪录片不像电影,何况又要出镜又要导,镜头语言怎么“讲”,是像写诗一样,绝不是拿起“笔”就可以讲得好的。
说回内容,我从未接触过片中所提的诗人们,但我很喜欢诗的内容是诗人与诗拉扯后诞生这个形容,说得真好,说出了所有创作者的心声。
主要人物黄灿然的诗很有风格,刻意的拙,加上闪电一般一闪而过的某种感觉,以期在读者的心口留下一道树杈样的焦痕。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廖伟棠,字斟句酌,意象展开,结合他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和观点,复杂又有趣,会觉得并不出人意表,细读又会心一笑。
当然最动人的还是种草了保罗·策兰,以前居然从未读过这个诗人的诗,幸而不晚。
片尾让我很受触动,我是读古诗词长大的,前段时间颇抑郁,偶然又读到了苏轼,其间旷达,对我来说好像黑暗里投进的一缕光。
更别说叶嘉莹老师的经历和人生态度也一直激励着我。
古诗词里面那些我能随口吟出的句子,是我的一部分,也许不能算我的骨骼和血肉,但那月光永远照在我的皮肤上,不无温度。
所以许导的话让我有共鸣,我觉得诗并非解药,但诗自有力量,这力量可以穿过遥遥时空,穿过语言和背景,摇动一颗完全不同的心。
感谢与这部片子的相遇。
当今难得还有关注现代诗这个题材的。
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认为现代诗已经在这片土壤消亡了。
因缘际会,可能也只有76岁的许鞍华才可以,在大学时上的文学专业主修诗歌,有了足够和新诗交融的机会。
纪录片里也斯、西西、淮远、饮江、马若这批香港诗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是她最熟悉和关注的。
整部影片的三段式是平行而互相关照的,第一段用散点的篇幅浮光掠影展现这些诗人们的点滴。
第二段是围绕黄灿然的拍摄,他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新诗诗人,带着文艺中老年的一些气息做派,诗的内容也更加上世纪八十年代。
他虽然因为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而移居深圳,但我的觉得他的整体感觉还是香港的。
第三段是拍摄要年轻一点的诗人廖伟棠。
廖伟棠不能只被定义为新诗诗人,他是我们印象里很多香港文艺人的缩影,服装、爱好、积极、讲话的语调速度,带有一种港台文艺人特有的多愁善感和软糯执着。
许鞍华用低颗粒胶片摄影的方式让一切看起来很文学,似乎在缅怀着逝去的香港,轻轻触探表达着表达权的丧失。
经济流放、失去树的叶子,诗人们的表达已经足够直观。
黄灿然去了深圳,廖伟棠去了台湾,他们都离开了香港,中间还穿插了皇后码头保卫战的镜头,还有廖伟棠口述里北京的过往,让人不胜唏嘘。
但总觉得看完后片子的基点没有呈现,就像香港现在的处境一样,环顾茫然的虚浮感。
还有很多可记录可挖掘的东西,这些是差一口气的。
还有多少人记得中国香港文学?
纪录片《诗》讲述的是中国香港的诗与诗人。
这是一部属于香港诗人群像的记录影片,导演许鞍华采访了多位诗人好友,通过香港诗和香港诗人的视角展现了香港的另一份生命力。
比起香港电影,香港诗的存在并不算起眼。
但有这些诗人的热爱与坚守,让香港文学得以保持鲜活。
“其实香港很多人写诗”,他们写的是诗,也是香港与香港人。
决定成为诗人,便意味着决定一无所有。
这一说法听起来很残酷,但却是现实。
过去,香港有过多少诗人?
现在,香港还有多少诗人?
“经济流亡”的大潮之下,片中的一个诗人去了深圳,另一个诗人去了台北。
这个微妙的剧情走向,暗示了香港诗的未来。
影片最后,被问到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小时候念过的诗是她的护身符。
不考虑观众,不考虑资金问题,如果还有很想拍摄的题材,她心里的第一位就是香港的诗。
看到最后就会明白,其实这部纪录片本身就是一首她写给香港的情诗。
许导终于拍了她最想拍的电影。
我一点也不意外。
回来的当天下午就去了电影院,看的第一场电影就是《诗》。
很开心。
真的很开心。
除了以前去听过她的一次讲座。
我还在油麻地电影中心看 《I, Daniel Blake 》的时候遇到她了呢。
我们看的同一场。
她坐在后面。
我经常的时候看到她了,当时开心地朝她挥了挥手。
电影名为《诗》,英文的翻译是挽歌。
整个电影也像是许导送给香港这座城市的诗歌。
美极了。
如同电影里念的那些诗一样。
作为这座城市的移民,我也亲证了这座城的变化。
我目前这一辈子,算上我的家乡,一共在三座城市住过。
hk是成年以后我住过最久的地方。
头三年里,我永远只会去商场里那个挺贵的超市买东南。
卖的都是各种进口食品。
到了第四年,我搬出学校(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离开学校居住)。
直到那时,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生活(独立自主地生活)。
离开学校后住的第一个地方在一个街市附近,那是一个wet market(有海鲜档的是wet market)。
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香港的菜也是分四季的,不是超市那样,一年四季卖的都是一样的外国进口的食物。
原来香港也有补衣服、收裤边的改衣档。
原来街市附近的家居用品店别有洞天、卖的商品玲琅满目。
原来街市卖的菜比超市里标明的产地要更细致:有云南的红姜、贵州的蔬菜、河南的山药、xx的大蒜、xx的皮蛋(我真的不记得了)、等等。
湖北蛋😊😊😊 我会想起外婆,她以前会走路去农村收土鸡蛋,然后一个人挑回城里卖掉。
也是在街市,我知道了每年柑橘出产的季节,好多摊主都会每天忙着剥橘子皮,用刀划出来漂亮的十字,一个一个的皮穿起来,一串一串的挂在那边,白绿相间,格外好看。
也是在街市,我知道了原来土茯苓非常非常坚硬,要用类似铡刀一样的东南才能切出片。
同样在街市,我知道了,原来海鲜档的海鲜并没有那么贵。
手打鲮鱼肉这么好吃。
我知道了原来每天下去6点,各个档铺,不论是卖肉,卖菜,还是卖水果,都会开始出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10蚊三个!
10蚊三个!
” 让人兴奋的不是那收市时候最便宜的价格,而是那些高昂的叫卖声带来的生命力和烟火气。
这种烟火气和内地城市清晨各种早餐店冒出的白色的水气一样,让人觉得心安,特有安全感。
也是在街市,我遇到了大年三十早上乖乖帮父母看铺子的小孩。
面对所有路过的客人在那边当面夸他懂事听话,小男孩淡定从容。
我给了他一个新年红包,他会非常礼貌的说谢谢。
同样在街市,我遇到了2023年都还只收10块钱的改裤长的林姑娘(深圳10年前都不是这个价了),一头白发,气质十分优雅,从来不急不躁,永远面带微笑。
非常优雅的林姑娘
存票根,又糊了。
不知为何,油麻地电影中心突然成了打卡地。
开关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油麻地电影中心和旁边的油麻地警署成了打卡地。
每次去都会遇到好多游客。
既然来了,不如进去看个电影吧。
下面是类似喵eye的app,可以看到所有电影在本地所有戏院的场次,还可以在线购票。
看许鞍华的《诗》,最大的触动是电影不仅是一件单独的商业产品,也可以是一种具有延续性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具有延续性的。
许鞍华在《KeepRolling》里说,自己想拍香港的本地故事来记录香港,紧接着就拍出了讲香港“新诗”的纪录片,虽然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可能欠佳,但是它的时效性却让人慰藉。
《诗》作为一种行动的意义就大于了它作为一部独立作品的意义。
许鞍华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也是最合适的,想起曾经有影迷评价她:Ann的电影都不完美,因为她在制作层面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但是她电影内部的人文主义也正因此而来。
文化活动是日常的。
《诗》虽然主要只拍了两个诗人(黄燦然和廖伟棠),但是却采访了很多诗人和诗人的身边人,他们关于“诗”的谈话均呈现出一种日常的状态,写诗只是日常生活的一种反映。
他们的创作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十分紧密,甚至上一秒在香港路过的场景,在下一秒都成为了诗的词和句,比如黄燦然的《裁缝店》,简直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了一种神圣的奇迹。
想起三宅唱的电影观:希望观众看完电影之后,能够更好地生活。
他不希望电影和生活之间存在断裂,而是希望电影和生活有相接连的部分。
这也是我喜欢《诗》的地方,许鞍华丝毫不希望把“诗”升格,不像贾樟柯利用诗作为历史的符号,因此《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造作、矫饰,而《诗》清新、可爱。
文化活动是有中心的。
《诗》核心的核心其实就是香港。
黄燦然从香港离开,是“经济流亡”,因为承担不起香港的高消费所以逃离到香港;廖伟棠从香港离开,是“政治流亡”,身处不自由中选择自由。
虽然已经离开了香港,但是许鞍华最关注的他们的作品却都还是关于“香港”的,无论是香港的日常生活,还是抵抗运动。
Ann问黄燦然,“你是否像我一样,感觉自己如果不拍或者不写香港,作品便没这么好”。
文化活动是集体性的。
黄燦然、廖伟棠、西西、也斯、饮江,这些人我大多不知道,但是有些竟然以前也听说过。
比如西西,我第一次知道还是听mla的《我在暗中储首期》,“懇請你接受這份愛的 proposal,不要重演西西的《感冒》”。
香港让我感觉到很好的一点是,你知道了一个文化从业者,他就会立马带你认识下一个文化从业者,一个勾连一个,很快你就知道了某个小领域的所有人。
“文化中心”的这四个字之所以成立,或许也是因为从事文化行业的人是中心化的,他们互相认识、彼此影响,因此你爱上了一个,便会爱上这一群人。
而这群人写的主题都是那两个字,香港。
和「詩」的緣分始於一家位於上環太平山街的叫「見山」的獨立書店 常常有人問我在香港這麼久有沒有遇過明星 粵語有句俗話說行得山多遇大哥 其實去得見山多也會遇到華姐(導演許鞍華) 書店很小 華姐很多時候就只是靜靜捧著書在角落坐著 這家小店後來也成了片中訪問詩人黃燦然的場景(可惜的是由於飽受非難 這家小店已經公布了只會營業到今年三月)為什麼要拍詩 正如詩歌一出生就註定了不好賣 拍詩人的紀錄片一開拍也註定了不賣座 導演還是憑著自己對詩歌的熱愛 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以及剪不進去的懂的人就懂的某顏色社會運動帶來的巨痛的關心和熱忱 從疫情期間就拍了這部片子從詩人淮遠、馬若、飲江、西西、也斯、鄧阿藍到黃燦然和廖偉棠 飲江的部分借著一首「陰謀不沾染的世界」開始觸及對當今香港的看法 詩人只迴避了說未來是年輕人該去想的事情黃燦然的部分充滿綿密的日常感:等水煮沸 補褲 抽煙 在茶餐廳喝咖啡 目送情人上公車 與全身佈滿紋身的女兒行山 既與詩有關 也像無關 詩人戲稱自己是經濟流亡 和政治流亡剛好相反 而自己寫的詩集家裡人不愛看是因為耶穌也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不吃香 在他的眼中除了寫詩其他一切都是苟且 這樣的人生定位令他一度極度抑鬱 後來逆向回流靠做點翻譯維生 終於讓他找到自己較為舒服的隱世狀態廖偉棠的部分 則從詩人前半生攝影及遊歷經驗切入 既是無政府主義者又是攝影師同時又是詩人;後半生投入詩的傳授與教育 既是謀生 也盛載了眾多無法透過訪問而得的內容 例如借著辛波絲卡的「種種可能」探討自由;藉由猶太詩人策蘭以「一片葉子」回應萊希特「致後代」探討無效溝通 “當一次談話 幾乎就是犯罪” 並不是詩人已無話可說 而是說出來都變成了空氣 那寫詩的意義何在?
年輕詩人黃潤宇的訪問提到與詩有關的一件小事 就是她曾經抄過策蘭的一首「小屋的窗」寄給「裡面的朋友」以詩作為陪伴 讓詩產生另一種意義 正如片尾導演說的詩歌對她來說是護身符 在人生的低潮孤身一人每每想不開時 是詩歌拯救了她 這也讓我想起了曾經那些數不盡的隔離的日子 幸好有詩歌作伴這部「詩」的英文名是Elegies(輓歌) 是借著兩個已經離開香港的詩人 緬懷一個已經離去很遠的時代
太喜欢太喜欢!!
作为一部纪录片,廖伟棠部分日常生活镜头极少,课程作为镜头很难分清自己在看电影还是上课。
但不妨碍打了五星,胜在内容还有我对诗歌的感觉。
前几年看过一点廖伟棠,《我偏爱读诗的荒谬》,书店太贵没买,但很喜欢,偷偷的看了几首。
看简介片子有讲到他更是想看下去。
黄灿然部分规矩的从个人故事讲到生命自杀 经济流亡 母亲 最后到香港,乖巧老实的故事线,相比廖伟棠他的文风明显是更白话 、“直挺挺”的浪漫。
很有名的一句,作为阴谋家,活在阴谋的世界里,其哭可想,其乐可想。
一个时尚酷拽的人,反倒是笔锋锐利正可以踏踏实实的扎在香港的泥土里,这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
我看了一下笔记,黄的部分香港本地人也许会更爱一点,共同的记忆碎片产生共鸣,黄就是为香港而存在的,他的诗都是香港的诗。
我作为内地人比较难共情Ann所讲的小时候的诗拯救了我,所以这就是给诗拍的,诗的纪录片。
廖伟棠部分,导演摄影甚至是摄影规划通通暴露在观众的视野,本不觉得是一部私人影像,现在倒觉得是了。
“打倒象征主义,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这句话听的浑身发麻,大部分诗歌辞藻堆叠,为了隐喻撂上几个空洞的词儿:城市 自由 银河。
虚伪。
后又提到“绝对隐喻”的概念,隐喻的本身就是表面,表面不需要过多的公式分析就可以直指深刻,这给我的感觉极像剪刀石头布…你提前知道对方要出石头,但不确定他是否真诚,此时你的脑子在斗争中思考,他是否骗我?
我如何应对?
读一首好的诗,可以确信笔者足够的诚恳自信,那么可以直接搬出包袱应对,把诗歌裹的满满的;若是一首不好的诗,光去寻思笔者怎么设计的,被玩弄于股掌间的眩晕中也得不到正确答案,剪刀还是包袱?
或许最后会出个石头保平,放弃分析,或者字面理解。
(诗歌没有正确答案,此处的“正确答案”是笔者写诗的初衷。
片子收尾在廖伟棠课堂上的“沉默”主题,现在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时代,隐匿在网络显示背后有战争 肮脏的 绝对错误,但都隐藏在高楼下,我们谈什么都像是在犯罪,“那我们还要谈吗”?
抛出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 要谈,我们永远有话可说,虽然他不能带来任何改变,几十年前 这个问题早已被提过但在当时就化成了空气,这都是尴尬的事实。
那也要说!
若不说,处在欢愉中的人类会背叛当下劳动中普通的人群,若不说,活生生的玫瑰也将没有存在的意义。
美好不能代替其他的存在不知道Ann的落点是否在这,或者我想多了。
个人的看法,上次写这么多的片子是啥我都忘了。
特别好玩儿,当黄灿然讲到自己是经济流亡逃离香港时,全场都笑了。
太真实。
可是就算再说不喜欢这座城市,却还是放不下茶餐厅里的一杯奶茶。
远方的爱也是爱——就像基督也不会在故乡传教。
给了我好多问题的答案。
早上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说多邻国的例句里香港人好松弛,都是去哪里吃饭,去哪里行山。
看完之后暗自觉得好笑,松弛和香港,或者至少和在香港的内地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是侵略者来的。
像蝗虫。
时常在想我身处的香港真的是那些艺术电影文学歌曲中的香港吗?
我幻想,它应该是有风骨的——有虚荣奢靡,也该有勇敢无畏。
好在电影告诉我,就算这里并不是印象中的香港,也无可厚非。
去承认,那个城市已经随着时代一起消失远去了。
我们是那个带着儿女的秃头男人。
不会成为另一个男人,也不会遇见另一个女人。
53年后,我们站在香港,看不见香港。
凄风苦雨,披星戴月。
我们都是无树的叶,我们闭嘴,因为谈话也是一种罪行,因为话里有太多说过的话。
这是一件悲伤的事吗?
是的。
可如果太在意存在的意义,反而是对文字范围的缩窄和限制。
我们还在这里,我们去爱活生生盛放的玫瑰。
诗的力量不在文字而在沉默。
"最近过得还行,除了活着,没有其他耻辱。
""如果你把话都讲给所谓 美 的事物,那些你真正应该讲的事情,就成为了话语权的让度。
"在这个「不是在离开,是已经离开了」的城市,还有这一点黄金小岛的余晖,也算是幸甚至哉。
感謝許鞍華。還在關心詩歌,且是香港的詩歌。
3.5 他们在岛屿写作HK ver.
感激Ann為我城與詩留下見證
要追忆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只有当它们不存在了之后才能开始追忆,所以电影也很自觉地只是展示一些象征性的画面,并无意去勾勒轮廓,不如闭上眼睛听听诗和诗人的语言。
黄灿然说他回香港是经济流亡,大陆人往香港是political exile。笑死香港人。而廖伟棠在北京用完了所有青春。终于见到了安徽本人。已经没有当年在纽约见贾樟柯那个劲了。深圳耗光了我的利比多。
黄灿然和想象中很不一样啊(虽然我对他也没啥想象),没想到有个那么年轻的妻子照顾他。廖伟棠和想象中倒是差不多,还挺有趣的,没想到是停不下来的那种工作狂性格。有意思的是,香港的两位本地诗人都选择了离开香港,一个经济流亡回了内地,另一个zz流亡去了台湾。“诗人要努力不挣钱”“诗只有在一个人最孤独寂寞无助挫败的时候才能发挥它最大作用”敬诗人,敬诗歌,敬香港,敬许鞍华。HKIFF第六部,见到了许鞍华本人,圆满结束了这趟电影之旅~
作为纪录片来说拍得不好(太依靠于导演的便利,换句话说人脉有限,素材也挖得不深入不用心),作为文学文本来看也不触动。最大的亮点也就是电影的意图了,已经完全写在简介里,而我没想到简介会被出镜的许鞍华本人直接在片尾点出。太拼命强调香港性的尝试会让我回避,不过想想许鞍华选择聚焦的两个香港外移民诗人(一个去了深圳,一个去了台湾,但他们其实少年时期都是在内地度过的)还是蛮有意思的。黄灿然因为经济无法负担香港的高消费“逃亡”大陆,廖伟棠则在台北过着相当体面的生活,这说明了不少,是吧?见到黄灿然又有些私人情感,因为我初中时最喜欢的一首外文诗(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是他翻译的,不过之前从来没了解过译者的面孔(甚至第一次确认原来他是男的hhh
学生时代主修诗歌的许鞍华,终于过了一把诗人瘾。两岸三地,诗若游丝,若小草,在霍乱时期艰难地、顽强地、自鸣得意地挺立着!
不要为了安全理由自我晦涩化。自己想拍这个题材,就去拍摄。布莱希特的《致后代》,同样适合于这个时代。
现场看到了还是很有活力的ann导,(一如这座我久违的以为会有所变化但还是很繁忙的城市)当她回到最熟悉的香港拍她最想拍的题材,一切就变得很顺,是近年来难得的人文作品。以及借廖伟棠之口,廖又借策兰之口的那翻话,必将被下一位诗人捡起,继续在沉默之间书写下去。
受不了,两个诗人都很符合我对文青的刻板印象,一位被迫去深圳的经济难民,老夫少妻,去茶餐厅喝奶茶柠茶那段像爸爸带了个女儿;另一个zz逃亡去台湾任教的大学老师,把西藏文化、北京城市当动物园奇观满足自己。我有感于他们的金钱观、和“没有树的叶子”对自由的讨论,但由此更加深对文青的刻板印象。片中无不透露出许的文人的小幽默,更在交谈中看得出许在私下是个温暖体贴的人。这是以诗为题的三地游记,这是探亲访友的vlog
诗, 藏着诗人对人生的态度、对时代的观察、对情感的表达,在片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的抗争,每个认真写诗的人都值得被尊敬。(最近在看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的《西西看电影》,看到西西出场很是惊喜)
一群不想承认自己写的根本不是诗的人
淡 没能对上电波
詩就是平淡生活中每一個存在主義靈光閃現的瞬間。
黄灿然那部分还可以吧
行活儿,拍得太随便了,如果不是许鞍华拍的,公平来讲,真的会这么高分吗。以及很有《十三邀》许知远拍自己,把自己喷成IP的感觉。同样是拍黄灿然,之前看的b站独立纪录片都比这部好很多。
這幾天看得最舒服的一部戲,一掃看完《年少日記》的厭惡和失望。阿Ann還是真誠的。
诗也是串联起一代人生活的重要线索,然而常常被忽略,很高兴看到这样一部纯粹讨论诗歌的影片。不要去judge诗人的生活,他们也只是普通人。诗就是普通人也可以书写可以读的东西,是一个可以让普通的日常微微发亮的存在。and粤语读诗也挺有味道,得到了更多诗人的作品索引,满意。
6.5 拍出来的确实要比演出来的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