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你还记得她吗?
第二章:你还记得发过的誓言吗?
第三章:你后悔吗?
(也不是记得特别清楚)坐在角落的我终于忍不住站了起来:「老师,这个我懂」。
岂料老师生气教训我:「有些童鞋就是爱显示自己,好像自己什么都懂。
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老师最不喜欢了」。
以前我说过导演张一白拍电影是在写作文,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是他会跟你一一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将爱情进行到底》是这样,《匆匆那年》亦是如此。
《将爱情进行到底》分成3个MV,而《匆匆那年》也是这种格式,有点像社交网站Timeline。
所以在影院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我靠,你不需要这样,我们看得懂。
」结尾:就在大家陈寻、方茴、赵烨、赵烨、乔燃、林嘉茉和观众都在纳闷:这个拍摄VCR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她为什么打听这些?
她那屎黄色的等离子烫是不是团购做的?
是在美团还是大众点评团购的?
团购券节假日是否可以通用?
这时候仿佛听到了导演张一白在后面窃喜:「这下你们就不知道了吧?
」 然后画面一闪,VCR拍摄者对着穿红裙的方茴说:「你有什么想对陈寻说的?
」。
整体来说,感觉导演需要表达的太多了。
我估摸到120钟的时候导演自己也舒了一口气,「靠,总算拍完了」。
而关于陈寻最后居然喜欢上了(当然:这个"上"也可能是动词)沈晓棠我更是无力吐槽,此时我的脑海就闪现导演王全安(放着娇妻不用,外出嫖娼)。
我靠,电影版的沈晓棠是不是也太丑了点啊?
另外,有个挺有意思的数据:《致青春》没有戴套→做手术《同桌的你》没有戴套→做手术《匆匆那年》没有戴套→做手术我惊奇的发现,这很可能不是简单的校园题材电影。
我初步猜测这是关于「校园性教育」电影,观众还是图样图森破啊。
怎么都没想到匆匆那年的故事变成了一场笑话。
导演完全不是在讲述一段故事,我们看不出来方茴和陈寻之间深厚的感情,看不出来他们五个人之间的羁绊。
导演只能拍出短暂的美好镜头,却无法把说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看过小说和网路剧的都摸不着剧情发展的顺序。
彭于晏大段的独白真是硬伤,弯弯呛瞬间出戏。
还有无比生硬的插入广告。
陈赫能演男神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全组演员只有郑凯还在线上,倪妮偶尔在线。
陈寻只是一个记得自己13分的渣男。
方茴只是一个发神经的作女。
林嘉茉对赵烨莫名其妙的发火真是小婊砸的做派。
沈晓棠就是个吉普赛女郎。
并且能在5秒内火速赶到校医院给男友一个耳光。
七七只是番外里的的炮友结果成了线索人物。
其他的人连个修饰词我都想不出来。
电视剧虽然不尽如人意,但终究还算说明白了这件事情。
电影只是还原了书里几个让人感动的几个小细节。
可惜演员的演技连这几场都撑不住。
固然王菲的这首匆匆那年更好听,试问有谁没事给热恋的女朋友写这首歌?
唯一欣慰的就是响起了那首《信仰》,可导演没明白信仰这首歌的意义。
方茴写下的那句不会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陈寻居然多年后才发现。
导演,你自己真的看懂这本匆匆那年了么?
(拙作,见财新文化)12月5日,张一白导演的电影《匆匆那年》上映,不出意料地受到欢迎。
从2011年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华语电影开启了一股青春怀旧热潮,而赵薇的《致青春》和郭帆的《同桌的你》票房大卖,更让不少投资方看到这一类型片庞大的市场需求。
《匆匆那年》赶上好时候,而其背后还有《左耳》《时间都去哪了》《我们的十年》《何以笙箫默》等同类型影片正准备“前仆后继”。
这张青春怀旧牌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方面,80后、90后已经成为电影市场最主要的消费群体。
日前,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单位主持推出了《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其中一份抽样报告指出,目前国内影院观众的总体情况为:女性观众占六成,25岁至39岁的观众占53.6%,18岁至24岁的观众占33.1%。
另一方面,“怀旧”是80后、90后消费的“刚需”。
这或许会令有些人不解——80后、90后正处于青春年代,怎么都开始怀念青春了?
对于这个问题,更加时髦的提法是:当他们怀念青春时,究竟在怀念些什么?
从《致青春》《同桌的你》到《匆匆那年》,首先引人共鸣的,是消逝的时光本身。
《致青春》里的《红日》《新白娘子传奇》;《同桌的你》中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9·11事件”、“非典”;《匆匆那年》里则有动力火车的《当》,《灌篮高手》,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闯入“世界杯”。
这些元素,或是国际国内大事,或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或是当时的流行文化。
它们都曾密切地影响甚至参与到一代人的成长岁月中,构成了他们记忆的关键组件,自然蕴藏了相当丰富的情感能量。
只是,这些并不是电影所宣扬的“青春怀旧”的核心,所有的元素都是背景,只为烘托爱情。
青涩与勇敢,是电影所着力凸显的爱情的两个核心特征。
青涩,在于第一次恋爱,在于不谙世事,以及小心翼翼地试探和懵懵懂懂的“在一起”,在于不知天高地厚的誓言。
校园里郁郁葱葱的高树,高树缝隙里的天空,成了这青涩爱情的“标配”。
他们也因青涩而勇敢,没有利益的考量,不担心前路的风雨,也不惧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捕捉,一旦喜欢,就一心一意、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致青春》里,郑微虽是女孩子,但喜欢就倒追;《同桌的你》中的林一喜欢周小栀,二话不说就为她挥拳头,为她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匆匆那年》里,陈寻也为方茴挥过拳头,为了能和她上同一所大学,高考放弃了一道13分的大题……这爱情包含了青春最美好的一切。
因此,与其说青春怀旧电影怀念的是青春,毋宁说是怀念青春里最美好的这一面。
那么,为何怀念?
因为已经失去。
对许多80后、90后而言,他们的青春是早衰的。
虽然他们仍处于青春年代,但青春所代表的那美好一面——青涩、单纯以及不顾一切的勇敢,已经失去。
《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是以男主人公的视点展开,曾几何时,他们是自己怀旧岁月里勇敢的男主角,而今却已物是人非。
对于转变及青春早衰的缘由,《致青春》里的陈孝正有个相当精准的解释。
他抛弃郑微,选择赴美留学。
面对郑微痛苦的质问和心碎的挽留,他坚定地拒绝了对方。
他说:“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所以我错不起,哪怕一厘米误差也不行……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首先要爱自己。
”“精准”“不容许有误差”“爱自己”,这些关键词让我们想起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自我当做一件资产投资,使其增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个人“精致”没有错,“利己”也无可指摘,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令人反感的是,他们将个人利益摆在了所有选项面前:爱情、友情、责任与诺言。
《同桌的你》中的林一也这样选择了,与陈孝正没什么两样。
周小栀意外怀孕,他不敢承担,离开周小栀远赴美国,在美国过上了想象中那种“高大上”的生活。
《匆匆那年》里,陈寻的选择看似没有现实因素的干扰,可在与方茴的感情生变时,他是不负责任的。
他成为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后,却也不曾主动去寻找方茴或挽留些什么。
他说:“成熟之后懂得避免伤害,却找不到当年的勇气。
”“现实”打败了曾经勇敢的少年们,他们的青春过早走向衰老,只能怀旧。
而影院里的80后、90后观众,也正跟着男主人公的视线一起怀旧。
他们是同一版本的陈孝正、林一或陈寻。
电影里的青春有多美好,反衬的现实就有多残酷。
当80后、90后从校园步入社会,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的生存压力,包括高不可攀的房价,社会阶层固化,上升渠道壅塞,制度预期的破坏和不确定感弥漫等。
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获胜,他们放下可能拖累自己的一切——青涩、鲁莽、锋芒,以及心爱的人。
于是,很多人终于不知不觉或自觉主动地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举手投足都无比正确,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说话谈吐都深思熟虑”。
他们明明年纪轻轻,却那样老道圆滑,已不复当年的朝气和勇气。
电影里,陈孝正、林一和陈寻“成功”了,可他们却都不幸福。
青春怀旧电影的“三观”与主流媒体一样正确:青春不该“暮气沉沉”,不该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否则不会幸福。
可是,在生存压力没有得到纾解,社会“结构性危机”无从破解的前提下,这样的吁求不见得有太大的成效。
于是,就有了这样尴尬的一幕:一群人在电影院里为早衰的青春流下感伤的泪水,可走出电影院,他们将再次戴上精致的面具。
■
人都是自恋的,都会爱上自己。
所以陈寻爱上了沈晓棠。
陈寻遇到跟自己一样热情,大方,出彩的沈晓棠,所以交出了自己的爱情。
同时,他也是在意着方茴。
就像沈晓棠在排练话剧是的一句台词“你们之间已经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枯燥的习惯。
”的确陈寻和方茴已经在不断重复的日子里,渐渐耗尽了陈寻的激情,渐渐变得枯燥。
但是高中时代的陈寻就算同时遇到沈晓棠和方茴,他也还会爱方茴,因为高中的他对方茴是一个梦想,是一个探寻不到尽头的森林。
陈寻面对方茴一次一次的追问“我们回去吧,好么?
”始终不能回答。
不是他不能,而是他被一种叫“性”的东西和一种叫激情“的东西深深吸引着,那是方茴给不了他的。
但是就算没有方茴,陈寻跟沈晓棠也不能走到最后,因为太多相似的两个人,迟早会被对方的棱角给划伤。
我爱方茴,爱他静女其姝般的美好。
这是陈寻的内心深处所触动的。
陈寻爱上方茴,不仅仅因为她的楚楚动人,更是因为方茴身上有他所没有的性格,安静,内敛,羞涩和胆怯。
这些是他性格里面所没有的但是确是最吸引他的。
同样,乔燃也爱方茴。
也是因为乔燃爱上另一个自己,甚至无尽的迷恋方茴。
所以陈寻会跟乔燃这样性格不同的人做一辈子的兄弟。
我最大的安慰就是陈寻没有跟沈晓棠在一起,这样最起码让我感到对方茴的一点点公平。
方茴离开了,是对了。
如果方茴再次跟陈寻在一起,这会让方茴对自己的爱情纠结一辈子。
因为这一辈子她都忘不了当初的背叛,忘不了曾近一个叫沈晓棠的人。
她甚至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陈寻身边有任何的女性,都会成为她寝食难安的理由。
她会一辈子原谅不了自己被玷污过,她最终会死在自己的纠结里。
我希望她最后能遇到一个真正完美的爱情,一辈子,就只有方茴和她的他。
我看到陈寻跟沈晓棠在一起,真的很心痛,他们的快乐时建立在方茴无尽的痛苦之上的,他们的爱情是永远被一个人诅咒的。
但是,最后还是因为方茴,他们没有在一起。
不是他们不爱,而是陈寻依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还爱着方茴。
时间能治好所有的心病,但愿也能治好读者的心病。
爱情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你还拉着她的手就想着上另一个人的床。
爱情是青涩的,在你还没有经历过爱情的时候,就不要轻易说出承诺,就不要轻易说永远。
爱一个人,就爱到底吧,如果你们真的相爱,就白头到老吧,不然生命中多出的痛苦不叫遗憾,叫错误!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 是否还能红着脸就像那年匆促刻下永远一起那样美丽的谣言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 别太快冰释前嫌谁甘心就这样 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 要不然凭何怀缅”影片讲述了痴心的方茴爱着阳光少年陈寻 温情暖男乔燃一直保护着自己心爱的方茴 还有赵烨 林嘉茉五个人的友情 青春 记忆的故事影片采用倒叙 以陈寻的口吻讲述回忆起匆匆那年与方茴的时光 陈寻是属于校园里校草级别的人物 帅气 阳光 乐观 自信 乐于助人 是很受人瞩目的人 因为打赌而莫名其妙的爱上了方茴 开始了一段纠葛的爱情 他在高考的时候因为想和方茴在一起而放弃了一道大题 但是在大学期间却出了轨 辜负了方茴方茴是一个如丁香花般的姑娘 安静 做很多事情都是很被动 在初中的时候一个男生喜欢她 因为方茴打架死了 之后死了的这个人的哥们儿们一直认为是方茴害死了李贺 一直找她的麻烦 陈寻一帮人一直帮她解决麻烦 从而让方茴又一次打开了心扉 爱上了陈寻 但是陈寻的背叛 让她为了报复而把初夜给了别人 从而失踪 一直让陈寻背负着罪恶感 方茴的身上总是有一种明媚而忧伤的感觉乔燃一直暗恋着方茴 在感情中他选择的最傻的方式:守护 之后他出国也一直没能忘记方茴匆匆那年个人觉得是一部很忧伤的电影 很有泪点 小说中有很多经典台词都让人感觉悲伤方茴:可能人总有点事 是想忘也忘不了的我真的很爱过 也真的很恨过 可是那些爱啊恨啊就那么匆匆过去了 现在想想我其实不后悔 如果再让我选择 我还会这么来一遍...我觉得小说比电影更有感觉 推荐去看看小说“不悔梦归处 只恨太匆匆”
我们都曾记得烟花在夜空中绚丽的那一刻,但对于夜来说那一刻的绚丽实在是太过短暂。
绚丽过后剩下的只是更加漆黑和寂静的夜,陈寻在十年以后后悔了,而他还追的回方茴吗?
有的东西我们在拥有的时候也许并不在意,而有一天我们发觉真的失去时才后知后觉。
失去了,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不恨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青春片永远那么火爆了,都是因为太!
好!
聊!
了!
太适合和小伙伴们一起,边撸串边吐槽了!
甚至为了能边撸串边吐槽,不得不四处发微信说:“诶!
你们赶紧去看那个狗血片去啊嘿!!
” 就是这样,吐着吐着,就顺便回忆了自己的青春……而《撒娇》呢,虽然挺好看的,但是除了“怎么可以吃兔兔”以外,其它那些群魔乱舞般的都市生活,感觉只有三里屯的野模儿和绿茶婊们可以互相聊起来。
所以有时候,电影票房好坏,也要看可聊指数。
比如《星际穿越》到底在讲啥?
《京城81号》是真是假?
郭敬明和韩寒谁更招人烦?
说到底,很多时候人们去看电影,还不就是为了饭桌上和大家有个事儿聊!
所以,好聊,才是接地气。
用沈玉琳的话说,从外太空到内子宫,只要能让大家high聊起来的,就是接上地气儿了。
以下是特别好聊,随便一吐都是一地的《匆匆那年》:1、哇塞,陈寻刚上高一就沉迷于健身了是吧?
这一身腱子肉真的是高中生该有的体型吗?
拜托导演能不能找些真正的年轻人来演啊,彭于晏浑身上下散发的中年人气息,简直就是筷子兄弟演高中生——老男孩啊(歇后语)!
2、你们大城市生活条件可真好,竟然1999年就喝上伊利酸酸乳了……3、但是为啥2000年旱冰城还贴郭富城海报啊?
2000年周杰伦已经出第一张专辑了好吗?
就算是中学里的文艺青年也早就进化到听朴树许巍了啊好吗!
再说21世纪以后,谁还滑旱冰啊!
那都是80后小学初中经历的事吧!
到底拍的是不是大城市啊!
吃的喝的都安排的那么一线,文娱生活品味却安排的还不及边疆啊。
4、魏晨的新概念作文写的那么肉麻,老师竟然没有大嘴巴抽他,倪妮大学怀孕去堕胎,梁静什么的那一群人竟然当众怒斥她,有没有搞错啊,以为是万恶的80年代么?
21世纪的大学生早就允许结婚生孩子了呢???
5、为啥中间桂纶镁和廖凡的白日焰火组合会出现啊…还有毕夏穿的那是什么啊???
那是大学女文艺青年范儿么??
那是丽江回来的文艺婊吧…………6、内地所有青春片,都要以一桩不幸婚姻举办的不幸婚礼为结局,也太浮夸了吧!
而且最后,不是心理扭曲的大龄男女主角,在同学的婚礼上相遇把人家婚礼变自己互相泄愤的主场儿(《将爱》,《致青春》),要么就是结婚的对象都是一些不着四六的煞笔(《同桌的妳》,《匆匆那年》)。
为啥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这么丧的啊?
而且我同学里,就算最后没跟大学同学结成婚的,基本上对年轻时经历过的煞笔前任也是只有嘲笑毫无挂念啊!
为啥不能像《那些年》那样,给沈佳宜安排一个可以为了挡初恋和柯震东接吻的人啊?
我们恺恺难道娶不了张子萱,就得娶个河南谐星吗!!
7、学霸能做的最浪漫的事,就是高考为你舍弃13分…但是2001年,高考,真的,还考,物理,吗?
难道,不是,考理综吗…………8、申奥成功那天晚上我也去北京游街了,我,我爸,我同学,我同学她爸,一起打了一辆车,从廊坊到北京,花了100块钱,在大街上溜达到早晨,还混在人民大学大学学生队伍里去看了升起。
据说我同学为此走出了骨质增生,过了几年直接考上清华了。
想想当年,原来我爸也是个有激情的中年人呢!
不过,这段是用绿幕拍的,而且抠图抠的跟屎一样啊,哼!
9、郑恺、陈赫、张子萱演的都比较不错,尤其陈赫,生动刻画了一个人在社会的蹂躏下,从男神到男屌丝的过程,相信陈赫转身时那世故、憨傻、回归自我的一笑,能让很多毕业后从事公务员工作的纯爷们都忍不住落泪吧!
但是在当年的篮球场上,郑恺摔倒的那一刻,陈赫为啥不撕他名牌儿呢?
ps.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彭于晏和倪妮的戏份,就更好了!
10、看完以后,主题曲必须这样唱:“匆匆那年我们 一时匆忙撂下难以承受的诺言,只有等别人兑现……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匆匆那年》和《致青春》,简直每一句串着唱都能接上。
11、然后想起来,魏晨在英国的酒吧问候方茴的时候,其实是在mao live house吧……哈哈哈哈
先用来自几句歌词表达我对匆匆那年的批判:爱的本意不是痛苦和难过,不要只回忆痛苦,给自己徒增伤悲。
什么是80后的青春?
应该是在球场肆意的挥洒汗水、在绿色田野间的青春飞扬、在青青校园响彻天际的豪情高歌、在考试场上的奋笔疾书。
80后这一代人的青春,传承了青涩朦胧和胸怀大志,更多了新人新事新面貌。
在80后的青春时代里,懵懂而生的爱情是最适合用来讲故事的。
近几年的青春校园电影很多:《初恋这件小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重返十七岁》、《歌舞青春》等,真是赚足了口碑或票房。
基于青春校园电影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匆匆那年》电影的出现也属正常。
电影邀请了王菲演唱同名主题曲《匆匆那年》,首日百万的歌曲试听量为电影的上映赚足了眼球,主演启用了时下很火的彭于晏、倪妮等。
《匆匆那年》一片满载各种80后的青春片璀璨花招:例如陈寻抒情式的旁白,例如《灌篮高手》《信仰》《当》等流行金曲的背景烘托,再如从教室到碧绿葱翠的树木、蓝天白云的长镜头,以及众人意外大闹婚礼的狂欢场面,都容易叫青年观众兴奋。
在故事方面,陈寻和乔燃都喜欢方茴、赵烨喜欢林嘉茉两条线索,他们你追我赶,却永远没人结伴,成为了《匆匆那年》中爱恋部分。
只是部分故事改编有待商榷,尤其方茴目睹陈寻有女孩追后,愤怒之下去找别的男人苟合,还在流产时不打麻药,这种绿茶婊式的夸张选择,让人咋舌。
而赵烨那么全心全意爱着对方,就连自己在婚礼后,都亲自为林嘉茉献花,对方却对他无兴趣,同样设计上有点常规化。
应该说电影对80后的校园青春的确有触及到一部分,但是仅限于爱情,这并不是80后青春的全部。
而且在我的记忆力,80后的爱情更多的是互相加油鼓励,面对大学更广阔的人际和诱惑更坚定的信念,而并不完全是劈腿、同居、怀孕、堕胎这些黑暗消极的态度。
最后,深深的遗憾,为方茴的固执,应该说是性格缺憾的执拗的固守对陈寻的爱情,在影片最后仍然不忘对渣男回头一笑的诱惑,真是太不自爱了。
个人对于匆匆那年的情节并不是很感冒,但是由于网剧拍的很不错,所以对于电影抱有期待。
但是看了电影之后,只想全程快进。
由于种种原因,最近才看这部影片。
听周围的朋友说不好看,我也抱着随意看看的态度看的,但是万万没想到竟然可以烂到这个地步。
影片的灯光、色调都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但是怀旧并不意味着扮丑。
没错,倪妮本人长相还可以,但是并不适合剧中的妆容。
从服装到化妆,她始终展现的都是一种土的感觉,完全没有高中生的清纯,就算是八几年的高中生也不会扮相如此,何况匆匆那年的背景并没有那么遥远。
建议影片的服装设计师、化妆师采纳致青春的妆容,同样式怀旧主题,明显致青春给人感觉好很多。
除了倪妮的扮相,其中的男性角色也是一言难尽。
魏晨在流星雨里面还是一个阳光少年,在这部影片里硬是变成了土里土气的乡下人,男主也是不忍直视。
除了服装、灯光、妆容的问题,电影的节奏感也明显不对。
整个影片中的故事是断开的,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播放着,各个片段之间的连续性很差。
如果不是对故事本身有所了解,那么看完电影估计会十分不解:这部影片,到底讲述了什么?
上述不足已经完全让人失去了看电影的欲望,同时演员的演技也并未出色。
整部影片让人完全看不下去,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烂的青春系列电影,不排除有更烂的我没有看过。
如果说整部影片有什么亮点,是配乐无疑,匆匆那年的主题曲给整部影片带来了亮色,能坚持下去只是为了听完音乐。
王菲的嗓音很特别,歌词写得也很好,搭配着这首歌能够使得整部影片质量稍微有所提升。
可以说,是匆匆那年的音乐拯救了这部影片,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它依旧很烂的现实。
看《匆匆那年》之前,听了天后的同名主题曲,有一句戳心戳肺:不怪那吻痕还没积累成茧。
能吻出茧来是要怎样一张血盆大口。
不成想这一句倒成了电影的总结:所谓致青春,无非是怎么用力怎么来,怎么刻意怎么爽,不做戏,就作死。
看罢全片,唯有感慨一句:《匆匆那年》当前,我们真实的青春全都喂狗了。
据说原著党耿耿于怀的13分考题梗,在电影的开头就直接甩到观众脸上。
画面一转,陈寻已经脱了裤子和方茴的妹妹躺在一起。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敲一个渣男图章再开始回溯,是担心彭于晏的颜和胸肌误导女观众的三观吗?
其实多虑了啦,剧组可是为他配了个西瓜太郎头啊喂!
张一白导演将自以为80后的青春元素,嫁接在一部2小时的MV里。
蓝屏诺基亚手机、老式QQ界面、巨型电脑显示器,放了两遍的《当》、戏仿的灌篮高手、苏慧伦的《鸭子》,张信哲的《信仰》,仿佛有了这些,大致就勾勒出“那时候的爱情”。
导演或许希望观众就此联想:那时候的爱情,为什么就能那样简单。
而又是为什么,人年少时,一定要让深爱的人受伤。
可惜,这出诱导的戏码太用劲,才刚有些微的触动,就瞥见事先的安排。
好比导演掐着你的脖子说快点哭快点哭都虐成这样了你怎么还不哭,还来不及犹豫惊慌,就破涕为笑了。
比如陈寻总是刻意反穿校服,就为了方茴经过时能一眼发现他。
一般有这胸(襟和心)机,正常人会选择光膀子。
比如溜冰场里打斗的戏,方茴傲娇了一句“陈寻我们分手吧”。
陈寻的反应是“原来咱俩真的好上了”,然后“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的背景音乐呼天抢地而来,彭帅哥一时间就变身能打善战的黄飞鸿了。
一部的钱看两部的戏,导演我谢谢你啊。
至于千禧年的元旦初吻,毕业赶上北京申奥成功,看多了我都不知道是时势造就了这神之班级还是人类历史因他们而改写了。
不就是谈几场校园恋爱,至于这么声振寰宇吗?
张一白说,就至于,怎么地。
赵烨喜欢林嘉茉,林嘉茉钟情苏凯,沙滩写名字的游戏玩过,坐实两个备胎的悲剧之后,苏凯的真容出现了。
伴随赵烨那句“男人最重要的就是姿势”,镜头前浮现的是陈赫那张“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的脸。
不仅如此,林嘉茉的爱恋方式是搜集含“SK”字样的一元纸币。
拜托,他要叫苏挺你还得去搜集“ST”字头的股票挽救中国股市啊?
导演你TM在逗我。
乔燃也挺逗的,先是综合戴望舒的《雨巷》和张枣的《镜中》抄出了一篇新概念获奖作文(影射谁呢这是!
),再是遍寻五瓣丁香花,隐喻形同四叶的三叶草。
此后就是毕业时留下一句“我不许你不幸福,你必须幸福。
”伐开心,要抱抱失败之后,放弃高考,投奔爱丁堡。
回来之后赶上中国队唯一一届世界杯,结果还大打出手。
导演,打断一下,在我们的青春年月,读过点书的富二代一般不这么把妹。
方茴就更神了。
爸爸看电视时候的背景声明明是《还珠格格》,回头却监听电话阻挠她早恋。
两个人在学校里当众拱来拱去,原来还没做好“让学校知道”的准备。
说来说去都是文艺青年的对白,选择报复的方式却是失足少女。
问题还在于,所有人要报复自己都找邝强,大学到底是高等学府还是地下招嫖组织?
最忍不了的是打胎的时候对医生义正言辞地说一句:“我不用麻药。
”医生竟然还听了。
你们以为这是关云长在刮骨疗毒啊!
谁告诉你我们的青春是这个毫无逻辑的熊样!
小心我们找你要青春损失费!
什么是青春呢?
青春就是,也许此刻我们未必牛逼,但当年谁没有傻逼过。
什么叫致青春?
致青春就是,那些犯过的傻有过的痛,如今看来,既唏嘘不已,又感到释怀。
也许树上刻名字,隔空喊誓言,一起牵手走过的街道,共同沐浴教室的阳光,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但这些,经过时光的淘洗,都会沉淀在心里。
就像生活里的哲学家告诫我们的,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青春要使劲爱,使劲痛,然后惯看多少我爱你,成了对不起,多少对不起,成了没关系,多少没关系,又成了谢谢你。
陈寻的所谓陆地和飞鸟,其实并不是方茴和沈晓棠,而是不同时刻的自我投射。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有了新的需要:心疼的需要,新鲜的需要,慰藉的需要,逃避的需要。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关心的“是与不是”,自我消化之后,出口的却只有那句“我不知道”。
那些不能解释的,对无奈的愤懑,对无能的愤怒,就将之归结为命运。
起初与命运争斗,最后与命运和解,这才是每个人真实的成长课。
《匆匆那年》的内核也许可以感人,但受制于对市场的猜测、对票房的追求、对怀旧的滥用,一切呈现都刻意化了。
于是,片中必须要有两男一女,必须要有见异思迁,必须要有那些连珠炮一般的誓言:“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吗?
会结婚吗?
会有小孩吗?
我们会有自己的家吗?
”而答案也必须是:“会。
会。
会。
会。
”但真实的青春,其实很少有人会将签名的石膏留存那么久,也很少有人会将《会计学原理》带进宾馆、带进手术室,还偷偷地写上一句“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这应该是杨逍和纪晓芙的戏。
当然,回望青春,也不是穿着皮鞋衬衫打一场篮球,顶多不过是酒酣耳热时的几句耳语。
北岛写过一段话,大概也是致青春的意思: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或许,相比那些虚伪的形式化的浪漫,只有读这种感同身受的话,观众才会意识到,青春没有被狗日,也没有被狗吃掉。
当年,这片子评分这么低?可如果我说,我很喜欢呢,可青春就是那么幼稚可笑啊那么多熟悉的旋律,听的人血脉喷张,又怅然若失那么多熟悉的场景,看的人历历在目,又恍如隔世可能人年纪大了,就会更加感同身受吧分开十五年,算起来,竟和现在的我一般年岁
比网剧版差那么多也好意思圈钱?
生硬俗套到了极点。对,大陆青春片的主角都是体育生。
并无特别之处的回忆,常常在回想之时被赋予了太多太多。就像电影里一样,调了色调,加了配乐,放了慢镜头。然而只有一件事是不变的,它们都会过去,全部都会。而且关键在于,你也不会在乎了。
算是比较好的还原了小说,那么多差评,评分也算低不知道为什么。选角我觉得只有陈赫有问题,根本风格不对,沈晓棠也挺丑的。
一星给王菲的歌 一星给抢戏的恺恺
几位成名动物重写当年的求交配日记 渣男活该 女孩太傻
2014年大四的冬天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校园真的太美好了到处都藏着我们心照不宣的快乐陈寻的初恋15年了我的初恋也13年了好像什么都记不得了 好像又在昨天我们到底是忘不掉曾经的挚爱还是舍不得青春里的自己未来有很多种但当时的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会是哪一种说好的永远在一起却不知道永远有多远青春太美好了只恨太匆匆
彭于晏和倪妮选角没错,挺好的,尤其喜欢倪妮的表演,我不知道你们其他人为啥讨厌她,这个演员有股说不出的气质,真的很好,劳资品味的确跟你们不一样
還蠻無趣的 渣男跟清高女神的故事。
VCR回忆的方式来串起小说零碎的情节和多变的叙事人称无疑是极其聪明的,而且小说中该删去的都删去了,最重要的故事以及小把戏都保留了,最后自圆其说显然比小说略胜一筹。只是还是老毛病,这乌七八糟的生活至少不是我的青春。其实整部电影只看最后有王菲唱歌的地方就够了。另外感谢有人说我像乔燃
看小说就讨厌男女主,一渣一作
白瞎了我一张电影票和五块钱。第一次看点映居然是这货。无力吐槽。一星为小说。
我的身体的痛苦如果能换来你一辈子的后悔和伤痛,打个胎有什么关系?究竟在恨什么!!!
青春是挽不回的水 转眼消失在指尖 用力的浪费 再用力的后悔
感觉九把刀后的青春片都是套路。倪妮现代装不太好看,然后又见堕胎。。。
男主太渣,女主太慘…,電影版不如電視劇版本。王菲的歌救了這部電影,這首歌的MV就是電影的精華了,看MV就好!
国产贩青春电影,一直在临摹《那些年》,几近被固化的套路已成模版,皆以青春爱情喜剧引人入胜,末尾以伤感的结局一展情怀,所不同的也就仅剩那青春过往的呈现,心醉于电影淳朴的匆匆年华,奈何那多年后狗尾续貂乏善的老梗,《匆匆那年》唯感那年太匆匆。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镜头中出现的高一(1)班成了共同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