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看完这部《维多利亚》心里着实悸动了很久,一定想说点什么今天才得空写下来。
看到豆瓣对这部电影的评分才7.3,不意外只觉可惜,可惜很多人不懂它不懂导演,但又一想这部片子导演压根就不是拍给大多数人看的吧,所以这样的分数也不足为怪。
很懒也很少写影评唯有碰到看过之后满腔言语不知像谁诉的时候才会把它们敲出来,这部片子一定是的。
女主角Victoria带着脸颊两侧的痘痕疯跑在柏林凌晨清冷寂静的街道上,身边几位刚认识的朋友,这不就是几年前的我吗,看着影片里的victoria彷佛那时凌晨街道上的清冷味道还会瑟瑟袭来。
看到好多人说影片前面铺垫太长前半个小时不知几位主人公在干嘛,其实反而是前面这接近五十分钟的铺垫才真实的刻画出了我们的女主角和她的这几位接下来要一起赴生死的朋友。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故事,惊讶于导演对人物心理及细节的把控,和Sonne的暧昧情愫,和身边几位异性朋友的把酒言欢,天台上的闲扯一幕幕下来跟着导演的节拍我好似又经历了一场疯狂的午夜狂欢,觉得它啰嗦不知所云的人可能你真的就不是victoria那般的女孩吧,如果你也有过疯狂的狂欢,凌晨和三五好友漫步在中央大道上的经历那你肯定会更理解victoria更理解导演。
victoria和sonne在咖啡厅弹琴的那场戏,我只想说TMD的精彩了!
如果没了这场戏victoria这个人物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丰满刻骨,不是每一次歌颂梦想都是俗套的,有梦想努力过却不被认可,迫于生活的压力种种而不得已放弃,然而心里其实一直都在寻找着发泄的出口与欲望的延伸,渴望冒险渴望追求不一样的生活,天啊,你是不是也曾有过对前方未知的凶险充满好奇或不计后果就想纵身一试的冲动?
嗯,我承认我有过,所以对于victoria我更能感同身受。
其实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好奇导演会怎样结尾,看过之后我不禁又要对导演膜拜一次,这结尾的力度实在刚刚好。
寥寥无人的街道,镜头里victoria渐行渐远的身影和她手里拎着的那打钱。
她去干嘛了?
把钱归还到商店?
自首了吗?
最后不得不提的全片的一镜到底,真真的,这才是运用一镜到底的最高境界啊啊啊!!
不是为了炫技而炫技,几个小时改写一个人的命运,几个小时的阴阳相隔,几个小时的亡命天涯,只有手持摄像一镜到底的伪纪录片感才能真实再现让观众身临其境,任何的剪辑和结构上的花样都会显得多余而欠缺力度。
这于我而言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而不是像《鸟人》那样的纯粹炫技,当然我是非常喜欢伊纳里图导演的。
手持的摄像机晃动的镜头,跟随着人物的心理和感情跌跌撞撞的前进,全片的140分钟对于我来讲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熟悉的victoria,熟悉的静谧清晨,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暧昧,谢谢这部电影,谢谢导演,让我如此喜爱。
(芷宁写于2015年12月3日)具有创新意识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曾说过:“取悦大多数人是世界上大多数电影的使命,但我不会这样做。
电影不仅仅是为人们的享受而存在的”。
许多有着拍摄技术诉求或非主流观点的影片,也往往具备这样的个性,它们仿佛是为了承担什么革新的使命而存在的。
虽然不好含混而片面地将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归于这一类,但他所执导的影片《维多利亚(Victoria)》确在表现形式上显得个性十足,具有一定的视听侵略性,在近140分钟的时长内,只有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也没做任何的后期剪辑,随着剧情的行进,冲突的升级,片中人遭遇了猝不及防的生活变故,也令观众感受到了贴近身心的刺激,心弦开始紧绷,且移不开眼。
而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在呈现紧张刺激的动态场面时,因难免担心忙中出错致使整个拍摄重新来过,会令演员产生不自觉的压力和慌张,而这个压力和慌张反而非常适合影片后段人物表现的需要,充满了张力。
虽说一镜到底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拍摄手法,但影片整体的完成度却也值得主创们自豪一番,一气呵成的呈现往往需要从业者们奉献得更多,包括体力、脑力和协作,至少《维多利亚》的拍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足以称道的冒险,是一次很酷的拍摄体验。
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就需要尽力规避拍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因为太多无法预测、无法掌控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整个拍摄前功尽弃,跟拍固然要给力,演员的走位、表达的水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一次集体的纵情和磨砺,更能体现出一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导演的掌控能力。
在夜色的掩映下,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在这里,时间和空间已被合理有效的使用并压缩了,并且,在这里,摄影已不仅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摄影师端着一台佳能C300手持摄像机,因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动态,必须迅速跟进,做出调整,以达到镜头画面的最佳呈现效果,何况这部电影里的追逐、逃跑等动态戏份并不少。
据说在拍摄时一共拍了三条,施普尔选取了最后一条,大抵因这条达到了他所希望拥有的临场效果。
在做演员时,施普尔名不见经传,在导演的岗位上,显得颇具才华,纵观他的几部作品,或许至少可以认为他是一位擅长拍青春片的导演,他所呈现的青春,有着青春的寂寞、迷乱、困惑,也有着青春的无畏、躁动和疯狂,片中的维多利亚这个形象,似乎是寂寞迷乱困惑与无畏躁动疯狂的混合体,这一夜最后的狂野,似乎是她对往昔十几年钢琴练习压抑生涯的一次彻底释放,也是她对来异国打工、寂寞度日的一次“报复性”癫狂,然而释放不羁的同时,要承担后果,年轻人总是在事后才清醒地明了。
片中,柏林凌晨的街道充满着寂寥和“热闹”,安静和“喧嚣”,在这样的夜里,过过夜生活,搭讪陌生人,犯点小偷小摸的小错,谈点心性相吸的小恋爱,似乎非常正常……显然这样不紧不慢地铺叙年轻人的生活,是有大用意的,当事件突发,当观众怀疑画风兜转、节奏锐进的时候,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则在提醒观众,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正在用不同寻常的方式讲述。
该片的剧本只有薄薄的12页纸,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12页纸根本支撑不了140分钟的戏,于是演员们有了相当的发挥空间,其中的许多对白都是临场的即兴,而这种真实生动的交流形成了十分自然的气场,令感情来得合适,也衬托出了最终生离死别的悲恸。
当然,或许正因为大部分对白的无剧本化,影片前半部分略微给观众疲沓无聊之感,当然,也给了观众长时间贴近角色生活、感知他们心性状态的机缘,特别是女主角维多利亚那颗寂寞的渴望冒点险甚至期待“小毁灭”的心,为她最终决定加入到一场正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犯罪行为中,提供了相对应的性格基础和情感铺垫,而这些年轻人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只是毫无准备地被迫进入到犯罪中,他们的智商情商根本不足以应对这些。
对一些观众而言,该片这样执着的一镜到底,还不加剪辑,在观感上易造成因铺垫过多、叙事冗长而引发的观影难耐,影片结束时,在晃荡了两个多小时后,最后一个画面为固定机位时(当然,这个镜头拍得很美且意味深长),相信很多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加之该片部分片段略显夸大扭曲,于人物塑造上有着目的明确的勾勒,在评论上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属正常,这也许就是导演想要的结果,毕竟他曾这样说过:“我希望最大限度的扩展自由发挥的空间……电影不需要完美,而是张力和侵略性……”(杂志约稿)
76/100,怎麼說,一定會是比較兩極分化的口碑。
會吐槽人物的扁平化,劇情的德式無厘頭,可是,為什麼我們會這麽認為呢?
因為我們畢竟不是他們,不是沒有接受什麼教育,由沖動和性情簡單驅動的底層年輕人。
這種感覺從維多利亞一開始的出現就一直撓人,一再因為對於情節開展的不合常理,生硬而無法入戲,但到後面就放下了,不再追究,也並不揣測人物,或許,全當導演有意為之,底層的無數他他她,是誰,怎麼樣,除了在這樣看電影時,誰又真的在意呢?
哪需要那么多理由呢?
那是一個怎樣的維多利亞呢?
她不需要充足的理由而來,從頭到尾一直讓人無法理解,離去也如出現時一般不可理喻,一個背影消失在早晨的腓特烈大街上,彷彿一切只是昨夜柏林諸多故事中的一個而已。
如此疏離,冰冷和不可理解,就像這時代給人的感覺,不得不說,鏡頭加上配樂氛圍構造得是很好的,但依然覺得在鏡頭和氛圍上用力過度,人物應當加一些縱深,從人物歷史的展開與時代命運發生共鳴,但那大概會是另一種冰冷的感受。
如果這种現代的冷感是霧中迷離的冰冷,那另外的大約是風中的吧,可能還是前一種更柏林?
Keine Ahnung...
歌德学院在南艺主办的德国电影节,今天是Victoria,写些影片小花絮。
☆第一次看这种一镜到底的电影,一刀不剪,长达2个多小时,而且完整拍过3次,没有搭任何摄影棚,没有把场地单独圈起来,就是在城市中拍的。
☆剧本就三页纸,很多表演都是即兴的。
☆一开始摄像师说看了摄像机的说明书,机器不能拍超过120分钟😂后来影片140分钟🌚。
而且这个摄影师是丹麦人,一句德语听不懂,还跟着主角他们跑了两个多小时哈哈哈。
☆主演Frederick Lau感觉很可爱哈,还演过浪潮和可爱的男孩。
在电影中的一段即兴表演,抢劫后在一家民宅中躲避警察时说了“你有孩子为什么让我进来”,是因为自己的妻子怀孕了。
☆女主角弹的钢琴曲叫魔鬼圆舞曲,和浮士德有关系,也暗示着女主在长年压抑下释放自己,是天使和魔鬼双面的性格。
“如果有一个记忆点,能让人记住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已经很不错了,就像Victoria开头长达三分钟的意识流蹦迪一样。
”这是我在刚看到电影开头时写下的影评,可能在丧失后半部分的情况下,我仍能以“独特”“创新”这样的中立性标签记住这部电影。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是成功的,开头吸睛的夜店光影,让人被噎住喉咙喘不上气,暴力美学带来的窒息感。
前一个小时就是闲聊,却用后三十分钟时间让人明白前面铺垫的意义。
就是悲哀的。
让人感觉时代落寞的。
自我的,沉沦的,不可逆转的,不可抗的。
有人是dancer,有人是beatboxer,有人偷酒,有人打架,有人是professional piano player。
就是一群青年在成人世界开的party(尽管很明显他们都已成年,但前一秒开始在街上干架下一秒开始“beer!
”并勾肩搭背和好如初,依偎在一起轻轻摇晃,脚尖对脚尖跳舞,见到警察还是会躲起来,口嗨式抽大麻,真场面很怂——总归是少年的不成熟),总要承受轻狂的代价。
这个导演手法运用地真滴好!
男主车途中抽了2根断断续续的烟。
女主在撤离时差点打不着火,天呐,从前半段若有若无的tension中我就开始紧张。
最后女主那段奔放的哭戏也让我长舒一口气。
演技真好啊我靠,这么有力量,有张力,一个小时49分钟的长镜头都还能留有这种激情。
全片基调都是蓝黑色的,缓缓流淌的莱茵河,夜色浓稠的柏林。
车程中有一段女主的眼睛亮晶晶的,看得我心疼。
梦想在我这里的价值无上,如果一开始他们就抢劫我应该无感,但当听到女主的梦想和放弃的东西,就会希望她能有个好结局。
在他们一伙人一起上天台乘电梯使的那段bgm配得很好,表面上如流淌在河道上的月光那样平静的钢琴曲,background的电流杂音预示着这个不平凡的夜晚。
激烈的交流中压根没有谈话声,就是青年,他们有发声的勇气和莽撞的生命力,却没有力量没有声息。
在寂静的夜里思想博弈碰撞,却在还没有讨论出来个是与非前销声匿迹。
我好喜欢天台上whisper的背景音,让我感觉我也参与到了他们的谈话中一样,赋予我一种对他们的依赖感和信任,为后来屏幕那端同伴的离开增加了一丝伤感和共情。
女主坐在天台边上时是想跳的吧,放弃简单,但能明显看出活力被抽走,青春不再。
当时女主刚登上天台尽情释放自己时,背景天空明朗的云——一个将明未明的凌晨,是我梦寐以求的真爱和自由。
Double cacao for you. 女主谈钢琴我真的会想嫁Because they are fighting for your dream too.就是这种成长中的失败和胆战心惊,这段我狠狠共情。
来到高中就是觉得未来突然离我们好近好近,一个大学难道竟是百载人生?
我被胁迫着入伍,踏上这趟看不见月亮的远征。
我永远记得同袍的好,他们游学时热烈洋溢的神采,自我介绍时眼里又亮起来的光。
可是世界太沉重,有时也会抬不起头,看不见梦想。
他们本质并不坏,但是没有谁有逆行的勇气。
“也只有外国人立体的五官,能承受得住,这样狂暴的镜头。
”全片光影的冲击让我不禁调侃。
喜欢这种散漫的风格
都是一群可爱的人
女主这张让我也看到了我的光
世界这么大,我孑然一身
弹钢琴的时候是幸福的,现实让人悲哀
我爱死了这种灵魂交互
Because they are fighting for your dream too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谁懂这块的张力
让我想到了英剧《皮囊》里Sid唱的wild life,很适合坐这里的bgm
I'm not a bad guy. I just... I did a bad thing, OK?
本片不算是主旋律,没有各种歌颂各种赞美,充斥着的是一种孤独以及失落。
前生的平淡无趣无爱是否会让人陷入极端的渴望,一旦找到一个突破口,是否会不顾一切恣意妄为。
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碰到同样的的问题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所以对于维多利亚,她的选择是yes。
但如果让她重新再选一次,她会继续选择平淡但却安全的生活,还是会如电影中发生的一般,去体验这无法掌控的,刺激与危机并重的冒险。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后者,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前半生也是像一场黑白电影一般没有让自己真正焕发生机的故事,或许是因为自己骨子里就充斥着一股热血的激情。
不知道,但我向往冒险富有趣味的人生,向往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地,向往这个世界的生机勃勃。
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正在继续跳动。
看到《维多利亚》这个片名,脑子里回响起电影《云中漫步》里基诺•李维斯扮演的男主角Paul的呼唤:“Victoira,Victoria……”Victoria含有拉丁语词根vict-(战胜、征服),它的意思是“胜利”(victory),是古罗马胜利女神的名字。
胜利女神Victoria被认为是带来好运的神祇,经常作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
在西方艺术中常以身生双翼,携带橄榄枝的形象出现。
我们熟知叫维多利亚的首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还有前辣妹成员、足球名将贝克汉姆的妻子维多利亚•贝克汉姆。
《云中漫步》里的女主角维多利亚是位西班牙后裔。
本片女主维多利亚也来自西班牙。
这么一罗列,取名维多利亚的姑娘似乎自带一种气质,头脑开放,敢于探索。
凌晨4点左右,维多利亚独自纵情一夜店的舞池。
刚来柏林三个月的她左顾右盼,非常希望能结识一些人。
在正确的时间里桑那出现了,他在夜店入口处主动搭讪了维多利亚,在夜店门口,他又给她介绍了他的三个街头伙伴:拳击手,布林卡和法斯。
身处异乡的孤独女孩碰到年龄相仿的四个本地人,一路从夜店门口的马路,到某公寓的楼顶,在聊扯中开始认识,虽然她和他们背景不同,但相谈甚欢,也彼此尊重。
因为维多利亚要回咖啡馆为早上7点开门营业做准备,桑那主动请缨骑车护送她回去。
在咖啡馆里两人借着钢琴慢慢打开心扉,但被拳击手突然的一通电话打断了,桑那与维多利亚惜别依依。
故事到这里,镜头跟拍记录着这5个年轻人的邂逅,那份临场感自然又熟悉。
但我们或许会问,维多利亚怎么会跟四个街头屌丝混在凌晨的街头呢?
是身处异乡的孤独?
是青春荷尔蒙作祟?
都有吧,又不止于此。
维多利亚学了16年半的钢琴,一路孤军奋战,没有生活,她骨子里有坚强的意志,血液里也流着些许“黑色”的因子。
这种“黑色”因子不是邪恶,而是代表着欲望,挣扎,不懦弱,不压抑,她爱冒险爱刺激,凌晨还像独行侠一样在舞池纵情,在街头穿梭游荡;在公寓屋顶,她试探着站在屋顶边缘,弄得在旁的桑那紧张兮兮,劝她不要这样玩,赶紧扶她下来。
在咖啡馆她弹了《梅菲斯托圆舞曲》,双手弹奏出如魔鬼般的跳跃灵动和夸张张扬。
她说她喜欢“梅菲斯托”这个魔鬼。
她喜欢的不是那种庸俗化的恶,而是对人性当中最为深邃王国的探索。
另一边四个混混呢,看着不着调,其实挺真诚。
托尔斯泰说:“我们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轻率断定别人为好人还是坏人,愚者还是贤者。
人像河川一样在不断流动、不断变化,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的人,反之亦然。
” 五个人在屋顶上聊天,拳击手谈起自己手上的伤,他跟维多利亚说:我不是一个坏人,只是做了件坏事,别认为我是个坏人。
他们拥抱她,围着她转,完全是尊重的,没有任何侵犯的意图。
这份偶遇的快乐,是能让维多利亚惊喜地喊出声来的快乐。
从天井爬上屋顶的那一刻,她无所顾忌地喊出声来。
这样的维多利亚,以及这份互相尊重的初友情,当法斯酒醉后,维多利亚才答应帮忙驾车,载着他们去见拳击手的“老大”朋友。
就这样,跟拍镜头从混杂着些许浪漫的融融气氛随着维多利亚坐上驾驶座发动引擎切换到了黑色犯罪片的快车道。
维多利亚与桑那之间也从暧昧里淬炼出坚定的不离不弃。
一开始,桑那就不愿意将维多利亚牵扯进来,无奈拳击手的一再催促,他才向维多利亚开了口。
谁知到了“老大”朋友那,事情就失去了掌控,“老大”让他们三个小混混去抢银行,否则拿维多利亚当人质威胁拳击手还上1万欧的欠款,桑那见维多利亚要被当人质毫不犹豫选择去抢银行,同时迫不及待要把维多利亚送回咖啡馆。
谁知布林卡又出了问题,维多利亚坚持要当司机协助他们的抢劫行动。
成功从银行抢到5万欧,却在路上遭遇警察的追击,拳击手中弹后让桑那和维多利亚带着钱一起逃走。
如同一对亡命鸳鸯,桑那腹部中弹,两人乔装躲进了威斯汀酒店,桑那让维多利亚带着钱赶紧跑,他因失血过多死在了酒店房间。
维多利亚陪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到三小时的时间里维多利亚经历了生离死别的跌宕,摄影机也跟拍了140分钟。
全片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镜头,创造历史的一个长镜头。
140分钟,一个镜头。
这种“一镜到底”的记录一气呵成,十足的现场感,但没有留于表面记录,所以观众不会走神,也不会迷失。
这背后依赖于经得起推敲也站得住脚的人物性格和情节逻辑。
一个镜头,在8个场景里自由流转,又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高强度的表演和跟拍对摄影师和演员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和体能要求。
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电影拍摄就这样完成了,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这是长镜头史上的奇迹,空前是绝对的,不知是否会绝后呢?
在2018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此片获得“最佳摄影奖”、“最佳女主角奖”,以及“最佳导演奖”的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摄影银熊奖。
演技,剧情,摄影,音乐,有青春,有梦想,还有柏林夜里散发诱人魅力的街景和现实的无力。
两个多小时,大段气氛烘托,却并不显冗长,行云流水,像短小精悍的小品文。
最后女主拿着5万欧会去哪呢?
回去梦想搁浅的西班牙,开始新生活的咖啡店,楼顶的天台,黑帮的车库,邂逅的酒吧街头,或者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音乐学院的钢琴旁
Victoria跳着的时候,不用去想着谁,脸上一片放松,仿佛放空了一般。
也许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跳舞,要跳给谁看,要跳到什么时候。
她就一直重复着舞蹈,像是音乐永远不会停,明天永远也不会来。
Sonne的出现就如同蜡烛,即使你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死亡,你仍然会奋不顾身的扑过去。
Sonne无疑是一个会聊天的人,会让女生喜欢的那种混混。
他带着Victoria去体会着不一样的生活。
那种16年都不会有的生活。
便利店:“你在偷东西吗?
”“我发誓是这是朋友,这曾经是我的店”。
回咖啡店的路上:“他生气是因为他没老婆”。
咖啡店里:“你知道我是职业钢琴家,我的叔叔,是莫扎特。
我有音乐家的血脉。
”“我会把我会的都教给你,不过我收费可不便宜,这是个问题”。
而Sonne和朋友间的那种感情也是孤独的维多利亚从来没有体会过的。
“现在你遇见了我们,会让你真的很开心”。
“他们是你最好的朋友吗?
嗯,他们是我的孩子,我的兄弟,我的family”。
“我偷披萨车是为了这群吃不同口味披萨的人”。
Victoria一直都是一个人,而他们一直都是四个人,成为彼此的family。
到了天台,那份大叫,因为有了朋友,有了家人一样的感觉。
站在楼顶边上,拥有过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跳下去,也没有遗憾了。
去过音乐学院,结果却被劝退。
十六年半的钢琴,每天7小时。
这样根本没有生活,没有朋友,身边的人都像敌人一样。
老师也在说90%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钢琴家真的很难。
“也许这样更适合我,我还记得12岁的时候,像个老太婆一样,弹那该死的钢琴”。
这就是Victoria的过去,一切故事的起源。
说起来脸上是一片轻松,背后却是一片的孤独。
现在终于有了人和她一起分享她的生活。
所以当Sonne离开咖啡店,维多利亚独自一人刷牙时,又是无边无际的孤独感。
我想,在那三个月的日子里,每天也如同这般,回家,刷牙,睡觉,一句话也没有说。
直到明天咖啡店上班,这些时间里,世界仿佛只有你一个人。
我想起开始的一幕,Victoria在酒吧独饮,连个向她搭讪的人都没有,请店员喝一杯酒,释放出一点点的善意,得到的不过是拒绝。
厕所门前被推开,排到了最后面,没有多说的一句话。
本来就是世界的孤岛,又能如何?
Sonne又回来找她时,无论她知不知道抢劫这件事,她都会去的。
因为一个人孤独久了,哪怕别人只释放出来一个微笑,你都会把自己的全部交给他。
抢劫时,有几次可以离开的机会,但她最后都留了下来,因为她拿他们当了家人吧。
而她,反而是几个人中最有头脑的一个。
抢劫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死亡也是。
从遇见Sonne起,就如同魔鬼向你一步步的引诱,最后走向地狱。
故事发生在晚上,也只能发生在晚上。
白天你所能做的只有在咖啡店里冲着咖啡,当着忙碌的服务生。
夜晚则会不断的蔓延,直到将你吞噬。
在床上看着Sonne死去,太阳不断升起,回望这一夜的经历,如同魔鬼和她开的一个玩笑。
对于一镜到底的方式,我无法去评论是否炫技。
但抖动的镜头,时刻提醒着我这是真实的故事。
柏林青年,孤独的西班牙女主,走向了故事的结局。
每个女孩都渴望一种邂逅,但这次是深渊。
电影一个大长镜头从头到尾,先敬摄影师一杯!
每个演员都即兴发挥了好多好多,故事很简单很简单,就是一个充满渴望的女孩子邂逅了几个混混,被卷入了一次无法回头的犯罪。
一开始根本没看下去,他们见面,一起闲扯聊天,没什么意思。
后来不看了又想继续看他们到底要干啥!
一小时多之后才明白,一个黑老大让他们去抢银行,但是现在我还不明白让几个不专业的混混去抢银行为了什么,难道真的能抢多少钱出来吗?
还是为了声东击西?
电影没有给我们答案。
最后维多利亚肯定是会被抓的,她渴望爱情,渴望美丽的邂逅,但是却眼睁睁看着生命在她眼前消失,最后她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落寞的背影。
总之,女孩子不要乱和陌生人搭话!
太危险了,酒吧夜店这种地方,如果你打算去就做好不顾一切的准备。
故事太平庸,一镜到底没有太大意义,只是让拍摄难度增加,提升了一点逼格。演员表演满分,但是主角逻辑行为之诡异,让人觉得简直在看一场蠢蛋秀,一夜之间作死大法完美呈现。
好有勇气和执行力的创作!
无聊。
本片的技術含量完全擊倒故事啊!並不覺得長鏡頭是在炫技,而是如果電影沒用的話根本就不能成就此片,一鏡到底的真實感太強太恐怖了!兩場Disco和最後的爆發還能拍得出那麼極具美感。★★★☆
完美展现了演员在镜头凝视下对角色把握的失控 尴尬至极
为了一镜到底,牺牲了时间上的压缩,人物逻辑上有漏洞,这样真的好吗
一镜到底带来的难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攀升,整个电影像一个大型的舞台剧,依靠极为精确复杂的场面调度来不断让故事前进。弊端和好处都很明显:节奏偏慢,很多细节没有处理的很好,但是异常真实、震撼。导演对空间的膨胀和对时间的压缩做的很精巧,不易察觉,但这是完成这部电影的关键。
凌晨的街道让我想起以前熬夜的时候。副作用的不适感再次袭来。喉咙干,头在晃,空气闷得让人燥。可我真的太累了,话都说不了。。不舒服的观影体验,劳资再也不想熬夜了。
空有一镜,到底了依然很乏味
一镜到底,电影一共三条,导演选了一条。佳能C300手持拍摄,摄影师真牛逼,女演员也牛逼。但是毕竟还是实验电影,一镜真实,但是拖沓。
真真正正的一镜到底,像是手持灵眸拍了一部生活纪录片。有点解构生活的意思。
2016.6.14 SIFF二刷。酣畅淋漓,惊心动魄。这部电影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到了几乎完美,纠结人物动机未免太过吹毛求疵,维多利亚不可理喻的选择在前半小时就给足了铺垫。那句“We are good people”让人有些心碎。演员的表现可叹。
震惊了震惊了!!!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根本没想着去看穿帮啊瑕疵啊什么的!前半程在德国尤其是柏林生活过的外国年轻人都会感同身受。中间众人磕大了忘了 Fuss 其实也符合情理。结局前十五分钟有点拖沓,最后猜火车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结尾再次将全片推向高潮!
浪费时间,一镜到底没有价值。
止于空虚寂寞冷,始于孤独无聊闲。一镜到底,no zuo no die。
一场极度刺激和疲惫的冒险!不仅作为观众,我想如果我有机会去制作的话,我也会无比兴奋地参与进这样的电影。它需要大胆,想象力,精密地构思和调度,还要付出全部身心才能完成。这是一部我看到累得想吐的电影,可这同时也是难以忘记的绝佳体验。
抢完银行就去high的设定也是蠢得有点过头了,节奏有问题是无法避免的,铺音乐勉强挽救了一小部分。人物设定和动机我觉得很合理,Victoria一直安慰旁人说I'm OK的时候还是有点触动。
最可惜的还是剧本合理性,尤其女主的行为动机脉络,太致命了。其他都很好。
真实的拍摄,连感情都需要观影后细细体味,最好是代入自己孤寂无依的生活进行思考,就能感受到电影的主旨,并不苍白。
一镜到底好难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