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剧《有生之年》创某瓣8.9分新高,好评根源是真实。
近年来台剧的创作发力点从Y2K梦幻偶像剧,向现实主义调头,从《我们与恶的距离》剖析社会弊病,到《荼靡》探究女性选择,再有《天桥上的魔术师》反思当代弯路,直到2部《俗女养成记》击中所有人正在、潜在或深陷已久的中年危机。
同样是大牌演技派云集的《有生之年》,堪称性转版《俗女养成记》,吴慷仁饰演的男主,是少年离家一事无成,中年预备自尽的loser,投海前,他被直觉带领着回到久违的家中,遭遇了父母的老年婚姻危机,二弟家儿子的青春期叛逆,重逢初恋前女友重燃爱的火花却发现女方正与自己的三弟热恋。
开早餐店的一家人,在磕磕绊绊的日常和不断的小打小闹中推着男主重回年少记忆,并重新学会倾听自我,与现实对话。
每个看似幸福的家庭,都有不为人知的裂痕与秘密,被社会化的每个家庭成员,习惯用实用性和工具理论去评判他人的价值排序,反而忽略了他人的生命诉求,也忘记了当下最需要寻享快乐的瞬间。
当一个离家多年的“陌生家人”打入这个家庭,不仅用游离的价值判断提醒每个人审视内心、倾听彼此,也学会用不一样的方法打开生活的难题和看待隐藏的真相。
未被珍惜的当下,或许就成为永不再见的送别,夹在青春消逝与理想破灭中间为口粮而奔波的中年人,终于学会平静对待至亲的生离死别。
有生之年何其短,但在生命议题之外,本剧也没能超越《俗女养成记》的夸张与深刻。
究其根源,或者是主角身为男性,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选择和话语空间,除了“三十而立”“男儿当自强”的社会性事业期待,男性哪怕人到中年一事无成,仍有摆烂、油腻、游戏人生的自由土壤,并且在婚恋市场,拥有比青年时代更大的红利——广泛的大叔控群体仍能给予中年男性以较大的婚恋双选空间。
所以即便你一事无成,你孤家寡人,你吊儿郎当,还是有人愿意接近和接纳你,这个过程是家庭对长子的治愈,也是社会对男性的过度“宠溺”。
《有生之年》对观众的提醒,仅仅是珍惜生命里那些无病无灾的平凡时日,用力握住每个与亲朋相见相交的片刻,然后,任性地做自己。
第一集和第二集看完了第一集作为铺垫主演们演技都非常好,很真实接地气自然,最喜欢男主和小孙子。
二弟三弟颜值都很高第二集爷爷问孙子上几年级;和初恋女友吃路边摊,与侄子网友见面,偶遇前女友;送爸爸去医院;爸爸精神出轨,老妈和爸拌嘴。
哇为什么平凡人的家庭琐事可以拍的那么真实那么好看。
第五集侄子在学校成果展示第六集大哥和初恋告白,初恋的现任竟然是弟弟家凯;家凯在家里过敏太真实了,我也在家里过敏🤧剧情看到这里有一点乏味感了。
看下面的发展
1.感觉二哥的死让整个故事变得很俗套。
如果换成最后是大哥死呢?
人能活的时间是有限的,短暂的时间里做过的事就标志着你的一生,是咸是淡都是一生,最后的时间里你还打算用来干什么,才会决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觉二哥一死,冲淡了大哥的人物塑造,而且二哥形象烘托得好伟大,衬得大哥的离家动机和做事风格都很儿戏。
感觉最后几集出来显得二哥才是真主角,大哥的闪光点没有被挖掘出来,一直在碎碎念自己不如二哥,其实他本身有很多可以发挥的优点,感觉被一些琐事束缚了观念视角,在他心里,其实很想得到家里人的承认,但是束缚他四十多年外加十二集感觉大可不必,人物的成长没有塑造起来,尤其是用二哥的死让大哥实现现实和精神的成长转变,显得比较偷懒(手法简陋,效果一般),如果换成大哥一开始决定死,后来发现活着更好,开始一点点改变生活中的小事,发现自己的优点,大家转变对他的态度,不也很好吗。
不过台剧的细节很多,实在让人很动容,掩盖了人物塑造上的缺陷。
2.大哥这个人,天真到离谱,没有一点实际的概念,店给情敌顶了老婆出轨了还想着要通过最后一炮挽回,甚至在快脱裤子的时候冲到便利店买安全套完全没想过这可能就是结束的暗示。
人也没什么责任感,理所应当地啃老,基本是我行我素惯了。
不过偏偏个性很直率,大家都不敢说的话他说得很直接,比起勉强维系的家庭,他更希望爸妈按自己的心意过日子,相比之下,二哥会更注重家庭的完整和自己的责任感,哪怕这对他来说已经渐渐压倒他自己了。
大哥和二哥是一个对照组,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人,自己为别人牺牲的人,本来自己活自己就好了,偏偏要彼此羡慕,弄得心理很难过,真是大可不必,爱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不去希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不是才更快乐吗?
或许适当吸取别人长处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形成平衡的节奏会更幸福吧。
大哥那种我行我素的气势其实是很招人喜欢的,大家有时候反而会愿意把力量借给这样的人,或许很多人都有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于是才会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所以大哥会得到妈妈一百万的支持。
家庭里有妈妈二弟顾好一切,三弟在早餐店帮工,大家都为了一份责任感而限制自己的选择,大哥反而成了全家人羡慕的对象。
大哥回家之后,把这种离心力传导给家人,所以妈妈最后遵从自己的心意离婚了。
(本以为二弟三弟会改变或者调整自己的选择,更看到自己一点,不过剧里的人似乎都很适应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幸福美满,反而衬得大哥最落寞,感觉导演在注重责任和自我之间在做平衡,但更倾向于责任和家庭完整性这边,所以最后三弟说大哥“我们一直都在一起,不在的是大哥你”,大哥一下子显得很孤独,这里感觉不像是“有生之年我算生长得不错了”,反而是“有生之年我错过的太多了”,大哥的角色变成了反面典型,二哥成了故事的主题核心人物)所以剧情后半段和前半段有一种割裂的感觉,感觉货不对板,我本来想看的是“自我觉醒在道德包抄下的逆向翻盘”,结果你演的是“回归家庭与责任才能获得人生幸福”。
我不讨厌家庭剧,只是不喜欢道德说教和道德绑架以及从头到尾的自我贬低和忏悔。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对错,对错是人制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错,用对错去衡量事物与人,本身就会忽略另一批人的视角和立场,变成主观表达,而当表达者立场太过讨巧的时候,就容易流于俗套,也就是说,为了服务自己的主题,忽略现实逻辑性,
看完前四集,总体还是挺舒服的。
受了隔壁西出玉门的气,难得有部新剧可以缓解下心情。
建议还是看完整版的。
话说我是先看的第二集再看的第一集竟然也不影响我整体的体验,也是一次奇妙的观看经历。
台剧近些年的生活剧有种贴近生活气息的独有气质。
像是往年港片里黑帮大佬在大排档你争我夺的剧情安排。
我也不知道真不真实,但总归是有自己的味道。
比起大陆自己各种高阁竖起的富人版穷人剧,感官上是要入戏不少。
贴点地气。
我想这是正确的方向。
虽然偶尔在喜剧安排上有些出格的地方,比如殡仪馆的约会,和男主及其女友再约来其情人在店铺里狗血,再有预告里第六集男主弟弟约会对象揭露的情节,不过也不是完全突兀或者破坏整体故事的设定,也是可以接受的。
喜剧嘛,冲突嘛。
有些小清新的味道,也很温情吧。
希望后续的剧集也能有个正常的走向。
其实故事想表达什么都是可以的,你就是去看西游记也不会有人说这个妖魔的都是假的就没人看了。
希望西出玉门的剧组能来看下,学习下这些基本的东西。
都什么劳什子,把一个故事讲清楚,讲出节奏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么。
真是醉了。
也都是台湾的导演,怎么水平差这么多。
哎。
1.作为小孩,很喜欢社会和家庭没有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
高二的侄子参加乐团、谈恋爱也没有被指责不用功读书。
拥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可以自由发展野蛮生长,没有整日被PUSH,被考试、成绩、排名、大学那些拉长了人生线来看远没那么重要的东西压的无法呼吸。
他拥有所有我期待但不曾拥有的少年时光。
2.作为成年人,很喜欢不被“精英人生”概念绑架的人生。
剧中很多小人物,三哥正当胜年在早餐帮忙,“红茶”开奶茶店,二嫂在士多店打工…普通小人物的人生也是可以过的有滋有味、开开心心。
很多年轻人也没有什么大房子和豪车,最最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为这些焦虑,不觉得这些是人生标配,不会因此为难父母,为难伴侣,为难自己。
3.作为中年女性,很喜欢高妈妈变成“陈小姐”。
很多女性长大后成为母亲,成为妻子,然后忽然就失去了自己。
希望女性能够无论何时有“ME TIME”,做自己,爱自己,有条件有界限的付出。
4.二哥二嫂家庭关系排位正常。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中,配偶的排序是第一位的,其次才到小孩。
二哥二嫂很明显两人是“一伙”的,而且很亲密,这种家庭的小孩安全感很足,长大了才会自然的建立正常有爱的家庭关系,会期待感情并有能力建立好一个家庭。
要怎么样挽留一个想死的人,高丞佑用了各种办法去挽留大伯,希望他能对这世间多点牵挂,或许就可以达到目的。
因为他已经错过好朋友小乐的生命,他不想再让身边的人也错过。
我也很想知道,究竟什么能让一个心存死意的人,有活头呢。
就在你我都做好高嘉岳想死、会死以及怎么死这一连串心理预期的时候,编剧笔锋一转,他让高嘉扬死在一场意外的车祸里,仅有一两个镜头交代,匆匆而过。
人生,还真是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我们还来不及悲伤,就被一波波的喜糅杂着悲推着前进了。
你瞧,高嘉岳在高嘉扬的葬礼上发言,讲着讲着就掏出墨镜戴了上去,后边看到他跟高嘉凯的对话才知道,原来是戴墨镜哭比较帅。
这很高嘉岳。
还有高嘉岳把自己的遗书递给妈妈看的时候,我就在想,是怎样的破罐破摔以至于走投无路,才能让他主动把自己布满脓的伤口掀开给她看,那里面一笔一划都暴露了他的脆弱与求而不得,再添上半生出走后,只落得一身颓丧回来的荒唐,这些都是压在他心头上的大山。
陈妈妈则用自己的方式,看似数落,实则是退一步,用吐槽的话语半诙谐地给长子的伤口挖去溃烂。
妈妈说:“出去像掉了,回来像捡到。
”妈妈还说:“能回家,真好!
”说这话的时候,她揉了揉让自己一直操心的长子的头。
千言万语,都在这里边了。
责任、道歉与担心的话语,都抵不过这句,我想也许这就是家人存在的意义吧。
他们是负担与牵挂,他们是伤痕的制造者与揣着一瓶魔法药水的魔法师,他们是逃避的理由与留下的原因。
家人,是致郁,也是治愈,真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呐
这段拍得真好,光看图片就想哭对于高嘉扬,看到他死去的画面,不知道在那刻,他最后的念头,是不舍,还是解脱更多些呢。
他是领养的,楞是把自己活成了这个家的“老大”,万事都要他来背负,即便是结婚后离开这个家,住的地方也不过十分钟的脚程就到。
“养子”这个身份,他就没有放下过,就连看自己的亲生母亲,也只能是趁着午休的时候,急忙忙看一眼。
因为不是亲生的,所以不会肆意被爸妈打骂。
因为不是亲生的,就算是自己晚些生日,也可以比大哥先吹蜡烛,先过生日。
但也因为不是亲生的,他拥有两位妈妈的爱。
我回忆了下,高嘉扬好像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他好像总是疲于奔波各种突发状况,忙到连自己最爱的吉他都没时间去摸下。
这个家,住在这个家的每个人,都好累。
后来啊,高嘉扬死了,爸妈一纸离婚书签下,高嘉凯结婚搬出去,高嘉岳怀抱红茶,高丞佑也长大了。
看到这个结局后,我陷入沉思。
失去了这个四处黏合的人后,这个家反而在绝望处长出花来。
我们放不下的欲望,追求世人眼中所谓的成功,到头来也敌不过意外、夺走与老去。
反正一切都归于虚无。
在经历过家人意外丧生后,拥有了“看山依旧是山”心态的他们,收拾好自己,重新上路,尤其是高嘉岳,他把“死生”重重拿起,再轻轻放下。
看着高嘉岳和红茶站在“灯光好,气氛佳”的庙里,看着他配合她的样子,我就莫名很想哭,他没有拒绝红茶口中的“以后”,他也一起拜拜了,他不会想死了!
既然连死都不怕,那就认真努力地活着吧。
有生之年,能长这么大,算不错了。
没有坏人,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坏得具体的人,有的只是很多很多无奈,在挣扎的你我。
看完这剧的我,打算把《家有喜事》92年的电影下载下来,再回味回味,然后看完不删。
对了,必须是粤语版的才可以!
2024-3-24 之前看的,感觉还不错,现在写,依然会觉得很温暖。
可能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成功者,但也有的是那种很挫败的人,面对破烂的人生,如何还要继续走下去。
最后那一段和母亲读遗书的,感觉又好笑又温暖。
高嘉扬 真的是一个很温暖的人,没有想到会那么早的离开。
感觉 高嘉岳的爱的故事像 horror恐惧 ,小时候一直觉得母亲的爱偏心,偏向弟弟,嫉妒,所以离开,所以当他被对方感到恐惧的时候,她的爱的故事。
最后,他的状态变了,感觉到母亲的爱,所有的心结打开,他的爱的故事是 gardening园艺 ,被女方持续的付出打动,最后在一起。
感觉 高嘉扬 的爱的故事是 gardening园艺,不停的付出,让所有人都离不开他。
感觉 高嘉凯 的爱的故事也是 gardening园艺,不停的为家人和女朋友付出。
这算是我第一部认真看完的台剧,后劲很大,没想到平凡的生活可以拍得这么让我印象深刻,当然这也和演员的演技分不开。
这种剧反而不知道从哪些地方说起,因为很多情感很多细节都拍到了,主题很大,脑子一下细细的想不过来。
但是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就像剧中的他们一样平凡,他们追求的是:虽然会犯错误,但是三观正确;身体健康,积极乐观比什么都重要。
剧中每一个人都给人印象深刻,两老、三兄弟、各自的老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又是怎样融入在一块的,哪怕是年纪最小的高丞佑虽然叛逆,但是依然三观很正,心系这个大家。
于我而言,这部剧给我的正能量就是:有生之年,身体健康、心态积极向上的活着
“诶,你那边是不是有响铃。
”高嘉凯笑着出现在被打开的门前时,“脱我裤子”简直是帅爆了,连空着手打开不存在的戒指盒求婚的时候都浪漫极了,我想我真的是疯了。
模仿秀绫拍孕照,嘉凯每次拍照都很好笑很可爱哈哈哈哈。
真的很爱干净爱打扫!!
哭丧着脸说出那句“我只是希望我们一家人可以吵吵闹闹地待在一起”的时候,很平凡但好幸福。
第九集陈妈妈独自一人地坐在公园,人生就是放过自己,放下过去。
和刘先生的初次见面,让我想到《俗女养成记》里的“陈李月英”,不是高妈妈,不是陈李月英,而是陈小姐,李月英。
第十集、十一集赚足眼泪了,嘉扬的亲生母亲拿出的那一份西餐厅录下来的录音带,从小高嘉扬就有新衣服穿,这都说明她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注着嘉扬。
高嘉扬结婚照上空出来的左侧怀抱是留给高嘉岳的,“我的婚礼,我的家人”。
高嘉扬真的做得已经够好了,听了哥哥的话照顾好爸妈,把吉他弹好。
就连过年饭桌上气氛变差,机灵的地摔碗截断逐渐紧张的气氛,他太懂怎么去调节协调这个家了。
他的离开很突然,好像映衬着那句“人生无常”,“有生之年,能长这么大,算不错了。
”还有一个点很喜欢,就是每次别人说学不会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唱“还是学不会~”hhhh真的很好笑嘞,里面有cue到很多剧的台词,比如泰坦尼克号的youjumpIjump、妈妈练车时教练说的《阳光普照》里“把握时间,掌握方向。
”,很有趣。
“赞赞赞!
棒棒棒!
”“灯光美!
气氛佳!
”“你有没有觉得人生卡卡的...”“属于你!
薯泥饼!
”
从豆瓣开分8.6一路上涨至8.9,从B站同步低调首播到社交媒体越来越热烈的剧情讨论,可以说,《有生之年》以相当漂亮的播出走势,成功挤进了本年度最值得一看的华语剧行列。
台剧《有生之年》海报这部新剧由林心如制作,如果说在做艺人这件事情上,她在大众的心目中还存在不少争议和负面评价,那在制片人身份上她显然成功逆转了这些印象,凭借多部优质剧集赢得了不俗的口碑。
制片人林心如编剧是跟林心如有着十余年频繁合作的杜政哲,此前的热剧《华灯初上》《十六个夏天》都是二人的得意之作,即将于下月开播的Netflix重磅台剧《此时此刻》也有杜政哲参与。
导演许肇任的名字或许并不为观众所广泛熟知,但提起他执导的作品我们定然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和陈正道联合执导的那两部爆款口碑剧《摩天大楼》《爱很美味》。
该剧的演员阵容,包括吴慷仁、杨贵媚、郑元畅、林哲熹、张榕容、喜翔等人,兼具偶像派和演技派。
其中,吴慷仁是最早敲定的主演,他也是当下台湾本土男演员中最炙手可热的存在。
如今到了收割奖项的年纪,吴慷仁也有意地将目光放远到大银幕发展。
由他主演的两部新片参与了今年金马奖的角逐,其中《富都青年》还提名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有着不俗的选片品位和过硬的演技实力傍身,相信斩获影帝也是迟早的事情。
吴慷仁饰高嘉岳剧集《有生之年》讲述的是吴慷仁饰演的主人公高嘉岳离家多年后再度回乡的故事。
在外人看来,年逾四十的高嘉岳还是没有正经样。
他在小琉球开的餐厅,因生意惨淡而被迫转让。
然而,接手餐厅的人早已跟自己的女友好上,女友腹中甚至已经怀有对方的孩子。
因此,他不但没能挽救自己苦苦打拼十余年的事业,还在一夕之间被爱情狠狠刺了一刀。
他生活了十来年的这座小岛上再也没有属于他的东西。
父亲生日之际,高嘉岳回家了。
家人们虽然嘴上不留情面地数落着他,但打从心里为这个长期缺席的至亲回归感到高兴,这个家终于再一次变得完整。
而家人们所不知道的是,高嘉岳的这次“回乡”并不是简单的探亲而已,也并不是因为无所去处。
他只是想以此为契机跟家人们作别,然后无牵无挂地离开这个让他感到挫败的世界。
然而,这场单方面的告别并没有那么容易。
回家不久后,家里的问题便逐渐地在高嘉岳的面前开始现形,他也被动地卷进家里的麻烦当中。
爸妈之间的问题,两个兄弟各自的问题,甚至是侄子的问题,都纷纷找上门。
高嘉岳的父母正面临着婚姻的破裂。
父亲这几年有事没事便老往医院跑,为的是去见年轻的护士,虽然跟外面的女人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肉体关系,但也与精神出轨无异。
母亲看在眼里,早就从一开始的愤怒化为心灰意冷。
俩人虽然还是以夫妻关系维持过活,但平时没少发生嘴角纷争。
高嘉岳为他们提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离婚。
郑元畅饰演的二弟高嘉扬,是高嘉岳年轻时曾经一度怀有过敌意的人。
因为作为“养子”的高嘉扬,在父母那里所得到的是比他更多的爱。
那时候,高嘉岳正值青春叛逆期,便难免为此钻牛角尖。
毅然决然地去小琉球发展、断开与家人们的来往,都跟这件事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如今,高嘉扬在失业的边缘徘徊着。
而作为一个孝顺的养子和贴心的丈夫,他在家里总是充当着调解矛盾的角色,谁都能看得出来,他活得太紧绷。
郑元畅饰二弟高嘉扬林哲熹饰演的三弟高嘉凯,跟着父母经营早餐店的生意。
母亲为他单身的事有些着急,老想给他牵线搭桥。
但私底下,他其实已经拥有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只不过女友的身份让他难以跟家里人说出口:高嘉凯现在的女友,跟大哥高嘉岳学生时代带回过家的女友是同一个人,而且她还经历过一段不愉快的婚姻。
林哲熹饰三弟高嘉凯侄子高丞佑在学校里组建了一支乐队。
眼下,他正和乐队成员们在校园里为被霸凌而自杀的好友发声,但却因违反校规而被要求请家长。
高嘉岳的突然回归,让身处迷茫的高丞佑看到了希望。
最开始,高嘉岳只是被拜托去充当家长。
随后,却又被请求假扮高丞佑本人,去跟他暗恋许久的网友会面。
原因在于,那位女性网友的年纪比高丞佑大十几二十岁,而她根本不知道聊了这么久的人竟然是个乳臭未干的中学生!
侄子高丞佑由于题材和人设上的撞车,该剧被不少观众戏称为“性转版《俗女养成记》”。
但显然,《有生之年》并不像前者那样是一部以黑马姿态登场的作品,而更是依靠口碑吸引关注。
作为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影视创作者最信手拈来的家庭题材,该剧不仅有林心如这样屡屡交出优秀答卷的制片人参与制作,还有吴慷仁、杨贵媚等极具代表性的新老两辈演员们的倾情出演。
可以说《有生之年》的诞生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该剧开播之初,很多人就认为这注定是一部差也差不到哪里去的作品。
果不其然,最终顺利达成大家对它的极高期望。
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受限于市场规模,台湾地区在某些特定类型或题材的影视拍摄上,仍然领先内地太多。
家庭片向来是东亚地区的创作者广泛涉猎的一个片种。
但严格来说,家庭片根本不算是一种常规的影视剧类型,它更多只是题材上的一种选择。
纵观电影史,东亚地区有大量描绘家庭关系和家庭群像的影视作品,如《东京物语》《步履不停》《一一》等早已是这类电影中被影迷顶礼膜拜的存在,并由此诞生出众多闻名遐迩的经典电影大师,前后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后有李安、是枝裕和、侯孝贤……
是枝裕和《步履不停》
杨德昌《一一》因此,在优秀家庭片扎堆的华语世界,《有生之年》还有被拍摄的意义吗?
这难道不仍旧是对过去那些家庭片的自我重复吗?
这是我在观看《有生之年》时发出的疑问,也是我最初抗拒观看这部剧的原因,相信不少观众也是这样一种心态。
显然,《有生之年》不可能是一部全新的作品,它仍旧在重复着过往那些优秀家庭片的主题表达,讲我们跟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和解,讲家庭成员之间的羁绊,将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那份不可言说的、独属于东亚人的含蓄关爱。
但《有生之年》也在讲述着属于它的不同,属于这个时代的家庭片的别样的风景。
长期漂泊在外的高嘉岳的归家,不正恰好对应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打工人返乡创业、返乡发展的趋势吗?
而高嘉岳父母的离婚闹剧,在过去那个保守的环境中固然会备受舆论争议,而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早已稀松平常;更别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何尝不能跟比自己小的未婚男性谈恋爱呢?
在这部剧里,显然有着太多过去的家庭片里所不曾出现过的新事物和新人类。
我们觉察不到剧里的这些“新”,便已经足以证明这是一部完完全全属于当下的家庭片。
整部剧中最令我深感动容的,是对男主角高嘉岳和母亲陈丽英的塑造。
更确切地说,是对他们那“不快乐”的人格的塑造。
高嘉岳的不快乐是复杂的。
一方面,因为跟家里人怄气,他曾独自拿着母亲给的一百万前往小琉球开餐厅,直至经历现实的毒打。
面对事业、爱情的通通破灭,再乐观的人也难以从容招架这样的打击。
另一方面,他对年少时父母对养子的偏爱始终都难以介怀,以至于主动断绝与家人的来往整整十余年。
对高嘉岳来说,这个世界是那么难以理解,他想要的东西似乎通通没有得到回应。
他做出自杀的决定,根本上并不是因为具体某个人某件事,而是他和这个世界无法达成和解。
母亲陈丽英的不快乐,则是来自于跟自己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的“不忠”,来自于一个传统女性对即将走到离婚那一步的莫名恐惧。
剧集里,导演罕见地给了陈丽英一段独角戏。
在陈丽英把离婚协议书交给丈夫后,下一个镜头便是她到公园里漫无目的地散步,然后坐在长椅上咀嚼糕点,眼泪便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杨贵媚饰演母亲陈丽英这个长镜头桥段,显然有着致敬杨贵媚自己曾经出演的电影《爱情万岁》的意味。
两部作品表达的情感时刻也是共通的,在面对既心有不甘又不得不放下的关系时,两个女性同样选择哭泣。
蔡明亮《爱情万岁》里的杨贵媚华人世界的社会文化对待消极之物的态度是逃避的,我们对深陷痛苦的人的安慰也总是显得异常地内敛。
人们总是习惯以“总会过去的”、“你去医院看看”这样的话试图消解他人的痛苦,仿佛只要不是与死亡、与生计挂钩,那你的痛苦就不算痛苦,或者说你没资格痛苦。
可是在这样的时刻下,往往那句“没事的,想哭就哭出来吧”,才是身处痛苦的人们真正需要的。
而《有生之年》便将这句“没事的,想哭就哭出来吧”投注在陈丽英身上。
镜头陪伴着陈丽英,看着她在公园里旁若无人地默默哭泣。
那长达几十年的怨气,就在这一刻终于找到宣泄口。
而高嘉岳则从始至终都在消化着自己的回忆,他并没有企图用绕开痛苦的方式,来麻痹自己对于痛苦的感知。
即便剧集发展到最后,他选择活了下来,但我们仍旧看不到他与这个世界的任何和解,也许他永远也无法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了吧。
但是那又怎样呢?
他已经在这段自暴自弃的旅程中找到了与无解的痛苦并存的方式。
骤然想起《奥利芙·基特里奇》那句广为流传的台词:“这世界让我感到挫败,但我还不想离开。
”我想,《有生之年》要讲的其实也是这么一回事。
即便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跟这个世界达成和解,但我们仍然可以好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年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电视剧,台剧现在真是不得了。和《俗女养成记》一样毫无悬浮感,令人无比亲近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上一次看吴慷仁还是一把青,这一部感觉演技更好更成熟了。每个角色都很饱满可爱,最后四集泪腺崩塌
灯光好,气氛佳
贵媚姐保养得太好了啦~
最后两集各值一星。
呃,我是真的和台剧八字不合…这部也完全 get 不到…硬着头皮看了 4 集, 就,蛮无聊的…没有看完的欲望…弃…
“有生之年,活到这么大,算不错了……”
有生之年,能无病无灾到公卿是父母美好的愿望,但是假若不能到公卿,那么无病无灾也是算不错的了~ps:台剧好像都是几集后才发现不错看。
这片很难评 说好看吧不好看 说难看吧 也没有那么难看 但是看了之后只想说句 就这?????
Panda的2023年度华语剧集:1月→《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苍兰诀》《唐朝诡事录》… 2月→《狂飙》《三体》《去有风的地方》… 3月→《伍六七之暗影宿命》…… 5月→《漫长的季节》《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四季》《不良执念清除师》… 6月→《人选之…》《再会长江》… 7月→《守护系列番外之我是检察官》《爱情而已》《这货哪来的》《闪闪的儿科医生》… 8月→《八尺门的辩护人》《镇魂街 第三季》《雾山五行·犀川幻紫林》《镖人》《狐妖小红娘 无暮篇》… 9月→《中国 第二季》《有兽焉》《封神之路》《不完美受害人》《异人之下》《装腔启示录》… 10月→莲花楼、繁城之下、大地之上、万圣街4… 11月→雪王驾到、此时此刻、奇迹、生命奇观、问心、中国救护… 12月→中国 第三季、新闻女王、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画江湖之不良人6、有生之年…
拍生活,台剧已是next level。烟火气,生活化,松弛感,悠悠然然,散散淡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力道强劲。生活困境、人生辛酸、温情治愈悄然溶解于鸡毛蒜皮和琐碎日常中。编剧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进行着自我对人对事的消解,幽默、真诚、深刻、共情与同理。设定致郁实则治愈。惨淡敏感恣意生长,却也有微光透进来在影影绰绰的树荫下隐现,是暗黑之中透光的窗。是一个能让人又丧又笑,又悲又喜,觉得它既神经质搞笑,又能让人心灵被击中,感同身受热泪盈眶的作品。有一种冷静、淡定、疏离又迷人的气质。编导演轻描淡写几句话、几个场景和桥段便铺排出人物的背景、动机、性格以及当下状态,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可不谓是高效叙事。
本来想给4星,但看到结局高爸高妈离婚,就想给5星。
求婚用国王的戒指那段真的笑出声,什么鬼东西,觉得还是演员表情的问题。可能是宣传得太厉害,觉得剧情一定会很感人,但真的就还好,吴康人在里面的演技也不出彩和他其他作品相比
很厌女
只有老二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别来沾边俗女
节哀要怎么顺便,哀又怎么能节呢?生活在继续,总归是要moving on。
太平淡了有点
不止让人抑郁,还让人害怕。但凡高嘉岳意外没了,我都有心理建设,因为他失去爱情失去事业,想死的心情能理解。高嘉扬呢,好老公,好爸爸,好儿子,好同事,好弟弟,好哥哥,还被亲生母亲过寄,但依然活得很努力,然后就意外了。很想问宿命一句为什么,但宿命就是没有为什么。感觉这样的因果很难理解。
這麼口水話的劇是怎麼混到最佳劇集裡的??跟其他幾部劇完全不是一個層次
《淑女养成记》的男版,一样的穿插回忆的叙事结构;剧情比较无聊。
中规中矩,不是叠buff就是好剧,创作者为了说而说,过于刻意,还不如攒攒素材再去直击痛点去做剧,白瞎了精良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