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力量不容小觑,爱到等你几十年,还愿意奋不顾身背叛一切跟你走。
燕生,玉娥,老陆三个角色都演得绝了,人到暮年安静慈祥的面庞下有感情涌动的波澜壮阔,也有对过往的释然,没有仇恨,没有怨念,对你后来的夫也好,对你后来的妻也好。
两鬓花白的时候人生已经看得通透,特别是喝了酒后吐真言和唱歌的几幕,一壶浊酒尽余欢,再多的心酸过往都放下了。
爱情只有一年就够爱上一辈子了,为了活着为了小孩在一起的老陆是几十年的恩情,爱情与生活之间不用你选择,爱情和生活就在那。
我从来不小看爱情,爷爷去世后,奶奶一个人太难受开始吸烟,奶奶是一位操劳一辈子的顾家带孩子的传统女人,人老了以后手边的事记不住了,对过去的事却记得特别清楚,忘不了,爷爷去世后奶奶几乎每晚都梦到过去。
电影中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特别好,大儿子不愿意接受这个“台湾爹”,“和他没什么感情”,却也让他把钱自己留着,钱留着总是有用的,走的时候去送他。
大儿子的过去一定不容易,从小因为身世忍受过多少欺负,有过多少心酸,可以想到一个小男孩曾经多不理解多伤心多怨恨又多想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
搬进新房子里,玉娥在餐桌上多放了一双碗筷,不停地为他夹菜,外孙女随口说外婆“再久也不如外婆你等的晨光久”,是的,爱了一辈子,等了一生。
影片是难得的优秀沪语电影,弄堂里晒在外面的衣服,餐桌上的煎饺、蒸螃蟹,黄浦江、卢浦大桥、上海中心,浓浓的上海风味。
玉娥在问燕生“上海话还晓得讲伐”的时候仿佛在悄悄地质问他“你对我的感情你还记得嘛?
”可是爱得多坚定也抵抗不了一个大时代。
等开花…(*^ワ^*)
团圆的悖论,在这三个老演员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可以制造更多戏剧冲突的子女辈的刻画就相对少了很多。
除了家庭会议一场戏,基本上没有着墨,这也是电影的缺陷,使得他们成了模糊的背景。
但是,只要有这个故事本身,就值得一场好电影了。
夏天的遗憾终归被秋风温柔化解🍂我想在秋天储存浪漫 好在冬天馈赠给你•ᴗ•
在我看过的国产片里,评的上8分了,一部好电影看完总是会给你留下点什么,不是一哭一笑即逝的,情感共鸣的享受只是基础,带出来是这部电影背后给人思考反省的东西,内容只是讲了一对相隔许久的三角恋如何发展,一对相隔四十年恋情的团圆,带出了国共两党分裂四十年的愈合,大陆两岸对立四十年的妥协故事路线不复杂,情感却是很浓烈的,还带有十足味的时代悲剧色彩,不过就是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隐喻,刚开始看不懂,只是觉得两个相恋的人为什么就因为走失就不去相见,一个女人为何不爱就得将就随便找个人苦了半生害了一个家,细思极恐,表面是一对相隔四十年终究对峙的三角恋,是忠于自己选择初恋还是迫于现实选择将就,实则是解放前国共两党对立战争导致两岸分裂和建国后文化革命压迫对他们仨的摧残, 爱而得不到,不爱必须凑
这部电影是今天想听上海话才搜出来看的,所以在看的时候对于刘燕生镜头的出现总是感觉不自在。
他包裹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中,包裹在曾经的妻子之中,却像是个从外地来探亲的亲戚。
开场老陆在泡脚,跟他讲我们上海人是一定要泡脚才能睡着的。
他也只是笑笑。
玉娥为他铺好了床,他看着屋里灯灭,却依旧不肯躺下休息。
在这个故事里,老陆,玉娥,刘燕生,这三个人都是主角。
他们三个人有着各自难以言说的台词,有难以琢磨的心思,更有难以承受的压力。
没有谁是对是错,只有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命运错综复杂的安排。
对王全安的欣赏。
是源自《图雅的婚事》。
当时他说,任何一个导演都没有让大家在电影院里郁闷的权利。
而今天,他尽情的让我郁闷了一把。
泥垢了。
很早就知道《团圆》。
这个题材非常容易出彩,原本以为是另外一个像《上海夏天》或者《饮食男女》一样温暖细腻又发人深省的片子。
结果整篇充斥着编剧对于上海的臆想,对于老人的臆想,对于情感的臆想。
开篇,2005年,在上海居然还有街道因为有台湾老兵的探亲而准备的鼓号队。
瞬间错位。
这事情发生在1995年还有人信。
1986年就有古北了。
2005年在上海的台湾人已经是非常大的人群了。
而且90年代已经形成小三通,台湾老兵2005年回内地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这根本就不合逻辑。
随后,三个老人的表现,根本不像是经历了岁月磨难,历尽时代变革的老人,而是三个披着老人外衣的年轻人。
玉娥轻轻松松的就答应了燕生跟他回台湾的要求。
编剧虽然年轻,总也有长辈吧?
写这段的时候没问过家里的长辈如果遇到这问题会怎么处理吗?
老陆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成立。
49年结婚到了05年也有50多年了,50多年的婚姻说放弃就放弃?
而且表情一直阳光?
上海男人再温柔体贴也不至于心这么大吧?
更别说在饭店喝酒那一段,居然还动手打人,而且是两个上海人打起来。
王全安不认识上海人吧?
还有还有,两个老人事实婚姻,没有结婚证。
那孩子的户口怎么报上去的?
这片子是拍给老外看的吧?
中国人的户籍制度之复杂王全安还没领教过?
最后一段最吐血。
两岸直航是2008年。
在这之前,台湾往返内地是要通过香港或澳门转机的。
邮轮旅游在中国也是这几年才兴起的。
燕生回台湾的时候怎么就坐邮轮回去了?
浦东机场太贵拍不起吗?
还有,莫小棋到底是谁的女儿?
是大女儿的?
她管马晓晴叫阿姨。
是二女儿的?
二女儿还有一个儿子。
在两个双非家庭居然还超生?
大女儿跟大儿子一样单身?
其实这片子不至于烂到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的地步。
但毕竟是王全安。
还是有很大的期待的。
更何况集结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
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瞬间累感不爱。
今天看到朋友的推送公众号里面,推荐了一部叫《团圆》的电影,介绍里说“全片没有高潮”,这几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兴趣。
上豆瓣搜了一下这部电影,感觉评价还挺高的,就下了班就自己窝到房间看了起来。
故事其实很简单,共同生活了50多年的老夫妻老陆与玉娥,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写信的是玉娥因为国共内战而去台湾的前夫燕生,信中说他下个月要来上海见他。
多年后的重逢,他们决定一起去台湾,共度余生,故事就此展开。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有许多像玉娥与燕生这样的情侣不得不分离。
小人物的幸福时常是与大环境相关联的,有时真的是身不由己。
这让我想曾经有一个人说,其实他不关心国家到底打不打仗,只要不要影响到他家就行……要是真可以像其所言,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悲欢离合了吧。
电影有几处场景是我让印象深刻的: 一个是燕生和玉娥两个人共处当时的房间里面,回忆当时的甜蜜。
这场戏我觉得真的是只有老戏骨才能驾驭。
我真的不会想到,坐在我面前,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回忆时,我竟然能感受到他们年轻时的那份神仙眷侣般的爱情。
第二个是三个人一起吃饭唱着歌的场景。
唱的歌都各具深意:燕生唱出了思乡人的情,玉娥唱的《天涯歌女》特意改了一个字:“郎呀,患难之交恩情深”表达自己对老陆更多的是恩情而不是爱情。
而当老陆说他也会唱《香槟酒满场风》,玉蛾反问你也会唱时,老陆的回答:你也没提起唱个这个事嘛,更是呼应玉蛾之前所说,跟老陆在一起只是活着。
第三个是燕生、玉蛾、与他们儿子单独相处的画面。
在这部戏里面,大家的关注点很容易落在玉蛾与燕生的爱情上面,而忽视掉他们的儿子。
其实他们的儿子在之前的日子,也因为父亲身份的问题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
无法接替养父的工作岗位,年纪不小却依旧没有成家,家里人嘴上说是一家人,其实心底还是把他当前夫的孩子对待。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二十二》里面也有一个因为母亲是慰安妇,村里人一个不待见他,也没有成家的人。
其实,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
但是我们社会却往往忽视这个群体。
最后,总是喜欢把自己带入情景的我,也问自己的这个问题,如果多年失散的心爱的人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我会跟他走吗?
我想我的答案是不会。
谢谢你重新让我重温年轻时的悸动,但是此刻的我只想陪着身边的他一起携手看夕阳。
电影《团圆》开篇就是一家三代围着饭桌,孙女边吃饭,边读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其他人则在她吃饭的间歇点评信里的内容。
信来自台湾,是外婆玉娥的“国民党”前夫刘燕生寄来的。
大意是,当年因为离开大陆比较匆忙,自此一别三十多年,现在有个机会,可以回大陆参观,想来看看玉娥。
信中最关键一点是提到在台湾的老婆已经去世,自己孤身一人。
这封信像个炸弹,点燃了所有人的情绪。
信并不是征求意见,反倒更像一份通知。
老兵刘燕生如期而至,自然免不了吃饭接风洗尘。
在那个组织生活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年代,这个上海的小弄堂也吹起小号敲起鼓,小学生穿新涂红地站在弄堂口对台湾访客表示欢迎,甚至于街道领导也列席家庭聚餐。
这样的席间除了客套的欢迎,两个旧情人几乎没有交流。
玉娥的现任老公老陆作为大方的主人地邀请刘燕生住在家里,柴米油盐开门事,接下来又是一顿顿的家常饭。
老陆这个省了一辈子的人居然花400元买了4只大螃蟹招待刘燕生。
在东方明珠还没有建起来的八十年代初,大部分普通人也不过刚刚温饱没几年,这样的四只大螃蟹仿佛一种贿赂,希望刘燕生能够吃好喝好——走好。
这顿饭也吃得和气,因为刘燕生和玉娥还是没有私下谈心的机会。
终于找到理由两个人出去走走,在孙女的带领下,两个人来到玉娥和老陆用拆迁补偿款在外滩边上买的在建房里参观。
玉娥多年的疑惑终于问出来,当年我去你要我和你会合的码头,为什么没见到你,乌泱泱的都是人,但就是没见到你?
刘燕生的解释是,我们当时走得急,那天天气也不好,国民党的军官士兵及其家属一共只有两艘船,一艘军舰,一艘客轮,客轮很小,挤上去的人很少。
后来军舰还被击沉了。
我能活下来实属幸运。
这看似合理的解释其实并没有回答玉娥的困惑。
孙女也适时地因一通电话离开了,两个人又去寻找当年定情的小旅馆。
在逼仄的楼梯上,刘燕生说,自己在台湾的老婆是个很喜欢吃醋的女人。
玉娥紧接着就问,那么是不是如果她没有去世,你也不会想到我?
刘燕生没有回答。
两个人找到当年的定情的房间,回忆起恋爱时的美好。
刘燕生顺势提议,带玉娥回台湾,去宜兰的海边买栋房子,冬暖夏凉,一起度过余生。
被生活摧残得完全没有自我的玉娥终于等来了解救自己的“王子”,虽然是老王子,但不妨碍带自己去别处生活。
玉娥答应了,两个人像一对初恋定情的年轻人怀着热切的心情回去和老陆谈。
老陆这个一生因为娶了国民党“遗孀”的共产党军官而窝囊了一辈子的男人,居然爽快的答应了,还安慰玉娥,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操劳一辈子,是时候该为自己活着了。
接着,两个人开始去办理离婚手续。
到了民政局因为没有结婚证办不了离婚,两个穿着簇新的人只好去拍结婚照,办理结婚证。
拿到结婚证后马上去隔壁的房间办离婚,这下却因为夫妻共同购买的期房没有拿到房产,无法进行财产分割办理不了离婚。
闹了这样的乌龙后,两个原本不受法律保护的夫妻此刻才终于成了夫妻。
一家人又去饭店聚餐了,席间老陆自嘲到:没想到啊,没想到啊,我混了一辈子领结婚证,居然是为了离婚。
回忆了自己因为娶了玉娥还早早结束的仕途生涯,而文革期间自己也因此所受的委屈。
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终于肯让所有人看看自己的付出,却不幸因为激动和酒精的作用,中风了。
中风的老陆终于留下了玉娥,刘燕生做了一顿十全大补汤和几个菜犒劳老陆,三个人吃吃喝喝似也解开了心结。
这是整部戏中最妙的一段,老陆客气的坚持让他们俩去台湾,刘燕生和玉娥愧疚地拒绝提议。
又回忆当年分别的事情,才发现刘燕生当年离开的码头和他要玉娥来会合的码头根本不是一个码头,而老陆作为解放军接管上海登陆的码头,才是玉娥最终去的那个码头。
动乱的年代,爱情是最后一个被邀请上船的。
电影是典型的四段式故事讲法,要说缺点还是剧本稍有些弱。
很多需要追问的地方,都语焉不详地一笔带过,比如如果台湾的妻子没去世,是否刘燕生还会想起来寻找玉娥等,这些关键问题因为没有解释,也让观众无法理解玉娥愿意随刘燕生去台湾的理由,除了一条,玉娥以为,那段和刘燕生在一起的不到一年时间的自由恋爱是自己一生仅有的美好岁月,也是心向往之的爱情。
而从一开始就是因为想找个依靠而结合的老陆,在往后庸常的岁月里,因为苦难大于幸福,所以最终也没能培养出爱情。
这是一部成本极低的小电影,因为几乎所有的情景都是围绕着吃饭。
七顿饭的功夫讲完了三个老人的一生,生的貌美的玉娥依旧老来俏,一口吴侬软语让乡音难改鬓毛衰的刘燕生念念不忘,更是让寡言少语的老陆为她默默付出一生。
留下来的玉娥,封存起的往事。
那个在玉娥心里住了一生的男人,临了也无法给她最后的温暖;倒是老陆,这个放弃一切只为了保护玉娥的男人,陪着她走完了所有的艰难与幸福,最后还是没能换到一条通往玉娥内心的路。
很喜欢王全安片子里那种质朴的感觉,而这部片子有种旧旧的感觉,旧旧的里弄,旧旧的房子,老一代人那段尘封的往事。
片子里的长镜头非常多,让我们能清楚地看清楚这些细节,最开始台湾老兵被众人迎接,他的后面只有送他过来的出租车,而心爱的恋人则是一家人的簇拥。
到后面吃送别饭下雨了,一家人都进屋躲雨了,唯有台湾老兵一个人站在屋檐下看着。
只是,这些感悟体会没有经历过是难以理解的。
人过五十,身边的苦消息就变多了。
特别是朋友们的苦消息,个人疾病、家庭矛盾、工作困境、创业难关,都是没有选择的那种苦,都是有后悔药你也不愿意去吃的那种苦,生怕更苦。
这时候,鲁迅会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良药苦口,好电影更苦,但作为朋友,当然,必须,也只能做到,有药送药,有好电影推荐,让朋友知道:“苦日子总会过去,无非是再一次等待”
《团圆》这部电影,用“霸王别姬”的气氛,讲了一个“小兵抛妻”的故事。
虽然在电影结尾,小兵再一次抛弃了他的妻子,但是我跟他的妻子一样,既不鄙视他也不怨恨他,相信还有希望,继续等待再一次的团圆。
因为,我能理解他的苦。
作为一名观众,自称能理解一部电影中角色的苦,有什么用呢?
可以当证据用,向我的朋友证明,我虽然很久很久没有你的消息,但是,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事情,Call me.I will do my best.再讲一个真实的《团圆》故事,一位父亲来北京探亲,看自己正在创业的儿子。
他的儿子在一家叫EPARK的共享空间办公,创业加班,加班加到不用打卡、更没周末。
老爷子为了多跟儿子在一起一会儿,从周日到周日,连续8天,天天都跟儿子一起去上班,以访客的名义在共享办公的大厅里,独自等待。
困了,就随便躺在一个沙发上。
渴了,就喝免费的茶跟咖啡。
无聊了,就刷刷手机。
饿了,他就忍着,等跟儿子一起吃外卖的午餐,晚餐,加班餐。
他是整个办公大厅里,唯一一个没在工作、也不需要工作的人。
不对,他有工作。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拿着一个充电宝,等待父子一起下班回家的那一刻。
你说他苦吗?
我说他甜啊。
备注:王全安导演,马晓晴参演,台词全部是上海话的电影,《团圆》Apart Together (2010)
我的好朋友说,她母亲前段时间去了台湾,拜访了从未见过的远房亲戚。
那位爷爷在当年的背景下,去了台湾,可是仍思念故乡的亲人。
寻寻觅觅甚至登报寻亲,终于抓到了线索。
故人已不在,但血脉仍亲。
我问他们见面是怎样的感觉,她说他们就像两个陌生人相遇一样,见面、送礼、坐下来聊天喝茶,彼此看看对方,问候几句,心安。
那年,像这样的分别故事太多。
两岸相隔的不是海,是时间。
每个人都因同一个缘由分开,而每个人的“再见”故事却千差万别。
《团圆》就讲述着这样一个“再见”的故事。
台湾老兵刘燕生在1949年撤退台湾时和已孕的妻子玉娥失散,未能一起登船。
这样一别就是几十年。
燕生再娶,玉娥也有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两岸关系好转后,燕生终于有机会跟着返乡旅游团回到上海。
他终于见到了玉娥。
他不仅见到了她,还想带她去台湾。
就这样一个念头,打破了一个家庭原有的平衡,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整部影片的情节和演绎极其细腻,好几场戏我都看哭了,但我最受不了地是徐才根演的老陆,在得知老婆要跟初恋回家后决定离婚,去民政局那天的早晨他一个人坐在位置上,放空地默默地,好像如平常日一样吃着早餐。
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心疼。
我实在太喜欢这部影片,也想把我所理解到的“细微之处见真情”记录下来。
隔阂在燕生抵沪的那一天,玉娥一家人全员出动帮忙准备菜肴。
他们见面的第一顿饭,玉娥一个一个介绍她现在的家人:这位是丈夫陆善民,这位是大女儿……每个人的名字都带着姓,而轮到刘燕生自己的儿子,玉娥说“他叫建国”,没有提姓。
儿子人已中年头发渐秃,沉默地坐着不理燕生。
“姓”的缺失和无言,就如同他对儿子的爱和养育一样,是空白。
玉娥一家人讲着上海话,而老刘从台湾来,讲着一口台湾口音的普通话。
语言的不同非常直白地挑明着一件事,燕生和玉娥的生活在时间的洗刷下,已完全不同。
影片甚至很细腻地用泡脚来强化这种不同。
老陆每晚泡脚,上海的冬天很阴冷,脚暖人暖;而燕生从来不这样做。
他们自当年入伍开始,就注定面临不同的境遇,而却因为玉娥的羁绊,彼此牵扯。
离婚玉娥与燕生的感情是真实的,他们俩在老地方依旧能很欢快哼起当年的小曲,眉来眼去满是真情流动。
玉娥很快就答应了燕生回台湾的请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想为自己做个主,“我跟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我们有感情。
” 老陆听说后,不假思索地答应着。
不是他想压住内心的暗涌,而是几十年的点点滴滴都不重要?
他还没时间、也没反应过来消化这个事实。
和家里人不悦地“商量”完后,老陆说“我们去离婚”。
去民政所的当天,玉娥特别换上漂亮的衣裳,挽着老陆。
到了民政所才发现,他们当年是没有领证的,属于事实婚姻。
没有结婚证,不能办离婚。
于是荒唐的事来了。
为了办离婚,他们先办了结婚证。
在照相馆的大红布前,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尴尬微笑的结婚合影。
结婚证的盖印,像是时间为他们俩几十年岁月敲下的烙印。
陆善民与乔玉娥是形式上也是夫妻了。
老陆忍不住嘲讽自己,我第一次拍结婚照,是为了离婚!
而此时的刘燕生正在东方明珠,透着望远镜眺望着老陆和玉娥所在的民政所,他们正在结婚。
餐桌家宴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无论生死、新婚,还是宴客、团聚、过节,中国人选择坐在一席席餐桌前。
一席人围着坐,伸着筷子尝着满桌子的菜,男人通常还大口大口吞着酒,才能把心里喜的悲的全部掏出来。
每一次吃饭,玉娥都夹坐在燕生和老陆的中间。
老陆喝了点酒,开始停不住说话讲起了往事。
他当年在共产党解放时是副连长,本该有很好的发展,但看到玉娥拖着孩子实在可怜,放弃了大好的前途,在造船厂做了一辈子电焊工,一路陪着国民党兵的遗属,一起度过难关,过了几十年日子。
他说他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情,可他也不理解,玉娥要走这一路走来的几十年算什么名堂?
他不敢说的被孙女喊出来了,一句“不公平”让他激动地站起来,还和隔壁桌吵了起来,结果中风,进了医院。
老陆身体好转,燕生为老陆熬了汤,三个人一起吃晚饭。
左边坐着老陆,中间坐着玉娥,右边坐着燕生。
他们聊起当年撤退时,燕生说当年下着雨,老陆却说当年明明艳阳高照。
这些年,玉娥和老陆培养的是日子里的真情,而燕生只有在歌声中化解思念。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它收藏了我的梦,我的爱,我的伤痛,我的梦啊 年轻的故乡啊 最后的家园末了,他对老陆说,我不打算带玉娥回去了。
欲言又止老陆给燕生欢迎时,买了100元/只的大螃蟹,一买还买了四只。
这个价格就算是放到今天也贵的吓人,可老陆舍得,就是要对人家好。
燕生给生病的老陆熬汤补营养,也是跑遍了整个菜场。
这两场戏最精彩的是买菜回来后他们分别和玉娥的对话。
刚开始玉娥其实还有勇气和老陆开口说要跟他回台湾。
可是她坐在厨房里,看到从菜市场回来的老陆诚心满满地花了大钱想对别人好,就像他不顾一切地对自己好了几十年一样,玉娥想说的话就吞了回去。
而第二次在厨房,玉娥等着燕生煲汤,玉娥说有些话想对他讲。
燕生说,先不用说,吃完饭再说。
她没开口的应该就是她心里想好了,她不会去台湾。
而燕生没有让他说,也没有再和她商量。
回别临行前的最后一顿饭摆在小巷里。
这场戏是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部分。
燕生像第一次见面时一样,站着跟大家致谢道别。
到了兴致还唱起了一首歌,叫毛毛雨。
大家听着,老天也听着,没几句就下起了雨,却不是毛毛雨。
大家为了躲雨,慌乱地散了。
告别结束,跟他当年找不到玉娥一样,突然而凌乱。
玉娥一家人躲到楼里看着外面,燕生跟着尴尬地站在一边。
玉娥和刘燕生第一次失散是在码头,他们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告别,也是在码头。
刘燕生和玉娥终于在一个码头,以“告别”的形式。
燕生关照了很多话,然后拖着行李箱,回头走了。
这一场想好了要带她回台湾的行程,这样结束了。
他摇着手对她说:再见,回去吧,回去吧。
看在克拉玛依的面子上,给2星吧。
刚开始觉得可能会像李安的作品,后来吧,发现不是的…安静的力量,三个戏骨在不动声色地较劲用力,莫小琪戏很多,看来王全安很喜欢她。@会议室&同事们
就知道卢燕一开唱必天涯歌女,瞬间跳戏到色戒…这剧本写得真不是一般的差劲
最近看的最好的电影!!!
王全安拍戏还是很稳,拿得住劲儿呀。
影片该编自一部纪录片,看过纪录片的应该都能感觉到王全安导演水平之差,该交代的没交代,该表现的没表现,不会讲故事
无聊无趣,三观崩坏
实事求是拍的确实不错,就是买螃蟹的时候用的新版粉红色100块钱算是个bug,故事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但是却充斥着真实的伤害,陆老爷子天然去雕饰的演技着实惊人
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作为一个家里有类似经历的人,我必须说,故事很真实(同类故事实在太多了),但细节太假,或者说,导演的手法太烂。这么悲惨、动人的故事,被这么轻飘飘假惺惺地描绘出来,真是太糟蹋人了,好想把王全安的脸摁到屎里去。
王全安凭此片拿小银熊,名至实归!老演员太有味道了,编剧确实精心,有技巧。在一次次饭桌上,一个个长镜头中,我很感动。
不知怎的就想起《自梳》来,同样是码头送别,同样是大船将开,同样是人头涌涌,同样是一别永诀,她跳下冰冷大海穿过铁丝网握住她的手。而他却抛下身怀六甲的妻子随军远撤台湾,直至在彼处已一无所有,才一封长信惊起一滩鸥鹭。你等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这迟来的团圆依然冷清收场。
举重若轻
导游车上的钟出卖了她,风光介绍完全匹配不上,不戴安全帽进工地,老人家爬了半天楼梯,个手工人坐电梯上来了,90年代初房价也不用一万一平么,加上那种小手机应该是00年后的了,楼盘电梯上写着吴淞,是宝山的楼盘么。买蟹那个100块一只笑死了
母亲的一句话是戏核“我和你们爸爸几十年,有恩情。我和他一年,有感情。”
扮演“老陆”的徐才根在片中表现的非常抢眼。作为上影厂老演员的徐才根,他的银幕处女作居然是《舞台姐妹》!
很有彩的本子,还算没糟蹋。
难过的是,当刘燕生这代在台湾生活的大陆人陆续历史,两岸的情感关系是否还能算得上“血浓于水”,那里还会有人渴望回家吗。
人物关系处理上避重就轻,整体氛围很做作,结尾的最后一顿饭也意味不明。
What's the point to hav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is film at all? The frictions of the family was not well depi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