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第3部:迷醉之人
As Mil e Uma Noites: Volume 3,一千零一夜III:迷醉之人(台),Arabian Nights – Volume 3: The Enchanted One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克里斯塔·法亚特,阿梅瑞科·席尔娃,阿马尔·波娜沙达,莱昂内尔·法郎克,卡里托·科塔,埃尔维斯·巴里恩托斯,赫维斯·迪亚斯纳斯,奇科查帕斯,贡萨洛·沃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法国,德国,瑞士语言:英语,德语,葡萄牙语,法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简介:「一千零一夜」最终曲《一千零一夜III:迷醉之人》,皇后雪哈拉莎德再次现身,因担心失去说故事的能力,计画逃离皇宫,并述说最后的故事。米格尔戈麦斯改以文字说明故事背景,将影像赋予诗意,令此片富有文学性与民族色彩,并透过纪录片式的观察,呈现荒谬之中的凄凉写实,为当代葡萄牙留下了不可言喻的浮世意象。详细 >
明显第三部有些仓促了
好看
天啊太晦涩了...
不能当真,看着玩儿就可以给四星,很认真地解读你就输了。导演很任性,想怎么拍就怎么拍,那么多夜不厌其烦,一则则葡萄牙人的萧条叙事,不紧不慢,听他说。训鸟人的部分就当纪录片来看吧,鸟一直叫,以为是猫咪的玩具。鸟像时间里的东西,找不到存在的痕迹。中国被骗大学生的旁白叙述很王家卫,囧。葡萄牙破破旧旧的房子很好看。原来是导演送给八岁女儿的礼物,可爱。
药不能停
倒是很像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的,山鲁佐德也会遇上创作力为枯竭,以致不得不逃出宫殿到民间采风。不明白的是,捕鸟人故事中突兀地插入中国留学生故事有什么含意?
拍成纪录片了最后,摄影方面比前两章出众些
雕虫小技,欺世盗名。导演很自恋,以舍赫拉查德自况,企图以古喻今,警醒迷醉之人。
@ Arlequin. 又找回了看第一部时那种神叨叨又温柔真诚的调调。何况还有不少个人喜欢的元素:马赛—Cassis之间的峡湾,里斯本的小街,鸟儿和养鸟人的生活,若干版本循环往复的音乐Perfidia…… 以此结束一夏观影季,甚好。
@NYFF 导演的这一部玩的比较野,催眠效果极佳!主要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 Scheherazade关于故事本质的剖析,导演把女主拍得超级美;另一个葡萄牙养鸟人的生活记录,真的就是纪录,一点都不掺水的纪录,映后访谈各种人也对这部分意见分歧很大,我的解释是因为无聊所以更是现实。杰作谈不上,野心之作吧
看一群大男人像個娘兒們似地糾結自己家的鳥兒唱幾首歌,實在太逗了,大愛,2015.11.18@金馬-華山
完全将文本与影像拆开的实验,文本像拧开水阀般倾泻,影像更多沦为讲述故事的背景板,完整看过后确实觉得无聊,像在电影里阅读一本插画精美的故事书(一千零一夜?
王后出逃,在岛屿上遇见情人。继而又回去讲起迷醉燕雀之歌的故事。故事淡化了,充满了燕雀的歌声。旁白没有了,用字幕代之。这样作为结尾还是很舒服的。
六个多小时的牢骚
前两部谢赫拉莎德想是积累的故事丰富,讲出来的味道或浓烈或沉郁,本集怕是词穷了,不得不添补些自己的故事,唯一的故事寡淡地关注那些捕鸟驯鸟让鸟儿闷在笼中比试歌唱,就像谢赫拉莎德本身,陷入国王的床帏,终有素材枯竭之日。
从“雪拉莎哈德”的叙事困境开始第三部叙述,不太明白反复出现的“沉默”、“继续讲述”时间转场外的其他作用。过半之后,声画开始分离,如“北大女生”部分两者割裂开各自叙述,乃至引入直接阅读的文本。直至电影末尾一直在做现状的审判,没有回到最外层叙述,雪拉莎哈德也不给定结局。
虽然看得昏昏噩噩,居然坚持看完了,第三部最无语,养鸟人的心境实在无法理解,可能有啥深意吧。北大女孩的故事又是出于西方导演对中国人的臆想吧,北大政治关系学院学霸,就这样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想啥呢?为啥这个导演老是喜欢@中国呢?每一集里都有,不是负面就是荒诞,第二集里十三个情妇也看着可气。估计对葡萄牙的黄金计划非常不满意吧。但还是看下来了,这些演员,演得可真好呀,大部份画面也好。还有音乐,包括某个地区群众集会唱得国歌,也很好。
这个系列,看得我很艺术
A / 在叙述者陷入塞口之后,虚构元素开始在现实里自由穿行,而记录的影像也开始嵌入虚构的多个层级。画外音被更多文字所代替后,银幕上开始出现不同速度线条之间直观的节律差异;而音效设计则因为承担部分剪辑功能而显露出更高的强度。鸟儿的歌唱与风的旋卷,都被提炼为一种必然的叙述姿态:即便只能在废弃之地相聚,我们仍然拥有荒野。
谢赫拉沙德从个人危机到最后心态自然的过程,正常的同时,也难免让人角色悲伤。最后这部捕鸟人的部分弱化了叙事技巧,类似于导演前作【禁忌】的状态,默片的既视感,燕雀的鸣叫声一直没有听过,燕雀就像这里的讲述者,但是只有片中的养鸟人才能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