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当中最感动我的就是 Lucy 姐姐 那句”我的孩子将比我有更多的机会——说这句话让我很痛苦,但是这是事实。
“哪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自己民族的自豪感,愿意承认自己的社会不如人?
而为什么一批又一批的愿意忍受移民程序的繁琐,种族间的歧视,重建生活的艰辛?
——为下一代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我想这个可能就是Full of Grace 的定义,为了另外一个人可以自己做出牺牲。
那些从穷困地区扛着行李落脚在北京上海深圳忍受城管大叔呼来唤去,从事最脏最累最让人看不起的职业的那些同胞,何尝不是如此?
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城里人有同等的机会!
导演在洛杉矶长大,从小看到从拉丁美洲移民潮,这些不能够在美国政治和媒体上代表自己的人民,却占有美国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德克萨斯这四个省三分之一的人口。
那么只能由美国人来为他们说话。
主人公的年轻美丽,加上勇敢和倔强的性格只是吸引观众的基础,真正的故事是在讲述她经历中的一个有一个的充满风险的劫难。
让人时时刻刻为Maria的未来捏一把汗,为她的命运同呼吸共命运。
这些劫难是谁造成的呢?
是邪恶的罪犯?
霸权的政府?
还是腐败的警察么?
我喜欢这种没有恶人,只有厄运的故事。
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世界观。
故事里面没有坏人,就连毒贩都是基本上盗亦有道。
Maria和这些命运凄惨的女同胞们,都是因为贫穷,社会问题,政治原因成为命运中挣扎的可怜人。
这和《悲惨世界》中的人们不尽相同。
这个故事在美国HBO 电视网上播放。
希望能够提醒广大本土长大的美国人,他们周围的这些”外来者“,经历过什么样的艰辛——或许也是在提醒他们,他们的父母或者祖辈为了这一代有”更多机会“,付出多大的代价。
最近看过三部电影,表面上非常不同,却又不得不让人联系到一处。
《万福玛丽亚》(Maria, Full of Grace)说的是哥伦比亚少女铤而走险,偷运毒品到美国的故事。
偷运的方法是将毒品包裹起来,吞下去,倘若不小心,毒品破裂,立即就会死人。
整个过程几死几生,不过还好,最后有惊无险,马里亚留到了纽约,面向一个完全未知的未来,因为回头无岸,有的只是无边的绝望。
阿富汗电影《摘下面纱后的少女》(Osama)说了个真实故事:塔利班统治期间,一个女孩父兄都在战争期间身亡,母亲失业,可是在塔利班政权严禁女孩在无男性家属陪护的情况下出门,所以根本无法去工作。
Osama只好女扮男装出去找生路,每天都走在死亡线上。
孰料不久,就被塔利班征去参加军事训练,身份暴露,本应判死刑,最后这个还未成年的少女被赏给塔利班一个妻妾成群的小头目,从虎口走向了火坑。
片中女性的绝望让人触目惊心。
现实生活也差不多,饰演女主角的演员电影演完后,命运仍然没有得到多少转机。
想来魏敏芝比她还要幸运得多,好歹还去上了大学。
最悲惨的是柬埔寨的影片《插田人》(Rice People)。
片中说的一户人家,只有一个男丁,却在犁田的时候踩中刺中毒身亡。
种植和养家的压力几乎是灭顶的,让这个守寡的母亲神志不清。
最让人感叹的还是下一代的命运,一季水稻还没有插完,父死母疯,大大小小七个女孩在近乎绝望的环境下,以血肉之躯阻挡命运之轮对自己的倾轧。
此片画面优美,但人物命运实在悲惨,让人感觉如同十八层地狱,一层层在面前打开。
更可怕的是,这不仅仅是电影,它是很多贫困地区女性的写实。
三部影片都把镜头对准了在生活中挣扎的贫困少女。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或是说,把美毁灭给你看。
相对于这些地方而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如若天堂一般。
只是让人无法心安的是,贫困地区的女性,生存仍然非常艰难。
比如农忙季节,农村的妇女一般情况下非但要下田下地干活,回家还要做饭,清早还要洗衣,有的还要带孩子。
她们几乎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条件,没有机会,也没有人关注。
她们不会来上网,也根本不会知道博客,她们没有声音。
可是她们绝大部分人就如上面三部影片中那些女性一样,十分坚强,也十分乐观,不管多少压力,即便自己的生活四面楚歌,也要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未来,送给自己的儿孙。
这样去看电影,不知有无问题。
朱光潜老先生说审美就要保持距离,无距离则无审美。
可是我等俗人,免不了还要把距离拉近,看看这里头的真实人生。
这几部影片都在国际上有很高声誉,可是大家宁可不看这样的片子。
世间少一奥斯卡,少一金熊,少一金棕榈,太阳照样升起。
让一些人在绝望的深渊中看到亮光,则善莫大也!
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
真实 让人唏嘘的真实!
哥伦比亚自然舒适却发展落后的小乡村美国纽约纸醉金迷充满机会的大都市两个地方我恰巧都去过 生活过由于工作的特殊原因 电影里的女孩的故事 我深有感触为她们感到伤痛 唏嘘这样的哥伦比亚女孩子也许曾经于我就近在咫尺 也许曾经我们还打过招呼 交谈过一起喝过cafe con leche 一起逛过feria de Flores也许现在我还和她们中的某一个 因为我的工作有着某种联系青春漂亮得让人动容的哥伦比亚女孩 Maria和Lucy 如同我在哥伦比亚见到的数不胜数的拉丁美女一样有着让世界其他国家大部分女人艳羡的美貌却过着难以改变 世代延续的清贫孤寂的生活我看过不少哥伦比亚电影包括中国能看到的 和只在本地放映的 无一不为它们的真实所感动没有超人怪兽 没有特级打斗 没有飙车 没有打不死的侠客大部分的精力用在讲故事善于讲故事 是哥伦比亚电影最大的优点哥伦比亚温暖和煦的阳光美景或炙热或悠扬的拉丁音乐真实 舒缓 动情地在讲给世界一个个故事讲给世界一个真实的哥伦比亚讲述真人的真心 真爱 真性情勾起我对哥伦比亚那个我曾经生活过的遥远国都无尽的思念和深情
今天看了《国家的常识》,讲到墨西哥那章,讲到毒品cartel,我就想到Uli当时打工时给我讲到的墨西哥的,和哥伦比亚的毒品交易。
今天在中来大寝室搜搜,就想看这部电影。
哥伦比亚,其实是一个很美丽浪漫的名字,西班牙语虽然让我觉得不如法语好听,优雅,但依然是很有味的语言。
平静的小镇,只有剪玫瑰花的工作;而首都波哥大,只让我看到所有大城市的弊病,脏乱差,这可能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明显,或者说,拉美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看了电影,总是会觉得这个世界上的生活会有这么多不同,当我还在烦恼考英语,继续学习,追求degree的时候,有多少哥伦比亚,墨西哥少男少女在干着毒品的工作,在拉美,很多人就以此为生,不会觉得很惊讶。
生活是残酷的,如lucy这样的,拉丁裔这么多人生活在美国,似乎也喜欢说西班牙语,让我想到亨廷顿的《我们是谁》,这是一些联想。
人生陷入困境是常事,在《万福玛丽亚》中,我们看不见哥伦比亚浓郁的民族风情,听不见那大海温柔的叹息,唯一得知 便是生活在那种穷困环境中的人们。
《万福玛丽亚》是导演乔舒华·玛斯顿的电影处女作,有过拍摄连续剧《法律与秩序》的经验,《万福玛丽亚》这样的电影也自然是驾轻就熟。
平实流畅的叙事,客观冷静的记录,将每一位观众都引入一个罪恶的魔窟之中。
当一个十七岁的小女孩怀着身孕决定运送毒品补贴家用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上帝死了。
生活大概远比电影要残酷。
每次看欣赏第三世界国家电影的时候总要做一番挣扎,在这些国家中,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真实故事在上演,大多数故事都是关于绝望和死亡的。
导演在《万福玛丽亚》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刻意去强调环境的艰苦,而是通过人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哥伦比亚底层百姓的情困潦倒。
在电影中,玛丽亚一方面受到残忍毒枭的欺压,另一方面受到美国海关警察的冷库对待,对于十七岁的女孩来说,这样的世界,除了残酷,没有更多的形容。
女主角玛丽亚的视角和经历是整部电影的主线,观众只能跟随着玛丽亚来了解那个残酷的世界。
从叙述手法上看,乔舒华·玛斯顿并没有可以的炫耀自己的拍摄技巧,反而用一种最真实简单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平铺直叙,运用剧情本身的张力来推动电影的继续,用演员的真实情感来充实整部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配乐。
以往,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配乐会成为烘托情绪的一种手段,而在本片中,所有的情绪和张力依靠的都是电影本身的剧情。
十七岁少女的人生挣扎是绝望和悲伤。
在任何一个国家,穷苦的人们想要出人头地,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
十七岁的玛丽亚不仅要撑起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要尽量帮助姐姐来养活她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困境,玛丽亚投射出来的是一种不符合年龄的坚韧。
虽然导演一直将镜头放在玛丽亚身上,但是,纵观全篇,导演依然将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中的人民,为了生存而需要担负的代价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遥远的第三世界国家,玛丽亚这样的任务比比皆是,年轻气盛的性格和低三下四的工作处境相互冲击着。
他们拼尽全力想要得到自己渴望的成功。
导演在本片中并没有过分夸大哥伦比亚的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而是用写实的手法,旁敲侧击的让观众了解到哥伦比亚的绝望和悲伤。
整部电影除了玛丽亚的选择和坚持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则是所谓的美国梦。
在美国式资本主义商业机器的压榨中,他们都认为美国便是掘金圣地。
当他们冒着危险来到美国的时候,得到的是冷漠的海关,怀疑的态度。
哥伦比亚的毒枭将她们作为运送毒品的工具,而美国司法机构却将她们视为危险的所在,到最后,她们拥有的只是被人宰割和永无止尽的折磨。
一部好片.平实地叙事,并不故弄玄虚地制造什么戏剧化的冲突.而真实本身,已足够有力.想起那部<醉马时刻>.都是这样的真实的力量.选择.要么在哥伦比亚的脏乱差环境和工头的非人待遇中辛苦劳作蹉跎一生,要么用自己的生命去赌一把,做一次运输毒品的骡子,换得一些钱财,甚或另一种生活.会怎样选择?该怎样选择?如果换做是我?这样注定的一生中陡然出现的转机,我会放弃吗?真的很难抉择.天色向晚,山路未明.远远闪动的一点光亮,是否温暖所在?或者,即使没有温暖,是否会比此刻更糟?鬼火?而剧中哥伦比亚工厂和街头的熟悉场景,与中国是多么的相像?甚么叫"担心将要拉美化",其实早已是事实了...剧中的女孩,和那个死去女孩的姐姐,也都终是选择了在美国留下来.因为,有希望...2006-11
独角戏金羊毛看节拍器的时候就很想看这部片子,看的过程中恍然大悟,是类己的故事,哈哈未成年女孩胆怯却又勇敢,有着自己的倔强和善良。
我想导演还是很了解人性的,那个年龄和经历的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任何一个感觉可以依靠的人,都是会去相信他,依靠他的。
至少我很长的青春岁月,都是那样的相信别人。
底层的朦胧爱,是没有的,只是彼此获取利益,很赤裸裸。
主角一直也没有主意,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但是却勇敢的走出来了,喜欢这样的故事和结局。
演员表演真实自然。
在看B超时露出像孩子一样天真甜美的笑容让我动容。
而此之前都是沉重压抑,小小年纪就已沉稳世故。
片子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陈述,没有站在道德的任何一面,每个人都有生存下去的理由,做着自己的选择。
当人生活在不堪的最底层时,就很难有所谓正确的道德上的价值观。
如果这部片子早几年看到,恐怕我是不会接受,觉得太过黑暗;而现在心智成熟可以接受到,不对别人做批判,但你可以,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不精彩 平平淡淡的 不惊险 居然归为惊悚片
讲述的是一个哥伦比亚女孩玛利亚用身体贩毒(吞下一包包的毒品)的故事。
影片的宣传语是Based on 1000 true stroies. 成千上万象Maria一样的女孩冒着死亡的危险走踏上了飞往美利坚的航班,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他们不知道。
影片中Maria是一个当出生在哥伦比亚小村庄的17岁女孩,不甘于简单重复的工作和糟糕的环境,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结识了毒贩子富兰克林,她的生活即将发生改变。
影片中Maria问已经“去过”两次纽约的Lucy, 美国怎么样?
Lucy无不向往的说那里很美很整洁……,或许就是这样一句话促使Maria下定了决心,踏上了这条生死未卜的道路。
Maria身怀六甲,“带着”62袋海洛因来到美国,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换回了那本该属于她的钱,当她准备踏上回家之路的时候,又是Lucy姐姐卡拉的一番话,最终让Maria决定不在回去,因为卡拉告诉她,这里总是充满着希望总是有那样这样的机会,为了孩子当初的她决定留下,不管多难。
或许这就是影片想要让观众思考的“题目”,是什么吸引了成千上万和Maria一样的女孩走上这样的“旅途”,又是什么让她们留下。
想起了Seven(七宗罪)里,老干探的独白:“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只同意后半句。
” (Ea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believe the second part. )
非常感人。
美丽的女主演过巴黎我爱你
被埋没了吗这部电影?
拍的好拖拉 女主真美!
太现实了,又太理想了。生活太沉重了
柔胶让背景显得模糊,从而使女主角顿生隔绝孤立之感
西班牙语果然是优美动听,喜欢的桥段是关于屋顶的那一段
地狱仰见天堂的距离,现实照亮梦想的通道。剧本结构与拍摄手法都是简单且扎实的好,平静克制却又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真实自然,充满灵性的表演给人过目不忘深邃。非常感人的结尾,身陷不幸之中,心向不幸之外的感动。
被钦定的女主角演员,和结局一样留在美国发展了
情绪冷漠的让人感觉窒息。
人家17的时候都早恋怀孕贩毒了,我17的时候还语文数学英语呢
最终留在美帝做非法移民了……
震惊了,真的震惊了。把希望交给了“美国梦”也同样让我震惊。
打击毒品。
真实沉重的小片子
吃进去,拉出来
越来越喜欢Catalina了,结尾很好,力道很足。
这其实是个关于梦想的残酷命题,冷静的近乎冷漠。
本片是关于体内藏毒,题材比较新颖,而且导演拍的很写实,很紧张,也很残忍,属于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