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第一集的一半,啥玩意儿?
什么意思?
看着评价挺高,开始看,直接懵圈。
谁能给解释?
解释啥意思?
前情回顾都看不懂,第一集哪儿来的前情回顾,这是一种新的手法?
求助,求助,发个评价还得凑够140个字,好难呀。
我没看,咋来的剧评,不求助,感觉看不下去了!
进入一个死循环,想看,又看不懂,求助还得凑140个字。
第一次有想写豆瓣评论的欲望,一定要留给迄今为止我最爱的剧。
人生在世,要感恩在正确的时间里相遇的那些缘分,其中,就包括《鹤唳华亭》吧。
虽然每每动思,都忍不住会流泪。
早就注定的死亡结局,太子殿下应该是很早之前就预感到了,军权和皇权的二元对立,是无解的,要想忠孝两全,他必定不会是留在棋盘上的那颗子。
既然来了,就当是一场虚妄的体验,但还是太痛了。
当亲手一次次地剪掉了自己的羽翼,殿下说:我知道,其实是到不了的……到不了他心中的那个理想国的。
当最后一片羽翼落地,他才彻底死心了吧,已经够刚强了,所以真的不必再忍了,死亡才能解脱啊。
你还说:仍期待轮回,期待再相逢。
但这个时候,真想大声说:去吧,殿下,人间不值得,这么好的你。
《鹤》虽是架空剧,但内核现实得血淋淋,才会让人有剜心之痛。
杨导华亭才子实至名归。
最后的结局处理,没有给皇帝亲手处理武德候的时间,而太子以命相谏,也使想做明君的父亲陛下最终有所顿悟,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改变了现实。
感谢杨导,全了太子天真,全了天下赤子的天真。
好在,还有最后的这点光,不然,真的会反的。
(比如,去刷priest的《杀破狼》,缓解一下。
)这是一部反权谋的权谋片,因此最后只能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最后的镜头,巍峨的宫殿和皇城被大雪清洗干净了,这部剧,每一帧都不能漏。
)双鹤展翅而去,畅游祖国壮丽河山。
最后,感恩我们的殿下曾经来过,也庆幸这样的太子不曾真的来过。
青史尽数成灰,如今,只剩不熄的凡间灯火,仍然在给众生温暖。
也许,人生在世,仅需感恩平凡中正确的遇见,那些对的人,对的事。
能明显感到不是一个编剧,太子和赵王人物性格都与《鹤》有断层。
但是,一则玉带案总算有个像样的权谋,二则太子现在这个人设终于能把结尾逼杀和自杀的逻辑讲圆——我怕你成为舅舅,怕我成为我爹;非正道而来的、成王败寇的江山,我宁可不要。
从这一刻起,他终于不再迷恋父亲,终于成人了。
我不认同,但能理解:这就是卢帝师心目中的好皇帝。
至于痛快一死之后顾家军什么下场,心心念念的“道”又由谁来卫护,老父暮年丧子身体撑不撑得住,大皇子六皇子会不会有新一轮的阋墙之争,天下会不会因此再陷变乱,那就顾不得了。
殉道,但又好像不那么在乎道呢。
无论如何,这是第一部把“太子悖论”完整展开细致勾描的国剧——皇帝-太子的猜疑链是无解的。
太强怕逼宫,太弱怕败家,立长君怕等不及,立幼子怕旁落妇寺、外戚、宗室。
越是强势的君主,越难逃这个死结——卫太子,杨勇,李承乾,李亨,胤礽(我还是读书少了)。
这样的前提下,任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梦;雍雍穆穆堂堂皇皇下遮盖着的,从来都是血色。
宫廷剧不该是玫瑰色的,它从来不是一个善恶故事,它也注定没有happily ever after。
天下权柄操一人手的制度在一日,不死不休的争斗就存一日;这不是一出被villain打败的悲剧,这是所有人斗所有人的悲剧。
一切不能呈现这种底色的宫廷剧,都只是仅供意淫的爽文。
但是《鹤》在写死太子之后,还是不能免俗地“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可惜了,没能善始善终,前后的逻辑又是断裂的。
第二个悖论是“儒生悖论”——太子,到底该不该是个真正的儒生?
这件事,一定难为死了无数愿意想一想的皇帝。
“崇儒重礼”是合法性的一种来源,是争取士心的杀手锏,但是完完全全照着圣人的教导做君王,无异小儿持金过闹市,难以招架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的窥伺,难以在权力巅峰这个事实上的丛林中生存。
“儒表法里”是比较实际的答案,但是连拼杀出来的帝王自己都未必有这个自觉,更不情愿认账再传给儿孙。
皇帝们给皇子请的老师全是大儒,不过,用心学进去的好学生多半要吃亏——有些课,注定是要跌个跟头才认识坑的。
至于有没有这个悟性,又有没有那个运气,就看命了。
弘历是命好的那一类,年轻皇帝,还有空间给他慢慢调整。
萧定权,就属于读经读傻了的倒霉蛋。
讲道理,以君王的责任而论,他真不如乃父多矣。
既已身居九重,又要清洁无垢,保全天真,凭什么?
当家人手里的事,黑白分明的极少,两头为难的极多;多数时候,不过是在“糟糕”和“更糟”之间小心平衡,在“杀一人”和“杀五人”里艰难取舍。
没有这点觉悟,这个太子,还是不做的好。
有赖同行衬托,《鹤》和《别》的美学和台词是真的好,好到让人忍不住沉迷,好到超越此前此后的全部古装戏。
可也恰因为好,叫人很难不对它有更高的期待,也很难不在期待落空时格外意难平。
称呼、仪礼、态度都是对的,可是每每关涉权谋、兵事,便有儿戏之感,仿佛是宋明时的深宫妇人,写身边事行有余裕,写院外事就露了根底。
还有,主创对“命运悲剧”太着迷了,摆明车马就是要虐,就是要惨,就是要你哭。
虽然比琼瑶小说高级得多,可究底里是一样情趣。
这实在太可惜了——它本来有很大机会成为经典的,如今更像是消费眼泪的快餐了。
去年的鹤唳华亭结局可待,今年终于等来了别云间。
仍记得当初看到小说结局的不甘心。
太子明明赢了大王,五王的。
文昔已经有孕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结局。
直到今天,在最后几集里,看到长州百姓在战火中惊慌流离;看到舅舅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太子说你的骨是我的民,一瞬间意平了。
这就是太子的大勇。
这就是他身为太子的抉择。
萧定权不能对不起他的百姓,不愿以一城百姓为质,不愿因夺权让百姓忍受战火之苦。
身为太子,他没有对不起子民,可作为阿宝,他辜负了舅舅与逢恩。
所以平稳收回兵权后,太子的任务完成,作为阿宝的他自尽了。
女主身为陆家女儿,她没有对不起父兄,可到底真心相伴一场,为五王传消息时是否觉得背叛了太子的真心。
所以复仇之后,文昔的任务完成,作为阿宝的她陪他去了。
剧中的皇帝比书中更立体,君父难为的无奈。
正如剧中所说,作为父亲,他对不起阿宝;作为皇帝,他不悔。
集权是皇帝为萧家天下必须做的事,他的任务已完成,作为父亲也只能不称职了。
欣慰的是电视剧里的皇帝最终叫出了一声阿宝,立太子和文昔的孩子为太子,许昌平为太傅,愿从此海清河晏。
所求即所得,原来结局是这样的无上圆满。
一直在玩笑说等顾逢恩自刎,要放鞭炮庆祝,可真的等到他自刎了,心里说不出的惆怅伤感,我感觉自己失恋了,哭晕!
这个角色真的既讨喜又悲情。
曾经的儒哥哥,意气风发少年郎,只为入仕辅定权。
因为出身高贵,做什么事都大大咧咧,骑射投壶都是半吊子,可能是天赋,武将世家的孩子,即便不从武这些事也做得比定权好,但他也从不会在射柳宴之类的场合展示。
在春闱时,是个连下场都要裹着袄子插队进场的嘉义伯,是个连衣服别碰都会生气的儒生。
虽然文采比不过陆文普,但也算苦读出成效(可能没咋苦读)。
放榜日,骑着马,那声看榜去咯!
可不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鲜衣怒马少年时”,那样恣意潇洒的少年,眼里是带着星辰的,带着对未来最美好的期许,还天真地想着要改名字!
前期的他,真的像个小太阳,那声“三郎,起床啦!
”,仿佛整个剧的阴霾气都被扫尽了。
他的身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积极入仕却不求闻达,只愿伴在三郎左右。
弄香书生这四个字,听着都觉得讨喜,他帮太子调梅花香那段就看得出,他对自己喜爱的事,是真的能做到极致的。
出生候府,年纪轻轻便是伯爷,年少高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皇亲贵胄。
犯了错,撒撒娇,唤声姑父,好像就过去了,像极了古装剧里的纨绔关系户。
他像个乖巧又爱闹腾的小猫,平时卖卖萌,主人高兴了就给颗糖吃。
家里大人常年在外,丢了一个孩子在家里和表弟一起生活,让姑父照看着。
可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真的万事随心。
所以他大概很小就懂得了,示弱和撒娇,只有藏拙才能让皇帝对他少一点戒备,对顾家少一点猜忌。
而皇帝也是如此,对于乖巧又纨绔的顾逢恩,他不介意在他懂事的时候赏赐一点恩德,反正他也没打算让这个顾家次子再掌握什么实权了。
他爱科举,如果春闱殿试都顺风顺水没什么波折,那就赏他个小官,全当恩典。
若是出了事,正好夺了他的本科功名,断了他的入仕的念想,反正顾家也不能再出一个中书令了。
像是养了一个宠物,乖巧的话给它买件好看的衣服,好吃的猫粮,带它出去散散步。
要是抓狂惹祸的话,就把它关在笼子里,断了它乱跑乱闹,渴望自由的心。
很残忍吧,可对于上位者来说,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罢了。
萧鉴睿看似轻飘飘地旨意,其实也是最残忍的,这远比夺了伯爵的身份,来个四十大板更加残酷,因为杀人更本不需要动刀,诛心就好。
一直到长州事发,爹爹和哥哥失踪了。
他知道自己必须去长州了,他没得选择!
全剧开场的时候武德候在家闲赋了三年,可承恩哥哥不在京中,说明他们兄弟已经至少三年没见了。
逢恩出逃离京时,哥哥应该已经殉国了,也就是说,上次不知何时的告别,便成了兄弟二人的诀别!
到了长州,他成了和爹爹,哥哥一样的人,要靠一刀一枪,从那枯骨上挣功名。
他一直坚持的文人风骨已经抵挡不住边关的苦寒和血腥了,于是书生意气变成了将军铁血,从前被刀架着脖子也会有丝丝颤抖的他,杀敌变得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他说过,顾逢恩的教养里,没有背信弃义,可最后,为了太子,为了爹爹,为了顾家,他亲手把自己变成了自己最恶心的样子。
刷评论的时候才想起来,梨园说,顾逢恩是唯一一个由明到暗的人,曾经笑得多明媚灿烂,如今就有多暗淡绝望,曾经知世故而不世故,如今坚毅果断,霸气外露,成了一个杀伐决断的将军,他真的在被迫成长。
军中发生抢粮那段,快刀斩乱丝,斩副将,对峙李明安,那一刻的顾逢恩,身上再也看不到昔日那个暖萌的嘉义伯的影子了。
他知道,京城回不去了,太子见不到了,而自己,也终究不能成儒了......目睹父亲惨死,冒着灭族的风险也要把定权推到至尊之位!
他真的是抛弃了一切,才能做得出这样的决定。
这都不是最让他绝望的,当他发现自己什么都不顾的也要成全太子的时候(剧中提到他有妻子了,孩子也快出生了,我以为顾夫人的位置一直为我留着,哭晕!
),定权选择了站在他的对立面。
或许到这一刻,他才意识到,萧定权姓的,终究是萧而不是顾!
他的哥哥,他的爹爹,他自己,他们所一直努力辅佐和保护的人,终究是站在了他自己爹爹的那边。
哪怕这位帝王并没有给萧定权多少爱。
他说,“有些理想,只有到了那个位置,才能够实现。
”或许就像许昌平的父亲先太子,他无论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坐到那个位置,哪怕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又如何呢?
史书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个道理,顾逢恩他懂,所以他会在失望的那一刻,走得那么决绝!
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小顾的性格得益于他的出身,小顾的结局也源自于他的出身。
从功名被夺,哥哥战死的那时起,他的一生就已经注定了,去长州,保住顾家的军权,做太子的后盾。
定权有疼他的舅舅,爱他的阿昔,视他为亲子的老师,可逢恩呢?
他有什么呢?
帝王飘忽不定,敷衍至极的一点点恩宠吗?
武德候对逢恩的爱,或许太深了没表露出来,或许这些爱都排在了太子和顾家之后。
武德候说,“为父也曾想全你天真”,可最后他也只全了太子的天真。
逢恩是一个懂事又孤独的孩子,一个浪漫且通透的贵族,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这样的他,怎么不让人喜欢又心疼呢。
对于定权的选择,不做评价,他有自己的风骨和坚持,但那些因他和为他牺牲的人,老师、陆英父子、大表哥、舅舅、堂哥,到最后,一起长大的小表哥......他们的牺牲又算什么?
算是全了定权保持青春和干净的心。
我个人感觉,小顾的性子比萧定权更适合为君,受过儒学教化,有君子德风,亦是杀伐决断,处变不惊,霸气外漏,既有爱民之心,又可保江山稳固,边境安定。
刚柔并济,恩威并施,这样的君王,于国于天下万民,或许都更加理想。
像定权这样过于理想化的君主,只适合太平盛世,而非这样内忧外患的时代!!
自刎是逢恩最好的结局,可见他血染长城的那刻,还是顿感心痛,无限惋惜,无比悲凉,无奈和伤感。
长州城,埋葬得何止是那个恣意的少年,还有无数战士!
逢恩呐,下辈子,咱们为自己活一次好吗?
不为任何人,就当个小纨绔,在京城喝喝小酒调调香,没事骑射投壶马放南山,永远脸上笑容明媚,永远眼里星辰闪烁!
——致我最爱的顾逢恩from:一个失恋的河阳侯夫人ps:从高三毕业看书到去年看电视,今天又刷了番外,真的感觉顾逢恩在心里好久了,有点点小伤感,我太喜欢这个角色了,只能说大橙子和顾逢恩相互成就了对方!!
看完了,想说声再见!
逢恩,麻麻爱你!!
别云间 (2020)8.3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杨文军 / 罗晋 李一桐
很抱歉到现在才开始看这部剧,一个词形容,好剧。
大制作就是不一样,剧情、演技、服化道全部在线,虽然不是历史正剧,在我心里也达到了历史正剧该有的排面。
这个剧之所以没有被更多人喜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本身是个BE,而且太让人心疼,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二刷的悲剧。
因为祝卿好喜欢上了郑业成演员,所以就先想看看他的其它剧,讲真,剧抛脸这个词虽然被用烂了,但是当我看到顾逢恩我真的没有一下子认出他是郑业成。
我喜欢早期他跟罗晋的兄弟情,这可能是整部剧最甜的部分了,科考那一段是我一点都不想落下的剧情,顾逢恩为太子制香,为太子参加科举想要入仕辅佐他,兄弟情谊可见一斑。
看榜的那天,印象最清楚的,顾逢恩略到小性子的说‘我就是跟他们不一样’,娇俏(对不起,这个词用在这里是褒义)是我脑海里浮现的一个词,真的是少年啊,如果把他们的感情线展开来写,不比男女主BE的这条线好看多了吗。。。
最后悲剧的部分,有名场面滴泪成冰,我想是大部分人不原因再看的情景了,‘我将这皇位捧献于你,你却弃如敝履’ 这台词的穿透力。。。
郑业成原声确实也很不错,情绪也很到位,BE的部分我就不想多说了,就希望现在的影视剧市场,少点产出,多拍点这种有深度有感情有演技的戏,多给这种认真演戏的演员机会,让我们能更好的看到他们,出些高质量的剧才是根本。
好了,说回男女主,罗晋我一直挺喜欢的,他的剧都看过。
女主确实这部戏表现的也挺不错的。
我现在要去看一念永恒了,我期待能跟将夜1一样让我惊艳。
春风得意少年郎,横刀立马大将军。
以身侍道舍此身,喋血城头终践诺。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郑业成是个好演员。
)
写此贴之前,也是看了某贴对于太子道的申斥,在回复他的帖子中,所悟得的一些感想。
剧中形容太子,小怯而大勇,为道而死,为理想献身。
那何为道?
私以为,太子的道,应是天下万民。
道的终点是民,而术的终点是君。
当太子与逢恩在城楼抉择,你要当君,只能造反,这是术。
正如陛下与武德侯当年一样,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那让太子去二选一的人是谁,是顾逢恩,他想帮太子,他却不懂太子。
倘若顾逢恩懂太子,没有造反,等太子上位,也许那美如画的江山,他们能够看到。
倘若顾逢恩真的逼迫太子谋反,且最后登上大位,那真的能如各位看官口中所说,先造反,民不聊生后,再实现万世清平?
也许有,如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
但漫漫历史长河,又有几个朱棣、李世民。
况且太子与他们所面对的不同,太子面对的是外戚专权的风险,是军队干政,那到底是党指挥抢,还是抢指挥党?
你顾逢恩今天用披上道外衣的术来助我得天位,明日呢?
兄弟手足,但有些事是不能为,术不能以道之名践道,否则必将堕入术的深渊。
术为道所用,道是术的终点。
在下有些愚见,在现代,所谓术就是军事力量,美帝正是靠术而非道,多少南美、中东人民深受其害。
术能防人而不能驭人,我泱泱中华也有术,但我们有我们的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
假设未来,有人提议我中华以“正义”之名入侵他国,先用术打开其国门,再用道辅以人心。
但是术为道先,道为术用,又怎么抚人心,道在哪?
早在1931年,就有了那所谓“大东亚共荣”的说辞和勾当,真是可笑至极。
是道是术,诸公心中自有明镜吧!
说完道,那何为勇?
太子的死,让我想到了六个人,其中有位姓谭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戊戌六君子的死,是勇,萧定权皇太子,亦是。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第一集回忆剧情无可厚非,第二集应该直接结局旁白: 已向季春,感慕兼伤, 然后顾美人挺着大肚子,打扫大堂内案几的灰尘,之后默默的看墙上一幅画发呆,画上是一对仙鹤在宜昌三峡人家自由飞翔的山水美景。
在接下来,整个故事从太子自杀开始回忆杀。
倒序回放:从青春作伴好还乡 到 背锅侠(前太子之子) 到 二次背锅侠(舅舅儿子),反应人物心理变化,最后对逝去人的愧疚,自己的愧疚,对未来的无望,(最好留一份信件)保了顾内和孩子的周全。
最后一段原书对白结尾:画面:顾内人老了,儿子当皇帝了,是个好皇帝,自己黑白两发相兼。
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
经过某处,他忽然再度想起,这个位置,大概曾经种过一丛胡枝子,那是一种以风度取胜的袅娜秋花,有着柔弱的枝条、娴静的花朵和隐藏的坚贞的刺。
有一次自己无意从这里经过,曾经为它所牵扯,也曾经为它所误伤。
---《鹤唳华亭》
太子殿下的道,是大道,是纯净,是河清海晏,天下盛世。
太子殿下的道是舍身取道,是至清至明的理想,是为万民谋福祉的祈愿。
但为什么这么美好,这么充满希望的道路,却让我哭的不能自已。
其实我不相信有这样的人,纯净青春,坚韧正直,小怯而大勇,这样的人如何活呢,如何活在浊世呢。
再倘若生来便是位高权重之人,能正直已是不易,更何况干净青春。
可是可是我真的见到了这样的人,原来是这般让人心疼。
活原来容易,我拥有的少,便不想那么多,为人淡漠,遂无力去作为,活的容易糊涂。
活着原来不容易,我挣扎着出生,堪堪长大,不懂世事,只想伪装融入,到头来没有自我,郁闷寡欢。
看到好的作品,总是想说写什么,说再多其实是个人与作品的互动,也像个人与人物一同历程到终点的离别发言。
当历程中,作品变得越优秀可信,人物变得越鲜活真实,结束就变得越难忘殇情。
一生一世,生生世世。
太子殿下再等等文昔,你懂她的,就像她懂你那般。
真的很喜欢这部剧,难过难忘难离别。
咋说 有点点让人感觉拗口 特别太子天天就是个别扭神
男版大如真是气死个人。
萧睿鉴呐萧睿鉴,哪怕雪地里几摔,三郎房前推心置腹也改不了结局,你们注定做不了父子啊……好剧,可以的! 我还是恨广电,垃圾广电!
近年国产剧的妆造质感不怎么样但从头到尾命运弄人的悲剧感还可以,结局太happy ending了(对悲剧来说)再减分。
鹤唳华亭的番外,前一部看不下去,这一部直接弃了
弹幕好多吐槽男主台词顿挫。而我反而觉得喜欢。因为他每一句话都像是思索了才敢说出口,而且这顿顿挫挫仿佛在念诗。一口气看完,哭了几场,又把鹤唳华亭翻出来看了看,决定再看一次小说!画面太美了。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天盛长歌。
为啥改名,为啥还弄个番外?
鹤唳华亭剪掉的部分凑了个番外。被科普原著类型叫“SP训诫文”,被网文标签化后的性癖震撼到,我说怎么虐得憋屈、男女视角错位。因为若把主视角放在太子身上,就好理解那种君臣父子主仆、上下规则制度式的SM——你们的脑洞可真花啊。看《鹤》时就很别扭,历史幽微处的纠结、礼教压迫下的诛心、视觉古典美,确实能击中潜意识里的文化审美需求。然而,格调想要做高去写人性,结果谋略缩回强行虐女,家国变成血缘怨怼,病态偏执拧巴猜忌血亲阋墙,只显得情节浅薄刻意;窝在“宫”里机关算尽,毫无底层民生视角,却动辄口称黎明百姓;用太子身份、其实调子还是清高文臣的所谓殉道美学(嗯文人就好这一口)。搞不懂,纯做虐爱古偶不香吗?解放了的人,为何却钟情于“文人风骨”“礼教之殇”?要我说,革命可真是太好了,一把火烧了三纲五常的世界不好吗?
这两父子太智障了 都只会窝里横
审美疲劳的剧情
人物刻画生动饱满,全员演技在线,情节千回百转,台词、镜头以及各种伏笔和呼应的创作美学值得推敲细品,有了这12集故事完整了,也解了正片中的诸多疑惑,更有底气说这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古装佳作,只是不懂这12集为什么过了一年才上映,还分两个条目。皇帝提防儿子篡权的同时,为他设计了踩着皑皑白骨登上王座的成君之路,但萧定权虽恪守礼教却也重道轻术,甚至试图以身殉道换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他太倔强执拗,也太天真、太理想化,最终如宿命般眼睁睁看着想要护着的人一个个消失于尘世,自己也一步步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实在令人唏嘘。然而皇帝的悲痛是一时的,如有续篇,前有六大王,后有顾逢恩的儿子,阿琛的储君之路难免也将经历数载腥风血雨,无法展翅翱翔于天地之间,甚至于会在身不由己中惶惶度日,这恐怕是男女主最不希望看到的吧。
一个大写的人
虽然剧情颇多遗憾,但我真的是爱惨了这剧的服化道和台词,满满的中国古典文艺范,以及镜头画面的唯美细腻
可待的意思是,请你,等等我。缓了两年,终于看了结局。
破烂
感谢杨导不负可待。能补全到这个程度,无憾了。萧定权与萧睿鉴在广义上的政治志向其实是一致的,可萧定权想走的道他所理想的道,与萧睿鉴的道也就是帝王的核心政治目标(削减外戚、加强中央集权)有着天然的冲突,没有调和的余地。他的出身,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逃不过的抉择,无人可全其天真。一开始萧定权是不全懂,全懂了之后明知不可调和却还是不愿:既不肯一心为君也做不到一心为臣,他不想仅全自身甚至不惜舍了自身,也依然拼尽全力地想要全一个家国天下。所以父子二人,最终还是避无可避地走向了彼此诛心的结局。从故事角度来看,萧定权的悲剧或许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必然的结局,但若从个体角度来看,他的一生都是一场人性挣扎着向时代和命运发出的反抗。可感可叹。
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失去所有包括他自己,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血脉!不喜欢结局!
在这样一部有风骨 反权谋的剧里 我以为爱情这个主题会是最无所谓的存在 可是结局里 双鹤那无悲无喜不动声色的诀别 着实让我破了防。在这俗世里 爱你的人希望你能够活着 活着就好 而懂你又爱你的人 是可以放手让你寻得解脱的 虽说鹤从头到尾都是悲剧 可是在能够默认生死的双鹤的爱情面前 却是这个悲剧里为数不多的动人片刻。萧定权 你这悲苦的一生中 有过老师 有过舅舅 有过儒哥哥 有过王翁 有过母亲 但有过阿宝 才是你的幸事。这部剧也如它的主角一样 在权术当道的皇权下 我有我的道 也坚守自己的道 甚至为道而死。在这个利益熏天的影视寒冬里 鹤也有自己的道 并为之坚守 不迎合不篡改 从始至终 从里至外 一直贯穿。
看了这个结局 感觉鹤唳华亭给两星都给多了
我朝丧剧只配延期改名换姓,2020.9.22,君子今日,百罹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