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先看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所以觉得这部电影有些些这样的感觉。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位Mr.Rogers,和他对话其实是和自己对话,剖析最深处的自己,以及不愿意面对的自己。
Mr.Rogers看似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其实是写过大人的童话,多了些深思,生活不再只是幸福结局的童话故事。
在这部片子中,汉克斯再次扮演真人,罗杰斯先生。
这个真人在全美家喻户晓,知名度跨越了几代人。
看海报的话,会误以为汉克斯是影片主角,误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罗杰斯先生生平的传记片,然而剧情告诉观众,no, no, no,罗杰斯先生在故事里只是配角而已。
好,原来不是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那么看完电影之后,作为一个从未看过他的节目甚至不太清楚他在美国人心目中地位高到什么程度的观众来说,我有体会到一丁点罗杰斯先生的伟大之处吗?
没有。
我能明白影片中的罗杰斯先生到底怎样帮助了男主修复与父亲的关系吗?
不能。
从我了解到的各种关于罗杰斯先生信息判断,他一定是个特别善于沟通尤其擅长与孩子沟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可是电影中的罗杰斯先生像是一个身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业余时间还兼职用布偶开导别人的公益心理医生,而且这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心理医生总是刻意摆出一副善良且愿意倾听别人的模样,就好像在说,“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我们可以谈谈。
今天不想谈没关系,我会让你开口的。
”也难怪男主一开始那么排斥跟他和他的布偶对话了。
电影的创作者们大约是想用“大人物的光芒照进小人物的生活”的思路来表达“罗杰斯先生不仅仅影响了儿童,还影响了成人”这个观点,然而男主对父亲多年的怨恨会因为一个外人几句心灵鸡汤式的劝说就化解么?
父亲当年的冷漠已经让男主对于人性的善良产生了怀疑,他去采访罗杰斯先生之前就已经怀疑对方的善良是假象,那仅仅见了几次面,不但这种怀疑就烟消云散还顺带原谅了父亲?
我不是不相信真实世界中的罗杰斯先生没有这种能力,只是,男主的设定就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人不是么?
要取得这种人的信任并且让他放下对血亲的怨念,这一切在剧情中都来得过于容易了。
罗杰斯先生的言行对于男主的影响,其真实度和感染力甚至比不上《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中男演员的书信在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汉克斯此前扮演真人的片子都比这部要好看很多,规律大致是这样:当他演真人的时候,要么让他做主角,参考萨利机长或菲利普船长;如果他演真人又不做主角的话,就找实力相当(不仅仅演技方面)的演员做主角,参考大梦想家或华盛顿邮报。
这部电影最明显的拧巴之处就在于,既没有让汉克斯做主角,尽可能的讲好他的角色的故事,也没有实实在在的宣传他的“配角”身份,连主角都未出现在官方海报的主要版本中,甚至连蓝光碟封面也只有汉克斯一人。
马修·瑞斯和克里斯·库珀这两位在片子里贡献了精湛的演技,尤其库珀,但由于这样不伦不类的方式,影片既没有塑造好罗杰斯先生,也没有让主角和其他配角得到他们应得的褒奖。
所以,真的不如让汤姆·汉克斯做主角,老老实实拍一部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吧。
“What are the biggest problems most parents have?” “They forgot their own childhood.”“He’s not a saint. He has temper. It’s just he practice to control it every day. “ 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的朋友圈的slogan——“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紐約地鐵上被人認出后的大合唱讓我想到小時候娛樂活動有限,大家看的動畫片,電視劇,娛樂節目有很多交集,比如很多上海土著可能都知道智力大衝浪,如今的生活雖然我們有了多得多的選擇,無比的豐富多彩,但人和人之間的共鳴卻仿佛少了很多,所以對立紛爭才會愈發嚴重吧。
感慨精神世界的供給充分也是一把雙刃劍啊感覺Roger就像是人民糾紛調解員LOL,有耐心有能力去聽見去看見每一個普通人,真的是比很多衹是工作賺錢的心理諮詢從業者要強百倍了吧主角也叫peanut LOL,確實很多時候我們悲傷衹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仿佛我們快樂了move on了就是對在意的人的背叛,但Jack對Rose說的,要答應他要好好活下去,活出精彩人生,這點真的很棒
2019年的电影《邻里美好的一天》, 乍一看很鸡汤. 一个圣人救赎了一个带着破碎童年的记者. 我想, 可能还是因为, 记者内心里, 他自己, 也是想把和父亲的过节给翻篇了的. 圣人只是给了他一个理由和一个和解的思路, 他自己就坡下驴了.已经过去的事情, 就像篱笆上的钉子凿过的洞, 即使把钉子拔了出来, 那个洞仍然还在, 及时费心填补, 也不可能修到和起初一样.而记者自己也在八年的婚姻之后, 面对几个月大的小婴儿, 他其实并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 他仍然在逃避.有了孩子, 这也是一个契机, 让记者的老婆也在背后推动着记者和自己的父亲去和解.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人, 是情感极度敏锐, 非常能够感应到别人的情绪的. 这是一种天赋.记者第一次看到圣人(罗杰斯先生), 是罗杰斯在处理一个手拿光剑的淘气小男孩乱劈, 他蹲下来喝男孩双眼平视, 问男孩是不是拿着剑感觉自己更加强壮了 完完全全典范版本的同理心倾听片段.作为牧师出身的圣人, 是有一点点传教的意味在里面的.结尾, 混蛋父亲得到的原谅, 一大家子和和美美在一起, 这也是基督教宣传的价值观. 当然也是普世价值观, 非基督教也是喜欢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吧.
不得不说,又是一个穿插讲述,似梦非梦的故事,我不知道电影在讲谁,谁是主角,或者大家都是主角?
No way,这是传记吗。
故事不是很复杂,比较新奇的是玩具与现实的穿插,飞机起飞啦,过金门大桥啦,有很多场景都是用玩具来表现的,奥这时候我知道了,这还是fred的传记,但是是从lloyd的经历来表现的,并且也是从lloyd写的fred的传记来改编的吧。
好的,问题解决。
谈谈它的内容吧,既然主角是fred,那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living saint吗?
在拍摄的时候他是的,但是没有人会一直在电视机里面,当他拍摄最后的场景,当他完成拍摄,弓着背,扶着腰,慢慢地踱到钢琴的旁边,然后坐下,开始了弹奏。
不一会,刚刚还在忙碌地拍摄的人没多久就全部离开了,fred还在弹奏。
拍摄棚里越来越暗,所有的灯一盏一盏地熄灭了,fred还在弹奏,但中间,当所有人都离开,但是灯还没全都灭掉的时候,他在钢琴的最低音的地方,猛地按下了一排琴键。
钢琴发出了低沉的乐声,就像fred之前提到的,也是他回避过的问题,
一部充满温暖与善意的影片,很喜欢它的开头,欢快的钢琴声响起,Tom Hanks 扮演的Rogers先生穿着一件大红色拉链款毛衣推门出来,对着你唱着“你愿意做我的邻居吗?
...”这真是多么美好的一天,而当他望着你的眼睛,缓缓和你交谈时,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可以治愈你那破碎的童年,而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I lik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
当然Rogers先生并不是圣人,他内心也有痛苦的角落,也有愤怒的时候,只是他知道如何用合适的方式来释放情绪,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让Tom Hanks提名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男配,并被金球奖授予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Tom Hanks也继James Stewart之后成为新一代的美国精神之光,两位都是我最喜爱的演员。
其实这部电影和Tom Hanks还有着许多渊源,他是Rogers的第六代表亲,而在1989年他主演的另一部影片“地狱来的芳邻”中,就有他观看Rogers主持节目的场景,不知他会不会想到30年后,自己会扮演这位节目中的主持人,就像豆瓣上有人说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横跨30年的大彩蛋,另外两部影片的评分也是惊人的一致,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的,哈哈哈
“这个世界并不总是美好的,这一点无论我们怎么做孩子们迟早都会知道,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
”—《邻里美好的一天》“What do you do with the mad that you feel? When you feel so mad you could bite. When the whole wide world seems oh so wrong, and nothing you do seems very right. What do you do?……'I can stop when I want to. Can stop when I wish. Can stop, stop, stop anytime....And what a good feeling to feel like this! And know that the feeling is really mine. Know that there's something deep inside that helps us become what we can. ”影片里罗杰斯先生唱过的一首歌,歌词很喜欢。
真实的罗杰斯先生在节目中也唱过(优酷上有找到)甚至在国会讲话中也有用到。
比起著名的“I lik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 ”更爱这个。
本文将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9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邻里美好的一天》一开场即为美国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罗杰斯先生(汤姆·汉克斯饰)的标志性开场,他的虚拟社区经由大屏幕放大,显得格外玲珑而塑料。
对背景及剧情一无所知的我,忽然涌上一股“职业敏感”,这和蔼亲切的人与迷你童话社区背后有什么故事?
接着,我发觉自己与男主角、撰稿人罗伊德陷入同样的心理误区。
这位愤世嫉俗的记者,怀疑人性,他为《时尚先生》做采访,采访对象们欣然而至,最后被他所谓揭露人性阴暗面的文章激怒,他臭名昭著,事业岌岌可危,主编好不容易才找到罗杰斯先生这个万无一失的采访对象,让他去做,连他妻子都紧张“你可别毁我童年”。
这些铺垫都在说,罗杰斯先生在美国人心中是什么形象。
我作为撰稿人采访过很多文艺名流,也有得过奥斯卡奖、布克奖的人,我就像三岛由纪夫所称的“文学刺客”,喜欢把最后几个问题当成最锋利的匕首,受访者措手不及。
我理解罗伊德。
只有罗杰斯先生能在短时间内发觉罗伊德愤世嫉俗的背后是严重创伤,向他伸出援手,从受访者转变为治愈他的医生,潜移默化,教会他勇敢修复与父亲的关系,与妻子、初生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因此改善,同行如我,亦感到不可思议。
电影没拍成说教,而是以情节和画面去讲述人物的互动,影响,觉醒,隐藏。
比如,罗伊德的演讲词说明他与罗杰斯在以文艺修复破碎这一工作理念方面是相通的。
比如,罗伊德在父亲进医院抢救时,非要去见罗杰斯,说要工作,要交稿,观众能看懂他行为背后的意思:第一,有童年创伤的人不自觉把罗杰斯当成理想父亲,想奔向他;第二,他关键时刻投向工作,就跟父亲在他母亲病重时四处乱搞一样,只是找个麻痹自我的方式逃避,这是不成熟的。
比如,罗杰斯笑眯眯望着罗伊德,不答如何面对压力这个问题,说明他一直小心扮演自己的银幕角色,没有破绽,也许只有弹琴的粗暴破碎音,暴露一点点他内心的纷乱,我们显然能接受“圣人”还有这样的人性。
男主角不是传主,却让观众在两个人的故事中,感受“英雄”对普通人的改变过程,窥见英雄之貌,这种拍摄角度,与电影的灵感源头,罗伊德那篇真实文章的叙事内容,形成互文。
罗伊德第一次看到的罗杰斯,浪费电视台工作人员个把小时,帮这一位小观众解决他的情绪问题,同事们纷纷抱怨。
这是他对个体尊重的表现,也是有心之人可能带来低效工作的谜局。
这也证明,罗杰斯先生只能出现在不求高效的时代,美好旧时光已随童话小社区,逝去了。
看这部电影才意识到,汤姆•汉克斯已经65岁了啊。
《西雅图未眠夜》、《费城故事》、《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绿里奇迹》、《猫鼠游戏》、《幸福终点站》、《萨利机长》……老汤叔塑造了太多经典,说是“创造了一个时代”也不为过。
这部电影,更像一部非典型传记。
罗杰斯先生所做的事,现在看来依然非常有价值。
经典台词:——“原谅”意味着我们决定要放过某个人,不再对那个人怀有愤怒,可奇怪的是,有时候,我们最难原谅的恰恰是我们爱的人。
——一个人很难真正成长,除非父母能接受他最真实的自我。
大人总是喜欢对小孩子说“等你长大了,肯定会特别好”,我们只认可孩子未来的价值,而不去肯定他的现在。
——我认为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想想自己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再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
——能谈论的一定能面对(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我就喜欢你本来的样子
为什么打了这么低的分,问题不在于电影本身,不在于演员,在我眼里它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当然了我这完全是个人观点,只是看完了有点话想说,就发个影评而已。
只说男主吧,对于这样的一个“父亲”他最后选择的是原谅。
在我看来就是他软弱、意志不坚定,三观不成熟的表现,这个所谓的成熟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在别人想要干涉你的想法时,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合理分析最后选择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
罗杰斯完全是以圣人的姿态出现的,有点渡人渡己的佛爷样儿。
但也只是个样子而已,实际上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男主从未感受过父爱,更是看着母亲死在眼前,心怀怨恨是人之常情。
罗杰斯有一句台词:“我知道你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你是一个能分清对错的人,但我希望你也能意识到,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也帮你塑造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因为有他,你才是现在的你。
”这句话让我气炸了,而可悲的是男主竟然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他之前人生的背叛。
在成年后,男主可以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一份可以奋斗一生的事业,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这是他的幸运是他的造化。
和他那个爹有什么关系!!
要感谢他吗????
作为儿子,他越爱他的母亲,就越怨恨他的父亲;作为丈夫,越爱他的妻子,他就越鄙视他的父亲;作为父亲,他越爱他的孩子,就越不屑于他的父亲,再加上他本身父爱的缺失。
四恨合一,他为什么要原谅,怎么可能原谅,因为主旋律吗?
不管他是否悔改,不原谅才是正确的,男主不报复已是自身素质的体现,你怎么能再去对他有任何的要求。
如果一个这样的人渣可以在亲朋的陪伴中了此余生,那普通人应当如何,好人又应当如何!
所谓的回头是岸只是屁话,我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这应了另外一句屁话:“修桥铺路的瞎眼,杀人放火的儿多。
” 也许正应如此,我注定一介凡人,只此一问:“ 天理不昭彰,何人行好事?
” 一席“玩笑话”,博君一笑尔。
= =||| Hanks creeps the shit out of me. 满足他20年没有提名的遗憾用这么一个水货可怕表演真是晚节不保,还不如给更年轻的优秀演员机会呢。如果要用Chris Cooper这么好的演员至少别给他那么多车轱辘废话台词吧,真是饱了
非常规传记片。有一些情节明显受到查理·考夫曼和米歇尔·贡德里的感染,微缩的城市和《绿野仙踪》的引用,但这些都难以掩盖其平庸无味、老生常谈的家庭伦理核心主题。感觉不是冲着影帝而来的话,难以让人提起精神看完。奇怪的是,影帝这次只是配角。整个剧作的重心出现了偏差,更像是挖掘了这个儿童节目中的一集来展现,而并非落实到这个金牌主持的刻画之上,他在影片里更像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上帝”。这种实验性的人物处理方式也许难以令传记片影迷满意,到头来对这个人物没有获得太深入的了解。
一部拍给大人看的儿童节目,形式很新颖,虽然后半部感觉温情的有些俗套,但我还是很喜欢前半部,我也像Lloyd一样,觉得纯粹的真善美是只存在于儿童节目里的表演和伪装,却忍不住在地铁上大家一起唱would you be my neighbor的时候开始流泪。Thank you for just being you.
节奏缓慢又无聊,其实主角是记者而非罗杰斯,罗杰斯就像记者的心理医生,但你看不到他对记者这般好的动机。记者与父亲的矛盾很老套,演记者的演员也很僵,没法产生共情。而罗杰斯的每句话都是一碗鸡汤,汉克斯演得并不好,甚至有点做作(尤其我看了几眼原型的影像),他上次提名奥斯卡竟然还是《荒岛余生》,之后的《菲利普船长》《萨利机长》和《华盛顿邮报》都比这个强。
可能为了贴近原型人物和他主持的儿童节目的风格吧,叙事节奏也确实有点太慢了,甚至说话语速也是……承认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很好,美国最nice的演员演了美国最nice的名人,不知道这次男配提名会不会继续被忽视。被救赎的男主沦为背景,并不出彩,影片其他地方也乏善可陈。
Damn Tom Hanks you made me cry again!
如影片海报所说“有一种英雄,拯救灵魂”这部温情片改编自真实故事。男主是一心想挖掘深度题材的报社记者,然而自己因觉得母亲去世是父亲的错,家里一地鸡毛。被领导安排去采访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的过程中逐渐被心灵救赎,自己也尝试着走进家庭、了解被他气到卧床的父亲。最终自然是个温情式的小团圆结局。
《邻里美好的一天》是一部真诚舒缓的片子,在这个令人沮丧的年头观看,好像亲人、老友在陪你聊天,让人心平气和地安静下来,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罗杰斯一开口,熟悉的口音里满溢着安全感。罗杰斯可能是一面镜子,一个智慧长辈,通过他的反射和映照,作为“闯入者”的记者罗伊德,看清了自己的爱与软弱,找到了和自己和周遭世界相处的方式。没有完美的人和完美的人生,认清自己,控制情绪,认真清醒地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是这部电影讲述的平凡道理。
虽然不是我的童年,但还是忍不住去看了。好多感人的小细节,也有很多场景令人深思。
一个人或一个符号,在最后一场戏才透露出一些“人”
Yikes, 不理解多伦多出来的好评……说实在的,剧本看似聪明,不以Mr. Rogers做主角,可这男主我毫无好感,从头到尾我完全不在乎你这个愤世嫉俗情绪化的中年白男家庭问题。中间晕倒做了个梦就顿悟了?!地铁唱歌那段尴尬得堪比至暗时刻&小丑。Marielle Heller,我爱你去年的can you ever forgive me,然而今年这部片子实在是年度最失望之一……
形式感我还挺喜欢的,讲的还是家庭和解那一套,就有点没劲了
汤姆汉克斯演活了罗杰斯
68/100 不熟悉Rogers最好能先看一下关于他的那部2018发行的纪录片。尽管导演用了一些具有想法的叙事视点来装点这部片子,尽管汉克斯塑造的Rogers和相应的故事创造了一定吸引力,尽管把Rogers和记者的故事组合在一起的想法不错,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必然性都相当无力,也导致了虚假自我感动的一场救赎损害了人物本身。
改編的角度或者說,要去講這個真實人物的角度做了一個戲中戲的感覺。對於中國觀眾而言,這個人我們真的一無所知。所以感覺肯定差那麼意思。董浩也沒辦法比,鄭淵潔差不多。整個故事甜膩,高糖,放在2020年也尤其有意思。
男主的personal struggle实在是太无聊太陈词滥调了,导致导演所有花里胡哨的技巧都显得多余浪费和站不住脚。
整片扑鼻而来的是病入膏肓的圣母白左气息,又是素食主义(真实的rogers并不是严格素食主义者),又是给记者强行换了一个黑人律师做老婆(原型tom junod的妻子并不是黑人),又是生硬扭曲的原谅和转变,连抛下病重妻子孩子出轨的对象也可以几十年都不知情,一切都活在政治正确的白莲花美梦里。不是黑人都不配做配角,地铁唱歌,甚至弦乐四重奏都是黑人,组一个黑人大妈弦乐四重奏的难度可能比拍这部电影还大吧?
#邻里美好的一天#一个被家庭的过往阴影所笼罩的人,他的心理也必定是痛苦而昏暗的。愤世嫉俗的他直到遇到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圣人,才被感化,顿悟到生命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也许只有熟悉影片中真实人物的观众才能参透这个故事。即便是打着汤姆汉克斯的招牌在国内上映,也绝对是票房惨淡。
满满一碗臭鸡汤
一场心理辅导~~~~~有关原生家庭和自我认同。有需求的可以品品这场心理辅导值不值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