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oNoNos 柏林「线上」国际电影节进行到第二天,点开罗马尼亚鬼才导演拉杜·裘德的主竞赛新片,简直吓了一跳:是我不小心打开了P站?
还是现在艺术电影连「性爱直拍」的媒介和形式也要玩?
确实少有人会像拉杜·裘德玩得这么疯。
这部入围了柏林主竞赛的影片开场就是长达三分钟的「素人」私房自拍视频,裸体、蕾丝内衣、假发、鞭打、K交、Z慰……无所不有,全是特写。
让人忍不住觉得,拉杜·裘德真是懂啊。
拍好黄片,对于拉杜·裘德来说当然是手到擒来。
但这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其实是一部具有相当社会批判性的严肃电影。
影片开头的这段黄片,其实是历史老师Emi和丈夫Eugen的闺房情趣项目。
Eugen一时冲动之下将视频上传到了成人网站,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Emi被人认出,教师身份曝光,这段视频在校方、学生和家长中迅速传播开,Emi面临丢掉工作的危险。
Eugen虽然在慌乱之下立刻删掉视频,但是有好事者保存了视频,并且肆意传播到各类色情网站、博客,引起广泛讨论……「社会性死亡」的Emi为了保住工作,找到校长,决定在家长会上直面问题,面对所有要求她下课的人进行自我辩护。
这个听上去有些离奇的故事,其灵感来自拉杜·裘德在罗马尼亚的社会观察。
普通人的私人性爱视频一旦泄露便遭遇千夫所指,业余时间拍摄黄片的老师被道德审判,这些事情并非个例。
拉杜·裘德对这个现象非常感兴趣,但每次和朋友们讨论都会爆发激烈的争吵。
他决定一鼓作气,干脆拍一部相关题材的电影。
「我得赶在所有人前面!
」可是项目刚运作到拍摄阶段的时候,新冠疫情就在欧洲爆发了。
腐败的政府和臃肿的系统让罗马尼亚的防疫抗疫进行得十分艰难。
为了更快更便宜地完成这部电影,拉杜·裘德决定继续拍摄计划。
于是我们可以随着女主角行走在新冠时期的布加勒斯特:所有人都戴着口罩,一旦有人的口罩没有掩住口鼻,立刻会被旁人指责,一家人即使生活在一起也整天戴着口罩相对;餐馆和咖啡馆闭门谢客,原本热闹非凡的娱乐街区显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受到疫情影响,失业率继续攀升,人们在贫穷中挣扎,连在超市多买一瓶啤酒都得精打细算;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所有人的脾气都不太好,在人行道上乱停车,在马路上随意骚扰陌生人……再加上拉杜·裘德一贯的舞台设计感和讽刺幽默感,让这整部电影在杂糅社会现实、真实街景、网络生活的同时,渗透出一种荒诞的质感。
一向喜欢在形式上推陈出新的拉杜·裘德,在这部电影中更是玩到飞起。
他在本片的副标题里宣称,这部电影,是一部潜在流行电影的草稿——「我真的不是懒惰!
我不是不想做后期制作!
」他在Zoom里举行的线上发布会里认真强调。
「这部电影并不提供任何方法论,这是我认真思考的结果,它就像我的笔记一样。
」
拉杜·裘德将整个电影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节跟踪记述了Emi在家长会之前的行程:去校长家求情,去超市给女儿买玩具,在街头、在赌场和丈夫打电话,争论如何才能删除所有的视频,由于过度焦虑不得不去药店买镇静剂。
第三章节则聚焦充满火药味的家长会。
吃了镇静剂的Emi状态神勇,面对各种各样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家长,她绝不妥协,坚持为自己辩护:从性的污名化说到当代校园性教育的缺失,从成人网站的受众构成讲到私人生活和公共领域的交错边界,从汉娜·阿伦特援引到罗马尼亚国家诗人米哈伊·艾米内斯库,从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批判到荡妇羞辱的社会现象……汇集了军官、贵妇、学者、牧师等人的家长群体描摹出罗马尼亚中产及精英阶层的群像。
他们对于Emi的横加指责、肆意羞辱,让第三章节火花四射。
长达40分钟第三章节,讨论的内容涉及世界历史、战后重建和创伤、罗马尼亚社会现状、意识形态之争、宗教的权力变迁、当代互联网流行文化的风向、色情产业的细化分类等等,可谓无所不包。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拉杜·裘德干脆开辟了第二章节,用历史资料影像、电影片段、文献记录片、网络视频、色情制品等等,解释了百来个名词,堪称脚注的视听化呈现。
在第二章节的29分钟内,导演一下子塞进了无数的名词解释和现象分析,信息之密集,强度之大,让人甚至有一种短视频嗑多了的虚脱感。
拉杜·裘德不仅拍黄片是一把好手,要是进驻抖音快手,大概也能迅速吸粉走红。
这个操作几乎让人无法判断,他究竟是玩世不恭的影像工作者,还是愤世嫉俗的艺术家,抑或是一个用三段论工整讨论问题的严肃学者?
这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其实在拉杜·裘德的前作《野名留史又如何》中就已经被影迷所熟悉。
他在去年入围柏林论坛单元的作品《大写的印刷体》中也在继续摸索。
到了这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他已经游刃有余了。
尽管这种影片结构会破坏叙事的纯洁性,但是拉杜·裘德表示,这个故事从智性的角度考虑只能这么拍。
本就无法符合传统剧作的要求,他也并不追求向传统靠拢。
他把自己的电影称之为「玩笑」或者「草稿」,本质是为了在影像实验中,更大程度地刺激观众,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和想象。
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给Emi安排了三种结局。
被家长票选留下任教自然是欢喜结局,被三振出局和家长大打出手也确实有劲,但是我更喜欢狂人拉杜·裘德创意爆棚的第三个结局:拒绝被评判的Emi化身神奇女侠,用振动棒对家长们实现了自己的复仇!
听上去似乎是胡闹,但是这整个闹剧式的故事,其实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许多控诉:为什么女性会因为自己的性生活而被道德审判?
我们的世界从性压抑直接跨到性自由,究竟解放了谁?
人们为什么如此害怕黄片?
拉杜·裘德表示很无奈:「没有什么比女性的性愉悦更让人们感到恐惧的了。
」他便只能拍点发狂的黄片了。
Notching up the Golden Bear in Berlin with 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 (his 7th feature film), Romanian maverick Radu Jade finally makes his mark as a major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in the international cinema-scape. Mischievously playing with forms and expressions, the film opens with a provocative hardcore porno passage that roundly scoffs the prudish moral codes and expels the prim and the proper right out of the box. What ensues is a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ne-woman crusade against the volley of prejudices and discriminations leveling at her when the foregoing sex tape (it is the action between her and her husband) is accidentally leaked on internet and reachable by her teen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Her job is at stake and Emi Cilibiu (Pascariu) will not cry uncle without putting up a fight. Structured in three parts, the first one follows Emi's diurnal port of calls (toy shop, pharmacy, home of the school principal, etc.), who wends her way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mostly on the street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During which Jude deliberately extends the shots after Emi disappears from the frame, staying a little bit more to reveal the consumerist aspects of the modern society. A technique stolen from Vittorio De Sica's INDISCRETION OF AN AMERICAN WIFE (1953), but employed with Jude's brilliant facility of clandestineness. The third part is the parent-teacher conference held in the school under the crepuscular light (which gradually transforms into artificial bisexual lighting), where parents get a platform to vent their opinions about Emi's sex tape. It is the usual debate about the moral guidelines that covering a wide-ranging topical issues, underpinned by an overarching sexism sentiment. Emi raises cogent counterarguments to her defense but the whole state of affairs is nothing more than a heated but tired mockery of the sorry state we are stuck in, aggravated by the impact of the pandemic, all poised to explode in Jude's finishing touch, a Wonder Woman embodiment that prioritizes fanciful transgression over heuristic inspiration. Sandwiched between the two parts is Jude's satirical deconstruction of a sundry (political, philosophical, personal or humorous) topics and concepts, all concatenated into one delectable montage that is composed of archive footage and pictorial imagery to align with the witty interpretations (somehow bringing to mind Ambrose Bierce's "The Devil's Dictionary"). Such acute observance of the world at large has become Jade's strongest suit, which he is weaponized to good use in tandem with his anarchic wit. BAD LUCK BANGING is a case in point, although its appeal is gimmicky and Emi, as a character, never stands a chance to venture out of the designation of a compelling, sympathetic mouthpiece.
Jude's follow-up D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also possesses a "one day in life" structure, and our protagonist is Angela (Manolache), an overworked, underpaid assistant for a 'safety at work video' commissioned by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driving around in Bucharest to visit various candidates for the video (all subjects inflicted by injury at work). She also must fetch some shooting equipments on the way (a cameo by Uwe Boll, the notorious schlockmeister, who is more than happy to use brawny than words to inflict his vengeance), go to airport picking up Doris Goethe (Hoss, the imperturbable icy queen, the spokesman of corporate impersonality, she even cannot be arsed to know more about her ancestor of note,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the company's supervisor. Binge-drinking pick-me-ups and fending off misogynist drivers, an overtired Angela's only diversion is making Tiktok videos as Bobita, a Snapchat-filtered, foul-mouthed, male chauvinist personage she creates, whose subversive blatantness becomes an outlet of Angela’s grievances and disaffection. Against the grainy monochrome of Angela's toil, Jude interleaves colored scenes (often ending with slow motion) of Lucian Bratu's 1982 film ANGELA GOES ON, about a female taxi driver trying to strike out on her own in the big city, into the main narrative. A paralleled reference of the two Angelas, navigating their own existences in a society often hostile to women. Like when Angela manages to have a quickie with her lover in the vehicle, which Jude intuitively counterpoints with Angela the taxi driver’s own relationship to show the changing prospects for a woman’s autonomy. As a homage, two leads of Bratu's film, Dorina Lazar and László Miske, also appear here as the parents of the chosen candidate Ovidiu (Pîrsan). The film’s final part is an overlong, colored static shot of shooting the said video. Ovidiu, who is paralyzed from the waist down due to a workplace accident, is accompanied by three women, his mother, wife and daughter, to tell his story as a cautionary tale. But the rift between personal interest and corporate concerns (especially when it is shown that the hazards are still there, unimproved) soon emerges. The shoot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discordant, and when chromakeys are floated and utilized to save the day, Jude’s prescient warning of erased personal voice at the hand of technology advancement hits the bullseye. It makes the film’s 168 minutes worthwhile, in concert with Manolache’s two-fisted performance, bristling with rough edges and as Bobita she is definitely a hoot.Spearhead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Romanian New Wave, Jude has asserted himself to be a versatile and off-kilter figure who can saturate the earthy realism in that distinctive aroma of scrappy insubordination and flights of fancy. A ludic provocateur with a deep-felt conscience, that is a winning card can help a filmmaker go a long way, bless you Radu Jude! referential entries: Vittorio De Sica's INDISCRETION OF AN AMERICAN WIFE (1953, 5.9/10); Cristi Puiu's 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2005, 8.4/10); Costa-Gavras's AMEN (2002, 7.9/10).English Title: 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Original Title: Babardeala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Year: 2021Country: Romania, Luxembourg, Czech Republic, Croatia, Switzerland, UKLanguage: Romanian, English, French, Czech, RussianGenre: Comedy, DramaDirector/Screenwriter: Radu JadeMusic: Jura Ferina, Pavao MiholjevicCinematography: Marius PanduruEditor: Catalin CristutiuCast:Katia PascariuClaudia IeremiaNicodim UngureanuOlimpia MalaiAndi VasluianuAlexandru PotoceanDana VoicuGabriel SpahiuAlina SerbanAlex BogdanPetra NesvacilováRating: 7.2/10English Title: D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Original Title: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Year: 2023Country: Romania, Luxembourg, France, Croatia, Switzerland, UKLanguage: Romanian, English, German, Hungarian, ItalianGenre: ComedyDirector/Screenwriter: Radu JudeMusic: Jura Ferina, Pavao MiholjevicCinematography: Marius PanduruEditor: Catalin CristutiuCast:Ilinca ManolacheOvidiu PîrsanNina HossRodica NegreaDorina LazarLászló MiskeUwe BollKatia PascariuSerban PavluMariana FeraruDaniel PopaAlex M. DascaluSofia NicolaescuCostel LepadatuClaudia IeremiaRating: 7.7/10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主持人雅婷(yytchristina),欢迎关注。
我们专访了柏林金熊奖得主拉杜·裘得,他说,我可以是很好的“黄片”导演北京时间3月5日傍晚,我们远程专访了柏林电影节中《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的导演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而就在一个小时之后,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公布,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熊奖,它讲述一对夫妻的性爱视频泄漏而引发的社死“血案”。
一言以蔽之,就是当年冠希哥的著名的XX门被搬上大银幕了。
专访中,我问他,“小黄片”的部分怎么拍的,有给女主角找替身演员吧?
他说,对,找了替身。
连线采访截图导演拉杜·裘德然后他悠悠的飘出了一句让我印象无比深刻的话:“其实,我可以是很好的黄片电影导演。
”#1误入P站?
由于这次柏林电影节采取了线上的观影形式,在我们拿到观看链接后总是会迫不及待的打开观看,在点开《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的时候,我差点经历了一场“社会性死亡”——开篇长达四分钟的不可描述的镜头,竟然还都是特写。
这让我质疑我到底是看的是柏林主竞赛单元的片子,还是误打开了P站。
电影截图在“性爱直拍”之后立刻为本片拉开了桃红色的帷幕:上书片名“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副标题“一部流行电影的草稿”。
怕观众看不懂,导演还要把本片的中心思想打在公屏上:“无人理解,这世界正在时间的海洋上沉沦。
采访时候我说,大叔,你行你挺懂,所以拍“小黄片”的部分会……挺难吗?
拉杜·裘德说“小黄片”的女主角戏份用了替身,至于难,“一点点,毕竟我可以是很好的黄片电影导演。
”
电影截图“这都不难,那啥难?
”拉杜·裘德沉思了一会说:“新冠吧”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自然不会放过罗马尼亚。
去年三月份,开始发现确诊病例,那时候正好赶上了影片的拍摄。
经历了第一次封锁之后拉杜·裘德还是觉得要拍完这部电影。
这时候,拍摄的难点就变成了确保演员不受到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
以及,电影中其实也随处可见了口罩的身影:一家人带着各色口罩四目相对,你要上街没戴口罩,那可以接受横眉冷对千夫指了。
电影截图都这么难了,为什么还坚持拍下去,而且,这样的选题,莫不是从“XX门”获得的灵感?
“我认为这部电影对于女性来说挺重要、能够引起共鸣。
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的看法,不过大家观点不一样。
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可探索的空间,干脆,拍一部!
”让更多人讨论,合着就是战争扩大规模。
#2嬉笑怒骂的三段论这部片结构是非常传统经典的“三段论”电影,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看到了浓浓的论文电影风格,导语就是4分钟的小黄片;正文有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规规矩矩的小标题。
不仅如此,间隔的地方还有明显的音乐分隔,生怕你不知道,我要分段了。
第一部分叫做单向街,作为人民教师的女主小E发现,自己和自己老公的性爱视频被泄漏了,事情发生了,无法挽回了,视频像是病毒般裂变,她也一步步的濒临“社死”。
你只能一直往前走,去一步步的做,最后由于过度焦虑不得不去药店买镇静剂。
在这一部分中,导演通过镜头语言烘托了环境的聒噪、世界的嘈杂、人们的焦虑,而穿插其中大量饱含性暗示的镜头尾声:玩偶、裸体模特、肌肉男、冰淇凌,更是直呼主题。
细细品味,绝对亮眼,堪称一绝。
电影截图我问他:通过这些充满隐喻的镜头和对环境的烘托,想表达什么?
拉杜·裘德解答了一下:“当你看到一座城市,你可以看到这个社会是怎么组成,看到交通拥堵、看到社会等级,看到穷富差异、看到废弃的大楼、看到城市构成,看到城市之外维度的,比如社群、氛围是什么样。
城市中那些标志,标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部分就是典型的论文电影了,浓浓的让·吕克·戈达尔风格。
大量的图片、网络短视频,词条解释充斥满屏,感觉就像是考试之前的突击记忆。
在专访中,导演表示:“这部电影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灵感确实受到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尤其是音乐部分,其实我也有向法国电影新浪潮致敬的意味。
”“这是一种从一部很厉害的电影中学到的,戈达尔的《给简的信》、瓦尔达的《尤利西斯》等,嗯,有一些图片是从YouTube上扒下来的。
对了,其中我有借鉴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作品呢”不得不说,论文电影的形式虽然在现在的商业电影中不常见,但这确实一种非常古典的用画面提供抽象性信息、用语言提供解释性信息的拍法。
在这部分中,大量关于战争的视频资料、迫害犹太人的呈现,和以及许多赤裸裸的生殖器画面,让人心里有些不适。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窥探到,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想要探索的内容之广阔,以及他的野心非常之大。
第三部分我喜欢,就是家长和小E之间围绕“学校是否应该开除这个人民教师”的各种battle。
电影截图单行街走到终点就是学校,在这里小E面对的是大BOSS,她被各行业各的精英范家长围攻。
所有人迷失在一个社会网络话语中,其中有治愈洁癖的态度,有伪政治万事通,有神圣沙文主义,有怪诞阴谋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
辩论变成了一个法庭,那指责那羞辱,谈性色变、甚至荡妇羞辱的样子像极了……我们网络上的某些键盘侠。
比如,席中的某位男家长大言不惭的质问女主老师:请问,除了做老师之外,你还是兼职的色情片女演员吗?
电影截图怪不得,拉杜·裘德也在采访中频繁说到:有些时候,中国和我们罗马尼亚挺像的。
不过这回嗑了镇定剂的的女主小E并没有认怂,理清思路开始了作为老师的灵魂压制回击。
她援引罗马尼亚国家诗人米哈伊・艾米内斯库的情色诗证明“人无完人”,发挥专长从东正教讲到大屠杀……只可惜,有句话叫做,“不与傻瓜论短长”,你是没有办法与“只盖章不讲理”的人讲逻辑讲道理的。
比如,小E说,这是和自己合法丈夫的正常夫妻间亲密行为,况且视频被泄漏,自己也是受害者。
电影截图台下的学生家长,却讥笑她说,哦,合法丈夫?
正常亲密行为?
我可没见那个老婆给自己老公XXX。
接下来,“荡妇”羞辱一波接一波的袭来。
影片最后有三个不同的结局,我问导演,你选哪个。
连线采访截图导演拉杜·裘德果然是个老油条,鬼魅一笑,“你们选你们选。
”#3羞耻感,哪来的总之,拉杜·裘德这回算是金银双全。
2015年,执导冒险喜剧电影《喝彩》借此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在电影《喝彩》中,拉杜·裘德对历史上吉普赛人遭受的残酷压迫进行了一场尖锐、震撼的批判,展现了19世纪罗马尼亚奴隶制的残酷和荒谬,像极了这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批判、审判、荒谬。
电影《喝彩》海报看完这部电影我想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性是一种动物本能,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人类可以从中获得乐趣,但这种乐趣却不被认同,甚至还要被扣上“妓女”的帽子被荡妇羞辱,这种深深的羞耻感、罪恶感究竟如何而来,我们缺失的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性本身很单纯,但是由它延伸出的,各种的意识形态却数不胜数。
第二、谁给了所谓“精英”道德审判的勇气?
怕被删除,打上马赛克进行道德审判的围观者,他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是正义的象征,却不知道,自己只是在变相地消费他人的苦难,他们以惩治“恶”之名而行了“恶”之实。
要不得啊要不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主持人雅婷(yytchristina),欢迎关注。
我们专访了柏林金熊奖得主拉杜·裘得,他说,我可以是很好的“黄片”导演
2008年涉及多位当红艺人的艳照门轰动网络,当事各方的生活、职业轨迹就此改变,余波至今未息。
2021年3月,《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以一起隐私视频、照片被病毒式传播为由头,掀起罗马尼亚的盖头来,震撼世界影坛,荣膺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这不是穿越、怀旧、生化演习,这是疫情期间武装到牙齿的罗马尼亚情侣:
《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呈现的情景更为荒诞,女教师比岛国动作片还要狂野百倍的视频四处流传,连摄像机的镜头都会引来老人的吐槽:
在哪里都戴着口罩,在哪里都可能被认出来,网络时代的病毒式传播威力无边。
女主甚至遭遇热情的粉丝:亲爱的女士,我想加入你的航程,我只是一个漂泊的水手!
影片第二部分进入魔鬼词典火力全开的模式,对罗马尼亚的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教育的名词进行疯狂的嘲讽、解构:比赛
儿童童声大合唱:
圣诞节(二战罗马尼亚军队在东线的大屠杀)
家庭
文化啦,就这德性:
民间传说
蒙太奇意气风发的青年与凌乱的尸体连续闪回,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爱国主义
拳头
第三部分是学校委员会“公审”女教师,后者竭力辩解:视频又不是我放到网上的。
我跟自己的丈夫有什么错?
影片的开放式结局:1.学校委员会以15对13票决定女教师留下;
2.投票结果,女教师被赶出学校。
3:
凭什么要我辞职?!
女教师发出一声怒吼,变身神奇女侠,将伪君子一网打尽!
就法律意义而言,罗马尼亚艳照门与2008年陈冠希艳照门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当事人都是非法传播的受害者。
秋风《艳照门中的自由与道德》,强烈质疑那些为艺人辩护的声音: “既然别人无权对这些艺人的性活动及其淫秽照片发表意见,那这些人士又有什么权利批评大众评价这些性活动及淫秽照片的行为?
难道对一件事情发表意见不在言论自由的范围内?
” 为艺人辩护,并非傲慢地认为艺人享有道德评判的豁免权,而只是提请人们对艺人的批评要保持公正。
在舆论的同情和纵容下,超越必要的限度,以言论自由为名对受害者恶语相加、乱挥道德大棒,无疑是对艳照门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我不认为媒体是在刻意媚俗,迎合读者抨击“淫乱”艺人的胃口。
恰恰相反,对言论自由的极度敏感、焦灼和渴望,加上常识的匮乏,导致舆论以自由和道德之名猛烈地冒犯自由却浑然不觉。
无辜受害的艺人之一:阿娇,其职业道德遭到海内外媒体的一致声讨,网络上的攻击更是不堪入目—-
一般而言,因职业关系获得的知名度要求艺人小心谨慎地选择代言产品,对代言产品的品质要有相当的了解。
否则,一旦其代言的产品出现重大问题,个人声誉严重受损不说,还可能会因滥用大众的信任获利而带来法律后果。
但我不太清楚人们期望艳照门的当事人该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如果因为在其相关产品里有过消费行为,就可以要求艺人、老师戴着职业面具进入梦乡,未免太过天真和残忍。
对受害者的同情,本来是公德存在的基础之一。
以有违职业道德攻击艳照门的受害者,解消对受害者的同情,却口口声声说自己在维护公德,不是很矛盾吗?
道德存在的基础、意义和最终目的就是为自由服务,而不是相反或其它。
曾几何时,三寸金莲还是人们的最爱:“美人脚小倍温柔,能使名花见欲羞。
”整个社会对缠足恶习趋之若鹜,以变态、残酷为美,直到近代人权、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才销声匿迹。
秋风所谓“各人过自己的生活,不管别人的事情,也拒绝别人干预自己”,并非以自由为名替艺人辩护的本意,而是来自秋风先生对自由的重大误解。
自由并非只是在不伤害他人自由的情况下,不受道德的约束和批判。
恰恰相反,道德的约束和批判正是为了配合法律更好地保障和享有自由。
对他人生活的干预,只有在为了更好地保障和实现自由的情况下才符合道德情理。
法律即为最低的道德要求。
个人角度,我不欣赏、不反对、不支持自拍并保留这样的照片,无论自拍者是大明星还是小老百姓,它都属于个人的自由和隐私:成年人于私密的空间、不以盈利(传播)为目的、完全自愿的拍摄行为。
人类不断挣脱有形或无形的枷锁的纪录构成了自由的历史:自由明了道德的重要性,对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也保持了足够的警惕。
自由只有不断地“去道德化”,抛弃不合时宜的道德观念,构建新的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由的道德,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而尊重、宽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同情、声援无辜的受害者,本就是自由与道德的题中应有之意。
自由要求道德与时俱进,和人们对自由不断深入的了解相接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自由本身。
类似缠足这样的畸形审美观和三从四德等道德规范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消亡的过程,证明了一旦对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及其概念本身认识模糊、产生误会,道德就会丧失其最大价值,背离树立道德的初衷,成为释放人性之恶的遮羞布。
艳照门还在提醒人们: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出让和损失有其一定的限度,警方因此才能以“发放淫亵物品的控罪”拘捕犯罪嫌疑人。
艳照门的当事人为什么要道歉?
因为愚昧、野蛮、变态的舆论压力,岂有他哉!
人家俊男美女两厢情愿,难道还要征求你们这些妖怪的批准?
他们本身是非法传播的受害者(电脑维修员因不诚实取用电脑罪被判监8个半月),凭什么道歉?
因为有人喷鼻血、强撸,没有及时递上纸巾?
童婚、缠足、贞节牌坊、荣誉谋杀、割礼、艳照门表明,愚昧、野蛮会让道德背离初衷,成为侵犯自由的遮羞布。
19岁的张柏芝,1999年,《任何天气》
英姿飒爽
张柏芝(新加坡版、马来西亚版《品Prestige》2019年7月刊)
张柏芝(中国版《时尚COSMO》2021年5月刊)
《Babardealǎ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圣母仅存在于画里,现实只有荡妇终于又看到一部以疫情作为背景的作品。
所有人都带着口罩,隔绝病毒却是呼吸不畅,井然有序实则矛盾横生,看似不近人情的社交距离间隔开的除了单行道上的陌生路人,还有家长会上的理解同情,这一刻素质与意识不翼而飞,指责和谩骂一拥而上。
人类社会从来就是一台黑色幽默的情景剧,互联网作为社会分区的荒谬也有目共睹,她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历史老师,可素不相识的贱货一边对他人的隐私趋之若鹜,不惜花钱购买只求一探究竟,一边又对他人施以极高的道德标准,妓女荡妇的标签贴都贴不及,不用等到出庭,绞刑的绳就已经挂到当事人脖颈。
究竟是老师的做爱太过疯狂,还是家长的偏见太过强势?
我看都不是,是大丁不够大,叫声不够浪,精液没射他们身上。
让偷窥者不满的不是不够劲爆,而是不够看,以师德之名行龌龊之事,蛮横的种族主义、利己主义、阶级主义、性别主义等等各种主义,他们畏的不是老师淫荡,是怕自己迟早也被道德审判。
尺度爆棚的性爱视频被别有用心之人一键上载,正义爆表的指摘谴责被所谓上流精英拙劣演绎。
臃肿狭隘的眼界视线望到尽是自我蒙蔽,胡搅蛮缠的污言秽语骂到累是笑话无趣。
可惜了,老师不是老母,不需要考虑下班后无关紧要之人的介意与否,性生活是自己的,喜欢什么姿势、选用什么玩法由不得旁人插手,不是和你做,你就收声;不是让你干,你就滚蛋。
隐私不是我泄露的,批判是你要坚持的,各退一步,你去死,我快活。
道德至高点站了太多人,稍微站低一点都被认为在给上面口交,别太荒谬。
法国上映第一天,MK2 Beaubourg夜场,映后来了导演和拉皮德(力挺其拿金熊的评审之一)对谈。
拉皮德说这部是他在那届柏林电影节看的第3/15部 当即决定给金熊…(可惜了滨口的《偶然与想象》)理由嘛,0. 这部电影值得走得更远甚至名留青史;1. 这种类型不多见,而且是他绝对拍不出的电影;2. 电影大概拍出了导演想说的百分之十(还百分之一)不到结果,导演在映后疯狂输出,抢占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发言时间,把影片没能表达的都倾述了…我不太满意拉皮德给的理由,也许囿于语言(当晚两位金熊得主都直接说的法语),但就我所理解,他大概是被震撼到了(到现在都?
)没反应过来…影片分三部分,这之前的成人短片以大屏(开头)和小屏(第三部分)各完整播放了一次,我认为不太必要。
第一部分,镜头跟着几乎一直在徒步的女主,从绕城走到市中心,记录了今天的罗马尼亚的城市。
这部分大概会是拉皮德最有共鸣的一段,“摄影机比积极的调度还要活跃(activiste)”。
拉皮德感兴趣的问题是:所选取的路线是否遵循了某种原则或是意识形态(idéologie)。
个人喜好而言,我觉得只有这部分可取。
第二部分,题为词典,名词解释,实为(片面的?
)罗马尼亚政治、历史、宗教、社会拼贴画。
也许出于地缘政治的原因,罗马尼亚作为F和C主义轮流统治过的国家在这些方面内涵相当丰富。
这部分比较有趣的是影像和字幕的错位。
第三部分,家长对女主的审判。
我尤其反感演员们不加个人诠释的大段的引用——直白到直接拿出手机照着念,听着非常难受。
另一值得厌恶的是哗众取宠的“三种结局”,以最后一个为甚,完全是低级趣味。
最后想提一下的是,今年在戛纳感叹,看了十几部影片,除了滨口的《驾驶我的车》在片尾稍有疫情的影子出镜,其他电影几乎都有努力掩盖疫情的影响,而它们几乎都是在疫情开始后拍摄制作的。
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 倒是毫不遮掩,甚至极力利用了疫情元素,作为导演表达的一部分(再次感叹他真是太有话说了!
)总结,不否定导演的意图,以及他对很多观众的启发,但对我而言没什么惊喜的地方,反而有一些不适…女主的表演还不错。
今年三大电影节最高奖,戛纳(Titane)因为周围评价太“差”(观感不适)没看,柏林(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海报挺好看(拿了帆布袋、徽章以及小册子+海报),只有威尼斯(L'Événement)比较正常…
(第二章全辞典收录,多图预警,备好流量)不知道多少人冲着这个片名进入了导演的陷阱,本以为是轻松诙谐的叙事喜剧片,结果是晦涩难懂但又余音绕梁的艺术片。
说实话,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并不是很享受,特别是前两章。
主要原因是我对罗马尼亚的历史、政治和人文现状等知识不了解,同时导演的叙事手法似乎也并不想考虑照顾像我一样的非知识文化分子。
不管是第一段镜头的东张西望,还是第二段支离破碎的符号化短片内容,讲真,我好像一只混进一个广告牌画着大香蕉的大剧院当中,瞪着期待的大眼睛四处张望的猴子,期待着透过云里雾里的布景和对话寻找到自己期待的那些简单的东西...
回过头细品整个观影体验,感觉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心路历程,所以尝试耐心挖掘一下...01序:纯p站素人小情侣自拍小黄片
这段观感很满足看到片名后的观影预期,甚至说超出预期也不为过——不仅大胆露出,真枪实弹,其过程中的声色挑逗和激烈的欲望喷涌,绝对比假惺惺的、一看就在演戏的同类作品更有生活质感;在唇与肉交锋过程中门外还有敲门问睡了吗、记得拿处方笺、快从房间里出来照顾小孩儿的老太太声音,无疑更增添了真实、刺激又接地气的生活趣味。
序章时观众的观影情绪,是亢奋的、吃瓜看戏的、血脉喷张的,与第三段女主被家长围攻,在笔记本上当着所有家长面播放相同这段画面产生五味杂陈的感受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
导演摆明着在调戏观众,你看,下面总有一个人像你:
02.第一段:“单行道”:这一段看的时候真感觉蛮单调朴素的,没有摆在台面的冲突、没有悬念的铺垫、没有强戏剧性的意外打破平衡。
整个观感极度生活化,甚至会让自己有种马上拿着手机去楼下就可以拍出相同东西的感觉
我看到这个老师走在城市的路上,此时她已经知道自己的爱爱录像流传到了网络中。
她等红灯,过绿灯,然后镜头移到一侧对准熙攘的车辆;
她经过玻璃橱窗,那里同时摆放着海贼王、当政领袖和耶稣。
娱乐、政治、宗教此时没有任何隔阂,就在光天化日下被展示着。
也看得出来卖书的人也并不关心这些书是不是该分个类什么的。
都是卖钱的,没什么区别。
她去到家境也很普通的老师同事家,引出即使目前新冠横行,家长们也要针对教师.AVI视频流出召开家长会。
站在道德至高点的家长们,却连摆在眼前的规定都忽视。
她去到商场给女儿买玩具,排队时目睹钱不够只好筛选退货的女士,后面排队的人则催促她快一点。
吵着吵着互相开始指责,又同时表达着自己的无奈。
疫情当下,穷苦之人,也只能在鸡毛蒜皮之事上争个礼尚往来。
这个城市昏黄而破碎。
她遇到把车插在马路牙子上的男司机,提醒他移开汽车。
结果被骂婊子多管闲事来吸我阳气。
后面当她再遇到把车横在人行横道正中间的汽车时,这次她连眼睛都不往车那看一眼,就像周围所有人一样,熟视无睹地绕过车继续前行。
恶人横行当道,好人只有绕道。
好巧不巧,后面经过另一个人行横道时,一个小伙正指责一个司机居然不礼让行人,结果被撞个人仰马翻
女主角心里担忧着自己爱爱视频的流出,而闹市中心又有光天化日下带着强烈性暗示的超大广告牌,一个美女张开口养着头任由奶质液体流向喉咙,文字搭配“再深一点”...
路边接到老公的电话,告诉她本来已经删掉的视频,网络上又出现了。
气人的是,在路边接电话,周围全是修房子打桩机的猛烈、来往车辆的嘈杂、消防车警铃的急促,她只好躲在赌博游戏厅里安心接电话...
她去往药店排在大爷大妈后面,大爷趾高气昂说名人居然在生病时,抢在等着器官移植的小孩的前面,靠金钱插队获得更优先的医疗资源。
如果是自己的话一定会把资源让给小孩。
前面的女士表示,在洪水来临之际,没人有会关心其他人。
一个代表道德理想,一个代表真实现状。
买好解压药后,向咖啡厅走去,路过街景,穷富只有一墙之隔...
前往咖啡厅吃下刚买的抗压药,后面的小青年聊着动漫,这里的讽刺可能人文系的同学会更有感触(理科生对文科生的歧视???
)
最后一处镜头落在一个待出租的电影院,镜头上移到象征着艺术与文化的雕塑。
好像用镜头在说,“这年头,谁还在意什么思想、文化和艺术???
”
回过头品味这一段,我意识到,似乎导演在通过镜头的“不强调”,反而极度强调了“生活化的无力感”。
电影女主角在这一段看上去一点都不主角,她被淹没在城市之中,没人可以感受到她内心中现在的焦躁,她就是城市中的沧海一粟,像你像我像他,游走在没有艺术加工的城市中,想着自己在意的重要的事,但脑中之事对城市来说,荡不起一点涟漪,嘈杂无序,平淡不惊。
而导演意图似乎也不仅这么简单,穿插在平淡路上却同时在展露人间百态,在平淡中藏着对自私、歧视、穷富、文化扭曲的表达。
看完全片的话,会发现第一段和第三段有非常强烈的对比。
第三段满嘴火车的家长侃侃而谈作为老师的女主角对孩子的影响多么恶劣、视频泄露这件事问题多么严重、好多好多媒体和社交平台上都出现这个视频...而回到第一段,女主角走在满街堆满人的路上,真的有人会在意她吗?
即使坐在监视器般镜头后的我们,会在这些镜头里关注她吗?
在这个充斥着诱惑、冷漠、偏见的路上,她太渺小了。
不过这些点对于作为像我一样的普通观众来说,观影过程还是蛮坐立难安的。
毕竟固有思维中电影是生活精华的浓缩,再加以烘培和调味放在精致的盘子里呈现给观众。
结果哪想到端上来的这盘好似没有加过工的菜,就这么横七竖八地扔在我面前,真有点食之无味。
不过在耐着性子吃完后的回味中,确实又有别致而深沉的淡香。
这个感觉还真挺诡异奇趣的... 03.第二段:“趣闻短字典”第二段完全把我看懵,观影过程真的是更是云里雾里。
如果在谁第一次看就能get到导演用意的,我相信他的脑回路就从来没有正常过。
第二段简单描述来说:用极简短视频式的画面,配以主题关键词,同时为后续第三段的唇枪舌剑作足社会、政治、人文背景的铺垫...以下均为自己的理解思路和分类,同时涉及到的部分敏感话题均为导演基于罗马尼亚现状的艺术设计,理性观看,仅代表自己的观影感受。
也希望有可爱人士帮我补充。
1.8.23 (战争)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结束了...与纳粹德国联盟,加入了同盟国,一家报纸准备了两个标题,其中之一标题是《斯大林万岁》,另一个则是《希特勒万岁》
(历史只是胜利者写下的) 2.土著(歧视)在新发现的国家里,土地上有身价不高且增添负担的人,但他们很快就不再增添负担了,转而使土地肥沃
(从图中看得出白人对黑人看似友好的笑容下面是不把黑人当人的肆意,用冠冕堂皇的话使奴役和歧视名正言顺) 3.真理(信仰扭曲)真理本身跨入了人类之间,直接进入了隐喻的狂奔中
(图中建筑代表人类社会,跨入人类社会间的真理,好似一群任人宰割的牛羊,人要怎么用就怎么用,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就像这句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4.军队(战争)罗马尼亚军队是镇压平民的手段之一,1848年革命,1907年农民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种族和政治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灭绝罗姆人和犹太人,以及1989年枪杀第一批革命者。
(军事是笑到最后的话语权,历史由笑到最后的书写,在战争中讲道理不如硬拳头) 5.关于金发女郎的玩笑(信仰扭曲)裸体主义金发女郎会被公牛吓到,过了一会,她累了,说,“我宁愿生一头小牛也不要心脏病发作”
(金发女郎象征着又想性感,又担心被骚扰的群体。
但在认知野蛮的社会,最后终妥协于强势一方)6.金钱(贫富)男人疯狂向收银员甩着钱,口中喊道,“钱,贱人!
”
(金钱让人产生身份地位差距,有钱者肆意暴露傲慢与践踏,用行为歧视缺钱者。
而缺钱者也只能埋头捡钱)7.书架(政治)从图书馆走出屠夫
(我理解这里的屠夫是指“以战争和压迫为手段的知识分子或领导者”,他们饱读诗书,却为了一些面子或者利益选择压迫、贬低或其他极端手段。
后面有个“知识分子”的条目可对应这条)8. 罗马尼亚东正教会(信仰扭曲)接近所有的独裁政权中,教会是最值得信赖的机构之一,1989年,当革命者试图躲避军队的子弹,大教堂一直关着门。
孩童们吟唱着“神圣的法西斯青年,钢铁般的心灵,灵魂如百合花,不可阻挡的春潮,眼镜像喀尔巴阡胡。
我们的双臂激烈地举起更高的基石作为永恒的祭坛。
由石头、海洋和火焰组成,还有我们达西亚祖先的血液。
卫兵,队长,神圣的大天使,他们把我们变成了铁人。
”
(原则上宗教往往保持中立,不产生政治、利益纠纷中。
但实际上宗教却也是政治利用手段之一。
更多用作洗脑驯化)9. 下议院(政治)
(抱歉...导游带着口罩不太听得清...总体是一个导游介绍罗马尼亚议会院。
从画面中对比强烈的是严肃端庄的议会建筑与娱乐至上的平民游客。
似乎没人关心真正的历史政治而是关注打卡到此一游。
同时画面中议会院与游客的同屏,又显得“我们的ZF就跟玩儿似的”的讽刺感)10. 西奥塞古(政治)罗马尼亚自1965年起的独裁者,在1989年革命中被处决
(这里个人理解导演借以西奥塞古讽刺当今时政,现在大家看似自由民主,实际上反而更民不聊生。
以下摘自搜狐号“非常历史”:1989年12月25日,罗马尼亚无产阶级革命家西奥塞古夫妇一起被特别军事法庭以“实施种族灭绝,屠杀六万人”、“危害国家”、”· 破坏公共财产“、“破坏国民经济”、“在国外银行有超过10亿美元的秘密存款并企图叛逃国外”等5大罪状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至此连续执政长达25年的齐奥塞斯库政权瞬间土崩瓦解,罗马尼亚共产党亦不复存在...“回过头来看,西奥塞古时代太美好了,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住房基本有保障,大多数人凭本事吃饭,生活非常安稳。
而现在,一切都得凭关系,有本事的人失业在家,有关系的人倒有工作。
买房子?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老百姓当然不满,收入减少了一半,物价却翻了一番多,油价最近突破5列伊一升(1欧元约合4.2列伊),”年届50岁的拉杜不满地说。
他们夫妇俩虽然没有失业,但收入却比原来减少了一半,加班费、奖金、节假日礼品券等各种补贴统统被取消,“罗马尼亚的油价不比西欧国家低,但我们的工资只是他们的几分之一”。
现在,商店的货架上琳琅满目,但老百姓收入却很低,面对丰富的商品,很多人只能望而兴叹。
拉杜表示,最近这些年,大家的确获得了出行自由和言论自由,可以自由行走欧洲,媒体报道毫无遮拦。
“出行和言论的确很重要,但是这种精神追求必须建立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之上,一个饥肠辘辘、囊中羞涩的人根本无法真正享受这些自由”)11. 电影(意义)我们在学校学过蛇发女怪美杜莎的故事,她的脸是如此可怕,以至于一看到她,人和野兽就会变成石头。
当阿西娜煽动帕修斯杀死怪物时,她警告他不要看它的脸,只要看它在光滑盾牌上的镜面反射。
按照她的建议,帕修斯砍下了美杜莎的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没有、也不可能看到真正的恐怖,因为他们以令人盲目的恐惧瘫痪我们。
我们会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只能透过观察重视它们的外在,而电影屏幕就是阿西娜擦亮的盾牌。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导演在表达电影在他心中的意义。
电影作为载体可以表达很多内容,但重要的,难道不是通过电影去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份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同于我们,而其内心却又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另一个人的生活吗?
这部电影正好也是在做这件事) 12.比赛(自以为是)正在英国访问的波斯国王拒绝了参加赛马的邀请,说他很清楚一匹马跑得比另一匹快。
(国王在扯淡。
国王在扯淡。
国王在扯淡。
)13. 儿童(教育)他们父母是政治犯……让我们开战吧,孩子们
(此处画面可以看到一群孩子们正围在一起原地踏着坚定的步伐唱着军歌,这些孩子们从小便被战争观念洗脑,产生对敌人的仇视心理,未来长大后一定会自愿参军打一场毫无意义的仗。
这就是社会教育现状之一)14.厨房(歧视)如“女人属于厨房”
(对女性自然的偏见和歧视)15.圣诞节(战争)特别行动小组IIB,位于俄罗斯辛菲罗波尔,接到命令,要在圣诞节前,杀死3000名犹太人和罗姆人,该命令迅速被执行,以允许军队庆祝基督的诞生
(扭曲的没有道德的战争观。
)16.文化(文化)市民说“对你感到羞耻,你说这叫文化吗?
难怪教育系统一团糟,用纳税人的钱,不要脸的家伙”
(确实很诡异,男扮女装且唱得很拉胯。
一种极端扭曲的风格化审美。
不太好说,只能说我不喜欢,不懂这种艺术)17.奢侈品(信仰扭曲)“这是自然的吗?
我希望你不卖假货。
”“当然是天然的,是北极狐”
(当今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把价值建立在破坏和伤害之上)18.牙齿(无知)一个在意大利工作的罗马尼亚工人,只因看不起牙医,自己拔掉了两颗牙,最后因此死于败血症)
(越是无知之人,越行无知之事)19.社交隔离(无知)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间,社交距离需保持1.5公尺。
人们在紧急状态下,保持距离,跳危机舞蹈
(越是无知之人,越行无知之事)20.效率(社会服务)殡仪馆与急诊室仅一街之隔
(一个横摇镜头便从殡仪馆看到了急诊室。
这里用强化人死直接拖进殡仪馆的高效率,讽刺了医疗水平之差) 21.爱明内斯库(教育)我们的民族诗人,无与伦比的诗人。
我们的晨星,罗马尼亚文化的完美代表。
最后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我们更好的良心。
(最后一段女教师以爱明内斯库也写过情色诗与一群张牙舞爪以情色为丑恶的家长们博弈)22.家庭(教育)每10个罗马尼亚儿童中就有6个遭受家庭暴力
(家长各个都自以为是,但又有几个真正的好家长?
)23.第五页女孩(媒体)画面剪辑了报纸中各种裸露的女孩
(这里讽刺大众传媒为了关注度而使用敏感题材。
而且好像也没受到什么指责。
第三段各个平台有了女教师的视频,与媒体平台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24. 小说(教育)我更喜欢写小说,小说中的真相是重要的
(这句话配上动画片的画面,一个看上去带着眼罩男扮女装的怪人保护一只小鸟不受鱼怪剪刀侵扰,但那个小鸟却咬了怪人一口,怪人给了小鸟一巴掌。
这个画面有很多理解空间,怪人试图保护小鸟,但他忽略了小鸟可以自由飞翔;小鸟不理解怪人的保护行为反而咬他一口;怪人按自己的方式保护小鸟,结果最后却建立在保护的意愿之上使用暴力。
人与人之间都有所谓行为的的好动机,但行为的真相却是在伤害)25.民间传说(信仰扭曲)“一个民族愚蠢的见证”是卡利古拉对民间传说的定义,家庭主妇使家庭兴旺
(很多时候的歧视或偏见,来自于古老传说或文辞的曲解和定义)26. 趣味(文化)一个电梯关门,刚好一男一女贴合在一起
(别说,还挺有趣的。
虽然建立在恶趣味之上。
这里家门口就有少儿不宜的恶趣味内容,对后面第三段家长抨击女教师视频流出事件起到一个讽刺作用:你家门口就有这么少儿不宜的内容,居然指责只有成人才能进的成人视频网站的内容)27.全球变暖(无知)
(如果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对于大部分人类来说这只是找到新娱乐方式的一个前提条件罢了。
就像新冠疫情我们可以跳1.5公尺的舞蹈,不会影响我们娱乐;同时,配上垃圾如山的河流画面,反过来再讽刺相比全球变暖,人类眼前的污染已经造成了巨大灾难,而我们却视而不见)28.无意识(政治)德国的精神分析学,一位老先生的右臂动不了,测试未显示出身体的缺陷,治疗毫无进展,这位精神分析学家感到困惑,然后想到一个很棒的注意,他大喊“希特勒万岁”,这个男人的右臂飞快行了一个完美的纳粹礼
(政治洗脑深入人心,甚至一句话就可以让人产生自发的行为。
你的自由意志是不是处于钢铁意志之下,却以为自己有自由?
)29.知识分子(歧视)“不识字的贱人,让知识分子说话。
”
(所谓知识分子利用身份权利,反而狂肆无理,这就是之前提到的“从书橱里出来的屠夫”)30.亲密关系(科技)Neuralink公司将在人体上,测试一种可以读心的大脑植入装置
(这种东西只会因暴露更多真实想法,让人际关系走向灭亡。
)31.历史(意义)历史和生活,不像小说和故事,即使是对快乐地构成精神和感官,也不要教给我们肤浅的生活乐趣。
对历史的沉思更有可能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而不是蔑视,随后对世界的阴暗构想
(我们拥有历史,却又在重蹈覆辙,很多时候都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反而无视历史)31.耶稣(意义)“耶稣不仅仅是上帝的儿子,他还来自一个良好的家庭——在他母亲那边”德奎伦主教说。
(耶稣为神,除了他是上帝的儿子外,不能忽视了他的母亲。
男女之间如果说为什么不能有偏见和歧视,想想自己的母亲吧)32.爱(自以为是)“我觉得一个聪明的男人,为这样一个女人受苦是荒谬的。
除了乏味之外,她据说还相当愚蠢。
”她补充道,“带着那些不在爱中的人的智慧,这些人认为聪明的男人只应该为值得他们付出的女人而受苦,就像尽管霍乱的细菌非常微小,但还是对你受霍乱之苦感到惊讶一样“
(所谓”聪明“的男人,想的是利益、效率、面子、控制与服从,这些”聪明”的男人看似选择爱人,但从未进入“爱”中,只是自以为是物化女人罢了)33.辩护(自以为是)猪是给我们当食物的,每件事都有上帝赋予的目的,猪是给我们吃的,你懂吗,亲爱的?
-懂
(那个不是上帝赋予的目的,而是人赋予的目的;在我们被野兽吞噬时,是人建立的秩序和武器保护了自己,当人能吞噬野兽时,也是人建立的秩序和武器。
人可以把猪说成上帝赋予作为食物的目的,那也可以把任何人说成是需要消灭的敌人)34.数学(意义)如果有任何东西存在,那么其存在的结果就是数学
(画面是一排排墓碑,墓碑下每个人有自己活着时的经历和故事;但一旦死亡,每个人留下的只有相同的碑罢了。
无论是社交媒体的点赞还是银行账单,最终都转化成了数字)35.隐喻(政治)一个人在玩钓鱼机
(我理解成我们好像是小鱼,当钓起时以为是自己幸运,而实则正好进入捕食者的怀抱中。
有个电影《逃出克隆岛》就讲这么个主题) 36.蒙太奇(媒体)画面不断从招手的行军队切换到死人坑。
(这里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蒙太奇是媒体断章取义的手段之一,只要在相同图片上赋予不同的文字,就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意义)37.口交(文化)在线词典中被查得最多的单词,第二位是同理心
(无论在表面上承认不承认,互联网的数据不会骗人,大家内心中就是对这玩意儿贼感兴趣。
但一旦摊在台面上,却又要遭受千夫所指)38.自然(意义)亚历山大布洛克 日记 1912年4月15日,”昨天,铁达尼号的残骸让我非常高兴,所以,还是有一片海洋的”
(忽略人命的关注自然,显得如此荒诞。
但这里我会感觉是另一层讽刺,人类的步伐已经涉猎的大面积的大自然,亚历山大这句话好似“大自然终于进行了反击,人类还好还没有占领所有自然”,加上画面配上城市与草木自然之间,暗示着对自然的侵略。
人与自然在这里显得如此矛盾,左右为难。
也许这样的矛盾,就最“自然”)39.脚注(信仰扭曲)一个绝妙的想法,女人的真正美丽在于她的男人
(脚注也是引导或误导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手段,就像上一句这个脚注,如果被这条信息影响,就会感觉美丽的女人必须依靠男人,就陷入了思维陷阱。
但咱仔细一想,女人的真正美丽不应该在于她自己从内到外散发的美丽吗?
关男人什么事,反过来说,“男人的真正帅气在于他的女人”是不是也说得通?
所以,对于信息的理解,不应被轻易扭曲,需要有自己的判断)40. 城市(信仰扭曲)艺术家寻求永恒的真理,忽略了他周围的永恒。
他赞赏巴比伦庙宇的柱子,并对工厂的烟囱嗤之以鼻。
他们的线条有什么不同吗?
当煤炭工业时代结束时,我们会欣赏这些残存的烟囱,就像今天我们欣赏寺庙柱子的遗迹一样。
走出你的前门就像你刚从很远的地方来一样,去发现你已经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就像刚从新加坡下船一样开始新的一天,就像从没见过自己的脚垫一样
(这一段我相信是非常非常讽刺的一段话,首先这里的标题是“城市”,所以这段话像是某个市长为“城市”发言。
翻译过来好像“我们现在城市充满烟囱、灰尘、污染的河流,这些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你要享受当下,每天以崭新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未来人们会把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作艺术来理解”。
这一句话有个逻辑陷阱,类似“妈妈打你,是因为妈妈爱你”,前一句是错误的行为,而后一句想基于正确动机掩盖错误行为。
我们往往会被这种话式结构左右了思维。
回到原句“他们的线条有什么不同吗?
”,这里跳出陷阱的方式是,他们“看上去线条确实相同,但他们设计出来的目的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不相同”,艺术本身就不只是所能看到的外在美,还蕴含深刻的内在含义,抛开内在含义谈艺术,就像对着充气娃娃聊生命;原句后面是对的,“去发现你已经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但原句潜台词是“你该适应他”,而我们要知道,错误的世界我们不该单纯适应他,而是改变他。
当然,相比适应,改变的困难程度难于上青天)41.爱国主义(无知)一位女士在维也纳,因殴打她可怜的吉普赛女仆而被罚款。
返回罗马尼亚时立刻给了可怜的奥普里卡两巴掌,为了向祖国致敬,她说,“噢,自由的国度,在这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打人”
(这里深刻讽刺了“自由”,“自由”很容易单纯理解成随心所欲,但忽略了基本的原则与爱。
这里导演讽刺了对“自由”无脑的理解)42.企鹅(文化)”我是企鹅,我想把它推给你,大家知道这种舞蹈很变态,只是我触碰那位女士的借口,看看那该死的荡妇,我想把她推给你,你没有牙齿,没有态度,但你想让我把它推给你“
(扭曲的娱乐至上,物化女性,同时还肆无忌惮,重要的是年轻人觉得很酷)43. 阴部(歧视)提喻法,用诸如“愚蠢的荡妇”这样的词语(这真上不了图,自行脑补吧)(提喻法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廉·戈登于194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
这里是在产生歧视物化时,常用到的所谓科学方法。
有的时候工具没有问题,而是使用工具者是问题创造者)43. 政治(政治)布洛赫指出,政治冷漠与道德沦丧密切相关,政治上无辜的人在道德上是可疑的。
德国人从未觉得对希特勒的上台是有责任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关心政治
(只让我联想到,键盘侠可以任意打字,反正到最后产生任何结果,与我无瓜)45.色情(文化)大约在公元前410年,帕拉西奥被认为是色情作品的创造者。
从字面上看,色情作品一词的意思是“一个妓女的肖像”。
帕拉西奥斯爱上了一个名叫狄奥多蒂亚的妓女,并画了她的裸体
(那可能一开始创作色情作品的初衷,和现在色情作品的创作初衷,有着十万八千里的鸿沟)46.特写(其他)帕索里尼拍摄《马太福音》时,他宣称,在扮演祭司和法利赛人的角色时,他选择了“反应迟钝,法西斯分子式的面孔”,他们实际上是工会成员
(我感觉就像拍《珍珠港》,找日本人演美国人抵抗日本人的进攻)47.凝视(其他)
(女人白净如天使般,男人脚下是山羊脚,象征着魔鬼。
男人凝视着女人的美浮想联翩,女人凝视着男人的脏远走高飞。
同时,图片女性当中,混着左拥右抱的男人,这又是男人对所谓“天堂”的向往)48. JJ(其他)我们以无意识的感知和欣赏,体现了男性秩序的历史结构(无法上图)(都懂,男人有的时候判断一个女人所谓美不美时,身体有一部分会比什么反应都快。
男人不管长得多不一样,接受多么不同的知识,有些骨子里的历史结构一定保持着相同的特征。
而有些时候我们的审美不是来自于大脑,而是来自于...)49..拳头(其他)如果我们的主有你们这样的拳头,他绝不会死在十字架上
(圣人有崇高思想但不用武力,而真正的统治者,一定都会用到武力。
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50.权利(战争)举枪屠杀犹太人画面
(在战争中,绝对的权利面前,是没有人性的。
二战之后,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为什么那么多正常的、受过文明教育的德国人会对别的人类犯下这么令人发指的恶性。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找了40名2050岁的男子,告诉他们自己在研究针对学习的惩罚效果的实验。
同时,他也安排了假志愿者。
通过抽签,志愿者会抽到老师的角色,假志愿者则扮演学生。
实验开始,学生就被带到一个小房间,上身被绑起来,手腕上连上电击仪器;然后老师被带到隔壁的房间,隔着墙和学生说话,让学生做题。
每当学生犯一个错误,老师就得给他一个电击。
在老师面前,放着“轻度电击”、“中度电击”、“危险:严重电击”等好几个开关。
令人惊讶的是,有百分之六十三的老师真的进行下去了。
他们不是施虐狂,不会从学生的痛苦中感受到快乐,但他们却顺从地接受研究者的命令,即使在这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很痛苦。
有时候,人的行为和他的道德观念真的没什么关系,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陷入服从心理,做出你原来根本不会做的事。
) 51.种族主义(歧视)一个公交车司机,以前是个JC,拒载一名罗姆妇女,只因为她是罗姆人
(身份象征正义的职业,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代表的是“象征我所处环境立场的正义,所以消灭其他立场是我的职责之一)52.战争(战争)一排战争杂志的画面
(当把战争作为疯狂宣传的时代,会是好的时代吗?
)53.现实主义(贫富)艾萨克巴贝尔曾经想象了,一个“好人的GC国际”
(一些理想的政策下,实际上是近乎疯狂的贫富差距)54.尊重(歧视)一位警察局长说,被丈夫殴打的妇女不应该在晚上报警,而是该等到第二天早上
(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一切美好的表面背后是残垣破壁的侵害,何谈尊重?
)55.法国大革命(无知)
(第一个画面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处死路易十六的画,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
后面的画面是打开了写有“法国大革命”的包装盒,里面装满看起来蛮好吃的香肠。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娱乐和食物,不要太认真了...)56.罗马尼亚革命(政治)
(和法国大革命完全是相互映照,罗马尼亚革命过后,留下的是红酒上的包装纸。
谁关心什么政治,就是玩儿)57. 机器人(战争)一位曾在中东作战的军官,担心机器人战争,将使人类在武装冲突中失去同情心
(第一个画面是可爱的机器人玩具,后面紧接一个现代战争中真实的杀戮镜头。
战争中,从来就没有同情心过,和机器人无关)58. 废墟(文化)一座好的建筑物总能造就,一个美丽的废墟
(嗯,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拍照打卡了,谁关心背后的历史和经历的战争呢?
)59. 薪金(歧视)“要么你4点钟回家,拿不到工资,要么你呆到6点,我最后这么说一次,我简直受够你们这些动物了。
闭嘴!
给老子滚!
你不喜欢?
那就滚!
”“我们不是动物....”“啥?
你就是刚才嘘我的人是吧!
“”我没有嘘你“”草马!
滚出去!
滚!
出!
去“
(这很直白...)60.变化(信仰扭曲)一名被控杀害两名室友的美国人,告诉警方,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他与他们都曾信奉新纳粹主义的观点,因为他们不尊重他的信仰,然后他就杀了他们
(变了名,没变心。
是新纳粹主义在杀人,还是伊斯兰教在杀人?
都不是,是人在杀人)61.自拍(无知)
(在伟人和圣人墓碑前,都只是一张打卡的照片罢了,娱乐至上)62.感觉(意义)为什么确信心脏在道德上高于大脑?
有心的帮助,难道不是和没心帮助一样,常常犯下卑劣的行为吗?
我们能不能结束这愚蠢又多愁善感的调查,结束这种心的恐怖统治
(感觉和才思共同作用,才能得到好的判断。
只有思考或者只有感觉,往往都会通向极端)63.校园戏剧(教育)“主啊,请听我的祷告,我向你鞠躬,求你赐我力量,我现在必须到你那去”
(校园中的戏剧以宗教目的进行洗脑,美化自我牺牲,这种套路和早期国内FLG有异曲同工之妙)64.人行道(贫富)行人的人行道沿着车道走,因此,城市居民不断地在他们眼前看到他们的竞争对手,坐在一辆汽车里超过他们。
人行道是为了那些有马车或马的人的利益而创造的
(贫富差距和贫富对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行道就是可以下意识产生贫富对比的地方之一。
讲道理,只要有贫富差距,你走出门脑袋随便一甩就能看到)65.虚荣心(其他)有人出版了一本1500页的书,他与爱因斯坦和教皇庇护十二世的通信。
里面只有他写给两人的信,因为他们都没有回信。
(真是个大聪明,我感觉我也可以出一本“我与巴菲特的那些午餐”,只是他没来)66.现场直播(文化)
(摆不上台面,却在暗地里火到爆炸的直播间。
)67.未来(意义)99%曾经存在过的物种,现在已经灭绝了
(即使不愿承认,未来的结局,就是人类的结局)68. 强奸(信仰扭曲)55%的应答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强奸是合理的,例如在酒精或毒品的影响下,比如受害者穿着挑逗,或者他们同意去别人家里
(为犯罪找借口的鬼话,居然来自55%的应答者。
可见社会环境的恶劣)69.买卖(无知)做买卖的人的自我表达,比演讲和战斗的人,更直接更不沉着。
(画面中超市的人高唱着“基督从死里复活”。
在疫情期间,经济大消退,消费者求助上帝的力量希望得到帮助解决贫穷问题。
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靠唱歌给上帝吗?
)70.禅(意义)一个真正的诗人必须同时具备悲剧性和喜剧性,人生必须同时被视为悲剧和喜剧
(能从悲剧中看到喜剧,能从喜剧中读到悲剧,这就是作品和人生中需要我们挖掘的东西)总结:第一段:这,就是生活 第二段:这,就是你生活中看的快餐碎片信息。
包含政治、人文、宗教、战争、教育...导演通过大家感兴趣的封面和画面开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将我们引到看似并不同与我们,而又与我们息息相通的生活中。
用极具生活化和碎片化的表现手法拼接出了罗马尼亚的社会百态。
他生活在那里,将当下可见的悲剧以喜剧的形式摊开,借今讽今,张狂而大胆。
他在影像中宣泄他的情感,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的社会矛盾我不敢说我在观影过程中十分享受(毕竟过程中看不懂)。
但回头梳理时又能或多或少感受到导演对生活的无奈和热爱。
不过结局处是真的有被爽到!
看的过程中就想杀上去插他们两嘴。
没想到导演还真满足了观众预期!
“一个真正的诗人必须同时具备悲剧性和喜剧性,人生必须同时被视为悲剧和喜剧”无论生活怎样,还好很幸运,可以通过电影屏幕,看到阿西娜擦亮的盾牌。
2020年突然让世界变得异常疯狂,而裘德却携着摄影机,在布加勒斯特找到了充满个人风格的独特视角,记录并演绎着疫情放大镜下罗马尼亚社会的弊病和疯狂举动。
我本来想把标题拟为《一场当代视角下对罗马尼亚社会生活与文化历史的审视与审判》,但好像与整部电影嬉笑怒骂的基调太不相称。
而似乎“疯狂”和“荒唐”两个词也可以同时用来描绘事件本身和导演叙事风格的变化。
如果让我再回想这部电影,我可能会立刻想到“噢,那部和戈达尔中后期作品很相似的电影论文”(当然也加了很多《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味道)。
不过,从柏林主竞赛图标消失就开始,直到定格到最后一秒的戏谑,却让影像在大俗与大雅之间无缝切换。
裘德俨然将严肃的论文写成了一篇爽文。
在角色与情节都没有丝毫认识的情况下,不管是多么资深的影迷,都会被一开场的4分钟纯p*rn震惊到。
虽然如此露骨地将性爱展现在银幕上很多人都不会立刻接纳,甚至评论中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
但性爱不是电影的目的,导演倾向在电影中以严肃的风格对待它(如后面的百科,审判),却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配上滑稽的音乐,而观众始终以第三视角围观不知会通向何处的闹剧。
这种视角间的错位让人在尴尬中忍俊不禁,导演的革命性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占据了我们的视野。
黄片只是一个疯狂的导火索。
第一部分:单行道 影片的前两部分能看出很多戈达尔的影子。
摄影机扮演一个不负责任的观察者形象,就像《我略知她一二》《中国姑娘》中对巴黎建筑工地、楼宇与杂乱的街景的拍摄与剪辑,镜头总是在追踪艾米的过程中转向对于城市某一角落的观察,目的就是“去主角化”,与破碎的生活片段一起,尝试打破记录与叙事的边界,描绘真实的罗马尼亚社会图景。
好似无休止的摇与推镜头下记录着出兑的店铺,带着口罩的人们,已变成废墟的古建筑,随意停放的豪车,无人注意却充满性暗示的广告牌以及破旧的选举信息,已是2020年却依然悬挂着的1928年一战胜利的大旗帜……都以讽刺的方式提醒人们曾经的人类欲望。
同时,摄影机也在扮演一个窃听者的角色。
它窃听到:一位女士因为受不了穷人在前面计算优惠券价格耽误时间而争吵;艾米与在人行道上乱停车的司机互用粗鄙之语争吵;药店中对于贩卖器官的争吵;路口行人与车辆互不相让的争吵;咖啡馆中有的人讨论健康问题,神风特攻队,特雷布林卡……充满暴怒,贫富分化,经济萧条的社会,以及看似毫无逻辑联系的视听元素,都为第二部分做足了铺垫。
第一部分为我们展现了2020年城市生活的时间胶囊,以及人们之间无处不在的焦虑情绪,单行道不仅指艾米从家到学校的这条通往审判的路,也是罗马尼亚社会日渐消沉的单向滑坡。
就像书店收银员所说的那样,《斯彭河文集》——一本叙述虚构的斯彭河小镇人们的生活、遭受的损失和死亡的诗集——“对于这场疫情来说真的太应景了”。
第二部分:短词典 拼接式的影像论文很难不让人想到《影像之书》《电影SHZY》的风格,但明显比戈达尔的电影语言好懂得多。
裘德用极度反讽将词条、影像和文字注释间的反差拉到最大。
简单罗列一些我感觉很有趣的词条: 绝对理性:“数学”即为一切存在事物的解释;“历史”带给人们的沉思会激发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阴暗构想;“罗马尼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以弑君为结局。
电影与艺术:“美杜莎”的隐喻——银幕是雅典娜擦亮的盾牌,裘德认为电影可以向观众展示不可能看到的真正的恐怖;“蒙太奇”连接了欢庆着充满荣耀的军人与战场上浴血战死的军人;“艺术”的辩证——一样东西是否为艺术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工厂的烟囱在被遗弃的时候也会成为艺术品。
女性权利的觉醒:“金钱”——在第一部分里的同一家超市,男人用女性羞辱的方式将钱甩给了女收银员并叫她b*tch;“厨房”里,脏盘子和孩子的哭声都代表着女性的工作;“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愚蠢阶段的见证,而在罗马尼亚,这个传说是家庭主妇能使家庭兴旺;男“知识分子”在电视节目里让旁边的女人闭嘴,认为她没有知识,是个b*tch。
两性关系:“爱”的注释中有人将女人比作霍乱病毒,渺小却使男人受苦;“pulă”世界存在于男性秩序之下;“脚注”中的一种观点,女人的美丽在于她的男人;在“尊重”的词条中,文本注释是关于家暴笑话,镜头里是一个拍婚纱照的美丽新娘。
有趣的个人想法:“图书馆”里走出屠夫;借“圣诞节”揭露一些人信仰宗教与伪善的矛盾;“权力”与暴力的关系;“无意识”——一句“Heil Hitler”治好了德国老人不能动的右臂,病不在身而在于意识。
科技与当下:“机器人战争”中人类的同情心还会存在吗;“亲密关系”——一种读取别人想法的机器会帮助我们实现;“社交距离之舞”是新冠危机下的残存的个人狂欢。
一本充满着个人风格的贯穿古今内外的罗马尼亚词典,词条的罗列就像给观众的随机翻阅,囊括了前面的街景,也为后面的审判备足了话题。
第三部分:实践与影射 学生的家长们在学校的花园里举行对艾米老师的公开审判。
对于情节中的人物来讲,审判的是艾米和那段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的黄色影片;而对于观众来讲,审判的是如今罗马尼亚社会中有关种族主义,反智主义,公开的隐私审判,父权凝视与性别歧视,网络暴力者的道德审判,阶级矛盾,男女性爱,屠犹,教育体制,甚至是埃米内斯库的情色诗歌和科学与思维范式,尽管客观上讲艾米并没有做错什么。
具体的内容不做过多探讨,因为影像非常直白,比前两部分好懂得多,而且辩论的过程也是将前面的词条逐一展开讨论的过程。
导演为了不让我们沉迷激烈的辩论之中,还穿插了疯癫男人的画外音以及一走一过的保洁与保安们。
不过裘德在理性讨论内依然延续了搞笑的戏谑:神父带着“I can’t breathe”的口罩;在当众播放影片公开处刑艾米的时候所有男性家长在批评过后又看得津津有味;大家都临时在手机上查自己辩论的“论据”想要驳倒对方等等。
看看吧,当人们讨论当今现实的东西的时候场面会变得如此混乱不堪。
而在这种疯狂的不堪之后呢?
“我们认为自己很重要,但是世界却忘记了我们”。
世界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但它也是一个病态的笑话,这种矛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们被耍得团团转。
这一切只来源于一部四分钟的毛片。
电影的三个结局:1.艾米没有被开除,虚伪的男性立场继续暴力羞辱,但这个结局只是一个玩笑,不是因为戏剧性的辱骂和打架,而是因为艾米不可能不被开除;2.艾米被开除,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结局,所以导演用远景固定机位快速结束了这种可能;3.哈哈!
一个对西方世界的纯粹无知竖起了合理中指的结局,在积累了一整部电影的愤怒情绪终于迎来了漫画式的爆发。
艾米化身神奇女侠,代表女性,代表被时代无端审判的人,对所谓的精英阶级,网络施暴者与父权社会完成了破坏式闹剧般的荒唐复仇。
当她提到国家最令人尊敬的诗人埃米内斯库的淫秽文章时。
她认为如果国家可以有选择地忽视这些诗句,那么它肯定可以原谅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员的孤立的轻率行为。
但可惜,在现实中,这笔公平的交易可不会达成,只有第三种结局才能完成正义的反抗。
如果我们生活在爽文中,世界会变得更好。
电影的主题好像也不仅适用于罗马尼亚。
(9.0/10.0)
不太建议跟朋友一起观看,不过熬过开头一段尴尬的画面,后面倒也颇值得找个人一块儿聊聊。
剧情其实很简单的,一部意外上传的夫妻小电影只不过为了引出关于社会倾向的一个很宏观的讨论。
拉杜裘德一如既往地喜欢用这种结构来讲述一部电影,不过每次看都有新的惊喜。
整部影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借用女主的视线滑视整个罗马尼亚的社会全貌,应该说来不过是从布加勒斯特的街景以小见大。
感觉很多场景在我们周边也不算多难见到。
街景看着旧旧的,又显得很宏大,曾经阔过既视感。
罗马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啊第二个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看似没有剧情,却用一些提炼出来的词语概括了整个历史,很妙。
而且想不到的是,最喜欢的竟然是暴君卡里古拉的那句,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愚昧的见证。
看到这句话甚至有对卡里古拉稍微改观一些的感觉,打算回头再找他相关的书来看看。
第三部分总算开始对女主进行审判,整个讨论会其实就像一个道德小法庭,每个人其实在陈述的,不单单是对女主行为的看法,更是在说明自己的社会,政治立场。
显得有为荒诞的,还是一群人一边对着女主的小电影看得津津有味的,一边又立马对此大加鞭挞。
像谁像啥,大家心里应该都有对照。
结局也是很有意思,现实里的结局女主怎么也讨不到好处了的,可电影会有第三种结局嘛。
如果说全球影迷在四月份的最大期待是即将举行的第93届奥斯卡颁奖礼,那么上一波备受瞩目的影坛大事莫过于第71届柏林电影节各大奖项的揭晓。
罗马尼亚的鬼才导演拉杜·裘德,继2015年凭《喝彩》荣获银熊奖最佳导演后再接再厉,携新作《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成功摘得最佳影片金熊奖。
如今,或许是时候来深度聊一聊这部备受争议的年度“怪”片了。
拉杜·裘德向来致力于革新电影语言的拉杜·裘德,此番带来一个超大尺度又“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学历史老师艾米与自己老公的“私密短片”被上传到网络,结果被人认出,引发舆论大哗。
老师很快遭遇了同学、同事眼中的“社会性死亡”。
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参加由校方和家长成立的“审判大会”,而申辩的结果,将决定艾米最终的去留......
在影片架构与形式上,《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和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有着不少相似之处:除了大尺度、章节体和PPT,还有旁征博引的知识倾泻跟入木三分的人性观察。
不过最大的不同是:《女性瘾者》的“感官盛宴”只是拉斯·冯·提尔的“思想外衣”,而拉杜·裘德的“感官刺激”纯属耸动视听、玩兴大发的“吸睛噱头”——他关注的不是个体的孤独跟宿命,而是整个社会跟时代的病理。
2021《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2013《女性瘾者》在令人难为情又蠢蠢欲动的开场戏之后,粉红色的字幕卡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出现,影片的画风陡变。
看罢全片我们发现:原来这部电影在结构组织和叙述逻辑上比拥有八个章节的《女性瘾者》还要一丝不苟、匠心独运——它们都算典型的论文电影,沉浸于一发不可收拾的观点输出。
只是相较《女性瘾者》只靠一头一尾串联起中间漫长的“回忆体”叙述,《倒霉性爱,发狂黄片》要更为复杂一些。
这篇“论文”由“引言”、“正文”、“背景资料”和“结尾”四部分组成。
所谓“引言”即是开头三分钟的“大尺度私拍”——这是整个事件的起因;“正文”是第一章节《单行道》+第三章节《实践与影射》;而第二章节《趣闻、符号和奇迹的短字典》是关于“正文”的“社会学补充”和“历史学资料”;结尾共有三个——而拉杜·裘德将最离经叛道又拍案叫绝的那个放在了最后。
最后的结尾:艾米化身......如此说来,影片大体上似乎也没什么“难懂”的:结构清晰严谨,表达则过于旺盛......除了女性遭遇的最直接的荡妇羞辱和道德审判外,从镜头画面和零星情节中,我们还能看到诸如贫富分化、资本剥削、社会戾气、种族主义、人道主义、消费主义、宗教信仰、阴谋论、大屠杀、历史、权力、战争......几乎所有的东西。
喜欢的,会将影片的“信息过载”视为展示罗马尼亚社会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不喜欢的,也可以嫌“这片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这真属于“见仁见智”的范畴。
不论你是否欣赏拉杜·裘德“一锅炖”的玩法,重要的是: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拉杜·裘德究竟为什么要这么搞?
简简单单一个故事怎么到他手里就不能正正常常讲出来?
非整这花里胡哨的结构外加随心所欲的知识轰炸,是故意让人不懂、哗众取宠么?
——非也,非也。
金熊奖评审团说“它挑战了电影传统和常规”。
可如果我说:其实它非常传统。
你怎么看?
接下来,我们不妨透过现象看本质,试着讲讲拉杜·裘德的创新影像实践是如何“回归传统”的。
第一章节《单行道》记录女主角艾米性爱视频曝光后一天之内的生活:摄影机跟随着艾米的脚步徜徉在布加勒斯特的大街小巷,我们能一窥疫情肆虐下罗马尼亚的城市风貌和世间百态。
可我们不太明白的是,拉杜·裘德为什么要以近乎风光片的镜头反复呈现一些貌似与主线无关的细节:像随处可见的广告牌、司空见惯的违停车、街边拐角的小商贩,以及随地被弃置的人体模特。
广告牌
违停车
小商贩
人体模特我们看到:摄影机总将艾米置于远景或全景之下,而且经常任性地从她身上摇走,在一些莫名其妙的景观和图像上停留。
就这么晃一大圈再漫不经心地绕回去。
似乎比起十万火急的人物命运,拉杜·裘德更在乎她身处的环境。
艾米路过可口可乐广告
路过冰激凌广告如此骚操作的原因何在?
是为凸显传统的纪实风格么?
可就算想拍纪录片,在瞠目结舌的大尺度过后,紧接着来段纪录片究竟又是什么意思?
虽然这是部罗马尼亚电影,可如果我们对以下两位德国人有所熟悉的话,对理解这部影片会更有帮助。
这俩人算老相识,刚好都处于同一时代:一位是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是他首创出“街道电影”这一概念;另一位是享誉整个欧洲的思想家本雅明。
影片第一章节的小标题《单行道》——即来自本雅明的经典同名代表作。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1889-1966)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我们先来说说克拉考尔吧,在1947年出版的《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当中,克拉考尔提出了他的核心创见:电影映射着一个国家的国民心态,能预示甚至促进现实的发生。
克拉考尔通过研究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流行电影,窥见当时日耳曼民族群体无意识的危险走向。
恰如影片第二章节《短字典》中对“无意识”词条的定义:一位老先生的右臂动不了,测试结果并未显示出身体的缺陷,治疗毫无进展。
精神分析学家感到很困惑,然后他想到一个很棒的主意。
他大喊一声”希特勒万岁”,结果这个男人的右臂便飞快地行了一个完美的纳粹礼。
在二战期间,罗马尼亚是纳粹德国的盟友。
1940至1944五年间,有几十万犹太人和罗姆人死于罗马尼亚及其控制区。
而拉杜·裘德的前作《野名留史又如何》正讲述了这段历史。
而反犹主义在欧洲一直阴魂不散,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在罗马尼亚更是暗流涌动:从中你就能了解到为什么“犹太人”、“罗姆人”和“大屠杀”的元素在片中反复出现。
再来说说《德国电影心理史》创造的“街道电影”这一概念,顾名思义:它所特指的是上世纪20年代以街道为主要背景的“写实主义”电影。
与脱离社会现实的“表现主义”针锋相对,“街道电影”力求通过客观真实的环境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毕竟再疯狂的主观幻想,也会迎来昙花一现后的梦醒时分。
1920《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表现主义”代表作
1923《街道》“街道电影”代表作克拉考尔是如此重视对客观真实的呈现,他的另一部杰作《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的书名即亮明了他的态度:他把对“物质现实的复原”置于“电影本性”的高度。
克拉考尔说:“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跟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
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
”因为与现实世界固有的“近亲性”,克拉考尔认为,只有“未经搬演的”、“偶然的”、“无穷无尽的”、“含义模糊的”事物以及那些“生活流”才符合“电影的本性”。
摄影机应该提供物质现实的丰富证据、捕捉并放大生活中稍纵即逝、容易忽略的瞬间。
说到这儿,你该明白《单行道》中看似随意飘忽又似有所指的镜头设计是到底怎么回事了:特写镜头可以突出生活的片段和细节, 让我们关注到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存在;而那些面向街道和人流的远景和移动镜头可以摆脱人眼的局限,带来更大范围内的多重视点。
就比如:抬头可见的广告牌你仔细看过吗?
为什么满含情色意味的广告可以堂而皇之地供人观瞻,而私人影像一旦流出却要遭致口诛笔伐、千夫所指?
——拉杜·裘德正在于提醒人们思考这一“见怪不怪”的问题。
充满情色意味的广告其实第二章节《短字典》中的“城市”词条也同样解释了《单行道》为什么会是这么个拍法:“艺术家寻求永恒的真理,忽略了他周围的永恒。
他赞赏巴比伦庙宇的柱子,并对工厂的柱子嗤之以鼻,他们的线条有什么不同吗?
当煤炭工业结束时,我们会欣赏这些残存的烟囱,就像今天我们欣赏寺庙柱子的遗迹那样。
走出你的前门就像你刚从很远的地方来一样,去发现你已经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看,这很“克拉考尔”。
原来,在拉杜·裘德貌似颠覆的先锋实验中,他恰恰是在向最古老的电影传统致敬。
虽然“未经搬演”的、发现“偶然”的“街道电影”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留给电影人的启发却一直绵延至今:从戈达尔、安东尼奥尼到马丁·斯科塞斯,从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到杜琪峰《大事件》,再到《上帝之城》《撞车》和前两年的《悲惨世界》等一众经典......在太多太多的电影街景里,我们仍能领略克拉考尔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
1960《精疲力尽》
1974《出租车司机》
1995《云上的日子》
2002《上帝之城》再来说说本雅明。
本雅明的思想博大精深,而且极其晦涩。
在他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他一手创造出漫无目的、走走停停的“都市漫游者”形象,并对现代社会的城市建筑、城市文明,以及大众消费文化提出了深刻的洞见。
所以《单行道》的小标题取自本雅明的书名并不是巧合,而是拉杜·裘德的有意致敬:通过将镜头对准铺天盖地的户外广告跟超市,他用影像再现了本雅明对消费主义的思考。
广告宣传的基本原则是:使自己七倍于其所是,七倍于人们在它身上看重的东西。
——本雅明在《单行道》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他敏锐地发现:伴随着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的兴起,进入20世纪的人类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产品的符号性与象征性而非功用性。
对“品牌”日趋狂热的追逐心理,造成了现代人对充斥着“再造之物”的世界的迷狂,各式各样的符号共同营造了都市生活的幻境。
以下这段话值得细细品味,虽然它有些抽象:眼下,对生活的建构早就不受信念而很大程度地受着事实的左右,而且那是些几乎还从没有成为过信念基础的事实。
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文学活动便不可能指望在文学范围内发生——更确切些说,这其实是文学平庸的通常表现。
具有意义的文学效应只会在行动与写作的严格交替中产生,它必须在传单、宣传小册子、杂志文章和广告中培育出一些不显眼的形式。
我们从中除了能读到本雅明对消费主义的真知灼见外,这段话似乎同时启发了我们,影片为什么采取“交替”的“形式”以及拉杜·裘德称这部电影是个“笑话”(文学平庸的通常表现)。
而上述这段话同样出自本雅明的《单行道》,不过却属于小标题下的解释。
它的小标题是什么呢?
——叫《加油站》。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这不完全搭不上么。
这就又说回《单行道》这本书:它的文体非常奇特,你可以认为它是本雅明的“思想碎片”合集,也可以像阿多诺一样认为它是一本“意象集”。
书中所举的六十个意象都来自日常生活的真实事物,比如“餐厅”、“商店”、“建筑工地”、“旗子”、“工具书”、“禁止张贴”、“墙面出租”、“内部装饰”、“古代艺术品”......然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意象”都曾在影片中一闪而过——很多甚至还不止一次。
商店
建筑工地
书店
旗子本雅明并不是通过概念和逻辑去给这些意象下定义,而是另辟蹊径、以见微知著的目光重新审视着它们,挖掘出蕴藏在司空见惯的表象之下事物的深刻含义,闪耀着他在政治、哲学、社会、历史......诸多领域“无所不包”的思考。
本雅明说:“本书表现出很独特的组织或结构,它是一条街道,从极其陡峭的深度——凿开一副街景的缩略图。
”所以,第二章节《短字典》不仅是充满后现代风格的“拼贴”而已,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这样一部“意象集”或“缩略图”。
而且拉杜·裘德一口气罗列了71个意象——比本雅明还多。
这71个意象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你”姿态,组成了一份关于罗马尼亚的“微型百科全书”。
我们即使粗略地划分的话,也涵盖着历史、政治、宗教、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家庭关系以及两性心理等方方面面。
齐奥塞斯库:前罗共总书记由于篇幅所限,我在此单拎两个相对重要的意象来谈一谈。
它们又是一个来自克拉考尔;一个来自本雅明——现在该知道这俩人对这部影片有多重要了吧!
在“电影”这个词条当中,拉杜·裘德直接地照搬了克拉考尔的理论:“我们在学校学过蛇发女怪美杜莎的故事,她的脸是如此可怕,以至于一看到她,人和野兽就会变成石头。
当雅典娜煽动珀尔修斯杀死怪物时,她警告他不要看它的脸,只要看它在光滑盾牌上的镜面反射。
按照她的建议,波尔修斯砍下了美杜莎的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没有、也不可能看见真正的恐怖,因为它们以令人盲目的恐惧瘫痪我们,我们想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只有透过观察重现它们的外在——电影屏幕是雅典娜擦亮的盾牌。
”
2010《诸神之战》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电影应该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既能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恐怖真相,又使它变得容易被人接受。
电影是映照恐惧的一种媒介,银幕便充当起区隔我们与真正的恐怖的镜面——恰如假若有台时光机将我们送返真正的二战现场,大屠杀的惨烈无疑会吓瘫我们,但隔着银幕,我们便能够安之若素地冷静地欣赏《波斯语课》。
拉杜·裘德也跟克拉考尔一样,对电影的社会意义寄予厚望,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可以更好地看到世界和现实并探索和反思世界的工具。
”
但对这种反思能取得的实际意义,拉杜·裘德仍是悲观的,因为在稍后的“历史”词条中,他又援引本雅明的话说:“对历史的沉思更有可能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而不是蔑视,随后是对世界的阴暗构想。
”但是为什么反思过后,未来依然还是“阴暗”的呢?
——毕竟黑格尔讲过:“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没有吸取过任何教训。
”总之,就像先前说过的那样,《短字典》是整部影片的“社会学补充”和“历史学资料”,拉杜·裘德之所以把它剪成了目不暇接的PPT跟说明书。
其一,是在形式上模仿本雅明的《单行道》——汉娜·阿伦特(影片第三章节亦有提及)曾如此评价本雅明:“他最大的野心是写一本完全用引文写成的书”。
而这份“野心”让拉杜·裘德做成了“影像实践”,他说:“事实上,我电影的第二部分就是一连串的引文。
”
其二是在方法论上向克拉考尔的理论致敬:电影就是“观察重现外在”的雅典娜之盾,是映照历史与人性的镜面——我们透过这枚镜子穿越时间的迷雾,能一窥“罗马尼亚野蛮史”(《野名留史又如何》的另个译名)和普罗大众的思想嬗变。
2018《野名留史又如何》而将第一章节《单行道》和第二章节《短字典》合起来看,或许人就更加豁然开朗:因为克拉考尔恰恰认为,要想真正了解这座城市就必须让新颖的意象与过去的历史交织并置,这样才能揭示真正的人生,建立真正的批评。
所以第一章节的“城市意象”经第二章节的“历史补充”后,我们才能迎来第三章节的高潮爆发——这就是影片为什么采取“三段论”结构的原因。
它其实一点都不随意,而是非常严谨。
相较前两章节,第三章节《实践与影射》依然“致敬传统”,甚而有了一丝“古典”的味道。
一是它的观感就像一出精心设置的舞台剧跟法庭戏;二是其场景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和卡夫卡的《审判》——一个无罪之人,莫名其妙就被所有人定了罪。
相较《短字典》,《实践与影射》释放的信息量同样巨大。
出席这场荒诞不经又啼笑皆非的“审判大会”的家长们涵盖了罗马尼亚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军人、平民、神父、知识分子、家庭妇女、少数族裔、跨性别者......他们或信仰民族主义、或秉持保守主义、或主张平权主义、或相信阴谋论、或将宗教与科技挂在嘴边......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就艾米的去留问题展开唇枪舌剑、火花四溅的辩论。
这既是拉杜·裘德对罗马尼亚所做的社会阶层分析,也是罗马尼亚当代的政治光谱:这个简陋搭建、类似“民主议会”的场景,依然是雅典娜手中的盾牌——映照出的是西方民主社会的政治生态——让观众们得以在不经意间“直面”自以为离自己很远的“国家大事”。
然而,对一动不动“举手表决”的民主运作机制和运行效率,拉杜·裘德又是很悲观的。
最重要的是,你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对历史悲剧和民族罪恶视而不见、拒不承认的想法早已深入人心,保守主义和道德洁癖的力量又如此强大,对女性权力和身体自由嗤之以鼻的男权思想又这么根深蒂固......
面对疯狂的攻击和诋毁,女主角艾米仅凭一己之躯、毫无惧色地与一帮男人和一帮站在男人立场上的女人据理力争,结果争到最后,争了个寂寞。
结尾那幕彻底放飞自我的恶搞,看似非常无厘头,其实是拉杜·裘德在跟观众们掏心窝子:干脆毁灭吧,累了......
在《实践与影射》中连珠炮似的密集讨论,很多与之前《短字典》中的词条遥相呼应。
就像是先前单拎出来的两个“意象”那样,其中最重要的议题也有两个:教育与女性。
唯分数论、望子成龙的心态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从片中我们不难看出,罗马尼亚的课堂上不乏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滥觞沉疴,老师向学生介绍大屠杀历史成了不受欢迎的事。
而从虚伪愚蠢的家长身上,我们也不难想象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递怎样扭曲的价值观。
然而,本身就有两个孩子,且多次参加过家长会的拉杜·裘德,对罗马尼亚的教育体制还有更进一步的切身思考:在学校与家长“合谋”下,教育在本质上成了一种“权力规训机制”。
学校强调记忆重于思考,对艺术充满蔑视。
借社会学家塞巴斯蒂安的说法,拉杜·裘德毫不掩饰地提出了自己的批判:
最后再说说女性主义,它不止是《实践与影射》中的关键话题,更是贯串全片的核心表达。
拉杜·裘德说,“我认为这部电影对于女性来说挺重要、能够引起共鸣。
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可探索的空间。
”这里可探索的“空间”至少有两层:显而易见的层面是“私人道德”与“公共形象”的关系;隐形层面则关乎性的“泛性化”。
第一层比较好理解。
对待公众人物,我们似乎总爱戴上一副道德的滤镜详加审视——尤其是对那些身份特殊或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
关于这点,从中外对“明星艳照门”的大众狂欢和当下大行其道的“受害者有罪论”跟“荡妇羞辱”即可见一斑。
但问题是:“公域”与“私域”明明是泾渭分明,却往往要被迫混为一谈,一个人的“私德”有亏似乎就在公共领域不足信,成为贻害世道人心的祸害。
其实这并不合逻辑。
就像片中多次提到的米哈伊·爱明内斯库,他被誉为罗马尼亚国宝级诗人。
虽然他写过黄色诗歌,但这丝毫无损于他在人民心中的伟大——因为绝大多数人民并不知道这点。
更需要深究的是“泛性化”。
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曾经说过:“屈服于无生命物的性诱惑的恋物欲是时髦的核心之所在,恋物欲对商品的崇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商品从功用性转向符号性的基础上,本雅明则更进一步发现:这些“符号”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性符号”。
他认为,正是消费社会和商业广告对“无机物性魅力”空前绝后、无孔不入的发掘和放大,导致各式各样的商品和信息在引导跟激发大众的性需求,成了大众欲望的投射——目光如炬的本雅明大概不会想到:如今的互联网世界尤甚之。
恰如杰出的女性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在《恋物与好奇》中宣称的那样:“值得向往的每一件东西,从性到社会地位,都可以作为陈列中的崇拜物,从而被转化为商品。
甚至在占有它们是人之能力所不能及时,它们也会让人心花怒放。
”
但“泛性化”的论调中似乎又充满一个道德悖论——就像我们先前提到的那样:为什么充满情色意味的广告能堂而皇之地面向公众不算“不道德”,而属于私人的亲密视频被曝光就算“不道德”?
如果说“私人视频”流入“公域”就算是“不道德”,那么在抖音、快手等公共平台上,那些由私人主动发布的打擦边球的情色视频,怎么就又成了可以“吸粉”的正大光明呢?
那么决定从“人人接受”到“人人唾弃”的“道德尺度”在哪里?
如果要说得更狠一些,劳拉·穆尔维还激进地宣称:电影院与窥淫癖之间存在相同的窥视机制。
好吧,这么说的话,“窥淫”自然是不道德的。
如果说观众是所谓“窥淫者”,那这部电影就成了“淫”。
而这部“淫”却勇擒金狮、备受赞誉,可是“淫”里面的“淫”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谁来解释一下?
仔细考虑“公域”里可被大众接纳的情色与艾米的私人情色被曝光之间的区别,除了可大可小、说不清道不明的“尺度”外,我们终于发现二者的真正不同应该在这里:不管是电影、广告还是抖音、快手,这里面“性”的服务对象几乎是男性——满足的是男性的欲望;而艾米的自拍视频——满足的却是自己的欲望。
难怪拉杜·裘德导演会说:“没什么比女性的性欲更让人们感到恐惧的了。
”——或许这就是男性凝视的“恐怖真相”。
男性在对女性的欲望感到恐惧时,最好也拿“雅典娜之盾”反观自照一下,看看这恐惧里头都是什么......
“我有欲望是应该的,你有欲望我就恐惧了”。
视女性为“演员”跟“商品”是应该的,让“演员”跟“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是应该的,享受过后再以道德之名非议、进而贬低“演员”的欲望——斥之为“叫卖”的“商品”还是应该的。
所谓的“荡妇羞辱”,羞辱的到底是谁呢?
恰恰是谁该对“倒霉黄片”怀有羞耻感和罪恶感?
其实这部电影的真正片名是:《倒霉女性,发狂人心》。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用现实模拟网络场景/第二段可以再癫狂一些
低俗,冗长,不好看。虽然这位老师挺厉害的,每个光鲜亮丽的人背后总是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Radu 的随时随地移开焦点真的适合这次的题材 纪录片和人物状态的呼应感咬合的更紧密 而且现实社会的一瞥各种点醒又各自散落 第二段拼贴影像和关键词展示法落入下乘 第三段开篇 sitcom 会削弱构筑提防心 p.s. 罗马尼亚的日秋太大的惊喜点 大银幕归来 缺点突出 冗余重复 浅显的化用和指涉 这可以说是拍广告之后最差的 Radu 了
摄像机总是先一步或慢一步于主角的视线,于是观众总是需要寻找人物,视线便随之运动起来,与摄像机的不规则运动互补的是,在这种时间差以及相对运动带来的动态变化内,城市景观逐渐向外展开,词语的碰撞、符号的堆砌、动作的张扬,都同步协调于城市的呼吸。自由进入城市影像编年史,更像是将过去和现在重新搭配组装,雅典娜与电影的伪装,新冠与蒙太奇的玄妙,以及代表性幻想的神奇女侠反抗性欲现实的斗争。
表达的自由胜于概念的传达
像是置身于一个论文答辩现场,导演十分应景地利用了疫情时代下社交距离的疏远,取而代之的是流媒体的发达,但整体还是过于形式化,让人有自作聪明的感觉,当然女主最后化身“罗马尼亚女侠”还是挺解气的,也呼应了那句“不要审判别人,否则终将被人审判”。
7分,话题型电影,论文式的影像拼凑与各种隐喻。
快进看过了。类似纪录片的形式,就是女主不断哀求相关人等,让她继续上班。然后是女主不停行走。节奏太缓慢,看不惯。
头尾妙,中段大脑高密度写入各种罗马尼亚知识点,观后已过载。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金熊。详见长评。文本结构非常复杂,甚至过载。最吸引眼球的性爱录像泄露以及围绕它的有关私人-职业形象的辩论(感觉导演是不是参考了大表姐的那次艳照事件),甚至都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艳照只是一个引发议论的事件,导演真正要讨论的则是如今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贫富分化加剧、戾气横行、疫情加剧社会危机、消费社会、反智、阴谋论、民族主义盛行、右翼势力崛起,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网络暴力和道德审判。我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导演近年拍的几部屠犹题材电影让他在罗马尼亚遭受了右翼、民族主义、阴谋论者甚至新纳粹的围攻(可能很多是在网上的),这部影片基本是导演对他们的直接回应。其中关于SHZY历史和齐奥塞斯库的段落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有些“剥削”。
中间怎么那么多ppt
影像泛滥的时代,铁幕坚硬,文明坍塌。监控(记录)、视频流(观看)、实录(交锋),无休止地表达,拒绝倾听与接纳,影像让所有矛盾变得肤浅又严重。我们赶走了威权社会,却似乎急需一个马东来敲木鱼。
看的挺懵逼。罗马尼亚人民宫(世界第二大行政大楼,极权标志,女建筑师安卡·佩特雷斯库设计,满足了齐奥塞斯库的自恋标准)
看了二分之一,实在实在看不下去了……实在很不明白说的是啥。
情色片中用来引起欲望的尾随,偷窥在《倒霉性爱》的第一段以景别的方式复现,但拉杜·裘德的影片是一种“拼贴的古典主义”,也是“第一部”关于疫情的影片,关于它如何改变认知与隐私空间。除却大尺度的开头和剥削电影色彩的结尾外无关于性。相反,第一段中,摄影机扮演着一个不称职的跟踪者,distraction,然后扫(“超链接”)向充满广告与事件的街道,一个COVID,波普,赛博空间与后集体主义遗迹的杂合体。第二部分则是一种数据库电影,字幕独立于声音。而第三段即影片结尾则构架了一个舞台空间的审判,如同苏格拉底,默尔索,或艾希曼所经历的审判,在当代(弱)技术哲学/伦理学主题下产生一种古希腊式的倾向。人物脸上的口罩等同古代戏剧的面具。这场对话和柏拉图的大多数对话一样,是未完成的,所有的开放结局都不是答案。
哈哈哈哈!高级黑!导演在小电影和第二部分也是很敢了,但第三部分似乎功力不足。。。大段的引文却没啥深入探讨,内容浮于表面,虽然不排除哗众取宠,但试图剑走偏锋还是蛮有趣的。3.5吧
这是个啥玩意儿,一堆评论解析解构的云里雾里,各种喻指,碎片化又杂糅,看故事性的观众可绕道,这太特立独行了,喜欢不来,无论有多高级。★★
澳门恋爱电影馆打卡第一部(港译《春宮野史大批鬥》),前三分钟的录像带片段被贴以巨大的彩色马赛克真的吓一跳(没视频光音频其实更尴尬😅)第一章纪录片形式拍摄19年之后罗马尼亚的市民生活,第二章真的差点睡着,像是导演把自己在短视频网站热点攒成了一部合集,由于文化差异好多也没能达成共鸣(我看不懂,也没受震感)。第三章的话题引得很大很深,极具讽刺性,第三种结局真的要笑死。
无聊,显出了戈麦斯的厉害(《一千零一夜》)。
一段在落寞城市的精神游牧,一篇文化劣根怪象的精准注脚,一场在窒息凝视下的现代审判。从性的切口透视人,从个人的倒霉走向宗/教意味的发狂,记述一次荒诞却不必要的殉/道。在人不说人话,人不把人当人的赛博疫/情时代,这部电影来的太及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