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不看好莱坞。
“英雄”如今“悟道了”,用金钱堆砌起来的东西,犹如包装起来的妓女,一晌贪欢,嫖过了也就是射的时候爽几秒。
年事已高,才知道爽几秒也是难得,静不下心看《恶之花》,看看《壹周刊》也是娱乐。
贾樟柯拍《小武》的时候29岁。
彭浩翔拍《出埃及记》的时候28岁。
一个如“阿狗”、“阿猫”的片名,一个来自西方圣经的故事。
一个从黑暗的煤窑里走出来,一个从绚丽的维多利亚时代坠落下去。
在豆瓣看一个八零年出生的女孩评《出埃及记》,说“七‧一已經是遠去了的夢,我们忘了廿三條,忘了普選,忘了八萬五”,其悲怆充满了香港主义。
人民日报社论,好消息更能让人振奋。
显然这两部电影的情绪是属于负面新闻了。
小县城的失意者和大都市的平民,一一被压路机碾过,成为没有棱角,逆来顺受的铺路石。
镜头都慢的可怕,摄影机的视角也一低再低。
蚁民向来不干向高处看,只求一口饭。
但是却正是这些无欲则刚的人往往连最基本的道德都被迫沦陷,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贾樟柯把关怀送给了转型期的农民,彭浩翔开始把视角移向大都市的小职工和青年男女。
谁更好?
无从说起。
一个更乡土,一个更文艺。
乡村的基数要大于城市,但随着城市化进城,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进程打工的农民已经开始“城市化”,“农民”贾樟柯也开始有意识地领会政府意旨推出墨尔本。
确实,相对农村,都市的问题也许更大,更需要解决,不是贬低农民,而是生产力大都聚集在城市。
于是“知识青年”彭浩翔接过棒子,打火机里的“献给爱丽丝”变成了无伴奏钢琴曲。
《蒙太奇论》里有个著名的分镜头脚本,如何表现人物冲突。
爱森斯坦画出来的画面是一个人面对众多人。
《小武》和《出埃及记》最后一个镜头把“众多人”换成了“摄影机”和银幕对面的每一个观众。
只不过一个是“彷徨的”(摇镜头),一个是坚定的(全景定镜)。
也许可以把它们风别看成,一对多和一对全。
对立从一部分人到社会,矛盾在增多。
农民是容易妥协的,真正知识分子的操守是可以跳到“未名湖”里的决绝。
10年前,看《小武》的时候,我也想在30岁的时候拍一部电影。
今天我只想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养家糊口,偶尔追忆一下。
我觉得有的电影是属于可看可不看的,尽管它在我眼里是好看。
但有些片子尽管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不好看,但是我还是特别希望它能被看完。
彭浩翔的片子,可能就是在我推荐的时候,特别希望它能被其它人接受的一类。
昨天晚上小白给我打电话,聊了半天犯罪的问题,她借给我的一套书《模仿犯》我没看完就还给了她,然后我们俩就杀人犯罪的心理,和犯罪者到底要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当然也没啥结论。
小时候我曾经也模糊地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坏人为什么有很多人被人原谅了,但是仍然是坏人,仍然要接受处罚,我总是想,这是个社会原则,社会底限问题,如果每个坏人都被原谅了,那不是天下大乱,因为人会没有底限地做事情。
而且我觉得放在他个人身上是他个人的问题,要不,为什么这么多人能在一个原则尺度下生存着,那么多人没犯罪,但是这些人却犯罪了,难道不是他们的心理更脆弱?
心理阴暗的东西放大的更快吗?
但是呢,现在又在模糊地去想另外一个问题,难道很多犯罪,不是社会问题?
是社会犯了错,让很多人在精神上物质上受到了伤害,但是社会却不去承担错误,而反过来仍然要处罚这些本来就已经被它伤害的人了,这样的社会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或者说我们怎么样去处罚这个社会呢?
人有神罚,神犯了错,谁来罚它呢?
这可能和彭浩翔拍的这个片子无关的一些胡思乱想,我看其实是被紧张得刺激到了害怕得睡不着的地步。
晚上睡还是觉得很害怕。
如果你身边的人就是一个犯罪份子呢?
是你亏欠了他,还是他将来伤害你?
电影看的时候,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但仍然被人物的心理活动所吸引,想知道的不是电影的下一个情节,而是这个人物的下一个反应,我觉得比起《伊沙贝拉》要更紧凑,剪辑得更有力。
彭浩翔说,可能一个导演一生在拍不同的片子,但是说的事情其实都有点差不多,大意如此,这话或者也是他借鉴来的,说明他自己或者也是深有所感吧。
仍然可以看得出来彭浩翔习惯的挑演员的方式,青春美貌的少女,心思却是复杂残忍的,他喜欢用新的女演员;男演员都是演技派的,给人感觉很正,脸反而不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但是一定会犯错,绝对的不完美,他喜欢用成熟的男演员。
但你觉得他真的很会选演员。
彭为了这个片子把女主角本来定成的郑秀文给换下来了。
里面有一出戏是男主上下楼梯的时候总是碰到一个年轻的女子推着一个坐轮椅的老男人,那个老男人有一个微小的动作是拼命想把结婚戒指从手上拔下来。
彭似乎很能明白男人的阴暗面,比如抛下怀孕的女朋友逃走(伊沙贝拉),比如,总有一场外遇。
他似乎对人与人的关系也有着天然的不信任,父女之间,情人之间,夫妻之间。。。
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是揭开了一些温情的面纱。
电影里请了两位演技派的女演员,都不年轻了,温碧霞和邵美琪。
温在床上抽烟的样子演得真的很好。
邵美琪的一双大眼睛里有那么阴毒的眼神,看得我怕得不行。
有一点点荒诞的地方是邵有很多穿着是穿着风衣戴着墨镜的,很奇怪的样子。
但我觉得这个造型也许就是为了应衬剧里说的那句话,“有些事情荒诞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人信了,但不代表不存在。
”现在回想起来,片头那段蛙人的,当时真没看懂。。。
只觉得有点模仿老男孩。
片子都看完后,确实是觉得很巧。
整部电影是属于那种好到看不出痕迹的感觉,音乐的钢琴声很单纯,不象是张艺谋那样非把整个管弦队都要搬上来的感觉。
许多场景很精致,有种狭小空间的写真照的感觉,镜头的视角也很讲究,非常有层次,这仍然是他一贯的风格。
据说这个片子耗资不少,但有时你觉得你在电影上完全看不到钱,没什么铜钱味,你还是很能进入电影,我其实非常欣赏这一点。
不过也许他的老板很头痛,听说彭也在愁下一部片子的集资。
悬疑片的架势,接下去看到的却是文艺片的节奏和细节,再加上略带荒诞色彩的开头以及略显黑色幽默的故事情节,这就是彭浩翔今年奉献的新片《出埃及记》。
看完电影感觉到导演想的很多并试图通过镜头和影像传达某些思想,但似乎这种表达并不够精准清晰。
出埃及记,多数人需要查阅一番资料才能了解这几个字的典故,大概包含了某种抗争与拯救的含义,那么电影对这方面的阐释并不明确。
翻阅了不少影迷的评论,发现对主题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偏差。
有人认为主题是“男女关系的阴谋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也有影评通过对大量隐喻的分析认为主题是“个体与建制”的关系,同样赢得了不少赞同;还有人认为电影说的是对待“荒谬”的态度,说的也很在理。
男女关系的阴谋论这个主题本身就带有黑色幽默的性质,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可以相濡以沫悱恻缠绵也可能会演化成一场战争。
电影中一些女人就是因受到过男人的伤害才成立了以杀男人为宗旨的秘密组织,而男女主角的经历则很符合这个主题。
女主人公小时候不堪忍受父亲伤害而加入杀男人组织,后来遇到男主人公觉得遇到了好男人而决意脱离该组织,她对母亲说她知道老公是什么样的男人,她不相信老公出轨的消息,然而最终还是发现消息是真的,于是她重新又萌生杀机。
男人和女人之间可发挥的东西有很多,如果电影能够明确而精准地确立男女关系阴谋论为主题并选择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其实已经足可以成为一部优秀作品。
然而导演想法似乎还不止这些,于是“个体与建制”的关系被分析出来。
任达华是一个处处守规矩的人,当他执着于看似荒谬的事情时受到很多排挤甚至恐吓。
张家辉同样也是如此但在某种威胁面前屈服了。
任最后也在利诱和威胁面前选择放弃和屈从。
仅以这样的情节配以独特的镜头运用来解释“个体与建制”的主题是不够充分的,尤其是所谓“建制”并没有较为明显和充分的隐喻。
如此说来,联想开篇的蛙人打人,倒是“如何对待荒谬”作为主题似乎还贴点边。
一样的影像却能让人看出不一样的思想,这并不能证明电影作品的成功,相反这应该是导演的表达出了问题。
联想起前段时间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其中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相信导演都不是随意为之,而肯定是有所指有所寓意,但如果这种寓意让人参悟不透,或是形成多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就只能判定为影像表达的不准确了。
因此一部电影里隐喻过多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是有名气的导演,影迷们或许会执着于细节的分析让电影圆满高大起来,而如果是籍籍无名的导演拿出让人感觉不太清晰的作品,则很可能被冷落。
思想的不准确表达可能源自导演想表现的内容过多也可能源于导演对影像要素把握的失控,因此好的导演一定是懂得控制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准确而无歧义的。
之前看过彭浩翔备受推崇的《买凶拍人》,感觉彭是一个有求新和娱乐精神的导演,但优缺点同样鲜明。
买凶拍人立意求新但在幽默搞笑的外在形式上失控了,这次的出埃及记虽形式够内敛,但主题思想上却有失控的嫌疑。
2007-11-28
我发现一个秘密——学生们总爱在上厕所的时候论老师的是非,无论男女。
这话出自我初中时一位数学老师之玉口,伊属男性,所以在说到最后一个字时,我们在坐下挤眉弄眼,暴出一屋子不怀好意的哄笑——其实,中学时男女公厕只隔一层薄脆的墙,不封顶,不隔音,该老师人虽在男厕出恭,耳朵却能男扮女装地跑到隔壁听女同学讲他坏话,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可是,伊平时自大臭美,招人讨厌太久,所以逮了这个机会,大家还是趁火打劫地尽情嘲弄了一番。
我想,这事告诉我们,厕所实在是个不靠谱的地方,很不靠谱。
说人是非这样的小事情,都难保不隔墙有耳,更别说杀人越货,这样的大生意了。
为什么女人们总爱结伴上厕所,且一呆许久不出来?
这问题困扰了年少的彭浩翔很多年,最后,他的答案是,女人是在女厕所里密谋杀男人的事情,所以需要结伴同去,大家都知道,杀人其实很是一个技术活儿,所以,需要讨论很久。
这样的论调有几分意思,所以我买了这本《出埃及记》。
除了女人在厕所里密谋杀男人,片中的奇人怪事还有:警察们会扮成蛙人,半夜里把碍眼的犯人拖出来毒打一顿;女人每杀一个坏男人,便买一只娃娃做犒赏;有一种药,无色无味,人吃了只打嗝,打够100个就死翘了。
相比之下,有口皆碑的好男人也会感情出轨,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毋庸说,片中的詹建业(任达华饰)是个好男人,有正义感,有爱心,疼老婆,饶如此,还是要背着老婆与潘小源(温碧霞饰)私会——那也难怪,她寂寞,孤苦,新死了夫君,最重要的是,她性感,惹人怜——那么自然!
所以有人总结说,这世上其实没有好男人与坏男人之分,只有坏男人与更坏的男人。
我倒觉得,用男人的出轨与否来评判其好坏,实在有失偏颇,就如我们不能用吃不吃屎,来评判一只狗的忠诚。
詹建业的妻子张芳(刘心忧饰)原是妇女杀人组织的骨干,婚后感于詹诚实可靠,已洗手多年,不想竟撞见丈夫的外遇,悲伤之余,痛定思痛,决定重抄就业,杀了这个男人。
用杀人来解决感情问题,这倒不新鲜,按片中邵美琪扮演的铁腕女警的说辞,世上之所以有那么多悲惨的事情,全都是因为有那些坏男人在捣乱,所以合该赶尽杀绝——负心男人到底该不该杀,这不好说,我认真想了想,觉得这方法并不可取——杀人灭尸太麻烦,成本太高,性价比太低。
虽然,这可以大大省了过程的牵扯不清,顺便,还可以缓解国内的人口危机。
然后,然后结尾很突然,吓了我一跳。
我的意思是说,结尾很草率,马虎得叫我咬牙——这厢詹建业还拥着情人唱K吃酒,下一个镜头张芳已在审讯室里了——暗杀败露,怨妇杀人组织一窝被端,OVER。
直觉告诉我,这结局被“和谐”掉了。
后来,果然在网上找到了粤语原版的结局:詹在升职面试中不停地打嗝,打到第一百个,就挂了。
over。
最后说一句,彭浩翔的粉丝们听了别砸砖——怎么看,这都该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才对,可整部片子看下来,仍感觉少了点什么,说不上。
电影开始前那个两分多钟的长镜头更像是在记录一个行为艺术,镜头不紧不慢的从一双女人的眼睛拉开,冷漠的记录着周遭即将变成背景的一切。
然后是“出埃及记” 四个大字,很难说给一部香港电影弄这么个名字而导演又并不想穿凿附会些什么。
《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以色列人如何在神的帮助下从埃及到西奈而后组织成新的民族的过程,冲突和拯救是这一章的主题。
拍过《伊莎贝拉》的彭浩翔难免会让人有些许的期待,在任达华透过一张玻璃桌开始拼一张张残损的纸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8毫米》里面的Nicolas Cage,而电影如果真的按照《8毫米》的路数进行下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它已经拥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而随着电影的进行,另外一种可能性出现了:Clint Eastwood的《神秘河》式的情节:新婚燕尔的任达华陷入了工作不可自拔,一件神秘的案件耗尽了他所有的精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最后,家庭荒芜了,而他终于发现他追查的案件其实真的只是一个色情狂开的无聊玩笑。
而彭浩翔毕竟是香港的彭浩翔,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告诉我们他走的是《8毫米》式的悬疑路线,他甚至还早早的把任达华的老婆的老底揭了出来。
如果他真的是想这样,那么电影的结局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很多人说结局是被电影总局“和谐”过的,若真是如此,那原本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彭浩翔把后来的“蛙人”的故事那般唯美的拍出来放在电影的前面,总觉得荒谬和关于荒谬的拯救才是他所要探讨的主题。
“事情荒谬到一定的程度,没人会相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问题是,你碰巧是相信的那一个,怎么办?
因此,任达华可以和失去了丈夫的温碧霞相拥取暖,他们一个相信荒谬,另一个则见证了荒谬的存在。
而刘心悠同样是身处荒谬之中的人,她怎么会仅仅因为老公有了外遇就又一次回到曾经经历过的世界之中去呢?
因此,即使像传闻中那样在港版的电影里任达华被妻子谋杀,这个故事随之变成了:一个人听到了关于女人怎样谋杀男人的传闻,他对此深信不疑,展开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他有了另外一个女人,因此他最后被自己的女人杀死。
即使这样一个故事在框架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环形结构,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导演向观众透露了过多的关于这个男人妻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使得最后男人死掉的力度变弱,他的死将不再指向故事的开始。
如果彭浩翔想讲的真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么刘心悠的戏份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么多,即使我承认大多数情况下她是个美女。
抛掉最后的几分钟,既然电影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那么我想像中的完美结局是这样:任达华查了许久,得知妻子是杀人团伙中的一员,与此同时妻子也看到丈夫有了外遇,他们什么都没有说,拿着那“中奖”得来的飞往东京的机票,去旅行。
相信荒谬,并毫不胆怯的生活于其中,这才是抵制荒谬的最好办法,这也是西西弗斯一天到晚不停推石头的原因。
alohabst.yculblog.com
最近跟港片耗上了,今天很幸运,淘到一部好片,07年的港片《出埃及记》。
我开始是因好奇才看的,港片怎能起这个名字,让任达华演摩西?
但看了开头就被吸引了,也隐约理解为什么起这个片名了。
一帮香港警界的败类,半夜在警局里关掉监视器,扮成蛙人来打犯人。
犯人被打得半死,却投诉无门。
因为蛙人皆蒙面,犯人供称,在警局里被一帮加班的蛙人在走廊上打了,怎么追查?
犯人最终只能被判定为精神失常……这个电影情节根植于我脑中,很深的地方。
我觉得司法的黑暗,最甚者不过如此。
回归前香港确实有过这样一段时期,而大陆……我还是去跳广场舞吧。
这是一个荒诞的好故事,我的意思是导演用荒诞的手法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好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于女厕所的密谋,是男人对爱情的出埃及记,女人对男人的出埃及记,以及正直的警官对扭曲司法的出埃及记……尽管是十年前的片子,还是推荐看一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任达华一反性感男人的形象,在电影中扮演事业上无所建树、生活上好好先生的中年男人,沉默到了几近木讷。
他跟妻子过着干净的中产阶级生活。
他们住在统一管理的高层公寓,家具一眼望去都是白的,看起来很宽敞。
一尘不染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练瑜珈的书,连吃饭的碗都是白色的。
两人一起连话也不多说,也不笑也不调情,更没有做爱。
任达华在岳母面前抬不起头来,因为在她看来他“没有正经的事业”。
电影的另一个场景是任达华工作的警察局,也是极之宽敞和干净。
片中时常出现安静的片断,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事发生,你就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个沉默的中年男人,走路,上楼,下楼,吃饭,喝水,发呆,伴奏的音乐是如水的钢琴曲——也是波澜不惊的湖水。
让人怀疑这是否发生在拥挤嘈杂的香港。
干净到一尘不染的家,不就是象征了男主角真空般的感情生活?
他的婚外情也是水到渠成。
男主角后来遇到温碧霞饰演的情人,她是一个来自另一个社会阶层的人,住在贫民区一间拥挤的破房间,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跑到游戏机室去消磨时间,到脏乱的街角去吃大排档。
他跟她在一起只是听她发一些语无伦次的牢骚,生活多么讨厌,男人多么讨厌,自己多么讨厌。
所有人都讨厌完了,仿佛只有身边这一个男人可以爱一下,于是他们就做爱。
在沙发上如饥似渴地搂成一团。
婚外情就这么容易地发生了。
完事之后,他们一起抽大麻,他第一次笑了,还笑得那么傻。
他们一起去大排档吃宵夜,他从来没有这么好的胃口——虽然家里冰冷的沙律大概要健康得多。
他生活中缺失的,在这个一无所有的女人身上全都找回了——脏乱的环境,不健康的食物,得过且过的生活,无人指责的颓废,肆无忌惮的享乐。
他生活所缺乏的,是生命的本色。
遇到温碧霞之后的任达华,生活变得完整。
在她的劝导下,他开始懂得疼爱妻子。
可惜他妻子并不明白这一点。
在她看来,他的婚外情只代表一件事:所有男人都是坏的,都是该杀的。
任达华说:这个世界的事情,当它们荒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人会去相信,就算是真的也好。
人们只选择他们愿意接受的信息,但并不代表那就一定是真的。
比如有外遇的男人就是坏的吗,似乎没有人会认真去考虑这样的问题。
昨天偶然看到马克·吐温的一句话,觉得很适合用来给这篇文章作结: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but it is because Fiction is obliged to stick to possibilities; Truth isn't. (真相往往比小说更怪诞,那是因为小说必须遵照事情的可能性;但真相不必。
)即使是这样,我也没有把电影中的悬念给揭示出来。
这部电影像是一个构思精密的棋局,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咀嚼,没有任何一步是多余的。
而我只是用了一种方式来诠释博弈背后的机关而已。
ps: 才发现 Stranger than Fiction 是另一部电影的名字。
女人们在女厕所里商量着怎样杀掉男人……真是一个淫邪的起点。
足够荒诞的事情,就没有人信了,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彭浩翔在《出埃及记》里说。
第一次知道,英国女皇有一双温婉而漂亮的眼睛。
但大特写慢慢拉开,却是蛙人和铁锤,交响乐中的暴力。
这是一个比较用力的开头。
所以,稍稍有些智商的人,都不相信那个浮皮潦草的结尾,会是导演的本意。
果然,查了一下,是另一个版本。
在原版中,据说丈夫詹建业在面试时不断地打嗝,根据那个被疑偷窥女厕的倒霉蛋的调查,这是被女人下了毒了,打嗝打到一百下就要玩完。
有关部门看来比较照顾男人们的感情,在新版本中救了他一命。
我觉得,在一个海量存储已经变得十分廉价的时代,一部电影有几个结尾并不一定是一桩坏事,因为劣币难以驱逐良币,各种版本都能留存。
试想,如果曹雪芹在世,在出版全本红楼时,有关部门表示,在某些地域发行的本子,八十回后必须由高鹗同志领衔的写作班子予以改写,我想,作者未必会痛心疾首,前提是全本能够在一定区域内流传。
这真是百家争鸣,一宗各表,后人治史,相信会从这些不同的结尾得出很多有趣的结论。
当然,有人会说导演又一次被强奸了,但他个人是爽是痛,区区感受完全可以置之不论(原版也未必就完全是他的意志体现)。
对于受众来说,哪一个版本最好,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如果新浪组织一次投票表决,只要问题设计稍稍用心,得出背道而驰的结果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有人说,如果三项技能中缺失两项,就要被归入现代文盲,这些技能是英语、电脑(网络)和理财。
第三项有待商榷,前两项基本同意。
我担心的是,不同的结尾正在塑造不同的人,如果某地的观众常年看到的都是光明的、向上的、蓬勃的结尾,他们的心理当然是十分健康的,可会不会稍稍幼稚天真一些?
遇到另一个地方常年被另一些阴暗结尾塑造的人群,是不是会吃亏呢?
有的人多了一个心眼,每次都会在电脑上查一查有没有其它的结尾,结果他们的心眼越来越多;而许多的老实人(所谓现代文盲)缺了这个心眼,心满意足地走出影院,关上电视,结果心眼越来越缺,直至浑沌。
这样的结果,究竟好不好呢?
不过,我知道,《色戒》即使被删掉一些,各地观众掌握的生理卫生知识是不会因此而产生多少落差的。
所以,没所谓啦。
彭浩翔的电影里充斥着荒诞、离奇,当他拍摄黑色电影的时候又融合了本土无厘头元素,使影片本身常常像是观赏超现实黑色幽默电影。
这一次他对准的,是一项不光男人、乃至很多女人也难以解释的未解之谜:为什么女人总是结伴上厕所?
这个答案,其实是一场神谕。
片中警察詹建业(任达华)和妻子(刘心悠)是一对恩爱夫妻,人生从詹建业给在女厕偷窥的犯人关炳文(张家辉)做口供发生转折。
关炳文声称女人们在厕所商量如何杀掉男人,而社会上一些男人的意外事件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当詹建业偶遇关炳文的前妻温碧霞后,张家辉意外身死。
在詹建业忍不住和温碧霞发生了外遇后,妻子刘心悠也露出了本来面目。
《出埃及记》的整体气质是压抑阴郁的,在主线以詹建业的视角推进时,画面常常偏蓝而忧郁;当结尾刘心悠的回忆浮出水面,画面呈现偏红而偏执。
婚姻走向的不幸是一场意料之内的悲剧,只是身在其中的人们总想以身试局。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荒谬的群殴,一群赤身裸体的蛙人一齐殴打一名男子,这个场景的荒诞程度属于讲出去都会被人当成劣质段子。
而蛙人打人之后的案子,便是偷窥女厕的关炳文号称在女厕偷窥的原因:竟然是女人们在厕所商量杀掉男人。
两个案子并列成为影片的两大奇点,它们的共性是怪异的故事从犯人嘴里说出来,只会成倍搞笑,而非思索荒诞背后的秘密。
例如另一对夫妻,妻子尽心尽职照顾瘫痪丈夫,丈夫却始终想要摘下结婚戒指。
而蛙人打人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它是警察内部心照不宣的审讯形式。
任达华因为看不惯而举报,遭到了整个单位的打压和排挤,以致多年不能晋升。
时隔多年后詹建业再次遇见类似荒谬的事件,为追求司法公正的他再次追查女厕密谋杀人事件。
彭浩翔给了詹建业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长镜头,遵循原则、衣冠整洁、严谨负责、爱妻顾家。
和上身警服、桌底穿拖鞋的同事相比,他用更多的时间将衣装鞋袜一丝不苟的整理好,正是他严谨、甚至是刻板性格的写照。
然而在画面结构上常常将詹建业置身在画面一侧,几乎要出电影画框的詹建业在这种结构下暴露了他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边缘化:丈母娘瞧不上他、妻子总是敏感多疑、上司不重视他、搭档也没有一个。
他的笑是涵养,却非出自本心。
但正是詹建业的不懂变通,给了原生家庭不幸、心理阴暗的刘心悠一份心安。
女人们总是相信,对待事业真诚勤恳的男人,在家庭里也会不变二心,可惜女人们总要撞一撞南墙、见一见棺材、到一到黄河才肯死心。
詹建业的出轨不仅仅是一次肉体上的叛变,他背叛的是自己对警察身份的信仰、对司法公正的原则、对婚姻家庭的承诺。
他放弃了像多年前举报蛙人同事殴打犯人的多管闲事,放弃了被单位放逐在边缘也要坚守的本心,放弃了妻子对自己的信任。
而是选择变得圆滑、狡诈。
原来上班穿拖鞋那么舒服、原来换个女人口味这么新鲜、原来不死脑筋磕一件上司不重视的案子这么轻松。
这才是《出埃及记》女人杀死男人的真正原因,不是女人杀了男人,是男人自己杀了自己。
出埃及记是圣经旧约的第二书,讲述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不再为奴,建立了犹太国,并且让以色列人获得自由、臣服于神之下的故事。
而影片《出埃及记》,则是警察方子晴(邵美琪)带领女人们摆脱男人的谎言和伤害、不再做他们背后的牺牲品,建立了厕所碰头计划,并且让女人们获得自由、听从她的指挥杀男人的故事。
警察方子晴身上如果着红色登场,往往预示着一场谋杀即将发生。
电影展现的詹建业,是证明这一计划可行的角色。
男人总是会堕落和背叛的,为了世界和平,女人们必须建立起新秩序。
事情不应该因为它的荒诞离奇而不被认为是真的,彭浩翔对女人们结伴上厕所这件事能生出这么大的脑洞,当真是鬼才。
请相信,变形金刚这种生物是存在于地球上的,并且也存在于我国。
我敢 这么说是有着充分的自信的。
据说,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没有引进大陆是因为“内地不存在暗杀男士的妇女组织”,由此可以推论,既然引进了《变形金刚》,则句首的结论成立。
后来,有个聪明的领导跟我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就宣布不准炒作《变形金刚》了。
我估计啊,国产变形金刚就像美国影片所透露的那样,深藏于一座水库之下。
你说,会不会是三峡大坝呢?
我相信,一个比较美好的世界断然不会拒绝《出埃及记》这样一部影片的上映。
我本来也相信,一个算不上美好的世界即使不引进《出埃及记》也会想出一个稍微靠谱一点的理由。
现实证明,我还是一个面对邪恶只会惊奇地睁大了眼睛的青年。
我所相信的那个比较美好的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荒谬。
如果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是面对荒谬的一种鲜明态度,那么我倾向于将《出埃及记》看作对荒谬问题的描写:他将荒谬、个体、个体面对荒谬可能的抉择,用一种缓慢但暗含讥讽和哀伤的调子,用平稳的让人不安的镜头,用那时时出现的巨大的俯视视角一一道来。
我曾经猜测这样的视角背后的主体是谁,是片中某一个具体人物吗,还是无所不知的神?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样的一双窥视的眼睛背后是跟詹建业一样的我们。
我们不像詹建业一样娶了个暗杀男士的老婆,但是我们遭遇的荒谬困境是一样的。
我们看着他的举动,想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引导自己能够走出埃及,走出那个折磨人的地方。
据说摩西活了120 岁,他的生命如同竹子一样节节可辨。
按照牧师标准的布道腔,他的前四十年是跟中国移动一样自以为“我能”的阶段。
他看到了埃及人欺负以色列人,自作主张地 将前者给杀死了;中间四十年是跟阳痿患者一样“我不能”的四十年,他逃亡,遇到了万能的耶和华交给他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显得很不自信,甚至连口才这么不重要的东西他都耿耿于怀;最后四十年,是摩西终于觉悟的四十年,遵照神的指引,绝对服从神的领导,他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红海,到流着蜜和奶之地去了。
彭浩翔瞪着眼珠子指天发誓:我的电影跟跟圣经一点关系都没有!
——谁信啊。
詹建业显然不是摩西,他没有能走出埃及。
虽然他经历了“我能”的阶段,检 举蛙人深夜用铁锤殴打犯罪嫌疑人,并且二十多年后还试图破获暗杀男士的犯罪团伙;但是他终于觉悟了,接受了劝告,承认自己的“不能”,于是唱歌打炮快乐 了,同时也堕落了,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神”。
他没有“神指引我”的观念,在传说的那个原版结尾中,詹建业坐在升职考试的考场上不停的打嗝。
有一种药,无 色无味,吃下去打够100个嗝人就死了。
这是他注定的必然结局。
由此,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表现出的面对荒谬时的“挺住”精神,显得有点 过于乐观;或者说,面对在荒谬的巨大中,那么一点“挺住”的努力显得越发荒谬。
反倒是彭浩翔的《出埃及记》让人觉得一阵贴心,因为他没有向我们呼喊口号, 只是安静地描述我们的窘状。
我们在对自我困境的怜惜中,慢慢心安理得地准备继续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不管那些自己管不了的事情,“做好呢份工”。
不引进《出埃及记》唯一能让我感到安慰就是,按照某些聪明领导的理论,至少这证明内地真的没有暗杀男士的妇女团伙啊!
但是照此说来删减《色·戒》就让人难以容忍了:难道内地的男士也没有梁朝伟那样的蛋蛋吗?
但是女士们又会指天发誓:我真的没有汤唯那么黑的乳头啊!
——谁信啊。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10575868.html
2007.12.12
彭胖故弄玄虚了有点 国语版看完之后表示,阴沉节奏慢,而且不看影评简直不知所谓。。
个体在体制下的泯灭
他的电影都看了,这部不喜欢
要看原版
什么乱七八糟的
彭胖的电影里,主角好像都有一个不太美好的童年,所以导致她们长大后悔做出异于常人的事情。不同于《维多利亚一号》,这部片子不管是在片头片尾都没有写上“真实事件改编”这几个字,实属让人欣慰。或许它真的存在,或者它只存在于彭胖的脑子里。喜欢导演对于现实世界的各种想象和写照。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男人。
9.5;凝重的欢歌,到底该苦笑还是哀悼
就冲英女皇眼皮底下的蛙人暴力画面设计,可打4星;加上温碧霞的美腿诱惑,5星全拿下。
比“伊傻逼了”好看多了
温碧霞一段伤心断语之后,蹦出来的是:屌我,你屌我啊
世上之男人,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坏男人,和更坏的男人
弄了这么风骚的一个名字搭配那么匪夷所思的剧情
good director good music
个性问题终究是要回归到通性的(想看未删减的)
前面悬疑这么多,草草收尾大煞风景。
比较失望
能想出这个电影题材 就值得给4颗星 已经看了太多老套的片子 彭先生总是能给人惊喜 杀光所有男人
比起之前的作品,这部不算是我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