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杯骑士

Knight of Cups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泰莉莎·帕尔墨,韦斯·本特利,乔·曼根尼罗,杰森·克拉克,尼克·奥弗曼,乔尔·金纳曼,安东尼奥·班德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15

《圣杯骑士》剧照

圣杯骑士 剧照 NO.1圣杯骑士 剧照 NO.2圣杯骑士 剧照 NO.3圣杯骑士 剧照 NO.4圣杯骑士 剧照 NO.5圣杯骑士 剧照 NO.6圣杯骑士 剧照 NO.13圣杯骑士 剧照 NO.14圣杯骑士 剧照 NO.15圣杯骑士 剧照 NO.16圣杯骑士 剧照 NO.17圣杯骑士 剧照 NO.18圣杯骑士 剧照 NO.19圣杯骑士 剧照 NO.20

《圣杯骑士》剧情介绍

圣杯骑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瑞克(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混迹于好莱坞的金牌编剧,弟弟巴里(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饰)的死亡和父亲(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的衰老让瑞克不禁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来,虽然他这一辈子看似过得热热闹闹,享尽了人世间的快乐,但仔细想想来竟然充满了空虚。 女演员戴拉(伊莫珍·波茨 Imogen Poots 饰)、脱衣舞娘凯伦(泰莉莎·帕尔墨 Teresa Palmer 饰)、模特海伦(芙蕾达·平托 Freida Pinto 饰)、前妻南希(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和情人伊莎贝拉(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这五个在瑞克生命里短暂停留的女人又带给了他怎样的改变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低于零度安妮的脸小屁孩日记3郓城攻坚战大梦西游之五行山彩虹时分我们与天空的距离伤痛不会将我们拆散八仙传奇深夜电台2明月与晨星打天下2福冈恋爱白书13:你的世界的另一侧水上飞行我们的音乐曾经相爱的我们银魂爱染香篇后篇赤火追缉女牛仔的故事推特事母仪天下完美新娘烛影危林外星人吃了我的作业浓情酒乡起司美国梦再一次心跳警视厅特务部特殊凶恶犯对策室第七课猫和老鼠:间谍使命柏林的女人超时空来电

《圣杯骑士》长篇影评

 1 ) 爱上这个世界

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

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

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他呢,是不是和她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他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状态。

他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他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他脆弱,他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

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

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

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

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他的心在哪?

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2 ) 贤者时间

马力克导演延续独有的个人独白的续写风格把一个男人的“贤者时间”拉长至118分钟,还未看过此导演的朋友有可能觉得他电影话痨呆长,但你可抚心自问在生活中各自冥想沉思的时间正正是如此把时间放到安静而缓慢。

放纵能忘记工作,多情可以验证爱情,发泄可以倾诉亲人,对比可以体验优越。

见证生活的方法有很多种,人们每天都在努力尝试去延续生活,去改变生活,正如此导演的电影一直围绕着“LIFE”。

从细细的红线的LINE,到生命之树的LIFE,延伸至圣杯骑士的KINGHT。

 3 ) justify无意义

我和导演看世界的角度无缝隙重合。

体验派代入感太强好像又带着思考过一遍自己的每一秒人生可悲的是我不住豪宅。

哲理思考和人生宇宙真相,说不出的感动。

想到了自己的道们,应该永远怅惘吗想哭但不知为何,我觉得自己还好可以看清。

维心的盛宴画面是每个人对每日的思考与无謂的波动,因为我们都无所谓了。

有十星吗?

原来每个人跟所谓的现实只有一线之牵,孤独,我们要加强联系,或许导演只是infp患者Malick的自然崇拜-拍摄主体只是观点的道具通病:钱够了,你就跟大众脱节了命中的那些人

 4 ) 洛杉矶必备旅游景点精选:knight of cup

用搞笑漫画日和里芭蕉桑一句话说,如果好的哲学片的满分是100分(fin)的话,这片儿只能得两分(fin),哎呀怎么说呢,令人做呕,令人作呕啊,啊哈哈啊哈哈。

片子看到一半我就删除了,大量旁白苍白地叙述,大量类似MV似的场景切换。

让人以为在看洛杉矶旅游必备景色精选的宣传片。

看到豆瓣的介绍才知道这片讲得是这么个意思,但是说实话真的没看出来贝尔演的角色彷徨,迷失在哪,倒是觉得像一个富二代抽大麻抽多了有点抽飘了的感觉。

立意还是可以接受,但是聚集了一大批好演员却拍出个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真是让人觉得暴殄天物。

本来是冲着贝尔男神去看的,但是味同嚼蜡真是难以下咽,白瞎了男神的出镜。

 5 ) 碎片的拼接。

碎片的普遍含义,只有到后半部波特曼出场后才搜集起来。

结尾的一句begin又指向了新的开放的流散。

他最近这三部影片只有to the wonder在叙事、破碎的情节、液体般蔓延的氣氛、呢喃的旁白、不屑现实逻辑的跳跃镜头间或找到了平衡。

这种总体性的、超(或无)叙事的手法没有真正的思想和故事承载还能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吗?

 6 ) 超过140个字,这并不“有益的分享”只能发在评论里了。

趁着在慕尼黑上映的倒数第二天,千里迢迢地跑去了city kino看。

听说这电影挺催眠的,但进电影院前还是很有信心能保持清醒不睡着。

可结果看着看着,不知道在那个点开始迷迷糊糊地没了意识,回过神来已经演到最后一个标题。

整部戏像那些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放映的小电影似的。

CB,Cate Blanchett(突然意识到这儿有两个CB)以前好像说过更喜欢演一些没有台词的戏,这部电影里果真没几句对白。

 7 ) 《圣杯骑士》:如果梦游也是一种风格

学哲学出生的泰伦斯·马力克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电影拍得意味深长,用影像拷问人类的终极意义和各种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宏大命题。

从《生命之树》开始,他对喃喃低语式的精神探寻日益上瘾,传统叙事让位于片段式的意识游移,真实确凿的生命经历让位于漂浮不定的即兴情感。

在《圣杯骑士》中,视觉拼贴和意识流独白都变本加厉,马力克在抽象化的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彻底抛弃了线性叙事的技法,影像和剪辑变得日益大胆。

不过,抛却一切可能让马力克脑残粉兴奋不已的技法标签,《圣杯骑士》的空洞造作也在这部浮夸的电影中一览无余。

电影讲述了一个有关自我朝圣的故事,“圣杯骑士”是塔罗牌中的一张,极端浪漫的追随者,非逻辑的情感动物,也代表着主人公——以为名叫里克的好莱坞编剧的性格。

随机抽取的塔罗牌作为小标题,将其生命中不同的片段分割开来,隐喻其人生起伏过程的心绪流转。

马力克一直以来都从未放弃过画外音的使用,《圣杯骑士》中里克有气无力的旁白也断断续续地漂浮在破碎影像之上,持续地追问着生命和快乐的意义。

作为一个闷闷不乐的成功人士,他派遣忧愤的方法不外乎大把花钱和在不同的大肆恋爱。

镜头追随里克在洛杉矶都市的漫步,通过毫不节制的跳切制造一种令人晕眩的视觉效果。

海滩、摩天大楼、艳舞场所、游泳池、酒店房间、天台……各种毫无关联的场景反复出现,相互组合,好像梦游症患者眼中没有支点的世界。

自然风光的纯粹和都会的纸醉金迷相互缠绕,片刻宁静过后是新一轮的意乱神迷。

马力克电影中的标志性镜头,比如主人公在逆光中转身离开,男女谨小慎微的舞步也都在《圣杯骑士》中出现。

如果说,躲在广角镜头背后的马力克,已经在视觉表达上到达了诗意完美,那么对剧情完全的放任自由,则让他始终执着的哲学思辨最终沦为一场形而上的自我沉溺。

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里克的饰演者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包括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奇特、泰莉莎·帕尔默在内的卡司,都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中进行自己的即兴表演。

风格化的剪辑进一步解构了人物自身的内在逻辑,大量造作符号的堆砌和看似诗意其实无病呻吟的对白合力把这部电影推进了无聊的大坑。

马力克镜头下穿着阿玛尼套装,却始终蔫了吧唧的里克,也成为了一位名符其实的上流病患者。

《圣杯骑士》能让人想到许多情绪类似的电影,比如同样叙事松散的《甜蜜的生活》或者最近的《绝美之城》,一直不停行走沉默寡言的里克甚至让我有些不恰当地想到了《海上传奇》中的赵涛。

大量视觉奇怪映衬着单薄无力的对白,马力克还真是用这部电影,极具戈达尔范儿地和语言说了再见。

不过,太过痴迷于抽象之后的做作却从头到尾弥漫在电影中,以至于即便有了关键性的独白或对白,也难以掩饰其令人厌恶的气质。

如果说梦游也是一种风格,那么《圣杯骑士》还真把它发扬光大了。

只不过,有的观众愿意耽溺在半梦半醒间的灰色地带,有的观众,譬如我,更愿意早点从眩晕中醒来。

本文首发[我们审片]公众号

 8 ) 假寐的灵魂,依水而栖|醒来吧,《圣杯骑士》

写于2017-01-31文/陶梦轲首发于公众号:thefool_00“朝圣之旅,从此世界到达彼世界,此中讯息靠梦境传递。

这趟危险的旅程,最终将平安抵达梦想的国度。

在塔罗中,圣杯属于水元素,关乎情感、感受、敏感,细腻,性与爱;骑士(韦特体系)带有风的特质,是高速运转,敏锐,不安的。

圣杯骑士,便像是水中之风,拥有强烈的激情和爱,却难以此安生立命,而不停寻找,不停追寻,追寻他的理想主义,在旷野之中放飞却仍旧找不到出口。

在神话塔罗中,莎曼.布克把圣杯骑士描述为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他所有的冒险都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他并不软弱,他可以为了理想和爱人牺牲一切,他想要追寻的是神圣之爱,是精神和灵魂上的狂喜。

在托特塔罗中,骑士其实对应的是王子,圣杯王子,它是天蝎座的能量,是深刻的深邃的情感,很容易滑入低阶的性,但一旦醒来,也可以参悟八宫的生死奥义。

对神圣的爱与自由的朝圣,构建了这部潜意识流的电影《圣杯骑士》。

Terrence Malick像是个非典型的好莱坞导演,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后前往牛津大学的莫达林学院继续深造哲学。

搞哲学的他不屑于好好“说人话”去拍出全程无尿点的经典好莱坞大片,更像是一个诗人,像是一个和灵魂对话的人,唱着咏叹调穿行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梦想与现实之间,叩问心灵,探寻人生的意义。

他的电影拍得很像MV,豆瓣上多是低评,可你若静下来跟随他的节律深潜进水中,他会戳碰到你的灵魂。

1. 你无法叫醒一个假寐的灵魂贝尔饰演的男主角,符合一切世俗对“成功”的定义:长相英俊,穿着体面,事业有成,坐拥美女豪车,生意总是自动送上门……但他看起来,很孤独,他和妻子情感疏离,和胞弟有隔阂,和父亲关系紧张,他没有朋友,只有一场又一场的性爱和没有尽头的路。

他总是梦见连绵的原野,长着稀松的植被,流淌过细细的河流或者点缀着小小的水洼(很符合韦特塔罗中圣杯骑士的图景),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人。

贝尔没有一句台词,全部都是内心的问询,和看不到人物的旁白、对话。

像是一部诗歌体的《与神对话》。

也是与自己的对话。

他像一个坠入人间的王子,他是《珍珠之歌》(The Hymn of the Pearl)里的王子,被东方的国王,也就是他的父亲,派往埃及去寻找失落于大海的珍珠。

但是王子到了埃及之后被灌了酒,醒来已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也忘了自己的身份。

但国王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他不断向他传递讯息,派出向导和信使,但王子依然沉睡。

迷乱的蒙太奇,贝尔身处纸醉金迷的爬梯,美女围绕身边,聚会中的奇装异服,天使和魔鬼都藏于其中,他的灵魂却还在沉睡。

是的,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假寐的灵魂。

2. 你忘了使命,但神没有忘记你贝尔是这个王子,在朝圣之路中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这个王子,故事中的“埃及”象征着此世界,是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邪恶的,纸醉金迷的世界,也是贝尔所处的世界;“珍珠”象征着我们的自性,灵魂,永恒。

“珍珠”被“遗失”了,就像是我们的灵魂每一次转世,投身于三维世界的肉身中,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神性和灵魂的使命。

珍珠是闪烁的,我们的神性也是,但此刻它的闪烁却被包裹在黑暗之中,那是荣格所说的“阴影”,我们每个人都有,在自性之路上,也就是取回遗失的珍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穿越并整合内在的阴影。

朝圣之路就是我们的愚人之旅,在塔罗中我们要从0号牌走到21号,在这里也是,我们走在整合之路上。

我们被放逐到了地球(也是灵魂选择的结果),穿越恐惧(月亮),臣服(倒吊人),崩溃(高塔),接受审判(审判),我们会遇见国王,也就是神,也是那个更大的存在(无论你怎么称呼),派来的向导,隐士,女祭司……他们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

在电影中,向导出现在梦里,在大街上,在爬梯中插着翅膀的天使(当然也有长着羊角的恶魔),也可能在床上,在夜店里,赤裸着跳钢管舞。

当你准备好醒来,你会发现,你没有被遗忘。

3. 在爱的体验中逐渐苏醒影片中有三位女人,和贝尔提及“爱”。

第一个女人说:你认为我能让你疯狂?

让你破壳而出?

让你痛苦?

我认为你很脆弱。

你不需要爱,你需要爱的体验。

第二个女人,凯特饰演的妻子,对他说:不要用离开来威胁我。

做你想做的,你走吧。

可是贝尔的内心独白却是:留下,我需要你,我要抱住你。

……你给了我平静,给了我爱,给了我这个世界给不了我的。

妻子说:你依然是我一生的挚爱,我应该告诉你。

第三个女人,纳塔莉波曼饰演的情人,对他说:爱是如此稀有,以至于当你找到它时,你不能存疑。

你心中有爱,我知道。

当我和你在一起,我便忘了一切。

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在慢慢和解,从最初梦见父亲是沉默的、染血的刽子手(迫害弟弟自杀),到最后他意识到自己渴望的仍旧是父亲的认可。

在告解中,他和父亲相互宽恕。

“父亲(天父),给我勇气,力量。

”“我为你感到骄傲,你做的很好,比我好,也本该如此。

”爱的频率很高,让我们逐渐苏醒。

4. 醒来吧,圣杯骑士醒来,是电影中很重要的主题。

狭义上是从梦中醒来,广义上是从原有的视角中跳脱出来,也可以理解成觉悟、开悟、醒悟(enlightenment)。

最初这种“醒来”是被动的,开篇中,贝尔被地震震醒;亲兄弟的自杀,反而改善了他和另一个弟弟的关系;回家却遇到抢劫,让他终于意识到“30年来我并没有在生活,而是在毁灭它,毁灭自己和他人。

我不记得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影片中男主角在不断自问:我该如何开始?

他像一个游魂,无声地穿梭在人群之中,想要飞跃生命的沼泽。

但到底要如何开始,如何飞跃?

在“女祭司”章节中,他在酒吧里遇见了一个脱衣女郎,她说:你有一个阴影面,有一些阴影。

这话,和前几个章节中的塔罗师说的一样。

那个女人就像一个禅师,她说我可以成为任何人,瞬息万变。

你也可以,你可以是一个流氓,也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们像云一样,来来去去。

并没有“永远”这件事。

唯一的出口就是入口。

你不可能不进入就想着出去,生命是一座大游乐场,也是一座迷宫,要走进去。

男主人公像黑塞笔下的《悉达多》,要从皇宫出逃,要成为沙门,要还俗成为商人入世,学会爱过,才能在何时的时候遇见摆渡人,成为摆渡人而出世。

从藏区禅修回来的老先生跟贝尔说,我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活在当下,一切都在那儿,完美,纯粹,是他原本的样子。

我该如何开始?

每一次呼吸都是开始。

我该如何醒来?

每一次呼吸就是醒来。

 9 ) 异乡人的圣杯——散记

虽然四星,但不敢推荐灵智派福音+海德格尔+克里斯蒂安·贝尔+镜头=圣杯骑士整个观影过程始终难以抓住镜头、台词的重心。

恍惚的画面与对白,在一定程度上较准确地再现了迷醉-清醒阶段意识恍惚的世界景象:无中心、无焦点。

迷迷糊糊间电影看完,回过头来却只能记起几句突兀的台词。

在对灵智派福音的较生硬的引用中,镜头始终保持着熏醉的状态。

精神与物欲、超脱与沉迷、神圣与虚无一次次交叉相应。

追寻圣杯的骑士徘徊在异乡神的召唤与此间世的挽留中,找不到出路。

真实的场景却处处透着一种虚幻感,所谓的真实的不现实、现实的不真实,个体与世界的交流近乎断绝,只有一次次的自我对话,一次次迷失于对自我感受的沉迷中。

诡异之处在于,诺斯替的异乡神竟在神父的解经中与基督上帝合为一体。

或许约伯的呼告是一种解释,但异乡神对此世的冷漠,灵智者对现世的弃绝,实在与约伯和他的上帝不同。

背景音乐不错,零零碎碎的故事亦或者似有深意的场景引人瞎想。

确实瞎想。

但一时没勇气回头看。

附,珍珠之歌(汉斯·约纳斯著,张新樟译《诺斯替宗教:异乡神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复制于网友的新浪博客当我是个小孩子,居住在我父之屋的王国中,享受着那些养育我的财富与荣华的时候,我的父母就让我从东方——我的家乡——出发,肩负着使命上路了。

他们从我家的宝库中取了许多财宝装入我的行囊,财富虽然巨大,但很轻巧,以便我可以独自携带。

他们脱去了我身上荣耀的衣袍,那是他们因爱我而为我织就的,也脱下了紫色的披风,那是专门按我的身材定做的,还与我立了约,把它写在我的心里,为了使我不至于忘记它:“当你下到埃及去时,你要带回一颗珍珠,它躺在海中央,被一条鼻孔里喷着气的蛇围着,到那时你将重新穿上荣耀的紫袍,再加上披风,与你的兄弟——我们的第二位——一起作我们王国的继承者。

” 我离开了东方向下方行走,有两位忠实的信使陪伴着我,因为这道路是危险而艰难,走这样的旅途我太年轻;我越过梅山的边界,那是东方商人聚集的东方,来到巴比伦的土地,进入萨布革的城墙。

我下埃及去了,我的同伴们就离开了我。

我径直向蛇走去,并在接近他的住棚的地方安顿下来,等待他麻木、睡着的时候我可以从他那里取走那颗珍珠。

由于我孤身一人,又安静自守,相对于那些客栈中的同住者,我乃是一个陌生人。

然而,我在那里看到了我的一位同类,是一位英俊的、很受人喜爱的青年,诸王之子,蒙拣选者。

他过来接近我,我也当他是我可靠的熟人,我把我的使命告诉他。

我<他>警告他<我>不要接触埃及人与那些不洁净的人。

然而,我穿上了他们的衣服,以免他们怀疑我是一个从外面来的人要取珍珠,便唤醒蛇来对付我。

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们认出了我不是他们的同乡,他们设法博取我的欢心,在我的酒中混入他们的狡诈,让我品尝他们的肉,于是我忘记了我是一位王子,却去服侍他们的王。

我忘记了我的父母派我来取的那颗珍珠。

由于他们的盛宴,我沉入到深深的麻木状态中。

这一切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的父母都知道了,他们为我悲伤。

我们的王国中有要所有人都到王国门口去的布告。

所有帕提亚的国王和大臣以及东方所有的贵人编织了一个计划:一定不能让我留在埃及。

于是他们给我写了一封信,所有大人物都在上面签上他们的名字。

来自你的父,诸王之王,也来自你的母亲,东方的女主人,来自你的兄弟,我们的第二位,向你,我们在埃及的儿子问候。

从你的沉睡中,苏醒过来,起来!

看我们信中的话,记住你是一个王子;小心你在束缚中服饰的那一位。

留意那颗珍珠,为了它的缘故你才离家到了埃及。

回忆你的荣耀的衣袍,回想光辉的披风,你可以穿上它们,用它们装饰自己,你的名字将在英雄的书中读到,你将会与你的兄弟一起成为我们的代理、我们王国的继承者。

这封信就像一个信使,国王用他的右手封好以对付邪恶者,即巴比伦的子孙与萨布革反叛的邪灵。

这封信以鹰的形象升起,一直飞到我的身旁才落下,于是完全变成了话语。

鹰就是一切有翅膀的禽类之王。

听到了它的声音我就醒来了,从沉睡中起来,抓住它,亲吻它,揭开它的封印,开始阅读。

信中的话读起来就像是写在自己的心上。

我记起了我是诸王的一个儿子,我的生而自由的灵魂向往它自己的同类。

我记起了那颗我为了它而来到埃及的珍珠,我开始向这条可怕的呼着气的蛇施魔法,我向它呼唤我父的名字、我们的第二位的名字、东方皇后我母亲的名字,哄它入睡。

然后我就抓住那颗珍珠,转身回家到我的父那里去。

他们的污秽的不洁净的衣服,我都脱去了,把它们留在他们的土地上,我迈上了前往东方光明的家乡的路。

那封把我唤醒的信,我看到它就在我的路前方,就像它用它的声音把我唤醒那样,现在它的光明在我前面照耀,给我引路,它用它的声音鼓励我不要畏惧,用它的爱拉着我前行。

我荣耀的衣袍,我曾经脱去的那一件,还有加在它外面的那件披风,我的父母派他们的司库带来它们来迎接我。

我已经忘记了它的光辉灿烂,我在小孩的时候就把它们留在我父的屋子里。

现在我再次看到这衣袍,它在我看来突然变成了我自己的镜中形象:我看到我整个地再它里面,我也看到它整个地再我里面,我们曾经是分离的两个,然而现在我们的形体再次同一。

上面绘满了众王之王的形象,我还看到上面整个地晃动着诺斯的运动。

我看到它就要说话了,听到了它在降临的路上低吟的歌声:“我就是那在他的作为中被创作的,为了他,我在我父的屋子中被养大,我在我自己里面看到了我的身量如何随着他的劳作而生长。

”随着它高贵的运动,它从持着它的人手里整个向我扑来,让我早些拿到它,而我的爱也促使我向它奔去,把它接住。

我伸向它,穿上它,为自己披上了它的美丽色彩。

然后,我用威严的披风把自己的整个身体裹了起来。

穿着它们,我升到了敬拜与致意的门。

我低头敬拜我父的光辉,是父派它到我这里来,我已经完成了我父的命令,而父也实现了他的诺言,他愉快的接待我,我与他一起在他的王国里,他的所有仆人都用声乐赞美他,因他允诺我走向众王之王的宫殿,带回了珍珠我就应该与他一起出现。

 10 ) 影像散文诗

我曾提到,三个国家的导演未曾拍出过真实影像:韩国、法国和美国。

因为对第一个国家的批评,导致招来骂名,所以我不愿再去谈它。

至于第二个国家为何也没能拍出真实影像,我记得也曾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提及,在此我不打算展开细说,只是提醒两点:①“新现实主义”为何在法国落地生根后转变成“新浪潮”?

②为何达内兄弟的电影在法语片里显得如此另类?

如果你想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我写给不同电影的影评中寻得,到时也便能明白法国人确实没有拍出过所谓的真实影像。

这篇文章,我想详细谈谈的是第三个国家——美国。

我们将从好莱坞的某一类电影讲起,这类电影非常特殊,好像只有美国人“乐此不疲”地在拍。

它有一个专名,叫“灾难片"。

几乎每年,我们都能从琳琅满目的好莱坞商品中看到它的身影。

在此,也不对这一类型的电影展开详细探讨,而是想讲一下“灾难片”背后的叙述逻辑。

顾名思义,“灾难片”讲得就是未来某个时空,灾难降临地球,人类如何渡过难关的故事。

所以,它基本的叙述逻辑在于一开始就要为人类创造一个假想或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然后整架叙述机器才能发动起来,持续地运转下去。

此类电影为何在美国蓬勃发展?

尤其当我们看到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灾难,已经远远超过了“灾难片”可以抵达的真实性。

其中道理,实则不难理解。

美国作为全球最为富裕、最为安定的国家,整个社会已经到了一种“过真实”的状态,“迪斯尼乐园”极好地指出了这种“过真实”状态。

在这样的状况下,美国人需要“制造”灾难来瓦解这种虚假的“过真实”状态。

他们正是借此,来体验他们所能感知的“真实”。

通过观看这种类型的电影,美国人民不仅能重新唤起因为安乐而不断丧失的应急心理,同时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存在”的脆弱性。

最后,是向世界人民灌输的美式价值观:人类终将通过自自身努力战胜灾难。

故而,“灾难片“的主导逻辑就在于人类永远是“被灾难”,它从来都不会是真正的灾难。

这同样反映在美国电影所传布的意识形态上。

可以用两个词总结:杞人忧天、无病呻吟。

因为没有问题了,美国人才需要在电影中制造问题,因而这只能是无病呻吟。

泰伦斯·马力克的《圣杯骑士》很好地体现了美国电影的这种意识形态。

你可以说它的主题无限广大:人生、爱情、自然、宇宙……但反过来,正因为主题的而过于宏大与抽象,看起来也好像啥都没讲。

泰伦斯·马力克非常聪明,可以借助标志性的移进镜头、呓语旁白、破碎叙事,让影像时间一直发展下去,而不用受到时间的限制。

这也是为何这部电影看10分钟与100分钟,实则无异。

你甚至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开始看起,随机跳跃都行,而不太会影响影片最后的观感。

这是很可惜的,这位被冠以“哲学家”的电影导演,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只会辱没这一传统的光荣。

《圣杯骑士》短评

大尾巴狼Terry。让Terry跪着看《绝美之城》10遍他也学不到哪怕一点皮毛。这部片子玷污了格里格的《培尔·金特》。

4分钟前
  • 小A
  • 很差

很难将主题定义为什么,因为这部电影不应该被当作一种结构性的连续感受来看,而应被视作各个意识碎片的粘连。广角镜内是容纳时空内浩瀚信息的“幻象”,人物是抽离时空外引领观众的游荡者,游荡者既身处都市却又游弋于戈壁、海滩,观看的人透过“主角”的视点回想在各个时空中曾经历但潜藏在潜意识里的光影瞬间。抱着“只取一瓢”的谦逊才能在适时浸入自己熟悉的时空,而时空又是物质的“幻象”,此时的体验就如所有碎片呈现的质地一般显现出同种精神恍惚似的眩晕、身首分离似的麻木和条件反射似的失控。

9分钟前
  • 花地
  • 推荐

演员气息不对,影像也过分任性。想要抓住现代人的空洞,却用这种空洞的MV,到头来感觉什么都抓不住。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这种装逼犯的电影果断一星

17分钟前
  • swan
  • 很差

感觉是马力克的八部半or甜蜜的生活,但我没法relate。克里斯芭LA梦游呓语两小时ASMR素材+1。兜兜转转看了一圈回来发现芭在本片里的时装造型实在是帅得无以复加,加一星。

20分钟前
  • 銀河停電
  • 还行

9.0 比《生命之树》更纯粹,马利克回归影像本体的一次实验,他需要的不是情节,是描摹一种精神状态,摄影拟人化,随意识游移,努力接近“人”本身,我们的眼睛,感官,记忆,身体触觉,观察万物,以塔罗牌为章节,在城市与自然景观之间,搭建一个现代神话体系,末尾父亲归来,好似诗性的《奥德赛》之旅。

22分钟前
  • 蓝莓布加洛舞
  • 力荐

太过于风格化,看不懂。

24分钟前
  • m228228
  • 较差

见天地,见众生,一席意念浮动的视觉盛宴。

25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打三星的人看懂了吗到底

30分钟前
  • 二嗲萌
  • 力荐

好电影一定要叙事吗?马力克的意识流新片仿若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心中难以计数的电影片段、如烟往事和思想观点。它能帮你整理自己的情感思绪,审视生活。卢贝兹基的神幻摄影(广角,鱼眼,手持与俯仰倾斜)如流动的麻醉品,令人头晕目眩,搭配碎片式剪辑和呓语旁白,极尽真切地还原了迷茫疏离的感觉。(9.5/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倒 流 行 將

35分钟前
  • feelzero
  • 还行

有种吊炸天的感觉

40分钟前
  • 雪落下的声音
  • 推荐

像一场漫长的后现代意识流现代舞剧。喜欢而且过瘾,意犹未尽。

45分钟前
  • 熊猫蕾雅
  • 推荐

我猜想整部片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选好景,布好灯,分配好配角的台词和内容。然后让主演在拍摄现场悠转,老马则自己扛着摄影机跟着主演走动。台词除了配角已知分配任务,其余全部即兴。但贝尔似乎不是一个在即兴表演上能放得开的演员,他面对配角在口头或是动作上的刺激基本都是保持沉默,低头走过。本片中的女性角色普遍表现的比男性角色好,起码坦诚(也有可能男性们的好表现被剪掉了)。这种拍摄方式使得第一视角极强。观众随着主观镜头游走在好莱坞的街头上,当然也拍到一些不错的画面。故事引用圣杯骑士,或许是暗喻自己和演员们,带着各类梦想来到此地,但逐渐被欲望横流吞噬。但全程太意识流,且贝尔也不是一个星味很强的演员(即观众对他的兴趣大于角色),所以这种实验没有那么成功吧。

49分钟前
  • 史努比先生
  • 还行

4.5/5.0。套路重复多次只会减分,女神真美

51分钟前
  • Winterfellman
  • 还行

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剧情

56分钟前
  • momo
  • 很差

世界上最危险的事—失去自我,悄无声息中发生,让人无从察觉。

57分钟前
  • 海雅的谷慕
  • 还行

又拍mv。

59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较差

如果不管浮夸空洞的剧情,忽略自以为是的台词,这部电影绝对是夺人眼球又不乏创新的视觉艺术作品,把鱼眼镜头,GoPro摄影和数字感发挥到了极致,对声光电的捕捉如梦似幻,吹泡泡、天花板吊床、跳入泳池、城市模型等桥段也都充满了视觉冲击力。马利克真心适合拍MV。

1小时前
  • Vincent Lan
  • 推荐

有深度 但是节奏很慢。

1小时前
  • 大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