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红塑料皮的小本本叫小学生手册,有一种小学生在每个学期的期末,都会在这个小本本上收获一句话:“该同学XXX,OOO,兴趣爱好广泛……”他有一些任性他还有一些嚣张,他有一些叛逆他还有一些疯狂,啊啊啊,我就是这个小学生。
上房揭瓦,下河狗刨,举枪打鸟,弯腰抓鸡。
像我这样的花心小学生,看到什么都觉得特有意思,有什么绝活儿都想学上一手。
那些神奇的新鲜的领域,是一片又一片好大的荒地,等着去发现和开拓。
而且这个小学生自恃聪明,总觉得只要努力开荒就会有获得收成。
在全球还没有通的年代,他就敢自信满满地说:我能!
后来,小学生知道了世界上有轮回一说,他就这么开始梦想了:这辈子做个足球小将,下辈子做个象棋大师,再下辈子做个气质潇洒的画家,下下下辈子做个身手矫健的大侠……最痴妄的是,他希望生生世世轮回中钻研的手艺,都保留记忆,流传不息。
当若干辈子滚过后,他就成了一个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牛人。
巨牛特牛超级牛。
只他一个牛人就是无数个人的合体。
再后来,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中学生变成了大学生,大学生又变成了退学生,他开始明白,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一个人能掌握的事情太他妈有限。
他甚至有时撒尿洒到池外,连自己的小鸡鸡都握不稳,更别说精通一切这种妄想。
于是他开始YY。
就是YY,只能YY。
看电影,就是YY的方式一种。
心有不甘的人会通过电影进入平行宇宙。
天香断续膏,有时候电影就是这样的东西:那些人生转折的其他岔路,无数种可能性和没能选择的遗憾,用电影来续接。
通过YY,我们在岔路的节点上不规则跳跃,在无数层平行宇宙间穿梭往来。
人生如此丰富。
我们不单可以这样活,还可以那样活。
我们的肉身坐在影院,蜷在沙发里,窝在床上,我们的灵魂已出窍在喋血的街头、在蛛丝牵挂的高楼、在浪漫满地流淌的巴黎、在红色的寒冷的火星。
在另一具躯壳里,在无数具躯壳里,化身无数,我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就是我们。
我们用YY把自己的世界撑大了,用电影把心撑大了。
现实中我们能把握的东西如此有限,电影里我们通过感官的体验,将有限变成无限。
这就是YY的妙用无方。
当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为YY而生,但大多的电影都可以成为YY。
追溯其本,电影的源头首先是娱乐,而YY就是娱乐的最高境界——我是说,广义的娱乐。
被喜剧片逗得满地打滚那叫娱乐,被惊悚片吓得毛孔大开那叫娱乐,被悲情片刺的泪水长流那也叫娱乐。
YY中我们哭我们笑我们闹,然后灯光亮起,人群散去,我们擦干眼泪,感到30块钱没白花,感到满足。
这就是娱乐。
至于感动、至于思考,那就是YY的饭后鸡尾酒了。
有了更好,没有便罢鸟。
我们首先还是要吃饱饭,饱起来再说。
在肚子还空的时候就嚷嚷着要喝酒,这种人在我们村里管他叫傻叉。
谁都不愿意作傻叉,谁都愿意身心愉悦。
所以别跟电影太较真,别太形而上,你只要问自己:这部电影让我愉悦了没有?
如果答案是yes,那就好办了。
虽然不能改变任何现实,但心灵丰满了。
在这世界上活着,又有什么能比填满空虚更重要?
所以《空房间》可以是拍案惊奇,也可以是黄粱梦枕。
片子结尾的点睛之笔:“有时候很难分清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将人的YY世界无限延展。
大概我们都有过无地自容的时刻,或者走投无路的时候,曾经有过那么一天,在某一种情境下,我们巴不得自己像一阵轻烟,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掉。
我们想隐匿在别人的视野之外,我们想从泥淖中跳出去。
我们这样想过,电影帮我们这样做了。
从YY的技术角度分析,这是一部挺成功的电影。
YY的最高境界是偷梁换柱。
YY的基本原则是潜移默化和角色代入。
不管是自欺,还是被人欺,看着电影的人都希望能融进去,希望能忘记自己屁股下过硬的椅子,和手里面被炸焦的爆米花。
这部电影做到了,至少对我做到了。
我们都知道的骗人的诀窍就是九句真话后掺一句假的,电影也是这样。
清淡的若隐若现的音乐,几乎没有对白,女主角开了两次口,男主角从头哑到尾——这样一部安静的、不愠不火的电影,是典型的诱人深入型。
银幕前的人莫名其妙地看着男主角四处去发传单,又恍然大悟看着男主角撬开空房间的门锁,登堂入室。
有一点古怪,但总还算合情合理,有一点好奇,又有一点期待……故事像坐在火炉上的一壶水,渐渐沸腾。
渐渐就恍惚,渐渐地视角就变了。
我进入电影,进入那些空房间,我看到那个被施虐的女人,我带她离开,我带着她去进入一个又一个空房间,我被警察逮捕,被关进牢房。
然后这样一个智力游戏摆在我面前:在一间小小的密室里,高墙坚实,铁窗狭窄,没有秘道,你怎样消失?
搁在平时,我大概会说:别逗了,这太他妈扯蛋了。
可在这种境地下我只想:一定有什么办法,一定要找出什么办法。
于是他(我)开始尝试,开始一次次改进。
我们做到了。
我们终于成功地遁形。
我们破泥而出,轻逸而高蹈。
最后男人和女人相拥着站在体重计上,刻度显示的是零。
这样的神来之笔,现实还是梦境已不重要,在负荷的压抑下,逃脱的渴望胜于一切。
我们微笑了,我们欢喜了。
沉重的肉身下沉,升华的愉悦上升。
我们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从现实社会中跳脱,我们从自己的肉身之中跳脱。
这就是电影的愉悦。
一个成功的电影能给人带来的,YY的愉悦。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艺术就是骗人的艺术,骗人艺术里有很深的门道,道行深了就能成功地引领我们在YY的大道上一路狂奔,道行浅了就算恐怖片都能让人大笑不止。
而诚意也显得尤为重要。
好些个被炒得热闹的电影,在我眼里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因为缺乏诚意。
比如《色戒》里王力宏挥之不去的咬着舌头的港台腔,比如《投名状》里莫名其妙的开头——我的确可以相信一个善良的妇女可以抱着恻隐之心去拯救一个陌生人,但我真的无法相信,这个妇女能善良到不惜钻到一个陌生人的被窝里去拯救他。
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事儿只有观音菩萨才干得出来,而显然这个妇女她不是。
所以这些电影对我是失败的,它们从开始就没哄好我,没骗住我。
看电影的我就像一个痴情的女人,要是我认定了那汉子没骗我,多少流言蜚语我都不会在意,而一旦开始感到被骗,开始怀疑,我就再也无法对他产生信任。
第一印象太重要了,那些不肯在骗技上做足功夫的人,我觉得态度端正与否就很可疑,这是硬伤,也是痴情女人最痛恨的一点——有时候女人不介意你欺骗她,但是她会非常介意,你欺骗了却还不用心去骗。
连骗人都没有诚意,这样的人你说怎么值得托付?
电影需要YY,生活需要YY。
YY是一种境界,是热爱生活的人的一种技能。
爱生活,爱开荒。
我们总说:太无聊了,看个电影吧。
电影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电影能为我们展现一片又一片荒地。
我总觉得人要活得愉悦舒适,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学会寻找乐趣。
在生活细节中寻找乐趣,在电影中寻找乐趣。
学会YY,学会取悦自己。
当我们百无聊赖时,与其皱着眉头说“真他妈无聊啊”,不如给自己一次从现实的泥淖中跳脱的机会——坐下来,看电影。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空房间。
它或许是紧闭的,只有少数人拥有通行证;它或许是开放的,大方的迎接每一个过客,但却鲜少有人能够长久居住;它或许是破败的,极端简陋充满发霉的味道,但偶尔推开门,却感到温暖;它或许是宽敞的,高高大大却仿佛狭小的只够在黑暗中拥抱自己……但是,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存在。
它存在着,即使没有人记得。
《空房间》给我的震撼远比我想像的大的多。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一个又一个空房间里,迷茫徘徊,无法自拔。
影片中,两位主角从头至尾竟没有一次交谈。
然而爱,却在不断变换的空房间里悄悄滋长。
那纯粹的肢体语言,在一举手,一投足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只有一句话,在影片的结尾,她说:“我爱你。
”她和丈夫拥抱的同时,和丈夫身后的他接吻。
他吃饭,行走,微笑,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宛若游走在人鬼两界的幽灵。
她轻抬左脚,张开双臂,往后退,退,再退,直至墙角。
啊,抓到了!
你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幽灵……导演是个奇怪的人。
他用奇怪的方式让我们慢慢体会寻找,在影片的结尾方才揭开谜底。
很难说清楚我们所在的世界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
《醉卧红尘》中 ,一只痴心的蝶梦到了来生,从此颠倒了人间,倾尽了万千风华。
它终于如愿入了庄生的梦。
这是一个劫,百转千回,定要纠缠生生世世。
在它的世界里,又有谁能够分得清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
就这样糊涂下去也罢。
天黑黑,闭上眼。
睁开眼的同时,梦就消失了。
只有在临醒时才依稀记得梦的片段。
消失的梦去了哪里呢?
那里是否就有我们追求的东西?
是否也有另一个身体和我们分享同一个灵魂?
在现实中闭上眼,在我们未知的梦中悄然睁开眼?
梦境和现实,谁才是真正的你?
他伸出手,第三只眼缓缓张开。
他躲过阳光,隐匿于阴影,在不断变换角度的镜头里,仿佛一个诡异的舞者。
即使是在两个人的房间里,仍然可以感受到那股浓郁的令人几近窒息的孤独。
是谁说,孤独是可耻的?
孤独像海洛因,可耻却无可奈何。
我们需要第三只眼,穿透梦境和现实,直达灵魂深处。
当你独处时,你可以憎恨,可以难过,可以悲伤,也可以落泪。
当你独处时,你才是你。
梦里,我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穿过一个又一个空房间,永无休止的重复着打开,关上,又打开的动作。
我在梦中拼命尖叫,呼喊,挣扎,空房间依旧空旷,我永远都是一个人。
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要么注定不断穿梭在无尽的空房间里,要么就此将自己监禁在空房间里?
看了空房间,真的被震撼到了,男主应该是女主想象出来的理想伴侣,灵魂的交流,让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内心不要孤单。
全片,男主没有说一句说,但我却感觉到了男主的情感,他很幸福和女主!
女主遇到男主,和他在一起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从刚开始冰冷的脸到后来脸上有了微笑,那就是人生。
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惊喜,看后久久不能忘怀,希望你们都能看看!
男主泰石属于社会边缘人,泰石没有生活的方向和重心,他将自己的生活融进他人的房子里,就像小朋友过家家一样,在别人的房子里按照主人的方式生活,甚至会注意到物品摆放和使用体现的主人的习惯。
他自我边缘化到不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只是一个现实世界的精神体验者。
女主被富豪丈夫长期家暴,因为男主带她离开了自己的暴力丈夫而自觉的追随男主,并以身相许,女主的内心心理仿佛显示着她的存在都是依附在另一个人身上的。
两个边缘化的人试图让自己透明化,他们依然按照男主之前的方式一样生活。
在遇到一个死在家中却没有人知道的老人后,他们以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空空间”,并享受着这个空间里两人透明得仿佛消融于这个世界的生活。
然而现实的世界就不存在透明的部分,他们最终被过世老人的儿子发现了。
入狱的泰石在监狱里悟到了视角盲区,并利用狱警反复训练自己的位置调整以准确掌握自己能永远处在想躲避的人的视觉盲区内。
利用这一点,泰石成功越狱并和善华在善华的家里回避着善华的老公生活在一起。
终于男主成功使自己变成了“透明人”,透明化的与女主共同存在。
同一部电影,有的人看到了爱情,有的人看懂了寂寞,有的人,则看到了欲望……奇怪的是,这部自始至终只有寥寥几句对白的电影,居然没有让人感觉困倦。
导演金基德一开始就不是在讲故事,这位擅长“用画面说话”的韩国导演,用艺术家般的镜头,娓娓道来的是两个边缘人之间的爱情,影片完全摆脱了语言的束缚,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完全通过眼神、动作甚至空白的场景来体现。
同样的房间,主人回来时的被情绪所感染,显得杂乱、无序;而主人离开后,一切又恢复平静、舒适的常态。
对比之下,其实世界原本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看待周围的眼光,带上了太多的主观色彩。
电影仿佛在无声的提醒我们,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听你内心的声音。
女主角善华备受丈夫的凌辱,一直渴望逃脱,偶然被男主角泰石(一名游走于各式无人空房间的流浪者)所救,两人开始了一段神秘而温馨的伴侣生活。
泰石被抓入狱后,他们的情感联系并没有就此中断,彼此在另一个旁若无人的世界里相依相偎……以上描述,光用想象是无法理解,但在电影里,我们都看到了,善华在与丈夫拥抱的背后,与泰石的亲吻如此真实,如此美丽。
“每个人都是一个空房间,等待有人打开心锁,放我们自由。
有一天,我的希望成真了。
”谁的心里,不曾幻想过另一个更自由的世界?
或许只有在那里,你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和你想看见的那个人。
你们之间的默契,不需要用语言表达,但是毋庸置疑,因为都是对方的依靠。
不是所有的抗争,都要通过暴力来展现。
静默的力量,往往更让人心折。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人在挖掘人性深处的隐秘上,有着更勇敢的尝试。
《空房间》便是其中一种。
韩国电影在亚洲乃至全世界能有如此大的进步与影响力,除去他们电影自身特有的娱乐性,像金基德这样的导演也是功不可没,他可以说是韩国电影的一面旗帜,屡屡在各大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就是对他的极大肯定。
韩国电影在我印象中就是金基德与朴赞郁的天下,除去老导演林权泽,其他导演根本一点印象都没有,朴赞郁更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金基德之前只看过《撒玛利亚女孩》,谈不上喜欢,这次看了《空房间》,感觉要好于前作。
《空房间》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
画面淡雅,除去结尾部分,构图都很工整,白白净净的少年,甚至监狱里都是很干净的。
我们知道金基德最善于表现的就是情欲与暴力,这两项正是人类最本质特征,在前作《撒玛利亚女孩》中,援较女孩以及父亲最后的复仇,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甚至父亲最后打死嫖客的场所都选在肮脏的厕所,再遥想早期的《漂流欲室》,那个鱼钩更是生猛,不知是不是金基德刻意的转型,在《空房间》中虽然也涉及情欲暴力的原始主题,但在画面的表象上收敛了很多,没有正面的色情画面,甚至接吻都很少,暴力也是借助高尔夫球这项高雅运动来完成的,甚至都没有流血发生。
因此我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在某种层面上说这种干净是相对的,是相对于金基德原先作品的一种干净,这样的“干净”应该会让他的电影更讨人喜欢。
在我看来影片的三个主角都是有些偏执的,少年是偏执的,在他的年龄完全可以去找一份好的工作,他却偏执的选择了这样空房子的生活,在警察问讯时他本可以开口为自己辩解,他在一次偏执的选择缄口不言,而得到的则是一顿暴打,就连他与女人的爱情都是有些偏执的,二人的沉默不语若不是偏执的力量,这样的爱情怎会长久。
女人是偏执的,在丈夫的一次次电话威胁下,女人就是不接,这也是一种偏执,女人本可以就这样过一辈子富贵的生活,可是她对爱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只有这样她才会坐上少年的摩托车,与少年走进一个个空房间。
丈夫也是偏执的,他知道女人已经在一次次的受虐后对他由爱变恨,但依旧对她不肯放手,甚至睡觉时都紧紧地抱着她,以至于后来怕少年回来而想到搬家,他的偏执体现在对女人近乎疯狂的占有欲上。
最后三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女人与少年终于也能在一起,这样的结局也不如说是一种偏执的胜利。
《空房间》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沉默不语的,这让我想起了蔡明亮的电影,只是这里金基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少年与女人的沟通已经超越了语言而达到了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一切语言在这部影片里都显得相当苍白无力,也许金基德在告诉我们,语言是迟于爱情产生的,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语言的。
这部电影最后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无疑是点睛之笔,少年究竟是真的学会了隐身术还是已经化为幽灵在与女人沟通,没人能说清,导演留给了我们足够的遐想空间,从结局来看本片也是足够温和,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电影来看,虽然没能逃脱道德上的悖误,说到底导演给我们讲述的还是一个第三者的爱情故事,最后真正的受害者还是丈夫。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希望少年与女人的关系能暧昧一点,再暧昧一点,甚至超越这种爱情关系。
不要想得太多,《空房间》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更加想看《弓》了,希望会更好。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ps:片名3-Iron是指打高尔夫球的三号铁杆金基德导演作品 《弓》(2005) 《空房间》(2004) 《撒玛利亚女孩》(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 《海岸线》(2002) 《坏小子》(2001) 《收信人不详》(2001) 《漂流欲室》(2000) 《真相》(2000) 《雏妓》(1998) 《野兽之都》(1996)
空房间这是我看的金基德的第2部电影,第一部是《漂流欲室》。
和那部相比,《空房间》节制而洁净。
两部竟都和房间有关,空间的逼仄,内心的压抑,调子的阴冷,一脉相承。
关于进入空房间的故事,已经有《重庆森林》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三部的情节确有重合,但那只是形式。
内里却完全不同。
《重庆森林》是暗地情意流转,是精灵与可爱,是和意中人的貌离神合,私密想象,悄然介入。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少年的冒险之旅,是单纯的好奇心作祟,是对世界的切近,对规则的藐视,对自己的证明。
而《空房间》里的开锁进入,既不为亲近,也不为窥探,更无关于冒险。
表面上,别人的房间是陌生的神秘的,但于影片中这个发传单的男孩,进入意味着隔绝,与外界的隔绝。
这时,小小的世界仿佛只属于他一人,卸除防备,放松身体,专注于自身,忘记了世界。
因为每开一个房间,就意味着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而每次从电话录音得知主人的远离,又意味着这个世界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于是世界便不成其为世界,存在的只是自己。
女人在男孩无数次进入空房间的某一次,“世界”又出现了,因为一个女人,脸庞淤青,脸色黯然。
在经受丈夫的又一通暴力相向后,女人坐上了男孩的摩托,加入到寻找空房间的旅程。
这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人,因为共同的逃离欲望而走到一起。
但是,女人的加入是否已对男孩的个人存在构成威胁?
是否男孩对外界的拒斥和对自身的沉迷之间的平衡会被女人打破?
男孩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就好像仍是孤身一人。
而女人一开始就与男孩达成默契,沉默不语。
于是我们看到,那种平衡非但没有打破,反而由于女人的加入更加协调。
两个人都只是想寻求能让自己摆脱困扰的宁静之地,他们即便没有精神交流,实际上早已心意相通。
就算连眼神也不触碰,动作也可以无比协调。
所以渐渐的,两个人的习惯也交汇了,一起拍照,一起洗衣服晒衣服。
这已经超越了两性的界限,而是异常单纯的甚至透明的共处。
沉默电影的对白异常稀疏,尤其是男孩,一句话也没有。
但是他也并不是一味颓丧自闭。
可以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有灵动,有不屑,有愤怒,有微微笑意。
于是在这里沉默也不过是一个符号。
因为语言的多意与繁杂,以及瞬时传递的特性,表达反而会遭遇重重危机。
哲人早已说过:“话一出口,就不再属于自己。
”再者,误解往往都由于言语交流而产生,所以沉默常常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沉默常常也可以把自己保护起来。
沉默的人都执着守侯着自己的内心,沉默是他们逃离外界的喧嚣的最好方式。
高尔夫男孩可以随时随地打高尔夫球,用一根铁丝绑住小球,另一端绑住大树。
挥一次竿,球只不过原地打一个转,而女人这时往往站在挥动的竿前,定定地带着一种微微的压迫力地看着。
最后一次,球被挥出了铁圈,穿过一辆驶过的汽车玻璃,司机被击中当场死亡。
男孩蹲在路旁默默流泪。
属于自己的自娱自乐,仍免不了介入到外界与他人,且是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
这一段是影片中唯一带有金基德前作暴烈血腥风格的场面。
摄影在女人家里,男孩已经看到墙上的一幅照片,是女人优雅舒展的妆容,而桌上的画册中,全是女人妩媚的裸体艺术照,与眼前的遭受家庭暴力的憔悴女人对比明显。
而后来当两个人共同进入一处空房间后,发现墙上亦有一副女人的大幅照片。
这一定是一个摄影师的家,那副照片也许是摄影师最为得意的作品。
可是女人看到可自己的肖像后,半夜将其取下,慢慢折叠起来。
在这里又可以看到外界对自身的悄然介入,尽管是那么温柔的方式。
拳击手又一个房间,通过墙上的照片可以得知房主是个拳击手。
这一晚男孩和女人相拥而卧,却被回家的主人看见。
镜头摇向干净的墙壁,声音却只是暴烈的挥拳声,不见呻吟不见叫骂,虽然这一次介入的结果是鲜血,互相的气息仍是冷静。
死人这一次的房间不是空的,赫然一个死去的老人。
男孩本来是要离开,女人却执意要进入。
一个死人,本来对任何人都已构不成什么威胁,只是一个陷入永远沉默的物体,却促使安于内心的男孩“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地”安葬。
男孩仍是一如既往地被动承受,这一次的主动既是因为尸体物体的性质,就像面对一件衣服一样;又是因为从中看出和自己相似的处境,就让一个死人安然入土,进入他独有的另一个“空房间”吧。
监狱男孩在监狱中大玩遁形术,把狱警耍得团团转。
这大概是整部影片中最轻松有趣的段落。
但同时,也构成了最大的强迫和戕害,最有力最粗暴的介入。
监狱也是一个空房间,但这不是由自己的选择进入的。
即便如此,在男孩的心中,或者说借由其内心与行动的一并转化作用,监狱也可以成为自己独有的世界,而监狱的操控者反而成为他者。
梦影片最后,男孩逐一进入曾经进入过的房间。
所有的房间主人都感觉到有外人的存在,但是又发现不了什么。
最后的最后,回到女人的家,女人感觉到男孩的存在。
那种默契又在两人之间发生。
女人脸上终于出现一抹温婉的笑容,并开口说话了,是对她丈夫:“我爱你。
”眼睛却是对着丈夫背后,于是出现了海报上那诡异又滑稽,实则溅满哀伤的一幕。
字幕:“很难讲清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
”男孩仿佛一个幽魂,游荡在一个个房间,缠绕在一个个人的心头。
此时,房间是否为空,已经不重要了。
此时,男孩彻底抽象为符号,反倒是那些房间的主人被推到了前台,那些怀疑和不安,那些被窥视的感觉,就像映照我们的镜子。
我们无法分清楚我们的感觉哪些是由于电影,哪些早已存在,哪些就是梦境。
寓言这是一则精巧的寓言,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在现实发生。
我以为它关乎的主题就是“介入”,主动介入与被介入的双重转换。
表面上,主动介入者是男孩,但其实他的目的是避免被介入。
他把空房间当成自己的家,不断寻找一个最安详静谧的地点。
其实想想,为什么他不呆在自己家里?
因为自己的家往往最不属于自己,家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细胞,社会无时无刻不对家构成威胁,自己的身份标签和家是融为一体的。
所以那些陌生的空间甚至比自己的家安全。
然而这种安全仍然要经受外界的介入考验。
从照片的温和介入,到拳击手的暴力介入,再到死人所体现的反介入,最后是监狱这种介入的极致。
介入一直都是双向的,因为主人公反对被介入,所以介入到他人的私人领地;他人又发现自己被介入了,于是介入到主人公的生活。
最后我们不幸发现,反介入永远都是无效的,而介入永远都是绝对的。
我们必须介入别人,也必须要忍受别人的介入。
而代价便是丢失自己的私人世界,转而被外面真实的喧嚣的世界压得喘不过气来。
对于这样的状况,即便能有电影中男孩的撬锁术遁形术,即便极端沉默,即便极端抗拒,我们拿“介入”又有什么办法?
其他本来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看完后总觉得里面藏了一些东西,于是不再像以往那样看完没被打动就放在一边.慢慢想,再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竟使得这部片子在我脑中无比丰富,甚至就这样喜欢上这部电影,尽管还有些模糊.(2006-06-04 发布于我的新浪博客)
It is hard to tell that we live in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看了《空房间》,是金基德的风格:缓慢的镜头,唯美的画面,有意的停顿,稀少的对白,舒服的颜色,常常响起的主旋律。
只是自己在看这位怪才导演的电影时,不经意间被感动了,措手不及。
金基德用自己的浪漫思维展现着那是生活在现实又似乎只能在睡梦中出现的生活和情节。
他们的相遇,是一种上天注定的安排。
男的骑一辆BMW的摩托车,穿梭在各式各样的住宅区中发放粘贴小广告,以此为生。
也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工作,他从各个公寓门上小广告的撕去与否猜测主人是否在家。
他能熟练地打开每一扇门,在那个没有主人的空房间里自如地度过自己的一天或是一段时间。
只是在他离开之前,他会将那个空房间打扫干净,会将那个空房间里坏了的电器或是用具修理好,并在那里给自己照相。
记得他独自悠然地在别人的空房间里生活时脸上的表情和那时享受的眼神,只是他沉默着,纵使自己细小的快乐或是发现主人回来时的稍微惊慌。
沉默,是他的生活。
他是这么一个寂寞的人,打开一个又一个空房间,试图从别人遗留下的房间里找到生活的模样和温度。
只是有一天,当他以为自己独自一人住进一间空荡的豪宅时,惊异中发现一个被丈夫虐打的美丽女子。
这是他们的相遇。
突兀,仿佛注定。
女子哀怨的眼神紧紧地揪住了他的心,在他恐惧地逃离大宅后,无法忘却那双眼睛、那笼罩着恐惧和虐打痕迹的脸庞。
于是他用高尔夫球棍教训虐打女子的丈夫,从此女子得救后坐上了他的摩托车,和他一起每天到住宅区粘贴小广告,打高尔夫球,住进一个个空房间,打扫,修理,生活,微笑。
他们的生活就这么简单而崭新的进行着,像一个又一个五彩的梦。
在摄影师的空房间里看照片;在茶道者的空房间里喝茶;在拳击手的空房间里拍照……促不及防的浪漫和平静的温馨使女子绽放出久违的笑靥。
只是太美的梦总是容易破碎,他被抓了起来,女子被迫送回虐打她的丈夫身边。
她那么地想念他,以至不顾丈夫地怒吼独自来到曾经和他一起喝茶的那户人家里,躺在曾经两人喝茶接吻的长椅上,闭上了眼睛。
他亦那么想念她,在监狱里练就一种奇异的隐身法,从监狱里逃了出来,一一来到和女子曾一起住的住宅,怀念曾经一起度过的每一个温暖的瞬间。
当他来到女子家中时,只有女子能看到他,她对他微笑,她和他拥抱,只是中间夹着那个无所谓的丈夫。
脑海中印象最温暖的画面是那个定格:女子转过身看着站在对面的丈夫身后,温柔地说:我爱你。
丈夫诧异得有些不知所措,激动之余紧紧抱住她,只是她僵硬的身体在丈夫怀里,而柔软的手却紧紧地握住那隐身站她丈夫身后的男子的手……两颗寂寞的心灵拥抱着,温暖着,幸福着。
我一直觉得有些人的寂寞是与生俱来的。
当我面对他时,感到那种莫名的淡淡的忧伤;当我看着他时,仿佛看到一池微蓝的湖水;当我开口与他说话时,却发现自己忘了语言……
“每个人都是一个空房间,等待有人打开心锁,放我们自由。
有一天,我的希望成真了,一个男人像幽灵一样走来,带我走出限制,而我毫不犹豫地紧跟着他,直到找到我新的命运……”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带着面具,每个人都隐藏着自己,而每个人却又都在寻找那个打开自己心锁的人,泰石就走进一个又一个的空房间,洗澡,做饭,拍照,渴望能有个人能够走进自己心中的那间空房间,然后临走时会把一切都收拾好。
最终在一间空房间里找到了善华,只是眼神的交会,就已经各自看到对方心中的孤独,在出走的途中,没有一句对白,然后他们一同不断地走进一所所空房间,最终互相打开了对方的心锁,共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那空房间。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人的可视角度只有眼前的180度,当这个社会准备阻止他们之间的爱情的时候,泰石选择了活在每个人的看不到的那180度里面,从而能够继续与善华生活,整部影片女主角的 几句对白就是这里发生的,“我爱你”“吃饭了”,当善华说“我爱你”的时候,她的丈夫和她拥抱,而她的手却伸向后面的男孩,爱情就是这么残酷,这么充满欺骗,往往和你所生活的那个不是你爱的,而最爱的那个人永远只能生活在其他人看不到的180度里面,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爱情,我们还需要考虑太多的其他的东西。
最后泰石和善华一同站到体重秤上,指针却指向了刻度零,他们一起走出了这个世界,又重新走进了自己的空房间自己的那个世界,而这次是两个人走进了同一间空房间,而且带走了钥匙。
我们应该注意到,金基德在国际电影节上很少得到最佳影片,而总是得到最佳导演奖。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电影很难得到最广泛的认同,特别是难以得到传统道德观的默许,除了《收不到的情书》,他也很少明确自己的历史批判立场(历史批判,常常,这都是获得最佳影片的有效手段),而是多注意男女,多注意边缘人,特别是失意的女人。
我曾说过,《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其脱胎换骨之作,而《撒玛丽娅少女》则是他的转型或突破,这之后他的故事还会保留血腥,但不再以彻底的绝望告终。
《空房间》果然成为一则温和寓言,尤其后半部,已经近乎于态度无限暧昧的超现实主题。
金基德电影里的男人多少言寡语,在《空房间》里则是男女主人公同时缄口不言。
不言,是隐藏的开始,但面对这样的一个“他人即地狱”的现实世界,个人真的可以隐藏起来吗?
很多电影里都有“空房间”这个喻体,比如《重庆森林》,比如《爱情万岁》,尤其《爱情万岁》,蔡明亮要表现台北的冷漠,都市生活的冷漠。
金基德大概看过这部电影,因此他比蔡明亮更抽象,更明亮,也更多义——蔡明亮的缺乏幽默感,是他一个很大的局限。
看《空房间》,你真是不能不佩服导演的想象力,他能把低成本电影像这样一部一部地拍下去,而且做得如此变化无穷,左右突围,不但冷峻而且有趣,实在难得。
虽然到目前为止,金基德还没有一部绝对好的作品,但在韩国导演里他确实是最具大师潜质的一个人,唯一可与之平分半壁江山的,也只有朴赞郁。
虽然故事够新颖在熙也够帅,但还是受不了影片神神叨叨的气质啊。倒是记住了高尔夫可以杀人哈哈。
让我想到男版的田螺姑娘
看《漂流欲室》时我就感到金基德和郭敬明有类似之处,昨天把《空房间》看了,果然如此。。。完美的爱情幻想都需要一个哑巴恋人,这个哑巴其实就是完美自己的倒影。我并不是说幻想有什么不对,只不过幻想不足以产生信仰(快乐)。。。唉,多么老土的话题啊,就像邓莹说的,你读书就认真做笔记,锻炼就认真跳绳,你居然真的去做,这是多么底不时尚啊,哈哈。不过相信一件事总意味着你必须去承担它的结果。
女主做了一个梦,想要平淡如水的爱情,想要不说什么就能被懂的爱情,其实要求很少,奈何没有个知心的爱人,影片后面为啥我看的有点害怕呢!
忽略的作用是相互的。
有点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续集 男主人公也是趁人不在家时溜门撬锁 让我觉得最牛逼的是男主角全片中竟然一句台词也没有 女主角本来也是如此 可是最后晚节不保 说了两句台词。
摩托车好拉风!
NICE~很不错的电影 可惜碟被人借了没还了~!!
坚持着看完了。。太没意思了。。
以前快进看的,如今再看一遍,还是觉得达不到四星的水准。此片的唯一亮点在于男主女主之间没有一句对白,真是让人捉急。难怪别人都说,金基德看多了,会变傻逼的。
拍什么“空房间”,直接拍“隐形人”得了,不伦不类的,硬是搞成超自然电影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就因为金基德?
比隐身还好用
真以为自己了不起那
我讨厌台词过少的影片。7 out of 10
看到后面就明白了,每个人的心灵就是空房间,其他人只要掌握开锁方法便可以轻易地进来。女主的丈夫始终将女主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却从没想过女主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才被男主轻松带走;简单地相互窥视便可确定关系,原本作为娱乐的高尔夫也可变为暴力工具,男主便是我们背后一直漂浮的幽灵,是不确定性及变数的象征。金基德将台词尽可能的抹尽,仅依靠视听语言与肢体动作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肉体关系并不牢靠,你永远无法为她上一把完全牢固的锁,走进那座空房间才是关键。结尾的那一长串主观视角手持摄像是对那一对对男女关系的审视,金基德在提醒你:总有人在看,总有人会撬进空房间。体重秤为零的结尾定格画面真是太好了
当时看的时候记得很烦,号称有激情戏结果毛都没有
不言一语的爱情。真实梦境的爱恋。
我只是好奇男主角的那种技能是否科学。
一般。觉得十分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