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启波/文李宗吾先生上世纪初的著作《厚黑学》,对于国人阴暗自私之心理揭露殆尽。
少年时期接触这本《厚黑学》时,看了无数遍并为真正理解,反复读更多是因为对其中历史人物感兴趣之故。
我幼年伊始便怯懦于和陌生人说话,对于异性,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和她们有过只言片语,我的怯懦最后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清高,她们其实不知道我的内向已近乎变态。
随着年岁的增长,进入高中之后,诸多缘由不得不和女生开口,但也局限在简单的几个词语里,大多和借书抄写笔记等事相关。
近日刚看完的一部名为《疯狂的导演》,结合这十余年来和传媒影视圈的渊源之感受,让我重生再度阅读《厚黑学》的想法,尽管不能和李宗吾著作同日而语,但称本片为中国式电影“厚黑学”,则是因两者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缘故。
在国人的性格和数千年的价值观里,为人处世之道似乎穷尽了很多人一生的大多数精力,即便在其功成名就之后这一条仍然重要异常,如此一来,真诚和直接乃至简单的人,往往就成为了另类,被孤立之后的被另类,以致我们少了个性或几乎没有了个性,而大抵以当下“成功”标准而言的“成功者”们,往往最擅长的就是“钻营”。
影片里,怀揣梦想的年轻导演与制片人因资金短缺,负债累累,不得不低三下四拜见各种真假金主,一开始十分不情愿依然棱角分明的导演总试图去阐述自己想拍摄一部如何如何的电影,而每个金主对于电影都有自己的看法并将之强加给导演,导演于是乎在抗拒和妥协中试图寻找到某种平衡,这样周而复始的失败和挫折之后,导演开始“入世”了,从笨拙的忽悠自热而然晋级到大忽悠之境后,最终功成名就成为一代“大导演”。
不得不说,电影讲述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时刻都在不同领域上演着,在“英雄不问出处”的教诲下,国人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为自己或成功者们开脱,而“失败者们”则就很难获得这样的谅解。
这部影片也是对影视界种种乱象的一次总结反思。
对于那些想进入这外表光鲜亮丽背后苦不堪言的行业的人而言,《疯狂的导演》是一堂入行前的普及课;对于喜欢看热闹的国人而言,亦可围观起哄架秧子;当然,单纯看喜剧图欢乐也是可以有的。
再回到李宗吾先生所著学术,窃以为先生的根本立意其实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之后的批判,但却意外成为后人转化为“成功学”的理论依据的一种,大肆抹杀个性和天才之余继续将本已变异的主流价值观继续异化,结合影片的欢乐热闹与我这三十多年的人生经验体会,顿时悲凉之感。
毫无疑问,《疯狂的导演》是一出风格独特的喜剧,它以闹剧的方式将电影界的那些事很吊诡的摆到观众面前,让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了解到银幕光环背后的黑幕。
然而,它却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搞笑的故事,在它搞笑的外表之下反映的是当下基层电影人的艰难处境,影像内外都很是拙劣而偏执的挣扎着。
或许是在娱乐时代缺乏足够的严肃精神,当你一本正经地说话时总被人误做是在开玩笑,于是严肃的事情只好以玩笑的方式来讲述,但无论正话正说还是反说,都说不好,一如在济南的那场事先张扬的审判。
透过滑稽的外表与热闹的场面,我们看到一个北漂电影人的酸楚与无奈。
《疯狂的导演》通过对青年导演高天的遭遇的描述,一方面完成了对当下电影世界本身的解构,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思了当下青年从业者的生存困境。
当然,这或许也不仅是电影界的问题,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都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很少有为年轻人准备的机会,大多数学子在大学毕业之后要么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事情,要么敛翼低飞,老老实实地夹起尾巴做人。
青年导演高天怀揣电影梦想,却在现实中不断碰壁。
目标是气势宏大的大叙事大制作,现实却连低成本的小制作都难以维系,这或许是每个初出校园都所面临的处境。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是坚持理想还是俯就现实,作为年轻人这大概是毕业之后的第一道考题。
高天与同样年轻的制片人张殿伦选择的是坚持,或许每个年轻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只是在很多情况下缺少那份果敢与毅力。
在智力平均的年代,一个人能否成功除了机缘之外大概就是比拼自己有多坚韧,毕竟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其实,如果全面的看,高天与张殿伦四处筹集资金的过程也是他们从电影梦走进现实的过程,对于理想纯洁性的坚持让位于现实的生存原则。
为了使自己的梦想延续下去,他们不得不与各种奇葩变态的经纪人打交道,并且在投资人的颐指气使下修改剧本。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看作是现实对青年人的考验与磨砺,或许只有经过这诸种艰难的磨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但我们同样也会有疑问,这种磨难是不是年轻人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固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存活下来的都是坚韧者。
然而,电影创作毕竟不是生物成长,它需要磨练但更须要关心。
他们经常去喝咖啡的老板的经历就是一个失败的经验,同样是电影专业出身最后却在经营酒吧。
而另一个范例则是大腕身边的女秘书,她同样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但却从事迎来送往的工作。
或许,每一次成功都不是偶然,高天的坚持正是日后成功的基础。
尽管在不断被现实挤压,但其中的梦想却并没有偏离航道。
高天在无数次修改剧本之后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当然这其中已经发生了N多变形。
然而,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真实境况,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一个中间性的存在,我们都需要学会在二者之间进行妥协。
只有当我们适应了现实的法则,心中的那个理想之梦才能真正飞扬。
这零零碎碎的情节中道出了当导演的难处。
为了能拍出自己心中的一场戏,不得不拉投资改剧本加人物,甚至低声下气地做着非本职工作,电影中另一些原本怀有同样梦想的人放弃当年第一志愿,开酒吧,当老板,当秘书。
而戏中的男主角的梦想也一点点被磨灭,终于变成了他最不想成为的那一类人。
而我们,曾经不也这样的吗?
1.外行领导内行术业有专攻,领导无非内行和外行两种。
内行领导内行也是两种情况,要么下属进步神速做事事半功倍,要么经意不经意间压制下属的能力,譬如某电影只是请个内行导演做监制,结果变成了监制导演电影。
外行领导内行,行道就多了。
不过在下属眼中,通常情况下只有一条。
“领导傻逼死,啥都不懂,整天瞎BBB。
”《疯狂的导演》中投资人与制片人导演的关系正如企业中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投资人不懂电影,但是没有人认为自己不懂电影,不就是大屏幕放的那一两个小时吗,谁看完不能点评几句。
况且自己投钱了,这是必须得多提意见多说几句。
加之,投资人投资电影本质未必单纯,要么为了潜规则演员,要么为了把潜规则的演员扶上位,要么给自己家企业产品打打宣传,主要还是要用钱生钱或者用钱生利的。
千万别提什么艺术,根本不懂艺术或自认为懂艺术,提了只会更糟糕。
坊间流传,其实投资人挺好骗的。
具体如何好骗我不是很清楚,不过在电影中起初投资人都不是很好骗的,他们有种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后来在曲线救国满足投资人各种要求之后,一个项目初成形,更多的投资人蜂拥而至想要分一杯羹,居然给了导演得瑟的机会。
其实影片揭露的是电影乃至整个社会全面病态的市场。
2.识时务者为俊杰王菲年轻时也是唱流行歌曲走红的,还改了名字叫王靖雯。
后来她唱歌走红,就很少唱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歌曲,也有在颁奖典礼上很“狂妄”地讲她知道自己会唱歌。
侯孝贤在拍自己风格电影之前,一直也在拍《俏如彩蝶飞飞飞》《在那河畔青草青》等流行电影。
日本现下知名的动漫声优很多是AV游戏声优出身的。
其实大家都一样,在事业发展的初期,总要做一些后来看起来很商业不太体面的工作。
这样不是不好,还要讲侯孝贤,在早期的电影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自己的统筹总控能力,所以在后来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掌握发挥。
如果没有长期的前期积累过程,当真正有人给你自由,让你放手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也未必能够如鱼得水。
有自己的坚守固然重要,但眼高手不能低。
《疯狂的导演》中的无名小导演还未有一部处女作,就开始坚守自己的理想,难怪制片人崩溃。
但是不是因为初学者,就要卑尊屈膝,将投资人奉若祖宗?
倒也未必。
商业与艺术如何权衡,这里就需要制片人的协调能力了。
制片人担当着投资者与导演沟通的桥梁,桥越坚固可发挥的余地就越大。
理论上投资人、制片人、导演都站在想要将电影努力做好的一方,投资人、制片人想收钱,导演希望自己名利双收,大家齐心协力把事情坐着就办了。
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会很多,一方面各势力心怀鬼胎想要为己谋利,更主要的是,可能大家集体没有好创意,好点子,甚至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将电影推向越来越烂的方向,还不自知。
《疯狂的导演》除作为一部有着不少大牌明星的完整电影观看之外,还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大量业界沟通合作实操经验的反面教材,可逆向参考学习。
文|苏筱兀。
电影自诞生起就是世俗性的,由于其信息传播量大且速度迅捷,几乎一出世就深受大众喜爱。
时至今日,它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并且与其它现代信息传媒手段一起构成当下的娱乐世界。
然而,电影制作本身却并不是大众化的行为,就如汽车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但制造汽车却不是人人都能接近的活。
然而,当我们开始进入山寨时代后发现,所有神秘或高深性质的对象都在被修改,世界进入平面化状态,一切皆有可能是娱乐时代最好的宣传标语。
即使在电影领域,我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于产品无比熟悉却对制作过程一无所知,随着微电影的崛起,似乎电影制作也已经成为普通吊丝大众的娱乐之一。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一般公众来说,电影制作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拍摄几十分钟的微电影跟拍摄一部真正的电影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汽车玩具跟真正的汽车还是有差距的。
由宋阳执导,徐帆、焦恩俊、王宝强等人联合演出的电影《疯狂的导演》则将电影制作的流程展现给公众,影片通过诙谐、荒诞的手法,将电影制作中的各种艰辛与离奇的遭遇表现出来,让人在忍俊不住的同时也不免一声叹息。
对于电影产品而言,或许最闪光的是演员,毕竟其他人都隐藏在幕后,但对于电影制作来说演员只不过是整个产品的一部分,并没有突出的地位。
而就中国的电影创作现实来看,导演、制片人与投资方之间的合纵连横才是核心内容。
《疯狂的导演》通过导演(高天)与制片人(张殿伦)与各类投资商的谈判,将电影制作中的种种离奇故事从幕后推向前台,让我们一睹隐藏在银幕光环后面的各种不堪。
本着有钱的是大爷,没钱的是孙子的原则,在这场角逐中,投资人具有天然的优势。
因而,无论是导演还是制片人,在投资人面前都不免自矮一头。
当然,在见到投资方之前,还需要与各类中介打交道,当文化消费成为一个流程时,各个环节的衔接就成为关键。
然而,在当前的影视界,投资人与制作人之间的严重不搭调则是一个制约性的问题。
通过中介,制作与投资人才能联系到一起,双方的信息也通过中介沟通。
然而,恰恰是由各路圈内中介大腕搭起的这个平台本身缺乏基本的影视常识,于是就形成鸡同鸭讲的搞笑场面。
于是一面是投资方的骄横跋扈,另一面则是导演与制片人的小心谨慎,唯唯诺诺。
电影既不是体现其自身的逻辑,也不是体现导演的艺术观念,而是投资方意志的体现,作为年轻导演高天于是按照不同的投资方的要求不断修改自己的剧本,直到最后改的面目全非。
或许这就是当下电影界的现实,专业性的人才要么改行做酒吧的老板,要么成为大腕们的小秘。
而当电影成为一种工艺流程时,幸存的从业者要么打包回家,要么屈从投资人的意志。
《疯狂的导演》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影视圈的种种混乱不堪,尽管高天最后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但在各种强力的挤压之下却完全脱离了自己的初衷。
透过《疯狂的导演》,我们看到在喜剧外衣下的混乱现实。
(文:孟庆雷)
《疯狂的导演》之不疯狂烂片,这是无疑的,但是烂得这么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呢?
本片集中的著名演员有:徐帆、刘桦、王宝强、焦恩俊、金铭......等等、等等!
能拉来这些人凑合一个本子,不容易啊,不容易啊!
描述了一个98级电影学院导演系不开面新生代导演兼洗浴中心经理,逐渐开面,圆滑世故,拿影片为赚钱工具的成熟导演之路!
讽刺了XXXXXXXX、抨击了XXXXXXXXXXX、教育了XXXXXXXX!
打住,好像最后那副沙画玩了一出精神病院的戏,一心成为著名导演的高天在喝药以前一定要护士叫他大导演啊!
让人联想起著名的冯氏《大腕》片尾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5710074_1226034372/s.swf电影说到这,回想片中高天之导!
年轻的时候,没有全心全意,死心塌地,一心为成,去做那么件事情,还真不算年轻过!
至少不算蹦跶过,至于后来的结局,不用说,100%都是黄了、吹了、风了!
这还用说嘛!
要是都成了,那拿破仑还值钱嘛!
自己也是,年轻的时候总是蹦跶,想成事,最后万事不成,落得小保安一个,倒是安稳,好好值更,还可以古今中外,什么电影都下载看看!
唉,这就是人生!
《疯狂的导演》虽有“疯狂”,但真跟《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不是一个系列,它一枝独秀自成一派。
一部电影探讨电影圈内的事,有点自我评判的调调。
而电影只做展示与隐喻,更多的现实留给观众去解读,圈内圈外视角不同,收获的效果也会不同。
正所谓圈内看门道,圈外看热闹。
《疯狂的导演》讲述了一对奇葩的导演和制片人在拍摄电影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奇奇怪怪与匪夷所思的状况,以轻松诙谐的手法展现了一部电影创作艰辛和荒唐。
影片通过戏中戏的巧妙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连串另人捧腹的精彩故事。
影片以荒诞的表现手法,揭露影视圈的残酷现实。
《疯狂的导演》的荒诞影射了电影圈中的种种怪象,其实在之前的海报上就已经有所诠释,以象征导演身份的导演椅和打板代表电影圈中地位卓然的导演身份,而一头乱入的草泥马则萌囧可爱,这似乎在暗语电影圈的某些潜规则,这个圈子有风险非请莫入的意思。
其实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位不得志的导演,在为自己的电影找投资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窘境,片中穿插了大量动物形象,给每个主演角色贴上标签,既轻松搞笑又暗含讽刺意味。
而“不会忽悠人的制片人当不了好导演”也充分表现了影片本身荒诞、黑色幽默的特点。
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圈,而这个圈是有其不成文的规则,俗称“潜规则”,如果乱入不懂“道”上的规矩,似乎就无法在该圈生存。
电影圈不是任何人自觉很牛逼的有道行的人就是随随便便闯入的,如果你是新人导演,凭什么让投资人为你投资?
你拍出的东西凭什么让观众喜欢?
这些不是专业学识所能解决的,片中的那位苦逼导演不就是现实的写照吗?
这部电影是一部喜剧电影,荒诞中的隐喻、戏中戏的展现手段、王宝强徐帆刘桦等明星的参与,喜剧元素可谓十足,但他讲述的是电影圈里的故事,了解电影圈的人一看便会产生共鸣,而如果圈外的人呢?
可能看不出导演所隐喻的内涵,单纯的把该片看着屌丝导演逆袭记。
这或许是该片的局限性之所在。
看完这部反映电影圈之怪现状的电影后,突然想起此前有一个《大片》也是在反映电影这个圈子的现实,二者不同的是《大片》展现的是电影中表面现实存在导演、群演、剧务等真实存在于各种剧组中的角色,而《疯狂的导演》隐喻的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圈”。
中国电影市场近两天确实足够火爆,《泰囧》《西游降魔》等票房大热后,让电影圈里涌入众多热钱,很多“人傻钱多”的人都想投资电影,而他们还非得整一个很洋气的词叫“进军文化产业”。
电影圈暗流涌动,入圈有风险非请莫入。
去年时,由彭浩翔导演、杜汶泽、郑中基、陈静主演的港味喜剧片《低俗喜剧》不仅是在香港取得了约3000万港元的票房,成为年度的最大黑马之一,也备受本土观众的热议,影片主要是通过杜汶泽扮演的制片人的经历,带出了当下香港影坛的制片人的酸甜苦辣。
而今天上映的最新国产片《疯狂的导演》,也是一部以制片人、导演的经历为主线的故事片,也都充满着酸甜苦辣,不过《疯狂的导演》尽管“疯狂”但并不“低俗”,是一部疯狂式喜剧。
影片《疯狂的导演》讲述一对好友导演、制片人,在拍摄一部带有游戏玩家色彩的动作片时遭遇了资金困境,于是制片人带着导演东奔西跑,寻找各种可能的资金加入,而不同的投资者对于电影有着不同的看法或想法,比如有的制片人因为看过不少刘烨、徐帆的作品而希望邀请他们加入,于是他们俩在影片里扮演一对生活在大东北的夫妻,有的投资者则想要让影片里出现他当年念念不忘的异域初恋情人,于是一位俄罗斯姑娘“迷路”来到了刘烨徐帆的家,又有人觉得当下王宝强很火所以加入了不少王宝强的戏,甚至有人想要通过明星来植入广告,于是不仅是邀请了焦恩俊等明星,也从头到脚“定做”广告产品……一部原本是导演想要表现自己的艺术手法、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的作品,随着不同的投资人的加入而变成了一场大杂烩……影片有些类似于彭浩翔的《低俗喜剧》的是,将制片人/导演创作电影与寻找投资的过程以“片中片”的方式呈现于银幕上,剧情的推进也即是不同元素被融入作品后的结果,所以,开始时虽然是游戏玩家的“森林战场”的迷失游戏,先是因为刘烨、徐帆的加入而拉出了一段大东北的家庭戏,后来又是王宝强、焦恩俊等。
在这过程中制片人也一再的经历着种种的困扰,甚至是制片人与情同兄弟的导演之间,也因为投资人的想法、导演的创作理念而冒出了不少的冲突。
在《低俗喜剧》里是通过制片人有意在学生们的面前透露这种制片人的困境,形成网络热点话题,而迫使投资人最后也同意了其想法、理念,而《疯狂的导演》里则淡化了这种矛盾,强化的则是制片人与导演之间的矛盾。
但毕竟内地电影市场存在着审查制度(所以《低俗喜剧》也只能是作为本土化港片在香港地区上映,未能进入内地市场),《疯狂的导演》并不走《低俗喜剧》式的“低俗”路线,而是通过制片人、导演与不同的人物打交道来制造娱乐效果,如那场制片人去借高利贷的戏便很幽默,或者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想法形成了一种错位式的幽默,比如王宝强、焦恩俊这两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粉丝群体的偶像被穿插在一起,这些大杂糅的拼贴,带来了不少的笑点,还有对于当下电影人所面临的困境的娱乐性。
毕竟,尽管当下内地电影市场已经很火热,但是绝大部分影片都未能进入市场,也未能取得回报,自然的一些制片人、导演寻找创作资金也就会面临着种种的困境。
另外,《疯狂的导演》里也存在着一些的温情,不仅是“片中片”的刘烨与徐帆之间的那种相知相守的爱情,也有制片人与导演的兄弟情、制片人与母亲的亲情等,为影片带来了丝丝的暖意。
昨天去万达影城 看了#疯狂的导演#,这部电影立意是想以喜剧的方式表达电影创作面对资金,商业化运作而屡屡违背创作宗旨的辛酸与无奈。
但导演编剧对故事的拿捏能力相当差。
全片情节碎片化,无戏剧冲突高潮。
影片号称爆笑喜剧,但全场无笑点,也无人发笑。
(有的估计是选错电影的苦笑)。
你见过让人笑不出的喜剧吗?
这次真见识了。
当年周星驰用喜剧电影《喜剧之王》来表达"其实我是演员"的无奈,笑中有泪。
如今疯狂的导演把好创意硬生生做成痴呆导演,唉。
《疯狂的导演》:电影界的凡人修仙传作者:雷公(2013-08-28 23:57:52)转载▼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2a93b01018qu9.html今天与我扯淡了一下午的某位同学,曾发过一条微博,说在星光天地的咖啡厅闲坐着时,周围好几桌都是在聊电影项目的。
由此可见,现在这个电影市场到底是多么繁荣,或者说,多么疯狂。
《疯狂的导演》讲了很多电影圈光怪陆离的事,戏中戏里的“乡村爱情谍战动作大片”也可以从某些电影找到影子,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小导演,在自己的修仙之路上遭遇种种坎坷,好一部电影界的凡人修仙传。
《疯狂的导演》的故事是双线交叉进行,主题故事是年轻导演和他的好友制片人,为了给一部电影拉投资四处拜码头,而复线则是戏中戏,众多明星出演把投资人的种种想法实现,演出了一场电影大戏。
现实与梦想齐飞,残酷和荒诞并行,这是一个关于电影的黑色幽默,每一个被现实操控的电影人都一边喊着梦想,一边被金钱折磨,凡人在成仙入圣之路上,必经九九八十一个磨难,才能走出自己的光明仙道来,这份炼心之路走得令人唏嘘。
主线情节上,导演(高天饰)与制片人(张殿伦饰)与各类玩票的电影投资人的谈判颇为原生态,相似的经历我虽然没有过,不过也见过一些些,可能在很多有钱人的眼里,电影是文化,但还是一门生意,如果是知名导演,可能为了攀关系,送钱都是没问题的,可是面对有想法的新导演,那种我比你懂行的姿态多半令多数新导演心生不忿,可惜有钱的是大爷,不伺候不行,才有了影片中那一场场的茶局、泳池、会所的高屋建瓴般的奇异谈话。
这种混乱的现实与错位,构筑了本片的基调。
在影片中,随着投资人的各种点子冒出,不断增加你意想不到的人物,徐帆、刘桦、焦恩俊、金铭、王宝强……影片的明星阵容蛮强大的,飞机空投、野战突袭、雪地追杀等大场面也有,影片中各种元素疯狂混搭,也贡献了影片的不少笑点,有激凸才有笑感,不得不说决定投拍电影里高天这位新导演的投资人们,想法还是颇为潮流化的,而且把电影拍摄当金钱豹的自助餐来拍,各种抢眼镜头皆有,大面积轰炸银幕,影片的类型全方位覆盖,这想必也是很多电影投资人曾有过的想法吧,此番在《疯狂的导演》这部电影里终于完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大杂烩。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迈过这段疯狂经历的导演,破茧而出之时,会给观众们带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疯狂的导演》在影片最后留下了一个光明的结尾,至少,电影这个世界是成就梦想的,有黑色的一面,同样有着梦想成真的真正一面。
哈哈,刘桦在里面太搞笑了,他总是疯狂系列里面画龙点睛的一笔,徐帆演的也不错,去屑实力派,只认徐帆姐,啊哈哈哈哈~~~
什么鸟蛋?导演是怎么搞到投资的?还他妈喜剧?草
我居然看完了,我是被疯狂两个字吸引的。
虽然不好看,也没那么尬
喜剧个鬼
其实还可以把,比如对电影投资与制作方关系的揶揄,对各种潜规则的嘲讽,还有片尾有点摇滚范儿的主题曲
看不下去,真心难看,烂
将影视行业乱象诙谐呈现,满是辛辣讽刺,虽制作稍显粗糙,却凭借独特视角与密集笑点,让人印象深刻 。
导演拍个片子这得多难啊,就搞吧
还以为宁浩疯狂系列,原来是个这sb玩意儿
看沙画吧!
烂片,浪费带宽。
结合最近看的编剧与演员之争,其实就是个烂摊子
还能更烂嘛?
刚开始看字幕其实很被吸引的。。同是电影人,追求艺术的道路那么坎坷,结果看着看着。。。唉。。。
看过打卡,
梦想这个词儿,还真不矫情
这部离经叛道的片子谈不到有多好,但是里面出现了一群又红又美的人
中国的好导演总是那么少 真不明白有这么多导演是不是钱多的蛋疼啊 烂片拍的功夫、、、、、够烂
虽然还没看,但它敢起"疯狂的。。。。"名字,就必须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