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是影评。
这部片子开头看的很温馨,很舒服,温馨的家庭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主题,但随之而来的变故,让这个温馨的家庭失去了最爱的儿子的时候,说实话,很心痛,尤其是父亲母亲在恍惚中不断思念着自己的儿子而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的时候,很揪心。
心里隐隐作痛。
这部电影在风格上,很朴素,是一种真实生活的朴素,并不是拍摄成一种类似纪录片形式的电影,非常贴近日式家庭电影的风格,尤其在配乐上,极尽温柔,但也正是这种温柔不断的拂过巨大的伤口。
如果就像父亲在失去儿子之后去了游乐园肆意放纵,也许痛感还会淡些。
这也是在风格上选取的一种策略,《海边的曼彻斯特》、《海街日记》、《罗塞塔》(虽然有点纪录片的感觉)等电影在风格上非常相似,在传递主题方面,异曲同工。
《海边的曼彻斯特》如果是大打大闹或许就没有了叔叔的痛彻心扉。
这一切都是对比效果,平静之下的波澜要比狂风骇浪更加凶猛可怕。
电影在结束后,我一般都会考虑电影体现的效果是从哪些方面释放的,这也是导演在拍摄的时候要采取的叙事策略。
《儿子的房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镜头的运用上,长镜头+缓缓推拉的镜头,让情绪加入佳境,长镜头并不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称之为长镜头,而是在长镜头下所表现的人物的内心感受,即调度的作用。
这部电影有很多的长镜头,父亲和母亲在长镜头中的表演,有的克制,有的爆发,都是在观众的一直注视下完成的动作, 有种揪心的感觉。
缓慢推拉镜头+柔美的音乐,电影的抒情表达公式。
电影中的一个点我认为设置的很好,就是儿子女朋友的出现。
为人父母,当孩子离世的时候,父母脑海总会导演儿子曾经经历过的一切,当他们知道儿子有女朋友的时候,瞬间抑制不住感情,哭了出来。
这里,也许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一种深刻的思念吧,当他们知道儿子也曾恋爱过,也有自己不知道的关于儿子的事情,又增添了一份对儿子的了解,泪水是抑制不住的。
脑海中儿子的形象在不断的丰满……但也是痛苦的来源呀。
父亲阻止母亲问他们是不是情侣,也许不重要了,知道儿子恋爱过已经足够了,他曾有过温柔。
最后一家人面对大海,一切都随风而逝都时候,自己也算舒一口气吧。
明知道 这种痛苦是永恒的,永远伴随着你,但现在的笑容,他们应该拥有。
生活还要继续,斯人已逝,自难忘。
生活拨动的琴弦百转千回,不经意间就能触动某些思绪。
绝望与希望是矛盾的,但又是可以转化的。
这是一部让所有喜欢意大利的人都感到自豪的电影。
赶到中影资料馆已经八点半了,电影过了三分之一。
检票的几个人学生模样,看我着急,善意地开了个玩笑后,没买票就让我进去了。
感激又兴奋... 一个心理医生失去儿子以后的故事,甚至都谈不上是什么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典型的作家式电影。
从坐下开始,电影就从面前那个大屏幕里缓缓地流淌出来,所有片段、镜头、音乐组成一个个平静的高潮。
曾经,我以为《黑暗中的舞者》、《钢琴家》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特吕弗是我最欣赏的导演。
但那个晚上,一切都不再会是极致。
很惊叹,这样成熟的摄影、剪切、配乐。
特别是,导演。
我可以把自己斜靠在椅子上完全投入到电影中去,然后就沐浴在一种似乎早已熟悉但又总是保持着距离的氛围之中。
眼泪是自然而然流下的,开始是因为受到父亲失去儿子痛苦的牵扯,后来是为这部电影本身。
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只能说它让我如此感动,这种泪水里面可能包含了欣喜、被理解、欣赏、唏嘘。
电影的最后,父亲、母亲和女儿把儿子以前的恋人送到了法意边界。
然后一家三口若有所思地微笑,漫步在清晨的海滩上,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他们,耳边还是那首送给儿子的by this river. 我喜欢这个结局,美好,却不张扬,生活还要继续。
就这样,电影结束。
很多人没有等到字幕放完就走了,我一直等到了最后,主观上想用微不足道的做法来表达对导演的谢意,彼时泪水还挂在脸上。
(其实也从这部电影开始,喜欢上中影资料馆那块大屏幕。
有时会觉得是这块屏幕让我对这部电影感触如此之深...)
先引用豆瓣上的简介来说一下这个故事。
伊凡尼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然而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于是这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艾琳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
而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深深刺痛了每个家人的心。
看完《儿子的房间》,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你觉得导演在偷懒,你会说,它根本就是生活。
生活有时候并没有什么逻辑可以依据,它充满了偶然性,充满了意外,也充满了平淡的生老病死,当然,这并不是一部谈及死亡的电影,和宗教或者哲学也无多大关系,它没有什么形而上或者大义,没有噱头,没有跌宕的情节甚至于没有过多电影式的由头,它和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一样,不是靠什么逼真的矫饰所堆砌起来的舞台或者镜头后的影像,它却让人更多地感到一种被包裹和缠绕的味道,大抵生活便是如此,无需伸手一摸,你就知道,它在那里,或者说,你自己在那里。
就好像某一天那个疯疯癫癫的老人终究去世了,初中毕业时的同学录再也找不到了,或者许多年后在异乡的街头,你见到了分别几十年的故友。
它们并不是安排好的,但似乎总在不断上演。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的父亲每天都在听别人陈述生活,然后安慰他们,用几年或者几十年习得的心理学知识去治愈他们的创伤,待到意外降临到自己头上时却用一种最 “不专业”的方式去挽回生活断裂时留下的巨大漏洞,他始终在用“如果”造句,他走不出丧子的悲伤,他其实无法治愈任何创伤,很多时候我们能说服所有人,却不能说服自己,这才是常态,生活的常态,而不是电影的脚本。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导演将父亲这个角色设置成心理医生的原因。
我们是那样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同时去嘲笑别人,却不知道,其实没有什么是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的生活并不是社会运转的切面,更不是什么普遍意义,它只是万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某一个元素而已,如果基数足够庞大,它甚至微不足道。
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见,所以也不能奢望重来,生活始终是延伸向远处的,而不会停留于昨天或者今天。
即使你不想往前走,生活也会推着你走,最终能决定一切和拥有一切的,往往只有时间而已。
2010.3.7于大巴。
高中的时候,没有什么书可以看,一度很喜欢看周国平。
我记得他在《妞妞》里面说,丧子之痛是夫妻之间不能互相分担的一种痛苦,会增加隔膜,而且无法消除。
他是对的,但或许他没有全对。
生命中的最痛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是一个从事精神分析的心理医生,母亲在画廊工作,有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安卓和艾琳。
两夫妻感情深厚,深爱儿女——安卓的偷窃事件以及艾琳和男友在家里做作业的两个故事,都充分的体现了这对开明的父母对儿女深沉、细腻的爱。
然而,安卓在一次潜水事故当中不幸丧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左卫不再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宾娜则整日沉溺于痛苦当中,变得敏感,容易猜忌,与丈夫产生了巨大的感情间隙。
艾琳与男友分手,并产生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变得易怒、冲动。
整个家庭面临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宾娜接到一封写给安卓的信。
原来安卓在世的时候,与一个叫爱妮的女孩互相产生爱慕之心,两人有过交往。
宾娜于是找到了一个再度接近儿子的方法,很想见爱妮一面。
起初,错愕的爱妮拒绝了宾娜的请求。
但最终她来到了这个家庭。
宾娜一家看到这个文静、娇小的女孩,就像看到了逝去的儿子一样,他们把未能继续付与亲人的爱,倾注到这个陌生的,但是与儿子有过感情交流的女孩身上。
爱妮和同学一起,想要靠搭顺风车去法国,于是一家人开车送两个孩子到加油站。
但是他们未能顺利的搭到车,于是左卫又继续开车,天明时分,一直开到了法国边境,三个孩子在车上熟睡。
左卫和宾娜下车,站在路边,相视而笑。
这时候,宾娜和丈夫之间的间隙消除了。
然后一家人送爱妮和他的朋友上了返程的大巴,这时候,从车窗的镜头看出去,三个人朝海滩走去。
前面是一望无际碧绿的澄澈的大海,风平浪静。
阳光很好。
三个人的脚步不一,各有方向。
但是在空旷的海滩上,三个人在一起。
这是一种我没有体会过的痛苦,但是我想,或许不只是丧失亲人的巨痛,所有的痛苦都是不能够分担的。
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隔绝孤立。
快乐的情绪可以传染,但是没有人可以真正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痛苦心情。
痛苦只能独自忍受,当你无法再专注于这种痛苦的时候,痛苦就减轻了,因为注意力转移了。
这就是些微的痛苦可以跟人“分担”的原因——别人的关注会转移你的注意力,因此你或多或少忽略了自身的感受。
但是在巨大的哀痛里面,人无暇顾他,他的注意力被全部的紧紧控制在痛苦当中,所以即使至亲至爱的人,也会形同陌路。
然而人不能在这种情景下手足无措。
固步自封,沉湎在过去或者想象当中,逃避现实——被痛苦死死束缚在原地动弹不得,无异于生命的枯竭。
必得要找寻可以从事的新的活动,转移痛苦的注意力。
影片当中的送爱妮去法国的事,就使得左卫一家人从痛苦当中走了出来。
遗忘是所有痛苦痊愈的标志——有很多痛苦无法痊愈,比如丧亲之痛,但可以习惯忍受。
任何痛苦都可以被人习惯,除非巨痛让人丧生,否则人必定会习惯——接纳它,把它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然后活下去。
影片的最后,一家人在海滩上的脚步,各有方向,但终究不会在原地驻留。
痛苦也好,欢乐也好,都不能为之停滞不前。
最爱的人,虽然不能亦步亦趋,同生共死,但你知道,他们就在身边不远。
9/10很多年前,大约是上初中的时候,看金庸的笑傲江湖,全书结束后,金庸谈到写这本书的感想时说:写张翠山死时张三丰的丧子之痛写轻了,因为我那时还不懂。
后来上大学以后,学校里时不时会发生学生跳楼自杀的惨剧,而我也很乐于在父母面前提起这些事情。
每当此时,母亲总是会有一种在我看来过分的紧张感,并且说一些在我看来非常可笑的话,诸如“你可不能想不开啊”。
其实很多痛苦,也许我们能够想象,但从没有类似经历的我们恐怕很难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
我一直笃信,反映生活中看似琐碎而又真实的一面的影片是最难拍好的。
如何在平淡的生活和浓缩的艺术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剔除刻意的巧合与虚构,在平淡的细节中将情感升华,这部影片无疑是非常出色的。
尤其是以无比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父亲的情绪刻画的饱满而又微妙。
真正优秀的影片拥有着一种强大的磁场,即使你不想让自己的情绪过深的陷进去却又难以自拔。
影片的后1个小时我一直努力使自己不要过于入戏,可是眼泪不停的往下掉,因为太多的细节都让我难以释怀。
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人物与情节都在慢慢的发展,而我却觉得自己被一种情绪的洪流所包围,无法挣脱
Nanni Moretti的"La Stanza del Figlio",在英语国家用过一个更直白的名字"The Son’s Room"。
讲一个心理医生的家庭随着儿子的意外离世而起的变化。
微妙的情感微妙的传递出来,很自然很真挚,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
除了儿子意外发生的那个星期天早晨,镜头剪辑出了一丝慌乱,画面都是异常平和。
一家人像是替儿子做事一样将儿子生前的女朋友送到法国边境,当大巴启动,而父亲、母亲、妹妹各自若有所思地踱向海边时,我想伤痛就快,沉入心底了吧,生活也将回到正常的轨迹,父亲不会再如此自责,母亲不会再情绪失控,妹妹不会再用篮球比赛宣泄情绪了吧……影片结束时的音乐很动人,低回沉静,会把人的思绪剥离。
回到家我找了很久,只查到了它的名字和年代。
后来我的好朋友找到了它,于是这曲子在我的博客里飘荡了很久很久……
第二次看,能够发现故事给予的启示和追问,体现于很多细节。
临近片尾,自觉疲惫的父亲面对病人表示辞意。
他歉意地安慰那个因无法接受而反应激烈的男人——他也曾是那样,一寸长的软木塞,牧师对于天命的一次表示,让他难以面对儿子的死因。
女病人的反应却相当平静,她说“我会等你回来,我可以重新来过。
”重新开始。
也许那是第二天,他在街头远远地看着女儿和朋友一起,终于再一次微笑。
在我们看来豁达而克制的母亲,走进儿子房间依然无法控制地,拽住一只红色衣袖痛哭;用球场上的冲动化解悲伤的姐姐,还是会在无人的墙角落泪。
让我流泪的不仅是三人抱头痛哭的一刻,当By This River清冷的音符响起时,眼前湿热一片。
雅娜的出现将母亲再一次拽回过去,却是一个美好的转折。
休息站中一家三口透过玻璃窗定格的画面又是一次震触,善良并重新见了幸福的父亲,把三个熟睡的孩子一路带到法国边境。
这里便一定回忆起那次四人欢唱,最后一句是“放开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面对疑惑下车的女儿,海边的两人笑了,笑自己为了两个陌生的孩子做了这么许多,高兴自己似乎已从悲剧中解脱。
电影以父亲在街头路遇一场狂欢开始,注入生活无数的回味细节,同时以悠扬的音乐不煽而动。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背影走过好几个房间的那个镜头,他不断地关掉身后的灯,又不断地从暗中走向亮处。
黑暗只是过渡。
曾经的大学放映室里最大的惊喜和最深的感动——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和最真切的感动!
如果你相信最真实的美好来自生活中的细腻,千万不要错过!
[转][编辑]评论: “我最爱结尾,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并全情地投入。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 VeryCD: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35.html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208990/片尾的音乐《down this river》也很有味道,不过至今没能得以收藏,知道的朋友也请回应。
电影里父亲的职业设定还挺有意思的,前面心理咨询师的身份,铺叙了很多他面对患者时的状态,理性的保持恰当的距离,安静的做一个聆听者,在患者絮絮叨叨无限重复的叙事中,在脑海里幻想出一幕幕小剧场,宣泄情绪,但是现实依然风平浪静,这个画面的反差实在好笑,表现了作为心理咨询师,同样保有人类的情绪,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理论上的解构并不能消解。
面对儿子的意外离世让他陷入强烈的情感漩涡,他试图用专业知识转移自己的情绪,却发现无法摆脱情感的束缚。
这种冲突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理性与感性的复杂交织。
游乐园里有一个镜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随着设备不停前后摇摆,设备的机械摇摆象征着父亲情绪的失控和生活的失衡。
在不断摇摆中无法喊叫,试图通过外部的刺激来转移精神的痛苦,眼睑随着机械的惯性心悸。
镜头的切换借助主角看外部世界的视角,旁观者视角,对准主角面部状态变化的视角,都很不错,还有一个大的外景,是游乐园的整体,象征着人类的悲欢,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无法妥善的处理自己的创伤。
意外离世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亲人不断在自悔,反思,并安抚自己需要回到生活的正轨,可是破损的东西,缺口会一直存在,摔碎茶壶的镜头是父亲情绪失控的集中体现,象征着他内心完美假象的破碎、对生活失控的愤怒,以及无法修复的创伤。
临近结尾,曾经与儿子密切相处的女孩出现,关于儿子的记忆在另一个人的嘴里叙述出来,有种难言的欢欣与悲痛,既渴望听到关于儿子的记忆,又害怕记忆带来的痛苦,深深眷念着如风一样出现的女孩,一路带她向远方,畅想着儿子也一路去向了远方环游旅行。
结尾的音乐选的真好
恩,现在可以写了。
看片子的时候在塞班岛,享受着和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一切都很完美。
片子讲述的家庭也很完美。
父母的职业都好前卫,一个心理医生,一个艺术家。
姐姐是篮球队的,儿子喜欢潜水。
父亲有个好嗜好,喜欢跑步锻炼身体。
跑步是枯燥的,和父亲跑步更甚吧。
儿子很听话,经不住父亲的说,就答应了继续多跑几里。
意外就是这样波澜不惊地发生了。
一个高高帅帅的儿子就这么死去。
影片中间部分,展现的都是家人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儿子死去的事实。
生活的太多都有儿子的印记。
这个电影让我心惊胆战。
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就要上飞机。
虽然已经坐飞机无数次,但是我一直心里有点虚。
一切都太美好了,我怕和电影一样,瞬间崩溃。
儿子终究死去了。
家人和Andriana素不相识,但是却从她身上看到了儿子。
家人成了Andriana之美,在法国边境的海滩上漫步。
这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伴随着By this river的歌声,长时间荡漾于人心。
把失亲的痛苦挣扎蔓延到全家人的情绪慢慢释放出来。更多的镜头给到了这个家庭的父亲,特别是他工作场合的镜头更偏向于主观视角的呈现,一种私密性。和其他客观视点的区分与过度并不是十分自然的。结尾强制带到这么远的边界处,目的性没有被更好地掩盖。
垃圾
3.3资料馆。平淡的剧情片。人们自得、享受、抱怨、无事生非,甚至拿自己这条命和上帝要挟一番,却终不期死亡的猝然而至。影片将失去亲人的此前种种、此后种种细细呈现,演绎生命中的触不及防和负重前行。片中音乐好听,Brian Eno的By this river.
莫莱蒂的世界没有逆光,他相信“清醒”的力量,镜头简短,从不在悲伤中停留太久。片尾海滩,一家三人的运动是如此美妙!
真实而细腻的反应了儿子意外身亡之后整个家庭的变化,最后静静的天空,是无法言喻的释怀
悲伤的故事,温情的结尾;人生没那么多如果,对于生命中出现的那些定数,我们无法掌控....结尾时的音乐好美!
第一次看到电影里呈现葬礼上棺木的焊接和螺丝拧紧的过程。最后黑夜中的送行(旅行)把一切都点亮了,朴素而动人,观众随着固定在大巴上的摄影机离开了伊凡尼一家,“旅途愉快”既是他们对儿子女友的祝福,也是对观众的,而目送正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这种程度的中产阶级惨事拿了金棕榈实在有点怪异,同年又不是没有牛逼的片子,只能说连续两年戛纳的审美都有点迷吧。音乐还不错,但是跟电影的整体叙事走向似乎又不太契合,本应该是拍得更好的,导演功力的问题吧。
总在不自觉做后悔,想着之前种种假设后的好结果,然后痛苦的回到现实。电影有些可以不注意的细节也做的很好,包括结尾!
细腻而真实,但是感觉并没有很特别。人常说,时间会治愈一切,也确实是,无论是哪样的伤痛,总有愈合的一天。妈妈的痛苦是很表象的,爸爸表现得不明显,但显然影响更深,感觉就是男女性表达情感的差别。最后帮儿子曾经的爱慕对象开车到法国,我蛮理解的,总要有点寄托吧?最后一家人的笑,或许是真的放下了吧…唉…试问失去至亲的话,如何可能毫不影响呢…
并非是对电影的指摘,只是它过于平淡,平淡到情节和气氛被弱化,拍摄技巧上的特色也难以察觉.尤其是与之后的《孩子》相比确实不突出,唯一让人有印象的却是这张温暖的海报.
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
你又感动了?剪辑都不合格太搞笑了。自导自演也不是谁都有这个能力的哈
2016.1.7 重看加分。抓不住的记忆,越是想要记得所有细节,便越是痛苦。所有的细节处理都是对的。想起”十诫“第一诫。
Mi mancherai, se te ne vai...朴实的爱与思念。这片子一拖就拖了5年左右,现在终于完整了。
A-. 胜在毫不做作的真诚。心理医生的设定很妙,越是习惯归因与解答,反倒越难走出无因无解的悲痛。但莫莱蒂是用清醒的视角拍沉溺的人物,没有刻意设计的催泪“大戏”,而是把创伤揉碎铺进生活的细节,看似平淡,却能凭借声画配合和演员调度精准地踩住泪点。一度好奇无边漫延的哀悼如何收尾,没想到最后的“释怀”这么轻也这么巧:用一辆开走的客车去move on,送别本身也是放手。
一家人站在海滩上漫步,讲述一个父亲如何走出失去儿子的阴影,父亲还是一个心理教师。摄影漂亮,情绪饱满!清新脱俗。
莫莱蒂自导自演的一部家庭亲情电影。痛失爱子的父母还有失去弟弟的姐姐,如何度过这一段最为艰难的时光。阴郁、哀伤、还夹杂着的悔恨,这时候应该把悲痛忘记过上正常的生活,还是把悲痛背负在身上,借他的力量继续生活呢?平缓的节奏,淡淡的叙述,丝丝入扣的细致。
有两种痛苦是科学、理智乃至宗教都难以短时间消弭的——爱情的挫败和死亡的降临。这也是莫莱蒂将主角身份设定为心理医生、以及描写讲道与圣餐式的缘由罢。拍得举重若轻,细腻婉转,实属佳作。不过绝对配不上金棕榈,特别是与同年主竞赛的[穆赫兰道]相比。PS:破碎的碗壶,如往昔般无法弥补。(8.5/10)
曲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