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 10分打3分吧,整个暑期档看过的目前最差。
我真的坐在电影院里气笑了,这题材能拍得那么滑稽可笑,可真是不容易。
2025年了,前面还有个《里斯本丸沉没》的纪录片参考,除了沉船和救人是真的之外,所有的“原创”事件和角色没有一个是立得住的。
煽情和上价值搞得非常可笑,堪比“全军背诵满江红”,对,这片子也要齐颂满江红的。
逃兵当了个教书先生,觉醒过程花了大半部电影,然后决定带把枪孤生一人去杀日本驻军(三人),结果枪卡壳了,指着日军脑袋都能一枪没中,被日本人烧死前大喊“不能跪,满江红,十遍”真是给我气笑了,这拍啥笑话呢?
还有些莫名其妙的“美丽”特写,是给明星拍写真呢,还是拍时尚大片呢?
行了,知道你们身材好长得帅了。
个人感觉,有些镜头非常“媚女”,一股子试图给同人女喂饭的味,非常滑稽,并没有磕到一点。
还有实在实在的不想再大屏幕上看见男童小鸡儿了!
还有什么“女人不能上船”这种老梗,什么“时髦”蹭什么是吧!
营销不会要开始吹“女性力量”了吧?
这片不存在什么屁股正不正,完全是一笑话。
快逃!!
快逃!!!
快逃!!!!
看得我头疼,基本上就是瞎拍一通。
两个多小时的音效污染非常糟糕,观影体验太累了。
我劝你们别看,不过如果你们不听我也没有办法。
历史原型事件的纪录片叫《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电影在24年上映时就强烈推荐过。
那么《里斯本丸沉没》有多优秀,《东极岛》就有多糟糕——已经不只是拾人牙慧、东施效颦,还是全方位的降格与胡编乱造。
不像是一部历史剧情片,更像是为朱一龙量身定制的超级英雄电影,1v4徒手单刷碉堡、千里奔袭上船刺杀日本兵、一手拉船锚一手拉绳子拽动两艘船,好几个片段都幻视美国队长2,在影院真的很想做捂脸表情。
中心感情极其混乱,一会展现岛民对海盗的偏见,一会攻击日本人,一会又控诉老祖宗不让女人出海的封建传统,每个立场都要蹭一笔。
所有敌人角色的面孔模糊而虚幻,没有任何有效的构建与交互,于是作为观众拼劲全力都很难生出恨意,只是懵懵地觉得电影里的人与我无关。
最不能接受的还是,这部电影对中国渔民疯狂的丑化。
为了突出吴磊和朱一龙两个角色的神勇,不仅要把普通老百姓抹黑得愚昧又盲目,还要让所有角色既没有救人能力又没有自救能力。
如果电影里的角色根本没有自救的动机和努力,只是被导演和剧情推着去死,那么每个个体的受伤和死亡,全无痛感。
《里斯本丸沉没》里的受访者,真实又丰盈,听那些经历者的回忆我根本无法抑制哭泣。
《里斯本丸沉没》的控诉,既不哀怨也不谄媚,克制又温情地诉说着一切。
在《里斯本丸沉没》中,中国渔民出现的那一刻伴随着完全的救世光环。
他们救人,只是作为自己、代表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而不代表任何抽象概念,给整部影片添上温情注脚。
这些优点,在《东极岛》中完全被毁了。
那些舍己为人写尽人性良善的渔民,被丑化得愚昧、狡猾、窝囊,甚至为了现代戏剧性效果,改得抽象、神经还哗众取宠。
原本的反战议题,在这里完全降格,变成了朱一龙和倪妮大谈儿女情长,变成了朱一龙和吴磊尽情展现魅力,用语焉不详、造作装逼引发一场又一场莫名其妙的冲突。
电影主创唯一的感悟,似乎就是对着墙后那些造成落后现状的老祖宗再一次跪下去,就是让无根无源的海盗再一次回归虚无的海里。
有了《里斯本丸沉没》的珠玉在前,有了《南京照相馆》的同期对比,《东极岛》就是完完全全的糟糕。
所有特效与音效上的用力,都只是更凸显剧本和情感上的无力。
所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掩盖不住内里的空虚。
太差。
昨天看了东极岛的主厅首映。
简单总结:年度震撼大片,放心冲。
出了影厅我的手还有点抖,视觉和音效的体验太棒,心率飙的有点高。
实拍真的yyds,以前羡慕top gun 2的实拍,羡慕《驯龙高手》法罗群岛的唯美取景,羡慕《珍珠港》在战争背景下的宏大水下场面,这次《东极岛》一次性都做到了,而且更震撼。
当海风吹过东极岛山坡的野草,夜色中是阿赑负重前行的身影,那一刻悲戚和愤怒的力量都达到了顶峰。
水上水下戏的实拍,直接决定了观众最真实沉浸式的代入感。
在屏幕外都被海浪的压迫感逼得屏住呼吸,难以想象朱一龙在巨浪中拍摄时,是克服了怎样的困难。
主演对人物的理解一如既往的深刻到位。
一个背影、一块儿肌肉的动作,有时就足以表达完全人物的心境。
陈明昊、杨皓宇两位演员也令人印象深刻。
而且这部电影的女性角色我非常喜欢,彰显了女性的力量感。
更多的精彩剧情我不想在这里剧透,各位走进影院自己体会,会更加的震撼。
其实结尾已经看出,阿赑他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一个当地的渔民了,他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缩影,代表了千千万万个被压迫的、奋起反抗的人民。
这部电影放眼整个国际市场,都是一部视效完美的工业大片。
希望海外发行这次能最大程度做好宣传。
两个主要感受:1、好故事被无知者糟蹋2、近乡人被傲慢者冒犯明明一个人民英雄的故事,搞成奇情片 海的儿子,人民都成了傻子。
似乎花了很多力气塑造渔民样貌,但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尊重过当地文化。
管虎是不是觉得舟山渔民是“山的那边海的那边那群蓝精灵”啊?
一水儿地裹着几块破麻布远离世俗文明?
再配上谭维维硬凹“异域”荒谬口音的bgm,一股子来自北方文化的傲慢!
管虎那种学了层西化皮毛,摇身一变自诩先进者来讲述“低等族群”怎样被激发、被改造的手法和自上而下的视线,真的很好吐。
拜托!
您这部电影吃的还是民族主义爱国饭呐!
倪妮和其他女渔民被极度粗糙地搬来附会女性力量这种毫无诚意的鸡贼做法,已经不稀得说了。
演员在这里都是小事,只能说演了这么部片子白苦了权当锻炼身体罢。
屎。
依托答辩。
7月看了太多好片子,幸福的很。
差点忘了国内还有这种屎一样的东西。
同题材,请去看《里斯本丸沉没》同类型,请去看《南京照相馆》看这部的,都是大冤种,如同吃屎。
避雷。
避雷。
避雷。
我说的不是什么立场,不是什么意识形态私货。
我都不提那歪曲的动机。
更别提,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作品,必不可少的又见导演私货,老登腌入味了。
以上这些我都不提。
仅仅以电影叙事和制作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部烂片。
烂到想提前退场的那种。
这都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娱乐片。
故事主线极其虚浮,人物极其单薄且刻板。
前面3/4的篇幅都处在憋屈,降智,无脑,强行煽情里。
最后来一个野人手撕鬼子,海尔兄弟大战日本兵。
说实话我都不敢相信这是2025年拍出来的电影。
赶紧去历史的垃圾堆里趁早抢个好位置吧。
推荐指数:我的朋友都别看我的敌人下地狱无限循环看
而且,电影对血腥镜头是丝毫不克制!
试图用血肉模糊的大尺度镜头,去掩盖不及格的叙事,以及混乱的内核。
在《南京照相馆》里看见的是导演的克制和不忍,其中高叶还有一场被日本兵强暴的戏,后来导演都不忍心拍,不拍了。
在这部里完全相反,充满了猎奇,暴力,堆彻。
宁可给日本军官杀人前加上一个脱帽的优雅动作,也不肯好好塑造主角。
英国佬扮演启蒙者,中国村民都是野人,日本人优雅的很。
明明是中国村民善良,大义,救人,非要拍成一群野人为了私仇化身海王,手撕鬼子。
渔民=黑皮帅哥荷尔蒙战俘=儒雅悲壮工具人除了演员偶尔的亮眼表现之外,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其他优点。
空洞的角色,自我矮化的小心思,直接暴露导演首鼠两端,历史虚无,从9分优质纪录片《里斯本丸》到《海盗兄弟》,甚至辱海盗了。
这些演员也算是倒霉,居然接了这种剧本。
7月看了太多好片子,幸福的很。
差点忘了国内还有这种屎一样的东西。
导演用自己的价值观倒车把里斯本丸事件里村民淳朴的善良,珍贵的文明之光碾为齑粉。
再汹涌的海浪,也拖不起沉没的魂。
死去吧,这世界不需要你们这些老登了。
早起喝咖啡看了第一场9点的,没有浪费我的咖啡!
好看!
后一个小时看得人解气!
年度最佳好片!
前面30/40分钟左右讲述东极岛渔民的生活,以小窥大,让观众看到日本人多么可恶,烧杀劫掠,后面咱中国人善良营救英国战俘,后一小时杀日本鬼子,解气!
真解气!
把心头的郁闷全都释放了,咱中国人成为战胜国就是靠着顽强不息奋勇杀敌向前的精神劲!
好片!
ps:今天看电影之前担心管虎,毕竟网上一搜他口碑不是很好,但是这个片子出我的意料!
屁股正得很,没有什么歪屁股,很好!
总算知道为什么《东极岛》没有提前开点映了,以及首映场后为什么一水的媒体人都只聊工业和特效。
因为这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创作观念极其落后、技法异常平庸,同时把市场算计赤裸裸的摆在台面上的工业垃圾。
本片编导们不是浪费而是侮辱了这个题材和故事,尤其是故事里的中国渔民们。
建议大家,有时间无妨再看一遍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有钱的话再看一遍《南京照相馆》也行。
真没必要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这种既不尊重历史,也不尊重受难者,更不尊重观众的烂片上。
《东极岛》的故事取材自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
作为一部故事片,观众不必苛求它所讲述的情节和细节,要像纪录片一样“完全基于历史事实”;应当允许主创们有足够想象、虚构和戏剧化的改编空间。
但是,这个空间是有边界的,不能背离核心事件的历史真实性和精神内核。
里斯本丸号沉没,中国东极列岛的渔民们,在自身极其贫困且很可能遭到日军报复,要承担巨大风险的情况下,毅然冒着风浪和日军的袭击,出海拯救了众多英军战俘,尽己所能地给予这些战俘基本的生存庇护。
这一英雄壮举的背后,展现了中国人民善良勇敢、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情怀。
到了电影中,却被编导扭曲和矮化成了愚昧懦弱的渔民们在外来个人英雄的带领下,由于屈辱和仇恨,忍无可忍才起身反抗日军,集体出海救人。
本片在对营救事件的改编思路上,有三个令人费解的重大败笔。
其一,将虚构的屈辱和觉醒线前置于真实的营救线;给人一种不受辱、没有恨的中国人,就不会、也没法营救战俘的错误印象。
影片结尾打出字幕,说是要“献给血性的中国人”。
我不知道主创们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的血性的,难道国人的“血性”只能源于屈辱和仇恨,不能直接出自勇敢和善良吗?
其二、将在地的集体英雄主义,让位于外来的个人英雄主义。
片中朱一龙、吴磊和倪妮这三个主要角色都是外来的,编导刻意的将他们和岛上的渔民们区隔开:对朱一龙跟吴磊是身份和空间的区隔——与“海盗”各居南北、老死不相往来;对倪妮是观念上的区隔——女人不能进祠堂,不能出海。
岛上的渔民在这种区隔中,被刻画成了是要被“从天而降”的外来者/穿越者,教化和启蒙的群氓。
相比《南京照相馆》中对于“仁义礼智信”的文化自信,《东极岛》里“有人落海,一定要救”的古训明显式微、且被边缘化了。
照相馆里的每一个个体英雄,无论是警察、女演员还是邮差,都是从南京城的大街小巷中走出来的,观众相信在街头的拐角处迎头就会碰上这样的人。
东极岛上率先挺身而出的个体,却不被认为是这片土地和文化所能孕育的。
这无疑是对东极列岛上的渔民们一种莫大的侮辱。
两相比较,高下立见。
其三、强化和渲染了日军残暴邪恶形象的同时,弱化了英军战俘积极自救的力量。
在“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中真正和最主要的受难者,是以英军为代表的盟军战俘们。
这些战俘在沉船前最绝望的生死关头,展开了各种形式的自救和互助行动,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可歌可泣的瞬间。
《东极岛》里的战俘们则完全沦为了故事的背景板和工具人。
自救行动被草草带过,主要功能变成教吴磊说英语,家就是“home”;剩下的就是等着化身中国“海王”的朱一龙来拯救,集体高呼“chinese”交差完事。
导演在片中直接拍下了日军将英军战俘纽曼斩首,把带血的头颅高高举起的镜头。
显然他并不在乎,这个毫无必要、明显带有消费和剥削意味的血腥画面,是否会给片尾接受采访的战俘后代们带来二次伤害。
毕竟,比起受难场景被“工具化”的程度,我们中国人的祖辈们更惨。
无论是被尖刀刺死的孩子,被推下山崖的族长,还是被活焚的教书先生,以及所有被无差别射击的村民......这些直给的暴力场景,意图非常单一,就是为了激发银幕外观众的愤怒情绪。
通过不断堆砌这些令人血脉偾张的画面,来刻画日军与禽兽无异的残暴形象,是最容易,也最省事的。
然而,以此能揭示的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也永远只能停留在最表面。
唯有深刻呈现战俘的绝望,渔民的救援才有重量,才能呈现出营救行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不能让观众,对被拯救方的绝望处境感同身受,体会到那种当中国渔民出现时,“一道光打在脸上的感觉”。
再怎么在技术上使力,也只能沦为超英爽片和抗日神剧,无法引起观众发自内心的共情,更别提思考了。
当一部电影一股脑的想着给观众传递“昨日之辱,今日之刃,血债血偿”的情绪时,实在不必假装自己还很在意“打捞真相”,要给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不客气的说,有方励的《里斯本丸沉没》打板在前,管虎和《东极岛》的编导团队,还能把这个好故事拍成这个鬼样子,应该引以为耻。
光谈技术和视效,是不足以遮羞的。
太假了,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纯纯东海人猿泰山。
剧情和史实的巨大区别详见同题材纪录片。
例如为了突出矛盾、把中国人和日本人脸谱化刻板化,把现实中中国人向日军妥协、把救上来的绝大多数战俘交还日本人送去战俘营的剧情删去,为了圆话改成日本人“畏惧了国际舆论”。
怕潜在的观众接受不了历史事实吧,于是传媒只能不断正反馈地强化刻板印象吗?
我倒不信舟山渔民都是嘴里说着普通话,岛上人人头戴斗笠,又像南岛人一样断发赤膊随身配弯刀潜水、像出海的人猿泰山一样。
努力把现实中的人塑造成猎奇的异类,这就是导演刻板印象里的东南渔民吗?
还有弟弟死了被哥哥带回来放在床上的时候响起的歌,我一度以为是粤语,结果发现歌词的语法完全是官话的,却还不伦不类地模仿北部吴语白读的字音来发音,这是当地方言唯一一次出现在这部电影里,真的尬死了。
建议真的对历史感兴趣的去看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真实的历史比乱编的精彩一百倍、鲜活一万倍。
(微剧透,但是应该不影响观影)运气爆好抽到了北京首映,刚回来瘫在家里,天气太热了[捂脸R]但是电影也超级火热!
热血沸腾的热!
管虎导演的视听真的是一级棒!
那宏大的画面,美丽的配色,跟我印象中的那座小岛不谋而合!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之前看了纪录片基本上也了解事情始末。
电影选取了船沉没进程的这个时间段展开故事,主角的人物弧光做的很好,其他角色的群像也都不弱,就是女主的人设薛微有点单薄,但是管虎嘛[吃瓜R]我特别喜欢的画面有好几个,阿赑受伤跳进海里,晚上招魂队伍那场,还有打开舱门往下望的那种震撼感!
等等等等!
那些英国人唱起那支歌的时候我真的眼泪绷不住在影院里疯狂抽泣!
因为歌词里地点的画面在我脑内疯狂闪现,想到有大半人长眠于一万公里以外的他乡我真的各种绷不住!
还有很多泪目的瞬间,带好纸巾!
人物高光不止发生在主角身上我真的好评!
那段阎王帮钟馗报仇也看得热血沸腾!
我磕的cp szd!
总体来说还是很棒的!
配乐跟片尾曲我也蛮喜欢的,就是唱的人舟山方言有点哈哈哈哈哈哈。
可惜首映的都不是IMAX,画面都有裁切,很好奇IMAX是什么样的呈现,今天买了IMAX场,看完再来回报[害羞R][害羞R][害羞R]另外最后有彩蛋,千万别早退!
年度失望,与相当成熟工业化技术不匹配的剧情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观感,一场夹杂着个人英雄主义的营救大幅度跑了历史的本调,空洞的歌颂口号让本就扁平的岛民群像戏几近崩垮,结尾阿花莫名的宣言更是想硬蹭一口女性主义的汤。
诚然哨所暗杀、登船突围、水下救援几场戏无论调度还是拍法都迸发出了岛民的野性血性,电影对阿赑阿荡的肌肉美感与原始兽性的捕捉也入木三分,全片沉冷的悲调也营造得融情揪心。
但空有其表终撑不起两个小时的审视。
电影是有主角配角之分,可《东极岛》除了主角外,配角形象雷同,都是懦弱服软后奋起一搏光荣退场,甚至主角都塑造缺失,尤其阿花。
相比之下《照相馆》的群像叙事已是高出几个层次,《东极岛》也讲小我,但它的个英色彩挥之不去,那段历史本就是集体英雄主义,要是用《照相馆》的叙法《东极岛》不知要好看几倍。
东极岛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管虎 费振翔 / 朱一龙 吴磊
可以说是暑期档唯一大片了,这个制作真的很牛了,海上戏份特别多,作为潜水爱好者看完超级佩服朱一龙,很难想象他是怎么完成这么大量水中戏份的,在这片海域他就是海神本神了,还有那些善良的中国渔民,在这片海域上,他们才是这些西方白人的救世主
特别解气的一部电影,如果你前几天刚被南京照相馆里虐到,那去看东极岛吧,这部电影就是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受过屈辱受过压迫但永不屈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男主阿赑国恨家仇反杀小鬼子特别解气,朱一龙把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到位,从人物最开始的挣扎到最后的爆发,也是当时中国最普通人民的缩影
影片最大的败笔在于对救人动机的篡改。这份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却被异化为“觉醒复仇”的烂俗戏码。渔民被塑造成需要外来者唤醒血性的蒙昧群氓,阿赑、阿荡兄弟与阿花的“觉醒”历程,将国际救援降格为私人恩怨的宣泄。真实渔民的自发善举被扭曲为“野人手撕鬼子”的魔幻情节,这种对历史的暴力解构,既矮化了渔民的精神高度,更让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本真面目模糊不清。导演试图通过民族主义与女性觉醒的标签强化戏剧冲突,却适得其反。倪妮饰演的阿花带领渔民出海的情节,本可展现女性力量,却被生硬地贴上“打女拳”的标签;全片充斥的口号式台词与强行煽情,更暴露了导演调度能力的不足。过度戏剧化恐留话柄,历史需敬畏,而非如此消费。
简单说,不好看
看过纪录片后确实很难代入如此的"创意"设定 一度让人十分迷惑 实拍场景有了 但容易察觉的特效还是不少;常规画幅非常宽 字幕也置于画面外黑边中了 水下IMAX摄制带来的画面冲击力有限 枪林弹雨应该是更适合ATMOS的发挥
这部电影可以,值得去电影院观赏,视听非常棒,中国电影制作又上了一个台阶,吴磊和朱一龙也算贡献了从影以来的最大尺度裸漏,两位演员的身材都练得跟雕塑一般十分养眼,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拍摄的角度和细节都不让人觉得无聊,还有搞笑剧情。我很喜欢里面一个个细腻的镜头,很有氛围感。能看出很多都是费导的手笔,功底很深,不错👍
推荐大家看里斯本丸沉没 东极岛不算是很好的改编 太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也就是电影里的两兄弟 而救英国战俘是当时舟山渔民的集体行为 这应该是一部讲诉中国人民善良本色的群像戏
冲着朱一龙来的,果然好看,强烈推荐!
东极岛就像一把最锋利的刀,割开历史的脓疮,打开日军的残暴,也让我们看见中国渔民的善良
真正的工业大片 太极致太震撼了心随着海浪颤抖,热血跟着阿赑沸腾看的过程中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节奏紧凑,一环扣一环,岛上的每个人都在战斗,男人、女人、孩童以及老人!一个民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屠村的消息来临的时候,是退一步保平安,还是拼死一搏?事实证明,面对无耻的日本人,退一步并不会保平安,反而会让敌人越发猖狂。海上有难,必救!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岛渔民的信仰,他们靠海生存,敬畏大海,敬畏每一个生命阿赑 是大海的孩子 从海里来,终归到海里去观影过程中不自觉的屏住呼吸,身临其境,我只能说朱一龙NB!
还真不如去看纪录片。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前半段,冒着全村葬身枪口之下的风险去救一个人,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三座大山之间周旋。但在教书先生惨死之后剧情就朝着“战狼赢学”一路狂飙,阿赑化身中国渔村版赵维克,头发一梳刀在手,神挡杀神没对手;天才船长阿花在祠堂前一通演讲,村民就觉醒了,如此简单的动员显得电影的前一个小时都像废戏。第三幕的海上营救非常失败,大量的中近景,沉船的物理性威胁和日本鬼子炮口的武力威胁都被轻描淡写,出效果全靠配乐玩命烘情绪,这样的重场戏在精神内核上和“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再也没有区别。
电影可以对真实事件的改编,但不能改得面目全非,更不能断章取义。看过《里斯本丸沉没》的观众应该会有同感。
磊子解锁95%的裸体都无法让人看下去这部电影,对于里斯本丸事件的解题思路堪称傻白甜,看来是古偶拍多了,寄望观众相信帅哥的圣母心,放在大银幕上令人不适。剧作中做了几重配角的牺牲,但表演和表达都是失控的,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表演,有人疯癫有人烈士有人裸体,各牺牲各的。所谓的工业重现虹吸和海战,确实有几分震撼,但也不懂为何台词淹没在无节制的音乐里,群情激吼仿佛在对抗配乐。另连直男都疑惑说:这片子是在卖腐吗?不想对历史不敬,但里面男人和男人深情对望,短时间的生死相许,确实令人疑惑,虽然也就敢疑惑2秒,因为连卖腐都是出戏的。
一部杂糅了历史事实与文人臆想的“神作”。题材本来不错,很有国际主义精神和影响的故事,但在进行叙事时协调好现实立场与艺术表达的关系非常关键,可惜本片没有做好这一点,陷入了虚无与混乱的状态,空有宏大场面的展现,这大概是唯一优点,而缺乏基于史实的思考,反替之以文人臆想中的离奇情节,人物设定又完全服务于这种臆想,不论是“过分愚昧”的中国渔民还是“单纯嗜杀”的日本鬼子、抑或是“充满人性”的英国俘虏,无不塑造得脱离历史与现实,最终只能以不知所云的方式逐渐达成所谓的“精神觉醒”,进而开启一场又一场“神剧”式的戏作为收束。此外,管虎作品中一贯既要又要的毛病以没有解决,成分实在复杂,难以论说……
本来想给四星的,但是我确实觉得还差一口气,如果把笔墨和镜头去更多的还原里斯本丸整个事件的过程而不是过多的放在一些特定角色上会更好一些,多加一点都是累赘,纪录片都已经在那里了。而且我看的还是IMAX确实特效无敌,但是历史剧其实特效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事件本身。
同题材看《里斯本丸沉没》,同类型看《南京照相馆》,这个岛子真的煽情拉满,抵着你的腰问你哭不哭恨不恨。顺便还给妮一段女性主义宣言,像是营销提前入组,说虎哥咱们得让女性发声,这样才能卖。
剪辑和摄影四星但是故事和内容……最后逃离沉船虹吸效应的部分很精彩想给2⭐但因为某些片段又觉得没那么差大概是这种感觉
民族IMAX 有IMAX画幅的内容比较少,跟纪录片相比的改编可以接受,但男女主的人设有些偏现代了,水中戏效果还可以。
其实当年救援的核心应该是渔民们朴实的、自发的善良与人性,也没想太多,总不能看着人淹死。但影片在这部分其实并没有写得很清晰,甚至变成为了复仇而救人,搞得渔民非常狭隘。还有,最后倪妮那段生硬的拔高,硬扣女性话题,从创作角度太有些刻意和功利了。另外,剧情本身多少有点太松散了,并不是特别抓人,甚至都不如去年的纪录片的故事抓人。唯一亮点是,影片把三个主角拍出了一种湿漉漉的、健康的美感,甚至有些欲望与野性,还挺有魅力的。当然,这似乎跟影片主题的关系也不是很大。
前半部分冗长,导致昏昏欲睡,到吴磊扮演的阿荡死后,才变得非常有看头。4.5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