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看完整部电视剧了,所有人物里面只有朱一龙演的朱厚照很真实、符合人性,剩下的人物都过于脸谱化、极端化,还有剧情发展节奏太慢了,不得不一直快进播放。
感觉这部剧就是糟蹋王阳明啊!
而且越往后看越闹心,王阳明从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变成了一个哭哭啼啼磨磨唧唧的娘们,看的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心里堵的慌。
龙场的王阳明如同任何一个凡夫俗子,为生存所困,为一粟一饭而忧恼。
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多,即便是也少有思索的余地,更谈不上去参悟。
越是绝境,往往越能映照出真我。
他终究不是一个凡夫俗子,他纯正、坚毅,从不放弃信仰,才能于绝境处重生。
而他要守住的又何止信仰,还有孤独与无望,或许终此一生都将如此度过。
然而一株不起眼任人踩踏的小花尚有不屈的生机,我又怎能辜负生命?
“哪里来的长啸之声啊?
”过去常在诗词歌赋中听闻“长啸”,《卧龙吟》中也唱道:“长啸一声舒怀襟”。
那时候我就好奇,什么是真正的长啸呢?
那一种历尽千万历险与磨难,踏遍荆棘与歧路的求索,多么玄妙,又是多么畅快淋漓:道在吾心,道在吾心,好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
那一种世人看似癫狂却光芒万丈的顿悟,我好像真的在靠近,可是我又怎能说是真的靠近呢?
我只不过是在千帆过尽之后来赞叹他的恢弘,望尘莫及罢了。
人家的心中能容千军万马,指挥若定,挥洒自如,甚至将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当成是良知之教的讲坛。
以出世之心建入世功业,无计胜败,忘却生死,仅仅是一场意念之战。
看正气如何战胜私欲,看诚意如何瓦解虚伪。
天道在我心中,无所为而无所不为。
能胜乎?
焉能不胜乎?
其实我们自己的心即是我们自己的老师,每每有疑惑,思索中我们都能由心中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然而践行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从来没有崇拜过某个人,而在王阳明身上我才对圣贤有一些了解。
他教化众人,感化恶人,从而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每一桩每一件都是那么神奇。
无私、光明,更难得是智慧,那种与奸佞周旋,忍辱负重、以德报怨的大胸怀、大智慧。
君子正心还不够,更应该培养能力,有所作为,遇事方能应对从容。
最欣赏王阳明道别北军时的骑射,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人惊喜,让人叹服。
鄱阳湖上的王阳明,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诸葛孔明,而他军事思想的哲学根基是如此之深的,比孔明更多了一份超然的气魄。
此时,伍文定站在南昌城楼前的那声感慨也正是我想表达的:“大人是从天上下来的吗?
”无论是安民,还是剿匪平叛,王阳明总喜欢用文告来打头阵。
文告就是他的援兵,就是他“心战”的铺陈。
那都是一番番感人肺腑的言辞,写文章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呢。
然而胜利之后的王阳明并没有欣喜,他惜民,忧虑战后民生。
那句“残胜如败”的话,《汉武大帝》的卫青也说过,于是瞬间,穿越之感便油然而生。
看着固疾难愈的王阳明迈着肿毒的双腿一步步迈向高台向百姓喊话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六出祁山的孔明。
那时候没有麦,他咳嗽了一通,就这样在站着上万人的广场上发表演说。
一定是很费力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今再读这段话才真正有所感悟。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圣贤的本分,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于他们似乎从未等到。
闲云野鹤、归隐田园从他们出征的那一刻起,就仅仅是一个意念中的美满归途,而于现实之中,他们却总是行在路上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其说是一种淡泊的胸怀,不如说是他们各自况味的自我抚慰。
他们如太阳般普照万物,可是没有人会去想起太阳自身的冷暖。
他们的宿命中带着一种恒久孤寂的元素,于苦苦求索的暗夜里,于人后不知处,隐隐作痛。
“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
”就连这一句兀自的诘问都饱含着寂寥的愁苦。
“阁臣们都在阻拦先生进京,让先生等待后命。
”功业于圣贤来说,算不得什么头等大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如果说在政治的漩涡中总是难得善果的,又何苦去纠缠?
任“朝起朝退”,又“归去来兮”,传道授业才是百年大计。
电视剧里有许多俯仰的镜头,由人物缓缓向天空延展开去。
比如王阳明在龙场感悟生死时,比如在江西剿匪感叹“惨胜如败”时,比如便道省亲被范仲淹的“吾谁与归”触动时,比如离别弟子踏上征程赞叹良知的光辉时,更比如征思田在南宁城前抚慰民众时,再比如他于人生的谢幕洒洒道出那一声“吾心光明”时。
这许多的许多,好似什么都没有说,也好似都已道尽。
不由得落下泪来。
整部剧从正德元年宦官把持内政开始,从反对刘瑾到被贬,到龙场悟道,出任庐陵知县,平定匪患,平定宁王叛变,基本上概括了王阳明的后半生。
先来说电视剧本身,我看的是韩国版本的,历史剧最好是能够配字幕的,因为历史剧往往是历史正剧会有很多半文言的对白或者文集典故之类的,但这部剧基本上通俗易懂。
通俗却不落俗套,编剧费心了。
另外感谢一下优酷,现在优酷上有高清的版本了。
陆建民演的王阳明还是到位的,圣人这个角色本身就不好诠释,一百个观众心中有一百个王阳明,这部电视剧更像一部王阳明的传记,作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阳明是高大上的,甚至可以说是神秘的,但是这部剧能让我看的非常过瘾,就在于它把阳明先生生活化,把日常生活当中的种种呈现出来了,尤其是龙场悟道那一段,就是与自然环境做斗争,让自己生存的一种状态。
自己盖茅草屋,生火做饭,找草药等等。
这本身就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的,最原始生存的一种状态。
千百年来,生存的追问一直都在,先秦哲学《易经》就是华夏民族最原始的对于生存的追问,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生存的智慧。
贵州龙场,这个古时候成为蛮荒之地的地方,一年不见几个人,买个菜做个饭都要跑上百里,如此环境,普通人是很难静得下来的,但也往往是这样的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充分相处。
王阳明在龙场每天上山采药做学问,不忘自己的志向,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怀,例如《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
垒石棺修炼自己的学问,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追问。
最终悟道:道在吾心!
心既理。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讲究在事上修,事上练,是入世的思想。
剧里面关于这方面很好的呈现出来了。
例如在八虎的事情上,最后一击没有打出去,是因为王阳明的地位不在哪里,仗义直言,被廷杖四十,贬至龙场。
在龙场开堂讲学,然后至庐陵知县,对于案件的审理和拿捏都恰在好处。
感慨一下剧中人物刘瑾,坏事做绝,最后千刀万剐,被凌迟处死。
总共被割了3357刀,也有说刘瑾第一天被割了三百五十七刀,第二天继续,最后撑不住失血过多死去。
张永的老父亲说过一句话,这坏事啊!
不要做得太绝!
果真应验。
朱厚照,演员演得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人,也是不错的,可惜生在了帝王家,现在看来帝王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尚未发育成熟就要治理一个国家,这封建社会,不想想人家小孩子现在就知道玩吗?
宁王,剧中的感叹可以啊!
既生瑜、何生亮!
我只能呵呵,一味地只知道收买人心,结交大臣,忽略了一个重中之重,那就是老百姓啊!
毛爷爷讲,为人民服务!
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这里面还不得不说一句话,那就是宁王的下属说:和王阳明打仗,有劲使不出来!
这句话剧中还出现过一次,土匪头子。
这句话讲得很好!
葛通,一个被王阳明感化后,改邪归正的人最后吐槽一下,王阳明在龙场逐渐开堂讲学,汉族,苗族都来听讲,看到这个场景,不得不感慨,这是时间很多事情都是由英雄所创造的啊!
历史上的朱厚照被纪录成一个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昏君,但这部剧用了另一个角度描绘了朱厚照内心,作为一个孤独孩子,从小就被皇宫和条约紧紧的束缚,不得自由。
我个人认为史书上对于他的记载实在有失偏颇,同是出游,同是劳民伤财,乾隆下江南,所过之处民怨沸腾,后世却当做美谈。
而他不过是修建了一座豹房,却被批的极惨。
让死后的他同样得不到宁静。
这部剧刻画了他对命运的抗争,但最终只有一个人孤独的死去。
他的世界始终都是冷冰冰的,没有一丝温暖。
朱一龙的演绎让人更真切的直面了小皇帝的内心,体会到他的无助与孤独。
临了,叹息一声,历史的脚步匆匆,英年早逝或许也是个解脱。
这个戏应该和大明王朝1566对照看,主题太统一了,朱一龙的大部分情态,都与陈宝国高度相似,擅用权术,洞若观火。
如果嘉靖是最聪明的皇帝,那这个戏里的正德可以与之并列。
他们聪明到了难得糊涂的境界。
明朝政治体制非常成熟,成熟到皇帝不上班也照样运转,也因为太成熟,大臣们难得几个有良心的。
我有时候不敢连续看,怕被各路伪君子真小人气炸。
当皇帝不能气炸,还要搞平衡。
要牵制文臣,用酷吏,用完再杀。
虽然名声不好,但效果显著。
这两人都实现了对权力的实际控制,区别在于一个直接,一个迂回,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动一静。
共同点是表面感性超然不在乎,内心却精明隐忍稳准狠。
朱厚照的聪明,在于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人,王阳明正直,但不能常用,满朝嫉贤妒能,对他越好他越危险。
朱厚熜的聪明,在于恰当的时间换恰当的人,严嵩贪,徐阶也不干净,谁又比谁好几分。
聪明人都孤独,一个修心,一个修道,都想逃离这个身份,屏蔽这些嘴脸。
花了不少钱,挨了不少骂,骂他们的人一边架他们的名义,一边不干好事,谁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两位皇帝在剧中的神色多以阴鸷深沉为主,辅以心不在焉的动作,他们把皇帝这个职务当成工作,工作之外的修养实在太多了, 中国的政治生态下,皇帝的任务不是做实事,核心要务是斗大臣,皇帝斗得过大臣的时刻并不多,明朝就有两兄弟做到,他们的故事,你看了吗?
很可惜,这部剧是韩文字幕。
至于为啥是韩国字幕,懂的都懂。
阳明先生的学说如果用西方人的话说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上帝”,即这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自己心理真正认同的就是正确的。
这点当然同孔子的学说一致,孔子的学生问孔子。
为啥守孝需要三年了,一年不可以吗。
孔子说一年心安亦可。
从这可以看出,孔子也是支持自己做自己上帝的决定。
虽然这个学生走后,孔子大骂这个学生不是人。
我们小时候三年才能下地走路,离开父母怀抱。
可是他却居然只愿意守孝一年。
让孔子气氛,可是孔子已让让他当自己的上帝。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阳明最重要的思想也就是不畏上,不畏书,不畏权贵。
这样的思想明显不利于专制统治,容易使人走向个性解放。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推崇的缘由。
而我们的历史书上只来了一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花静花开”就把阳明先生的思想弃如敝屣,强行把阳明心学归纳为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
我读书的时候就想,这王阳明简直胡说八道,心外怎么可能没有东西呢。
效果达到了,懂得都懂。
单论该剧来说,就是阳明先生的整个人生向我们表达了。
但是影视作品毕竟是影视作品,剧中不乏有美化夸张的,但是整体脉络是如此的。
王阳明为什么让大都数人信服,是因为他开创了阳明心学后,立下的战功。
这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是不是圣人我不知。
但是我知道阳明心学真的有用,阳明先生自己就向我们展示了其魅力。
如果我早点认识阳明心学多好,早点自己做自己的上帝多好。
呜呼哀哉。
阳明心学最难的部分就是什么是内心真正所想,他这一点要求去除私欲,即私心杂念,还原心最原本的说法。
以此来格物,但是难点就在于此。
如何保证我们做事真的是持一颗衡平如水的心,辨别认识私欲。
这就是难点所在。
还得不断感悟。
另外,这部剧还是大幅的还原历史了。
阳明妻子后,还续弦了。
这并没有影响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反而让阳明先生更加像人,而非圣。
是人总有七情六欲,摆脱不了男女之情。
心学是入世之学。
了解其精髓之后,再去学其他道理。
真是的心应手。
看了这个剧,尤其是最后几集气愤不已,明朝贪污腐败奸佞横行,光靠一个王阳明如何支撑,王阳明是圣人又怎么样!
积重难返,尾大不掉,明朝必亡阿!
正德皇帝貌似清醒,但是说实话,智慧不足,矫情有余!
想当个普通人,首先得是个人,做不好人,勿论其他。
王阳明做到了知行合一,无愧天下,这个皇帝还是算了。
之前在B站看到过这部电视剧,就很正剧范儿,或者说这部剧就是历史正剧。
好看,特别好看。
不管是剧情,还是演员(我知道陆剑民老师,我小时候看过他的《汉武大帝》里的卫青,超牛逼的,我印象特深刻的就是应该是卫青打仗归来吧,陈宝国老师饰演的汉武帝蹒跚下台阶迎他内场戏。
真的,老戏骨演戏是真的带劲!!
)还是服化道我觉得都特别好。
可惜了这部片子没有在内地播。
为什么呀,妥妥的正剧。
一众群演虽然挺多不认识但是大家演得都特别好哈哈哈。
朱老师演这部剧的时候也不大吧,二十四五岁?
大概刚从北电毕业不久。
不过朱老师饰演的朱厚照真的很让人惊喜啊。
(其实明朝的皇帝也有好多故事,之前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就觉得特有意思,可惜拍明朝皇帝的电视剧不多)朱一龙把小皇帝的聪明机灵演绎的活灵活现,小事儿糊涂然而大事儿绝不犯浑,处理要务刚毅果决,审时度势,一点不含糊。
应该说年轻的朱一龙用自己的演技把历史上这个颇具争议的小皇帝演活了!!
为什么被禁啊?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人物,我们中国人自己拍摄的不行吗?
我很喜欢陆建民这个演员,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下王阳明这个人物。
现在哪里能看到啊?
请兄弟姐妹们推荐!!
同时,咱们全国各地的王阳明的遗迹哪里有啊,请各位推荐?
我们中国人得继承历代先贤的先进思想啊,别自己出了这么伟大的人物,然后让日本继承了,过若干年,开王阳明研讨会还得去人家那边取经
虽然是写朱厚照,但必须先说整个制作团队都很好,但很可惜,依然不是原音。
给朱厚照配音的应该是边江,也许当时边江也年轻,所以感觉这个配音还挺舒服,某些时候某些感觉还是能找到朱一龙表演的那种节奏,这对配音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妥当的表现。
朱厚照出自电视剧《王阳明》于2011年底拍摄。
也就是说,饰演15、6岁的照照登基状态的时候,他是23岁,是属于减龄演出。
演员演比自己年龄小的角色,相对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先说一下朱厚照,《王阳明》这部电视剧不说考据多严谨吧,但至少剧情流畅,演员全员演技在线,是一部能让人舒服看下来的古装剧。
饰演王阳明的是我很喜欢的演员陆剑民先生。
所有在看过的片段里出现的配戏演员,都非常好,可以说在刚出道的时候朱一龙能和这样的团队这样的前辈一起工作,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好体验。
朱一龙的朱厚照(笑,还是本家,所以那句“朱家的江山”念来好有代入感呀)可以归入我最喜欢的朱一龙角色第一阶梯。
这个小皇帝的角色我想用十二面玲珑心来形容,他真是个宝藏。
尽管在这部剧里,照照只是个配角,戏份也不算多,因为这位皇帝众所周知的命短所以年龄跨度也不大,但他演出了很多个面,每一个面都很有趣。
剧本对朱厚照算是很厚爱了,把他写得和大部分史料文献中记载的正德帝都不太一样,虽然沉溺玩乐荒淫无度这些都有体现,但更多的剧情放在了塑造他多面的内心上,这个切入点我认为很有趣,给了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
对自小的玩伴太监,他松紧有度,该宠的时候能为他们和大臣正面刚,但该罚的时候也抄家灭门砍头绝不手软;对喜欢的女子,他能用平常百姓家的夫妻之道相处,做小伏低,端茶递水,并不以自己帝王身份为尊;对男宠(剧中比较隐晦并没有挑明,但也是有描写)就坦然表达喜爱之情但不会有半点对女孩子那样的体贴和疼惜。
当然,作为一个偏正经的历史人物剧,这里还有更多对大臣官员的对手戏,这部分戏也是我最喜欢的。
这个剧本没有忽略照照作为帝王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不管是正面的刚,还是侧面的试探,不管是帝王制衡的手段,还是任你们勾心斗角,我自一心清明的睿智,都在每一分钟的表演中。
和王阳明不多的对手戏,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交流,我格外喜欢他们俩的对手戏。
全剧最打动我的就是照照和王阳明最后一次交心相谈的场面,这场戏是真的好,特别好,从花园里见面到饭桌上布菜,最后一个进一个退的对话,再到以照照一个人面对王座,走回自己的龙床结尾,非常细腻的内心变化,非常默契的一场君臣交流,非常沉重的一个结尾,我看了很多次还是觉得这场戏真的太好了,从本子到表演到拍摄都太好了。
朱一龙在朱厚照身上,投射的东西很难捕捉,这个时候他演戏的经验主要还是来自那些定制小电影,古装剧帝王角色是第一次接触,而且比起之前那些人物关系相对简单的角色来说,这个剧他要处理的人物关系变得复杂很多,如何去划分对待不同人,不同身份的对手戏演员的戏,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作业。
但是我觉得这个作业他做得很不错,剧中小皇帝从出场开始,一点一点成长起来,一点一点露出自己的獠牙的过程,也被很仔细地慢慢释放出来。
表演虽然不算成熟和完美,但是亮点还是有不少的,能有这样一个角色,他是幸运的。
我国影视剧的特点(仅5年前)是长于政治权谋而疏于文化精神,对政治的洞察易得,于文化的迁易难知,故而演出思想家、学者是为最难。王绘春的《孔子》也不免于思想刻画上多显浅薄,何况此《王阳明》。
朱一龙演得不错,少年孩子气,聪明的朱厚照,生于帝王之家,他是幸运也是不幸运。
朱一龙不可
我就单看演技吧,剧情已经不抱希望了
朱一龙顶天三番...粉丝把不及格的烂剧刷到9分多真的不怕天打雷劈?朱越来越糊nc粉功劳很大!
以为被禁了肯定很有争议,加上评分这么高,必定是神剧了!结果,完全看不下去,开端就这么幼稚粗糙,都不知道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
进一步了解了阳明的生平;思想层面其实描述略浅,但其个人品格确实彰显了“圣人”的“水位”~从影视剧的角度,可看性确实不算强的~
评分骗人
啊这…
为撒只有韩版?
还可以
这个剧很好的,朱一龙把朱厚照演的很好,编剧也懂这个皇帝,有血有肉,只是可惜了,版权被韩国买走了
纯粹为了把分拉下来,因为看传习录才来看,首先字幕韩文字幕很影响美观,然后剧情非常拖沓,这种圣人的剧应该就精简为妙,添加太多无谓的对话和伪事反而弄巧成拙了,8分左右比较合理,朱一龙有惊艳到。
还可以
内容五星,拍出来的效果三星。典型的国产正剧,着着急急,马马虎虎,凑凑合合,嘻嘻哈哈!
陆叔曾经是演过朱宸濠的,这次演了王守仁,呵呵,攻守皆宜啊。说起来,还是王守仁比较合适他,文武皆能,尤其戎装的样子跟当年的卫青一模一样!
境界高远,令人神往
接的第二部戏就演成这样,演技惊人!
朱厚照被龙哥演活了
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