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
Apollo 10 1/2: A Space Age Childhood,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十又二分之一: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10号半:我要上太空,阿波罗10号半:男儿当升空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米洛·科伊,杰克·布莱克,李·埃迪,比尔·怀斯,娜塔莉·拉莫罗,乔什·维金斯,塞缪尔·戴维斯,杰西卡·布里恩·科恩,玛德琳·吉尔博特,扎克瑞·莱维,格伦·鲍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结合两种视角,相辅相成地讲述了 1969 年夏天人类首次登月的故事,影片既跟随宇航员及任务控制中心庆祝胜利时刻,也通过一名孩子的眼睛去见证历史,这个孩子在德州休斯敦长大,并有属于他自己的太空梦想。《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的灵感来自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人理查德·林克莱特本人..详细 >
真人拍摄转动画在本片中的成果很出色,它细致入微地捕捉了3D动画都难以捕捉的真实人物神态,但同时也带有区别于真人拍摄的精致感和活力,并不让人感到制作这样逼真的动画是多此一举,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而内容上,我也很喜欢影片所塑造出的环境。它或许会成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之一,并且应该是一个较为私人的选择。
像是用爱在系列的方式拍boyhood,旁白喋喋不休,私人记忆,无剧情,导演能写也能唠。
理查德·林克莱德的美国动画版《八月》。
林克莱特回忆童年,有趣的部分都是和他 兄弟姐妹之间的。太空时代将会被元宇宙的诱惑代替吗,每一个每一代人不一样的童年都可以拍成这样可爱的小电影吧。我想起我父母童年的运动,想起我小时候全班一起看杨利伟。真好。
动画的风格色彩比同画面感的《欧陆决战》柔和许多,没有动画帧数的不流畅感,可能就是真人滤镜效果。全程平直的旁白回忆,却透出强烈的时代记忆印象,每每忍俊不禁。就是隔着不同文化背景也很容易懂他们,因为少年不分彼此。喧哗兴奋对什么都好奇,恰巧赶上了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可能与不可能在我们年纪尚小的时候是不知道分辨的。于是记忆就有了另外一层梦幻的色彩,模糊了发生或者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美国电影《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采用「小朋友」容易接受的动画片形式讲述或许更令美国大学生难以接受:1969年夏「人类首次登月」的故事或许真是「童话」故事。有道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虽然「公开提」会有损国家形象和引起业外一些业余声音的质疑,但至少可以让那部分为国家效力「懂得都懂」的高级知识分子长舒一口气:主动交代总比被竞争对手打脸强。作为被官方选中的「好学生」代表,美国导演(林克莱特这一代笔杆子)对美国导演(科波拉那一代笔杆子)从电影《现代启示录》里提炼出来的美式现代性悖论「一边杀人一边爱人」持自我怀疑态度。在美国《职业杀手》以震撼心灵的秘密行动完成对优秀课代表进一步的「蹬鼻子上脸」教育和新一轮的「洗心革面」辅导后,美国对自己「一面扮演《野兽》一面扮演教授」的现代性形象依然持肯定态度。
就叨叨叨叨了一个半小时,童年美好回忆,由于年代和国情不一样,我很难带入get到。
属于那种拍的还行,但用宝贵的空闲时间看会后悔的类型
这部影片对于美国人,可以想成《岁月神偷》对香港人,《阳光姐妹淘》对韩国人,是独属于那个地方一代人的时光。但我体会不了。
那个时代好梦幻啊 就连冰淇淋口味都是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美国六十年代流行文化万花筒。不过终究是属于别人的。想想我们的六十年代,真是羡慕不来。。
记忆与档案。
重构那些无所事事的夏天
6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生活图像,那个夏天伴随着青春与梦想一起不再回来,那是人类可以登上月球的时代,真怀念啊。
科幻或真相不重要。故事有趣最终还是在环境中人的生活和那些琐碎的回忆。
快乐童年时光,还总带着大大的梦想的那种。
全程快进看的
1969 年以及那个夏天里的「美国」和「美国人」再也不会回来了。那个时代也一样。50 年后我们看着那个逝去的世代,发现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正站在另一个时代的分界点,正在迎接属于我们的大时代。好或者坏,它都会到来。
属于怀念童年的片吧,但是他们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没什么共情,所以挺无聊的
童年是一种气味 可以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