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父美学.艺术素质教育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 本片到底想说明什么?
和足球有关吗?
2 到底谁是守门员?
片头片尾,首尾呼应吗?
3 大量镜头语言解读第7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短片特别荣誉奖
戛纳获奖短片《延边少年》美学教父的视频·721 播放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优酷视频v.youku.com/v_show/id_XNDAyOTQzODI5Ng==《导演请指教》第四季,李成儒继上次的“如说”,有来个“三浪”,直怼蔡康永!
不光是李成儒的问题,他毕竟只是演员,全场所有人都不懂“喜剧”和文艺片的游戏规则,这是巧合吗?
当把“喜剧”拔高为艺术,就不能像春晚小品那种找梗找包袱了!
你想想蔡康永何许人也?
“康熙来了”属于什么节目?
全台湾评出的荒谬大师沈玉林,你觉得他不好笑,人家说你不懂幽默!
上康熙的那些综艺咖哪个不会做效果,哪个绝对不好笑?
康师傅成天琢磨“好不好笑”难道不知道自己拍的是不是喜剧,合着跑这节目征求意见来了?
女:好在傅首尔替蔡康永说话,她这次的表现很出色!
嗯,首尔一句话把现场所有人将了一军,都说这短片这不好那不好……“但总不能一无是处吧?
”言外之意:“好在哪里,看明白没?
”不懂别乱说话!
说过多少次,这栏目最大的问题就是跟艺术“八竿子打不着”,艺术欣赏,不是让各位挑毛病去了!
列为不都是自诩内行专家吗?
都看不出好来?
结局可想而知,搞成了“棒槌开会”!
假如康师傅这短片获奖怎么办?
各位不是“啪啪打脸”?
女:还真是,台湾的名导演可不少:李安,候孝贤,杨德昌……对啊,你怎么肯定康师傅来之前没找这些人把把关呢?
你看王晶这时候回乱讲话吗?
在场所有观众都用“好不好笑”来审视这个作品,你还让老蔡说什么,怎么解释?
无语!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女:那我请问喜剧不好笑,真的可以吗?
几天前我分析过戛纳金棕榈的喜剧《咖啡与香烟》……很好笑吗?
美学教父:戛纳金棕榈短片《咖啡与香烟》:装x & 艺术3 赞同 · 0 评论文章女:假如连戛纳金棕榈的喜剧短片都不好笑,就很说明问题了!
……对嘛!
不懂艺术千万别这么玩,把自己给玩进去了!
女:真应该让您去《导演请指教》,好好指导指导他们!
拉倒吧,到这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我只想告诉你们,掌握方法,形成艺术思维,什么戛纳奥斯卡烧脑不烧脑,看一眼秒懂!
女:小帽结束了吧?
用您后脑勺看电影的独门绝技,给咱分析分析这部《延边少年》,我相信把这部金棕榈短片要拿到节目上,还是批个稀巴烂……绝对的,那些都是“电影批评学“的集大成者,跑一块堆儿去了!
正像您说的,屁能耐没有,挑毛病第一名,正经地方三脚踹不出个屁来!
没关系,他能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啐,我就能一点点儿往回捞!
这时候导演不言语没关系,我替你们出头说话……女:成,那您赶快讲吧!
经常看我影评的人都知道,片名出现的地方都是关键点
女:我也感觉 本片或许和足球有某种联系!
你看哈,这孩子沿着这条路踢球,他的理想是去韩国学足球……足球运动员讲求“控球”,有没有?女:没错,技术高低就在于球员的控球能力!
球是圆的,顺势走,你得掌握皮球的规律才能做到“人球合一”!
男孩还有一个爱好,骑摩托……这辆摩托车也是重点道具,我们要加以分析!
修车店员劝孩子,你这个摩托别骑了,快报废了……“什么玩意儿这是”?
导演在暗示:摩托车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摩托就是男孩脚下的足球……人球合一,人车合一……人机合一!导演和摄像机也是玩得不亦乐乎!
女:越听越晕……到底咋回事?
片头,你以为这帮老太太在哪儿打麻将?
这是个足球场,远景,老太太只有画外音,没有特写镜头所以看不到这些人女:哦,因为观众都在场外,老太太们坐的棚子就是教练席?!
没错,后面的剧情随时都会插入导演“运球”的画面,那摄像机好比足球,人(摄像机)机合一,我带你看导演是怎么“踢球”的!
看这个戴眼镜的胖子,有画面没台词,男孩盯着他是因为他能办理出国手续……女:他为什么站在外面车厢,不冷吗?
开心,乐意,爽……生活,追求的就是这个feel,能理解吗?
问你个问题:很多人用粤语唱海阔天空,但他们没想说粤语,从没想过用广东话交流……为什么唱歌一定要用粤语?
女:有feel 啊!
现在很多歌手都爱用粤语……
你们以为本片讲的是什么?
其实是“人生态度”&“处世哲理”!
人活着,追求的就是一个开心,快乐……嗨皮!
女:这和足球有什么关系呢?
你听我一步步分析!
老太太去韩国干嘛?
同样是追求梦想,淘金……女:大老远去韩国,回来搓麻,想赢钱这不国内都是老太太吗,跑韩国干嘛?
这就是人生态度,一个地方呆久了,就腻味,但落叶归根,真跑远了又想回家……足球运动员就是两头跑,满场飞!
每一个少女的梦想都一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凭什么我就当不了女团?
真强好胜,去韩国整容去……少女心都一样的!
所以你看,女主没能去韩国,但其他女孩在国内一样实现梦想了呀!
她公司的旁边不就是美容院吗?
女:还真是,每个人都有梦想,本片肯定梦想有关!
梦想总在高处,在远方,那也是边界……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觉得出国就可以实现梦想!
so,国境线就是他们梦想的边界!
注意这个画面,非常关键……导演采取固定机位拍摄这些场景显然是搭建出来的,直接跟你们说,像这种地方没处找去!
女:何出此言呢?
我关键说亭子!
醒来后,天空露白……海盗船依旧高高在上,代表理想在高处!
下面英文,viking 维京海盗,海盗的梦想是什么?
女:在无边无垠的大海上航行,掠夺,畅通无阻……对,大海是看不到国境线的,没有任何东东束缚他们追寻梦想……帽子代表身份,对吧?
男孩刚刚就在女孩的梦想的歌声中睡着了……潜台词,沉浸在梦中!
每个海盗都为了这件衣服拼命,“大副,二副,船长……”都看过《加勒比海盗》对吧?!
脸不重要,要的是身份!
反正也蒙着面具,大多独眼龙……OH MY GOD 这生活才刺激了……顶天了!
但是,天上有什么?
注意看帽子上有个塔……宝塔是镇妖的,对吧?
言外之意:即便是海盗,也别想没人管,作恶多端自有老天收拾他!
女:明白了,这就是理想的边际!
对,导演就像表达这些思想!
男主下了船,由高向低……紧接着去哪里?
女:他去找女孩了!
对啊,女孩也回公司上班了……梦醒了,该干嘛干嘛!
女:哦,所以梦和理想在高处……有道理!
我再说摩托车,人车合一,人机合一……咱看导演怎么“踢球”的?
说到踢球,必须按规矩来,也就是游戏规则!
首先,进入球场每个人必须有身份,对吧?
片中出现的每一辆车,都有车牌,而且都放在显著位置……父亲开的修车店,写着四季驾校,办理驾驶证,也是这意思!
这位父亲在球场的位置,或者说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告诉大家:他就是个“守门员”!
你看到父亲露脸了吗?
女:还真没有!
他一直没出门……
看这个长镜头,车从镜头前一辆辆驶过……凡是去过拍摄现场都知道,当汽车通过时,假如干扰拍摄必然被工作人员拦下,想想穿过画面的汽车是怎么回事?
女:短短十秒钟,竟然过去三辆车……难道是有意为之?!
对喽!
导演扛着摄像机,前面是“球门”,眼前一辆辆防守队员,怎么办?
吊球啊!
一脚吊射……直接进门!
看到没?
第二个镜头就进门了,从屋里向外拍!
父亲隔着窗户和儿子对话……
女:哇塞,绝!
导演确实把摄像机当球踢……再给你看个过人动作,这里又是长镜头,只有声音,没有人露脸……
是谁在说话?
女;修车的伙计……镜头“带球过人”了已经,看明白没?
哈,有意思!
还有吗?
当然,最后还要大力抽射,“临门一脚”……不过咱先得找到主题,分析为什么导演要搞这套把戏……刚说过,本片主要写人生的态度,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
四季修车房,数十年如一日地被圈在这么个小屋子,谁不憋屈?
怎么打发无聊时间呢?
爸爸去哪儿了?
找小娘们聊天去了!
女:哈,有意思!
其实你知道我内心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就是跟各式各样,各个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小,老娘们聊天……喝酒,聊天,潇洒人生!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点不烦!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这里的文章都要加个“女”,“她到底是谁?
你加个“女”啥意思?
”我都懒得解释,你们了解男人不?
女:现在明白了,反正你们男人啊,都差不多,见到女人就来劲儿…………提神醒脑,激发艺术灵感!
女:行了,别废话了,赶快讲吧!
……yes madam!
这当爹的跟美甲房的小妮子聊的最欢,那女人竟然知道儿子的名字,可见父亲跟她提过多少回……女:您觉得这些细节和对白啥意思?
儿子都不知道老爹去哪儿了?
连身边同事也不知道……说明每一个人都有心事!
把知心话讲给女人听,讲讲自己的工作,最爱的人,孩子,梦想……人之常情,打发无聊时间嘛!
女:嗯,估计这父亲离异多年了!
另外,这个“守门员”还老外出喝酒,被人带回家,关在屋里还锁上门……女:哈,不太称职!
你想想,谁把他接回来的?
女:肯定是朋友呗,而且也为他好,怕他乱跑,醉醺醺的大冷天冻死在外面可咋办?
嗯,非常对!
再看这个美甲店,金灿灿的门脸儿,和里面灰白的窗户显得很不搭……注意哈,这些场景全都是后建的,为了渲染主题!
剧组的道具,美工,场工……就是干这个的!
女:啊?
那可有些麻烦!
都戛纳了还嫌麻烦?
拍电影和拍抖音可不一样,得烧钱!
女:这里想表达什么呢?
发挥想象:这地方像不像一面“电视墙”?
女:哇,还真是这么回事,只是电视节目差点意思,灰白颜色,无聊的办公室!
没有比上班更无聊的事情了,怎么也得装裱一下,摆盆绿植……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装修一个漂漂亮亮的电视墙?
女:嗯……电视节目不好看,那是电视台的事情……任何人都没辙,咱也只能播什么看什么?
搞个电视墙,起码让自己心情好些,让生活更精彩一些……你看这条街,可以说要啥有啥……吃的,喝的,玩的,夜生活还挺丰富!
女:真的,其实年轻人也没必要一定去韩国,在中国也不错嘛!
嗯,能这么想说明你很爱国!
人在无聊的时候就显得老!
你看这个画面,此时男孩在等他爸,抬头纹,一脸褶子……女孩在外面化妆,美美哒女:我觉得她挺喜欢这大男孩!
肯定是啊!
大晚上的描眉画眼给谁看?
两人到了游戏厅……正在兴头儿上,老板说了,这坏了,玩不了!
女:奇怪,游戏的摩托车怎么也会坏?
八成看人家开心,他嫉妒!
这就叫游戏规则,游戏厅是我开的,这里我说了算!
导演运镜也很任性,就是不给老板镜头,只有画外音……谁让你坏咱心情的!
看这些画面,都是强调游戏规则!
这条路谁修的?
女:当然是国家,是交通部,上层建筑……言外之意:国家给人民指明了道路和前进方向,并制定出完备的规章制度,我们必须遵守规则才能“游戏人生”!
踢球有踢球的规矩,搓麻也有搓麻的规矩,拍电影有拍电影的规矩……就得“上道儿”!
我们既要有良好的"控球技术"还要深谙这里的规则和门道……又是长镜头,男主开着车,进入隧道,一片漆黑,伴随着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观众在等,看他什么时候钻出来,冲出这片黑暗的区域……
镜头一转,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数十秒的长镜头破坏掉!
这个处理动作,假如按导演的说法:这就不是隧道,而是“黑屏”!
女:对,一切导演说了算,他说啥就是啥,毕竟“球”在他的脚下……
不仅是导演,在球场,这球进与不进,谁说了算?
门将说了算!
大家仔细看,父亲作为守门员,一直没出门,玻璃门还有个拉,推……非常明显,多次出现!
父亲在屋内,当他门往后拽的时候,这是“推”还是“拉”?
女:按照门内的提示,此处应该推才对,但他关门,还是要拉,往会拽……这就是游戏规则!
这里我做主,我是规则的制定者,我有最终解释权……只要门不被玩坏,我想怎么折腾都行!
孩子去韩国提球,我花五万,但你要去汉族学校……女:那还跑韩国干嘛去?
有钱就是任性!
我是金主,你得听我的……要不然你找别人借钱,给人家当儿子去!
女:哦,原来这么个意思!
梦想的边际就是“大门”,球场有球门,国家之间有国门……男孩为实现足球梦,下定决心,使尽全力大力抽射……射向哪里?
国门线!
女:我看他是跟着一辆汽车……
前面的汽车掉头,司机还提到邻国的he试验……真正原因嘛,人家也不多解释,你多问也没用!
这里前方检查站出现的是虚像……镜头语言:一只“无形的大手”把男孩拦在其中……汽车表示随大流,紧随大势!
……人家汽车遇到这种事都不挣蹦,拐弯掉头,你个小屁孩骑个摩托车嘚瑟啥?
女:所以男孩也跟着掉头对吧?
果然是生活法则,处世哲学……大智慧!
呵呵,这就是成熟的态度!
实现梦想,也要审时度势,知道“边界”在哪儿,规矩在哪儿?
给你指道儿不是为你好吗?
外面闹疫情,瞎跑什么?
国家的大方向总体来说还是没错的,尽可能为百姓考虑!
别忘了最后还要升华主题……
对白中提到核试验,有没有想到蘑菇云,升华的概念……女:哇,蘑菇云升华,太劲爆了吧?!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制法规,有自己的边界,不能出圈儿……国际也有法规,游戏规则……不想玩了咋地,搞he试验,这是要干啥,掀桌子?
戛纳的评委明眼人可多,人家彪的艺术,眼光,不屑搞那些电影批评学!
一看这短片,这么多潜台词,镜头语言……玩得漂亮啊!
你升华我还不升华……当我们都瞎呢,看不出你在过人盘带玩花活?
金棕榈特别奖章一枚:“世界和平”奥利给!
把所有的剧情都联系上,再分析主题,就豁然开朗了!
人活着就是有限的可能中变着法让自己活得精彩,年轻人实现梦想也不能突破“底线”,一切按规矩来!
女主回去做晨操,就像男主给车浇开水一样……是洗脑,但也振奋精神,同事之间互相打气,打鸡血……信心满满地迎接一天的工作!
女:对,这样的生活才有 feel!
年轻人就得有年轻人的样子,生气勃勃,生机勃发……女:您还没分析片头片尾呢,本片也是首尾呼应吗?
当然,看片头第一句话,扔了吧,扔了吧,扔了这张牌运气就来了!
打过麻将都知道,要想落听必须把废张打出去才行,所谓转运!
手太黏不行,这是游戏的规则和技巧!
踢球也一样,差不多到禁区了,该射门你得射门啊,太黏就容易被断球……
片尾,男孩果然骑着摩托射向大门,人球合一!
女:结果还是被金主爸爸拦下来,掉头,重启新的人生模式……怎么样,又是首尾呼应吧,只不过藏得比较深!
男孩依靠的这棵大树,也是镜头语言……女;不会吧?
大树也要说话?
Y……表示 yse扔了吧,扔了吧?
这些老太太此时就是场外教练的角色……年轻人心说:yes ,ok!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也是遵从“大树”的意志,蓬勃向上,这是自然的力量,自然赋予年轻人朝气,基于人性!
so,每个年轻人都希望“转运”,最好脱胎换骨,去迎接更好的人生!
女:果然,每个画面都动了心思,难怪夺得戛纳!
也就您能把这电影分析成这样,四维一体理论太厉害了!
如果你们有机会也可以和导演切磋,问问他是不是这样,是不是我在这里扯淡,过分解读?
我这人唯一不会干的事就是装b,真的装不像!
影评具体应该怎么写,什么格式?
连个广告都看不明白,人家就敢定规矩?!老师是真敢教,学生也真敢学!
每次都说。
片头片尾要重点分析,是否做到首尾呼应?
写不出来先空着……就这么点小要求,根本贯彻不下去!
电影批评学,大行其道……一群棒槌,嘴炮,挑毛病的能耐你说你定啥规矩?
“鸡蛋里挑骨头”还冒出规矩来了?
让人匪夷所思……
女:应试教育,贻笑大方!
嗨,文革那批人,混世虫太多,把学术圈都玩烂了!
我总劝你们别没完没了地学,太不划算……差不多就止损吧!
眼镜蛇就是利用你们年轻人这份好胜心,灌输焦虑恰烂钱!
压根儿没有质疑精神,根本玩不过那些学棍学阀装逼犯!
女:哼,披着科学和艺术的外衣招摇过市,十之八九都是张悟本!
这次国家双减,聪明的家长一定懂得配合,看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儿,尽快分流,千万别再花冤枉钱……退一步海阔天空!
千万不要嘚瑟,胳膊拧大腿,没有好结果!
女:好在有您的艺术素质教育接盘呢!
必须的,我就是中国未来的“消课王”!
女:哈,我发现一个现象,你们北京人吹牛逼……没边儿!
嗯???
……有吗,还好吧?
不过你老这么说话我可要换捧哏了,太放肆了!
女:别别……当我没说!
少年强则中国强,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审时度势方能成就霸业!
找有本事的人学习,跟那些卖嘴的能学出啥来?
电影批评,笑掉大牙!
就这两下子到剧组能批评谁?
送盒饭去吧!
应试教育跟素质教育无法相提并论,一个天一个地!
女:我得尽快掌握四维一体理论,没有看不懂的电影,没有解答不了的问题,眼光与大师同步……牛掰!
美学教父:森森大军 《国际获奖电影辞海》47 赞同 · 12 评论文章美学教父:《沉默的孩子》公益广告也能获奥斯卡?
20 赞同 · 0 评论文章
电影《延边少年》虽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却在讲述一个简单而又深沉的故事。
我在此从交通工具出发,谈谈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交通工具是承载人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物体,而这一意象在影片中被反复强调着,影片中出现的重要交通工具有小胖的小车、电玩城的赛车、游乐园里的海盗船以及主人公花铭兴的摩托车。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延边少年》讲述的故事。
一、 朋友小胖的小车故事发生在延边的冬天,寒冷而萧瑟,令人寒颤。
影片一开头,是少年花铭兴目送朋友小胖离开的场景,小胖要去哪里呢?
影片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打牌的成年人们用韩语谈话便是间接的回答——小胖要去韩国了。
这时我们得注意小胖搭乘的交通工具:一辆小车。
这跟花铭兴快要报废的摩托车相比则是非常先进的。
这一辆小车暗示着想去韩国的理想达成,然而,这对向往去韩国的花铭兴来说,着实会令他产生许多感慨甚至嫉妒。
之后,花铭兴自己一个人踢着球离开。
二、 电玩城的赛车花铭兴与美甲会馆的女孩儿一起在电玩城玩赛车,玩赛车是一项充满了刺激与挑战的游戏。
但是玩赛车对这两位年轻人来说,却象征着前往理想的远方。
当赛车出故障时,店员建议他们换一项游戏,他们的脸上竟然满是无奈、不舍,甚至是哀伤,这是幻想破灭的哀伤。
也许,他们在竞速时就在畅想到边境之外,那个发达的国家去,赛车带给他们的愉悦是极其短暂的,麻痹内心而又充满是谎言。
三、停滞的海盗船花铭兴与女孩儿共同在海盗船谈论自己对韩国的向往,但是,海盗船也跟电玩城里的赛车一样,是不真实的,是充满了幻想的“交通工具”。
他们在黑夜里诉说自己的理想,浓浓的夜色、寒冷的空气、缓缓摇晃着的海盗船、女孩儿柔和的歌声……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浪漫色彩,而这浪漫也是搭配了幻想的。
这两位年轻人沉浸在理想主义的泡泡里,当背景音乐还停留在女孩儿用韩语唱着“我的眼神也在诉说”时,天已经亮了,泡泡破灭,少年重新回到现实。
女孩儿也回到美甲会馆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仿佛昨晚的一切都没发生过。
四、花铭兴的摩托车这一辆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然而却非常重要,是这辆摩托车将影片的各个情节串联起来。
花铭兴乘坐这摩托车找父亲、遇到美甲会馆的女孩儿、碰到边境封路都是依仗摩托车。
摩托车最开始出现时,观众们看不见它,只能听到摩托车反复的启动声,嘈杂而又紧张。
而镜头聚焦在花铭兴家里的电视上,这台电视仿佛也像摩托车一样有点毛病,屏幕是“混乱”的。
此时,少年的心境也是混乱的,因为他准备去跟父亲坦白自己的心声,将内心的想法摊开出来。
尽管他对韩国有向往,但是他对这条路是非常迷惘的。
花铭兴骑着摩托车去父亲的店里,途经路上,有两排蓝底白字的宣传语特别显眼。
花铭兴的左边是韩文,右边是中文。
而城里的店铺里也是用中韩互译打着广告。
两国的语言将花铭兴笼罩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而作为延边少年的花铭兴,他本身就向往着那个以韩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韩国。
然而,他的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这正是象征着现实的窘迫与无奈。
第二天一早,他在店里找到了父亲。
他跟父亲隔着店铺的玻璃门,父亲被锁在店铺里,花铭兴站在冰冷的雪天里,里与外,构成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暗示着这对父子是没办法达成共识的。
当花铭兴解开门锁,本可以跟父亲有更亲近的接触时,他却放弃了努力,向现实妥协。
他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转向冰冷的雪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父亲。
影片的最后,是花铭兴骑着摩托车遇上边境封路的场景。
边境封路的原因是什么?
路人猜测是朝鲜又在核试验了。
前方是朝鲜,后方是延边,花铭兴最终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转身离开了边境。
这个场景实在耐人寻味,花铭兴的抉择偏向的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国家,而与他对立的,则是朝鲜半岛的局势。
身为延边少年,无论是向往的韩国,还是边境前方的朝鲜,都对他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我们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而在中国最邻近朝鲜半岛的延边人民,又是怀抱着怎样的心态对待朝鲜半岛呢?
人们的态度是复杂的,既向往那边的发达,又惧怕那边的动荡。
延边少年的妥协既是对自身理想的质疑,也紧系着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延边少年》在此探讨了延边人民如何对待朝鲜半岛的问题,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正映射在延边少年的迷惘当中。
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人言“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可谁又真正了解少年的处境?
《延边少年》讲述的正是一个毕竟少年的烦恼,少年之愁并不比成人少。
傲娇自大、一腔热血、佯装成熟、沉默寡言,影片表现了一个很真实的男孩,真实得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少年。
少年介于成年与儿童之间,他们往往渴望成为成年人,但是自身的稚气又未完全脱去,因此常常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麻痹自己,企图欺骗别人。
假装会抽烟,被修车的嘲讽“毛还没长齐”;假装会骑摩托车,其实车已经快报废;假装会泡妞玩浪漫,却根本留不住女孩;假装自己能出国拼出一番天地,却被父亲一口回绝,不敢辩言。
这个少年的假装,处处露出马脚,与其说是在骗别人,不如说是在骗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为自己忧愁。
小胖去了韩国,使他羡慕,看着眼前的朝鲜土地,荒凉,寒冷,没有希望,哪个少年会像那几个打牌的大爷大妈一样待在这里成长呢?
即便是离开眼前的这片农村土地,可父亲不也是在一个小县城里修摩托吗?
少年往往胸有大志,韩国成为了他的选择,可梦想终归只是个梦想,父亲一句话就点醒了他:“你要去韩国踢球吗?
”是啊,除了会踢球,他还有什么一技之长来安身立命呢?
哪怕去了韩国,也不过是混吃等死而已,倒是老老实实上学才可能有个勉强的未来。
这种忧愁不只是一个少年独有的,当今社会下,有太多的少男少女处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却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只会为自己的梦而兴奋,不过是一场白日梦,做梦时就像那一直不会停下的海盗船,精彩而奇幻,但是梦总会醒,醒来之后,不过是像那个美甲店的姑娘一样,照常工作,照常安于现状,照常喊着一些看似满腔热血实则索然无味的口号来麻痹自己。
那个少年亦是如此,梦醒后,掉头回家,回到那片严酷凛然的土地,回到冷酷无情的现实,没有选择,唯有茫然的自己。
只不过这次,他连家也回不去了。
少年亦有愁滋味,愁上心头,愁白少年头。
《延边少年》这一十五分钟的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延边一村庄的朝鲜族少年萌生出了想要离开村庄去往韩国的想法,于是到城市里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对逃离当下现实的渴望,其实几乎扎根于许多人的心中,夹杂着迷茫与坚定,总有人选择毅然前行。
影片的主线是少年寻找父亲的过程,而另外一条分支,是在其过程中与在美甲店工作的女孩一个晚上的相处。
从前者说起,影片给予观众最大的共鸣便是少年对现实产生的一种反叛心理。
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过这样的时刻,无论最后是选择了自己所向往的方向还是留在原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人生的轨迹都会随着时间洪流的冲刷而慢慢改变。
对于村庄的萧条和冷清,影片没有给予过多的镜头,从名为花铭兴的少年看了几眼讲着朝鲜语在树下打麻将的老人,到回到屋外的那片空地踢球,屋内电视机闪烁着已经没有了画面,这些现实扑面而来的衰败感,为少年的离开打下了情感基础。
于是他到城里找父亲要旅费。
影片临近结尾时,他终于见到了父亲,向父亲提出去韩国的想法,父亲抛出了一个疑问“你去韩国踢球吗?
”,他所接的话避开了这个问题,最后父亲毅然说道:“五万,爸给你找一汉族学校。
”于是少年满足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
我们无从得知他想去韩国的原因,或许仅仅想逃离这个村庄,或许是渴望在别的地方获得其他机会。
但是他鼓起勇气去追求的选择,恰恰是平凡的他身上的一个闪光点。
我们可以想象离开由灰调构成的村庄与城市,离开熟悉而麻木的脸庞与踏足于家乡的直接联结,他也许即将面对的是陌生的不安与从小家走向大世界的未知的荒诞,但是对于少年的憧憬来说,似乎一切都不足为谈。
而与女孩的相处中,影片里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女孩坐在停电海盗船上,少年推动着沉重的海盗船,齿轮的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像是小生命对生活现状细微的诉说着不满。
然后他坐上了缓慢摇摆着的海盗船,巧合的是,船上的两人都想着要离开,而不同的是,女孩第二天一早又回到了美甲店在门口和其他员工一起高喊着麻木的口号,而他,真的选择了遵从内心地离开。
女孩逃离的想法像是伴随着陈旧机械摩擦发出的规律而尖锐的声音中的温柔的歌声,它终究会消逝在灯火阑珊的城市的夜里。
“新路开始常是狭窄的,但它却是自己延伸拓宽的序曲。
”少年的人生本是单调而程式化的,但是终将会发生一些改变,来自于他勇敢地去闯,去实践自己反叛现实生活的心绪,而这些改变,会让他人生平淡的序曲,多了许多跳跃的音符。
看完《延边少年》,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或许有些牵强,但是在我看来,迷茫的延边少年追求韩国梦,与盖茨比的美国梦的追求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迷茫的少年与迷惘的盖茨比,遥远的韩国梦和不可及的美国梦。
首先是剧情方面。
短片的开头,是少年靠在电线杆上,远眺着一个年轻人坐着简陋的、开往韩国的卡车离去,电线杆的另一边是从韩国归来的人们用韩语讲述着生活的琐事。
废墟中的家、收不到信号的老式电视机、即将报废的摩托车、一玩就坏的电玩……破旧的偏远小镇的反衬下,是遥远的韩国的美好——去到韩国只要2000块钱,去到韩国就能赚到钱。
短片从一开头便开门见山地表现了少年对于韩国的渴望,或者说是迷茫的向往。
后续故事,表为寻父之旅,实为寻梦之旅,找到父亲从而寻找去往韩国的路。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个在美甲店工作的女人。
女人陪他一起寻找父亲:一起在电玩店里玩游戏,在海盗船上给他唱歌……在没有父亲的生活里,女人作为一个温暖的来源,给予了他父亲所未给予的温暖,因而他对她是好奇的,甚至是渴望的。
一个迷茫,不得温暖,憧憬韩国的少年与一个年轻漂亮,同样向往韩国的女人,他们或许并没有滋生爱情的火花,但是他们却被梦想——远离这个偏远落后小镇——牵扯到了一起。
最终,少年找到了父亲。
全片少年唯一一次韩语就是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去韩国”,至此,观众便了然,原来那么久的寻父之旅只是为了让父亲同意自己去韩国、提供给自己去韩国的资金。
其次,人物方面。
全片仅出现的两个清晰的脸——少年和女人。
影片开头一系列场景:少年远眺,老人聊天和落后的小镇景象,可见,少年对所过的索然无味的生活是麻木的,因而越麻木,他就越向往大家口中的“韩国”。
但是,这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决定吗?
不是的。
少年对于韩国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他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到韩国,而妄想骑着摩托车一路开到韩国,却不知中间还隔着一整个朝鲜。
因而他是迷茫的,是所有那个城镇少年们都有的逃离感。
女人也有着一个渺茫的韩国梦:她想到韩国做女团。
“咱爬的挺高,你爸来了也能看见”这是女人带少年去海盗船找父亲的话。
细想一下,女人带少年找父亲的都是什么地方?
电玩店和海盗船。
其实女人只是带少年寻找格式化生活外的乐趣吧?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讲述自己的梦想。
在那个海盗船的夜晚,讲述梦想的她是模糊的,她的歌声更是飘渺的,这一切都表明了她的韩国梦是遥不可及的。
而与之对比的真实处境是什么?
她只是一家小美甲店的小员工,梦醒的第二天,她还是要回到小美甲店,念着千篇一律格式化的口号。
与少年不同的是,她虽然也有着韩国梦,但是她更加清醒。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梦,因而第二天她还是要回到美甲店继续做个普通人,勤奋地工作。
少年和女人,两个同样怀揣梦想的人,在这个小镇里互相取暖,互诉梦想。
但是,少年的迷茫让他第二天执著地骑着摩托妄想开到韩国,而女人的迷茫确实更加清醒的,第二天她还是那个为生计而工作的小市民。
短短的15分钟的小片,导演生动地塑造了两个丰满的怀揣着韩国梦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感。
当我一看到这部片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了记忆里的延边。
大二的时候跟朋友一起去过延边,不知为何每每提到这个地方大面积的公路和寂静的田野依稀就在眼前。
《延边少年》从全球众多短片中脱颖,也许是大家看腻了商业快餐,想要去平常清淡小菜,亦或是少年的烦恼勾起了当年豆蔻年少的我们。
片中的少年有着一颗坚持不懈的心他渴望离开延边去到韩国。
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无不打动人心的真实,是啊,我们都渴望过出逃,都有过想要逃离现实的时候,少年何尝不是想要逃出自己所处的地方,短片中的少年去往韩国,为了自己的“旅程”,为了逃离自己面对的现状,他离开村庄去往城市找自己的父亲。
少年一路骑行的路上,经历的是苦楚、是成长、是欢喜,就像出外打拼的人,在奋斗的路上,太多的苦难在阻碍着前进的道路,但会以此放弃吗?
不,既然已经选择出来,那就应该做好了心理准备来迎接这一切,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的前进。
延边少年》,仅仅15分钟,它真正做到了讲好一个故事,没有冗长的话语,简洁明了的表达了所有的观点想法。
15分钟的影片,却将一个少年的内心完美地展示给了观众,仅仅15分钟便抓住了观影者的心,使之产生共鸣,都有想追寻的远方,有人像少年一样鼓起了勇气去追寻,有人却选择了放弃,安于现状。
我认为,影片值得我们深思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小山村的现状:年轻人都选择出外打拼,独留下老人和小孩,小山村彻底地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
太多人都在试图改变贫困山村的这种现状,但是这种情况依然还是存在,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自己,大多数人依然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独自去打拼,去承受孤独与苦难。
少年的烦恼,或许也正是当今大多数人所经历的烦恼,少年的经历,又有多少人正在经历呢。
《延边少年》,导演镜头下的延边和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迷茫和不安,但时间依旧在往前走,即使再迷惘、再不安,也请挺起胸膛往前冲。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电影评论课放映的《延边少年》在我看来是一部以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为主题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破烂的棚子下三三两两老人在打麻将,时不时的咳嗽声与几句朝鲜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一个少年正处于他们中间,了无生气。
这也正是导演的创作灵感所在——在逐渐成为空心村的延边,这个不会安于现状少年他在想什么?
他会烦恼什么?
他会做什么?
《延边少年》想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对程式化的反叛,想摆脱旧秩序的牢笼与孤独,想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又无所适从。
影片中多次出现少年只身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穿行,正是这个镜头的出现将少年的孤独与闯荡的心展露出来。
开头影片里詹森主义的安排也颇具意义,让观众看出宿命中的生命力,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去往镇子上找父亲,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为她推海盗船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希望的人,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第二天少年在去寻找爸爸前看见了那个昨夜和他前行的女孩,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没有行动,女孩在美甲店前喊口号,也许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但透过这个可以看到女孩同样被困在生活的枷锁里,为生活而生活。
在找到父亲之后,他诉说了想要去韩国的想法,而片头中站在车斗里驶离村子的男孩就是少年口中那个去往韩国的小胖,父亲给他的答案是花更多的钱去汉族学校。
在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一阵熟悉感袭来,其中还夹杂着厌憎与感动。
影片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驶去,我们不知道他要驶去哪里,也不清楚他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也许后来的他们逃离了县城,去往了更大的天地,一个更荒诞的所在。
我们无从而知,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存在,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无助地望着大地的一片荒凉、生活的一片荒凉、希望的一片荒凉,没有明天。
活在边缘是一种什么体验?
只剩打牌老人的村子在想以后该去哪,白雪笼罩的荒野伴着几声犬吠,濒临报废的摩托车与坏掉的游戏机海盗船,封锁的店铺与中朝边境,一个人踢着球在路上。
近些年的中国已经越来越有一种原始与现代的隔离感存在于乡村与城市,老人与孩子之间,《延边少年》在聚焦于这种隔离边缘的内核选择了延边这一位于边境的城市作为故事背景加深了这种冲突,东北话与韩文的切换使得屏障感扑面而来;故事主角定在十五岁的少年,正是一个即将进入成人世界的年纪,他寻找离家的父亲,想拯救自己的离家梦;他接触异性而又坐在车外与船外相隔,是萧索而更为离群的渴望和荷尔蒙的躁动;他拒绝进入父亲的世界独自前往边境,是年少青春的不安分与反叛;而故事的最后以朝鲜边境封锁,少年掉头独返为结束,则给人一种思考的意味:少年透过那个边界,看到了什么?
他回去的那一边,又将变成什么样子?
由于素人主角的选角,使得少年的表演有些僵硬,不过反而跟少年的这种隔离感以及青涩感体现的不错,尤其是总是惺忪的眼睛,就是带着一股子少年的躁,多了与环境的对比感和冲突感;女主的选择差了火候,表演上还欠缺了灵性,与少年的隔离感不够强烈也就导致在主题的表现上差了一点力度,但是海盗船上唱歌的一段确为点睛之笔,大概这才是普通人生活中的聊以自慰。
导演在拍摄上在霓虹灯光环境下采用了大量的大光圈,没有更多的体现生活的真实感,有一种虚实结合的观感,这点应该是导演自己的风格,这种处理使得影片前期的粗颗粒感得以淡化,让整体的气氛更趋于平和,这种带有一定梦幻的风格也让人更能体会到少年五颜六色的心与梦想的未来,并没有违和感;以及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是影片中的少年一直穿着一双足球鞋,大概导演在此处想用这种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来烘托处在边界的少年的坚持与无力,热爱足球却也没有人一起踢,开头的那一脚像是宣泄却也更是无奈。
这个沿着边在行走的延边少年,在这一段故事里像是走在独木桥上,摇摇晃晃又张开双手,身边是呼啸过的风,左手是真实的雪野,右手是虚幻的霓虹,他还在行走,倔强的走在边界上。
在 路 上 ——《延边少年》影评 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几位老人凑在一起打牌,他们一边唏嘘时光易逝,一边回忆着各自的青春芳华。
棚子旁的树下,一个少年默默看着朋友踏上去往韩国的旅途,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了羡慕、迷茫还有惆怅。
朋友远去了,少年转过身看着那群迟暮之年的老人,他忽然很渴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很害怕转眼间自己已白发苍苍,却只是在这个小镇上浑浑噩噩度过了一生。
这是魏书钧导演创作的一部短片——《延边少年》开篇的场景。
故事发生在中朝边境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县城并不繁华,道路两边的店铺破破烂烂,歌厅舞厅亮着俗气的霓虹灯……外面的世界很大,但这个县城却构成了自己的小王国。
它守护着他的居民,同时也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和精神世界。
故事中的少年在朋友的影响下,也萌生了去韩国的念头,他迫不及待的找父亲商量。
父亲的汽车修理店逼仄昏暗,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令人感到压抑、无力。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邂逅了美甲店的女员工,他们一起去打电玩,聊对韩国的憧憬,女孩给他唱韩文歌,他用手推着海盗船对女孩说:你上来吧,我推你。
第二天清晨,男孩醒来时女孩已经工作,和同事一起大声喊着公司的口号。
男孩无奈的摇摇头离开了,他们的故事让人觉得结束的太匆忙却又那么理所当然,就像虽然男孩一直在摇海盗船,但是我们都清楚女孩终究不可能坐上去。
男孩找到了父亲,他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一刻,他的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少年的期盼与不安。
可惜,父亲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有五万,爸送你读汉族学校。
”这段场景中,少年和父亲之间始终隔着一扇污浊的玻璃门,这扇玻璃门就像是父子俩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隔阂。
父亲缺乏对孩子的关怀,同时也不关心孩子的真实想法。
他自己无悲无喜的活着,觉得孩子也这样生活是理所当然。
看到这里,内心更是愈发沉重。
少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不愿被一成不变的生活和秩序绑架,而他最亲近的人却恰恰是摧毁他的梦想的人。
希望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清楚一点: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养育了儿女,恩情深重,但这不能成为 “绑架”孩子的筹码。
影片的最后,少年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彷徨,没有出路,也不知回去之后该如何选择。
我们不知道他最后的选择,就像我们不清楚自己的未来一样。
但,只要我们还拥有着少年的倔强和希冀,我们就会一直在路上。
这个电影我觉得可以用真实二字来形容。
在手法表现上真实,在剧情上真实,这种延边风情真实。
在剧中,不管是开头那个“小胖”在车上的笑容,还是美甲店女孩所唱的韩文歌,或是男主向父亲要钱去韩国的眼神,都可以看出在延边的少年群体都渴望离开这个地方去往异国他乡。
这其中想去韩国的所有人都真正喜欢韩国文化才向往的吗,或许不是,他们只是要逃离这个延边小镇而已。
美甲店的女孩不懂韩国文化,只会唱两句韩国歌词,男主不懂女团,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外国文化,只是讨厌自己的小城市而已。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的有三点。
一是社会风气,当这个小镇大多数人都离开的时候,少部分人也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这就是恶性循环,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离开小镇。
二是,父母的教育欠缺。
影片一开始就是孩子找自己的父亲,最后发现父亲喝多了,可以看见父亲对孩子管教极其松散,是一种放任的姿态,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入歧途。
三是,孩子自己没有上进心。
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不在学校学习,整体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骑个摩托车满世界转,这种少年又怎么会想建设自己的家乡,改善周围环境,只能受别人引导,有去异国他乡的想法。
这种在延边少年身边发生的情况,正是现在延边小城无法发展起来的弊病所在,人才的外流,年轻血液的外流,让城市陷入恶性循环。
累了,这都什么趣味啊,太幼稚了
导演的戏瘾还挺大
4.5 真的拍得很不错 对于情感的刻画与捕捉相当的准确生动和敏锐
学生作业量产版剧本。不是找爹就是找爹的情人 怀疑90后导演都命里缺爹
有后来《野马分鬃》那个感觉,不过演员显得有些僵。
5.0 的确只是习作,游乐园秋千那段不错,但多数段落情绪抓的还是僵。
很有质感 电影感很强
呃
可见未来大师之形
故事、调度、镜头、演技都一般啊
我看了个寂寞
戛纳的水平我看不懂。两星半
?
7
不知所云,在B站看的,有的弹幕还强行解读一样,身份认同缺失,想去韩国去不了的屁大点事,整得天塌了一样……好作品不一定拿奖,拿奖不一定好作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听说我魏哥本来打算拍个机车穿过中朝边境的镜头?6
多年前看过,又重看。固定镜头,用光,景别,跟拍(车内)。
看了篇影评,选取了延边的少年充满隐喻的一天
补标,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