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27 天堂电影院 既是lgbt影片也是青春期的书写,个人认为导演是借主角的trans过程写青春期的“生长痛”,每个人的青春期其实就这几件事:寻找自己和属于自己的群体,保持独立的同时让自己融入集体,在事业上努力但有起有落,和家人有冲突但又能相互理解(但这个开明支持且有经济支撑的父亲在现实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最后一剪刀剪下去的不仅是生殖器,是那个她不想要的自己,她等不及了,就像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期盼的那样“能不能快快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然后寄托在某件事上,比如成绩好了、会化妆了,就会成为更成熟的自己,因为想要催熟自己误入歧途的故事并不少见,正如Lara她等不及什么身心健康然后慢慢手术让自己走向成熟,她先是通过伪装然后对自己下狠手让自己迅速成熟,那些说着“要好好享受这段时光,享受当下,把握青春期”的人,真的有能力享受自己的青春期吗?
电影大多在几个场景里重复,家,医院,练舞室,练舞室的厕所。
家里面有两个样子的她,一个是站在镜子前的她,一个是面对爸爸和弟弟的她。
她真的有一个好好好好的爸爸,我甚至想象不出来他还有办法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只有在爸爸和弟弟前,她才笑得最真心。
爸爸从内心到言行都在将她作为女性对待,医生团队永远耐心小心对待她的身体和心理,练舞室的老师真心帮助,不断鼓励她的梦想。
但是所有这些加起来都还不够可以让她开心多过难过,亲戚和弟弟偶尔无心又大声地把她指作“他”,练舞室的同学对她偶尔的讨论,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看着镜子时对自己的审视。
我能感同身受她的大多数惶恐,甚至那群练舞的朋友逼迫到墙角用各种“正当”理由逼她给她们看裸体时她的颤抖和强颜欢笑我也真的知道。
并且一定还有注射荷尔蒙导致的心理变化是我难以想象的。
她的生活全都指望着那一场手术,在此之前她都是行尸走肉。
爸爸和医生都问过她有没有喜欢的人,她说不愿意用现在的身体做任何事,可是荷尔蒙带来的反应是自发性的,对性和爱的需求挡不住,去找那个男生只带来了更多矛盾。
她打那个急救电话的时候就让我全身一颤,猜到她想要干什么,想着为什么不能再等等,或者再和医生商讨。
不过我们其实都应该知道也体会过,在个体层面的讨论,生命和健康并不一直是最重要的东西。
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自我审视一定是被社会凝视与规劝的结果,如果没有人意识到她下身的凸起以及胸部的平坦让她less than a woman,那么她还会甘愿感染也要把下身缠紧,以及做出最后那样的选择吗?
不过可能这又要涉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好久以前在豆瓣看了一场关于MTF影响生理性别女性权益的讨论,大家摆出社会学的各种理论长篇大论,可是真是我见过最暴力的讨论。
爸爸和Lara演得都太好了。
現在已經是21世紀,變性能夠被大眾所接受,所以女孩們可以不帶歧視的邀請拉娜一起洗澡。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總有好奇心,當拉娜被要求看生殖器的那一刻,她應該就已經有了不等待手術,想要自行剪掉生殖器的想法。
拉娜說自己也許喜歡女孩,一直說自己很好,說沒有問題。
其實她不好,也喜歡男孩,心裡裝著許多事,拼命跳芭蕾,也許不是真的熱愛,或許只是想做一個真正的女孩。
全片基本使用近景拍攝,即使是跳芭蕾舞時。
對話也不見正反打,最多用拉鏡,晃鏡突出少女內心的慌亂和悸動。
這部電影讓我思考,假如我的身邊出現這樣一個人,我應該如何對待她,而身邊的人又會怎麼樣對待她? 或許假如我就是那個女孩,我會怎麼想? 電影沒有特別表現出歧視或者太過於衝突的場面,但一股淡淡的悲傷始終貫穿在其中。
拉娜欲言又止想向父親開口時我幾度落淚,回憶起青春期時想向父母傾訴煩惱時的感受,現在想來好像沒有多大事,但當時脆弱敏感,對周圍的一切都想要得到他人的喜歡,特別是同齡人。
它講述的不僅是變性人這個個體,它也講述了每個人的青春。
我們或多或少從中都會有些共鳴,年少的情竇初開,內心的憂慮思愁。
連有時想哭都不知道是為何。
我們不想做特殊被別人當做異類,又想和別人不一樣成為最特別的那一個,所以焦慮不安,不知自己是誰,不知該愛誰,誰會愛我。
好的影片评判有很多种而大部分能出彩的则是导演深知在什么戏段里面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什么信息的把控能力本片即是如此,纵使能感觉画面上是以摄影为主导但不妨碍本片故事以及每一场戏与戏给到人的感受力,厉害的则是根本就不需要过大的外部戏剧冲突来填充剧本的空洞因为题材以及场的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冲突,需要的是补抓一位极佳的演员在空间中的一切情绪呈现出来就能击破观众。
与后作亲密几乎一致的叙事结构“重复的呈现角色的生活空间逐渐做出变化”不过更喜欢本片直观对身体这一大元素的不断放大,从开头在私密空间厕所撕开包裹这一下我们就能感受到直观的生理疼痛引发情绪,而本片几乎每一场戏都做到对该主题的传述。
所以直到最后那个意料之外的决定才能让我们引发如此震裂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感。
关于主题导演找到了真切关心lgbt的核心“身体认可=性别认可?
”在这个点上不断的让主角内耗,而最后的决定更是把当下所谓的“骄傲”撕成碎片
作为影坛的90后新秀导演,卢卡斯·德霍特凭借第二部作品《亲密》直接晋升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摘得评审团大奖,跃升为戛纳新晋嫡系,可谓风头无两。
本片即将于11月1日在法国上映,并正式代表比利时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卢卡斯·德霍特而回顾德霍特的长片首作《女孩》,仍旧要赞叹于他技惊四座的影像创作才华。
《女孩》曾入选2018年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获得金摄影机奖、一种关注单元最佳演员、费比西奖一种关注单元奖、酷儿棕榈奖在内的四项大奖,还代表比利时角逐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女孩》影片《女孩》根据变性舞者诺拉·蒙塞库尔的故事改编而成,十五岁的劳拉参加了芭蕾舞班,由于从来没有穿过芭蕾舞鞋,加上错过了学芭蕾舞的最佳年纪,因此她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一方面男儿身的劳拉对自我的性别认知是女生,在开明父亲的陪伴下,她接受了医院的荷尔蒙治疗,待到成年以后就做变性手术。
另一方面,劳拉急切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者,但在长时间的高压训练下,她遭遇了同学似有似无的排挤和霸凌,有心仪的男生却无法直接表达,加上她的身体在服用雌性激素后依旧没有明显变化,多重焦虑与压力让劳拉最终选择亲手剪掉自己的生殖器,彻底去男性化。
上为《撞见》剧照;下为《女孩》剧照其实德霍特早在之前的短片《撞见》中就有过类似议题讨论,其中涉及到芭蕾舞题材、变性群体和自我身份认同等等。
而影片《女孩》有别于传统的剧作结构,更像是欧洲艺术电影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也有意减少过分抓马的戏剧性段落。
它的主线非常简单——劳拉慢慢学会芭蕾舞并登台出演的过程,而重点被隐匿于导演德霍特设置的副线之中,即劳拉对自我性别的认知问题,在成年完成变性手术之前,她正面临着身体发育的尴尬,与同学相处的不适以及遇到心仪男生的惶恐和局促。
因为劳拉还未成年,她一直等待着成年礼的到来,然后通过变性手术来完成自己的性别蜕变。
但激素治疗效果赶不上劳拉身体发育的速度,所以她自行决定加倍服用雌性激素来改变身体机能。
相比其他同学,劳拉15岁才开始穿上芭蕾舞鞋接受日常训练,加上男性的骨骼结构让她在“成为真正的芭蕾舞者”这条路上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功夫,譬如脚趾头常有淤血,跳舞时需要用胶带缠住自己的生殖器,排练期间不方便上厕所而只在下课后才大量喝水……然而也是因为这一系列反常规、高强度的训练,劳拉的身体也对她发出了警告,她在一次演出结束后晕厥在后台。
对劳拉来说,她的男性之躯缺少女性身体的柔韧性,因而需要增强足部力量,高强度的训练让她顺利地通过了芭蕾舞学校为期八周的审核期,艰难地度过了从心灵到身体的疼痛旅程。
不想成为任何人的榜样的劳拉,只想成为一名女孩,成为她自己,她想要达成的并非是多么宏大的理想,也不是别人对她的羡慕与推崇,而是一个自我认可的全新的劳拉。
在劳拉送弟弟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站在教室门口问劳拉“你是她姐姐吗?
”就这样一句日常的问候,在劳拉心中却激起了层层涟漪,在她看来,无论是缘于形象上的误认,又或者是出于一种尊重,总之这一句问候让她感受到来自老师对她女性身份的肯定,这也成为影片中劳拉为数不多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时刻。
《女孩》并未聚焦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压力,这也是诸多影评人集中谈论到的一点。
这样的成长叙事似乎更可能发生在诸如比利时等欧洲发达国家,开明的家长会不余遗力地支持孩子的选择,正如劳拉父亲的回应一样:“可你就是个女孩。
”此外,芭蕾舞老师会鼓励劳拉去尝试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医生也建议劳拉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学校的其他老师出于对劳拉的支持和对其他同学的尊重,会以一个不伤害劳拉自尊心的方式来询问同学是否愿意与她共用一个更衣室。
值得一提的是,《女孩》没有以一种猎奇和刻意的眼光审视劳拉的生活,即表现一个变性者所谓的苦难。
更为克制的是,影片没有放大同伴对劳拉的取笑和好奇,而是将这种潜意识的“对抗属性”还原为一种普遍反应,譬如有人换了一个新发型,群体对个人身体结构的好奇等等,从而消解了变性者所面对压力的特殊性,并使之进化为一个人必然需要应对的社交困惑。
另外,当观众还在犹疑的时候,影片并未回避劳拉生活的窘迫境况,而是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劳拉的生殖器,因为在导演德霍特看来,这并不是一种情色剥削,这就是劳拉日常需要面临和解决的烦恼。
某种程度上说,人并非是完全自由的,既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环境,也不能决定自己的父母是谁,更不能决定自己的性别,因此,在“上帝造人失误”的情况之下,劳拉需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一个勇敢的决定来面对内心真实的自己,于是在一切都来得迫切之时,劳拉动手割下了自己的男性器官,一阵痛苦的嚎叫声传来,震惊了观看这部电影的所有人。
学者戴锦华在「山一说:女性与电影」论坛中提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女性解放绝不可能由女性独自完成。
”相应的,变性者的生存状况绝不仅关乎变性者自身,而更加依托于TA们所处的现实环境。
一个把文明作为基线的国家,无需再刻意强调女性做自己的重要性,更应该将之深化为一种习以为常的共识与社会现象。
与此同时,戴锦华还强调“女性主义”不是“女人主义”,一方面她拒绝把女性议题,或者女性主义议题限定在女性、女性生命与女性身体上,而《女孩》的主角劳拉正是摆脱了这些附属的标签,一个自由的个体,不会因为自己出生时的性别而限制自己的可能性,她们不必选择迎合社会对她们的天然想象,不必为公众的偏见而做出妥协。
导演德霍特能够在优秀青年导演林立的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脱颖而出,凭借的是他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细腻的情感把控,对劳拉微妙的身心变化处理得游刃有余。
他既没有初入影坛的生疏,也暂未显现出老练的匠气。
德霍特在他的新作《亲密》中以非常准确的情感切入两个孩子私密又美好的夏日时光。
《亲密》是一部讲述暧昧友谊的青春电影,少年情愫,亲密关系,当旁人的猜忌介入,两个纯真的男孩不得不分道扬镳。
欢聚首,爱别离,一场悲剧让他们不得不面对成长之阵痛,续写一段青春残酷物语。
《亲密》评价一位青年导演是否足够优秀,他们的第二部作品往往会是一个关键的评价标准和参考。
德霍特的《亲密》显然没有延续他熟悉的边缘群体,而是敢于尝试新的领域,不变的依旧是他沉稳的影像、细腻的情感处理方式,这也让观众更加期待看到《亲密》,以及导演德霍特未来的发展前景。
ELEVEN FILMAG撰稿|阿do排版|鹿川少女审核|NAMU
上帝给了劳拉美丽的脸庞和高挑纤细的身体,却让劳拉拥有一副男人的生殖器,这可能是上帝给劳拉开的一场玩笑。
在人群中款款走出时,考拉仿佛天女下凡,美丽得让人移不开眼睛,舞蹈室里劳拉的舞姿也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变得优秀,更优秀。
可是同舞蹈室的女孩们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起哄看劳拉的身体和对性的渴望荷尔蒙让劳拉特别特别成为生理意义上的女孩 ,所以他的心理生理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所幸开明和无条件爱劳拉的爸爸和弟弟一直陪伴在劳拉身边,让劳拉对抗造物主旨意的行为更加勇敢和迫切。
天公不作美,劳拉变性手术因为心理原因和生殖器感染而一再推后,劳拉很迫切,很渴望,很难过,无法跟任何人诉说痛苦,一天又一天,劳拉在一个爸爸和弟弟出门的日子里拨通了医院的电话,并且自行用冰块和剪刀完成那个让自己变成女孩的手术。
LGBT人群的苦恼远不止于此,他们除了在社会上收到异样的眼光,生活中无法解决的困难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请你不要去好奇关于他的特别点,而是给他更多更多的爱和关心。
以芭蕾作为切入点很好,用男性的身体来练习女舞者的足尖技巧,而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和她为了成为女性而忍受的身心疼痛相互映照。
当其他人可以享受闲暇时她不得不继续进行大量练习以打破身体带来的阻碍,大量的独自练习场面也说明了这只能是她一个人的对抗,而她的对话镜头大多画框都只框住她自己,也说明了外人无法给她提供帮助。
而影像的先天优势在这部电影里也发挥得很好,无需特别的描画,仅仅是拍摄下来,就能感受到她男性身体的力量感,这种无法割离开的身份,不是一把剪刀就可以剪掉的了。
而最后剪除的长镜头,镜头始终比拉娜本人的动作缓慢,直到她进入房间才缓缓跟上她,并且让她背对镜头完成了这场戏,这似乎是说观众无法再通过镜头来深入她内心的感受,这种身体上的疼痛是因为更大的心理疼痛凝练而成,感同身受在这一刻不再可能。
另外戏剧冲突不选择常见的外界对她的反复伤害而推动剧情,更多的是她个人的内心痛苦的渐进而推动,唯一一次外界伤害是被女孩们要求看看雕,但能感觉到女孩们或许不是出自完全的排外和恶意,剧作手法和拍摄所呈现的都指向了人物的内心,比较统一。
最后她的女性面貌,是在经历了所有痛苦之后才能呈现。
另外后面就没有心理指导的戏了,对于更加弱势的跨性别群体,通常的心理指导很难起到多少作用。
更不用提对一个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讲,通常的情感也不再适用,她不仅不知道自己喜欢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已经艰难,还要面对更多其他的迷惑,这实在是过于复杂的考验,更不用提她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最后这部电影有大量的对镜子和镜像的应用,有一些是拉娜对自己男性身体的审视,以芭蕾舞作为切入点的巧妙也又一次呈现出来,舞者需要用镜子来纠正自己的动作,而拉娜则凝视着自己无法纠正的躯体越来越绝望。
在最后镜像模糊或许说明了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和迷惑,以及可能面临的更多伤害。
最最后,父亲虽然一直支持她,但根本还是把她当男孩,每一次进她的卧室都不敲门,这对她又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观影中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主角才16岁!
所有片中表现出的冷静,克制,隐忍,放在这个年纪前提下都太过度了。
也正因为这样,也更让人心疼。
就像每一个旋转中逼近的特写都预示着一点点接近体能底线的摔倒。
整片最大的张力,就在于时刻让观众都处在期待她好,和潜意识里明知不可避免的悲剧中拉扯。
就像那颗椅子底下只有观众能看到,并且知道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揪心,但仍有一丝希望在,所以更是欲罢不能。
只有在练习芭蕾和医院有关的情节中,还有泳池里,(泳池紧接着)是和芭蕾服一样纯净的天蓝;房间里,生日聚会,男孩家都是浓的化不开的橘红,前者单纯简单,是心之所向,后者,是不愿深陷又无法摆脱的现实。
所以当舞台变成深蓝时,也预示着纯净被混沌的侵蚀。
坐在舞台下的劳拉眼神表明了一切,失去芭蕾,也失去通过医学手段变成女生的希望(尽管是暂时的),她只好通过自己的手段,不冷静一次,爆发一次。
最后一次抱着弟弟入眠,暴风雨前的宁静,终点即将来临。
谁又忍心对她生气……最后,作为处女座,真想为导演和主角都大喊三声Bravo!
Bravo!!
Bravo!!!
甫一开始,我的确对于导演卢卡斯·东特(Lukas Dhont)的关注大于电影《女孩》(Girl)本身。
当105分钟的电影走完;从倒数第二幕的哗然,来到最后一幕的重拾自信,《女孩》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名住在“男孩”身体里的美丽女孩,如何焦虑地想获得社会与同侪间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体先天的劣势下,又如何以“超龄”之姿进入芭蕾舞蹈学院;仅仅一步之遥,她就能实现“作为”一位女孩的梦想,以精湛舞姿昂首站立于舞台。
尽管“力”与“美”,“舞蹈”与“肢体”,经常能超越性别的界限,臻至一种平衡与完美的境界;可现实却是无比丑陋。
即便置身于21世纪医学科技发达,身心治疗完备的现代社会,仍存在着某种歧视与模糊地带。
有人说,性别认同障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病征。
而赖以支撑此“平等”价值的条件则唯有“爱”;特别是来自亲情的抚慰。
我们或许还记得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里Elio开明的父亲;侃侃而谈的引导角色。
在《女孩》里,同样有着这么一位开明而出色的父职角色。
舆论往往皆围绕于事件(即主角)本身,鲜少洞悉“支持者”的角色。
卢卡斯·东特(Lukas Dhont)的《女孩》,很大程度在重新建立起这样的角色。
Lara身心所面临的种种竞争与挑战,青春期情窦初开的迷惘与自我怀疑;“认同”并非问题的唯一症结,而是“钥匙”。
身体或许仍能透过医学手术达到预期的结果,可心理的却如同一本芭蕾舞剧;时间、体力、煎熬与学习,几乎是所有Lara这个角色,所必须克服的自我矛盾。
而这样的矛盾在常人看来,难以有切肤之痛;也几乎说明了这个社会如实上演的种种歧视与性别认同障碍。
《女孩》在一场不公平的竞赛中,所扮演的则非一个“榜样”。
如Lara对父亲说的:“我不想成为一个榜样,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
”Lara在面对这个畸形的社会价值观时,最需要的其实只是“支持”;而往往却最困难,来自一个个家庭。
这正是为什么导演卢卡斯·东特说:“我想谈人与身体的关系,同时谈到了父子的关系。
”
作为一个家境不错、父亲和家人十分支持、学校老师也很照顾、能够接受到完备的医学和心理治疗的跨性别者,Lara似乎已经很幸运了,整部影片看下来没有特别大的震撼,我觉得是因为跨性别者的这些问题是深入日常的,我一直觉得没有与ta们同样的身份就永远也感同身受不到ta们的处境,就像一些评论说最后Lara的举动很愚蠢,她应该耐着性子等待手术,但是没有跨性别的身份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她对原本身体的极度厌恶和对女性身体的迫切渴望。
拍摄跨性别影片或是关注跨性别问题,好像ta们的性别认同一直是最重要的焦点,怎样厌恶自己的身体、怎样希望别人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同——Lara只是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正常的普通的女孩儿,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
在观看涉及到跨性别的影视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来自同性或异性的审视和歧视,在这部影片中Lara遭到了同性的审视:被要求脱掉裤子。
我们看到即使在如此开明包容的学校里,女生们仍然不能尊重Lara的身体,在明确知道她的性别认同就是女性之后。
而身体对于Lara来说就是最重要敏感的东西。
面对同性的审视Lara作出的回应最后是顺从的,她脱下了裤子。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场景中,即便都是“女孩儿”,但Lara是处于一个被凝视的异类的弱势的他者地位。
这一集体审视的场景让我想起《乐土》中的跨性别者Biba,她也受到了男舞伴背地里的集体嘲讽,但她的回应是反抗式的,因此也让那些男舞伴的猖狂衰弱下来。
两场歧视的着眼点都在跨性别者的生殖器上,一边是女性的审视,一边是男性的审视,而作为回应,一边是偏向传统女性气质的顺从,一边是偏向传统男性气质的反抗。
这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人物性格的不同,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年龄、经历的不同(Lara处于青少年期,内心还很敏感,且经历的歧视或许不多,Biba已经在外磨砺出了保护自己的尖锐爪牙)。
两位未完成手术的跨性别者不论身处女性还是男性中都是多了那“第三条腿”的异类,即使她们知道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想成为的自己、认同自己认同的性别,但外界对她们身份认同的尊重和肯定依旧是她们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亲人支持医疗到位,剩下这么多麻烦你好好配合不就完了嘛,非要把荷兰女孩作成丹麦女孩,剧情就是个瓜皮
一股几近于纪录片的真实感,拉拉的整个心理状态都巧妙地被展现,青春期的懵懂、敏感、对爱情的试探以及来自周边人的无形压力,都让最后男孩自宫的行为来的那么自然,毕竟还是个孩子,渴望100%变成女孩的孩子。而他女性化的举手投足绝对不是演出来的,他就是她!
题材是很吸引我的 但对于我来说片子略显无聊 舞蹈的镜头太晃了 中间能感受到大概是想晃出lara不安和焦虑的感觉 但还是看着晕 导演也太帅了吧 男主也很惊喜 一颦一笑都好入戏 和小雀斑有的一拼 爸爸也是暖心的爸爸 能想象的到那种性别错乱的难受 身为父母 怎么去关爱真的也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别海报吸引,剧情关注这个群体,内心身体真实的展现。配乐不错,剧情少了份高潮。
曾以为《女孩》是部L女同电影,观影时才知晓这又是T跨性别者电影。虽然在看过的跨性别者电影中,就正能量程度而言,不及我心中最温馨的《人生密密缝》,但《女孩》的故事没有像《只是查理》《普通女人》《阿莉芙》《丹麦女孩》《迷恋荷尔蒙》等作品那样出现「不被家人接受、被歧视乃至殴打、不幸结局……」的情节还挺难得。不过,看到Lara自残的戏份我还是“疼”出了眼泪,她只是想做一个普通的女孩,但过程中却承受着很多事与愿违的痛苦。好在最后导演给的是“破茧成蝶”的光明结尾。
不认同本片价值观。亲人支持你,社会接纳你,医生成全你,你却因为自己的心理负担给身边的人造成这么大的麻烦,最后那个微笑是自信?明明是任性!镜头的使用也有重复与拖沓之嫌。给表演加一星。
脚踩Stephen Dunn,手攀Xavier Dolan,拳打Dustin Black
2.5
勉强及格。15岁,正在接受荷尔蒙治疗准备接受变性手术的芭蕾少年(然而在外形上基本是女孩了),被周遭的人激起内心各种涟漪。这个题材本身是有趣的,以非常私人化的角度,在医疗、学校、家庭诸空间内编排了不少看点:老师让主角闭眼后询问其他女生是否愿跟他分享更衣室,比利时医疗系统对主角从心理疏导到手术安排上的帮助,父亲闯进他房间时的尴尬,这一切都构建在主角这样一个用胶带藏匿下体的性别认知障碍少年身上,不只有话题性,材料的准备上也是有诚意的。影像风格也很私人,主角经常处于密闭而色调暧昧声音稀薄的空间,身体的展示也毫无遮掩(男主彼时才16岁)。剧情比较淡然,但场景的勾连紧密,比如在医院问完手术细节,接着就是泳池水里拍摄女同学们臀部的镜头,以及被女同学霸凌而自曝下体。贯穿全片的学芭蕾有点莫名其妙,看不到角色动机
。。。。这种力度的支持你还要玩假笑谜语人我只能假设童年创伤很严重
身为男人却渴望成为女人 又是梳小辫 又是穿女装 最后着急变性自宫了 但是你能说这种勇气是可嘉的吗?
象征性别身份的舞鞋能否接纳以及支撑《女孩》的身体对于她自己意义重大。社会与家庭对于 “他” 的转变表现出足够的宽容与耐心,然而这些积极的外部力量却无法传递到那些《普通女人》的身体里。真正的阻碍来自她们早已成型的心理。德霍特理性而克制地向我们展示她伴随疼痛的裸体,却无法脱下自己固化的眼界。结果女主角从始至终都在用一种男性的目光来衡量自身的变化,镜中的自己到底是男是女最终她自己也分辨不清。这也是她无法融入到集体获得认同和尊重的根本原因。
剧本不错,导演擅于抓住演员的情绪,其实技法上还是欠缺的,并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导演独有的东西。[B-]
有这么理解的父亲,这么开明的亲朋和老师,这女孩真的太不懂事了。
心本是女娇娥,奈何身是男儿郎... ...
角色很有说服力
很难得见到lgbt题材主人公是个如此寡言少语而内敛的形象,认真生活努力追求的人值得被爱和被尊重。
惊艳的处女作。叙事方式很自然,情感表达极其细腻,张力十足。舞蹈课场景有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急促的弦乐配乐烘托角色内心的紧张感。最后一段排练更是达到了情绪和tension的顶点。主角演员是一位有雌雄同体美的男舞者,非常适合这个角色,少女的举止神态说话方式都演得很到位。即使有医生和家人的支持,trans的变性历程也好难。结尾太锥心。
可以理解尊重,但不能认同宣扬。又是只表现状态,缺乏足够有效叙事的文艺片。反复停留在芭蕾舞练习、镜前凝视裸露平坦的上身,重复着不能接受自我的焦虑。至少从影片里,没有看到外界的异样眼光,纯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扰,进而发展到伤害身体的地步。结尾的方式是不值得鼓励的。
疼痛无声,不管是练习芭蕾舞的脚尖还是冰镇后剪除的海绵体,又或者是性别过渡阶段的自我认同,但Ta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让人忍不住怜爱)。少有如此体认而耐心的父亲,两场和睦的家庭宴会使得全片升温,电梯中遇见尝试爱慕的男孩段落增添了不少浪漫(这条线如果更绵长一些就好了)。这种当代现实主义(电影学有无名词?)拍法愈发纯熟,跟拍和剪辑都点到为止,最小戏剧化,最大生活流。预测此种风格逐渐会蔓延到国内(至少目前还没见着)。扬起修长的脖颈,短发披肩,从容自信穿过地铁通道:今年见过最美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