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我在影院一直发出的声音(无声的)看完和旁边的朋友买了明天的票,一定有更多细节等待探索!
我对无名有很高的期待,导演和演员的阵容就很吸引人,再加上谍战的题材,看完梁朝伟和王一博的打戏预告就无需多言了,最后程耳确实没让我失望。
在大银幕上看程耳的作品非常享受,每一帧的画面都让人赞叹,故事像一颗花苞,闻到了香气,但要观察着,等它绽放开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奇丽。
看完了,终于知道为什么科长要给无名取英文名 hidden blade了,反转的很牛逼,值得二刷,意犹未尽,画面精致,强迫症看了都舒服,梁朝伟每一个表情都值得玩味,程耳拍女性角色果然很美,王一博表现太令人惊喜了,角色也很复杂,到最后一刻还在感叹,剧情牛啊!好看,还会在刷看看有没有漏掉的细节!
相比《边境风云》的略显稚嫩和《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叙事上的略有不足,程耳七年磨一剑的《无名》保留了这位导演所有的优点:唯美却冲突的画面、对复杂人性的探讨、服道化精细到每一根头发丝的精良制作……此外风格更纯熟、每一处细节和伏笔更经得起推敲。
梁生和迅哥的表演依然很稳,黄老师大鹏哥王传君江疏影张静仪都展示了不同的一面。
值得提到的是另一位男主演王一博,这位流量明星第一部走进观众视野的电影,真的让人刮目相看,表演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每一个微表情、每一个眼神都很到位并且出人意料,观看影片的时候会忘了他是一个“爱豆”,他就是那个时代下蓬勃但压抑的人物,角色魅力爆棚。
其实看完《无名》就明白,程耳本次一改以往低调的宣传风格,不仅高调宣传,更不吝于赞美自己的电影和自己一手调教出的新人演员,完全是因为《无名》值得,“不好的电影我是不会向大家推荐的”;“尊重观众”、“恭喜王一博转型成功”……这位话不多甚至有点社恐的导演真诚得可爱。
谁看谁后悔。。。
我买的时候只剩第一排的票,然后剧情那种叙事手法我真的很难看进去,一堆没什么意义的对白,梁朝伟表现中规中矩没什么惊喜,,但是王一博,我看预告的时候以为还不错,但是大荧幕上看完整的真的不一样,这哥就不能好好把脸消肿再演吗?
并且他很呆演技很拉胯。。。。
本来第一排就头晕,更加雪上加霜(对了我是冲着梁朝伟去的,现在觉得他烂片率越来越高了。。。
滤镜稀碎。。。
)
《无名》几乎是近来最让人有讨论欲望的电影了吧,不说超质感画面,成功的故事框架,布局独特的故事线索,只是其中隐喻那一部分,就够我们分析很久,沉浸很久。
比如关于食物的隐喻,影片中出现了蒸排骨、呛虾、拿破仑。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象征情节,便是分享食物,尤其是分享同一个(份)食物,代表着分享和和平,好像是一种结盟的默契——我们掰开了同一个面包,就不会掰开对方的脑袋。
但是这部一开始,王一博和王传君吃早餐,王传君点了蒸排骨,被王一博吃掉了大半,后来的车上,王传君一直在抱怨这件事,并且说“你知道什么是早餐吗?
早餐就是自己点自己的”,不愿分享的意愿非常明显,这也预示了两人立场不同和最终对决的那一幕。
有人问为什么王传君扮演的角色S了,其实,他必须死,他和王一博的角色,一同杀戮,一同休闲,一同吃饭,偶尔聊天,他们的不同结局,才能给观众看不同选择者的不同出路,也是导演和观众一起探讨主角出路的一种方式。
而影片中多次吃饭的情节,且多以森博之为主,也在呼应汪伪和日方试图在缔造“和平”,但是这和平是虚假的,当你不想演下去,就可以提前离席,所以梁朝伟提前离席。
也在表明他彻底自掀身份。
几人吃饭,森博之永远是吃得最多最自如的一个,他觉得自己是这桌的主人,用虚假的“和平”做借口,没有心理压力的和这些人勾结,欺负他们的同胞,和这部戏的其他情节一起表明他们的嚣张。
王一博多次和森博之单独吃饭,而在多人饭桌上吃得很少,给森博之传递的感觉便是可以和他达成私下的投诚和交易,这也是他最后成功的原因。
饭桌上多次出现呛虾,有没有人觉得,呛虾和井下的劳工很像?
在红酒或是水泥中,还有活气,但是死是必然结局,虾还在挣扎,可是那些劳工只是静默着,其中一个人还捻着佛珠,真的很悲怆,而另一方面,呛虾和汪精卫死后的特务部也很像,只是他们比劳工挣扎得更剧烈,有人还在侥幸,森博之觉得自己无论去哪,哪怕是战俘都会被优待;有人布局,比如大鹏知道这个组织迟早取消,怕人多口杂的泄密,于是安排王传君和王一博自相残杀;梁朝伟迫不得已暴露后,把自己做成一张弓,射出最利的箭,最利的箭完成了任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影片最后王一博在香港吃呛虾的时候,真的让人触动,他和他的同胞不再任人鱼肉,不再是挣扎在死局里的呛虾,他们独立、自由,这时候咔哧咔哧的吃掉那些虾子,是解脱、是自由,也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我很喜欢拿破仑,很甜蜜的食物,充足的糖分和美好的口感,可以给人以最大的慰藉,影片中的真夫妻梁朝伟和周迅,用拿破仑传递消息,感觉有充足的信任和沉重的浪漫,而梁朝伟为了保护周迅和其他秘密,被迫暴露,和王一博凶狠缠斗,非常有魅力。
梁影帝鲜少有这么“正”的角色吧,这些道具和情节结合一起,会让人自然而然的把斗争、牺牲和牺牲后换来的美好,联系到个人身上,更加感人。
关于土地的隐喻。
说这个之前说一下梁朝伟和王一博的形象转换。
在片子开头广州被轰炸的时候,梁朝伟是劳工的身份和面庞,在防空洞中沉郁凝视外边,然后镜头一转他衣冠楚楚的去斡旋于特务之间。
而王一博出场便是衣冠楚楚的特务,但是一切结束后的香港,他穿着夹克,是很普通的市民装束。
这可以看做是,战争让普通人离开他们普通的生活投入战斗,而无数人希望的战争结束不过是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也在昭示山河破碎必然身世浮沉,而梁朝伟和王一博都不是软弱的人,所以有着投入战斗的决绝,也有着回归普通的幸运。
但是有的人没有办法回归,比如软弱的张先生,凶残的森博之。
有趣的是,黄磊和森博之都提到过自己的土地,他们对自己的土地充满向往,但是一个是需要他人付出惨重代价才可以回归,一个是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想要隐匿到自己的土地上,必然有人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梁朝伟对黄磊的提问,和最后王一博对森博之的对话有某种相似之处,两人都非常的淡定,梁朝伟微笑着,循循善诱,王一博说你让我想一想,然后点燃一支烟,虽然两人心中都是坚定的锄奸念头,又有些不同,梁朝伟是淡定的,甚至会让人临死都如沐春风,一击得手。
王一博是邪气的,他青筋暴起,他说等等的时候,你会觉得,经年压抑的仇恨在他的心中冲撞而出,当他不再伪装,对于森博之来说,他就是恶魔。
同样的锄奸行动,梁朝伟演得更像“我是来度你的”,而森博之没有被度的价值和必要,所以他必须死得恐惧而狼狈,死后也要谢罪的姿势。
他们多次提及自己家乡的土地,无论是被伤害的和给予伤害的,综合影片中多次的俯视这片土地的视角,有人在保护这片土地,有人在造下满身罪孽后想要无辜的隐匿到自己的土地,这两者必然不可共存,影片的这一段,尤其王一博对森博之说的话,我真的是血液凝固,不先透露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影片中还有一点关键道具:报纸、旗帜、领带周迅和梁朝伟潜伏多年,他们送出的情报当然不止一次,但是在影片中有迹可循的,我感觉是森博之说出德对俄宣战后,梁朝伟的眼神,和后来的拿破仑蛋糕,可以看出这里梁朝伟赶在第一时间送出了这份情报,因为当时延安和苏联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这份情报至关重要。
然后多日后,镜头一转,拍到报纸上刊登出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的消息,这个镜头语言应该就是在呼应前边的拿破仑传递吧。
报纸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王传君杀害了张婧仪后,故意把报纸扔到王一博可以看到的地方,于是开始了他们二人的试探和拉扯。
报纸第三次关键性出现,是刊登了大鹏的死讯,明示了这位骑墙派的结局。
关于大鹏的画面,有一个非常的有象征意义,就是大鹏站在两面旗帜中间,画面简洁而有冲突感,站在旗帜接缝处的大鹏,骑墙的身份呼之欲出。
王一博的领带多次出现,这里抱歉一下,我暂时没有二刷的条件,所以需要稍后写一写。
最后说一下关于片名的隐喻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早早的注意到,整部片子,中国人大部分是没有名字的,而日本人,比如森博之这种重要角色,是有名字的。
我觉得这代表导演的一种思想,无名者,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是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被伤害被践踏的人,也是无数的反抗着的牺牲着的人,他们痛苦 、悲伤、沉默、反抗、狠戾,作为个人他们可以是无名的,无名的他们在创造历史。
但是加害者,必须有姓名,必须不可隐匿!
昨天坐在影院里,听王一博对森博之的那段台词,我的心里响起一个声音“反抗者可以无名,加害者不可隐匿”,后来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上一篇影评的题目,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听到的历史的回响,是我们的不可或忘。
谢谢程耳。
也希望作为导演的他,和作为演员的他们,无名可以成全名,功成可居。
我爱所有认真对待历史和电影的人们。
电影专业在读学生 简单讲讲我的看法:总结放在前面:这绝对不是一部烂片,但总感觉这部影片少了些真情实感,导演在玩一些电影语言,没有讲好故事。
如果满分是五星,我打三星,一星打给完成度,一星打给其考究的画面,一星打给其对于道具的绝佳利用。
一星扣在剧本,一星扣在人物。
丑话说前头。
1.故事的核非常简单,复杂的其实是剪辑。
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剧本需要靠剪辑来填补可看性,起码这并不是一个好剧本。
2.虽说是一部群像戏,但影片并没有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还是上面那句话,这并不是一个好剧本。
影片中太多的笔墨落在人物之间的博弈上,对于人物本身的塑造只是浅浅带过,这部影片没有给予这些孤胆英雄独特的人物弧光,他们似乎从一开始便各有各的目标,没有人真正地反水,也没有人真正地临时背叛。
王传君的角色从一开始吃早餐那里的台词就能看出他不是一个好人,王一博饰演的叶先生从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立场……看完电影以后甚至无法概括何与叶他们具体的、独特的人物形象。
如果非要圆回来的话,可能是身为间谍的他们只能隐姓埋名,个性也只能包裹在重重伪装之下吧。
由于人物形象不够鲜活,这部电影便失去了直击人心的能力,它的可看性不在于使观众共情,而在于它本身呈现的就是一块块被打乱的拼图碎片,有些人享受拼图的过程,有些人喜欢直接欣赏拼图,而这也是评论两极分化的症结所在。
3.这个片子的镜头语言在我看来是无可挑剔的,构图、灯光、色调、焦点的控制、空气中的烟尘、摄像机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都非常考究,也极具美学价值,值得回头一帧一帧拉片研究与学习。
但因为这个片子没有特别真诚的主题(或者说,比起想借电影表达什么,导演更想用这个剧本拍出什么),于是这些精妙的技法无法落在实处,很容易被批为炫技。
4.关于演员的演技,其实专业影评不会点评演员,但这部电影大咖云集,也有流量明星,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了演员身上,或是恶意,或是期待。
我个人很不喜欢看到人们评论演员多于作品本身,演员只是剧本呈现的载体,我也想引用一下我们老师说过的话:“没有差演员,只有差导演。
”当一个导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他会把控好演员的表现。
我也希望大家给电影打分、评论的时候不要带上“粉籍”、真假“路人籍”。
在一部全新的电影面前,人人都是路人,别把对演员的偏爱揉进影评里,也别把对演员的厌恶刺向作品。
陪着朋友一起来看的《无名》,还得是程耳啊,电影细节永远把控的那么到位,完全不输《色戒》《罗曼蒂克消亡史》啊!
梁生和迅哥的演技真心佩服,王一博给我蛮大惊喜的,没有让人跳戏的感觉,其余演员的表现也超好,王传君演技真没话说,张婧仪的造型都好美啊!
《无名》真的是把尊重观众记在心里啊😭,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看得出来非常用心了,这张电影票值!!!
明天继续二刷😭😭
小鲜肉的演得好吗?
很差。
但更差的是导演通篇的“刻意”。
刻意的对白、刻意的方言、刻意的镜头、刻意的色彩、刻意的叙事。
他仿佛在用这些“刻意”刻意蒙蔽观众的双眼,营造一种“伪艺术”、“伪审美”。
把讲不出好故事的责任推卸给观众的“艺术门槛”。
一个真正的好故事,最不需要的就是故弄玄虚,用大量的运镜去夸大人物或者说人体本身在影片中的作用。
一个真正的好故事是让观众毫不费力得身陷其中,不必解读,单纯欢喜。
如果给王一博的演技打分,我打一分,他未来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赶。
但我会给导演打零分,为他对电影,对艺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打零分。
看完了,这部电影是真的不错。
那个何先生和叶先生的打戏真的好激烈,在大荧幕上看真的好震撼。
无名里面吃饭的戏拍的好讲究,细节做的真的很不错。
王一博这次的表演也让我很惊喜,演的真的很不错。
叶先生和日本人的打戏让我看的好过瘾。
这两个多小时看了这么一部好的电影,很满足。
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二刷三刷,程耳的电影美学是真的很优秀。
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好的演员和导演很开心。
《无名》真的非常非常非常让我惊喜。
我认为这种片子是最适合在电影院看的。
静下心来从头看到尾,他会带着你慢慢解密,最后的惊喜感真的会让人欲罢不能,甚至会有种想刷第二、第三遍的欲望。
大家不用担心看不懂,只要你坚持看到最后,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难怪那人那时候会有这种行为,就会很兴奋,想探索更多的细节,甚至会懊恼为什么第一遍没看仔细,反正这是我目前现状的表达,仅代表个人。
电影还行超出期待 前排疯狂举起的手机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很有程耳风格的一部电影,被上海话、普通话和日语区隔开的战时上海,很有点驾驶我的车里面万尼亚舅舅的感觉。王一博演得蛮好的!胜利了,但仍有挚爱死去,她厌恶我衣冠楚楚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那句重复了两遍的“我是个软弱的人。无法适应巨变的时代”。
杨永信矫正版罗曼蒂克消亡史。
刻意风格化是个病,发病的症状是好看的,但是不能不治
结果这次不仅内容空,连结构都变成强行拗出来的了
真不好看,就梁朝伟那大概3分钟的长镜头演技炸裂,其他的就一言难尽了
以前对王一博无感,这部作品完全改观,稳稳走上了内敛的实力演技路线,期待下一部更大的情绪爆发。影片本身,从节奏到色调到运镜,都是妥妥的“慢王家卫”调调,程耳的1.75倍速镜头语言,立住个人风格了。
三星中两星给梁朝伟,一星给保持住自己审美风格的导演。扣的分在剧情,倒叙和交叉叙事其实只是在单薄的剧情多了一些形式上的复杂。罗曼蒂克我喜欢的点在于藏,一些剧情和角色经历用导演对老上海的审美还有演员演技藏住了,用叙事来回和台词藏住了。无名藏得不够,虽然能看出来尽力了但大部分人看到一半应该都能猜出吧……
梁朝伟好帅!王一博全程死鱼眼,很出戏。大家演技都好好。
什么鬼,爬
大荧幕真的太震撼了,地道的上海话一下拉回去那个年代
看过很多遍罗曼史,是我心中的经典之一,所以看到一半就猜到是程耳拍的。带着对导演喜欢的光环看完一脸懵逼,我一直以为两个小时的插叙是在铺垫最后的高潮,结果……你说他高潮了吧…高了一点…不多。总结:用极其炫技的拍摄手法和复杂的叙事逻辑来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抗日间谍故事。
拜托程导不要再沉迷于这种“把胶片剪碎再重接”的拍法了,人昆汀、诺兰是为了制造悬念,放大戏剧张力,到这部成了纯炫技和割裂观感的东西了,看的很心累
程耳,梁朝伟,周迅,为什么有个王一博??
这么简单的剧情还值得搞非线性叙事 花里胡哨不如好好琢磨故事… 每个角色都非常平面没性格 王一博演得好烂 本来想多一颗星给伟仔一点同情分 但是想到大年初一我看了个这 只想同情我自己
冲着梁朝伟和迅哥看的.实在不知道怎么评.内容稀烂(难怪没有点映.如果点映估计连这预售都没了)影片没将影帝后的实力充分发挥.而王一博和张婧仪可以说毫无演技.影片的垮多因这两人!有的时候不得不说吃电影这碗饭还是要有天赋和实力!光靠资本捧那就只能贻笑大方.给多大的荧幕丢多大的脸了…
超出我预期的好看,同样是非线性叙事,《无名》比《罗曼蒂克》更好理清故事和人物,可以看出程耳对商业片的把握更好了。确实是非常符合“悬疑”基调的一个片子,有人吐槽说谁不知道抗日故事,有什么好悬疑的,看了才知道,悬疑的点在于谁是谁,真的没想到人物关系会是这样的,给我惊喜了。/很喜欢打戏!看得我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太酸爽了!节奏安排得非常好,动静结合,层次感好,肉搏拳拳到肉,道具用得也是有意思的。/这部片子的镜头美学是程耳的水平,稳定发挥了,我好爱。看片尾发现配乐有郭思达,好惊喜,喜欢他在《你好旧时光》里写的舞台剧配乐!/最可惜的是这场观影的观众年龄段太小了,还有带家长来的,他们都坐不住,这部片子的节奏感对于开头两分钟就想知道结局的人来说肯定是慢的,希望去电影院的人能尊重电影,不要看手机了!
梁朝伟 //前期打乱顺序的安排观众会很难进入状态,直到后面顺序逐渐恢复正常以往的那些部分依次出现补充,所以如果你是安心看着会努力很难受,需要你记住所有的细节与出现过的环节。虽然如此设计有特点,但是很多都是简单重复,就是演了两遍,如果省事甚至可以直接拷贝前面的片段再剪一次。王一博和张婧仪真的好会瞪眼睛,王一博饰演的角色其实很缺少灵魂的铸造,根本看不出来他为何如此卖命,很多用力的动作设计真的很浮夸不内敛。周迅戏份很少,比江疏影还少的样子。王传君王一博黄磊是不是喝酒了拍的浮肿太严重了吧。梁生时刻在线,但不能力挽狂澜。很多声画设计是你以为要发生什么了结果什么也没有,而有的确实闷声干大事。//
啥呀,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只能通过剪辑来变得悬疑吗
我的建议是︓拍的很好下次别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