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部片子对我而言最有用的部分是学习如何平等和他人相处,我可以观察他们,然后进行模仿,我虽然不在乎讨好的人,但讨好的模式却是无意识的惯性。
我很羡慕贝斯的有力和对孩子同父异母的哥哥真实表达的友善、猜忌。
当然我也知道这些模仿很多时候并不适合我的场合。
我现在的处境竟然要必须灵活的去跟他人相处,然后把自我放低,因为对方拥有更多的权力。
也许在改变讨好这个行为习惯之前我需要做的是一边说话一边思考。
2、我能感受到儿子的痛苦,观看的过程中忍不住指责:为什么要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马后炮,但是生存的意义靠一个孩子去探寻,实在是好难,我现在仍然觉得死亡是最好的礼物,比生命要好得多。
父母就像动物一样繁衍了另一个动物,但是人类已经脱离了自然环境,建立了所谓的文明——城市,这样的生育伴随着的是一种生命的缺失。
你怎么能要求自己像动物一样自然繁育,然后又自认为自己是高等动物,拥有所谓的文明?
这种恶心的双标是人类小丑的拿手好戏。
父母是有责任在探寻到生存的意义后生孩子。
我真觉得马斯克造火星对普通人而言没意思,他是未来家,展望的是个人的梦想,是那一小撮顶尖的人的梦想,而不是人类的梦想。
按照人类生存状态从数量角度,人类的梦想应该是可以好好的生活,而不是被剥削到没有余力去思考。
3、让我惊讶的一个片段是儿子第一天去新学校时,历史老师在讲政府和法律,这不是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吗?
笑死我了。
生怕人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人权,所以生产出一大批追求快乐的猪。
当然这是我的疑惑,我知道尊重不同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选择,但是那些人全部都没有生长出独立人格啊,我想我可以做的是尊重生命,对于没有独立人格的巨婴的价值观,可能还谈不上尊重,因为根本不存在。
4、对于结局,很明显的部分是:父母的爱直接导致了儿子自杀的结局。
对于一对不了解抑郁症的父母,他们所做的行为真的是非常爱儿子的,是出于非常非常爱的。
可能他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儿子,这是人类共有的盲区:非专业的事相信自身的力量。
(忽然跳跃到《星际穿越》,爱真的能打败一切吗?
那部电影我也没有看懂。
)但跟医生所说的一样,对他儿子维持生命以及治疗抑郁最好的方式是在医院之中。
我也好想有专业的治疗团队来治疗我呀,但是我没有钱,我只能无数次地对空气喊救救我,救救我,救救我…
看完电影无限唏嘘,为人父母,仅有爱是不够的。
在抑郁症如此常见的当代,每个人都应该正视抑郁症,并学习怎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帮助。
孩子病了,应该真正了解他的痛苦,与医生合作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而不是口头说爱,没有真正的陪伴理解帮助。
自私的父亲软弱的母亲,敏感的孩子成为失败婚姻的牺牲品。
有些灵魂脆弱易碎,人间留不住。
很多电影都是以抑郁症患者角度去阐述抑郁症,我们能直观患者内心的痛苦,但那是在我们知道的情况下去感知的。
<困在思绪里的孩子>拍的非常好!!
<父亲>用插叙让我们看到了阿斯海默的脑子,而<儿子>它以父母的角度去表现抑郁症患者现实中的样子,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情。
就如同现实中,儿子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就是叛逆,矫情,无病呻吟。
即使再多的沟通,作为最亲密父母也没办法100%感受到孩子的痛苦,不知道他的笑和他的没事是否是真的。
只能用自己自以为的关心和方式去处理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忽略了那可能是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直到最后苦苦哀求,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痛苦,母亲不理解前夫的离开,父亲不理解自己父亲的冷酷无情,继母的产后抑郁倾向..如果说抑郁症患者可以在电影里得到共情,那作为患者身边的人,也很容易在这里找到自己对号入座的人物,我们以他们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去寻找身边类似情况,或许能发现下一刻我们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那个人。
这个系列的中文名中,这个“困”字用的很好。
电影给出了一种处境,困住了角色,也困住了观众。
第一部里以父亲的视角拍摄,让观众自己被困在阿尔兹海默症里迷惑。
而这一部其实依然是父亲的视角,让你面对被困住的亲人而无能为力。
你知道在爱情里什么是最长情的守候么?
是平庸。
人们说忠诚是因为没有背叛的资本,此言不虚。
人类的进步从来都是因为欲望,而如果你正值壮年就已经功成名就,想来是不缺乏欲望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欲望是可以实现的。
Peter是不是一个渣男,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对爱的认知。
一个负责人的人是应该对爱负责还是应该对责任负责?
不幸的是,我不知道。
而庆幸的是,我不需要知道。
或许平庸也是值得庆幸的。
Nicholas的撕裂感来自于自我的无处安放。
他从小视为偶像的父亲抛弃了他和妈妈。
当爱和恨在内心互相拉扯的时候,他发现他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妈妈,比他还要痛不欲生,所以他只能硬生生的将情感压回内心。
而这皮开肉绽的痛苦,又在每天眼见母亲的痛恨和咒骂中,一层层的不断结痂,当结痂厚到全部封闭,而内里依然血肉模糊的时候,没有出口的血肉开始一点点化脓发臭,永远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他离开妈妈或许是最后一次试图自救,但结果无效。
任何一个母亲,都会做出Beth的选择,如果她不这样就不配当母亲。
就像任何一个父亲都会把Nicholas从医院接回来一样。
你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痛苦而无动于衷,做不到的。
当结尾的想象出现的时候,我原本没想到如此惹人泪下的。
因为的确这个孩子本可以拥有很好的未来的。
但你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些呢。
是抛下自己的爱延续名存实亡的婚姻;是坚决带走孩子,让已经失去一切的前妻痛不欲生;是不顾天天辛劳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而用全部父爱暖回已死的心。
如果这样,那这还是不是你的人生。
如果他的人生需要用你的人生交换,你还要不要你的人生。
电影讲的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真的吗?
可我看完反而注意力在儿子身边亲人的的反应和态度。
尤其是父亲,我不禁为儿子的父亲唏嘘!
(倒可以说全片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他才是男主,妥妥一部生活版金刚狼的悲剧) 如果我说,父亲其实是真正造成悲剧的主要第一责任人,会不会有人骂我没同情心?
但其实,我认为,到最后,这位慈父都没有醒悟过来而导致了家庭悲剧!
他其实从头到尾在困在自己的思绪中,自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没法带入他人情感去替人着想的父亲!
包括:对自己亲人,无论对儿子、对父亲,还是对同事,遇到困境只是陷如自己的思绪的常人(我是不是以金刚狼要求休.杰克曼去的父亲了)。
对儿子、对前妻子、对现任妻子,就像他作为精英律师一样的由从政到脱政却一直处于始终精神游离的状态无异,还很自以为是,经常陷于追忆,让自己被自己感动!
请看到最后导演(其家庭第一部曲:困在时间里的父亲,5星推荐!!!
)安排类似光明的“很感人”的幻想(从幻想里都看得出只是父亲的期待而已,儿子早就不像写书了其实!
)。
迟来的忏悔,依然看出还是没有能领悟到自己所造成的悲剧的跟源到底是什么!
结尾那段悲情告白:除了知道他已经能感受到儿子的诸多优点和特点,一切仿佛无法挽回外,其实他始终不能体会到儿子的心结是父亲自己 —— 面对儿子认为父亲出轨所造成巨大心理创伤,(也许他自己其实真地并没有错误,只是为了追求幸福,)也许父亲试图澄清,但儿子无法释然理解。
问题在于父亲居然多次置儿子感受于不顾,选择性忽视,甚至这已不仅是在逃避,最终还是被激怒而对子咆哮,心态的失衡而最后犯下悔之晚矣的错误决定(带儿出院)。
有人会问,就算父亲认识清楚根源所在并反思,难道他就能够有可能挽回吗?
这是不是死局呢?
当然父亲不去反思自己,不去尝试跳出自己的固有的执念,难道不会更往好的的方向迈进吗?
!包括他最终没忍住前妻的毫无办法,却始终生活于幻想的“救“子出院,父亲就不能积极地去真正进入到儿子的思绪中吗?
没有,始终还是停留在回忆中,鼓励儿子的同样的妄想当中。
问题1: 这难道就是不幸家庭的宿命吗?
我认为不是:有其父未必就有其子啊!
关健是看怎么想怎么选择。
反观影片中父亲的父亲(金刚狼的爸爸汉尼拔!!!
) “just fucking get over it“ (摆脱就是了!
哈哈 just wake up, son!)。
酷!
一番言简意赅的回答简直不要太看开人生,太人生开挂,只可惜他的金刚狼儿子(不是汉尼拔)还是没醒悟过来,做小伙伴惊呆了表情状。
父亲要懂得的话,后面就懂得面对儿子在哪儿都会绝望,自然要把他至少留给更清醒更专业的医师大夫呀!
而不是违心地去断送儿子的生命,可父亲并没有任何改变!
问题2: 生活、事业难两全么?
金刚狼父亲表面为子牺牲,是真牺牲本来大好的事业啊!
可他能真正地要解开自己的心锁,是去真正理解自己的儿子,可他偏偏选择不去理解。
不理解,也就别理解,像汉尼拔老爸那样飘身世外,让给心理学家们不好吗?
这才是正解。
看到最后我是多么希望能离异夫妇把儿子留在治疗(当时的妻子为何不去,结果完全会两样)。
眼见着医生隔着玻璃窗,眼睁睁地看到人间悲剧再次上演的痛苦,那眼神预示着,来得不是太突然,而是必然,而且是立刻、当场回家即命丧.......作为观众的我早有预感(从儿子确认枪是否存在和临别突兀的一席话和父母的傻傻地痴人说梦状…)….自杀并不意外!
但是作为看似事业上再理智的父亲,也无法做到理智,既然认为自己是成功的父亲,难道不是要去直面儿子的敞开心扉时的痛苦。
(虽然金刚狼的履历确实厉害!
优秀两字毫不过分,可以随意调遣,不听他命,受同事尊重)可正因如此,正式他自己为人生一定要优秀,所以希望儿子当然像自己一样“优秀”,望子成龙,注定他也无法陪真正伴儿子下去。
跳跳舞、开开玩笑,搞搞气氛,和接连地一些俗套的社交鼓励,有什么用!
唏嘘啊!
最后,提到两外两位女性:母亲(劳拉·邓恩,奥斯卡最佳女配,演这个角色真是可惜了,完全没有发挥余地,看看婚姻故事里面的跋扈,完全判若两人啊!
类似生活版金刚狼活成了失败父亲样子)乱幻想,又无助,不像妻子、母亲、更不像事业有成,她的的确确是个loser;反观现任的妻子(凡妮莎·柯比,又一大新星):那简直就是大心脏,外加人间清醒啊!
的确令我不得不相信,金刚狼后面的人生路就指望这位贤妻了,包括带小儿子,金刚狼就不指望了。
问题3: 生活困局中,我们到底该改何去何从?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困境,关键是否认识到并跳得出自己给自己那层层越缚越紧的茧房,做回别人,忘掉自己,就那么难吗?
在没有看剧透之前,《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狼叔,大概对剧情猜了个七七八八,毕竟《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剧情摆在那里。
大概是讲狼叔和安东尼霍普金斯这对父子之间的问题吧。
中年男人,事业危机、家庭危机、心理危机,三重打击,即便是狼叔,也得被蹂躏得稀碎。
不过,个人猜测完全没get到剧情。
故事中的“儿子”,究竟是狼叔,还是狼叔的儿子,这个,大概都有。
狼叔没遭遇中年危机,事业蒸蒸日上,家庭方面狼叔已经娶了第二个老婆春风得意。
问题是,这甜蜜的小日子刚刚开始,前妻就找上门,说儿子已经很久没上学,也不和自己交流,得让狼叔管管。
自己的儿子,狼叔绝对是负责任的。
儿子说不想和老妈住在一起,想搬过来一起住。
没问题,狼叔满口答应,甚至找好了学校。
在这方面,狼叔基本没有征求现任的意见。
始终是有点愧疚的,不过狼叔事业风生水起,女人嘛,花钱买个礼物就可以搞定的不是。
然而,故事里头的现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礼物收买的女人。
但,也不是那种喜欢宫斗的女人。
对于这个孩子的闯入,现任还是表现了极大的宽容的。
但是,发现孩子有问题的也是她。
而大咧咧的狼叔,此时还在和前妻讨论孩子的问题。
无非是青春期的烦恼而已,完全不用担心。
狼叔一开始对孩子的问题,只是泛泛的关心。
不得不说,老外也有“高考”的问题。
直到现任在孩子的床单下发现了小刀,而孩子手腕上满是伤痕。
狼叔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了,觉得有必要和孩子好好谈谈。
这个“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究竟在烦恼什么。
可是,谈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狼叔以为孩子在慢慢变好,但还是以往一样。
于是,狼叔和儿子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
可是,当狼叔掏心窝子的和儿子交流——你这样伤害自己,也是在伤害我啊。
儿子却回敬了一个反杀——你伤害妈妈时,也等于在伤害我。
你那个时候做什么了?
挥挥手作别天边的云彩?
狼叔被回怼得无言以对,他和前妻之间曾经美好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故事没有交代,只是说狼叔遇见了更好的现任。
感情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谁也不能置评。
狼叔很委屈,我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啊,难道为了孩子,就应该和不再爱的前任在一起?
事情还在继续发酵。
狼叔在工作之余,抽空去看了一下自己的父亲。
在此,首先感谢安东尼霍普金斯为我大天朝代言,影帝究竟是人间清醒还是为了大票仓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但这“耳顺”的话,绝对好使。
这个时候,狼叔成了“儿子”,他困在心绪的问题也是多多。
狼叔始终不明白,当年自己的老爸怎么就能那样把自己和卧病的老妈抛在一边,如今,狼叔准备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好好陪孩子度过这艰难时刻。
可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毒舌不是盖的。
怎么,来我面前显摆是吧。
你能做个好老爸,我就是个失败的老爸?
我的事儿,还轮不到你来显摆,要不你就心平气和的把往事放下,要不你赶紧给我走人。
50岁的男人,活得像个优柔寡断的小孩,还好意思。
狼叔的“心绪”,自己默默受着吧。
狼叔始终还是要回到自己孩子的问题上来。
然而,这继母和孩子的相处,其实并不太融洽。
在狼叔的心里,天平大概还是偏向一点点孩子的,所以,孩子的话,更具有杀伤力。
不得不佩服狼叔的现任,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有坚持,也有宽容。
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可是,儿子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狼叔也是到了爆发的边缘。
当狼叔号称“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的时候,原谅小编笑出了猪叫。
原来,天底下的老爸老妈都是一样一样的。
老外也不例外,狼叔也不例外。
故事穿插了狼叔好多当年的回忆,那个时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什么时候消失了呢?
谁也没有答案。
现在的他们,也有过快乐的瞬间。
只是,真的只是瞬间。
狼叔做了很多的努力,甚至和前妻走在一起(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现任超强的自信和宽容),都没能挽回儿子。
抑郁症是病,得治。
等到病入膏肓,结局谁也无法预料。
不过,问题来了。
首先,儿子究竟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从故事里头来看,主要问题还是狼叔的离婚。
然而,离婚这种事儿,在当下也太常见了,至少狼叔认为,总不至于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生。
那么,问题在哪儿?
个人觉得,还是在于离婚后的心理疏导。
看看狼叔的前妻都做了什么,在孩子面前絮叨,灌输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她爱狼叔,这可以理解,但通过这种方式,并不能挽回狼叔,甚至还输了孩子,看故事里头,狼叔的前妻也属于精英,这点道理难道都不懂吗?
而在此期间,狼叔在做什么?
故事完全没有交代。
在处理家庭关系问题上,只有狼叔的现任,是真的人间清醒。
第二个问题,孩子的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办?
狼叔其实一直不明白,自己当年老爸把自己和老妈丢在一边不问不顾,要钱没钱,要人没人,那种困难的情况下,狼叔依然艰苦奋斗,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逆袭,因为生活不是闹着玩儿的。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管吃管住管全面,怎么就活不明白。
天哪,这不就是我等的疑惑吗,谁能来给我等指导一下(专家别说话)。
故事最后,结局不是“好的”。
不过,在狼叔的平行宇宙里,他的孩子终于健康的长大,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讲的就是父子之间的事儿。
可是,这毕竟是“平行宇宙”,现实中的狼叔,在现任的怀中,哭得像一个孩子。
我们都学会了自己让自己心理强大,但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心理强大。
我们,同样被“困在心绪里”。
最后,来看看老美的历史课上都讲些什么。
这大嘴巴大过了袁腾飞啊。
看完后缓了一天,还在想the son。
这电影让我的几种想法分裂前后搏击难受死了。
破碎的儿子,人生赢家的爹。
最喜欢的镜头是儿子坐在公园长凳上在画面右下角,两个粗壮的的大叔冠叶在画面之外的上方,斑驳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在他身上。
2022年的电影这个年轻人不玩手机不看书,没有任何东西正在进行,动态的只有脑里可能是黑色想法在无穷尽地蔓延,也可能是空虚在蔓延。
下一个场景就是国会大厦在背后,落地玻璃窗的视野机器开阔,干净整洁的办公室,整洁西装的人物在中心,无比简单地就那么传达出来他好成功,是社会地位极高的,然后这位权利极高的人接到电话,这是他完美身份地位中的唯一弱点:得知儿子没去上学。
再下个镜头就是这位爹质问儿子你怎么不去上学,我这么帮你了你还不见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样,没有什么事你怎么会这么痛苦,我都成功走过来了你为什么做不到。
每句话都是刺痛的,我猜想他是爱儿子的,但是他不知道那种无由来的痛苦存在的真实性,父亲拒绝这种打扰儿子的痛苦,但是这只是让儿子更加感觉到不被接纳,自己的存在是父亲the成功人士的难看的污渍。
这部剧的台词我觉得是写得好的,休杰克每一句话都让我内心捂着脑袋大喊别这样说话,别这样高压地说话;别说这些话,这些话让我(儿子)知道你完全不理解我的内心的感受,让我更加没法跟你说。
我无力我自卑,我知道你的指责是对的,但我就是i can‘t。
这样的人物社会地位设置很容易让人轻易地产生一个想法:就是矫情。
就是缺少社会的毒打。
你都有这样富足的环境和一说要一起住就同意支持你爱你的父母了,你还抑郁个什么劲。
你凭什么抑郁。
我也这么想了一下。
我想,休杰克的角色不该这么老而辣,不该在五十多的年龄还能走上新的事业高峰。
要让大众理解,同情抑郁症的儿子,就该让他年老色衰,在体力岗位上一年不如一年,和似乎是逃一般逃开了困住自己现状的妻儿,对前妻的来访儿子的依赖表现出逃避又不得不为了曾经有过的亲情爱情而试着接收一切。
但还是忍不住暴力对待儿子,棍棒教育一定能教好吧,结局也是洗衣机与猎枪。
如果这样大家就会理解,哦儿子的环境糟糕透了,他没有父爱,父亲确实逃离抛弃了自己;他的母亲心力交瘁,他因此恨上无力的自己;他们的经济情况不好,一切都在走下坡路,生活是无望的。
(此时我又有别人的声音在脑内重复那个台词:以前怎样怎样的时候,我也走过来了。
不就是苦难吗,你要坚强要长大,做不到就是懦夫。
)如果这样大家就会理解了。
同时又会有很多无关理由,就是抑郁了的人的痛苦就被无视了。
挺喜欢剧里继母说,看到黑暗面总比看不到要的好。
要是早点承认痛苦确实存在,尝试去直面,去解析他,事情可能会不一样了吧。
电影最后也没有太过多给出理由说他为什么急性抑郁了,就是从医生观察分析的传达中说,和离婚有关系。
个人喜欢这点,不给过多的理由解释。
抑郁症的当事人需要去自己面对,但是其他人,你知道他真的抑郁了,给他合适的支持这事本身,可能才是最需要做的吧。
(当然我也想说这儿子确实也正好是本身细腻敏感+没有朋友+没有健康的抒发情绪的途径+本身好像也没有太多的主观能动的意识所以看起来急速下坠没办法拉住他。
个人还是推荐写日记+与合适的人沟通输出的方法啦。
)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
如果是在快乐的周末建议还是不要看这部了,会被压的喘不过气。
剧情是在极低气压的环境下推进的。
前半部分比较缓慢,也没有激烈的冲突,而且还被“儿子”的抑郁症表现带动着,所以看着比较累。
如果作为一部写实题材的影片来看,确实是不错的片子。
对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描写很真实,对抑郁症患者本身的症状描写很真实,对周围人面对抑郁症患者做出的表现还原度也很高,虽然我们普通人可能会因一时难以带入而感到“矫情”“累”,会感觉是为了emo而emo。
但在院线上映,光有真实是不够的。
导演把一切都真实的还原出来,儿子被困在心绪里,父母也被困在各自的角色中。
但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出解法,导致被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永永远远被困住,最终悲剧收尾。
看完需要缓缓。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2022)6.8202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 佛罗莱恩·泽勒 / 休·杰克曼 劳拉·邓恩
结局万万没想到…儿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可能接受了心理治疗,痊愈了,大学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写了本书,父亲是他的第一位读者。
都是父亲幻想的happy ending。
儿子最终还是选择自杀。
他始终不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当然 这对重度抑郁的孩子来说确实很难,父母心疼儿子但做法却不理智。
他声嘶力竭央求父母带他回家,只是他对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抗拒,他说自己想通了,不会再做什么让他们担心的事,只是他对生活失望,不愿接受任何人的救赎。
心理医生说中了,他就是会找机会再次自杀 而第二次他不会再像第一次那样“失手”。
心理医生已经做出很严重的警告,不能拿孩子的生命打赌。
但面对孩子的央求 他们还是于心不忍,把他接回家。
破碎的关系不会因为短暂的共处而修复,短暂的幸福假象可能会给孩子再次带来打击,儿子再次见到父母这样和谐的一幕 表面看起来挺幸福的 却再次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
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他永远回不到童年幸福的时光。
其实挺诧异来到豆瓣看6.7分,我觉得,电影里很多部分听写实的本人当时青春期很抑郁的那些年里,一开始那些父母大人们都是对你好言相劝的,希望你能够通过这些“善言”做到改邪归正(开始父亲去和儿子谈)。
然后就发现,不管用,于是态度逐渐强硬,迫使你作出一些改变来(儿子转学)。
某种程度上,父母大人们总会看到你的那些“好转”(尼古拉斯对父母撒谎说情况变好)。
再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又开始暴躁,急切地希望你有所改变。
没人去愿意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只想看到你变回一个正常人。
但是这个电影里面,这对父母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父亲为了儿子辞掉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对他的所作所为,他也是做到了和他的父亲不一样(很厉害)。
包括积极地响应儿子的需求,带儿子去看积极的治疗。
我当时,说出来真的很讽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我的精神状态出了问题,都在上香拜佛,我受够了。
更讽刺的是,我真的受不了了,在学校晚上打电话,一种要si了的心态在打电话,为什么亲爹亲妈听不出来你亲闺女的情绪有什么不对呢。
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高兴吗?
这是什么kpi吗请问,最后还非要听我笑出来,你才能高兴地挂掉电话,一种马上要si掉的心情去笑出来。
然后他们就又觉得女儿今天心情真不错!
我真的受够了。
无知真的太可怕。
最后带我去见心理医生的,还是班主任,魔幻现实。
再一个我想说的是,最后父亲同意让儿子先离开精神病院,他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能理解,他听了儿子的请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人有类似经历的缘故,较早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这个儿子的紫砂倾向了,比较强烈的是比如他父亲知道他转学以后就去了一天学校的事情那里)。
而且当时在医院里,他的行为跟之前抑郁的消沉不一样的就是他有点过激,我的理解是:求求了,快让我出去啊。
我要去si,我真的一刻都活不下去了。
所以他后面淡定的遗言状态,和父母认为一切都会变好,真的很现实主义我说。
如果他没有紫砂,或者没有紫砂成功。
可能会恢复地逐渐正常,但我想很有可能的是在他与父母之间的交锋中,父母一方逐渐失去耐心,最后剩下他一个人。
然后写作事业并没有发展起来,自己只得了一个工作谋生。
最后父亲去培养那个小儿子。
不管怎样,最惨的还是妈妈不知道没有这方面经历的人在一些地方会不会看不懂。
(一些让我非常有共鸣的对话以及画面)
困在心绪里的不止一个儿子,结局真实也残酷;这类电影越多存在,出生率估计会越低,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休·杰克曼演的很好,这儿子有双重意义,身为人子、身为人父,最后的超现实主义与现实社会的肉体瘫软,两者融合的近乎完美。真正的关爱,也许永远都是在逝去后才能珍惜。人们也永远都会这样,忽略身边最重要的人。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完全不具有《父亲》的感染力,儿子可爱情绪化,父亲优秀尽责,随叫随到。可是主创有没有想过,这样式儿的家庭关系是整不出来抑郁症自杀的儿子的,不想上学就说不想上学的,他懂得表达,懂得质问,爸爸懂得为了家庭让步,协调家人关系,放弃事业,母亲不再斤斤计较,积极缓和气氛,让人无从理解孩子的动机。抑郁症是病没错,但它不应该是一个迷。像《父亲》一样从病人视角展开是很生动,即使有疑问也会被感染到。但本片里显然有太多喧宾夺主的东西了,关注抑郁症群体了吗,关注了,但没有关怀。//老套路了,但愿以后再无翻拍。
大儿子全程面瘫。去就去了,竟然还搞出来了有模有样的幻想。
临近结尾才有一丝好,儿子进精神病院之前的内容全部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和“过犹不及”的量子叠加态。一方面近乎狗血的情节桥段铺天盖地地袭来,劳拉邓恩和休杰克曼的餐厅对话以及父亲新家里父子和继母的矛盾冲突仿佛让人梦回90年代肥皂剧,把休杰克曼换成乔治克鲁尼都能直接上八点档了;另一方面调度烂的不可思议,在进入最后四分之一之前,只有儿子独处时的情节中才有视听上的一些小伎俩(绝对称不上什么技法的运用,就只是耍小聪明),其余时间要忍受无比烦闷的正反打对话桥段(都怼脸拍了你敢信),台词又是八点档复刻,要不是结尾把儿子顺利写死了这片真就废了。当做商业片来看,情节烂俗,情绪未至;当做普通类型片来看,技法稀烂,语焉不详。我TM有这钱去看《深海》都更划得来。
Cineplex. Cambie. 是挺无聊的,感觉可以拍成催眠美剧系列那种。最后那一下确实又被声音吓到,以至于成为全场最有记忆点的地方。其余就……..索然无味。
讲到心眼里的故事,感同身受
儿子可否不要走。看不到有什么尊重。
尼古拉斯的这种抑郁症是破碎到无法再粘合的无解。关于父亲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倒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新家庭的关系看出前家庭的痕迹,且能够预见第二个妻子和儿子也将要重复的下一个循环。
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同样口碑戏剧改编的同系列作品,这部为何就如此滑铁卢呢
电影名是儿子但大部分特写反而给的是那个有钱精英白人爹,你不能指望着一颗心崩溃了再用所谓的爱去弥补吧。当爹实在是太容易了,一点点陪伴和牺牲都仿佛是珍贵的付出。而这些耐心都是有条件的,相互理解是如此困难。但不管怎样,还会有另一个女人抱着安慰他,“你做的已经够多了。”
一代不如一代,这么脆弱,怎么跟我们斗。孩子妈的母爱太优柔寡断,在关键时刻就缩在后面了。
可能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看电影的时候从头哭到尾,尽管很努力在压制自己的哭声,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打扰到前后排的其他观众。小时候父母离婚时候的梦魇,得了抑郁症之后的困扰,无法释怀无法挽回无力的游荡,好像把我所有的伤口一帧帧的铺开,一片片的回放,痛不欲生。最后儿子微笑着看着小声平静交谈的父母,和他们说要去洗澡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一定要马上死去,因为我害怕这一刻的美好也最终失去了。那一声枪响犹如意料之中想起,海边的幸福感、信任和快乐,就都成为了永远不能失去的东西。
……莫名其妙……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當前暗湧卻尖銳的社會問題。題材的設立很好,人物塑造也清楚,但是情節的設定過於簡化,顯得略呆滯又不雋永了。
离异家庭的儿子受到的心理创伤,承受的精神疾病,不过更像是一位被宠坏的孩子自私地想把自己的双亲留在自己身边,不愿意他们俩分开,但其实,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把很多细微的人际关系矛盾演得很到位了。就算你去到了离婚家庭的重组家庭,也会有一些矛盾产生,结局不会太完美。医生社工父母Nicholas围坐做决定的那一幕应该是想映射他父亲是否会再次抛弃他。这位父亲同时也受他以前受自己父亲质疑的日子影响。猜到结局会是自杀,而且是枪杀了,还想过递给父母的茶会不会是下了毒的可惜没有。
生涯主题就是关注病,时时有病不代表事事病,因为此病非彼病,拍真病才是真关怀,拍假病纯属胡乱来,有病隐忍是亲情冷暖,无病呻吟是社会顽疾,人要是不死难以疾病收场,人要是死了更添故揍戏状,心累无用功,费脑添伤神......
没有人可以合理化精英顺白男无聊自我挣扎的戏码,阿狼也不行
导演的前作用了患者的第一视角来展现老年痴呆,很是震撼,如此珠玉在前,这部的观感确实就大打折扣了。对于大多数并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而言,还是很难共情到患者本身的。或许是为了和前作联系,这部还请了安东尼霍普金斯来演爷爷,还以为会拍成两代“儿子”的故事,但爷爷与爸爸这条线却戛然而止,摘出去对整部片也没有什么影响。最后儿子痛哭哀求父母带走自己,让我想到了之前豫章书院的学生们,但这结局却与我们的美好想象相反,那么父母作为当局者应该怎么判断呢?另外,儿子的演技还是差点火候。
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