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理解这种电影类型,人主动地去选择与千万年的进化想违背的方式来对抗自然。
无人区之所以为无人区是有原因的。
什么样的风景也不值得把命交代了,而总有那么一刻,没有水,口干舌燥,身体乏累,后悔的念头肯定会闪过脑海,但是你都没有力气抓住它,因为太累了,只有活下去的一个念头。
丛林带着编剧给她的枷锁去无人区找爹,对于一个成年人这样的选择和想法是有点莫名其妙的,带上自己的哥找爹十年,哥也陪着,这个故事背景过分刻意了。
整个故事基本上由一个人完成,每日无穷无尽地走,的确这演起来很难,而其中似乎要化解的两段爱恨也太浓重得牵强。
最终当然不可能找到爹,如果世界上的事情都那么容易就太像电影了。
而安排的死去的路人也似乎只为了解一段心结。
最后烧衣服烧背包,红色的信号弹映照的镜头很美,希望总是美的。
但是怎么就能看到这个火光也是挺离奇的。
结局还是好的。
为什么要去抗拒自然呢,还是太想要证明一些什么了。
要去战胜大可不必的亘古不变的自然,真的,why。。。。
这大概是她至今为止所有出演电影里最失败的一个角色,完全无法让人共情,本来她那口方言味极强的普通话也算是个人特色,但是出现在这部电影里直接就让人出戏的不行,使全片显得像是一部儿戏,全片看不见任何角色塑造,只看见一个顽童在有一句没一句的自言自语。
纵然有电影本身的问题,但是核心还是她这个主演的问题。
毕竟这是她完全主角的独角戏,角色失去个人魅力使得一切都那么苍白无力。
这部电影算是让任素汐完全展露自己演技的欠缺所在,脱离了剧本角色的舒适区,她的观众缘仿佛全部失效,话剧式的表演方法完全游离在电影质感之外,仿佛就是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小剧场里自言自语,看得观众只剩下出戏和尴尬。
真的让她挑大梁塑造角色完全等于没有,相信她演这片子是吃了苦,但是有什么用呢?
电影用角色说话,观众不是来看你有没有吃苦的,通篇就是完全感觉不到她对这个角色有用过心揣摩去塑造,国外那么多类型片当老师,如果演不好抄都抄不好吗?
只能解释为对角色还是不够投入,这真的和剧本无关,再烂的剧本这也是你的独角戏,剧情逻辑可以扯淡到天上,但你是唯一主角,焦点都在你身上,你多少能演出几个亮点吧,这么好的机会展现个人演技的独角秀,结果是完全没有,给你来了个毫无记忆点满屏尴尬的白开水。
看来以往那些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更多的还是剧本角色加持,真的游弋在自己的安全区之外,她的角色演绎可以说完全跟演技不搭边了。
或许任素汐可以考虑转型歌手,这算是全片唯一个人能力还在线的内容了。
这部电影唯一的价值大概就是:此类电影的一次尝试算是拓荒者了。
没错,这部口号“看一个人的电影”我是一个人看完的,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切都按部就班,你知道李晨演的哥哥一定会出事,你知道水一定会喝完,一定会受伤,一定会自救,一定会获救。
那瓶从包里拿出来的酒精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物品,剧情就是传送带。
其次聊聊任素汐的演技,没有太多的惊喜,收到视频的时候我理解人物的悲伤,但是那段嚎哭的表演,我觉得在极端条件下,挑战身体极限的情况下,是没有力气那样去哭的,一开始哭不出声是不是会更好?
不知道是剧情还是因为什么,总感觉是在看任素汐玩一场无论如何一定会通关得极限游戏。
在强剧情,大场面,悬疑推理反转等快节奏电影流行的院线,看到《荒原》这样的电影还是有些意外的。
整部电影的台词用手指头真的能数完,出现的演员五个以内有多镜头,不超过十个是几秒闪过,场景因为都是在大漠,用重复形容也不为过。
可以说《荒原》挑战了一般的观影习惯。
如果说唯一能称为吸引力的点是靠近极限运动和探险这种题材。
但是《荒原》是如此反英雄主义,我们常在极限运动和生存挑战里找到的励志,热血,和勇敢。
《荒原》都尽力规避趋于套路的表现。
主人公就是一个平常年轻女性,荒漠风景也不绮丽。
电影让困境扎实的陷入生活,坚持三四天的体能,每晚升起的烟火,自救的忍受力,包括取水的聪明,驱除了刻意的悬浮感,主人公起初寻找父亲的目标已经抵达,尽管在大漠里与父亲相遇的梦也表现的并不美好,但是她已经走到饮血止渴这一步,为了呼救烧掉一切行囊,在漆黑的夜里毁灭了所有痕迹,壮美收场。
《荒原》海报酷爱文学的人们都知道,《荒原》本是艾略特的一首长诗,被评论家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典范,在这首代表作中,处处透露着“死亡”的讯息。
这个名字太过如雷贯耳,以至于看到它的一刹那,脑海中便浮现出各种画面和符号。
而我们这次观赏的电影,并不是艾略特的《荒原》,而是新人导演左志国的长片作品,也是他进入院线的第一部电影。
虽然电影《荒原》和艾略特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还是有诸多“死亡”的意象,比如父亲的死、哥哥的死、无人区无人认领的死尸、藏羚羊腐烂的尸体等等。
我想导演一定是对艾略特的这首长诗非常偏爱,所以才会取一样的名字。
片中的情景也确实暗合了这个情境:在无人区的荒原,一个女人的求生之路。
她在没有水喝的情况下,喝尿解渴;在脚受伤的情况下,用白酒消毒,用树枝割去腐肉;在无人区废弃的汽车里,差点被烧死。
最后一刻,当她用尽气力,看到探险队的时候,脱去身上的衣服烧火发出信号。
这种求生的意志,让人泪目。
艾略特电影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遇到一场大风沙,妹妹和哥哥的摩托车全部损毁,哥哥身负重伤,无力前行,让妹妹一个人走出去求救。
导演很大胆也很有勇气,在几乎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直接开始荒原求生。
我们只在兄妹俩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们已经在无人区找了父亲十年,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妹妹找父亲的执念更加强烈,因为妹妹从小没有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母离异的时候,父亲选择了哥哥,母亲带走了妹妹。
而和父亲感情一直很好的妹妹始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在缺少父爱的环境下长大,是妹妹永远的痛。
导演用梦境、幻觉穿插的方式,在90多分钟的时间里,相继描绘出妹妹和父亲的关系。
导演很沉得住气,不疾不徐,就像一幅长卷画一样,徐徐展开,慢慢告诉你他们一家是怎么回事。
电影自始自终的节奏感都很好,配乐起到画龙点睛、烘托气氛、保持节奏的作用,但并不喧闹。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奇妙,电影院里很安静,电影中的七天,就像我们自己的七天一样,缓慢地进行着。
93分钟,讲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
当只有你一个人在一片荒原中的时候,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孤独,如何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只能和动物对话,也可能只能和幽灵隔空交流。
比如妹妹在路上遇到的那个被风干的尸体,他是谁?
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他有一本日记,里面有亲人的照片,他还有一张证明其身份的身份证,但是,他没有走出这个荒原,现在,他出现在妹妹的幻觉中。
妹妹的父亲呢?
也是这样一具被风干的尸体吗?
失踪是否意味着死亡?
死亡是否意味着,回忆的终结?
荒原孤独的夜晚
水越来越少为什么妹妹那么执意要找到父亲?
和很多男人探险理由不同的是,妹妹不顾生命危险去无人区,是找寻失去的亲情,并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为了征服自然。
导演开辟出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女性探险故事。
和以往以男性为主角的探险电影不同的是,女性其柔弱的外表只是一个面具,事实上,女性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更强大更冷静,完成不可能的荒野求生之路。
在女主角的选择上,笔者认为,任素汐是最佳人选。
第一,她的演技足够支撑起一个半小时的独角戏;第二,她的外型并没有非常女性化,甚至有点男孩子气,很像会去探险的那类假小子;第三,她也没有偶像包袱,要把自己弄得美美的,片中的她几乎素颜,灰头土脸,吃了很多苦。
任素汐就像我们认识的北京大妞,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能把你噎死,说话很逗,性格大大咧咧,很有喜剧天赋,能在一部这样的电影中调和一下沉重的气氛。
任素汐导演几乎在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一部上映的院线电影中,放弃戏剧化的情节、放弃悬念、高潮迭起。
让一个女人的身影充斥了屏幕整整93分钟,台词很少,对手戏也几乎没有。
而他居然做到了,这部电影不仅走入了院线,而且故事还成立。
就这一点,就需要为导演鼓掌。
因为有这样一部类型的电影上映,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在我们感叹院线电影逐渐趋同化的时代,2023年的电影院可谓打了一剂强心针。
各种类型轮番上阵,有港片、运动片、枪战片、古装片、喜剧片。
现在,又多了一个“探险片”。
《荒原》对标的是国外的《127小时》、《荒野猎人》等类型片,填补了国内“女性探险片”的空缺,是导演左志国的一次勇气可嘉的冒险。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出现在院线片的行列中,因为只有这样,电影生态才是健康的,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看自己喜欢的电影。
在还没有艺术影院的当下,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也为拍这类小成本高质量电影的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荒原的夜晚为了能看到更多类型的电影,我们也该买票支持一下《荒原》!
安静地看完这90分钟的求生之路。
昨天看了“荒原”(严重剧透),怎么说呢,结构简单,如果不想的话也能看。
但是吧你风景也没拍的多好看,故事吧也感觉怪怪的不好仔细去推敲。
专业人士看了会不会很无语,我看了就是觉得吧又暗戳戳讲妈妈不怎么样很不必要(什么妹妹跟了妈妈,其实想跟的是爸爸,但是妈妈经常在外面潇洒又去马尔代夫了,妹妹镜头钱还要哥哥给,妈妈都不记得哥哥名字什么的),活着的人无人在意,死去的人拼命追忆,我不懂。
中间妹妹走到第三天,快走不动了,突然哥哥一个留在手机里的定时遗言视频,讲我的伤只能坚持24小时,你不要折返(这里强调我觉得很尬,三天了你叫她折返她得有那个力气回去找你一起死哦),然后食物和水全都给妹妹塞包里了,讲你只能一个人走出去,当时就觉得,本来还能坚持觉得四天能走到坚持坚持能救哥哥,麻蛋现在直接坚持不了了一起死了算了拉倒吧。
不是不能留遗书,但是不明白为什么要放在第三天这个时间就是为了告诉女主你还有水吗?
任何一个在无人区讨生活的人不会检查自己行李的吗?
那么小的包,任何一丝活的可能,任何包里的东西有机会都会用上的吧。
全程女主的冲锋服和里面的亮白色防晒服抢镜,真的好白好干净,最后求救烧行李那里脱衣服,真的全身上下里外都特别干净一尘不染的,这是无人区滚了六天的人,咱就是说演员吧多少还是得牺牲一点。
剧组吧你这是拍电影就一个人你都整不像还能整啥也不知道。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魏大年(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18086/无剧透,可放心食用。
电影是国内鲜有的女性荒野求生题材,画面很壮美,整部电影几乎都是任素汐一个人出演,宣传主题是一个人的电影,一个人演,一个人看,一个人思考。
电影讲的是女主遭遇突如其来的荒野求生的经历自我救赎的故事,也是失去与得到的故事。
拯救自己从来只有自己,挣脱执念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程。
悼念失去、执着弥补往往会搭进去更多,然而又如何呢,一切重归残酷、平静的生活罢了。
看之前又期待又有些犹豫,男女主的形象气质似乎不搭,海报很有质感。
可能是基本没有什么预期,看的时候比较舒适。
男主时长不多,剧情没有逻辑性问题,不出戏。
而且电影整体质感很好,喜欢西部片、公路片、纪录片、荒野求生、女性主题题材、自我救赎,喜欢ost的,都能找到亮点。
片尾曲一定要听,声音一出来就觉得很有味道,歌词也耐读。
一直在后面找是谁唱的,结果作词作曲演唱都是任素汐,有惊喜到。
get到了任素汐的演技,虽然剧情起伏不跌宕,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枯燥,甚至察觉到了她的性感,哈哈。
在极端状态下对其他生命(包括人类)的共情和尊重,有惊无险后对命运甚至对自己的嘲笑,那种倔强的野性的生命力很打动我。
区别于很多野外求生主题的影视剧,生存是残酷、唯一且必须的选择,这种似乎是更加女性化的视角的讨论很珍贵。
国内对于女演员似乎更加苛刻,这是一部很好的彰显演技的电影,同样的男演员如果出演此类角色一定更有讨论度。
而这么小众的题材,这么小众的拍摄手法,出现爆款几乎很难,拍的人、看的都都知道,可那有怎么样,任素汐多了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多了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看。
1、记得有部外国片,沙尘暴追着汽车跑的,这部电影里,摩托车没跑得过沙尘暴。
2、哥哥能发出视频给妹妹,为什么不求救呢?
有人说是提前录制的,看视频内容是提前了,不过也是在出事之后,说自己活不过24小时,能活四天是骗妹妹的。
3、最后喝的一点点液体是什么?
带点淡黄色,是自己的尿吗?
4、车队四辆车,最后二个方向。
是一辆送妹妹就医,三辆去找哥哥吗?
没看懂,猜的。
5、一个半演员,撑起了一部电影。
类似于之前看过的一部外国片,一个人在大海里历尽艰辛,最终被救起。
6、小腿受伤,用酒精消毒。
拿出的酒精瓶子大的吓着我了。
玩户外的都知道,有限的背包容量,物资要小、轻,不可能带那么大一瓶的酒精。
听过瓦依那和任素汐合唱的《大梦》以后,才开始注意到她。
《故乡,别来无恙》,看了几集,坚持不下去。
偶然在视频平台看到这部电影是她主演的,于是去看了一下。
整体来说,任素汐饰演的妹妹角色很真实,但故事情节的讲述不够紧凑,人物心理刻画不够细致,感觉不如同类题材的《坠落》。
最后看到演职员表才注意到,哥哥是李晨饰演的。
任素汐唱的主题曲也好听。
任素汐确实是个才女,能演能写能唱,完全符合以前的影视歌三栖明星定位。
看完后去搜了下影片的幕后,任素汐说这个戏对她来说最难的是时间上的跨度,为了追光追密度,不可能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拍摄,所以我需要把还没拍的冒险过程脑补出来,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因为在每一天的冒险过程中,妆不一样,身体重量感也不一样,缺水程度也不一样,眼睛里的东西也不一样。
为剧组加一星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大女主电影!任素汐的表演非常可圈可点,塑造了一个在生死关头冷静果断、坚韧不拔、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我殷切地希望能在未来中国的大荧幕上看到更多这样的女性形象。九十分钟的电影体量非常合适,切入正题的速度很快,虽然节奏依旧略显拖沓,意识流部分略不明所以,但仍不妨碍本作成为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在大自然面前,人真的是微不足道,在无人区,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任素汐把一次一次经历了绝望之后内心活动诠释的十分到位,特别是看到希望后难以掩饰的激动,很难不被这样的画面所打动,真心推荐的好片。
好啦好啦,一星吧。什么?太少了?好啦好啦,两星吧,不能再多了。
这是一部一个人的大片,任素汐的表演非常精彩,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她能把观众拉进大银幕,让我们感同身受的逐步体验一个人孤独徒步荒野求生的痛苦,感受精神和肉体双重的崩溃...电影的代入感也很强,我看电影都看的越来越渴,越来越想喝水...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撼的一幕,就是两个渺小的人类直面滚滚涌来磅礴巨大的沙尘暴的那个场景,我知道故事不可能停在这一幕,但我的情绪依然可抓住——人类在自然面前,多么渺小,多么不值一提,但是人类的意志,却可以突破极限,真好!
丛林与幻觉对话那段毛骨悚然,与父兄的回忆也意外地有惊悚氛围,包括红色信号弹照亮任素汐的脸,导演应该很擅长拍恐怖片才对…
不容易
任素汐努力的在荒野求生,但导演把节奏拉的根本紧迫不起来,很扯淡的背景音乐更是把整个调子搞得不知所云,开始的冲突丢掉也没有任何影响,在野外玩了这么多年也没有野外生存经验,主打女性冒险但是基调还是起在男性上我真是高兴不起来。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现在大银幕上罕见的大女主电影了,而且还是个人冒险题材,除此之外,真的是乏善可陈了。首先基于海报和故事梗概就知道李晨这个角色肯定是打酱油的,再加上结尾必然又是成功获救的,意味着整部作品在开头就一眼望到底了,在剧情上没有任何意外,没有任何悬念。当然这还不是最致命的,而是任素汐扮演的这个主角整个求生过程太过乏味了,一方面缺乏环境的奇观展示,另外一方面也没有丰富的求生技能展现,所以可看性、趣味性、视觉性都没有被充分呈现。另外给这个角色置身荒原绝境的前史和背景也不够吸引人,人物内心本身的曲折回环与弧光变化同样比较简单,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探讨的话题展现。不得不承认在这类题材上,国内创作者距离国外同类型电影的差距还是太大了。
比《断网》好看李晨有点惨 开场没多久就gg了
适合代入感强的人看
你俩戈壁滩寻人十年得出的经验就是两个人单枪匹马骑摩托出发啊?不能多叫几个人开辆车啊。。。
观影过程如同任素汐在片中的求生之路一样艰辛,痛不欲生。看到闪耀夜空的信号弹的红光,瞬间泪流满面,倒也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影片终于结束了。
一个人看一个人的电影,又是不作不死系列,一个人的荒野求生,任素汐的独角戏,对演员来说确实是一场考验,她也将崩溃与绝望演绎出来,可是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一切都顺理成章,甚至连所谓的考验都让人摸透,整体执行起来非常平庸。7
完全倚重任素汐发挥的求生故事,比起江一燕与《七十七天》,杨子姗和《南极之恋》;她还是有些能量,并且始终抓住观众要让大家去体会她的这段并不平顺的旅程。不过遗憾在于电影只是一味设置种种险境让主角跨过,却几乎没有任何足够的篇幅去探索她对荒原的执念以及过往经历对其生活的影响;一把子暴走在这里不停地呐喊,却似乎什么也没了。
号称国内首部荒野求生的类型片,一般思路可以是科普向,或者是沉浸式演绎,本片选择了后者。从观感体验说,90分钟片长一下子就过了,也的确让观众代入;但缺陷不少,能不能让观众认同这种“共情”?任素汐一人独角戏,李晨算半个背景板,虚实交替的藏式手法,就为了表现意志作用,缘由多少有点难以理解,整体平庸。PS: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事别去无人区作死,几乎没救的!
李晨原来是客串啊,出场没多久就挂了,然后谁能告诉我接下来的剧情在讲什么,为什么他们执意要去荒原里找失踪十年的父亲……就女主这水平,哪里是去戈壁找爹的,这是去戈壁找死的
国内很少见的题材,基本是靠任素汐的演技撑起来的,这种片其实很难拍,独角戏流浪,镜头能交代的信息量太少,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调度,任素汐的表演撑住了这个题材,但导演差了点,只是单纯的塞进一些阻挠元素和不同机位镜头去营造不一样的感觉,而没有更多的用镜头走进角色的内心。另外过审版本是不是有删改?有一幕任素汐用木棍刮掉受伤的左腿接近发脓、腐烂的伤口残肉,木棍刚碰到伤口镜头就切到了主色调米黄色的纯色镜头,然后只有角色因为疼痛嘶吼的声音,而没有相对应的画面……不过国产电影开始摸索这个对大众观众来说会显得“沉闷”的题材,也是一种勇气。
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在国产电影里看到过如此坚韧有魄力的女主,可以说靠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也不为过,但感觉缺了一点故事性,瑕不掩瑜,给四星!
照着《地心引力》框架引入《127小时》题材,国内鲜有的女性极简探险片。侧重表现苦难,惊险寥寥无几,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放大了任素汐的表演,片子就马马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