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式英语

English Vinglish,救救菜英文(台),纽约精读游(港),印度英语

主演:希里黛玉,阿迪勒·侯赛因,梅迪·内博,普莱亚·阿南德,萨拉巴·德松潘德,拉杰夫·拉宾德拉纳特安,萨米特·维亚斯,罗斯·内森,桑塔纳·邓普希,阿米达普·巴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英语,法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年份:2012

《印式英语》剧照

印式英语 剧照 NO.1印式英语 剧照 NO.2印式英语 剧照 NO.3印式英语 剧照 NO.4印式英语 剧照 NO.5印式英语 剧照 NO.6印式英语 剧照 NO.13印式英语 剧照 NO.14印式英语 剧照 NO.15印式英语 剧照 NO.16印式英语 剧照 NO.17印式英语 剧照 NO.18印式英语 剧照 NO.19印式英语 剧照 NO.20

《印式英语》剧情介绍

印式英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莎希(希里黛玉 Sridevi 饰)是一名喜欢做拉杜球的印度家庭主妇,因为终日把照顾家人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中心,和时代有些脱节。不懂英语的莎希在生活中受到了丈夫和女儿的嘲笑,和家人共同话题的减少让她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意外的机会,远在美国的亲人邀请莎希去帮他们料理结 婚事宜。为了促进和家人的沟通,赢得他们的尊重和关注,莎希决定在纽约的四个星期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来克服自己的语言障碍。在这个培训班里,莎希也告别了以往沉寂如水的生活,结识了各式各样的朋友,为了学好英语这一共同的目的,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夜苦学英语的莎希由零基础到在婚礼宴会上大放光芒,一席对新人用英语讲述的祝福不仅为她赢得了众人的刮目相看,更是让她重新赢得了家人的爱和尊重… 该片曾在第37届多伦多电影节上作为开幕影片上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夺命狙击明日情缘巴黎圣诞华尔兹芭芭雅嘎:林中恶魔乱世三义地狱学校来不及说我爱你山茶花飘零安全邻域再见,总有一天某星球的散文屏息冤家成双对第三季男兵女连长远古入侵第四季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战雷与神的约定千挑万选的爱墨雨云间灵犬当家:圣诞节的危险比基尼勇士渐入秋凉花甲男孩转大人编号174:错命逆行心情好又暖七月之痒恋爱播放列表第四季檀香迷案

《印式英语》长篇影评

 1 ) 一个女人到了年纪就该放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那和死有什么区别?

上个月我的电脑突然跳出这样一条新闻“印度著名影星希里黛玉于迪拜酒店溺亡”,上网一搜,满屏都是这个消息。

不了解印度电影的朋友可能并不知道希里黛玉,但如果对印度电影稍有关注,便知道其在印度影坛确实是明星闪耀,赫赫有名,连印度现任总理也对她的去世发文哀悼表示哀伤。

希里黛玉出身贫困家庭,童星出身,共演过236部宝莱坞电影,在印度是国宝级女星,她生涯获得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一座特别奖,被称为宝莱坞女皇,在她面前,艾西瓦娅和玛杜丽都只是后辈。

她婚后曾息影,2012年以《印式英语》重返影坛,我今天就想来谈谈她生前的这部作品。

女主莎希是印度社会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优渥舒适,有一个工作体面的丈夫,一对上着私立学校的小儿女,表面上看起来,她应该是很能安于自己的幸福人生了。

然而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发现也不尽然,丈夫与妻子缺乏共同语言,总在不经意间暴露对莎希这种传统印度妇女的轻视,学习优异的女儿更是毫不掩饰对不懂英语的母亲的鄙夷,觉得母亲在朋友家长和老师面前丢了她的脸面。

莎希时常黯然神伤,她为家庭牺牲了一切,却得不到丈夫和女儿的尊重。

一个偶然的机会,远在美国纽约的亲戚发来邀请,希望莎希提前一个月过去帮忙准备婚礼,可是莎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交流也只能蹦出几个不成句的英语单词,但丈夫一直催促莎希过去帮忙。

最终莎希还是顺从了丈夫的决定,独自登上了踏往美国的飞机。

置身于曼哈顿的莎希就像来到了全新的世界,整个世界的繁华突然一齐簇拥到她的眼前,刺激着这个足不出户的女人的视觉,让莎希呼吸到了从未享受到过的自由气息。

然而即便脱离了不受尊重的家庭环境,即便姐姐一家向她表现出了最大的善意,大伙儿在与侄女的未婚夫交流时用英语,而转向莎希时则用印地语时,莎希还是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自卑依然如影随形。

在与侄女回家的路上,莎希看到了公交车上的“四周英语速成班”的广告,她决心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善自己的英语。

她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同学,她不再被否定,也逐渐展露出了她内在精神的丰盈与宽容,她由衷喜欢这个充满平等温馨的小团体。

几周之间她的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愤怒之时尚能不自觉甩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点餐。

在纽约的大街上,她用一袭风衣代替了她一直穿着的莎丽,她的脸上满是自信的神情。

丈夫和儿女提早到了纽约,把莎希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世界,女儿依然大喊大叫冲着自己的母亲大发脾气,丈夫依旧自以为幽默地贬低着妻子的厨艺。

在小儿子意外受伤的时候,莎希因为上课不在现场,她深深地自责,觉得自己背弃了母亲的责任,而丈夫也明确感觉到了她的心猿意马。

侄女的婚礼与考试安排在了同一天,莎希决定不再上课不再参加考试,但贴心的侄女最终把英语学习班的同学和老师都邀请到了婚礼的现场。

轮到莎希发言时,丈夫看似体贴地帮她拒绝这个机会,但女主拦住了丈夫的手,她用不太流利但发音准确的英语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也表达了对夫妻相处之道的理解和对家人之间羁绊的肯定。

一席话间,丈夫和女儿双双低下了头,而学习班的人则欢呼雀跃。

在女主角莎希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许多母亲的影子,她们殚精竭力操持家务,为家庭奉献一切,舍弃了自我追求,压抑了自我需要,换回的却是丈夫子女的漠视。

丈夫觉得我已经给你提供了衣食丰足的生活条件,你就不应该不知足追求什么精神独立,而儿女们也觉得追求与进步都属于年轻人,母亲们只要喝喝茶聊聊天和同龄人一起跳跳广场舞准备安享晚年就足矣。

而在这一切之前我们也忘记了母亲曾有过年轻的时候,和女儿一样有过最美的韶华,有过自己的事业和爱情,然而当她们逐渐老去,她们的牺牲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她们的遗憾成了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再有人能耐心倾听她们的内在诉求。

即便自我标榜民主进步的九零后一代也未必能比电影里的女儿做的更好,我们用民主进步来定义自己,却把落伍保守这种词汇留给了跟不上时代的母亲。

而一旦母亲如莎希下决心去做某些事情,我们未必把不信的神情摆在脸上,却时时用我们的言行无声表示出了对母亲能力的怀疑。

身为九零后的我今年也将成为一个新手妈妈,有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激素水平波动,我也充满了自我怀疑。

我怀疑我是不是能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做好平衡,我会不会因为工作的忙碌枉顾了我对孩子的责任,又会不会因为出于家庭责任感最终放弃我在事业上的追求。

这种来自生活的压迫感是我少女时期从未有过的。

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发觉一个女人在没有家庭孩子前在事业上冲锋陷阵是很被社会被自己肯定的一件事情,而一旦有了家庭和孩子,社会又默认女人应该回归家庭。

街坊四邻闲言碎语间常常传来女强人的离婚八卦,我们自然不会将这事放在心上,但听的多了,我便常常疑心为何整个社会对于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的期许有这样巨大的差别。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组成国家的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一个个的家庭。

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但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却仍然保留了农业时代的封闭,男主外女主内是最基本的传统模式。

中国也不曾有过西方这样大规模自下而上的女权运动。

五十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西方男性选择回归家庭,平分家庭责任,但是在中国还从来不曾听说“男性回归家庭”的倡议。

在中国家庭里,如果有些男人在下班回家后还肯挥挥扫帚抱抱孩子,就已经算得上“好男人”了。

中国女性的困境在于我们已经拥有了趋近于西方女性的经济地位,却还不曾得到与之匹配的社会地位,整个社会还是默认操持家务照顾老小是女性的专属领域。

中国独有的人情关系、社会道德舆论裹挟着几千年的传统气势汹汹碾压而来。

而最让我觉得可悲的是女人最大的敌人居然还是女人,而且不少还是年轻的女性,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用新思想武装自己,却用旧道德去衡量别人。

有段时间我非常关注天涯社区的婆媳帖,尤其是08-09年的时候天涯的婆媳大战铺天盖地,满屏都是媳妇们对婆婆的抱怨,不少人抱怨婆婆只顾自己快活不愿意为小两口带孙辈, 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对这些家庭琐事懵懵懂懂。

可如今我也到了做人母亲的年纪,我不禁想问问那些小媳妇们,是不是一个女人做到了当婆婆的年纪,为丈夫奉献完前半生,还有义务为儿子孙子搭上后半生?

一个女人的价值难道就在于给人当免费保姆,而且最好能把另一个女人伺候得舒舒服服当完公主又当女皇?

最近我再去看帖的时候,我发现天涯社区的婆婆们发起了反击。

也许因为我们也衰老了,我们中有许多也有了儿子,我们也试着站在婆婆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两代女人间的战争日益势均力敌。

知乎有个关于应付父母催婚的问题下有个很妙的回答:“到了年纪就该结婚,那是不是到了年纪就该去死啊?

”我把它改了改:一个女人到了年纪就该放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那和死有什么区别? 我始终相信,生命没有抵达终点,我们对于幸福与自我追求的渴望也将没有终点,无论我们是正值韶华的花季少女还是行将垂垂老矣的老妇。

女人的一生原该这样度过。

=========================================================================一篇旧文。

 2 ) 千言万语是自己

《印式英语》,82分,2012印度出品。

可爱的女人,可爱的故事。

莎希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传统印度妈妈,美丽的大眼睛,有令人惊叹的厨艺,但不擅英语。

因为要去帮纽约的姐姐操办一场婚礼,战战栗栗一个人孤身来到美国。

故事开始了~看女主角轻柔地摇摆着头,从来都不习惯说谢谢,觉得好亲切。

咖啡馆那场戏太真实了,完全就是一个不会说英文的外国人在美国的痛苦遭遇,我不禁也想起第一次一个人出差去美国时跳过行李带的窘迫。

语言的缺失真的让人如此笨拙吗?

非也,是缺乏自信。

围绕着英语的故事,何止英语,还有爱情,友情,家庭,一个人如何为自己骄傲。

莎希绝不是丈夫口中那个生来就是做美味的杜拉球的女人,她要的是家人的尊重和活在这世上的自由。

最后在婚礼上说得那段话对极了:如果你不喜欢自己,那么你周围的一切也变得惹人讨厌;如果你爱自己,你会发现生活闪闪发光,焕然一新~至于电影本身,除了可爱戏骨女主本身,印度的片子越来越让人舒服了,也越来越让我想去那里瞧一瞧~(劝我不要去的人们,谢谢好心,请三缄其口吧,哪怕是文化侵袭假象,可我要问一句你们去过吗?

你们真的了解那个国度吗?

有没有想过别人可能一样在劝说千万别去中国那个野蛮的国家?

 3 ) 女人唯有自爱自强

第一次写这种东西,算不上影评,顶多是自己的观后感,没文采可言也不太懂怎么分析电影。

就是给了自己一个规划,每周至少看一部电影,并且看完了写下一些对看过电影的想法感受。

这样也不至于每次看完了电影,享受了当时的那一两个小时后还没等把电影里面的精华精神汲取出来就把它抛到一边,实在是太可惜了。

昨天下午在微博上闲逛的时候无意看到有介绍这部电影,于是就好奇点进去看了。

当时对这个电影产生了兴趣也是因为一直以来对自己依然蹩脚的英语捉急,想看看这电影里面有没有什么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或者找到什么好的解决蹩脚英语的办法,亦或是激励我积极的面对现状,好好学下去的动力。

故事的主人公莎希是一个看起来家庭条件算是优越,传统勤劳的印度家庭主妇。

她有一个努力在外工作赚钱养家的好丈夫,有一个成绩优异古灵精怪的大女儿,还有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儿子,而她自己在料理家务之余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小甜点拉杜球赚些外块。

外人看来,她应该是过得很不错。

但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她也有自己的苦,她不会说英语被女儿经常嘲笑,并且被觉得自己不会说英语去和老师开家长会很丢人,而她的丈夫有时候对她也有点爱答不理,觉得她的价值也就只是做点吃的还有干家务。

我们能从她的孩子还有老公对话的很多场景发现她的气愤失落,她为整个家庭付出却得不到身边最亲近的亲人的尊重。

故事的转折点在莎希有机会去美国。

因为莎希在美国的侄女要结婚,需要她去帮忙料理结婚的事情。

独自一人去一个不是说母语的国家,莎希有点不知所措,有点害怕一人面对。

她初到美国,语言不通,发生了一些囧事。

比如在亲戚家吃饭时候,大家都用英语交流,莎希听不懂,她的亲戚把她用印度语说的话拿来和她美国的准侄女婿开玩笑她还点头附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她去咖啡店点单不知道怎么点,这也是我在这部电影里面看到的最让我揪心的一段。

莎希很无助,不知道服务员说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菜单上的东西是什么。

而在女服务员咄咄逼人的情况下更是洋相百出,不仅紧张地把钱撒了出来,还把别的顾客手里的东西打翻,然后落荒而逃。

后来她发现了有一个四星期的快速英语班,就每天偷偷趁着家人们都出去之后也出去学习。

电影里面重复出现了她每天去上课路上的场景,从最开始的不知道怎么用地铁卡,不知道怎么乘车去上课的地方,到之后熟门熟路的出行,还和地铁检票口的乘务员微笑,反应出了她心态在变化的过程。

从害怕恐惧,到驾轻就熟。

后来有一次她又在外面吃饭点餐,这时候她已经能顺溜地说出了自己想要的食物,她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到故事最后,在莎希侄女的婚礼上,她被邀请为新婚夫妇讲话致辞。

她的丈夫直接站起来说,我老婆英语不好。

而莎希,只是轻轻地用手拉住了丈夫的手臂站了起来。

虽然这个场景看似平静,但是让人能感受到这其中的力量,内心的力量。

莎希说希望侄女和她的老公能平等的对待对方,互相谦让。

身边最亲近的人是不会揭自己疤的。

莎希的丈夫和女儿都很诧异莎希可以这么自信地用英语在大家面前说话,也很惭愧自己之前没有尊重这个身边最亲近的人。

莎希学习英语这件事,初衷是为了得到丈夫和孩子的尊重,让他们觉得她不是一无是处,只配只会做家务做杜拉球的家庭主妇。

同时也是因为来美国之初不堪回首的经历,促使了她想要改变自己的决心。

其实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都在肯定自己的一个想法,就是人还是需要不停地行走。

去不同的地方遇不同的事。

也许不需要像很多背包客穷游er们一样,用那么艰苦的方式旅游,但是一定得培养出一种把你随便扔到一个陌生地方你都能气定神闲的好好生活下去的能力。

人就不能一直呆在自己温暖的壳里,那样容易变得无知且懒惰,那样会容易在遇到一些新事情的时候措手不及。

还有就是不断地学习。

学习各种东西,汲取各种知识。

固然,现在我们还年轻,本来就是一直在学习着。

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有点明白为什么会有那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了。

不学习新知识,不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这也是我觉得有必要经常出去走走的原因,旅行也算是一种很长见识的学习。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和这个电影里的主人公莎希学的,就是自强自爱。

不自强自爱的人,是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 ) 看到最后还是失望,写完这篇释然了

从未在看一部电影如此为评分纠结,从第1分钟到第113分钟,一直在心里默默虚拟给星星。

一开始以为就是部普通的家庭温情片,然后感觉是部告诉我们英语学习很重要的教育片,有点反感,接着觉得就是部西方文化价值观宣传片,简直有点厌恶。

但是看到萨莎要孤身去纽约了,又重新提起兴趣。

插一句:她的小侄女实在是太善解人意了。

她在咖啡店受辱那段不太真实吧,虽然我没去过美国,但是一般来说点餐员都不可能如此粗暴,而且后面排队的人不可能都视而不见或者骂stupid woman。

这出戏就是为了衬托法国男的高大形象,为后面做铺垫啦。

还有就是,让萨莎感到学英语的迫切。

萨莎英语班的同学,每一个笔墨不算多,但是个性分明,让整部电影的基调light-hearted的起来。

最后在婚礼上的演讲作为考试这个桥段,我从第一次提到婚礼与考试撞期就猜出来了,嘻嘻。

萨莎的丈夫其实就是个混蛋。

言谈举止总是羞辱到妻子,说她天生就是做拉杜球啊等等,完全不顾忌妻子的感受。

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大女儿非但不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而是一根毒针,时刻扎痛母亲。

而萨莎在这段婚姻中选择了隐忍,婚礼上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掌声,得到了新婚夫妇的赞许的目光,让丈夫和大女儿吃惊和羞愧。

法国男人对她是一见钟情,穷追不舍,欲言又止,经常跟她用法语吐露心声。

萨莎也用法国男听不懂的印度语讲过人生大课,责任义务等等。

最后萨莎的选择无疑是理智的,回归到一个不懂英语只接受印地语的小妇人,她爱她的两个孩子。

她的丈夫把一切眉来眼去看在眼里,以后应该会知道妻子的珍贵,会更在意她。

可是,可是,回不去了就是回不去了。

这仍是一出悲剧,对于法国男,更对于萨莎。

萨莎如果没有这一番见识,想法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广阔,可能会满足于做个小女人,在家里勤俭持家做拉杜球,不时受女儿嘲笑虽然苦闷但也不会想太多。

可纽约一行,让她认识了那么在乎她(至少新鲜期内),而且虽然语言不通,但让她觉得connected的人。

她回到印度后,在阳光洒满厨房做拉杜球的早上,在拍着小儿子哄他快快睡觉的时候,在丈夫晚归她独坐花园仰望天空的夜晚,她会不会想念太平洋彼岸的曾带她去大厦顶端看风景的男人。

有一刻,我真希望,萨莎离婚,抛下丈夫儿女,跟浪漫到无可救药的法国男在一起。

反正印度女人结婚早,算起来,萨莎应该就30出头,她的人生为什么就要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埋没?

她可以跟法国男一起正大光明开始恋爱,结婚,继续生活在纽约,或者一起移民法国。

但是,即便如此,幸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她是萨莎,是家人大过天的萨莎。

她最后的演讲(有语法错误,但是这才是高水平的演讲,打动人心,演员水平很高):This marriage is a beautiful thing. It is the most special friendship, friendship of two people who are equal.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ira, sometimes you'll feel you're less. Kevin, sometimes you'll also feel you are less than Mira. Try to help each other, be equal, that should be nice. Sometimes married couple don't even know how the others are feeling, so how will they help the other? It means marriage is finished? No, that is the time you have to help yourself. Nobody can help you better than you.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turn back to feeling equal, yo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back, yo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 Mira, Kevin, maybe you'll very busy, but have family, son, daughter, in this big world, your small little world, it will make you feel so good. Family, family can never, can never be judgmental. Family will never put you down, they never make you feel small. Families are only one who never laugh at your weaknesses. Families are only one place where you get love and respect.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Thank you.

 5 ) 印度版《窈窕淑女》

励志喜剧,8.5分。

一个外语改变生活的温暖故事,印度版《卖花女》。

印度人讲英语口音很重,巨难懂,他们自己发音不标准,还觉得是你听力不行。

你要是能听懂英式英语,那无论世界上哪个角落的英语都难不倒你。

4级、6级、托福、雅思、SAT都是浮云。

在中国,不会说普通话,会被人瞧不起;在印度,不会讲英语,更会被人瞧不起。

在印度,不会说英语的人,往往只能做最简单的工作。

很多人力三轮车夫就不会说英语,但不管你要去哪,他都敢拉你。

不会英语怎么交流呢?

他们自有办法。

你上车后,他先踩上一段路,然后在路边随便找个人,要你用英语告诉那人你要去哪,然后那人再用印地语转告他。

有一点我印象尤深,每当车夫问完路后,他扭头就走,绝不会说一声谢谢;而路边那个免费翻译,脸上绝不会有一丝愠色,似乎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的天职。

如果说世界上最喜欢说谢谢的是英国人,那么,最不喜欢说谢谢的可能就是印度人了。

电动三轮车夫,往往会讲英语,他们毫不掩饰对那些不会英语的人力车夫的鄙视。

他们会告诉你:“人力车夫不会说英语,不要坐他们的车。

”3年前,在斋普尔的一个电影院门口,一个电动车夫为了抢生意拉我们回酒店,对一个人力车夫百般辱骂,那人力车夫缩肩垂头,站在路边,大气都不敢出。

我实在看不下去,呵斥了电动车夫几句,然后还是坐上人力车离去。

难道这些人力车夫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贱民吗?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是个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有钱有闲,但因为不会英语,被家人轻视。

为了赢得尊重,她发愤学习,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在四个星期内,学得一口漂亮的英语,让家人刮目相看。

情节简单,但充满正能量,尤其是片尾的那段关于婚姻中夫妻关系的演讲,引人深思。

该片强调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寻求独立,寻求尊重。

显然,人家印度电影练的是少林武当的正宗心法,讲究的是中正平和。

而中国电影练的是邪派武功,讲究的是险、怪、奇。

现在影院泛滥的是爱情片、穿越片、历史片、恐怖片、恶搞片。

《小时代》、《私人定制》、《富春山居图》、《西游记之大闹天空》、《我的男男男男朋友》这样恶俗的电影风生水起;而《钢的琴》、《可可西里》这样厚重的影片却票房低迷。

人多力量大,但人多有的时候也是件坏事。

再烂的电影,总会有人看;再烂的电影,都不会赔本。

所以制片人和导演们才敢这样肆无忌惮地用低劣的电影强奸我们的眼睛。

 6 ) 美国式价值观,关于自我实现

看完这种片子有种想学习的冲动,我把这个就定义为“励志电影”。

虽然“美国梦”的痕迹很重,但是仍然让人觉得是部不错的电影。

可能是因为和美国相比,中国和印度都相对的属于语言上的弱势群体,同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的语言弱势。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其实只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语言,并且拥有自信将它说出来,我们的语言能力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提升,语言是没有任何捷径而言的。

整部剧情就不再复述,就评论几个很有感觉的点:1.judgementalsashi在问她的侄女judgemental的定义时,她侄女举了个例子:比如不认识你的人会觉得阿姨你是个很保守的传统印度父女,而实际上,你是个思想开放追求自由的女性。

而sashi的丈夫,本应最了解她的人,却武断的认为她的妻子是个不能独自走进纽约,走上繁华的曼哈顿街头,而只能在家做些小打小闹的拉杜的家庭主妇。

可事实上,导演在一开始也告诉我们了,sashi其实是个会跳迈克尔杰克逊,和儿子没有任何代沟的新时代女性。

这其实就是导演最后通过sashi在婚礼上的发言所宣扬的一种价值观:平等的对待,关注彼此的感受,家人是永远不会judgemental(武断地)评价你的。

2.法国男人法国男人的出现和最后的婚礼上sashi对他的感谢,终将表明这个男人只是她生命中的过客,但是却教会了她如何去爱自己,只有爱自己,你才会爱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重新对你有吸引力。

本想着这可能是段艳遇,但是最终发现是碗心灵鸡汤。

sashi也对她的侄女解释,他们之间不是爱,是尊重。

这可能就是亚洲导演和欧洲导演的区别,亚洲导演多数都能在这些情节的控制上“发乎情、止乎礼”,而我昨天看的《午夜巴塞罗那》则是完全的随着人的本性来发展,无谓那种设置好,还得依据上下段落来设计到底是艳遇还是洗礼。

3.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她儿子把拉杜撞翻的情节有点狗血,但是sashi的抉择确实让我惊叹,她可能是对之前在家庭和英语课之间的抉择而有过后悔,也可能是她发现家庭仍然是她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胜过其他。

她说:“如果连自己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那做其他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给了我个人一个人生上的小思考,与其什么都做好,不如先尽力地做好自己擅长的,再慢慢努力其他的。

慢慢来,用心做。

4. 爱我吗?

要是不爱,我干嘛还多给你一个拉杜呢?

导演对sashi面部细节的把握让我有时也很讨厌她的丈夫,为什么要践踏她的尊严,要把自己置于sashi之上,夫妻间不就应该是平等的吗?

而影片的最后,sashi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丈夫,因为她爱她的丈夫、孩子,更重要的是,她相信她和丈夫之间会重新取得平等的关系,而非一方弱势一方强势。

她丈夫也因为妻子的蜕变和法国男人的出现感觉到了危机感,因此,我也相信,他会改变,我相信这个ending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一个结局。

至于sashi的女儿、侄女、英语课的,就不一一赘述……

 7 ) 民智未开

《印式英语》哪能称得上是励志片,那也太大跌眼镜了,女主人公的一切努力,最终也未逃出她本国的传统。

在返程的飞机上,她丈夫对她的举动,完全展现了印度女人是完全没有家庭地位的不争事实。

其实,在我国,女性的家庭地位比之印度虽然要好很多,但是距离所谓平等,其漫漫长路却也是连高铁也跑不及的。

在我国,夫妻一旦离婚,人们总是高喊母爱伟大,孩子不能没有娘。

但又有谁能真正的站在公正的立场,去评判在孩子抚养问题上男方所因承担的责任?

因为一句孩子不能没有娘,就将养育孩子的重责强压在了女性的身上,使女性失去了重新开始新生活的自由,而出轨的男人,却可以晃着两只膀子去寻欢作乐另找新娘。

这种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欺压思想居然依旧盘绕在国人的心上,真正是应了孙中山先生的那四个字——“民智未开”!

 8 ) 只有平等,才能看见

大概是在十多年前偶然参加了一个天南海北的商务饭局,席间有一位年近六十的台湾人。

当时围桌共饮的有海内外各地人士,且都是三三两两,只这位台湾老板是孤家寡人。

酒过三巡人便起了兴,渐渐少了彬彬有礼的客套,多了些酒桌文化的热情张扬,加之地域各异,便多少有了点争强好胜的念头。

几个回合各有胜场,唯独在这位台湾老板面前讨不了好去。

老板里面粗人多,情急之下各种南腔北调纷纷出笼,加上几位海外人士的鸟语助阵,场面煞是好看。

不料此台商浑然不吝,对广东人说着生猛的粤语,转头就用浙江土话和浙江人调侃,这边接几句顺溜京片儿,那厢就用英语和德语告诉两国的大胡子稍安勿躁一个一个来。

语言闪切零死角,雅俗圆融无折痕。

不多时众人便次第败下阵来,而此老悠然有待发之余劲。

用现在的话说,那应该就是把一干商界油子秒杀的只剩渣了。

我对能人异士向来好奇,此君功力更令我心生敬仰,便有意攀谈。

老人家大概心情不错,又看我年幼稚气,便和我聊了起来。

本来相谈甚欢,只到我由衷赞其语言功力深厚之时,他却突然静了一下,然后微微叹了口气,说自己没什么语言天分,现在能到如此境界。

只不过是以前出来做生意,因为语言不好,被人屡次轻视讥笑,心伤甚重,遂矢志必雪此恨。

我说那您这可是恶因福果了,他摇摇头说别人可能这么看,不过对我这只是一块不想揭起的伤疤。

你还小,不懂。

没过多久我就懂了,那时我来到了一个大家庭,领导是湖南人,手底下湖南人居多,其中另有两个南方某省人经常在众人面前用家乡话高谈阔论,搞的大家面面相觑甚是无趣。

终于有一次领导爆发了,斥道咱们人南北加起来有7个省市,只有你俩不懂什么叫尊重。

我的领导不知道怎么用电影去表现人对这种尊重的需要,但是印式英语显然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

从客观角度来看,莎希的生活是足以令人满意的,有着体面的生活,美满的家庭,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标准的有闲有钱。

她像是生活在一方尘世的净土,远离了现实的残酷,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卖卖甜点,甚至生活的繁琐都能成为她内心甜蜜的源泉。

如果她能下定决心做到那一点点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委曲求全。

可惜她不能,不是因为她自身有着多么好强的心性,而是作为一个有着健全心灵的正常人,她难以在他人嘲笑自己的时候坦然面对,尤其是这种嘲笑来自于自己最为亲近的人。

她努力尝试过去忽略这些小事带给她的不良感受,可是这些伤害终究还是在心里扎根,并随着亲人不以为意的负面灌溉而生出散乱而尖利的刺来,时不时的让她迷失和疼痛。

她浑然不知自己怎么会置身如此境地,丈夫的漠然,女儿的轻蔑,似乎他们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的言行正在怎样的销蚀和戕害着她善良单纯的心灵。

他们对于自己给她带来的痛苦毫不在意,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要求和打击,告诉她你不行,你不需要,你这样就可以了,他们似乎都忘记了她还有一颗渴望欣赏和尊重的心,并且这颗心还在驱动她为此而不断的努力着。

女主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因为舍不得孩子而掉泪,女儿带着不解和好笑的表情说难道所有的告别都应该落泪么?

女主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的擦去了自己的眼泪。

女儿的思想已经和拥抱异性的丈夫的一样洋派,他们已经不屑去懂得古典的深沉情感,也不具备去欣赏古典的审美能力,而古典却默默的以自伤的方式去包容他们快餐式的浅薄,并甘愿为之放弃基本的理解诉求。

而对家庭的爱和珍惜混合了屡次打击下产生的自卑,也会让这个善良的女人无言以对。

恶劣的环境让这根刺不断生长,健康的环境也会让拔刺的念头化为切实的行动。

她犹豫着报了英语的速成班,本意只是想不再因为语言问题的困境,没想到最终却走上了一条开阔美好的升华之路,实现了对人、爱还有家庭的完整认知,做出了心智合一的坚定选择,并且由此完成了对人生境界的顺利登攀。

在最后的致辞里,她依旧有些结巴,但是她的丈夫和儿都已经清楚的感受到了她的脱胎换骨,虽然她的笑容依然温柔含蓄,她的言行仍然友善得体,可是她最后按住丈夫的手后慢慢站起来时所散发出的勇气和对自己心声的表达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她成就了一个集对生活思虑之大成后更加动人的自己,她没有激烈的指摘和对抗,只是有感而发后嫣然一笑,却让曾经伤害过她的亲人由衷的开始了对自己深刻的反思。

重塑自身后的爱与宽容,如春风化雨,无可阻挡。

只有平等,才能看见。

这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剧情、主题和表现。

前不久我表达了对某神道影片及其观众的轻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也收到了很多人的疑问,说那你说说好的电影是什么。

我想印式英语就很适合拿来当一个例子,虽然这部作品还远远达不到大师的水准,但是和依靠细节支撑,喜欢取奇用险的旁门左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印式英语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其结构上的严密和完整,看到其叙事的平衡,看到连续不断的戏点(专业的应该知道找出和编排戏点的难度,而这部剧戏点简直到处都是)是如何自然的积累直至最后的爆发,看到它怎么做到一段情节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段情节的开始,看到什么叫环环相扣却又清晰有序。

看到它怎么通过事件去刻画人物而不是依靠台词的堆砌,同样又能看到台词是怎么样的恰到好处顺势点睛。

看到它如何使你在故事中获得会心的感受和乐趣,而在需要释放和抒情的时候就到了气口,看到它如何在抒情时继续推进剧情(虽然这点做的并不是很有力),看到它如何不急不缓却又在着力点上的举重若轻,看到它所有的细节设置是如何若无其事的都起到了作用并且悄无声息的锦上添花,但是又绝对不会因为细节而引发感受的偏移、影响主线的突出。

看到它如何实现了天衣无缝的表里互衬(对人渴望尊重的明线下涵盖着的对人生、女权、爱、友情、家庭、责任、理解还有一点小政治幽默等分暗线的含蓄表达)。

看到它怎么从容的实现了女主心境变幻挣扎乃至回归的暗示。

看到它如何不动声色的就实现了人性正负面的矛盾对抗,看到它如何把生活中那些微小而深刻的轻视和刺伤不事夸张的放大并以此从容而有力的实现了从社会角度的切入。

看到它怎么做到哀而不伤,喜而不烈的高超节制,看到它怎么给生活画了一副笔法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肖像。

看到它怎么把好的东西拍的你一时看不出好来,就好像捧给你的不是炫目的玫瑰,而是玫瑰的香。

它绝不刺激你,只是触动你,在给你思考空间的同时也给你打下了坚实的思考基础。

好的东西,到底了,就是归真,如春风拂面,给你的不是炽烈,而是舒畅。

是淡淡暖暖的触动你,让你感受到它的气息,却不会说,它就是这个样子。

就上所说举几个例子(上面说过的女主临别落泪那一场就不说了,这一场戏其实在叙事上的意义是不大的,它的作用就是形成女主和其反抗体的象征性对比)。

比如教师失恋的一场戏,让女主有机会表达了人和人之间平等对待从而互相理解的看法(我们看他不正常,但是他看我们也不正常,可是我们对于痛苦的感受是正常的)。

而这场戏又和后面非洲哥们儿的坦诚自述有着一定的启下作用。

再看法国佬自制点心相送的戏,女主反应激烈的回应后掉头就走,被法国佬叫回,指其走反了方向。

这场戏如果只是为了让女主接受法国佬的点心和好意,则完全可以换种方式去做,甚至在叙事上看来也是不必要的。

那么不难看出这场戏的意义所在,就在于凸显了女主当时的心境其实还未平和(还在上升的过程中挣扎),而走向家庭的道路却又和实际方向是反的(暗示其对家庭的选择其实是放弃了当时自己的选择,是违背个人意志的,这一点又和其挣扎的状态相呼应),通过这个掉头,打断了女主的激烈,使得她恢复了平静,同时也引导她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既回归了家庭,也走对了自己的方向)。

还有女主在上课的路途上有多次的镜头表现,但是中途有一次,女主在纱丽外套了一件西装,这种暗示手法是很明显的,看看女主当时的心情环境背景不难分析,就不多说了(后来女主又依然穿着民族服装)。

巴基斯坦哥们儿对中国女学员的猛烈追求及其细节,很有意思(还有这哥们儿就英语发表的对美国的简短吐槽)。

过海关时大概是一美籍工作人员问她不懂英语干嘛还要到美国来,而另一印度籍员工则一句话解围(很生活化的一出对话,但是又侧面应和了人与人应相互理解的主题)。

单词may的应用,从课堂到下课后的那场戏(细节是怎样对主题和人物内心变化起推动作用的)。

从头到尾的主线线索:语言,和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的主题的暗面应和(语言其实是一种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学员班的学生和女主家庭最后的统一都是因为语言而实现的,而人们应该努力去寻找和搭建这座桥梁,而不是不顾对方、自说自话)。

最后忍不住习惯性的说几句似乎不关乎电影的问题。

这些年来,韩国和印度的电影质量实现了怎样的飞跃,相信至少关心亚洲电影的人都有所了解。

如果说西方始终是高举战略性的普世价值旗帜,那么印度现在已经在社会意义路线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韩国的片子工于叙事、煽情和猎奇的混合,还真谈不上多大气度)。

从爱的死后报告、三个傻瓜、我的神啊到现在这部印式英语,可以看出其对社会性问题表达的日益精进。

而反观国产电影,我们的电影人可以说基本已经丧失了切入社会的能力和奉献社会的热忱(2012年也就搜索在这方面努了一把力),抛开那些拍低俗恐怖片喜剧片的逐利现象,剩下的大多数还在热衷于宏大叙事、深重意义,而小部分则是一个劲儿的想要去表达自我,夹带私货。

总之是都想给观众上政治课。

说实话,三个傻瓜这种电影不能拍么?

印式英语这种不能拍么?

我想应该不是,而是国内的电影人压根就放弃了自己的生活积累,也严重缺乏从社会现象中看到重大问题的眼光,更没有几个人具备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

说难听点就是志大才疏,想名利双收,却不肯真下苦功。

不是没有那个技术,而是压根就不具备那种格局和眼界,狭隘的心胸导致了满屏幕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所以电影院里基本就是恐怖片装神弄鬼、恶搞片装疯卖傻、文艺片装模作样,古装片装腔作势。

根本看不见虎啸龙吟、万马奔腾的开阔气象,甚至多数连基本功都不过关,影片里的漏洞比刷碗的钢丝球还多。

动不动还把责任推给广电,用广电来给自己开免责声明,连点道义承担都没有,这真是很让人看不上的行为。

一个个天最大你老二的,什么时候你们也拍出一部类似三个傻瓜、印式英语这样的电影,看看广电会不会对你严防死守?

只怕你们这些满脑子想输出价值观的政治哲人王电影人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过,只会拿广电来垫背。

想想真枉观众给你们捧这么多场,广电保护了你们这么多年。

 9 ) 学英语的外壳下是倡导家庭与婚姻价值观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I experienced an uncommon feeling that I haven't had in the past few months. I rarely have the desire to watch a movie, but on my way back to school, I found myself with the chance to fully immerse myself in a film.The story follows Sashe, who travels alone to New York for her niece's wedding. She struggle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and feels like an outsider in her sister's family. Sashe sees an advertisement for an English language course and enrolls in the program. In the class, she meets kind classmates and a supportive teacher. During her studies, A French man falls in love with her and makes her feel valued and respected. However, Sashe is already married and respectfully declines his advances. At the wedding, Sashe delivers a powerful speech on the importance of inclusiveness and respect in families.One scene that stood out to me was when Sashe attends a parent-teacher conference. Her daughter belittles her for her in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causing Sashe great sadness. This scen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s a source of comfort and support, rather than judgement and ridicule.Another notable moment is when Sashe's husband treats her like a servant, demanding tea and making derogatory comments about her cooking skills. Sashe desires respect from her husband, not just compliments on her domestic duties. Additionally,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French man about cooking challenges gender norms and shows how men's cooking can be viewed as an art, while women's cooking is often seen as mundane.Finally, Sashe's sister's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help her succeed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gaining confidence. This character serves as a positive example of how family members can lift each other up and encourage one another to pursue their passions and dreams.Overall, this film has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 and inclusivenes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t has also inspired me to embr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pursue my own goals, even if it means stepping out of my comfort zone.

 10 ) 印式英文的励志片

众所周知在印度女生的阶级并不是很高,这部电影打破了传统印度的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拍出家庭主妇也可以跟上社会的脉动的观念及想法。

沙希跟一般的家庭主妇一样,只懂得为家人的生活付出,每天在柴米油盐当中打转,。

因此跟社会严重脱节。

因此虽然他对家庭付出一切。

可是丈夫及小孩都看不起他。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很难以预测及想像。

沙希因为要去美国参加朋友的婚礼。

可是她的英文实在是一点都不行,还常常被丈夫及小孩嘲笑。

不让自己及朋友丢脸的情况下,她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习英文。

沙希本着强烈的意志力,以及不怕别人嘲笑的心态下。

利用了四周的时间去学习英文。

在这样的氛围底下,她也结交了很多不同有共同学习目标的朋友,展开了他不同的人生眼界。

最重要的是他把英文学好了。

在朋友的婚礼上面,不但不丢脸而且大展才华,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给了很多现实社会当中的有英文恐惧症的人,不论是求学的或者是已经离开英文很久的社会人士,很大的鼓舞。

语文其实是现代人非常重要的工具,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基础。

所以,虽然这部片并不是拍得非常好,可是他的立意以及励志的效果是不容小觑的。

《印式英语》短评

片名译作《印度人在纽约》也可以。女主女儿学校开家长会,不会英语的女主去见英语老师,其实英语老师的英语也好不到哪里去。好好的印度人好好的印度语就因为殖民了一段时间,英语就变得高雅了?语言始终是沟通的工具,懂得更多语言当然有助于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习俗,但别忘了,即便学习再多的语言,再多的知识,还是要先学会做人。咖啡馆咄咄逼人的服务员让人反感,好在有善良的人给伤心落泪的人递上一杯咖啡。旅行取决于想要怎样的体验,即便语言不通,观察和手势也能勉强应付。如果想深度了解当地文化,语言还是需要学习的。印度电影歌是必须的,以为没舞结尾还是强行来了一段。有些广角镜头画面畸形得有点厉害,其实能猜到最后婚礼上女主终究会演讲。说实话女性在社会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责任让她们很难真正地自由,想要自由总要舍弃一些东西。

8分钟前
  • Travis
  • 还行

也许我太了解印度社会文化,这部描写印度上层阶级的片子,真实性太低,抛开剧情而言女主很漂亮,但是表演无法打动我。

13分钟前
  • Eden
  • 较差

尼玛至于嘛至于嘛,学不好英语就是这个下场~这片儿应该给高中生看,让你们不好好学习让你们都考不过四级

17分钟前
  • 玉茗
  • 还行

新年里看的第一部电影,又励志又感人。女主角好美呀。印度人说话头摇伐摇伐的样子好喜感。

22分钟前
  • A-ya
  • 推荐

已列入低落情绪挽救片单,舒心好看~“我现在需要的不是爱情,而是尊重”,家庭中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寻求独立平等,还是得自己争气有本事才能不被家人看轻啊(可能是家庭主妇永恒的烦恼);游击战曲折迂回中的励志走向,情绪波浪起伏设计的扣儿特别精巧;英文速成班同学们都太有爱了吧,因为国宝美人希里黛玉种的草,结果被法国大哥甜得嗷嗷叫,嗷!嗷!叫!(啥都别说了,我跟你走!)不过人这剧本写得,这段异国暧昧的收尾处理得体面妥帖,发乎情止乎礼,beautiful~

25分钟前
  • 穿山
  • 力荐

故事略老套。

30分钟前
  • 麻什麽
  • 还行

语言学习那段很能共情,女主角为了家最后还是牺牲了自己那段简直不能接受,到底在想什么。

35分钟前
  • 玛卡巴卡
  • 较差

说不上有多好,但是很充实很温暖。说的对啊,只要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39分钟前
  • 少滨
  • 还行

三星半吧.太过理想主义,不过倒是有一种令人觉得"生活真美好阿"的正能量。/ps,纱丽好美!!!我也想要!!!

41分钟前
  • 敦敦
  • 还行

为啥评分为那么高。。。在跟妈妈在欧洲旅行之后回国的飞机上看这部片子,看到女主一个人在美国听不懂英语也看不懂的唯唯诺诺小心翼翼,想到妈妈这十多天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听不懂周围的语言也看不懂周围文字,两眼一抹黑,对外交流的窗口只有我一个人,而我还时不时的不耐烦,实在有些内疚。。。

43分钟前
  • Tao
  • 还行

好笑是蠻好笑,依然沒有跳出寶萊塢歌舞片窠臼啊。202303집

48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还行

港译能不能正常一回?纽约精读游。。。

49分钟前
  • 铜豌豆
  • 力荐

印度女人真美!印度片没有歌舞不行!一个家庭主妇的小励志~好棒~!英语班的学生都好好~侄女也好好~法国男人好浪~~漫~!

54分钟前
  • 白暖暖
  • 推荐

影片的视角很特别,从一个简单的家庭主妇学英语的角度来讲一个家庭和励志故事。在家庭里女性地位可能在整个世界都是比较低的,本片以一个轻松的基调讲诉一个家庭主妇赢得了家人的爱和尊重的过程,很有社会意义。都说印度出神片,人家是确确实实善于发掘生活。女主角的中文译名太美了- 希里黛玉。

55分钟前
  • Jorrow
  • 推荐

2023年看确实不合时宜了。

60分钟前
  • 麻薯奶油波波兔
  • 较差

你看,正正常常的,不要跳舞,不是挺好嗎

1小时前
  • Emily Strange
  • 还行

3.5 一部目标清晰,却也比较无聊、过时的励志电影。通过「英语高于印度语」/「女性顾家庭高于学知识」两个设定,既要说印度社会在文化自信方面的欠缺,又要说社会陈规对女性家庭位置的束缚。但两个叠加在一起,其实蛮刻意和假模假式的。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所做的努力怎么会羞耻呢。

1小时前
  • 随便想一个
  • 推荐

有点反胃,感觉这个电影的道德前提好像是“家人之前不尊重女主,是她活该”。不必练好英语,她也理应获得活出自我的可能性,理应获得家人的尊重。

1小时前
  • 瑞秋
  • 较差

1、家庭主妇的觉醒,英语只是反抗与独立的手段;2、还是免不了刻意煽情的毛病,结尾婚礼宣兵夺主集体高潮,虽然励志,但也只是想象性的和解。

1小时前
  • 叩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