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不错的故事,让这个导演讲述得磕磕绊绊的。导演采用两条线并进,前松后紧,这样的讲述方式并无问题。不知为何,导演却放弃如此饱满的故事,放弃紧张且充满悬念的情节,去过度展现人的身体。结尾部分倒比较干净利落,让影片不至太难看。
拉皮德最终的目的是关注身体,意识形态的诉求怎么看都像是大声公空喊口号。
昏沉,死寂的社会,陪衬的不受重视的女孩们。警察,你们也是受迫的一员。(虽然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但顺手拿来垫背也是毫无芥蒂,不愧是patriarchy
2012年SIFF时吴觉人当年推荐的,我觉得以色列无政府主义的兴盛和社会主义性质公社和农场的兴起,犹太人本来的脆弱感和不安全感是最主要的肇因,即使以色列为了生存,造就如此国家主义的局面,也冲淡不了个人层面上这份2000多年漂泊带来的无力感。日本20年代和60年代的左翼为什么到不了这个高度,就是根子上的“不信任感”和流浪的感伤跟东亚集权文化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导演掌控力惊人,讲了一半突然彻底转换视角,看似回忆,实则互文,值得玩味。
石破天惊的首作,象征着权力的手枪几经易手成为罪证,而左翼分子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扩音筒。明确的行动线将人物紧紧吸附,镜头所迷恋的恰恰是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即兴桥段,那些身份与经验之外的不合时宜让行动本身成为一场须倾尽全力的虚无。拉皮德用标签定义人物,再用断裂的逻辑和行迹的荒诞诱导观众怀疑、破解,后景中的人流与车流始终维持着在场性,而故事的主角,连同我们,已于某时被拽入幻境——一则高度浓缩的警世寓言。
3.5 男一总觉得像豆子先生,有点想笑场。
【2021 TGHFF】表达极为生猛,故事说服力欠佳(亿万富翁没有贴身保镖),作为处女作是惊人的
两段叙事线的不牵连,最后连接,放在中国,连大纲审查都过不去,他们太自由了,为什么拍电影,一定要讲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留白不是我们几千年早就擅长的东西吗?诗词歌赋,留白空间,我们几千年来玩的多逍遥。 透过导演的几部电影, 仅仅几部电影,就对以色列非常了解,导演果真厉害。
一部在专业影评人评价甚高的电影,在我看来却难以吸引我…闷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感觉…虽然对革命,爱情,理想,责任都有讲述,但前面的铺垫实在是太过沉闷。影片是两段,从两个方面讲述了一个故事。果然我还需要磨练电影素质。
oh my love!!!!!!!
只有一明一暗的交错堪称完美。
一边是特警团队的兄弟连式情感,一边是左派团体乌合之众式的跳梁表现。然后,突突了。
拉皮德乃神人也,怎么长片首作就给人一种已经掌握了电影命脉的感觉呢???
3.5
7#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拉皮德的电影在浅显的道理上用力过猛。但电影结构和人物设计设计,尤其是结局的走向,确实十分巧妙。
Lapid左翼自由主义的政治倾向,由两个身份阵营的主角视角组成。特警,他们不是秩序的维护者,也不是民众的保护人,他们是当权者的维稳制裁工具;恐怖分子,他们不是宗教圣徒也不是虔诚的复国主义犹太人,他们不过是理想主义热血过头但内心胆怯的孩子。人生中相遇的第一眼和最后一瞥,构成了这两段人生交叉折叠的震撼,有一些漂亮的想法,锋利而生硬。
1er film
以色列社会不同阶层的割裂表现为叙事的突然中断以及结尾的冲突高潮。《同义词》里的主题隐约显现,但在当时还处理得比较简单化。
看不太进去,左翼青年斗争彷如儿戏,很难理解盛赞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