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人民的名义》就顺便看了这剧,实在是不好,本来想憋着就算了,毕竟很多水军、粉丝说的也对,烂剧有的是,为什么只盯这一部。
但是直到刚才,看了制片方公关了一篇大号文如下:这部古装版反腐大戏,细节都被史学家肯定了你还不追吗?
http://www.toutiao.com/i6416462509233930754/?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timeline&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sappinstalled=0&iid=9920683658&utm_medium=toutiao_ios&wxshare_count=5&pbid=1491715163被恶心到了!
洗白洗得这么恶心,吃相也太难看了。
看的国产剧不少,见惯了营销,但是第一次看编剧这么用力的洗白,全篇在为剧情歌功颂德,试图说服观众这是一部好剧!
观众难道没有感知吗?
演员还可能演技好接了烂戏,比如梁朝伟《摆渡人》,编剧写得烂有什么好辩驳的?
前期功夫不做足,后期找专家、教授反驳,有意义吗?
就算历史有很多可能性,也不能整部剧都是在颠覆大众传统认知和历史观念的基础上、靠“有可能”“也有这种说法”来写一部本应该很有意义的剧吧?!
整篇文章行文毫无风范可言,语言压人,毫不夸张的说真的是“好大的口气”。
比如:“看不懂离骚的可以自行回高中向语文老师补补课了”不喜欢的就是看不懂《离骚》的吗?
那那些能理解《离骚》全文的人也说这部剧不好算什么?
又如:“是是是,小编也知道本剧服装瞎眼的就是饱和度太高,颜色异常鲜艳。
上图呈现的红毛鹦鹉对比小编也是无话可说……但良心讲,以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种老一代的影视作品都不能说还原真实历史服饰,只能是做到让人有那种时代感而已。
”还有你们不敢踩的么?
四大名著都不放过?
是是是,四大名著没还原,你们就可以胡来对吗?
以前没有关注过这部剧,看了标题搜了搜之前的通稿,一般的措辞都是“爱国”、“名族精神”、“屈原”……为了蹭热度,这篇洗白来了个反腐倡廉,这是来不及了么?
好,水军非说“爱国”、“正剧”都是其他人扣的帽子,这个“反腐大戏”总是剧方自己说的吧?
但是文章自己都打自己脸,文中说“爱情戏和基情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反腐还要高爱情和基情,说好的反腐呢????
既然是给编剧洗白,怎么不介绍一下编剧是怎么写反腐的呢?
还要脸吗?
说此剧不好的,就被说成黑,而且各种不允许说不好。
国家还要听证,给大家充分的话语权,让你说说好和不好,一部电视剧居然都不准说不好了?
再对比一下,这篇洗白才更像黑吧。
最后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我觉得这部剧的好坏和问题,与演员关系不大,所以演员和演员粉丝不用跳脚。
但是演员选择接这样的戏也绝对不是一点责任没有,下一次可得长点心,有的时候太单纯,以为是什么弘扬名族精神的正剧,反而中了套路。
这部剧完全就是制片人和编剧的问题,所以编剧才这么卖力的洗白、反驳、删评论!
然后,编剧和制片人居然是同一个人!
意不意外?
惊不惊喜?
看了一下居然还是大学授课教授?
现在的教授和老师都这么闲了么?
一个随便的商业编剧、制片人做这种剧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是一个大学教授做这种剧,心不亏吗?
你就算要做烂剧,也请放过还算是比较能达成一致的历史正面人物好吗?
你要另类解读、讨论历史可能性,可以写论文啊!
拍什么电视剧?
虽然烂剧不可避免,但是这种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在外黑心赚钱的老师编剧,是不是可以少一点?
哈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还是请耐心看一看此剧评,不说多么精彩,权当长个见识。
对于该剧的优劣,已经不想多说,广大人民已经替我发声,虽然屈原被该剧黑得很惨,不过好歹看看弹幕、评论也能增长点历史知识。
昨天看到屈原围观吃瓜群众过端午节的剧情时,弹幕一片骂声:“我历史体育老师教的?
端午节不是屈原死后用来纪念他的吗?
”“屈原过端午节,听听就很诡异。
”“是我瞎了还是编剧脑残了,屈原在过端午节?
”于是抱着好奇的态度,我百度了一番。
一看吓一跳,编剧还真没有脑残。
百度告诉我: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春秋之前?
这么说,在屈原死之前就真的已经有了端午节?
不仅如此,更有说法是,对于诸“屈原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这么说来,端午节并不是屈原死后为纪念他而创造出来的节日,而是早就存在只不过是在屈原死后多了一重纪念意义罢了。
好的,我承认我孤陋寡闻了。
惊吓不止一点,因为我们的学者胡适先生甚至还质疑过屈原存在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
在司马迁之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历史上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写了《屈原列传》。
同时,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另外,在《荆楚岁时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
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
假如屈原真的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
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而且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这样一来,有人跟我一样疑问了,如果不存在屈原这个人,那么《离骚》是谁写的?
别说,还真有人作出了解答:“离骚的作者据考证是淮南王刘安。
” 以下为其参考内容:受廖季平、胡适影响,上世纪30年代出现不少持“屈原否定论”观点的学者,如何天行、丁迪豪、卫聚贤等。
1938年,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否认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否定屈原存在。
何认为:一,屈原是《楚辞》编者刘向或刘歆虚构出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是刘向或刘歆;二,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等涉及屈原的作品都是西汉末年的伪托;三,《离骚》作者是淮南王刘安。
丁迪豪主要围绕《离骚》作者展开论述,他认为《离骚》创作年代约在汉武帝太初元年或稍后,作者为汉代楚地人。
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文学史家朱东润连发四篇文章,再一次就屈原及其作品提出不同看法。
朱认为,《离骚》有两种文本,一为刘安创作,一为屈原所作。
现存《离骚》作者是淮南王刘安;《天问》很可能是战国时楚人的作品,但不是屈原的。
以上言论是否可信我们也无法深究,权当增长见识,屈原作为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毕竟,端午三天假不是白放的。
扭曲真实历史。
对历史稍加改编可以接受。
但这个完全扭曲的秦历史完全没有对历史的尊重。
祸害祖国青少年!
昭襄王时期的范睢提前50年登上历史舞台,职位居然还比张仪高(张仪为昭襄王他爸惠文王时期丞相与范睢中间还隔一个武王)。
剧中提到张仪为客卿即未成为秦相(有范睢也成不了),张仪未成秦相说明秦惠文公还没有称王(张仪为相后促成秦国相王),不是秦惠文王然而范睢樗里疾芈月都叫大王。
这混乱的秦历史真的是几年打磨,文化部重点关注的良心剧?
说实话我还挺喜欢这部剧的感觉马可确实演出了一种九死不悔的气魄一如既往地不喜欢马可,但是意外地粉上了屈原😂去年学离骚的时候还在那暗暗说屈原不要脸,但是现在读来却是别有一番风味本来是因为知道最后屈原投江了才看到一半不看了的结果看到这么多说与历史不符的评论,当真是有点扎心呢为了灵均,和马可塑造的人物评分希望编剧长点脑子,不要再黑历史人物了
要不是为了人民的名义大结局根本不愿意浪费时间看这种弱智剧。
一星都嫌多,套路老掉牙好吗?
一定要英雄救美出场吗?
马可披着头发的样子分分钟让我跳戏,又是走错了片场一样。
看张馨予一脸装纯意淫的样子就恶心,尴尬症犯了。
前几天弄出个微博小号的事博眼球就为了这部低智商的剧,一星给沈眉庄和乔振宇。
剧里的各种称谓也是令人恶心首先屈原一口一个我们屈家就已经体现编剧没有做好历史功课,屈原芈姓,屈氏男。
虽然先秦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但人家就是姓芈不姓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足见编剧对历史的不尊重。
再来对楚王的称呼,在战国“大君”这个虽说是臣子对君王的一种称谓,但这么叫不多,一般称君王为“大王”“君王”最多。
这剧从头到尾一口一个大君(눈_눈)。
就好像在家里叫父母都叫老爸、老妈,有哪个一天到晚叫父母 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这样的。
再来就是楚王的自称,“不谷”也确实是君王对自己的自称。
和上面一样,不常见,但剧里也是从头到尾一直叫着“不谷”就好比我一天到晚不说“我……”而说“吾……”。
总之剧里的各种称谓都是历史上有的,如果是偶尔几次出现倒回让人觉得剧组很用心去研究历史,但特地大规模的使用这些生僻的称谓,反倒觉得是在哗众取宠
作为千纸鹤,看到剧照是惊艳的,看到剧的宣推文案是激动的,正剧范儿,新题材,历史学家指导,剧本潜心打造数年,教授制片,就这样苦苦等待这部剧的播出,结果片花一出来,当初惊艳的眼神多明亮,现在的亮瞎的眼神就有多彻底,心想着不要紧这只是片花而已,还有很长时间才播出,后期一定还没修好。
结果正片一放,制片麻烦告诉我,作为一个高逼格教授你的审美到底什么样?
算了画风不对剧情挽救啊,毕竟剧本可是下足了功夫的,但是!!!
说好的十年打磨呢!!!
算了不说了,我希望我千以后可以顺顺利利的不要再被叫兽欺骗了。
思美人剧情拖沓,拍成言情剧,屈原整个傻白甜。
屈原和楚怀王成了情敌。
主角是屈原,却花大量篇幅讲后宫争斗。
服装花里胡哨,马可的造型非常不适合他。
张仪的迷之发型。
历史人物谈谈恋爱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耽误正事。
思美人言情比重太大,本末倒置。
历史常识逻辑bug一大堆。
屈公子是神马称呼?
秦以前只有国君的儿子能叫公子,屈原叫公子,是要犯上作乱吗?
楚怀王不谷不谷自称,是布谷鸟成精吗?
芈八子跟她儿子抱怨被迫和亲,秦王听到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媳妇看不上他,而是爱妃对楚国如此深仇大恨,何仇灭楚大计不成。
果然是干大事的。
但是逻辑在哪?
芈八子不是王后,她的儿子不是太子,不是继承人。
他们恨不恨楚国有神马用?
张仪训练了一个妹子准备献给楚怀王。
这妹子想献身给张仪,张仪虽然喜欢她,但是为了计划不碰她。
张仪你碰了又怎样呢?
当时人没有处女情结,吕不韦就把自己的妾送给异人。
汉武帝的妈是二婚,还有孩子,汉武帝不以为耻,把他姐姐找回来封赏。
战国时期,群雄争锋。
生于名门的屈原,机缘巧合爱上了民间女奴莫愁女。
然而,身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楚国,二人虽相知相恋,却不能相守相依。
为了冲破命运的桎梏,二人不畏门第之别,相爱相惜,在同恶霸与权贵的斗争中卷入了宫斗权争、家国情仇的漩涡。
与此同时,身负宏才大略的屈原,一步步踏上了拯危救国、九死不悔的旅程。
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屈原终万念俱灰,痛沉于汨罗江;莫愁女则驾舟去远,从此荡舟江湖。
题材上选择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方式上则贯彻包含青春挫折、成长励志等元素的青春概念,坚持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集中体现合纵连横的政治谋略、风流浪漫的楚辞文化、步步惊心的后宫权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思美人》创作团队为求尽量精准地还原战国时期的社会及人文风貌,搜集阅读了两千余万字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专著,内容涵盖楚国文学、风俗、纺织、服饰、艺术、经济、官制、军事等诸多门类;剧中不仅有战国风貌、楚巫元素以及屈原的想象世界,对屈原与怀王相知相杀的关系下了重笔,融入了诸多古楚国民俗风情和民间气息。
看思美人,身死国灭,不可阻挡。
屈大大确为灵均之才,他追求美,爱美,惜美,确为楚国第一美玉。
他身边有最美的两个女人,一个是百年之好的妻子,一个是求而不得的知音兼粉丝。
他被所有爱美的人欣赏,这其中就包括楚国君王——熊槐。
这个极大的决定了整部剧悲剧的人物。
我相信这部剧已经极大的美化了这个历史上昏庸不堪的昏君,然而,历史的轨迹不可更改,楚国终将走向倾覆。
他被嫉妒蒙了眼,他们本能心意相通,生死之交,然而最终越走越远,亦步亦趋。
在这部剧里,田姬对太多事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相信历史上应该没有这样的一个人,然而我又在想,作为君王,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他昏庸不堪。
他是相信屈原的,也是爱惜屈原的,他们相伴半世,生死之交。
然而,君王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他不容许任何人践踏,屈原太直了,永远以美自居,并且也确实美得一身正气,容易让身边的人相形见绌,当然受到挤兑,排斥。
作为君王他是可惜而悲痛的。
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要权衡的东西也太多,并且他很明白屈原能流芳万年,而他必将遗臭万年。
每一个君王身处高位,他身边的人太多了,太容易受到影响,各股势力明争暗斗。
他想平衡,并且,保全屈原。
一步错步步错,没有眼界,缺乏全局观。
而屈原,就是传统意义上美的化身,文采斐然,赤胆忠心,不与世俗为伍。
这样的人,都有思想上的超前性,就像昭碧霞所言:我多么希望君子生活在千年之后,世事安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是,他有确实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他所追求的世界,人心太美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只愿意看到这样美的东西,对人性,他知道,却只是一味的抵触,排斥,没有想过去怎么平衡,怎么去利用来成大事。
不过,这也确是他的可贵之处,赤子之心,九死不悔。
其实,他生活得应该更加单纯,容易。
不用考虑那么多,只用跟随自己的本心,浩义凛然的去面对一切,无惧死亡,然而终世愤慨,忧国而不得。
有时候我在想,屈原绝不比张仪差,楚国灭国灭于楚王昏庸,还有什么呢?
屈原与楚王结于‘义’,张仪与秦王结于‘利’(至少剧中是这样)是否因为利益而结成的关系真的强过因为情义结成的关系?感情太易波动,太容易受到影响。
琅琊榜中梅长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得,谋臣死。
苏秦死得不明不白,就算是最后成功了的张仪,也逃不过被唾弃,客死异乡的结局。
是不是我们对待他们太过严苛……风过留痕,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
思美人兮心若香,思美人兮月苍凉。三星给乔振宇
虽然剧情很老套,但至少大家不是面瘫,有演技就不错情节发展太快,不过和原著简直一模一样看在和其他妖艳贱货不一样的题材和我屈大欧巴的份儿上,五星鼓励一下。ps:高个子的人穿深衣真是帅到报表。
幸好我不是楚怀王,不然屈原死了三百次吧😂
明明演员都不错,但为什么拍出来一个这么奇怪的东西
没有评论说的那么差啊,节奏很快,服化道也良心,乔振宇和四字弟弟都好帅!!
这还是那个语文课本上的屈原吗?拒绝,拒绝,拒绝。
撑了大概一刻钟,还没开始搅基我就弃了。简直羞耻PLAY,马可丑死了,我是楚怀王也不要他。。。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烂,还是有点意思的,屈原感情线还挺虐的。
哪里来的勇气插播在人民的名义大结局前!腐败!!!
剧情好烂啊,张馨予挺美的。
求放过这些历史人物
为了乔乔和四字弟弟~
狂妄又自大的屈原
不是说芈月是第一个太后吗,那大君他妈为毛也叫太后!!!
戏说改编浪漫化神话化都不是问题,但是三观不能阴不能黑
易烊千玺古装好苏阿
张馨予这个小三,在屈原和楚怀王搞基的路上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千玺演得很好,可爱的男孩子,努力演戏,那小眼神,绝了。虽然不是他的粉,但就是有路人好感啊!越看越喜欢。5分给他。
居然是屈原的故事,哈哈可以看一下。
就算有乔振宇,也没能支撑我看下去,天,画面太艳丽,真的很辣眼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