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聋哑部落》,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用无台词的方式在一座聋哑校园里把人类动物本能的暴力做一个充分的微观呈现极其震撼,撕掉残疾人的标签,更深的印象是人“向死性”的恶。
Michel_le全片无对白无字幕,用长镜头探索了一个特殊遥远的部落,缺失感官,却没有缺失情感的爆发,是聋哑世界的残酷青春,被边缘部落群体的破碎折射入网猛烈粗粝,不是描述聋哑人。
不必言语,手势、肢体、拳头、身体就是生活,这是没有话语权的人的生活。
松野空松不太理解一些差评提及的不尊重以及不关心聋哑群体,其实这部电影有刻意去奇观化的,很多聋哑人电影都有意无意做出一种和正常人不同的界线,以及呈现聋哑人多么善良美好,这种品质的赋予就像给女性赋予母亲,圣女一样让人窒息。
恶,同样需要被看到,特别是这里的恶和普通人一模一样,去奇观化神盾局仔龙无声的聋哑世界,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最后楼梯的长镜头比较精巧,印象深刻。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電影筆記1110金馬影展:<過於寂靜的喧囂>#這是一部向"默片時代"致敬的電影,也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沒有對白、沒有任何說明字幕,沒有音樂,只有部分環境聲的電影,片長近3小時的"默片"。
在我看來,創作概念也可定義為一部HIGH CONCEPT電影,概念在于源自聾啞人這個設定前提,所有的衝突、人物、情節才合乎邏輯,結尾的殺人、被卡車壓死的同伴。
用聾啞人作為設定前提會如何?
进入有声片时代,声音变得不再稀有,对环境声、音乐、音效,尤其是人物对白、旁白、独白的运用甚至有些泛滥,用镜头语言把故事讲清楚是最基础其实也是最难的。
在今天的影视制作体系,离开声音制作者或许就手足无措了。
而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会极其不适应,不再习惯这般安静和仔细的观看影片,这是新媒体时代,讯息视讯化的恶果。
各种平板设备盛行,人们不再适应纸本读物,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各类观点,自我思考能力趋于弱化,云端、大数据既方便了人类也在侵蚀人类。
在2014年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影片,讲述乌克兰一座聋哑学校中发生在学生间的数段爱恨情仇,从一个侧面反映残疾人所组成的社会中,也充斥暴力、性、金钱交易和等级制度。
结尾比较残忍,中间涉及的几个限制级片段也不忍直视,我猜导演是想表达一种信仰缺失,以及残障人士本身的自卑、压抑导致的狂妄和乖张。
这就是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
说白了,这个社会根本没有什么人或组织真正地关心这些缺少某个基本功能的人群,所有行动皆浮于表面,作秀而已。
由于所有演员均是聋哑者,片中全靠手语交流,没有一句对白。
個人評分:★★★☆《推拿》讲述盲人推拿师的生活,而这部《聋哑部落》则讲述了一帮聋哑学生的青年犯罪问题。
它比《推拿》更加黑化,从头黑暗到尾,甚至好几场戏份即使不用考究其技术逼真程度你都可以感受到它触目惊心得令人发指——哪怕全程无一句对白或字幕,而恰恰正是这种寂静能让电影氛围的压抑程度提至最高。
但老实说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类又是揭露严肃社会问题和人性黑暗、但却用许多长镜头拼凑表现的电影:其一,是电影的节奏一般都较为平乏——高潮固然有,但其他地方还是会让人感觉很沉闷;其二,那就是电影基调多为压抑。
然而这些电影的题材却大多数都比较独特、奇特,这便是它们让你又爱又恨之处。
Sergey转学到了一所新的聋哑学校,为了尽快融入集体,他加入了学校里的一个未成年犯罪群体。
这部电影并没有任何一句台词,我们只能观察到他们用手语交流,不过这些交流导向的结果大部分都是暴力。
演员们的肢体动作幅度会特别大,普通人在说话交流时,音调音色会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一种表达我们情绪的语境,但是聋哑人中只能靠肢体交流,所以片中的主人公们需要加大肢体语言的幅度来对声音语境的缺乏进行补偿。
在观影前,我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少数派群体在主流社会的语境中产生的文化冲突或者渐渐涵化的故事,而事实却大大相反,这个微观社会似乎和外部社会有一条泾渭分明界限,而二者交流只有似乎只有“贸易往来”(抢劫,卖淫,在火车兜售纪念品)。
并且这个边缘化社会似乎脱离了的主流社会的监管。
聋哑学校的校长本应该充当庇护者,交流者的角色,但是实际在这部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镜头,并且甚至没有为主角提供任何帮助。
由于缺乏规范,我们可以从这一社会切片中观察到一个力量至上的崇拜父权的原始社会,这里有充斥的暴力与剥削,采用聋哑人这一语境似乎并非要真的去探讨少数派群的社会性,而是用这一群体富有张力和戏剧性的表达向揭示我们的社会并未“从野蛮走向文明”,在名为“文明”的巨大阴影背后,还有大量的野蛮部落。
甚至在这个社区中,实际存在一个完整的对女性进行“性剥削”的体系。
工艺课老师在晚上会开车载着这群未成年人去给长途汽车司机聚集地,男学生负责拉皮条,两个女孩子给长途司机提供性服务。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常年来往于国内外的角色,可以介绍女孩子们去意大利,在他们去签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学生对这一套业务非常熟练,非常有经验,他可以指出女生们填表时存在哪些错误。
至此,一个跨国卖淫产业链条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私下去堕胎,女生如此熟悉这一系列流程让人心碎聋哑部落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社会调查报告,乌克兰的聋哑人群体长期得不到主流社会的关注从而被边缘化而酿造出的一出惨剧。
边缘化群体话语权的缺失绝对不是只存在于乌克兰的个例,我们国家的媒体环境与似乎也缺少这样的报道,在我的印象中只有“推拿”这部作品,它多少推广了一般民众对盲人群体的认知,但是在更多光照不到的地方,边缘化群体会不会也存在大量剥削性产业链呢?
让我们把视角再放回这部影片,Sergey回到学校,他报复这个“部落”的所有人。
镜头给了他站在学校前的一个镜头,他在这个“聋哑部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从未真正地融入到这个群体,作为边缘化群体中的边缘人,他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呢...- End -关注伊卡洛斯的新世界,让我们一起靠近太阳
在观看这部从形式上听来就相当概念化的电影过程中,我们始终带着一些疑问,为什么选择无对白,为什么选择长镜头,为什么选择分章节。
有人解读为这象征了乌克兰在“恶邻”欺压下的集体失语,也有人认为此种仪式化的手段是在向默片致敬,可不管是误读或是正解,都只能使一小部分人产生共鸣。
这究竟是观片人的缘故,还是影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就无法负荷其复杂的形式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残酷青春电影,主人公A(因无对白与字幕,片中所有人物均无名无姓)是位聋哑残障少年,来到聋哑学校后被带入黑社会团体,但A尚不能在私人情感与集体利益中取得平衡,受到百般羞辱后将团队成员一一杀害。
全片由32个长镜头组成,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为13个章节叙述。
前六个章节进度相对缓慢,镜头运动也相对平稳,几乎全是固定机位,镜头时而充当当事人的眼睛,时而冷冷地“站”在外围。
我们跟随着主人公A(或者说镜头),从问路开始由外而内进入到聋哑学校的漩涡之中。
第一个章节中象征秩序的晨会仪式退出视线后,这个只剩下严寒与残酷的部落生态群开始步入舞台中央。
介绍过环境之后,A七分“能打”三分运气,靠着最原始的暴力手段渐渐在学校的“黑社会团体”中树立起了威信。
至此故事进入后半段,即风格显然更为狂暴和泼辣的后七章,该团体主要从事卖淫和贩毒活动,A于一次交易中与一位卖淫少女B产生了感情,但这显然违背“部落”规定,A不但失去了威信还遭到成员的陷害与羞辱,。
这半段节奏更为紧凑,虽然仍旧是长镜头,但镜头运动却更为复杂得多,主人公心绪上的混乱挣扎与形式匹配完好,这个异托邦的权利宰制与暴力已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如果说本片对于结构与表现形式的构思还算不上新颖的话,那么对于“语言”这个概念的运用则是到了出彩的地步。
首先,不管是何种版本,影片都不曾对片中的手语进行翻译,观众始终在进行着猜测式的观看,这种极度不适应感会一直伴随着整个观影过程,它与演员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共同营造了一种相当压抑的气氛,即使已经到达戏剧高潮我们亦无法找到那个突破口。
其次,影片唯一的声音语言为环境音,这种声音我们是无法与片中人物感同身受的,不管是激烈的打斗、强奸,甚至是谋杀发出的剧烈声响,于片中人物来说都是寂静的,但于我们却是相当具有冲击与爆发力的,正因为观众轻易便能觉察这一点,才更显得这个无声世界的残酷。
但影片唯一的也可以说最致命的缺陷便在于整个故事不过是一个少年再普通不过的残酷青春罢了。
戏剧的起承转合、矛盾冲突均中规中矩,毫无新意。
即使此等高难度的形式已经做到了极致,因被内容上的平庸捆住了手脚,全片的整体质量大打折扣。
且影片多次出现纪实手法拍摄的堕胎、做爱等这类挑战观众接受极限的画面,虽然冲击力是存在的,但依照影片海报上裸体与手语两个信息的暴露,不免让人嗅到一丝猎奇的气味。
形式易做,内容难填,如此种种,[聋哑部落]也不过是个好看的绣花枕头罢了。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文 调反唱唱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全篇的语言系统是手语,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是靠演员肢体表现来理解。
讲述了一群聋哑人的生活和情感在脆弱的外表下如何翻腾出暴力、自私、犯罪等等,与外界的接触都是利我而冲突式的,在近乎封闭的自我下,情感的诉求在结尾血腥的暴力犯罪下达到一种发泄式地表达,这和娄烨的《推拿》角度有所不同,但关怀的层面是相近的。
我评价一部是否适合自己的电影取决于自己观影时的专注程度。
但很多人会说,环境和心态对观影有很大影响,我并不否认。
毕竟当你处于失恋的状态时,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电影远比爆米花特效大片来得深刻吧。
不过,这毕竟是“特殊时期”,因为我们不会一直在失恋。
《聋哑部落》就是我认为的一部好电影,这是因为,我在家里蹲了五天,啃食了几十部电影后,脑子里对影片已经产生强烈排斥感的时候,居然还能如此专注地看完它。
我的习惯就是在想做的时候尽力去做,懒散的时候就随心所欲。
如果看排期硬逼自己去影院观影,这样的人生也太不自由了吧。
全篇没有对话,原始粗狂的性爱和堕胎场面,这都成为这部电影的标签。
聋哑人的世界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不曾到过中国任何类似的机构和组织看望,所以我根本没有权利去评价。
但在我的理解中,提倡自立的国家虽然拥有高度的开放性,但对于残障人士也显得冷漠许多。
所以电影的起初,就将聋哑学校和犯罪团伙联系在一起。
而女性只能选择卖肉来达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还有自己存在社会的价值。
电影的主角是个刚要去聋哑学校的少年,一张白纸会成一幅画或成一张废纸,形容得正是他。
他开始接触犯罪群体,开始接触卖肉女生。
第一次抢钱,第一次和女生性交感受到爱情,到最后杀人,电影的步调正在一次次顺延。
男孩在女孩的肉体中学会了成长,滋养了欲望。
电影的后半部分,男孩利用犯罪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却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少女缠绵,毫不犹豫地将它们全数付出。
影片的最后,男孩用重物砸向聋哑人同伴的时候,除了宣告自己的主权,其实还有捍卫自己爱情的意味。
多数人观影后,一定不会忘记在冰冷地板上,男女赤裸相拥的画面。
没有前戏的性爱,正是少年对于异性身体内心最渴望的表现。
整部电影时常让我想要暂停和快进的冲动,我多希望车再倒退的时候能看见背后的聋哑人,我希望私人医生把器械伸入少女下体时,能及时停下动作。
整部电影用一种紧凑但又真实的方式叙述着,主人公的眼神从头到尾没有丝毫的变化,可他正经历着走向犯罪的道路。
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他内心中,犯罪是理所应当,我陷入沉思。
【关注微信:三角生】
全片使用手语,没有对话就没有字幕,几乎可以算无声电影,据介绍参演人员就是聋哑人,就是如此接近真实的电影,连续的长镜头让人有纪录片的错觉……而就是这样的故事背景,让我意料之外的是,根本不像国产片,描述的会是聋哑人生活的艰辛以及联手互帮互助、大爱感化人心的剧情。
反而用一句经典语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聋哑学校成了一个微缩的社会,处处有争斗、处处有悲情,简直太写实了,这也是国产片拍不出这种话题的最关键因素……直到影片最后主角搬起柜子一间一间砸死这群校友时,放佛就是想砸死这个社会一样。
如果非要给这部影片做比较的话,我觉得它很像没有了音乐,低调一百倍的《发条橙》🍊感觉上又有点像《此房是我造》,充斥隐性的残忍和恐怖😕~有时我们需要看一些超出自己认知,超越情感承受范围的电影,尤其是当它表达了一些平日里不易得到的、更深刻的东西。
而不论它们是快乐的、悲伤的、恐怖的、怪诞的,最后都会促使我们思索,认清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成为更完整的人。
不论怎样,一个允许拍出这样电影的国家,是有希望的。
一个可以如此反思的民族,是了不起的。
特此制作这个视频,献上我们的敬意,也希望能与大家形成某种共鸣。
👇是我原创的讲解视频😉:[聋哑部落/The Tribe]乌克兰🇺🇦的当代寓言|戛纳电影节上把观众吓晕的电影|影史上最残忍之一_哔哩哔哩_bilibili
噱头。看来还是有台词的电影丰富,同样的片长,没台词的全部快进也不会错失什么。
与《推拿》类似的题材,同为关于聋哑人的电影。影片聚焦于聋哑青少年的校园黑帮。无声的暴力性爱在冷峻色彩的长镜头下是那么的突兀,没有台词更突出手语的张力,无配乐的压抑凝重更添沉闷。长镜头下的堕胎戏性爱戏对女性的畸形暴戾痛苦压抑通过聋哑非专业演员的出色演技宣泄的震撼人心。
不懂手语,这让我一直耿耿于怀,虽然这不影响剧情的理解,还能逼着你将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更能凸显出聋哑人世界里暴力的残酷,但因为无法理解手语的对话,还是会在心里产生一种距离感。虽然猜想对白和剧情有点开放式的意思,观感也很独特,但还是希望能有手语字幕再看一遍。★★★
无声世界里的残酷青春。
少数人的青春,无声的咆哮
处处长镜头 该片真是形式的极端 感觉拖沓 虽然有了突破镜头 但是 我认为想要表达这个群体可以不用镜头直面的表现
每个镜头都是超长镜头,已经算得上猎奇的长了……和约会对象第一次看的电影居然是这个,我觉得再也不会好了
几乎没有声音,只有手语,并且一开始就宣称不会有翻译字幕
一部彩色“默片”,“身体不健全的人,往往心灵也不健全”
人流那段真实而残酷
我擦,就为了能干干干不顾危险了啊
無聲無對白全手語無字幕,張力和表現力毫不遜色!長鏡頭控非常滿足。讓人印象深刻的實驗電影!
70/100 影片在选题上新颖且大胆,将镜头聚焦于边缘化的聋哑群体,用电影自身的艺术语言和角色的肢体语言来弥补在对白语言信息上的缺失,刚开始对这种实验性的手法接受地比较吃力,愈往后愈加融入电影所呈现的别样世界,而电影恰巧利用选题的特殊性对台词进行剥夺,将充斥的性与暴力置于无声之中,达到「过于寂静的喧嚣」的效果,影片在最后所呈现的残忍程度也是令人瞠目结舌,无以言表的张力
看了一把哑剧
都不知道说什么怎么看。
一次很奇特的观影体验,虽然没有任何对白和字幕,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闷。大量启用非专业演员,有种纪录片的既视感。片中男主的经历,与牯岭街中的小四倒有几分相像,老实孩子加入帮派,爱上一个错误的人,最后走向极端。片末的宿舍大屠杀,令人毛骨悚然,在所有人都没有听力的情况下,就算要灭整楼人,也是有可能的。
三星半
嗯,看到裤袜才找了这片子
1
运镜和调度都非常有冲击力,有好几个长镜头相当出色。但与出色视觉效果相比,剧作冗长且陈词滥调,大大削弱视觉震撼力。使得影片无对白、大尺度性爱和暴力场景的设置有为了形式而形式的空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