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三角

Triangle of Sadness,无限悲情,疯狂富作用(台),上流落水狗(港),悲痛三角,悲伤三角,悲哀三角,Sans filtre(法)

主演:哈里斯·迪金森,查尔比·迪恩·科里克,伍迪·哈里森,扎特科·巴瑞克,汉娜·奥尔登堡,多莉·德莱昂,卡罗琳娜·金宁,松妮·梅勒斯,奥利弗·福德·戴维斯,薇琪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英国,德国,土耳其,希腊,美国,丹麦,瑞士,墨西哥语言:英语,瑞典语,德语,法语,希腊语,他加禄语年份:2022

《悲情三角》剧照

悲情三角 剧照 NO.1悲情三角 剧照 NO.2悲情三角 剧照 NO.3悲情三角 剧照 NO.4悲情三角 剧照 NO.5悲情三角 剧照 NO.6悲情三角 剧照 NO.13悲情三角 剧照 NO.14悲情三角 剧照 NO.15悲情三角 剧照 NO.16悲情三角 剧照 NO.17悲情三角 剧照 NO.18悲情三角 剧照 NO.19悲情三角 剧照 NO.20

《悲情三角》剧情介绍

悲情三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Carl和Yaya是一对很有影响力的模特情侣。时装周结束后,他们受邀来到一艘游艇进行豪华的跨洋之旅,船员们都非常尽职地为度假者们服务。大名鼎鼎的晚宴即将举办,但船长却拒绝离开他的船舱。当暴风雨来临并危及乘客的舒适体验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平衡被打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孤岛风云彩虹甜心黑色止血钳2职场之神极冻邪恶无厘头森林之第一次接触歌舞青春:音乐剧集第二季圣斗士星矢:冥王哈迪斯十二宫篇她的神话熄灭的日光演员偏偏喜欢你隐形的翅膀执行法官无心法师隐藏人物圣诞清单反叛的鲁路修特别篇:零之镇魂曲重庆崽你和我的倾城时光戴夫造了个迷宫家事如天约塞米蒂吸血鬼生活第三季实习医生格蕾第六季罗斯维尔第二季真爱骗子小娇妻会飞的驴笙笙入我心全城爱恋

《悲情三角》长篇影评

 1 ) 悲情三角:颠倒、重构与另一出坏戏

《悲情三角》摘得金棕榈,远不及《方形》带来的文化震撼与社会冲击,缺失的严肃批判,无法在电影本体上找到答案,于是引介西方现代思潮加以解读成为必要。

1.男性与女性权力地位游移的换位,最开始的一群男模,裸露上衣接受采访,卡尔以被凝视的身份,女性化了其歇斯底里的情感诉求,他的悲情三角是一种观看与把玩的部件。

而女模特雅雅占据话语上风,在两性关系里极具主动性。

我们往往相信男人可以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然而游艇上干练的女船员,远比大谈政治笑料的船长,更有魄力。

最后在孤岛,也是女清洁工挑大梁,甚至让卡尔以男性身体进行交易,这一点是疯狂且反常的。

2.对自由主义的非严肃批判,对于世界的资源分配法则,在流落荒岛的异托邦里,成为重塑的对象,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或按资分配,成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永恒的矛盾。

也就是自由、平等、多元,这三个对立统一的命题,在电影里给予了影像思考。

这一点首先在人物上,比如卖屎的俄罗斯富豪,没有苏联传统,反而以利求物,嘲笑马列,他机其具备左翼民粹主义修为,甚至拔落妻子尸体上的首饰,他是那样荒诞不经,对流落的事件不予置评,他知道在这个阶级固化的世界里,他的财不会就此消失。

在原始的洞穴隐喻里,流落的四男四女不免回到力量统治的母性社会。

3.个人最喜欢《游艇》,唯美且极具几何切割感的广角构图,碧海蓝天,阳光美食,游艇一度成为资产阶级挥霍享受的代言,他们依托游艇这一移动的度假酒店,尽情享受生活。

一种贵族精神的破碎,同样是发生在晚宴,《方形》里回归原始的“兽人”(姑且)冲入宴会,对着有钱人一顿挑衅与殴打,在本片里,则是让承载着资本力比多的游艇,颠簸在海面上,这是对《泰坦尼克号》的补充,是将那些晕船呕吐无助的贵人,解构得支离破碎。

他们吃着上等食物,喝着香槟,却在马桶里苟且,这样的对比讽刺,是充满娱乐性生活化的,然而也就失去的设计的巧妙。

船长和俄罗斯商人的聊天是点睛情节,充斥着的政治笑话,引经据典,最后疯狂饮酒,在船舱里大放厥词,说着社会主义种种恶名,实际上这个的冲击不甚得力,原因是船长这个角色的塑造,缺少了变化,而卡尔全程没有参与,所以有些叙事上的断裂。

生产手榴弹的老夫妻被手榴弹炸死,酷爱和平的伪财阀,没有给他们殉情的机会。

4.叙事上,一开始的男模与走秀算是引子,第一章可以说是对,两人情感关系的考察与消解,最直接的危机是买单的问题,雅雅与卡尔在电梯口大吵,最后是卡尔的妥协,这个非理性的后现代情感关系,是摆脱不了男女的羁绊,卡尔提出的另一种友情,是不值得被他们肯定的。

第二章是一个颠倒的过程,是一种破碎的阶级与群体分割,俄罗斯女人要求水手下海游泳,这是打破身份地位的虚伪游戏,就像皇后赏赐宫女沐浴华清池一样伪善。

第三章上了荒岛,一出好戏式的荒野求生,最后发现了通往外部世界的电梯,而那块举起的石头,是否砸下,成为开放式的谜题。

最后的最后,卡尔狂奔在密林,树枝森森,划破皮肤,刺伤他的悲情三角,他去往何方,不得而知……在这里的叙事,是反高潮的呈现。

5.对比《一出好戏》。

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也是一群不同阶层身份的人,由于世界末日,不幸围困荒岛,在曲折反复的权力游移动,与人性游戏下,以游轮作为命运骰子,最后以回到精神病院的多元结局作结。

最直接的是世界末日这一大前提,在这个情况下,更能够激发人性,一出好戏是在挖掘人性矛盾与真实,强调偶发的戏剧性,而三角,更多的是以客观展现,不强求戏剧性。

不过各有各的味道,没必要强行比较,至于荒岛题材或者故事原型,有迹可循,不必去追根溯源找是否借鉴抄袭。

总之,金棕榈的质量没有下降,鲁本斯的技术也依旧耐人寻味。

 2 ) 濒于失控边缘的低俗闹剧

五年前,一部以候补身份进入竞赛单元的电影最终以黑马姿态拿下金棕榈大奖,令人无比错愕!

没想到在五年后,我们再次看到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戛纳颁奖礼上手捧金棕榈奖,诧异感也许没上次强烈,因为他没像上回那样在台上手舞足蹈炫耀一番。

但无论如何,谁也没料到能轻松迈进双金棕榈俱乐部的导演不是什么专攻沉闷艺术片的影坛大师,而是一位擅长拍摄讽刺喜剧的北欧导演。

这倒是可以让人瞥见当今观众口味的几何级变化,逐渐转向更容易引发争议的阶级话题,曾几何时,这些充斥着屎尿屁的作品难登高雅之堂,而如今这些伪装成低俗闹剧的类型却成为了各大艺术电影节的座上客,一不小心更摇身成为风靡全球的娱乐电影。

也许《寄生虫》翻开了一个新的电影史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的模仿者轻轻松松就能拥有同等过硬的艺术质量与针砭现实的力量。

《悲情三角》再次展现了奥斯特伦德的创作与野心的方向,延续了《方形》的多线叙事,不再有核心人物,而是各具身份标签的人物群像:男女模特、化肥公司老板、船长、军火制造商、厕所清洁工等等好不热闹。

这些人物无一例外被动地与其所从事职业的刻板印象捆绑起来,成为剧本尖刻挖苦的对象。

这种做法无疑相当成功,观众无需动脑,一眼便看穿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弱点,令导演更容易操控所谓的各种批判话题:从模特界的势利眼,到上流社会的道貌岸然,再到劳工阶级的心狠手辣。

当然,最大坏处就是人物失去了深度与复杂性,与其说是角色,倒不如说是各色木偶——被贴上标签遵循某种阶级特性运动的木偶。

鲁本在叙事结构下了不少工夫,三段三个场景,分别阐述不同的主题,倒是要比以往的段子拼凑故事更有心思。

特别是豪华游艇的中段,群戏水准不俗,仿佛多个声部渐渐合奏出催眠的旋律。

那种漫不经心的节奏伴随着不断倾斜的船体内部,酝酿出导演最擅长的恶趣味大爆发,真是近年难得一见令人厌恶至极,却又禁不住捧腹大笑的经典场面。

表面上看来,导演讽刺上流社会,以及那些一心想攀附而扶摇直上的小人物,从模特到女领班,再到厕所清洁工,这些角色或多或少总染上了人性的恶疾,在第三部分荒岛戏里展示得淋漓尽致。

换一个角度来看,奥斯特伦德不止是在批判阶级,他对人的批判更是体无完肤,也许在他眼中,在极端的环境之下,人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丑恶的物种。

这类偏激的观点使得他的作品越来越缺乏情节的建构与铺垫,更依赖某些花哨的点子而迅速滑向某类议题的展示,缺乏情节与情感的过渡,一上来没两句就要逗你发笑,这便是他的作品远不如奉俊昊的那么有趣和值得咀嚼。

然而,却无意中契合了当下的时代特征:碎片化、去中心、狂热、偏激、濒于失控的边缘。

 3 ) 大便生意,阴阳怪气

《Triangle of Sadness》可以把眉间的悲情三角收一收吗?

Part 1:拍拖高端奢牌偏爱臭脸,俗物请勿靠近;低端平价更贴地气,富豪无人在意;模特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往后求生的强有力武器。

恋爱中的政治关系,全凭买单速度抢夺权利;庸俗的金钱题议,引爆男女平等角色对立。

美好的晚餐结束,在电梯里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女权男独角戏。

Part 2:拍照 用大直升机空投巧克力酱,用马列主义迎接狂风吼叫。

豪华游艇的封闭空间,死亡游轮的宛宛类卿,虚伪的富人极力保持优雅,料想施加一点骇浪惊涛,满腔污秽顷刻间喷发,栽进呕吐物中苦苦挣扎;无名的船员一致头戴耳机,专心致志铺开擦地毛巾,动感旋律齐刷刷清洗,发生了什么我不关心。

顶层手握大权掰扯形态意识,高层只懂享乐摆拍吃鱼子,中层奴性根植反应慢得要死,底层人员啥也不懂那就浅浅洗个地毯看撕逼yyds。

最后的最后,庆祝暴风骤雨没把船只弄死,突然自己生产的手榴弹爆炸,滑稽荒谬的社会该死还得死。

Part 3:拍头有钱又怎样,还不得求洗厕所的大妈捕鱼投喂成为自己这“荒岛”的唯一依靠;可是有颜值就不一样,母系社会还是需要漂亮下体抚慰填满自己空虚又空洞的湿滑通道。

多虚伪,多可笑,所谓无可救药,不过自己吓自己的人为景造。

小帅哥狂奔上山,不一定是为了把女友救到,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的救命之稻竟是如此重要。

我喜欢这部电影,大便生意,阴阳怪气。

 4 ) 《悲情三角》:永恒的食物链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五年内第二座金棕榈。

2017年的《方形》,靠着荒诞和讽刺摘得奖杯,2022年的《悲情三角》新瓶装旧酒,加上并不新奇甚至有些老套的结尾,依然赢得评委青睐,也很有点黑色幽默。

大概大家都有很多不吐不快的话,让导演代言了。

这部电影讽刺了谁?

《悲情三角》讲述了一对模特情侣混迹上流社会,先在豪华游艇看尽权贵嘴脸,遭遇风暴后在孤岛上看透人性无常,结尾意外发现真相,戛然而止。

电影开场先声夺人,一群上身赤裸的模特在练习表情和姿态,负责人用HM和“巴黎世家”调动情绪,模特们想象穿着不同品牌衣服该有的仪态,在随意嬉闹和严肃深沉之间跳跃。

在时尚界,廉价=轻浮,奢侈=高贵。

金钱是评价万物的标尺。

别谈梦想,别谈艺术,别谈美。

第一部分,卡尔和雅雅。

表面上他们年轻貌美,衣着光鲜,但职业生涯毫无起色,他们在一起不只是因为爱情,更为了求关注、博出位。

两个人在餐厅因为“谁来买单”进行一场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甚至一直延续到公寓的电梯。

这段戏是第一部分的核心内容,两个人都囊中羞涩,想让对方付钱,但都不想张口失了体面,从假装到博弈到争吵直到撕破脸。

体面、情感、礼仪、传统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第二部分,游艇。

卡尔和雅雅得到一次游艇度假的机会,上船后发现船上满载权贵富翁,员工们兢兢业业,为了多挣小费打满鸡血,英国武器制造商和俄罗斯富商等人彬彬有礼又目中无人,虚伪又傲慢。

一片祥和时,他们口中说着社会主义,大方邀请船员互换身份享受度假生活;狂风暴雨袭来时,他们一边制造垃圾,船员一边擦洗清理,维持着他们的体面生活。

这部分的高潮是游艇在风暴中颠簸,船长和俄罗斯富商通过话筒大肆发表政治主张,船上的权贵富豪上吐下泻,前扑后倒,狼狈不堪,从餐厅到房间,到处是污秽,到处是聒噪。

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体面荡然无存。

第三部分,岛。

游艇沉没,几个逃脱的员工和富人漂流到一座小岛,众人开始荒岛求生。

一名清洁工因为掌握生火和做饭技能,逐渐成为最高权力者,其他人都成为她的附庸。

权力结构倒转,金钱如粪土,众人开始各施拳脚,竞争生存资源。

清洁工妇人成为“土皇帝”,私欲膨胀,用资源换身体、换服从、换地位。

电影最后,雅雅和清洁工爬山时偶然发现,原来这里根本不是海中荒岛,而是一处风景度假区,隔着一道门便是文明世界。

雅雅大笑,清洁工犹犹豫豫地拿起石头,满脸狰狞地走向雅雅。

这部电影讽刺了所有人。

一位富豪骄傲的说:“我们的产品用于维护各地民主。

”卡尔问:“什么产品?

”老人说:“手榴弹。

”他们会扒掉死去亲人身上的金银首饰,也会死在自己制造的手榴弹上。

类似的精彩场面比比皆是。

上流社会无知又自大,但始终是寄生虫,金钱至上时,他们颐指气使,活在众人头上,世界动荡时,他们唯唯诺诺,活在权力脚下,平等和智慧从来不在考虑范畴内。

作为底层民众的一员,清洁工在平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旦得势,就找到了释放和报复的机会,火力全开,巧取豪夺,仿佛要把之前失去的都补回来。

年轻模特作为中间阶层,耻于人下人的不堪和黯淡,没有人上人的能力和魄力,娱人愚己,歌舞升平。

电影用一个现代寓言故事说了大小两个道理:食物链永远存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头变幻大王旗。

外貌货币始终有效,雅雅靠它上了游艇,卡尔靠它上了土皇帝的床,艺术要生存,需要话语权的宠幸。

电影在欧洲放映时,观影气氛极好,欢笑连连,但很多观众不满意电影的设定,觉得刻意的戏谑和夸张太多,是导演为了迎合观众妥协了。

这部电影确实有这样的倾向,调侃过火流于轻浮,嘲笑过多失之中正。

电影第二和第三部分常觉得火候够了该用力了,它还是轻飘飘地过去了。

就像游艇上的厨房,一边放着《国际歌》,一边为富豪制作精致晚宴。

晚宴绚烂,思想不过是远处的背景。

但作品依然值得肯定。

灵感来自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妻子,她是一名时尚摄影师,给导演讲了很多时尚圈的故事。

影片第一部分的情侣争吵,也曾真实发生在导演和妻子之间。

懂得反躬自身,能够自嘲,是一种值得广而告之的优秀品质。

 5 ) 戳穿纸老虎。

看完导演评论,我发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拍了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这部影片有多重要的意义?

不是说同类的影片在近五十年中很难找到,而是说他一部影片就直接封神。

豆瓣评分不够高,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审美的差异。

他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就是通过把资本主义拉下马,他把整个人类也拉下马。

他把人类这个纸老虎彻底戳穿了。

豪华游轮的船长嘛,一天到晚看不到影子,在房间里唱着国际歌。

最后去见马克思了。

卖军火的夫妇两,后来死在了军火手上(造业的人)。

带两个老婆上船的肥料之王,老婆都死了,还要从脖子上取下项链。

刷厕所的菲佣变成了丛林女王。

 6 ) 俊男美女被老阿姨插足的故事

大壮是个男模。

人帅,身材好,腹肌、腰窝什么的应有尽有。

有趣的灵魂千里挑一,好看的男模一抓一大把。

并且工资只有女模特的1/3.大壮下班后去看小美表演。

小美也是个模特。

小美下场后大壮和小美一起去吃饭。

吃好饭该买单了,小美装作补妆没看见账单。

大壮很不高兴,扭扭捏捏的一步一步的暗示、明示小美昨天说了她付钱的。

小美申辩说她记得,她没看见账单。

小美拿出信用卡,但是划拉不出钱。

于是用现金,但是现金不够。

为了减少尴尬,大壮买了单。

大壮买完单一扭头看见小美把钱又装回去了,顿时气的不行,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开口。

在出租车司机的鼓励下像疯子一样语无伦次的找小美吵钱架。

吵完又后悔,不停的给小美发消息。

小美显然也是喜欢大壮的,不但回来了,还主动承认错误。

两个人的沟通得以深入,感情显然也更进一步。

接下来的一幕在一艘价值2.5亿美金的豪华游艇上。

游艇上的服务员斗志满满,决心服务好客户,满足客户一切变态要求,为了小费冲冲冲。

游艇上有俄罗斯买化肥起价的,有买了it公司发财的,还有军火商。

每个有钱人的要求都不太一样。

俄罗斯富豪妻子希望游艇服务员放下手上的工作,躺进泳池享受人生。

也不知道穿着制服进泳池舒服的点在哪。

明明不愿意,为了小费,服务员还是很专业的迎合了她, 这还不算,所有工作人员都得放下手上的工作玩跳水。

原因只在于德国富婆想这么做。

理由是,她自己很享受人生,她希望别人能够和她一起享受人生。

享受你马。

服务员们咬着牙、挂着笑服从了她的安排。

客户离谱就算了,船长也很离谱。

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喝酒。

根本不做事。

日常管理全是中层管理人员搞定。

但是广告上有个船长晚宴的活动,是一定要船长参加的。

风和日丽,接下来的天气都不错,除了周四风浪会比较大。

醉醺醺的船长选择周四船长晚宴。

天气预报真是准,风浪按时变大了起来, 把游艇摇晃的左右摇摆。

船长肌肉控制能力很强,站得笔笔直,垂直于水平面,和甲板形成锐角,非常几何。

制作精美的菜肴被一道一道的摆了上来。

不知道是食材本身在厨房放置久了有点不新鲜,还是风浪晃的人不舒服。

总之,肉眼可见大家已经快受不了了,但是船长晚宴这么盛大的场合怎么能失态呢。

服务员们一道一道摆上来的美味怎么能不赏脸全部吃完呢,毕竟是善良的、善解人意的富人人设啊。

浪高船晃加上不停的吃吃吃的后果就是吐得昏天黑地。

一时间:落艇与狂浪齐颠,佳肴共秽物共飞。

杯盘狼藉随波荡,宾客狼狈滚马桶。

海风难掩酸腐气,残月空照满船凄。

本是欢宴成噩梦,豪华游艇尽唏嘘。

一艘小船在悄悄的向游艇靠近。

军火夫妇看见一个手雷。

多么的眼熟,因为是自己做的啊。

夫妻两激动的捡起了手雷。

轰的一声,游艇渐渐的沉了。

幸存者来到一个岛上。

谁拥有了十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利。

这次胜出的是游艇上的清洁工阿姨。

清洁工阿姨利用手中的权利确认了自己在群体里的绝对权威,接下来就宠幸了大壮。

这里大壮和小美又回到了舞台中心。

小美最后发现这个岛是一个度假村。

电梯来了,通过电梯就可以通往文明社会。

清洁工阿姨拿着石块从后面慢慢向小美靠近。

电影到此为止。

 7 ) 排泄物和A片通常让人放弃思考

非常投机的三段式合成电影,三部分风格差别极大。

开头和第一部分就像短视频里的观念短剧,人物行为和对白都在机械的进行观念表达。

好在这部分短,只是作为开场引入了男女主角,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他们的生活阶层和关系中。

第二部分游艇是电影最精彩的段落。

这部分不仅继续表现男女主角生活和关系中的症结,而且还把游艇上其它观念化的、机械的、奇观化的人物、关系以及运动融合在封闭的空间场域中。

这部分不仅是在表现群像,多样人物和关系在游艇发生关联,逐渐融合,最终和游艇本身正经历的增熵运动达成了统一。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依附于游艇的运动影像把特定的身份、关系、阶层置换为了本质、偶然化的自然现象,并在最高潮的晚宴部分形成了不断闪现、晶化的错乱时刻。

如同两位“船长”不断冒出的观念和话语使整体发生的增熵运动进入新的情境,设定所预设的意识形态、阶层、观念壁垒都被同样的呕吐、摇晃、眩晕等运动无能的症状所打破。

“In den wolken”反倒成为了产生效力的新语言,在错乱时刻不停反映出新的情境。

第二部分的结束也像所有增熵运动的局部所显示的歇斯底里一样,它不合理、不真实但却是注定会发生的终结方式。

现实里不存在技术化的、高度可控的娱乐节目,它们把预设的症结、观念、意识形态、话语组合,赋予观众特定的情绪和意义。

可以设想一下嫁接在不同背景、身份下同质化的叙事和论调,它特定的结构方式和情绪早已成为通俗流行化运动影像的本体特征,它意味着无尽的增值、循环和争论。

长期被这些被拟定叙事所取代的特异的、不可逆的运动只有通过电影中的错乱时刻得以显现。

电影的第二部分把一切预定的关系和观念以错乱时刻取代后,在第三部分回到了文明衍生之前的原始场景,在一开始就展现了以原始生存欲望为驱动的影像现实主义的诞生。

这段和一般意义上荒岛求生式困境的区别在于它并不过度关注这类题材中惯用的设定和附加在现实之上的各种标签。

当一个最初级的集权体制被粗糙的搭建时,电影很容易成为千篇一律的命题的表达。

它粗暴、太符合期待,让观众质疑在一切关系被打乱后,电影又会重新回到封闭的情境,向着主体心理的极权机制妥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电影也采取了一些对策,不过这也使得第三部分变成了杂糅和带有虚幻质感的A片。

荒岛上的原始欲望经过滚雪球式的积攒、封闭成为了统御一切的集权体制,它和成人影片中未经反思的性欲一样具有人工和虚幻质感。

当岛民开始捕猎一头驴后,欲望主体建立封闭集权体制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但欲力具有惯性和流动的本质,它把第三部分的主要情节呈现的如同性倒错的养成。

这也是电影和现实主义命题剧最大的区别,它以虚假和人工痕迹侵吞了真实的力量。

最讽刺的点莫过于当观众将其作为真实命题剧批判时,创作者已经在这过程中使观众陷入未经反思的“性倒错”状态。

这也是电影最后那组正反打镜头的成因,镜头对准了被暴力锁定的yaya,同时放大了荒岛集权者被欲力渗透的面孔,这是真实和倒错的正反打,对封闭情境的逆向展示。

电影的最后,石头砸死yaya的镜头没有出现,这种镜头本也不该出现在这部电影中。

但有意思的是就连这种未决的结尾恰好也满足了观众对A片欲求不满的期望,让陷入欲望倒错的观众把没有砸下去的“圆满”发泄在了对A片本身的抱怨中,“果然和预期的一模一样嘛”。

最后男主角狂奔的镜头就像A片结尾对关键场面的花絮重放,意在提示这些场面的人工伪造性,A片里穿着超短裤和泳衣去深山老林里hiking是不可取的哦。

 8 ) 三个篇章的社会学剪影

本片的很多冲突片段都可以放在个体和社会学两个层面从微观和宏观去品味。

从第一段模特在演绎定制奢牌和大众成衣时的两副嘴脸埋下线索,到男女线索人因为账单的争持上升到话语权之争再上升到人类个体为结合合作时对个人权利的让渡和义务的承揽,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男女的冲突与妥协,更是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层的细胞所蕴含的人与人关系的政治;第二段从豪华游轮在暴风雨中的迷航看到最顶层的两个人———最有钱的人和掌控船舵的人仍在扯意识形态之争,高层乘客们从优雅虚伪到在呕吐物中挣扎,中层技术官僚只会循规蹈矩尽力维系体制和体面,而底层员工则头戴耳机充耳不闻惊涛骇浪,有条不紊默默清理所有秽物。

这船就是一个既有人类社会的缩影:最顶层的务虚与荒唐,高层的虚伪与脆弱,中层的庸碌与驯化,底层的无知与无奈。

于是急转直下,自己生产的手榴弹爆了自己的船,自己革了自己的命。

第三章既有社会崩塌后幸存者在荒岛上重构社会组织架构:于是掌握生存技能和资源供给的亚裔底层大妈一跃成为母系社会的族长,其余亿万富豪,技术官僚都必须重新在这一原始系统下重新定位。

讽刺的是即便重构的社会仍然会为男主这样漂亮脸蛋的寄生物留下优渥的生存空间。

女主与亚裔大妈的冲突从个体上看是嫉妒,从社会学上看是母系社会交配权和治权的争夺。

即至神来之笔,失语的残障人发现了荒岛上兜售奢侈品的小贩却无法沟通,而亚裔大妈和女主发现了荒岛其实一直就是一个豪华自然度假区时,重构社会与既有社会的秩序又开始冲撞。

亚裔大妈举着石头试图偷袭时的眼神令人难忘:泯灭掉人性杀掉女主,她似乎可以回到母系社会继续当族长,维持那个可笑的小社会,一如之前那帮宝塔尖上的人用话术,权势,规则所做的最虚伪肮脏的“大便生意”一样;放下石头,放女主生路,她可以保全自身的纯洁温良,但却要重新戴上金箍,像牲口一样咬着嚼子在一座宏伟大厦的底层继续煎熬着大多数三体人一样无儿无女无牵无挂贱如蝼蚁的残生。

最后的镜头小白脸男主在奔跑,不知是后知后觉忽然体悟亚裔大妈与女友独处会带来的潜在风险,还是得知女友被害时的激愤,亦或是得知度假村真相的狂喜,戛然而止,开放结局,一如我们当下的人类社会这艘老旧航船正在驶入的未知而颠簸的水域。

需要肯定的是这是近期难得一见的将讽刺沁入每个画面的拍案叫绝之作,是我个人自动画短片《少数人的晚餐》以来看到的最有趣生动的讽刺片和发人深省的伦理片。

原本傲慢虚伪无知荒谬的,教她堕入粪秽宛若地狱罪罚;原本冷血视人命与草芥的,叫他们尝尝自家贩卖的榴弹味道;真真是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恰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下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9 ) 狗屁女權主義?

解剖電影其實不難的。

第一部分,carl在反復being模特的loop裡掙扎,三年又三年,他毫無天分,除了臉和身材,他只能是一群男性臉譜的拼圖,在巴黎世家和hm的玩笑裡任人魚肉,you see,everybody is some body's toy;而carl的女朋友yaya是時裝秀第一位出場的寵兒,收入是carl的三倍,晚餐卻「約定俗成」的讓carl買了單,誰買單成了兩人矛盾的導火索,carl試圖在兩性之間尋求一個客觀的「公平」,而yaya覺得carl暗示aa是非常不禮貌,甚至粗魯的,導演刻意挑了一個女性地位遠高於男性的行業展開「男女平權」的討論,然而模特行業本就是爭當那枚最漂亮的花瓶,成為富人的玩物,在玩具的立場談人格獨立本身就是笑話。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基於這個立場延伸的蠻荒故事。

一個美國船長和一個俄羅斯富商在喝得爛醉的情況下把船稀里糊塗得弄到了一座荒島,而在這裡,一名女性廁所工建立了女權烏托邦,俄羅斯人自稱King of the shit,而她的職業屬性就是Clean the shit,男人搞砸的女人來收場,前提是他們把屎都喝出來了。

廁所工在島上做的一系列事情無非是強者對弱者的剝削,而這座母係烏托邦的結局是另一座富人的度假島。

大權在握的廁所工為了包住她的dream land試圖殺死另一名女性,你看,弱肉強食與性別無關,人皆如此。

 10 ) 鲁本牛逼

明明是一部政治长片,偏要用肤浅香艳来代表网红经济,奢华且虚弱的卖屎大亨就是隐喻中东土鳖吧?

被自己造的手雷团灭的军火贩子夫妻怕不是说的饿了撕?

崇尚乌托邦的船长正是当下割裂的美国社会,所有角色代表的都不是隐喻而是赤裸裸的揭露了。

最后,钻营狡诈阴险且尚存一丝善良的阿比盖尔莫不是说的世界经济发动机某大国?

我不敢写了.......总之这部香艳奢华屎尿屁乱炖的电影,真就是目前这个疫情战争发达科技共存的真实世界。

《悲情三角》短评

这个片是怎么拿到金棕榈的?质量上感觉比导演前作《方形》差了不少。感觉导演想讽刺的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很浅显、在隔靴搔痒,再加上节奏的问题,就感觉很拖沓的在反讽的列表上打勾,好了这个讽刺完换下一个话题讽刺。第三部分更是灾难,完全没有好好展开权利反转,也就结尾稍微有点设计感,但也就是一个小闪光点罢了。

5分钟前
  • VincentP
  • 还行

太浅白和意料之中,不过荒岛部分还挺好笑的

7分钟前
  • 还行

第二幕略恶心,节奏略拖沓,其他部分讽刺到位,尤其是前两幕,经常尬到我脚趾发麻。不过,美共船长和俄资土豪推杯换盏讲的段子太老了吧…….现在发这种酱香型段子连赞都骗不到!结尾没想到Yaya是个单纯的好人,换我这种“黑心”的绝对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电梯。后遗症:看到每个路过金发帅高个儿,我都下意识在想,他们到底会不会屈服在菲律宾阿姨的救生船里。P.S.本来就害怕坐游轮,现在更害怕了!

11分钟前
  • 宋夕
  • 推荐

今年的金棕榈。玩得很嗨,脸打得很响,美帝也骂了,马克思也讽了,从最时尚前沿,到最豪华游轮,直接干到母系社会。

15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这部让导演二封金棕榈的作品在我看来远非惊喜之作,虽然影片亮点频出,比如军火商被手榴弹炸死,比如富豪搂着亡妻还不忘夺下她的项链,再比男主在清洁工怀里手Y,但说到头导演表现欲太强不会做减法,此类题材的Master是布努埃尔、冯提尔等,导演应该向他们学学。ps:从方形→三角,由此推断导演的下一部作品→梯形

17分钟前
  • 吞云吐雾狮子兔
  • 还行

鲁本对世界的绝望,转化为这自卑而荒诞的文本,于是乎,影像充斥满渣滓般虚伪对立的假命题。

22分钟前
  • 夏日白书
  • 还行

走向有点震惊。

27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前一半:富人生活好无聊。后一半:…富人的求生生活竟然更无聊了

31分钟前
  • 黑桃生
  • 较差

第二段像是方形疯批版,恶心程度娱乐程度讽刺程度全部拉满,还期待导演还能拍出啥更狠的,结果第三段直接急转直下,全是类似题材用过且很容易猜到的老桥段(可能只有sexual trade的性别置换比较有趣)结局更是cliche到想翻白眼。

32分钟前
  • 邪恶到底
  • 还行

一场浅尝辄止的旅行,第一,二部分深刻的将拜金主义,高下的阶级差异,主任和仆人的社会现实描述刻骨,第三部分仅仅就拨开了阶级不平等的一层皮,正待要深入加强的时候,就停止了。唯独最后一个场景确实很真实,砸下去了才是真正的黑暗电影,而不是这种半遮半掩的喜剧。马克思大爷果然是高人,等级观念是从人有了附加资产差异之后才出现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光身而来,光身处世,哪有什么富豪平民,哪有什么总统和小贩。

37分钟前
  • W.史密斯
  • 推荐

鲁本是不是非常想拍类型片呀,又是灾难又是荒岛的,可惜可嚼的人物太少,标签化太严重了。

42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还行

前半段还有点意思,后面竟落脚到如此俗套又刻意的剧情里。

45分钟前
  • Marni
  • 较差

过誉的金棕榈。三角是眉间的形状也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拍出了三角,没拍出悲情。只有恋爱里才男女平等,只有秀场上才人人平等;微妙的”generous”, “enjoy this moment”,到第二章中俄国老大爷拿到麦克风开始爆笑,第三章泄气了,但如果是Boat, 那可能会是Life of Pi 的B面。想到昨天看到齐泽克说的,true ecologists love trash. 要是爱当下的世界也应该love shit, 就像那英国老大爷乐呵呵地拿帽子去盛…针砭时弊和搞笑的处理可能不是很好的搭档,至少在本片里有laugh it off 完了拍屁股走人的意味

49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I sell shit.

53分钟前
  • Jin
  • 推荐

今年最爱!

57分钟前
  • LIMBO
  • 力荐

我好爱

1小时前
  • DryHairHeather
  • 力荐

用最肤浅的讽刺拍最讽刺的肤浅。一个打脸全阶层、谁都别想跑的社会实验,三幕戏从秀场到游艇到“荒岛”,从个体到群体到人类,既然比烂就谁也别装白莲花了。观众群放大到全民,笑点比“方形”更下里巴人,金棕榈不给奥斯特伦德给谁?真是越想越鸡贼啊~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质量还好,但拿金棕榈有点过分了

1小时前
  • 第四公民
  • 推荐

阶层、金钱、主义、食物、性、社会。【SMURF/9.4G】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黑色幽默疯逼剧情,对人性的三重考验。开头是两性平权的探讨;然后上了游艇,发现在“阶层”面前,平权似乎不重要了;然后游艇失事,变成了社会实验,在“生存”面前,阶层似乎也不重要了

1小时前
  • 吉檀迦利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