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韩国电影。
裴亨振,2001年当他19岁时参加了Chuncheon马拉松比赛,跑完了全程,2小时57分07秒。
一年后的2002年,他参加了游泳、自行车、跑步的三项全能,在1小时06分里完成了228.195公里。
他是迄今为止韩国国家纪录最年轻的记录保持者,更不用说他还是一个残疾人了,一个自闭症患者。
影片的主角初原,是一个自闭症孩子。
什么是自闭症孩子?
用玻璃屏障把自己包围起来的孩子。
透明的玻璃屏障,让旁人看得见他,却无法靠近。
任何人都无法触及。
包括……初原的母亲。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游泳池那一幕。
初原的母亲因为地上有水太滑不小心跌进游泳池里。
母亲不会游泳,在水里挣扎着,而初原此时就在水池旁边,就那么看着自己的母亲在水中挣扎。
镜头给了母亲在水里的特写,一丝悲凉,一丝释然,最后是竟然是一份理解。
最后是不相识的陌生人跳下水救起初原的母亲。
当时的我是有一些想哭的,初原,这是最最爱你的母亲啊,她几乎放弃了一切来爱你,照顾你,你又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她?
她最大的愿望仅仅是“比初原多活一天”,或许这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母爱吧,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起初我心里是责怪初原的,面对一个如此热切爱你的母亲,你怎可冷漠如斯?
但之后我释然了,因为他是“星星的孩子”,一个永远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
不是他不想,只是因为他不能,他不能感知外面世界发生的五光十色,他甚至不能感知自己的内心。
但是初原的母亲没有放弃,她始终坚持着她的初原是一个特殊的孩子。
初原喜欢巧克力派,喜欢草原上奔跑的斑马。
因为心底的喜欢,他跟随着母亲手里的巧克力派在乡野中奔跑;因为喜欢,他可以一字不差的背诵出《动物世界》关于斑马的整期节目。
因为喜欢斑马,但同时因为不能感知外面的世界,所以初原见到斑马条纹的东西总是会不顾一切的去触摸。
或许这一切在初原的世界只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喜欢,所以就是想去触碰接触一下。
但,这是真实的世界。
地铁站,母亲去买胃药,让初原在饭馆原地等她。
但是初原看见了“斑马”,于是便起身不顾一切追了上去。
镜头开始切换的很慢,初原的手一点点地穿越人海,去触碰了他心中的斑马。
紧接着一声尖叫,然后痞子般的嘴脸出现,揍了初原,鼻子流血,口角红肿。
母亲终于来了,疯子一般的质问男子“你凭什么打我儿子?
你凭什么?
”这时候初原站起来了,口中只一直重复着一句话“我的儿子是个特殊的孩子,我的儿子是个特殊的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再也忍不住了,潸然泪下。
原来“星星般的孩子”,他还是感受到的,即使微乎其微,但他感受到了,感受到了。
现实生活中的自闭症孩子父母大都是因为经不起这么久的没有反应而放弃了。
不要指责他们不爱孩子,试想,一个你辛辛苦苦抚育了十几年的孩子竟不会和你说一句话,更不会在节日的时候给你任何祝福哪是一个笑脸,这时,作为普通人的他们,选择了放弃,这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相信更多母亲的选择和初原的母亲一样,坚持,坚持,坚持。
母亲拥抱着初原,泪流满面,但我却感觉到了一丝幸福,是啊,终于有回应了啊。
影片的名字《马拉松》,每次马拉松比赛之前,母亲和初原总会有一番这样的对话:“初原的腿是什么?
”“价值连城。
”“初原的身体是什么?
”“战无不胜。
”当初原在奔跑时,当他边跑边用手指轻轻划过路边的草叶时,我从他微微扬起的嘴角读到了他的快乐。
这不正是马拉松的意义吗?
让人感受奔跑的快乐。
影片的最后,初原跑完了42.195公里,跑进了3小时,完成了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最重大的胜利。
也让母亲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他的初原真的是个特殊的孩子。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
我们或许都很渺小,但每年的4月2日,让我们力所能及地为这些“星星的孩子”亮起一盏蓝灯吧。
无论我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点亮蓝灯,都为他们传递一份爱,去温暖孤独吧。
因为初原,他还继续在马拉松的赛道上奔跑着。
2013年5月21日
他不是天才,所以你问他360*85,他不知道他不是《雨人》。
他不是蠢蛋,所以雨天,你坐在长椅上用手去接雨水,嘴里说着:这样的天适合跑步。。
然后再伸出脚,他不会跟你学。
伸手并说适合跑步,是因为他喜欢跑,更喜欢在雨天跑。
他不是天才,也不是蠢材,就像莫文蔚《如果你是李白》里唱的。。
吃饭,你叫他坐你旁边,对不起,我有固定的位置。
给我吃的,谢谢,虽然馋,但不要,因为怕被人拐卖。
吃了我的东西,虽然不确定是否是你干的,更不会报复,但下次不会犯相同错误。
记得你是我教练,记得你是我弟弟,也记得你在我5岁时,抛弃过我。
喜欢斑马,喜欢黑白条纹,和奔跑的感觉;喜欢汗水流淌,跟风对话,喜欢新买的球鞋。
虽然不知道的太多,但对喜爱的东西不遗余力,哪怕十分唯一。
有种人群,叫自闭症患者。
他们是残疾人,虽然不缺胳膊不缺腿,但当你把他当色狼处理的时候,依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虽然看上去有点痴呆他只是跟普通人不太一样,但跟绝大多数普通人属性相同:既非天才,也绝非蠢蛋。
故事靈感源自現實中一名自閉症19歲青年,他是韓國三項鐵人紀錄保持者,戲中自閉青年草原的媽媽設法栽培他成為馬拉松跑手,因為他的母親相信跑步是兒子生命的源動力,編劇成功之處是沒有戲劇化地把故事說成一個奇蹟的誔生,反而細緻地刻劃草原不被人了解的內心世界,與自以為了解他的媽媽引發的衝突,這段母子情寫來感人,又不失妙趣,首次出征馬拉松失敗後,草原再度挑戰,終成功於三小時內完成賽事,這不是純粹訓練的成果,而是他打從心底裏對大自然的呼喚,那才是跑步最原始的樂趣,看著看著,我也想跟著主角跑哩。
跑,不為什麼,只因心裏喜歡。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霍金(Stephen Hawking)的話:「只要一天活著,一日便有希望。
」(When there's life, there's hope.)上天是公平的,別以身體上的殘障為缺憾,養活你的是一顆天真單純的心靈,欠缺善良仁慈才是終身的殘障。
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个喜欢跑步的自闭症孩子而展开,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母爱的守护的电影。
剧中的自闭症孩子的母亲,自闭症孩子,自闭症孩子的兄弟,自闭症孩子的老师,自闭症孩子的父亲,他们的人生有各自的思考,因为这个自闭症儿童而纠缠在一起,交织出这部关于精神疾病,关于家庭,关于亲情,关于母爱,关于热爱的电影,而自闭症是一个放大镜,将这些关于生活的元素放大。
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让我流泪,引起我深深地共鸣,也许是因为我的家庭和剧中的家庭相似,也因此,对于剧中的台词,感情和画面有经历和切身的感受。
我以为,看电影,是在看另一种人生和活法,在静静观摩其他人的人生,他们的行为举止,他们的思考与选择,他们的经历与世界。
而当我们在谈一个人的灵魂很丰富的时候,是意味着什么呢?
此刻的我认为,是TA的灵魂可以与许许多多其他的灵魂产生共鸣,就像一个无边无际容器,可以接纳,停驻,拥抱许许多多其他的灵魂,感其所感。
是一颗饱含人文素养,情感深厚的纯稚的心灵。
透过TA的双眼,似乎可以看见远古的刀光剑影,似乎可以听见潺潺的高山流水,似乎有晶莹的泪珠痕迹,似乎有最简单的快乐,这双眼睛,这颗心灵,里面是一个浩瀚,澄澈而丰富的时空。
其中自闭症孩子通过跑步所获得的快乐,亦感同身受:迎面的风,身上的汗珠,路途中触手可及的绿植,炎热的眼光,落在身上的喷水。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呢?
是自由。
融于风中,阳光中,水中,和周围的自然融于一体的轻盈和自由。
我拥抱着自然,自然亦拥抱着我。
没人知道自闭症的世界是怎样的,即使有现在所谓的高科技医疗技术,自闭症患者所处的精神世界,不是用脑电波和社会上对正常人的定位来定义的。
所以,把那些爱啊,厚重什么的,都拿掉吧!
小时候,斑马被丢了。
是因为遗弃过一次么?
当手再一次伸出去的时候,和煦微风吹过,不再是只有自己的5只指头,指尖带来的是每一个人善意的祝贺。
击掌而过,命运的齿轮没有特地为谁停下。
妈妈说要跑完42.195公里,我喜欢跑步!
我喜欢的教练先生说,要慢慢跑、慢慢跑……然后当雨出现的时候,就要学习猎豹的速度,这样才不会被捕食。
今天果然是个适合跑步的日子!
斑马回来了,斑马说:我想回家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感动500万人”跟《马拉松》就在记忆里紧密联系一处(即《马拉松》的观影人次是5,148,022,同为长片处女作成绩类似于今年的《追击者》,但路数完全不同)。
提起《马拉松》会想到广告宣传语般的感动500万人,提到500万人也会想到《马拉松》和曹承佑。
说曹承佑,不得不说几个呆头楞脑的小伙在电脑前被《爱有天意》震撼到,简单说就是火车送别、战地信物还有盲眼相会重逢。
换话说,当时的韩国爱情片完全能轻易打动年轻观众的心。
记住,他们还没有被灌输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
要明说的,对曹承佑的好感基本在那时确立,由此到《马拉松》还有《老千》。
第一遍看《马拉松》,当时看到智障加跑步题材,立刻想到那部“再也没什么好说”的《阿甘正传》。
看完后发现还是有所不同,所以《马拉松》一直是被我放在韩片推荐的名单里。
托叶航的福,有了看大银幕胶片版的机会(好像当年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映过?
)。
整体感觉依然不错,中间把持自己的情绪,带着挑刺想法,后来在教练训练楚原那段还是跟着笑了。
可以说,影片完全控制了观众,观赏效果非常之好。
该笑该煽,都算合理,这点之前在上海看的朴信阳主演那部片子就实在糟糕得不行。
照理说看第二遍,只要有冗长叙事的臃余部分,心有烦意是正常不过。
直到一小时多,我才有意识看了下时间。
至于后面的大雨,发觉也是过度到超现实幻想片段的一部分,雨没有下到结束,这倒是应该的。
什么?
要让哭,除非之前的《天堂电影院》。
《都市时报》的人很会做文章,先是打着《新天堂乐园》的名字,自然观众一无所知,毫不买账。
然后他们又发了段字注释说,奇怪这部片子怎么是订票数最少的呢,其实它有一个名字说出来大家都如雷贯耳:《天堂电影院》。
……我说,你们何必搞得这么麻烦,早先直接用《天堂电影院》不就好了。
《新天堂乐园》有几人能反应过来,不过既然错失,就等下次了。
这也让想起一段子,当年版面总有人求推荐,屡次三番,络绎不绝。
当时的“肖申克控”跟今天一样可怕,于是,一次阿汤哥就推荐说,有这么三部片子在我心目中那是一样的好,它们是《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月黑风高》。
电影《马拉松小子》是一部关于特殊教育的电影。
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曹承佑饰演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少年,通过跑马拉松来展现他与家人的关系。
电影中喜欢巧克力和斑马的楚原和他的同龄人一样。
他活泼可爱,很有魅力。
但他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他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时绝望地晕倒了。
后来,母亲发现孩子在跑步方面很有天赋。
为了减少疾病对孩子的影响,她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请了教练来训练儿子跑步,希望他能跑完全程马拉松。
教练对他的训练要求非常严格,他很累,因为他对跑步的热爱让他忘记了疲劳。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20多岁了,但他的智力还停留在5岁的水平。
他会把弟弟当老师一样尊敬,一听到音乐就会到处跳舞。
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他的目标。
在他的好母亲和导师的支持下,他朝着马拉松冠军的方向奔跑。
此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虽然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普通儿童,但大多数特殊儿童在某些方面都有惊人的天赋。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特殊的孩子,挖掘他们特殊的潜能。
最重要的是从他的爱好出发,进行训练,这可能会让这些孩子对生活有目标和希望。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对特殊儿童有了一些理解和启发。
希望特殊儿童的家长或老师在这部电影之后,能对自己的孩子或特殊学生多一些关心和耐心。
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正确引导特殊学生,让世界温暖。
这部电影整体上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对特殊儿童的家长和特殊教育老师特别值得观看。
电影是在写Chu-yuan的马拉松,其实背后是在描写母亲对儿子爱的马拉松。
在这个人生路途中,能支撑母亲坚持下来的,是单纯的母爱。
也许这是昨晚香港翡翠台播放这部电影的原因,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微凉的风紧贴着皮肤,夜晚.走在路上,累得闭上眼睛行走,风刚刚好轻轻擦过,急促的睁开眼,恍若跌落悬崖楚原也是如此,让风扇的风幻化成奔跑中自由的气流,右手滑过树叶,还有阳光,在指间穿透的痕迹唯有想象,才能让我们如此真实的贴近生活
星星的孩子——自闭症的孩子——严重的和人交流障碍的精神残疾人——大人爱他,帮他规划,但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喜欢被规划的未来。
真是很辛苦的爱,好辛苦的母亲和家人。
人的体力脑力都是有限的,若想将之发挥到最大,没有科学的训练,只靠蛮干,是不会创造出奇迹的。
星星的孩子是这样,我们正常的人也是。
当我们谈跑步时,我们谈些什么。一直一直跑下去吧
什么东西搞点文艺煽点情都像那么回事
我很喜欢的节奏感
特別的儿子
韩国人拍的励志电影也是一股浓浓泡菜味儿,但是孤独症的题材,仍然不会过时
煽情~
溫情之作,男主角演得很好,難得沒有過份煽情
引入教练的角色以后逐渐有了些趣味,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草原他妈,想讨个这样的老婆
曹承佑捏着嗓子说话的表演方式看得人贼尴尬。
谢谢导演结尾没有残酷一把。
有妈妈的世界,永远光明闪亮。三星半。半分给母爱。
不错
矫情,造作,这是多缺鸡汤啊?
韩国阿甘。
相比《阿甘》,更喜欢这部。每每看到最后母亲拉着楚元的手时,眼泪就不住地淌
李子那段tres bien! 斑马戏太刻意 后半部分记起动物园的走失 应该是暗示初原自以为是一头斑马 整体成熟度还不够 导致许多场戏比较难看 两处泪奔 一是教练拉起他有伤疤的右手 左手触及路边的植物 那是见过最美妙的类麦浪 二是到给降水的马拉松赛段 和路边呐喊的观众们手贴手 “那天我游泳了,妈妈也游了
韩版阿甘。
結尾跑步的蒙太奇令人驚喜,跟沿途觀眾擊掌,從下雨的油柏路到地鐵,到泳池,到工廠,到非洲大草原和斑馬並駕齊驅,完美呈現馬拉松比賽時跟世界融為一體的感覺。全片還是改不了韓劇拖沓過分煽情的結構性毛病,人物的邏輯非常牽強,同時深深懷疑這活寶明明是自閉症還這麼活蹦亂跳真的大丈夫?
CCTV-6看的,最后的较量和这部是我在cctv-6看过最好看的
韩国版阿甘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