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后七日

父後七日,Seven Days in Heaven,7 Days in Heaven

主演: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陈泰桦,太保,张诗盈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0

《父后七日》剧照

父后七日 剧照 NO.1父后七日 剧照 NO.2父后七日 剧照 NO.3父后七日 剧照 NO.4父后七日 剧照 NO.5父后七日 剧照 NO.6父后七日 剧照 NO.13父后七日 剧照 NO.14父后七日 剧照 NO.15父后七日 剧照 NO.16父后七日 剧照 NO.17父后七日 剧照 NO.18父后七日 剧照 NO.19父后七日 剧照 NO.20

《父后七日》剧情介绍

父后七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得到父亲(太保 饰)去世的消息,女儿阿梅(王莉雯 饰)从台北回到乡里,和哥哥一起为父亲操持后事。在师公严格指挥下哭丧,折纸莲花的唠叨妇女们,被太阳晒爆的罐头塔……阿梅时时被荒诞的乡下丧葬习俗、彼此联系诡谲的乡里人情弄得哭笑不得,与父亲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成年以来的二人 疏离,在回忆中才慢慢贴近。繁琐冗长、笑多过泪的丧事终于处理结束,阿梅独个回到城市繁忙生活。几个月后,阿梅过境香港机场,习惯性想买一条“黄长寿”烟给父亲,突然惊觉父亲已经不在了,一直没好好流过的泪此刻终于决堤……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海鸥来过的房间釜山行2:半岛名不虚传盛极一时的爱情金鱼妻诛念师慈善玩家一诺千金喜剧天王劫后诊疗室冲出战俘营情战师奶兵团我的宠物恐龙共助2:国际森林怪兽青春训练班熊嗨了流浪巴黎金袍拳王花悸推特事人艰不拆切肤之痛第二季欲念游戏白日梦想家追你到天边一个英雄白小姐的人生被剧透了出线了,初恋

《父后七日》长篇影评

 1 ) 越头看,阿爸是山

台湾人擅长打软糯清新又甜香的温情牌,类似的亲情故事,日本和台湾的师傅掌控都是好料理,拍《母亲》的山田洋次今年出了《弟弟》,喜欢日本人谈父母爱男女爱朋友爱的时候,那种不动声色的温婉力道。

大陆也从来不缺好看的亲情片儿,今年拍完《我们天上见》朱旭宣布封镜退出江湖,这位国民老父亲成就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只能回头把《洗澡》跟《刮痧》再看两遍了。

台湾去年有《不能没有你》和《爸,你好吗》,戴立忍和张作骥也都没闲着,分别在09年和10年金马折桂。

可能也是亚洲人含蓄内敛生性使然,那种从心灵末梢暗涌出来的与父辈之间的情感撞击,不似大刀阔斧直来直往的美国人,是到最后一刻手起刀落,击中心里要害,迎面而来措手不及。

今年的金马《当爱来的时候》占了大部分版面,《父后七日》入围多项,最后拿了一个改编剧本和男配角,加上海报不够视觉系,一直到这片子口碑起来了,我才找了一个下午慢慢看,这当中出门一趟隔了五六个小时,特意把结尾留着回来看完消化,这次不是我懒,是头一次觉得电影可以像连续剧一样让人舍不得一次看完......剧情介绍很容易让人想到英国人拍的那部《葬礼上的死亡》,那个失控的笑点和泪点我参不透。

电影从葬礼各种相关次要人员身上掀角,这些人呈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荒诞,青紫色烟雾笼罩中的道士,背影神秘双目放空,负责葬礼综艺(这词儿我也第一次听说)的道士女友,对着后视镜涂满血红色唇膏,说着“你不知道我是专业哦,哭无目屎”,来了一段异常专业亲人般的嚎哭,全无经验的女主角和哥哥手足无措,儿子放在父亲胸前的生前爱物是一沓女性裸体杂志,迟到的表弟无声无息幽灵一样突然出现在灵前,五音不全像学校开学典礼却又超龄的仪仗队,在田野里道士神秘地表明自己诗人的身份,这场葬礼从头就伤感欠奉不靠谱得厉害,而明明要说的是世上最亲的那个人去了。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少年时要去打拼。

”随着道士这段动人的串词,女主角和哥哥开始了程序性的忙碌,该哭的时候含着半口米饭叼着牙刷也愣头愣脑生往上扑,服从指挥一步不错,直到流程进行到最后一天前夜,她跟哥哥躺在地上,说:“以前人家说,累了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这么累人的一件事情”,二人相视大笑不止,这是一松,结尾处一段完全出自原著的旁白,整个人剑拔弩张情绪崩溃:“是的,我常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

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室的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仿佛是你。

”唔,这又是一紧,于是,他就这么灰飞烟灭。

女儿在出殡的时候,一有机会就抬头寻他。

可你在哪里。

最动人的一段,女儿背着父亲的巨幅遗像,骑着摩托在他曾经载自己的路上飞驰,她也曾经是载着父亲在后面,学着骑这辆摩托车,而今身后只有一副有他笑容的彩色照片,依然背靠着自己,那一瞬间我眼泪扑簌簌就掉了下来。

一场滑稽荒诞又深情无比的告别,就像所有思念一样,可能排山倒海的出现,可能奔波辗转到忘记,但,他就一直在那。

那些刻意经营的深情和努力庞大的爱恨我觉得很难动人,越是那种咬牙硬撑背后的软弱无力,平淡生活之下巨大的能量和决心,琐碎日子里的喜怒哀乐,总是能击中我的要害。

最美妙和最有力量的情节,历来都在最微小的生活和最平凡的人物。

最近看过最喜欢的台湾电影是陈玉勋的《爱情来了》和《热带鱼》,分别拍摄于1998年和1995年,以他为代表那个时期的台湾电影,没有无病呻吟的超龄青春,没有廉价稀薄的文艺伤痛,有的是大人的眼界和小孩的天真,今年他有一部三个导演合拍的《茱莉叶》入围金马,还现身颁奖打了个酱油,十六年了,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出那样的作品。

今年的《父后七日》我觉得比去年《不能没有你》好太多了,刨去有点局促混乱的视角切换,砍去一部分累赘不靠谱的絮絮叨叨,也许还能更好。

《父后》有一张好听的OST,开场就是Harry Belafonte的《Hava Nageela》,是一首歌颂丰收节奏鲜明噼里啪啦的以色列民歌。

我前几天听了好多遍方文山填词的《阿爸》,他说:我们在长大守着家,守着那温馨的烛光下,沉默安静的对话,越头看阿爸是山。

唔,他就一直在那呢。

 2 ) 那些存在于我们记忆细微处的东西

这部电影最感动我的一处是,女儿骑车去拿父亲遗像的路上,回忆自己十八岁时的情景,父亲真实的关爱,以及女儿此时将照片背在身后的感触,最是触到心底最软的那一块。

这一段不禁让我自己忆起平时忽略了父母的关爱,但有时在一段路上,父母离别时的一句嘱咐,最可以让我足足哭了半个小时,没有原因,就是一段抑制不住的感动,眼泪会控制不住得往外流出。

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少,愿珍惜这样的每一刻。

这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片子。

 3 ) 在荒诞的死亡的仪式中的永恒的乡愁

《父后七日》讲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确切地说,也不是故事,正如它的原著散文《父后七日》,是一些未收拾好的情绪。

台湾的确是中华文明最忠实的延续,一些最传统的民间仪式可以在海峡那头找到最古老的存在。

1971年,余光中直白地宣告了台湾文化的精神核心:乡愁,自此以后,不管是在台湾文学中,还是在台湾音乐,还是在近些年来的台湾话剧中,乡愁就是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大陆作为台湾的他者,是台湾人的所有文化幻想和精神依恋的目的地。

然而,在今天,不得不说,充满反讽的,台湾真正成为了大陆的他者,静的忍耐的文明在大陆已经中断,而在台湾得到了最好的接续。

所以,近年来不断抬头的“媚台”姿态,或许是大陆人在台湾那里寻找那一湾浅浅的乡愁。

于是,我看《父后七日》,就永远有两线平行的情绪在里头流动。

在台北工作的阿梅因为父亲的丧事回到彰化老家,她也重得以走走老路、过过老桥、见见老家的人,一切都和台北不一样,仿佛他们有另一套时间系统,在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世界里走走停停。

死亡让时间变慢了,情绪也随之绵长可感,阿梅在穿过风中的摩托车上想起了父亲。

而死亡的仪式则准确散布在每个时间节点,道士提醒你什么时刻该迎棺,什么时刻该哭,什么时刻该披麻戴孝。

作为一个丧事的新手,阿梅显然毫无经验,她被摆布着作为女儿做这做那,死亡的仪式和她的情绪总是那么不在一个点上,遂尽显荒诞意味。

这或许是对冷冰冰的脱离人本心的繁文缛节的嘲讽,所以电影也采取了解构的态度来消解死亡的沉闷和悲恸。

但也正是这种荒诞的冲突,正体现了现代人在传统情绪前的疏离。

在散文中没有出现的道士阿义那里,这种死亡的仪式是认真的,是肃穆的,是悲伤的,是充满对生命的永恒敬意的。

阿义选择继承他做道士的阿公的衣钵,他对每一个生命和灵魂的体验,在他燃着的烟卷上,在他写满诗的小本子上。

他又绝不是个寡淡的道士,他自称是诗人,他干天干地干社会,他有他的愤怒。

阿义和阿梅,在现代的两头,阿梅的哥哥在中间。

这里很有意思的是,阿梅的表弟用现代城市年轻人的眼光看到了阿义的酷,阿义所从事工作的酷,他或许会渐渐走上阿义的道路,而不至让这个时代所有幸存的古老文明也包括迷信(鲁迅认为,人不可能不保留民间信仰与迷信),像恐龙一样绝迹。

这是阿梅们的乡愁,电影让这可怜的怀乡病在电影最后阿梅的表弟写下的几行诗里找到了解药。

所幸的是,在我的家乡,浙东民间,也依然有相当浓重的丧葬祭祀风俗,当然我相信大陆尤其是小地方民间,亦如是。

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里总是不期然想起自己经历的所有死亡仪式,然后发现一切都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死亡仪式同样时常让我觉得荒诞,我在其中付出的感情甚至绝不如在颤抖的烛火中望一眼死者静默的身体,或者在某个规定的时刻望向飘出烟囱的那一簇黑烟。

那种虚无感与死亡更为亲近。

但它是飘向空中的。

而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中才发现,两岸共同的繁复的死亡仪式是更接地气的,这是中国的哲学,我们需要为死者做些什么,我们也需要从中为自己找到精神上的皈依,那才是你和我和阿梅在任何地方漂泊的根。

可悲的是,不知道在我们之中有没有像阿义这样的人,甚至有没有像阿梅表弟这样的人。

如果没有,那么将只有永恒的乡愁,我们可以有天然的亲情纽带,却再也找不到精神上回去的路。

 4 ) 我经常忘记,忘记你已离去。

《父后七日》,一场传统的台湾农村的葬礼。

没有煽情,没有悲戚,没有天天以泪洗面,只是有一些滑稽的桥段,有一些温馨的回忆,有一些淡淡的亲情,不免让人诧异,父亲的葬礼怎么如此轻松?

道士说对儿女说把你爸爸爱吃爱玩的拿来,女儿拿来了几包黄长寿烟,儿子拿来了一本裸女封面的杂志。

看到这一段我笑了,想着这是多么有爱的一家子啊!

女儿说,我和哥哥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不该哭。

于是她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被要求哭,有一场是她满嘴米饭还没咽下去就跑去哭,结果一嘴的米饭都掉到棺材上,她用手抓起来又塞进嘴里,似乎很搞笑一幕却看得我很难过,想着她内心该是如何的伤心呢?

女儿对哥哥说,我以前听人家说,累得像哭爸,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事情。

于是哥哥打她的头,他们一起大笑。

而这笑声背后掩饰着多大的悲痛,有些时候笑声和悲伤是成正比的。

女儿骑着摩托背着父亲的遗照行驶在那条她18岁生日那天父亲带着她经过的路上,那一日她吃着唯一的肉粽,父亲第一次教她开摩托……那些只属于他们父女俩的回忆。

“在某班从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影片最后,女儿的这段独白让我深深的感动。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承载的是太多太多的思念。

女儿曾在朋友面前说起父亲离世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我也经常忘记。

”其实她是把后半句藏在了心底:“忘记你已离去。

”所以会蹲在没有人认识的机场角落不能自已的哭泣。

有些人就是这样,在熟人面前若无其事强颜欢笑,只在陌生的人群中旁若无人的表达悲伤。

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总觉得离世的人其实并未离开,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只是见不到面了而已。

所以对于死亡,我一直说:生活在别处。

我觉得那只是生命换了一种模样,彼此不在一个空间而已。

《父后七日》让我想起《入殓师》,都是关于死亡,都没有过分煽情,都看似轻松幽默却隐藏着沉沉的悲伤。

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那些平凡的话语,那些内敛的情绪,都让我深深感动。

今天是感恩节,要对我的父母说句:谢谢!

他们很平凡,就如电影中的父亲,但是他们不会如片中父亲那样忘记女儿的生日。

每年妈妈都会打电话来告诉我哪天是我农历的生日,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这一代都不记农历的日子,而对他们来说农历才是真正的生日。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比你们更爱我,所以这个周末我会回家陪你们过我的生日。

(想起去年因为好友们给我过生日而没有回家,妈妈特地做的菜也没吃,虽然她没说什么可是我想她一定有点难过,所以今年我要狠狠的吃回来!

)还有要感谢的,我想应该是你。

让我遇到你,让我爱上你。

 5 ) 风俗?文化?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爷爷的去世,当时我回到家吃过晚饭,堂弟喊我说“大大叫你过去了!

”到了爷爷家,妈就一句话“哭吧!

”我当时直接茫然,真的哭不出来【从小到大都没有跟爷爷住在一起,我爸爸兄弟4个,还有两个妹妹;只有最小的四叔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最小的堂弟也理所当然的在一起生活了】,因为感情没有浓到那个份上。

后来一些仪式,作为长孙的我必须要哭出来,然后就像个演员一样,想一些伤心的事情,哭出来以后就保持住,这样子,爷爷的葬礼我算是完成了自己该完成的任务。

当时就觉得中国这种仪式好虚伪,明明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还要装作好像有很深的感情,泪如泉涌 很痛心的哭……《父后七日》90%都在讲两兄妹的父亲去世之后的7天内按照当地风俗做法式等等一系列事情,其中妹妹跟哥哥讲“小时候讲累到哭爸 原来哭爸真的很累”然后两兄妹大笑;按风俗需要哭爸的时候,妹妹不管是在刷牙还是吃东西都立马跑过来趴到棺材上哭“阿爸……”看过这部电影,我在想:也许在亲人的葬礼上不存在虚伪的眼泪这个词,只是传统中风俗的仪式需要,作为晚辈的也不要去那么较真,说什么 这种形式好假啊 之类的。

仅仅是风俗而已,如果这样看的话,我感觉这种风俗我们后代人还是可以尊重的。

【举个例子,国家领导人参加某先烈的葬礼的时候,说不定认识都不认识,也要搞的很伤心的样子。

】也许这种风俗只是提醒我们要缅怀逝者但 自我安慰了这么多感觉心底里还是不太能接收不是真诚的吊唁昨天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好多文艺电影跟商业大片比起来,就好像某地的名小吃跟麦当劳肯德基比起来一样。

那些名小吃真的很好吃很有营养,但是跟投入巨额广告费的快餐巨头比起来知名度太低,受众也比较小,只有那些真正喜欢的吃客才会去寻找,一般的大众根本就不会去你那深巷子,不管你酒有多香。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怪现状。

 6 ) 爸,我们哪里见。

恍然间记起你常问起我有没有想你。

我都只是笑而不语。

你也跟我说起过孤独的时刻想起的人总是我。

现在的我却也经常忘记,忘记你已经离去。

爸,你还好吗?

2010年最后的时刻和母亲在一起,看着电视里热闹的景象,心里却万分落寞。

我和她谁也不说一句话。

沉寂的空气压得人快要喘不过气。

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她总是哭的很厉害。

我却不,甚或很少在人前哭。

那晚她比我睡得早一点。

看电视里的跨年晚会即将沸腾的那一刻,知道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却关了电视,关了手机。

安安静静的睡在母亲身边。

不一会儿,听闻传来的爆竹声,母亲似乎说了句什么,又或者她只是转了个身,而我早已凝噎的泪流满面。

2011年1月2日,睡前和母亲三言两语聊起来,夜已深,却都没有睡意。

母亲炫耀她培养的盆栽,那是令她骄傲的宝贝。

只要她耐心的待它们,它们就会开出漂亮的花。

那似乎是她们约好的彼此讨欢的方式。

我却学不会。

每次电话总是母亲打来,要是超过一周没有接到她的电话,也是有感觉,但还是不会主动打个她。

最近一次接到她的电话,她的嗓音有变化,说的不多。

回家才知道原来她感冒了,一个人在小诊所里打点滴。

我却跟她说:以后生病尽量不要动不动就输液体。

这样的话很耳熟,曾经是我在生病十分,母亲常常告诫我的。

没想到,母亲第二天就真的没有再去打点滴,她的感冒也好转起来。

她想你的时候,总是哭的不成样子。

令人心疼。

我劝她再找一个陪伴,她却对我说,不会了,也不必了。

我一个人挺自由的。

我懂的却没有说出:自由意味着孤独。

这是我们都将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在失去生命中最关重要的人以后,如何在时间的洪流里平衡这一部分欠缺。

却梦见你陪我一起放烟花。

为迎接新的一年。

你总是为我买好新的衣服。

而不论是什么,我从来都不挑剔。

衣服大小都很合身。

我想你喜欢的样式也就是我喜欢的。

为此,我总是把衣服穿到破烂,才舍得扔掉。

今年冬天格外的冷,怎么也找不到御寒的高领毛衣,某一日想起5月的时候都捐给了玉树灾区,那时候想着你还会给我买新的衣服,你已经有两三年不再给我买新的衣服了,你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越来越无法站立.....却终究没有等到。

每次回家,都会给你剪指甲,为你洗脚。

这些事,你总是让我来做。

有时候,即使指甲不怎么长,你也要我给你剪。

正午时分,暖暖的阳光正好照射在客厅的沙发上,你缓缓地打着瞌睡。

我就那样静静的看着熟睡的你,觉得有你在的每一分钟都很幸福。

总是梦见你和我一起做许多事。

梦醒以后便觉得似乎在哪里又见过你。

那日,翻看母亲的手机,她和你一样,喜欢留着我在半夜发来的长篇短信。

我看了只有热泪暗涌,于是帮她删掉。

就像删掉存在你手机里的那条短信。

我曾经半夜偷偷起床,透过玻璃窗,看见你拥着她入睡的模样。

后来,我也学着你的样子搂着她。

今天还看了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于是我又想起老爷。

新年那天,母亲打来电话,叫我打通电话给姥爷,我照例不愿意。

母亲说,是你姥爷要你打给他的。

她显然不满意我。

我说我不记得号码,她竟然脱口而出那一长串的数字。

拨了两次才拨通电话,我轻声念着姥爷,尽量在克制情绪了,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听不得姥爷的喊我小名的声音,也不敢轻易想起他和姥姥。

姥爷说:妮儿,我想你了。

你不要太想我,我身体挺好的。

你要专心学习。

要听妈妈的话,别气妈妈。

让你姥姥跟你说吧。

姥姥也说了同样的话,我却什么都说不出。

挂掉电话之后,扑倒在卧室的床上闷声大哭。

你担心,在你走后,我的一切。

曾安慰你说,放心吧,我会好好的,该怎样就怎样。

而每每走到艰难的地步,想要放弃的时候,想起对你许下的承诺,就不敢再怠慢。

也一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大不了我和你天上见。

 7 ) 有时候,我也经常忘记。

我花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看完《父后七日》,期间,走去夏湾闲逛了一个多小时,乱拍;被人叫出去吃了一顿饭,人客满座的家中,带着耳机,看完了最后一段。

“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人客已经渐散去。

收拾衣服,走进洗手间,关门,脱衣服,打开花洒,开始洗澡。

水暖暖的,从头留到脚,闭着眼睛,电影的情节在脑子里一幕一幕的重放。

毫无适从的,蹲了下来,抱头痛哭,没有声音的痛哭 ,水哗啦哗啦地往背上打,时间好像静止,水那么温暖,赤身裸体,好像最初来到这个世上一般。

可是感情,那么难以言说,只有无声的哭和哽咽,阿爸,对不起,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脑袋只有默念对不起。

那一刻,我才相信,其实很爱这个男人。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不孝。

没有陪伴在你身边,电话也很少打,打了也很少言说。

昨晚,我打电话给你,想和你说对不起。

我说,爸,你在干嘛?

你说,在喝粥,你要喝么?我撒娇,说,要呢,要呢~你在那边哈哈大笑,说回来就有得喝了,记得去订票回家。

我差点在这边哭了出来,忍住眼泪,也哈哈笑。

终究没有勇气与你说对不起。

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糟糕,如果你知道了,你该多担忧。

有时候,我也经常忘记给你电话,忘记时间在一天一天的过,忘记你已经在老了。

我像极你的死脾气,不肯认错和沉默寡言。

却没有亲像你少年时去打拼。

阿爸,对不起。

 8 ) 传统+综艺

要看这部片子实在有点曲折,先是在同事那儿拿了想回家看的,正逢那几日只想读书不想观片,就这么闲置着。

直到同事打电话来说周六的观影活动中要用到该片,想了想索性观影日一起看吧,或许人多的时候更有气氛。

咖啡机磨豆声、窃窃私语讨论声、咳嗽声、推门关门声,种种这类声响为这部电影做了很生动的配乐,特别是我身边突然响起lady gaga的手机铃声,也好,更增其荒诞。

台湾这个地方很特别,既保留了最传统最正宗的习俗,同时娱乐产业又非常强大,这两者又没有造成冲突,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有时候又可以惊鸿般地结合一下。

就像这个《父后七日》,非但没有亲人去世的哀恸,那些常规化的思念,而是将那些完全不合时宜的玩笑请出台:PS遗像、三人往事、爆裂啤酒罐,直欲把葬礼变成一个搞笑舞台。

但你却不反感。

但凡片名里有“X日”这样的片子都很危险,若没有生动精彩的故事和似断非断的暗线串联其中,很容易让人没有耐心,也使得本来最多2小时的电影被无限制地段落化。

所以本片用了穿插手法。

在我的价值观里,杂文永远比散文要来得带劲,因为有观点有戏谑,而非就事论事的抒情。

撇开那些光怪陆离的荒诞成分不说,父亲骑车载女儿回家是《父后七日》的精彩一笔。

当父亲问到女儿几岁时,全场笑了,但我笑不出来。

这真的太贴切啦!

而同时也难免让人想到张作骥《爸,你好吗》里老爸送儿子赶火车那段,同样是两个人在同一个交通工具,同样是在路上,同样是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只是《父后》立马转换镜头,女儿背着亡父PS过的头像疾驰。

观影后是有讨论的,因为在我的思维里,只有《不能没有你》-《爸,你好吗?

》-《父后七日》这个线,在我看来,这三个片子是可以放在一块儿说的,只是没有想到首先就来了一场关于“葬礼”的讨论,自然而然的,我和朋友竟然就说到了《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显然小部落里已经离题了;接着一个更有意思,他表达了自己对于香烟的看法,然后又将问题抛向了影评人,结果引出的电影到了《志明与春娇》;这让我朋友非常焦虑,因为这些都是文章里不能涉及到的。

终于有个家伙提到了小众电影和商业电影,这个问题算是讨巧——影评人嘛,对此最有发言权,又身在帝都,消息总是多一些,随便抖点边角料出来就能在这里怵人了;而对于我们记者,这个既可以填字数,也不涉及到禁区,而且不乏很多人热爱看。

然而我就是在这个时候严重开小差并且无数次奔厕所的。

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在是每个类似场子都会出现,看似高深实则空洞的狗屎。

对商业片,我绝不反对,并且有什么新片上映也一定会去看,蹭着看最好,没赶上时间就找半价日去买来看,无论它处于何种阶段,都是时代的信息,有时候是去看几个段子,有时候是去听几句流行语,有时候仅仅是为了赶个时髦,都可以。

失望肯定也有,但正是冯氏、姜氏将人拉回电影院。

Lowcost、文艺片我也看,并且是首选。

就像我在看完《春风沉醉的夜晚》后睡了一觉继续起来看的是《爱出色》,穿越吧,悬殊吧,但并不冲突。

 9 ) 散文的影視改編

《父後七日》,父親的死作為激勵事件置於影片開頭,換而言之,影片故事可說是對這一事件的回響。

葬禮作為具有儀式性的文化在電影中被呈現,哭孝、燒紙錢等儀式組成部分作為重要情結串連人物故事。

例如,哭孝女阿琴、師公阿義、阿艷的情感糾葛。

由此,葬禮由儀式文化演變為電影的展現形式。

然而,葬禮本身並不足以結構電影。

電影通過不斷閃回,讓父親這一缺位角色逐步豐滿。

由散文改編的影視作品重要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父後七日》表面上並無傳統敘事上的開端、高潮、結局,但影片神聚於「父子/女」之情,情節由時間推進。

影片表面上是七日的故事,實際上打破時空界限,用閃回等方式勾連過去與現在,力圖通過影像的時空穿梭構建一個普通的彰化家庭故事。

影片具有三層時空:第一層是阿梅工作的現代時空,以冷色調呈現;第二層是葬禮所代表的過去時空,以暖黃色呈現;第三層是葬禮這個過去時空的過去,以暖紅色(父親與家人的飯桌戲)、藍色(父親載阿梅騎摩托)等各種色調呈現。

三層時空錯綜交織,構建現在、過去及過去的過去的故事。

散文的影視改編作品具有文學性,爾散文化的個人獨白則是散文留下的印記,亦上導演真情流露。

父親遺像照片作為勾連葬禮與過去時空的媒介兩次出現。

第一張勾連父親的職業,父親做夜市唱歌售賣;第二張閃回到父親載著阿梅騎摩托的畫面,爾這一日正好是阿梅十八歲生日。

 10 ) 痛苦吞腹里。不要问我从何处来

父后七日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少年时要去打拼。

你内行的,那里最欠这些东西。

在对的生命活动进行中在不必事事硬要和别人分享中的时刻中的暂时的孤独中是不一样的时钟我干天、干地、干命运、干社会你又不是我老爸你管我这么多?

从哪里来,就会在哪里相聚。

十八岁生日,吃肉粽,骑摩托。

恨世间,爱情啊,空笑梦,一场风声冷淡的光线,哀怨的歌声,饮酒的人无心情。

世间的繁华,亲像梦一摊,也是无办法。

黯淡酒店内,悲伤谁人知,痛苦吞腹内。

一杯搁再来,你若有了解,不要问阮从何处来。

不愿讲出来,郁卒放心内,感情失落的无奈。

苦苦表等待,还是等无爱,虚情的对待。

多情的世界,找无真情爱,引阮心悲哀。

有爱也罢,无爱嘛快活,今夜伴阮是孤单。

伤心酒店。

江蕙。

送芭乐的大叔,和他自行车后座的弯折的光碟。

罐头塔。

巴黎铁塔靠北。

累到靠北。

在坏掉的月台的时钟中在火车误点中生命走到最终比较文学博士耶,竟然在作保险。

没关系啦,我也经常忘记。

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半秒钟的念头。

请收拾好您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七日后的无数个日子。

这是一条单行的轨道。

漫长岁月,度日如年,接受它的熬煎吧。

《父后七日》短评

这是要方言化电影吗?这样亲切是吗?

3分钟前
  • atmosphere
  • 还行

電影拍出了台灣喪禮特有的荒謬感,真正的悲傷與思念從父後七日開始.........

5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怎么滤镜一直在换

9分钟前
  • 还行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喜欢这句话

13分钟前
  • 永远的最佳第六人
  • 还行

我时常关注台湾电影,它们总是给我意想不到的文艺强调。在喜剧中却流泪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或许有一天我希望,即使有一天我离去了,你也能忘记我。然后在某一个突然想我的日子,泪奔。。

16分钟前
  • 苏格兰风笛
  • 力荐

还行

17分钟前
  • yanggzz
  • 较差

有点没看懂~

19分钟前
  • 薇萌萌
  • 较差

怪怪的

20分钟前
  • 撒撇饵丝
  • 较差

不懂TW

23分钟前
  • 四月物语
  • 还行

Wtf 无感的台湾片 金马奖? orz

25分钟前
  • dumbass
  • 较差

父后七日,葬礼进行时。今天你的身体准备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少年时要去打拼。这一生最荒谬的旅程启动,无医”鸣笛的回家路。哭要时机也很累,回想起你唱歌,与十八岁的肉粽。往后中,常常忘记你离开,只有哥哥坚守摊位。思念又不知不觉变得很重,辗转各国,看到你生前所爱,泣不成声到兀自决堤。

27分钟前
  • 想读懂红楼梦
  • 较差

#金馬47#最佳男配角 最佳改编剧本 逝去带来的思索

32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情感面完全不行⋯原著散文強太多了。

35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想說得太多 畫面做不到 取捨不夠徹底

37分钟前
  • 艺虫
  • 很差

一句话点评: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故事本身承载不来!简单而言:这就是一个关于女儿对逝去父亲的怀念的剧本,三星全部给了这个故事;同时也从中看出了不少台湾对风俗文化的继承;感情戏很细腻也很真实,喜欢!

42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台湾的亲情电影,不是很感冒…………

44分钟前
  • 深圳复利机器
  • 较差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没有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有着平淡的述说,及喜中带伤的表达,对父亲的思念都融化在葬礼的七天。不经意的突然想念,原来是这样心生疼痛。

45分钟前
  • 咖啡催眠
  • 推荐

真难看 配乐更受不了

46分钟前
  • Hypatia
  • 较差

世界上最爱我的男人,娶了我妈,第二个最爱我的男人,不会再有。

47分钟前
  • 卢比
  • 力荐

我们都有那一天

51分钟前
  • 强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