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贝尔演完本片可以直接再接一部关于集中营的影片了2周内减了体重55磅真是让人无法想象影片一上来就立刻让我想起了搏击俱乐部同样是关于分裂的影片当然本片中机械师分裂的起因也是本片的结尾我相信克里斯蒂安·贝尔在整个演出过程中都不会太费力在减掉人体正常体重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我相信他很轻松就进入了角色的恍惚状态影片的悬念迭起很有舞台以及看小说的感觉加上演员驾轻就熟的演出本片质量自然不用多说
《机械师》是值得看第二遍的电影。
本文涉及剧情。
看第一遍时,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悬疑片和惊悚片的结合,让观众“体验着那仿佛慢性毒药一样的恐惧侵蚀,就好象身处太空的黑洞里却无力挣扎一样悲观绝望。
”但在知道结果后,重看第二遍,你能得到的惊喜,我甚至觉得会比《第六感》还要多。
这篇文字是基于电影结尾的真相而展开的,影片其实讲述了一个并不鲜见的交通事故逃逸者所受的良心谴责和心灵的折磨。
而编剧Scott Kosar的绝对高明之处在于将超现实的梦境,幻觉和现实环境,细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在惊悚,悬疑气氛的掩护下,显得如此连贯和精致。
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你看第二遍时,会觉得同样是一部心理探索片,同样有着心理暗示,偷换概念的成份,《机》却是一部逻辑性很明亮的电影,而不象《记忆碎片》和《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般晦涩和卖弄技巧。
如果单从编剧的角度来讲,我觉得Scott Kosar在《机》中表现得比克里斯多弗诺兰和查理考夫曼更为成功。
这段时间,顶风赞扬了一些电影,而以上对于《机》编剧的高帽评价,想来也够哗众取宠的,但我还是希望通过以下的详细解析,既回应有关评论对于影片情节安排的质疑,也使得这个评价看上去不至于太过突兀。
我不想按照布拉特安德森的剪辑顺序来讲,先无视影片开头的抛尸场景。
特雷弗是开着69年的红色庞帝亚克,在车内点烟时分神,撞了尼古拉斯,而当时的十字路口,红灯,时间1:30,666ROUTE的牌子也会在影片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再讲到艾文这个各方面与特雷弗毫无共同点的人物,我把他理解为是特雷弗自己想象出的,用来自我逃避责任的形象。
请注意他的首次出场(当然那个尸体不算),是特雷弗在车内点烟时,也就是类似于车祸发生时特雷弗所做的动作。
而国家机械公司和米勒的工伤事故,可以看作是车祸的象征表象,而且,在这过程中,观众又可以看到艾文这个想象人物所起到的作用,在特雷弗的自我判断中,是艾文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误撞了开关(类似于点烟器),而导致了工伤事故。
而接下来,车间中其他人的排挤和责难,可以理解为特雷弗想象中,一旦自首所面临的社会压力,随后,米勒和他开玩笑,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原谅了他,这样的态度反而使现实中尚未自首的特雷弗羞愧难当,思想中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而他自己险些被碾了手臂和与米勒的冲突,只是在这一矛盾心态下,假设他人的险恶用心,来替自己的形为寻找理由和心灵上的安慰。
特雷弗还想象了与受害母子之间的接触,餐厅与玛丽亚家中的摆设就是特雷弗家中的旧物,时间永远停在事故发生的时间,玛丽亚的形象借鉴了特雷弗母亲的细节。
最初时,两人的谈话涉及到了母亲节,死亡和墓地,而旋转木马前的留影,其实就是特雷弗童年时与母亲的合影,而在666地狱之旅中,有一个选择,即左面是地狱之门,右面是获救的出口,而这个死亡的选择被想象成是尼古拉斯自己做出的,并且最后的不省人事,也说成是癫痫,这些都能让特雷弗“减轻”罪恶感。
而且其中他与玛丽亚的对话,如“我能问你个问题吗?
”“要我的律师在场吗?
”和“你不用给我那么多的小费。
”粗看上去只是平常的玩笑,但第二遍看,就会发现其中的匠心独具。
再讲讲贴纸,虽然影片中艾文承认是其所为,但既然艾文只是个想象人物,那么贴纸也就是灵魂深处所谓良心的招唤。
特雷弗不停的逃避,从mother,tucker,miller到最后才承认是KILLER。
现在说说最后的所谓谋杀,其实和片中的自己冲出来撞车是同一含义,而且你会发现把他撞倒的车里也是一对母子,特雷弗在潜意识中也有过希望用毁灭肉体的方式来解脱,但在灵魂中,却找不到真正的出口(后来地毯中尸体不见,艾文复活等细节)以上罗嗦了一大堆,我相信大多数的含义都是清晰可见的,编导调教出来的“第二眼美女”前后反差,兼顾了意外和情理的关系,而又是如此的养眼,这是我所无法抵抗之诱惑。
《机械师》并不需要一个科学幻想的背景,也不借助于导演剪刀的锋利,或是舞台剧式的时空跳跃,所以至少在我狭隘的视角看去,《机械师》无疑具备成为开创,上乘作品的潜力。
他是个模范房客,每一次都第一个交房租。
他是个体贴的人,他会帮别人照看小孩子,会尽量满足小孩的要求。
他是个温和的人,多数时候他选择安静的喝杯咖啡。
他是个友善的人,他可以和妓女说心里话。
所以他的自责内疚魂迁梦绕的蚕食他的心灵,夜夜不能安睡,身体日渐消瘦,应为他不是坏人,他缺少的就是坦然面对现实的勇气,最后他勇于自首超越了自我!
(其实你看完电影就会发现翻译有误,因为主角充其量就只是个机械工而已,这在咱们中国是很严肃的事情,差着好几个技术职称呢,呵呵)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没有7.7,也就6.0吧,属于还可以一看的。
原因是我在半中间的时候已经感到悬念的消失了,心中对剧情还有一定的幻想,宁可希望我没有猜到结局,可还是猜对了一半,所以惊喜就不够了。
主角Christian Bale,最著名的作品是American Psycho (美国精神病患者),本片里他瘦得惊人,我做了一下功课,查到如下资料:原来为了吻合他饰演的失眠症患者,他在2周内减重30多公斤!!!
伟大的演员啊,向Christian Bale致敬!
并建议出减肥书,一定拿下本年畅销书第一!
导演Brad Anderson,之前著名的作品是Session 9 (隔墙幽灵)。
在本片里从头到尾把颜色调到快失去色彩,此外乏善可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海报上的Line:How do 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re not asleep?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由于之前看了《布鲁克斯先生》因此对于导演想玩的小九九基本都在掌握之中。
利用精神分裂幻化出一个独立角色与主人公进行对话和剧情推进。
电影如同广告创意一样,抄袭模仿撞车时常发生。
查了一下时间,机械师是04年出品,布鲁克斯先生是07年出品,基本可以判断后者抄袭前者。
不过这部机械师更严谨一点,里面融入了很多心理学的常识,主人公的每次幻觉都是一种病态心理反映,而且是能够从现实世界中找到映射。
布鲁克斯先生那个电影就纯粹的是剧情依附品而已了。
整部电影最让我震惊的还是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利用了三个星期减肥减去了约60斤(如果大家想象不直接,可以想象去超市买肉买60斤是什么概念),电影有个镜头他在弯腰洗脸,背部的脊椎骨如同龙骨一样突出,一节一节的突起在干瘪的背部,这种效果不是特技,是真实的生理效果呈献。
这真的是让人太吃惊了,因为我也减过肥,在最肥胖的顶峰每天晚上只吃一根黄瓜和一碗粥减下去了20斤,但是耗时两个月,三周60斤,足以让所有按照常规程序减肥的人慕拜,足以让所有那些娇生惯养的大牌演员慕拜了!
后听说为上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黑暗骑士》又增肥,肥了40公斤(请再次想象买肉买80斤)-_-/近乎疯狂的敬业!
当然除了敬业精神,那种失眠症患者的病态反应,无论是心理还是肢体行为上的,贝尔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是在《撕裂的末日》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了印象,当时只是感觉“酷”,没有其他,也许其他特质让导演那没有营养的电影给磨灭了。
后来又查 《致命魔术》也是其主演。
呵呵看来应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御用演员。
原打算给此电影四个星评分因为克里斯蒂安贝尔 他成为了剩下那一个星的理由
最近,因为杭州爱心斑马线再一起交通事故案,朋友间偶然谈起都颇不平静。
关于人性,关于良知,我们知道多少?
活着的时候,自以为清醒的时候,没有黑暗逼过来的时候,有多少良知一直醒着?
胡斌案,有人还大声哭着喊冤。
一条爱心斑马线,如果不是画在良知和自律的道路,又能约束得了谁呢?
重看《机械师》,复习人格认知中重要的环节:道德的内化机制-愧疚与自责。
重新翻阅有关选择性失忆与毁灭型人格分析,觉得有些理论上的东西,单一来讲,似乎各有逻辑;但综合在复杂的人性与现实基础上,则各有偏颇。
有些理论的东西,只能解决片面的、简单的、单向性的问题,而对真实存在的痛苦与对立毫无办法。
什么样的理论或者道德,首先,都是需要被人内在所接受和认可,方才成其为指导标准的。
就好象在雷兹尼克幻觉里出现过的人们,尽管迷幻中他并不了解那到底有什么意义,但他相信他们存在,如同他选择性遗忘曾犯下的过失,以免谴责自己。
他选择性地相信有一些人存在着,不断给他的生活制造厄运,他相信自己被他人的暗算所伤害,用他人的伤害来代替自己应当被谴责的内疚。
潜意识里,他的疯狂是良性的、自律的、道德的那部分的挣扎;他的频频失态,是他在自我折磨与自我拯救过程中,不断与罪恶对抗的自我的反省。
雷兹尼克,不是一个变态的人。
正相反,事发之前,他阳光、帅气、造型拉风、轻浮无知……当他驾驶那辆红色跑车意气风发在城市中穿行的时候,他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点火器,成了一生逃不过去的黑暗。
一念之间,天堂或地狱,向左走向右走,看似有看不见的手在掌舵,实则都是我们自己,把紧握的方向盘调准了后来的方向。
救赎,其实是因为看真了照片上那个钓鱼的人,原来是自己的脸。
这部电影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就是机械师在自家的冰箱上最后写上“杀手”这个单词的时候,这个时侯虽然很多观众都已经可以想见到结尾是这样,但是我不得不说,主演的瘦弱和气质的确让人觉得非常的适合这部电影。
据说主演是短时间瘦身的,能瘦到那种程度,除了敬业就是一种疯狂。
那段在工厂的车间因为事故失去手臂的段落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剧情的创意上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是光是凭借男主演娴熟敬业的演技,也要给这部电影四颗星的评价。
end
机械师 The ManchinistAirport or Downtown?Death or Birth?你的过去是否已经把你侵蚀得体无完肤?而你,是否对着镜子的时候,仍然能看到你可怕的过去,以及,你的自言自语.<机械师>不是一个出色的故事片,但他绝对是会讲道理的片子,其中的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又很复杂:人究竟应该怎样去面对过去,特别是那些灰暗的过去.其实记忆真的很残忍,他把人毁灭,不带一点痕迹.记忆藏在你的心底,和你如影随形,可是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鞭策着你,将你的痛处娓娓道来.最初看影片的时候很可能会把他归结成惊悚片.确实,阴暗的气氛,瘦骨嶙峋的男主角,忧郁的眼神,沉重的死尸,滔滔的河流.一切因素都很有惊悚的气质:而他又像是悬念片,到底男主角为什么杀人?到底死人是谁?到底谁打着灯?到底有什么天大的秘密?导演设下了套子,只等着你去钻了.我也不能免俗地产生了种种问题,陷入了那个僵硬的陷阱.导演的安排奇特而又平常.奇特的是,本是应该直接揭开谜底的故事,却在进行中并没有这个意思,他硬是要往迷幻的地方拉.而平常的又是,导演深谙吸引眼球的方法,懂得将这个套子越拉越大,陷入了更深疑问中.于是,他不免俗套地叙述起了故事.这是一个阴暗地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可是导演却用着懒散的,事不关己的口吻,像顽皮的小孩,悠然地自我陶醉.他蓄意制造着场景,蓄意重复着道具,蓄意使用着灯光,蓄意伤害着观众.自然而又尖刻,摧毁着人们本就揪着的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导演又卖起了关子.喃喃自语的男主角,一张张离奇的纸条,一次次幻觉中的事件,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脸庞,现实与梦幻有机结合,这也正是影片的基调.从头至尾,一直重复着--导演用了更接近黑白颜色的影像,摄影也极其精透.长短镜头的切换,特写,朦胧,意向,都表达得恰到好处,让你觉得多一分显得庸俗,少一分又是缺憾.诡异的构图,清晰破败的景象,有着旧式摄影的精髓.加上类似<闪灵>阴暗气氛的配乐,以及伤神的晦涩,让人隐隐约约间感到瑟瑟发抖.怪不得不是恐怖片,却把人们看得手心冒汗,像沉在了水底,喘不过气来。
影片就这样进行着,常见的铺陈路线,让人隐隐觉得其中有<搏击会>的影子,而导演也遵循着这个套路,不放弃任何一个耍宝的机会.而其中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的情节,又让我想起了<教父>,想起了意大利的黑手党,想起了广场上飞扬的鸽子,想起了红色圆顶的教堂.并不是黑帮电影,却把格调定得这么阴暗,难道是导演要向那些前辈们致敬?
可用得着这么大费周折,把自己拍得四不像么?
的确,《机械师》不是<罪恶之城>,因为他在2004年就已经拍摄完成,而《罪恶之城》当时还在制作之中,导演也不是斯派克李,那个家伙离开了丹泽尔华盛顿之后,就找不到自己的风格.主角更不是布拉德皮特,人家忙着掏手枪,谈恋爱去了。
这只是《机械师》,导演只是布拉德安德森,主角也仅仅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都不是腕,却都胜似腕。
故事进行到这里,貌似到了喊停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明白得差不多了:其实,这只是幻觉,只是记忆,只是人们内心的挣扎,只是一个简单的事。
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影片就终将流于俗套,而人们在观完影片之后,也仅仅会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不过遗憾的是,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气氛,永远都是一副腔调,而且,电影有很强烈的模仿《xxx》,或《xxx》的影子。
”然后列举出一系列类似的影片。
导演固然不会只将眼光放在这里,更不会甘愿让自己成为影史上的又一个牺牲品。
于是,他在影片的最后爆发了。
所以最后的十分钟,对于影片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
仿佛是戏中戏,将故事重新讲了一遍,急速得,闪过那些曾经的画面,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人们就在这样闪电般的奔跑中,重新体会这部电影的真谛,体会人性的涵义,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人们才真正地心悦诚服,原来,这个电影不一般。
这是个文艺气息很重的片子,不像是那些纯粹去赚钱的电影,噱头不多,导演和演员又是朴实无华。
影片一直探讨的也是被大家反复咀嚼的人性问题。
记忆在人的脑海中,到底是好是坏,他不断地滋养着恐惧,浇熄希望的火焰。
可是非常明显的,虽然不得不赞赏导演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演员们出色的发挥,可是剧本的硬伤明显,具体情节不突出,对主题的升华不够,影片波澜不惊,故事起伏不大,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是萦绕在影片的周围。
好莱坞不乏好的导演和演员,制作和拍摄条件更是世界一流,但是剧本的匮乏问题现在也是愈演愈烈,以至于那些片商不得不将触角伸到国外,近几年《无间道》,《午夜凶灵》,《咒怨》等等亚洲的影片也被好莱坞翻拍,《达芬奇密码》这样的剧本被哄抢,这些局面的出现也绝对不是偶然。
而如果让村上春树看到这部电影,他肯定会慨叹为什么好莱坞不找自己去给他们做编剧,因为这套子的故事太像《海边的卡夫卡》,同样的梦境与真实的转换,同样的记忆与现实的摩擦,只是村上的套子更大,大得足以让人迷失方向,而《机械师》的套子却这么小,连自己人都迷惑不了。
我想,村上不写剧本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
他的套子这么大,美国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虽然他所钟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人写的,可轮到自己写时,那些美国人中意不中意,就是两码事了。
当然,这仅仅是玩笑话。
在这里,却不得不提本片的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此人大家都很熟悉,新一代的“蝙蝠侠”,好莱坞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个人认为,去年《蝙蝠侠》在市场与口碑上的双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此人的功劳,而他本人也是在十分适合演绎这种具有浓重的黑色意识的电影。
他为《机械师》在两周内减肥三十公斤,这才能让我们在影片中见到那个永远都那么得tired,永远都浑浑噩噩的Trevor。
他坐在机场休息室时迷离的眼神,他在家里擦拭地板时的恐惧,他点不着烟时的愤怒,他望着夹在机器上的断手的不安,他听说没有Ivan这个人时的惊讶.他把车停在路中间,仰望机场的信号塔,他迷失过去,想起了真相后的悲伤,他自首后,瘫坐在牢房时的如释重负。
终于,他能睡个觉了。
贝尔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称完美。
他对待影片的态度更是认真,虽然好莱坞化妆术高明,可是那不合身高的腰围和明显的肋骨是怎么都欺骗不了的,为这样一部没有太大野心的电影毁容,贝尔也真是豁出去了。
而其中看似不温不火的演出实则难度极大,因为人物情绪的跨度非常大,所幸贝尔将这些转换演绎得十分自然,沉稳中带着十足的爆发力。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不停地询问:“Who are you?”而在最后,男主角连续品味着:“I Know Who You Are.”算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这个“You”指的是谁,其实已经很清楚。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而到底在找什么,自己也说不出来。
其实,他们只是在旅途中迷失了自我,想要找回的,也只是自己,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呢?
而那些意识到的,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呢?
人生如梦,梦没有终点,人生却终将结束,而如何结束这场梦,就全靠自己了。
影片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How do yo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 are not asleep?
”在没有看影片前,这只是一句胡话,现在,却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悖论到底何在?
诡秘的夜晚,有着同样诡秘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终将不会结束。
片头——悬念植入第一组悬念:客厅的尸体、抛尸、被发现;第二组悬念:冰箱上的便签写着“你是谁”。
第一部分——背景构建1、主角崔佛每日在妓女家中度夜,他病态的消瘦、他和妓女的关系很亲密、会付给妓女多余的钱。
2、崔佛是机械师,他熟悉自己的业务,会为了工友出头不怕得罪上级;他原本和工友们打成一片,近来却渐渐疏远,难以融入更衣室。
3、每天下班后,他会去机场快餐店,和女招待调调情。
(昏睡的表情、停止的时间,暗示这一段是幻觉)4、一个人在家的失眠夜,崔佛记录下自己不断下降的体重,反复用漂白剂擦洗地板和手(内疚的典型表现),习惯性的把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写在便签上,贴在冰箱门上提醒自己。
第二部分——崔佛生活的变故由于他日渐游离的状态和得罪了上司,崔佛被要求进行一次吸毒测试。
这打击了崔佛。
他离开工厂到自己车上透气。
异常的点烟器和崔佛昏睡的表情,暗示了接下来出现的是幻觉。
一个叫艾文的人,声称是顶替雷斯诺和他一起工作的新工友。
崔佛从没见过他,觉得很意外。
接下来的工作中,工友要求他帮忙调整机器,而他因为观察艾文分心。
在艾文对他比划了一个割喉的手势后,崔佛意外的触发了机器,工友的左手被搅断了。
第三部分——崔佛的逃避断手事件后,崔佛的内心被恐惧和悔恨压垮了。
他在家中反复洗手、呕吐、体重下降。
而且,他此时发现,似乎有人闯入了他的公寓——他的冰箱上贴了一张莫名其妙的便签,画着一个简笔画和待填的填字游戏。
崔佛搞不明白,于是他接着交房租时问房东,有没有人进入他的公寓。
当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之后,断手事件的责任认定会议,崔佛说出自己分心的原因。
然后被其他人指出文这个人并不存在。
这又一次打击了崔佛。
此时的崔佛,已经意识到事情不太对。
他非常困惑,于是这天在下班的时候,路过必经的红绿灯时,他恍惚的把车子停在十字路口的正中,对着路口后面的水塔发呆。
发呆显然没有什么结果。
之后他还是按照每天习惯,来到机场快餐店,和女服务员玛丽亚调情。
停止的时间暗示这一次依旧是幻觉。
而因为受到刺激,这一次,崔佛的幻觉变严重了。
他在幻觉中看到了一张母亲节的宣传海报,交谈之后,他和服务员玛丽亚约定好,在母亲节带着玛丽亚的儿子一起去游乐场玩。
回到工作中,因为事故的原因,工友们都排挤崔佛。
工作环境的压力加大和对意外时间的愧疚,导致幻觉他频发。
这一次回家的路上,他在红绿灯口遇见了开着红跑车的艾文。
他追着艾文到了酒吧,酒保奇怪的神色、艾文夸张的手指,暗示这里也是幻觉。
崔佛指责艾文让他分心,艾文却告诉崔佛“是你导致的事故,不是我”。
艾文离开,崔佛在他留下的钱包里面发现了艾文和雷斯诺一起钓鱼留下的合照。
此时,崔佛被羞愧和悔恨啃噬的内心得到了解脱。
有了合照作证据,一切都有了解释——艾文是真实存在的人,说艾文不存在的人是在骗他。
而断手的意外不是他的错,而是有所人联合起来想把他赶出工厂的阴谋。
一切都不是他的错。
否认现实得到的虚假答案的崔佛感到解脱了。
他得意洋洋的打电话给雷斯诺,告诉他他什么知道了,他有证据。
雷斯诺在电话里果然气急败坏(其实雷斯诺气急败坏是因为他犯了其他事儿,FBI正在调查他)。
挂掉电话,崔佛的心里放下了一个重担。
就在他准备高兴的吃点东西时,他发现冰箱上又被贴上了那个填字游戏的便签。
而且这一次,填字游戏给出了后两个字母。
这把崔佛吓坏了。
他来到了他唯一可以求助的人——妓女丝缇芙的家中。
丝缇芙为了他赶走了正在接的客人。
崔佛反复向丝缇芙诉说工厂针对他的阴谋。
丝缇芙当然觉得他是在大惊小怪,她指出如果工厂的所有人都想把他赶出工厂,直接把他开除不就得了,还耍什么阴谋。
但崔佛解释,他根本不是在担心被开除的事情。
丝缇芙问他,那你在担心什么?
此时,崔佛的回答是,他不知道。
但其实在内心里,崔佛一直是知道的。
母亲节这天,崔佛和女招待玛丽亚、她儿子尼古拉斯一起到游乐园玩。
照相机模糊的合照,暗示这里是一场幻觉。
这一段非常混合崔佛自己对童年的记忆,和他一直想逃避的对车祸的回忆。
他用自己的童年记忆作为构架,把尼古拉斯和玛丽亚植入进来。
他们游玩的照片、崔佛对尼古拉斯说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话,是崔佛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玛丽亚接电话离开,而崔佛带着尼古拉斯游玩地狱666公路的鬼屋游戏。
这一段,是对车祸的映射。
鬼屋片段非常经典,从举盘子的女招待开始,恐怖形象分别是:砍手的印第安人、装满断肢的推车、墓园独自祭奠的妇人、挂着“有罪”牌子吊死的人【填字游戏上的简笔画形象】、装满死尸的破烂警局、“坏女人”汽车旅馆中性爱模型吸引,没有看到停止的标志,撞上忽然冲出来的纸片男孩【女人在这里映射车祸前他吸的香烟,都是分散他注意力的罪恶的东西】、车祸后肠穿肚烂的现场伴随着女人的哭嚎。
直到这里,鬼屋已经完成了从幻觉到真实的转变。
接下来道路分叉,左边通往地狱高速【继续逃避】,右边通往救赎之路【出口,也是面对真实】。
崔佛要求离开走右边,但尼古拉斯还是走了左边。
这意味着经过鬼屋的幻觉,崔佛还是不能正视现实,在脱离幻象和继续麻痹自己之间,崔佛选择了继续麻痹。
于是,进入地狱高速,崔佛又被困在幻觉里,陷入恐惧的幻象中。
而此时,他发现尼古拉斯已经不省人事了。
崔佛极度恐慌的抱着尼古拉斯求助,他看见尼古拉斯的母亲,女招待玛丽亚奔跑过来。
她身后的旋转摇摆伞,和路口的水塔重叠了。
车祸的回忆再次入侵幻觉。
但崔佛再次摆脱了它。
他依然在否认,他不停的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否认事实】,“我去叫救护车”、“带他去玩那个我真想杀了我自己”。
而男孩母亲不停的告诉他,“不用救护车,他是癫痫过一会儿就好了”、“这不是你的错”、“他过后完全不会记得这件事,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于是,被安抚的崔佛应邀去了女招待家小坐。
这里,女招待家里拜访的留声机、玻璃碗、小丑盒子,其实都是崔佛妈妈留下的遗物。
崔佛童年的记忆再次替代了车祸的回忆。
在女招待家里,时间再次停止在1:30,车祸的回忆再次入侵。
崔佛在冰箱们上发现了一个写着“母亲节快乐”和画着简笔画的心形卡片。
幻觉结束了。
回到家中的崔佛,在垃圾桶中翻找,找到了那个填了两个字母的便签纸,把母亲这个词填上去。
潜意识中,崔佛知道这不是正确答案。
他用的也是可以擦掉的铅笔。
他翻到儿时的照片。
在母亲节他和母亲拍的照片,和刚刚幻觉里面,他给玛丽亚和尼古拉斯拍照片一模一样。
如此明显的提示刚刚一切都是幻觉,但逃避现实的崔佛仅仅是困惑了一下,然后选择了忽视。
第四部分——恶化在工厂,断臂的米勒来协商赔偿金。
崔佛真诚的道歉,得到了谅解。
但是他内心深处知道这件事情,仅仅道歉是不够的。
接下来,被安排操作新机床的崔佛,在修理时也发生了意外,差点失去左手。
崔佛恐惧之后是极怒,他攻击周围所有人,认为是有人在蓄意报复他。
他试图拿出艾文和雷斯诺的合照证明自己的观点,但照片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
疯疯癫癫的崔佛当然被解雇了。
事情开始变得诡异,回到家的崔佛发现家里停电了。
冰箱因为停电流出鲜血【崔佛自己似乎看不到满地鲜血。
因为冰箱里面的东西是可以摧毁他幻象的真相,而崔佛不能面对所以视而不见】,他拿着手电筒满屋寻找照片未果,去酒吧寻找艾文未果。
失落的崔佛来到妓女家过夜。
妓女丝缇芙被人殴打了,崔佛安慰她,丝缇芙提出为他从良。
回到停电的家中,房东不请自来,说他这上面漏水,还闻到崔佛家中的难闻气味。
崔佛把人赶出去了。
而后,他发现冰箱的便签再次出现【对于房东的疑问和流血的冰箱,依然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填字游戏又多给出了两个字母。
他再次拿出铅笔,填上的断臂工友米勒的名字。
他去和米勒对峙,问米勒是不是在陷害他。
当然被揍一顿撵出来了。
然后,在米勒家附近,开红跑车的艾文再次出现。
这次,激怒的崔佛驱车追赶艾文。
他不顾一切的闯过红绿灯、经过一个隧道【实际上这是当初车祸后他的行驶路线】,他记下了艾文的车牌号,还隐约看到艾文的副驾驶上有个人。
然后他的车坏了,追踪到此为止。
他拿着车牌号到车管所,车管所告诉他没有权限查这个车牌的主人。
但如果是他出了车祸,这个车牌撞了他肇事逃逸,那他可以去报警,警察会告诉他相关信息。
此时,已经疯狂的崔佛决定制造一场车祸。
跑到路中间,自己撞上了一辆汽车。
而后一瘸一拐的到警局报案,称他被撞了,车主肇事逃逸。
但警察查询的结果,像一个晴天霹雳——警察告诉他,这辆车就是他自己的车。
他在一年前就声称这辆车在一次车祸已经被撞毁了。
崔佛完全不能面对这个现实,在警察的追问下,他选择夺路而逃。
第五部分——真相崔佛逃到下水道,才甩开警察。
而在下水道分叉口,他再次面对左与右的选在。
这一次,他还是走了左边。
这意味着此时的崔佛,还是没能逃出自己的幻觉。
他回到公寓,看见警车停在楼下,房东正在和警察些说什么。
他知道自己不能回公寓,于是再次来到妓女丝缇芙家中。
丝缇芙照料了他,崔佛却受不了妓女对他那么好,他认为自己不值得,他告诉妓女“你不了解我”。
丝缇芙为他做饭,而换衣服的崔佛在丝缇芙的衣柜中发现了属于艾文的靴子。
他看到丝缇芙的桌面上,赫然摆着那张艾文和雷斯诺的合照。
崔佛感到受欺骗的暴怒,他指责丝缇芙是小偷、和艾文联合起来算计他。
丝缇芙指出,照片上的“艾文”,根本就是崔佛本人。
而崔佛不能直视照片,他更加愤怒的辱骂丝缇芙,最终被赶走了。
但是,此时的崔佛其实已经预感到,他用来逃避现实的幻觉已经濒临崩溃了。
他来到机场快餐店,寻找女招待玛丽亚寻求支撑。
结果机场快餐店根本没有玛丽亚这个人,服务员告诉他他每晚都一个人来这个,坐着发呆,从不说话。
崔佛依然不能接受,他叫骂着指责所有人都被艾文收买了,想陷害他。
他来到停车场开车,再次发现艾文和他的红跑车。
崔佛立刻跟了上去。
他追踪艾文来到自己公寓楼下,艾文的副驾驶上有人。
崔佛满心以为那是妓女丝缇芙,但是让他震惊的是,车上下来的人居然是小男孩尼古拉斯。
崔佛此时内心已经濒临崩溃,这个幻想是他不能理解的。
但是,他还是上楼,回到自己家中,试图带走尼古拉斯。
他在于是发现了用匕首剃胡子的艾文,艾文明确的告诉崔佛,尼古拉斯已经死了、他的记忆是有问题的、冰箱上的便签就是他自己写给自己的。
崔佛不能接受艾文指出的真相,他和艾文搏斗,用匕首杀死了艾文。
崔佛在房间里寻找,到处都找不到尼古拉斯。
此时,他发现了流血的冰箱。
他把冰箱打开,原来里面流血的是无数腐烂发臭的巨大鱼块。
崔佛盯着掉在地面的鱼头。
此时,他已经想起来了,这些鱼就是他和雷斯诺一起出去钓鱼的收获。
而那张“艾文”和雷斯诺的合照,就是他自己。
崔佛感到恶心。
他此时已经介于清醒和幻觉之间。
他依然把艾文的尸体裹起来,回到了片头的抛尸桥段。
崔佛把尸体踢下斜坡,裹尸的地毯散开了。
里面竟然没有尸体。
而举着手电筒走过来的巡夜人,居然就是艾文。
“你必须解释这一切了。
”艾文告诉崔佛。
崔佛也知道,是时候了。
回到家,崔佛放下手电筒。
这手电筒正是他停电时自己用的、也是艾文手里的。
艾文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他反复洗手,在镜子里看到冰箱上“你是谁”的便签,然后,他看见艾文站在他身边。
“我知道你是谁。
”崔佛说。
午后1:30,他穿着炫目的靴子,一边开车一边用点烟器点烟,在下班必经的红绿灯路口,他低头点烟没注意闯了红灯,正好撞上一个男孩。
他停下车,从车窗惊慌的张望。
男孩的母亲尖叫着跑到血淋淋的尸体旁边。
66公路的挂饰吊在他的后视镜上,水塔在那个母亲身后。
一念之下,他选择了肇事逃逸。
他想起了一切车祸的记忆。
崔佛难以承受的倒在墙角,悲泣。
一切都明了了,他拿过那张填字游戏的便签,填上了“凶手”这个词,画上了吊死人的简笔画。
他就是凶手,凶手应该吊死。
第六部分——救赎崔佛收拾房子,捐赠了家具。
包括留声机、玻璃碗、小丑盒子这些母亲的遗物。
然后,再无牵挂的崔佛驾车上路。
艾文坐在他的副驾驶上,终于,又到了去警察局和飞机场的分路的地方,这一次,他终于选择了右拐,去警局。
步入警局,崔佛回头,看见艾文在警局外对他挥手。
他自首了。
“我只是想先睡一觉。
”被良知折磨得一整年不能入睡的崔佛,终于在拘留所里,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梦中的崔佛,回到了车祸那天。
他肇事后逃逸,从惊慌到计划退路。
他驾车穿过那个隧道时,决定把事情掩藏到底。
从那个时候起,他就迷失了。
直到他自首,才迎来了救赎。
——————————————————————————————————哇噢,不能置信我居然打出来了………………嗯,剧情并不复杂,比起禁闭岛、穆赫兰道都简明多了。
还是不能置信我居然打出来,啧,感觉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呢【并没有╮(╯_╰)╭】。
赞贝尔,非常出色!
不为他瘦骨嶙峋的兢兢业业,为的他的表演非常出色!
我压根就没想到要拿这部电影与其他任何一部电影比,没有什么可比的,《Fight Club》是《Fight Club》,你可以说它的出发点就很高,探讨很深奥的东西云云。
《The Machinist》不能因为没有从一个足够高深的主旨入手而受到责难,导演的意图很简单,一个简单意图用复杂的语言去表现本身就不简单,更何况它有足够出色的表现力,氛围的营造和镜头的运用都非常出色!
结尾很调戏观众,像香草天空一样自以为是的聪明~但是ChristianBale演那痤样着实到位~
老套沉闷,悬疑不够,全靠贝尔撑场,瘦得吓人。 @电影资料馆 第二遍
又见这类题材,都拍烂了,个人感觉有些地方跟搏击俱乐部神似
不喜欢
觉得很一般
牛逼之作
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
人格分裂,幻想症的电影已经拍烂了
失眠,失忆。心理学类电影。庄公梦蝶,蝶梦庄公?
片子就值个3星 加一星给贝尔 不容易啊 减成我这身材了都...
贝尔真的减肥成那个鬼样子么?要竞争奥斯卡啊?
没意思
太心疼Bale了,为这么部空有形式没有实质的戏减掉60多磅,当真不疯魔不成活。出彩仅在于Bale精湛的演技与整体出色的灰暗色调,可惜再怎么精彩也撑不起空洞的故事。
两周55磅。BALE你是神啊。。
很深沈~
建议肇事逃逸者本人或是亲朋好友都看一看!都会投案自首的!心魔是谁也无法战胜的~~~~
故弄玄虚,吊人胃口还节奏缓慢。贝尔为了这么个篇子减肥成个鬼样子值得吗?
比较拖沓,看不下去
想减肥应该看这个
无法不钦佩Bale的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