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到这部电影因为男主角Gabriel Byrne,很喜欢他在美剧《扪心问诊》里头的表演。
看了预告片之后对于影片所选的音乐也很有好感——Solomom Grey - Glas/green。
终于抽出时间来看,前五分钟就被其拍摄手法所吸引,没有过多的渲染却用非常细腻深刻的视角开始阐述一个关于濒临破碎的家庭的故事。
应该来说这种晦涩却带着清新视觉的文艺片往往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观赏,而随之产生的共鸣和过程中的深思,也只有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带给观众这些心悸和颤动。
故事并非悬疑片般的扣人心弦,而是通过不同视角展现在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
这些感受很深刻,不带任何偏见,也不留任何悬念。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家庭成员,面对着人生带来的悲剧事件所产生的隔阂,和家庭成员之间无法隔断的连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一样也有自己所需要担当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同样的对他人的不理解感到愤怒。
我们都在追寻一些人生的意义,或者是我们所赋予的意义。
让其变得有迹可循,有理可追。
理想主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事业放弃家庭。
循规蹈矩的父亲,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演绎事业。
善解人意的大儿子,却逃避自己应该面对的责任。
叛逆古怪的小儿子,有着细腻的心思和超乎寻常的解析人生。
最了解自己妻子的人,是和妻子一同工作的战友。
但是无论是丈夫情人的爱,还是家庭孩子的爱,都无法改变这位在世人面前伟大的女性其脆弱不堪的内心世界。
家庭也许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归宿,可惜事实是有些人他们并承受不起。
如此而已。。。。。
一個人的驟逝,《幻之光》聚焦於於一人,面對新生活疏離與憂傷。
《猛于炮火》野心更大,處理家庭面對母親驟逝,每個家庭角色不同年齡不同心境,甚至涉及面對外界看待死亡眼光,也許難度變高作品稍顯瑣碎。
幾乎沒有劇情推進,非常細膩研磨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每個關係皆離不開死亡的陰影,對於死亡的隱瞞不願提及,不管在母親過世前與家人隔閡,還是母親過世後家人變得言不由衷,作品貫穿著疏離感。
有時活在同個屋簷下,是不了解彼此的。
雨蓓的獨白把這份情緒堆砌高峰,你愛著對方,卻達不到心中對愛的要求,越在乎越拉開距離,母親走在事業高峰,卻達不到渴望愛家人的需求,外界只欽羨你的地位,只能一直榮耀著,依循自己的熱愛,以為再走下去沒問題,但無法再繼續。
有些喜悅自己都可以騙過自己,悲與喜本來無法和襯,即使悲傷,也不想因個人情緒侵擾深愛的人。
也許劇中的母親是這樣與家人漸行漸遠,不自覺面臨離別,也來不及彼此明白。
雨蓓獨白如下:「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段日子,改變多大,你要學會他們,新興趣的名稱,但一個月後,又會通通不一樣,幾天後,你開始適應這個角色,它其實不是角色,你很喜歡,他們也希望妳陪伴,他們愛你,你能感覺到,你也愛他們勝過其他東西,但你還是覺得自己礙事,妨礙他們平常的作息,你又會覺得自己走錯地方,並非他們不想要你待在那裡,但?
是他們並不真的需要你。
」
关于猛于炮火,可能要多说几句,电影中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拿出来说的点,首先最精彩的应该是小儿子,故事也是由他串起来,并且以他的转变进行讲诉的,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有典型的青春期的自恋特点,觉得自己在玩游戏方面很厉害,觉得自己写的文章非常棒,从他隔窗撩女生头发的镜头中可以看出还多少有一些幻觉妄想的表现,在前半段很多人可能看了都想扇他的耳光,因为实在是个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在后面,当他知道了母亲的死因,当他和心仪的女生一同走夜路回家的部分,他一下子就成长了,因为他看清了很多事情,和现实世界产生了更多的连接。
最后他也变乖,愿意与父亲沟通。
大儿子是成长迷茫的阶段,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他看不清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是老大,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懂事的形象,他学习好,照顾家庭,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也因为不想伤害弟弟和父亲而隐瞒了事实。
但是这种秘密的重量很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和初恋出轨,并且在初恋误以为他老婆得了癌症不久于世这样大的误会的时候他也渣渣的没有否认,他自恋的以为自己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这样的人其实在中国的现今有很多,自以为顶天立地了,但是事实上他们连自己家的房顶都顶不住。
父亲这个角色其实没有太多的亮点,是个五十而知天命的状态,他面对妻子的出轨,面对儿子的冷漠,面对一团乱的东西的时候都是不去抗争的状态,默默的承受,甚至面对新恋情也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样子,他知道所有的秘密,但是他并非想去揭穿谁的面具。
也许这就是知天命吧。
最后要说母亲的角色了,这个角色是奠定上面三个男性悲剧基调的原因——一个逃离的母亲。
这个逃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并非是她主观造成的,而是真实生活真的让她更加恐惧。
之前有过偶然的机会,我可能会去伊拉克工作一段时间,当我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的时候我是非常激动的,那种兴奋真的是让我忘记了那边的危险,我一度以为那是因为我的雄性激素想让我真正感受一下硝烟弥漫的感觉,但是当我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才领悟到,在那段我最灰暗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我是多么想要逃离这里的生活,因为现实真的猛于炮火。
回到正题,母亲表现出来的疏离是普遍的,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机场老公送她,她的欲言又止,她的相敬如宾,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夫妻应该有的感觉。
她和孩子们的疏离也是一样的,她感觉不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位置,所以她才想要不断的逃离,并且以自杀的方式来了一个诀别。
这样边缘型的人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传递给了她的孩子们,当然他老公也是很边缘的存在。
但是起码人家在努力当中。
最后从影片本身来说说,很多人觉得影片实在是沉闷无聊,这也是难怪的,因为大家的现实生活本身已经很无聊了,还要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是找罪受。
有的说剪辑的太乱了,其实一点都不乱,每一个记忆的片段其实都深有含义,并且都代表着角色心态的变化。
每个角色都演的非常到,那些表情语言的拿捏也都恰到好处。
最后点一下题,这个猛于炮火的到底是什么?
是秘密?
是疏离?
还是我们的现实?
导演其实用非常厉害的方式将洋葱一层一层剥开,最后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老孩子,是无穷无尽的循环,是那种虚无。
本人笔拙,很多东西还没有写进去,仅此作为我看过此片的印记。
首先是印象深刻的台词:“而此刻,随着他不断下沉,离海面越来越近,映入他脑海中的,不是人生中的那些重大时刻。
相反,他的思绪飘向记忆深处:抵达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小事。
他记起了几天前,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个句子,他不理解这个句子,他想起了藏在叔叔家阁楼上的旧行李箱;想起了来自陌生人的短暂目光。
此刻,无关紧要的时间碎片成为了最后时刻,秒钟不再是秒钟,它延展成了分钟,时间已经停止。
她当时可能在想什么?
当意识到事故不可躲避时,她在想什么?
她想起了躺在沙滩上的感觉。
睡意朦胧,感受风吹起细沙在她脸上的轻柔。
她想,如果多躺一会儿,身体最终会被沙子掩盖。
也许她会想起很多地方,我们的房子,走廊,客厅,她甚至可能会想起他,想起她拥有的那些微小回忆,就算那些回忆他已经忘记。
他躲起来,听她大声叫喊自己的名字。
他到现在才知道,其实她早已识破。
而她当时,只是站在那儿,假装不曾察觉,所以她总是不走远,用眼角余光观察他。
”观影感受:本部电影关于秘密。
主人公妻子伊莎贝尔·里德与摄影师理查德·威斯曼有过工作上的婚外情,男主与小儿子康纳德的语文老师有感情;康纳德喜欢班上的一位女生,康纳德的哥哥乔纳在妻子分娩后与初恋有一段情。
而在本片中,唯一不曾撒谎的还是康纳德,正如他愿意将自己看似荒诞不可理喻的文章分享给自己喜欢的女孩,这证明他活得真实与自我。
虽然本片中康纳德看似最不容易沟通,但他内心其实最柔软,最脆弱也最温情。
电影中的某些触动片段:1、从父亲的角度描写他在妻子死后跟随并关注儿子一举一动;反过来,当儿子发现自己的父亲经常尾随自己时,从他的视角描写如何逃离父亲的视线:他尾随喜欢的女孩进入一家快餐店。
在点餐的时候,他透过账台的玻璃柜看到父亲的身影,他急匆匆地离开快餐店。
他希望给父亲一个教训,于是他来到墓地,希望找到母亲的坟墓却无果。
最后,他随意地倒在了一座陌生的墓前来警示他父亲。
2、每当父亲决心和儿子交谈时,总会有冲突发生阻挠他们的对话:第一次是儿子发现父亲在跟踪他到心仪女孩所在的餐厅;第二次是他目睹父亲与语文老师的情感纠葛。
父亲的秘密在于他隐瞒了妻子有忧郁症的事实。
与此同时,多年当战地记者的妻子发觉自己很难再次融入这个家庭:一方面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她发现这个家庭似乎不再需要她的照顾,仿佛她是一个局外人。
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无法停止离开家庭。
最终,死亡帮助她停止,或者说,时间帮助她停止了。
3、康纳德让哥哥乔纳阅读他的文字,他打算把这些文字分享给他喜欢的女孩。
哥哥乔纳并不建议他这么做,因为乔纳本身不愿意将自己阴暗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而康纳德不这么想,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喜欢的人,他就不应该对其撒谎。
最后,他还是决定让女孩知道真实的自己,从而收获了友谊。
正如乔纳所言,康纳德是幸运的,他看似冷漠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渴望理解他人和被理解的心。
弟弟的文字:“我想点燃玛丽昂·维克逊头发,这是不是很疯狂,头发烧起来的气味很难闻。
1999年,除我外,世界上还有三个名叫康纳德·瑞德的孩子出生。
我用8格厕纸,有时候用12格,我好奇大家比我用的多还是少;我有14双袜子,我都穿过不止一次,我还有14条内裤、20件T恤、21本书、100本漫画书、60张蝶,还有121部电影存在电脑里。
妈妈车祸去世后,我和爸爸去了一趟埃及,肯尼斯甚至都不知道埃及位于非洲;我喜欢看真实的短片,必须得真实,鸡皮疙瘩是真实的,我不喜欢有人故意做搞笑的事情;有时候戴上耳机听歌,我觉得自己呼吸声很大,所以我会暂停,但当我继续播放后,呼吸声会变得更大;躯体死亡后会很快腐烂,人在水里移动速度比在陆地上快两倍,尸体在土里腐烂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四倍,要是天气了,这个过程会更慢。
在热带地区,死尸在一天之内就能腐烂;有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有分身,那时我九岁,我在妈妈的东西里找了一颗子弹,我吞下去了,也许现在还在我体内;有一天,我回到幼儿园,和爸爸说了一些话,他好像能理解了,他也说了一些话,我不想说什么,也不想他说什么。
”
当代少年的经历有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本片故事松散,刻意虚化表现父母情感危机的实质内容,这让剧本仅剩的悬疑点毫无效果。
视听层面,故事将父母辈、兄长的情感危机,与青春期小儿子的懵懂纯爱并列,导演试图借此表达相信爱情本源纯粹的理念。
导演没能找到合适的视听基调和分配比重,家庭戏的压抑与青春戏的迷惘结合稍显跳脱。
至于剧情的新意,恐怕只有拉拉队女孩在车旁小便算的上了。
No.55今年上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叫《老炮儿》,也是一部有关父与子的故事,巧合的是,下半年看的第一部也是有关父与子的故事。
大概在一个多月前,看到了卷毛演这部电影,但是资源迟迟未出。
起初看预告片中有炮火,有撞车,以为是恐怖片,实则不然。
如果你在短期内看很多部卷毛演文艺片,会发现他的演技水平长进不少。
而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到留校做教授,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他的角色变化。
总之,他还是那个可爱的文弱书生。
电影名字叫Louder than Bombs ,看过之后,内心有一时波澜,却又平静。
如果不深入电影,你会很难看懂究竟在讲一个什么故事。
有小男孩的幻想,有实际发生的事。
相互交织。
电影里有对婚外情的描述,又从成年人和孩子的两个视角阐释对这种情况的认识。
电影里有父亲与青春期儿子的矛盾,毋庸置疑父母是爱着孩子们的,但总是缺少沟通。
有些事情,谈开了一切就都过去了。
Es ist vorbei. 电影中的母亲已经去世,出现的镜头全都是幻想或者回忆。
这位母亲是著名的摄影师,她为了事业,身处炮火之中,家人或许不解,以为她忽视了这个家庭,只顾忌自己的事业。
其实,她是和平传递的使者。
电影的配乐很安静,结尾字幕的配乐悠扬而有节奏,给观众足够的时间思考,消化。
心中先会随着音乐击荡,慢慢又回归平静。
有人说电影太过意识流了,可谁没有过幻觉呢?
Anyway, 推荐大家在周末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走进导演给我们描述的这个家庭里。
喜歡這部電影的步調,比剛剛好再慢一些,圍繞著的故事說起來有點瑣碎,大抵是在述說記憶的渲染能力。
全片將過去與現在相互穿插,故事發生的順序像記憶一樣的散亂,卻又調理分明,欣賞起來毫不費力。
記得剛看完的時候,仔細的思索著英文片名Louder Than Bombs,想著究竟是什麼被拿來和那聲爆炸比較了呢?
記憶?
那一刻?
那一秒?
整部電影就是三個男生圍繞著在車禍中喪生的母親,他們試著想在她的遺物中緬懷她,卻發現曾經存在的那個女人與自己記憶中的模樣不同。
是秘密作祟?
又或者只是一種生命的必然?
導演以巧妙的方式將這個家庭、這四個人之間的關係說明清楚,在這個過程裡,便也開始一點一點的發現每個人偷藏的秘密。
不過與其說是秘密,其實更可以解讀成一種生命的密語,每個人擁有各自的記憶與認知,這是無法完整傳遞的訊息,因此才能造就不同的我們。
而非常有趣的是,導演用Isabelle的職業為這樣的定律做解釋,同樣的一張照片,不同的裁切方式會造就不同的看法與立場,如同我看到了你的善,別人卻看到了你的惡一般。
與其說是秘密,或許更可以解釋成一種生命中必定會出現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軌跡吧。
回溯自己的記憶,幾乎都是些好的,就算是糟糕的記憶通常也會被稍微美化過後儲存在腦海裡,我們常常只願意去記住那些美好的事物。
口中說著的那些恨,經過一些時日後,對於那些內容也吱吱嗚嗚的快要說不出口,我們都傾向將美好的回憶留住。
就像這三個男人,腦海裡的妻子或母親都是那麼的美好;然而,當現實中的真相將要推翻記憶的認知時,那樣的心靈爆炸可說是非同小可。
“Bomb”在本片代表著兩個意思,一個是顯而易見的車禍、戰場爆炸,另一個則是三個男人心靈的大爆炸。
本片以slow motion的方式去表達爆炸的那一秒發生的事。
我非常喜歡這種矛盾的表現方式,那一秒人幾乎是定格的、沒有任何反應、像是漂浮在無重力的宇宙,四周是寂靜的狀態,碎片在空中緩慢的移動,那一秒延遲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好似全世界都為了這聲巨響而停滯。
直到這長長的一秒過去,世界甦醒了過來,重力、速度、與聲音重新回到正確的數值,展現出了屬於爆炸的藝術-一切歸零。
而這整個過程恰巧與當我們碰上劇變時的心理狀態很像,就像那三個男人,停留在爆炸的那一秒可以說是久到看似不會結束,三人不斷地在這樣的記憶與真實之間來回衝撞、測試自己的認知,甚至因為難以接受真實所帶來的寂寞而另尋溫暖。
很特別的是,你可以發現這三人的父子關係其實是很疏遠的,我的解讀是,這三人各自擁有屬於Isabelle的記憶,卻又因為相互拮抗也不願接受與記憶中不同的“她”的形象,索性就拒絕溝通,至少龜縮在自己的世界裡,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記憶與回憶。
然而,那些悲傷的、恨的回憶都會被新的記憶覆蓋過去,沒有所謂永遠的悲傷,那些糟糕的記憶只會一點一點被淡化,爆炸之後帶來的是一切歸零。
而關於記憶與真實之間的差距,我們究竟要如何降低爆炸的影響力?
導演在本片給了一個建議-「溝通」。
在片尾,這三人終於為對方打開心胸,也都開始接受妻子、母親離去的事實,走出了自己的小宇宙,不再埋藏在過往不堪的回憶中。
那個關於母親的記憶引發了好大的爆炸,那一秒、寂靜的那一秒、像是漂浮在宇宙中的那一秒維持了好久好久,當這巨大的爆炸結束,三人返回真實世界重新開始接受生命該有的重量、速度、與音量。
生命中總是會有必須reset的記憶,重整以後才能再次出發,那顆「reset按鈕」不分男女老少,都將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哪一天,當你發現自己快要被爆炸後的寂靜吞噬,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按下那顆按鈕,讓一切歸零:讓新的記憶、不同於你的記憶去覆蓋或是修復那些破碎的回憶,每一次的重整也都要讓自己學會去承受下一次爆炸帶來的衝擊。
很久不看文艺片了 真的是蛮沉闷的不过耐着性子看完了 导演并没有为了文艺而沉闷,用了穿插的叙事方法,母亲的死因自始至终是个悬念,对于人物表情的捕捉以及有些细节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片子中的几个主要演员拿捏不错。
影片开端用一幅幅作品触动人心,突出了站地女摄影师的才华 勇敢 坚毅。
然而本片的重点却是大名鼎鼎的她人后的生活以及和她的家庭。
爸爸年轻时风流倜傥为了支持妈妈的事业放弃了表演,大儿子看似圆融美满实则压力重重,本片的二儿子正值青春期有点内向而不失温暖。
长期直面那些战火下的贫穷,饥饿,扭曲的人性,早夭的儿童,女摄影师努力让自己进入到被摄影者的角度,才能用一帧照片就把所发生的事情说清说尽,她的感情无疑是细腻的,而进入到角色体验当事人的心境这样的工作让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她不是不想中断工作回归家庭,电影中提到了两个原因:责任和成就感。
分别在女主出车祸后的记录短片中她被采访时候的回答以及在大儿子学校里和人聊天时候。
另一方面她在家庭中的身份越来越模糊,丈夫的貌合神离(夫妻两人谈论的那个梦),影片后半段有一段她的自述,大意是每次工作时候特别想回家,回家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不被需要却像是打扰大家各自的生活似的,归属感的缺失让她一次次重返工作战场。
爸爸对于妻子的出轨和抑郁心知肚明,为了维护家庭表面的和平和两个儿子什么也没有说,妻子的名声越大,她在家的时间就越少,儿子青春期的叛逆插曲只能和情人诉说,久而久之他对她就选择了感情的被动和逃避。
小儿子虽然性格古怪内向但遗传了妈妈的敏感细腻,关于他的情节也是整部片子少有的明媚的存在,他对于母亲的依恋,和哥哥的互动。。。
他画的那副妈妈的画真的很美;他找到的爸爸年轻时候电影的视频与哥哥分享;他在学校有个暗恋的姑娘,聚会前他是想要做什么不得而知,表白?
他送喝醉的暗恋对象回家这段情节的我很喜欢,没有变污。
至于他为什么流泪,我能够理解,但是这原因很难说的清楚。
不是委屈伤心,是一种触动吧。
这个小演员真的演的挺好的。
大儿子主角脸,看似阳光,然而怯懦脆弱害怕承担责任。
这点和爸爸有点像。
在医院里偶遇初恋,初恋以为他老婆生大病也没有解释,后来又和初恋搞外遇,我觉得初恋时出于对他的同情,他有机会还是没有澄清。
他知道母亲有抑郁症,然而这好像是他生活里避之不及的阴影,瞒着妻子不说,有新出生的孩子但是好像不怎么爱还有妻子也是嫌她爆粗口,可能忘不了初恋?
还是他觉得自己被生活捆绑?
爸爸中年危机,在年轻女同事这里找回点自信。
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却没有方法,那个为了了解孩子注册了网游,每天在里面走啊走希望能碰到孩子的角色,终于有一天他碰到了,激动一脸,孩子的角色和他挥挥手,走过来,拔出刀砍了他这个我真的是要笑死了,哈哈哈哈。
可怜天下父母心。
总之,这片子文艺又合理,沉闷不失温暖,如果喜欢慢节奏的家庭伦理可以看看。
而这个评论写的很差劲。。。
(文/杨时旸)作为战地摄影师,最终牺牲于战地,也算是死得其所。
对于家人来说,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悲痛,但逝者通常会被世人看做英雄。
这种情绪对峙本身就有一种残忍与荒诞,更何况在这部《猛于炮火》的故事中,那个死于战争的女记者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
女主人去世之后,丈夫和两个儿子继续平静的生活,大儿子博士毕业已经成为大学教授,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期,与父亲疏远,沉溺于游戏和音乐,每天不言不语,经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
而更麻烦的是,母亲的“事迹”很快就会“败露”。
她的同事准备撰写一篇回忆文章,配合即将到来的纪念展览,但是,他想告诉人们真相,自己的那位同事死于自杀,而非战争。
当光环陨落,这个家庭中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支柱和精神联系,是否都会崩塌?
《猛于炮火》用了一种巧妙的置换主线和支线的呈现方法,它把母亲在战地去世这条主线变成了一种引而不发的埋伏,而惶惶之中的家庭,原本是背景,却变成了被正面直击的主角。
希区柯克在解释什么叫悬念的时候这样说道,让人们看到桌子下面有一颗炸弹,而两个并不知情的人坐下来谈话,这就是一种悬念。
是的,所谓悬念,无非是“未决”,一切未决的东西就充满多种可能性,也会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女记者的死因就成为了那颗“炸弹”。
它让这个家庭平静的生活,彻底变得“悬而未决”。
从影片简介来看,很多人会本能地觉得它又是一部反映战地题材的作品,充满枪声和信念,再兑入一丝对于战争的反思与批判,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平静的家庭戏。
它的主要场景都是那所整洁的房子、学校、社区和街道。
人们平静地对话,吃饭,带着错综复杂的细微表情,根本见不到哪怕一丝战争的痕迹。
但当你看到男主人在面对妻子死亡真相要被披露后的状态,看到两个儿子各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和困境,就会明白“猛于炮火”这四个字凶猛的力量。
生活的琐碎和真相,那些看似平静又柔软的时间与细节,其实远比战场上的炮火来得猛烈。
炮火都是直接的,你可以躲避,也可以反击,一切都可以预先准备,但生活中那些悄无声息的伤害,通常润物无声的慢慢穿透你,它以一种磨损的方式,而非正面冲突的方式,让你猝不及防。
你茫然四顾,根本找不到敌人和对手,最终发现,自己对抗的不过是生活本身,最大的敌人不过是自己。
这生活中的“炮火”,你永远无从躲避。
《猛于炮火》中的三个人物迷失在三种不同的情绪中,父亲不知道该如何与儿子相处,尝试用各种方式走入孩子的内心,但总被抵挡在外,他费劲心思注册了小儿子经常玩的游戏,扮演成一个角色,想在虚拟世界里和儿子沟通,但见面的瞬间,被儿子的角色一刀砍杀,他又转而在现实中跟踪儿子,想看看这个男孩儿到底每天在想什么做什么,却早被儿子识破,他有了新恋情,女人是儿子的班主任,他想隐瞒,但欲盖弥彰;大儿子刚刚成为爸爸,回到故乡整理母亲的遗物,却遇到前女友,旧情复燃,某种程度上说,这不算追忆,也不是放纵,更像逃避,逃避突如其来的身份变化,逃避面对责任和重压下的不知所措;而小儿子每天沉迷于幻想、回忆和虚拟空间,他在抵抗某种他自己也说不清的东西,对母亲的思念或者这无法探清的成人世界。
而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了母亲的婚外情,母亲的抑郁症,曾经看似和睦的家庭生活下,早就遍布的裂痕。
她一次次重返战场,在很多人看来,算是勇敢,但某种程度上,谁又能说,那不是一种逃避?
逃避生活的桎梏,逃避亲密关系的压抑,逃避无从穿透的日常琐细的封闭。
战场上黑白分明,势不两立,远比生活本身要简单得多。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约阿希姆·提尔,曾凭借《奥斯陆,8月31日》被人熟识,这一次,他又与老搭档埃斯基尔·沃格特合作创作了剧本,而后者也因为执导风格清奇的《盲视》而备受瞩目。
他们特别善于从生活隐藏的细节中,提炼某种“平静的恐惧”。
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这悬而未决的生活,真的猛于炮火。
最近看过太多以女性视角为主或者是以女性意识为主的电影,逐渐感觉到一些疲乏。
转而我选择了这一部比较“清”没有偏重,被预告片定义为“青春教育片”的电影。
之前很少看北欧拍摄的电影,这种感觉和之前西班牙的电影不太相似。
南欧本身固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不自主地汩汩向外冒。
南欧人那种热情、奔放的性格让彼此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或者是沟通更为容易。
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憋着不说要更加难受。
这一点和北欧的国家大不相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还是地广人稀。
即使是家人,感觉心里也隔着一道墙。
陌生人,更是要相距一米远。
交谈似乎是试探性的。
所以,电影与“青春”无关,这是导演眼中的他们的真实反应。
因此,有许多情节要靠“猜”。
约拿的生活看似最少受到影响。
作为大儿子,很早便开始独立。
结婚生子,走上了正常的婚后生活。
对于母亲的死亡表现的也冷静,其实并不是真的冷静,只不过对于家中的事务不是那么清楚,也不是那么熟悉。
之前母亲去找他,他也只是了了敷衍、只言片语。
看到了母亲身上的疮疤,并没够问起原因。
也没有因为母亲奇怪的对话产生疑虑。
他的心中自此开始有了波动,尤其是在迎来自己孩子的降生。
不知道这个天使是不是母亲带回来的呢?爸爸其实是最尴尬的。
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不得不亲自照顾这两个儿子,而这时他才发现他根本没办法走进他们的心中。
小儿子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一句话都不肯透露,宁愿写成文章吐露心声。
约拿回来之后,他们对于如何让小儿子了解母亲的死因产生了争执。
为了他的妻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之后,还是没能好好经营这个家庭。
他尝试了所有的方法去了解小儿子,却适得其反。
为了家庭,他确实放弃太多,可依然没有反响。
其实,错不在他,只是妻子的离世也让他压力倍增、不知所措罢了。
康拉德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中心。
他只是代表了一个由懵懂时期向成年过渡的少年。
家里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他,将他当成孩子或者是成年人?怎么接受这个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接受。
他不想说,同时也不想让别人了解他。
自己的世界让他更加自由,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果是什么都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
其实他什么都知道,只是不想表现得太过成熟,但是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是孩子,依然幼稚。
亲人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成长,是所有人的成长。
母亲总是希望不会打扰到他们,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之后却发现,这个距离控制的太远,好像所有人都已经不需要她了。
一个女人想要回归生活,生活却再也不给她机会。
她以为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她的离去,殊不知她的离开才让他们慢慢发芽。
故事讲不清楚
对我来说太细腻太挖掘内心了,反而有些失望,毕竟它本该是个有张力的题材。
剧情比较细腻
看好Devin Druid~
横向纵向都无法延展,从开头到结尾无论是视听、剧作、人物都在原地踏步。62分
沉重
65
同年龄段的女演员里,于佩尔阿姨拍电影的速度和质量十分感人QAQ
鞋子蹭到了暗恋对象的尿,小男孩的世界亮了。
特别喜欢那种细腻
什么啊,看完了没明白于佩尔演的人到底怎么死的
生活本身也许比战场更猛烈,至少响动比炮火更大声。作为战地摄影师的妻子去世数年之后,为其开摄影展的活动,又将这个家庭拖入一场毁灭性的报道之中,他们得面对过去,面对不堪的真相。尤其是对还未成年的小儿子,更是如此。影片就聚焦这一过程,更多焦点则是对准青春期的小儿子。该片大牌云集,导演把控还可以。只是加了过多意像与想象性镜头,却无必要。
调调还不错,但是故事??
每个角色的性格行为都极具真实感
细腻的表述以及人物心理的勾绘,但是情节串起来看着还是有些吃力啊。
2.5 一地鸡毛
看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东西。特效镜头耍了2、3个,然后就开始意识流了。你以为你拍一个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电影,你就是黑泽明,你的电影就是《罗生门》了吗?
想想看吧 一个100来分钟的影片唯一的情感爆发点是未成年小孩写的文章配合着快速剪辑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能够让你感到舒服。其他时刻完全是能够闷死人的各种冲突,夫妻、父子、兄弟间的矛盾看的人窝火有气发不出来 如果这是导演的目的我承认他在这方面非常成功 以及!偷情!无处不在的偷情!随地大小sex,无论是父亲和女老师之间的还是卷毛跟前女友之间的,如果sex能治愈创伤的话,还开医院做什么,全换成ji院就得了。我真不清楚母亲做了个自己被rape而丈夫就在旁边看着的梦到底有什么意义?
导演并没有为了文艺而沉闷,用了穿插的叙事方法,母亲的死因自始至终是个悬念,对于人物表情的捕捉以及有些细节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这部片子中的几个主要演员拿捏不错。
意识流拍法看着很快乐,但是这种很具象的表达拍出来会特别像看图说话,总是莫名想笑。小儿子这条线细腻动人。是仿照人的记忆的拍法,所有的思念与痛苦最后都会化为碎片在不经意间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