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明知道会失败,仍然去做,这就是哈勃.李所说的勇气。
15年前我看过约翰.休斯顿拍的《创世纪》,非常让人失望,他试图在直译圣经中获得影像的震撼。
却因为题材过于宏大,尝试过于简单,而遭到彻底的失败。
被青年的我所笑话。
而这部名导名演的好片,引入了一个巨人(Samyaza),引入了一个敌人,就把创世的神话与后工业时代的迷惘联系在一块( The end of beginning),产生了强大的代入感。
要知道创世纪中,诺亚的原著记载也不过就一页书。
一种不可完成的任务。
有几个问题是他们一直牵动着观众的:第一,为什么要毁灭人类?
第二,为什么选中诺亚?
第三,要不要饶了两个孙女儿的命?
2在圣经起源中,人类的罪恶始于该隐杀弟。
Cain即英文gain,得到的意思。
为了有所得,为了利益,杀死了弟弟。
作为一部宗教的影片,不能不反映七原罪。
而通过一大批该隐子孙的脸,我们看到了贪婪,看到了仇杀,看到了骄傲。
电影就什么也没有说,表现的非常好。
只不过他们给无辜的诺亚,增加了一个原罪——杀人。
电影让诺亚杀了试图登上方舟的邪恶的人类。
还安排他在电影的最后,一个人隐居思过。
但圣经上说,这里的记载是诺亚的子孙记录的,而且说他是个义人,与神同行,没有什么好苛责的。
光这一条,就解释了上帝为什么选择诺亚。
而电影上说,是因为诺亚有怜悯心。
电影把赎罪这个概念演绎的非常好。
还把善恶树设计为伊甸园中连理树的模样,把大蛇设计成蜕皮的神物。
在大迁徙中还专门讲到蛇,此外就是百鸟和百兽。
圣经里讲的很清楚,蛇是动物中最狡猾的。
3圣经.箴言集Proverbs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 but fools despise wisdom and discipline.2for attaining wisdom and discipline; for understanding words of insight;3for acquiring a disciplined and prudent life, doing what right and just and fair;
本人对基督教一向不太感冒,因为对一神教的各种蛮横最讨厌了·····圣经故事曾看了个大概,里面的很多故事都不是太喜欢,特别是亚伯拉罕杀子献祭的故事读得直让人反胃,里面的神个人真心觉得有点虚伪卑鄙·····还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好看。
诺亚方舟的故事也听说过,也不是特别喜欢。
上帝嫌弃自己造的人类太没出息了就要用洪水毁灭一切,推到一切再重新开始。
不过西方的价值观不是一向 不喜欢这种过激的翻天覆地的革命般的变化吗,不是一向推崇和平渐变吗。
我想起了以前看的《蝙蝠侠·侠影之谜》,里面的影武者联盟忍者大师认为高谭市已经罪孽深重必须推到一切洗刷一切,结果被英勇的超级英雄蝙蝠侠给阻止了。
那这么说来忍者大师的逻辑和圣经里上帝的逻辑可就完全一样咯,那为什么一个是大反派一个却是受万人崇拜的全知全能的天父上帝呢?
可能是上帝或大自然等的行为属于不可抗力范畴,我等凡人只有逆来顺受默默承受的份······但如果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凡人突然以上帝的名义来审判一切就让我们不能忍受了。
当初读完诺亚方舟的故事就一直有一些疑问,神要毁灭一切的逻辑实在是理解无能就单单说下凡人的行为吧。
为什么诺亚能让动物野兽登上方舟而不让其他人类登上方舟?
为什么诺亚一家能够登上方舟而其他人却不能登上方舟?
还有其他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再造一艘方舟而是默默地被淹死?
故事里上帝说除了诺亚一家外都是邪恶的都是罪孽深重的都是该被淹死的都是活该下地狱的(包括所有的老弱妇孺、所有的儿童、所有的所有的所有的都是该死的·······),而诺亚一家则是诚实善良的义人好人是受到上帝眷顾的上帝选民是注定受到上帝庇佑而必定能抵达蜜与油的应许之地的。
至于其他人为什么不能再造一艘或几艘方舟呢,因为他们邪恶愚蠢啊,因为他们只会贪图享受啊,人家诺亚造船都造了一百二十年呢,你们这些懒汉就活该被淹死咯·····不过人家诺亚一家造的船人家不上谁上啊,至于诺亚为什么不让其他人上船呢,我个人觉得他是为他一家的安全性考虑。
毕竟,帮了一个人就要帮其他人,帮了其他人就要帮千千万万的所有人。
而方舟不管多么的大都是不可能装下所有人的。
而且这些人上船后还很可能不服从你的管理,更可能搞阴谋政变之类的威胁诺亚一家。
所以我觉得诺亚才会狠下心来宁愿一个人也不帮助一个人也不许上船。
至于为什么让那么多动物野兽上船,我这个吃货一直觉得诺亚是把它们作为干粮带上船的。
鉴于我对圣经故事的非常浅薄非常无知的理解,我只能把这个电影当做一个一般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看了,崩给我扯神圣的宗教了,反正我这种邪恶的无神论者注定是要下地狱的········电影里一开始就是人类亚当的子孙互相残杀,该隐杀了亚伯后受到天使的帮助而大踏步地迈进了工业革命,而人类另一支赛特的子孙则是继续过着采集野果的世外桃源的日子。
咦,这是要进行与狼共舞风中奇缘阿凡达故事的节奏啊······果不其然,先进的工业社会人为了掠夺更多的工业矿产资源而残忍地杀害了诺亚的父亲。
诺亚长大结婚生了三个儿子后继续过着采集野果的小日子。
直到工业人猎杀野兽而跑到了诺亚的地盘,诺亚英勇地杀死敌人并对儿子进行了严格的素食主义教育·······咦,诺亚原来是素食主义者,一个素食主义者
一两个月前就开始在影院见到诺亚方舟的海报,眼风扫到罗素克劳的销魂背影,我只以为是卡西莫多。
当时就打了个寒战,不想看此片。
到了上映,影评又多见差评,更加不想看。
最后周末实在无片可看,不是这个就是杜汶泽演的《黑色喜剧》。。。
于是看了预告片,发现竟然有大群人抄家伙上的动作场面,马上感兴趣了。
最后值回票价,还得感谢我这几年同基督教朋友一起学习圣经的经验。
虽然如很多网友所批评的一样,情节上有与原文重大不同之处,但是根据我的理解,上帝他老人家,做事绝壁就是这个风格。
剧中的每个人想法,我觉得都非常合乎情理,没有绝对的好坏,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挣扎,精彩绝伦,这就是我认为此片乃是经典大片的缘由。
影评各种说法评价不一,也是一个大片的特征。
但是要扣回3.5分,因为此片强烈的男权主义,还有素食主义,都是我所不认同的。
以下随意剧透啊,预先警告。
首先罗素克劳算是顶上了大梁,完成任务。
他是对上帝绝壁是真心,也是片中唯一一个与上帝有交流的人(说交流又有点不妥,因为只有接受,没有反馈,看,他老人家总这样)。
只是领会他老人家的意图真是太TM难了,诺亚钻点牛角尖那绝壁是难免,这真的不是发疯或变态啊。
如果是上帝的意思,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儿也是再正常不过啊。
圣经名人亚伯拉罕就干了这事,但是彻底合乎上帝他老人家的指示,结果没有人认为他是脑残啊!
其次康奈莉才是我全片最喜欢的演员啊,导演选了她真的是最英明的一件事啊。
虽然戏份不蛮重,但是全部恰到好处,高潮处她的贡献也很大,不然只靠那几个小年轻跟罗素克劳对阵那是万万不行滴。
只能怪万恶的男权主义,诺亚做大事,诺亚老婆只能做背景,唏嘘不已。。。
说到小年轻们,这片还真是难,太过架空了,完全没有生活经验作为依托。
圣经时代的人如何生活,什么想法,实在让现代人北都找不着。
像老大和老三那种清秀空灵派的,还真看得过去。
其他几个包括打酱油的女孩,一看全是90后,每次他们出来我都要狠狠地被拉回现实啊伤不起。。。。。。
所以大家都吐槽爱玛沃森,其实她真不是那么烂,也就是烂得很一般,还不至于能破坏电影节奏的地步吧。
但是刚在imdb看到导演本来可以选Bella Heathcote,不由扼腕。
含姆这个角色更加扼腕。
这个角色得到的戏份之重,性格之复杂,我认为真的是应该令演员激动兴奋彻夜难眠的一个机会。
罗根有很努力啦,但是太欠缺层次了,高潮处只有一个惊吓加紧张的表情反复出现了n次。。。。。。
老爹不给解决媳妇儿问题了,看他内着急的神色,也就是好像不给买游戏点卡内感觉。。。。。。
最后当然还有大牌“反派”雷温斯顿(饰土八该隐)。
他应该是反派,可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一个角色,令我非常有共鸣。
他的加入可说是导演“脑洞大开”的结果,也是与圣经不符之处,可是正因如此我才觉得这个故事变得可看,好看,甚至精彩纷呈。
吸引我来看此片的"冲突",也就是抄家伙上的大片人群,正是由土八该隐这个角色来代表。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批评此片令他厌憎之处,即是说全片似乎都表现了“上帝厌弃人”,与圣经所宣扬的“上帝爱人”几乎可说是背道相驰。
我只能说上帝对待人的态度不可能是单一的。
而大反派土八该隐,本来在大洪水来临时该默默死去的一名龙套,竟然托导演的福,出来嚎出了自己的心声:上帝才不管我的死活,那我就自己来生存,我不去夺取我所要的那才该死呢!
我觉得也许这种反应才更符合现世的价值观。
就好像一条从小好吃好喝喂大的宠物狗,因为咬坏了主人的苹果手机(你懂的)被逐出家门,成为流浪狗。
那流连不去,回头上门乞怜的,或许能得到主人一点慈悲,虽不让进门但还施舍一点食物勉强不至饿死,时时还盼着主人丢出一只球便要冲出去捡回;但也有那每日去垃圾堆翻拣吃食,形状肮脏遭到的主人厌恶,加上或许在外染病的,又有跟母狗生了一堆狗崽搅乱邻里的。
本来以为主人只是抛弃自己的流浪狗,这个时候竟见主人要痛下杀手,那种整个斯巴达的心情。。。。。。
倒不是为反派辩护,我想他最大的问题还是对上帝没有信心吧。
所以他才那么急于把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最后关头被炮灰,他的一切努力都打了水漂了,令我吃惊的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并不是愤怒绝望或不甘,他为了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感到欣慰。
我想他如此平静而又迅速地接受了自己的结局,大概他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
他不信任上帝,拒绝把自己交托给上帝,而是只能交托给自己,但他并非是不知道上帝的大能。
我想他只是字典里面没有放弃这两个字。
哦哦,老戏骨霍普金斯就不用说了赫赫。
最后吐槽一句圣经设定的繁衍问题.虽然影片没有触及,但之后情节难免也是一些兄弟姐妹,伯侄,甥舅结合的关系。。。。。。
对这个一直接受不能。。。。。。
首先,关于打分这块,高分理论上谈不上,毕竟作为一部宗教献礼片,配合现在环保的教义,已经无法戳到各位挑剔看官的痛点了。
甚至放着放着我都觉得诺亚有点中二,带着红小兵的使命感,一副苦大仇深的逼样,以及被中二老爹坑惨了的Ham,以至于当赫敏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帅正太的内心戏绝壁就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便宜了我那个有点呆萌的傻大哥,最悲催的是,按照逻辑设定,自己的这俩侄女儿也就只能便宜自己的弟弟,来完成人类繁衍的使命,总之就是苦逼中的战斗机了。。。
不过最后让我纠结再三,打上四星的除了赫敏的颜以外,就是最后她与诺亚的一个对话,有关选择的话题。
最近看老人战争三部曲里的《幽灵之旅》以及《明日边缘》漫画版的《杀戮轮回》,顺带面临到了感情的问题,所以被戳中了。。
所以这个片儿没红但在打分上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没有戳到大部分看官的痛点,另一方面呢,又必然在某些程度上会打动。
既然被动一次了,那么也就让我打字打它一次吧。
OK,扯皮吐槽完毕,下面是正是的影评感想了。
======================================1、关于该隐豆娘里熟悉我的都知道,号称具备掰弯技能的该隐君,具体也就不说了,这文章搞不好会分享到微博,反正各位你懂得就可以了。
之所以选择该隐作为自己的名字,并不是那些妹子说的那个啥漫画还是动漫,反正小爷是没看过。
用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圣经故事里的该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谋杀的始作俑者。
而且犯罪动机其实还真怨不得该隐,腹黑的上帝偏心亚伯,就因为亚伯献祭了肉而该隐是蔬菜,我说这个也尼玛坑爹了。
你要是像那个左传里的某个太后嫌自己生大儿子的时候被吓到了然后就偏爱小儿子那样我也就认了。
所以,这种人类堕落本身一开始就是因为上帝的第一次腹黑。
(搞不好是故意的)反正后来该隐就被打上了黑暗的标记,据说还是吸血鬼的鼻祖,反正不管如何,我觉得该隐很冤,其后来的命运轨迹像极了我们这样的边缘人士。
电影里该隐的后代贪婪,赤果果地影射我们这代鼓吹人定胜天的环境破坏分子和战争狂热爱好者,同时很讽刺的是,该隐的后代爱吃肉,所以变相说明了O型血人都是该隐后代(这个关于血型与饮食的起源大家自己百度吧,我就不多扯了),血型这块小爷又躺枪了。
BUG是该隐当年可是进贡蔬菜的人类啊,是亚伯进贡了杀牛羊好吗?
那时候您干嘛去了?
终归一笔乱账,上帝说我说了算,这个世界是我编程的你能那我怎么着?
2、关于大义灭亲这种腹黑设定不带你这么搞的。
想灭亡人类,又把权力下放到人类本身。
我看诺亚那纠结的样子,简直就是宇智波鼬附身啊。
然后再设定出祖父这样的外挂出来,绕了一圈让宇智波诺亚最终做选择,再借赫敏之口把事情说通了,诺亚一家终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可是慢着,你到底是真善意的给予选择权,还是纯属后妈心里虐着好玩呢?
还有那个莫名其妙上了船的反派,你早怎么不显示神迹,放在那里继续虐小帅HAM灭?
3、关于终极选择的自圆其说这点我承认圆的不错,让我在最近感情的迷茫中找到了一丝强烈的归属感。
关于这点,复制下自己的朋友圈大概很多时候人们都觉得我们别无选择,其实我们有,只是懦弱或者说所谓的规律把很多东西放大了。
有鸡汤经常说,一条你在干嘛的信息,或许积累了无数次的纠结,我却经常想,发与不发,是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大概有个呆萌的大叔说的不错,我的天赋就是纠结。
在一个碎片都要开始被占用,信息时代大大缩短了我们做决定时间的时代里,选择变得迅速而无意识,以至于我们似乎也学会了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逃避问题的所在,大概这也是拖延症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管如何,我们再也没办法像诺亚和他的家人一样,去成为一个可以做选择并清楚的意识到选择重要性的人,不是别无选择,是压根不想选。
究其原因,世风日下,信仰沦丧,就是对自己对自己所爱的人都缺乏应有的使命感至少我们应该对诺亚这种中二的使命感致以崇高的敬意吧。。。
作为历史类型片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宗教色彩的影片历来都不太受待见,尤其是与基督教(天主教)相关的电影很容易与教义发生冲突,以致在上映发行过程中遇到各种掣肘。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曾因刻画耶稣人性真实的一面而被宗教人士批为亵渎圣典,在多个国家遭到禁播。
具有相似遭遇的还有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从立项到拍摄再到公映,其间也是步履维艰。
不过与以上两部涉及「耶稣基督」的影片不同,虽然同样出自《圣经》,但「诺亚方舟」这样的题材显然要宽松得多。
在《圣经》中,诺亚只是个「义人」,同耶稣这样的「救世主」难以相提并论,因此只要别改编得太荒腔走板,便不会受到什么非难。
「诺亚方舟」的故事在《圣经》中所占的篇幅其实很短,大致是从《创世纪》的第六章(THE WICKEDNESS OF HUMANKIND)到第八章(THE FLOOD SUBSIDED),寥寥数语,内容也很简单。
唯一值得提醒的是,在《圣经》中记载能够进入方舟的动物并非以讹传讹的每种一对,而是分为洁净与不洁净两类,前者(包括禽类)可以有七对,而后者只能有一对。
应该说,这个故事的粗线条给了编导很大的创作空间,然而相应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一个情节简单到乏味的故事编得丰润圆满,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导演达诺·阿罗诺夫斯基绝非籍籍无名的鼠辈,《梦之安魂曲》、《摔角王》、《黑天鹅》都是名噪一时的经典作品,不过在这部《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却未能让观众看到任何惊喜。
在本片中,达诺为了增加戏剧冲突以及拓宽故事的深度,加入了几个虚构人物(土八该隐、伊拉等),并且植入了关于人性救赎和家庭亲情的内涵。
遗憾的是,由于剧本和技术方面的硬伤,使得这部影片既难以表现出洪荒时代大灾难的史诗气质,在情节上也显得生硬造作,而着力打造的内涵方面更是充满了说教的意味。
受限于资金,影片在特效上的粗鄙是显而易见的。
俗话说「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1.25亿美元的成本很难制作出拿得上台面的特效,同样是讲洪灾的灾难片,2009年那部《2012》的成本就已经达到了2亿。
如果说技术领域的缺憾是编导无法左右的话,那么在剧本上达诺就有点难辞其咎了。
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影片在可有可无的段落花去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前面几乎三分之二的部分中都在时不时地整些有的没的,反而忽略了在人物塑造上的精益求精,除了男主诺亚,其他角色都相当酱油,真为安东尼·霍普金斯感到可惜。
反观最后的高潮部分,由于缺乏有序的情节铺垫和情感累积,人物的选择和行为动机显得仓促而突兀,予人草草了事的感觉。
自二十一世纪以降,大多数历史片或者史诗片都走入了「大资本制作、重电脑特效」的窠臼,原本应该具有叙事性特征完全被各种奇观化视效所取代,娱乐性成为了制作方考量的第一要素。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片的人文内涵以及角色的神性气质逐渐消散殆尽,跌入了人物故事与影音特效本末倒置的深渊。
而这部《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不仅没有动人的故事和人物,在视听方面亦丝毫不具竞争力,虽然在票房上收获颇丰,但终究难掩平庸的实质,只能沦为沧海一粟。
呢次唔再喺20世纪最伟大嘅博弈论数学家John Nash,时隔13年,罗素同詹妮弗•康纳利重逢于公元前,化身为亚当嘅后代,拉麦之子,诺亚使神力喺堕天使嘅帮助下造方舟,挽世间生灵于大洪水中。
改编自《圣经•创世纪》嘅诺亚方舟故事早已为世人皆知,想当年我都兴致勃勃咁买佐本大陆教友会出嘅正版圣经嚟睇,但怎奈何实在太枯燥无聊,未睇完《旧约》本书就俾我劈埋一边了,更唔使讲《新约》。
老实讲,文化差异喺睇本片最大嘅障碍,就好似叫一个外国人睇《西游记》一样,我只能一边百度一边睇戏。
为佐应对呢个问题,本片嘅电影风格改得完全冇半点宗教味道,佢唔似得《上帝之子》嘅中规中矩,变得现代味道浓重,原本喺一个平静嘅世界末日故事,最炫目嘅镜头却变佐亚伯后代同该隐后代嘅方舟攻防战,但我唔太认同呢种宗教叙事,佢增加佐娱乐性,但令电影整体霎间低端佐好多,配上原本其实并唔刺激嘅故事,如同爆米花电影,显得不伦不类,不知导演意为何欲。
好多观众可能会觉得登上方舟后嘅诺亚变得暴戾专制,其实睇旧约嘅时候我就一直觉得所谓嘅造物主其实就喺一个独裁嘅暴君,可以由只言片语就断定一个人嘅好坏,可以由一次偶发嘅不尊而降下地狱之火毁灭一座城市,呢啲根本唔叫先知,咁样嘅神点解还有无数信众?
只能怪古时候平民百姓文化生活过度空虚,当年呢啲故事嘅作用或者在于震慑,但今日我却只睇倒残忍。
高达1.3亿嘅特效实在不敢恭维,粗糙得就好似贴图一样,阿伦诺夫斯基已难现《黑天鹅》嘅神奇,罗素亦变得越嚟越邋遢,但值得庆喜一睹艾玛有女初长成!
全方位觉得很一般,唔推荐,准备删除。
#影# 《Noah》5/10好萊塢每年例行都會有幾部星光奪目的福音片,感覺就像是娛樂至死的物慾社會獻上鮮宰滴血的羔羊,畫個十字代表了對過去一年的贖罪,然後該怎麼樣墮落繼續怎麼樣墮落,反正明年再獻祭品就是了。
諾亞方舟的故事聽爛耳,所以沒有什麼期待,我純粹為了看Emma的。
可惜啊,對人性善惡的挖掘並不適合這種被定性的”歷史人物”。
兩面不討好,內外不是人:虔誠的教徒說片子侮辱了諾亞,異教徒的我們看得昏昏欲睡,完全沒有什麼懺悔或啓發。
故事簡單得無法評論,導演編劇希望加入的家庭感情衝突太過了,讓人懷疑老天爺到底是不是在耍這家子⋯⋯如果不是幾個老戲骨,實在忍不到結束。
跑題說一下,人類很喜歡堅信前人寫下來的東西,但毫無批判地接受,歷史已經證明是必出問題的:以前有黑暗中世紀天主教壓迫,現在有慘絕人寰的ISIS。
信教信的是美德,而不是所謂的宗教代言人。
師傅可以帶入門,但修行只能靠自己。
為了簡單方便,把對世界的理解和解釋權交給別人,蠢和惡就是一線之隔。
5/10
观影之前听了些坏消息:电影公司担心影片会引发宗教人士抵制,剪了若干个版本,安排了几次试映会,均不甚理想,然后才把剪辑权还给导演。
无论是《基督的最后诱惑》,还是《达芬奇密码》或者《天使与魔鬼》,似乎很难做到“交口称赞”。
对于一部脱胎于宗教的电影来说,这样的争议往往并不能带来高票房。
娱乐导向的电视剧需要争议,以此吸引眼球;严肃的电影作品,即便导演再想做到平衡各方口味,依然逃不出“众口难调”这四个字。
在这部影片中,末世的到来,是人类的罪恶所致;在洪水滔天之前的那个夜晚,诺亚潜行到人类聚居的社会,看到了世间的种种丑态和恶相,于是在末日降临之时,他拒绝让其他人登船求生。
诺亚相信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而他是“神选之子”,自当身体力行,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
虽然这个使命,看起来颇有些残忍。
方舟之外是洪水泛滥,方舟之内一家人围坐听诺亚讲述世界起源,这其中也包括了人类的诞生和繁衍。
以诺亚的理解,人类需要经历一次完全的“重生”,从最初的形态渐渐演化到人形,这是上天交与他的使命,他必须完成。
随后影片着力描述的,是诺亚内心的挣扎。
家庭在左,信仰在右;执念于信念,就要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
虽然他的最终选择了家庭,避免了人类的最终灭亡,但是他却无法宽恕自己,登岸后终日借酒消愁。
故事写得严肃,却有些严肃的过分了。
正如烂番茄上一条Topic Critic所言“Rock Transformers",导演试图让整个故事变得合理,但是过于合乎逻辑的安排却让这个故事变得有些戏谑。
石巨人,一日成林,铸成了方舟;治不孕的偏方,推动了后半部分故事的发展;诺亚对于自己的自责,与回归家庭,升华了”救世“的主题。
只是可惜,这一切都有些牵强。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很想去写一个”人“本的诺亚,去除过多的宗教意义;只是这次的命题有些难写,毕竟末世的经历,我辈很难体验。
那种性命攸关的时刻,一个完整的信念,会帮助受难者战胜内心对灾难的恐惧。
或许这也就是,众多描绘了末世与救世的宗教, 能一直存在的原因。
晚上和室友去看了“Noah”,是被室友带去的,因为我一般对这种类似神话题材的电影不感兴趣。
抱着陪他的心态去看了,但很快就发现影片的男女主角是我之前很喜欢的一部片子的男女主角,大家看过“美丽心灵(Beautiful mind)”的话可能记得他们。
而且很快觉得这部片子不错。
当然作为好莱坞的大片你可以看到所有大片的元素,宏大的场面,绚丽的动画,但吸引我的是影片试图揭示的哲学意义。
这部电影很好地阐述了一个字,那就是“struggle”,人物内心的各种挣扎,人物之间的各种冲突,但也正是这两位影帝影后的强项所在,一句话,他们一出来脸上就摆着:我们会演戏!
确实不出所料,二位将人物性格、表情刻画到几乎极致。
影片试图揭示一个简单却宏大的哲学主题,那就是人性(humanity)和神性(divinity)的冲突(contradiction),以及何为人性。
了解一点圣经故事的人都知道上帝造人后没有给他们启蒙心智,但是亚当夏娃受撒旦诱惑后便获得人的启蒙,从而具有了人性。
人性成了哲学范畴中一个恒久的主题,我们在无穷尽地探究着自我,探究着作为人的方方面面,人性中的美丽与丑恶、人性中的坚强与脆弱,等等,可是终有一点那就是人性永远不能像上帝一样完美。
人活在具有人性的世界注定会与上帝创造的简单完美的神性世界有冲突,这也是影片的主题之一,正如影片中诺亚最终没有去杀死他的两个孙子,他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因为当他拿起刀挣扎的时候他是作为一个人在挣扎思考,他的人性与神性在斗争。
这是一个作为个体人内心的struggle,影片还有人个体间的冲突斗争,例如罪恶土地上的国王其实象征着人性中恶的一面,他与象征神性的诺亚的斗争是人性恶与善的斗争也是人性与神性的冲突。
可是国王对自己人性的恶并不隐晦,或者干脆他就不觉得自己是恶,就像影片中他一直振振有辞地甚至临死都说的,you are a man。
他的心里无疑人是最大的,人性的可贵,人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甚至与上帝冲突对抗。
总之影片无疑成功地阐释了这些冲突,只是略有冗长地故事中这种struggle如此intense,让我有点不适。
影片最后的一段对白我认为是影片点睛之笔,诺亚的大儿媳对整日酗酒昏沉的诺亚说的话,她问诺亚为什么没杀他的两个孙子(因为诺亚认为上帝的旨意是人类要整体灭亡)而是举刀落下的瞬间亲吻了孙子,她说其实诺亚并没有fail god,而是他向上帝展现了作为人的weakness一面,而且也是上帝最终让他自己选择,诺亚在心底选择了mercy和love,也正是这样,上帝给了人类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当我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似乎瞬间明白了影片整体的主题。
那就是:我们是人!
刚才的一分钟,想起来这部电影,好几年前,在飞机上看的。
为何评分如此之低?
在我看来至少该片很好地诠释了基督教的一个核心教义: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诺亚是上帝使命的忠诚执行者,对上帝的托梦深信不疑。
在片中,他起码做了两个梦(已经五年过去了,我的记忆可能不准确)。
他把它们看作上帝的指令。
第一个梦:洪水将至,造一艘船,可以载动物,不可以载人(除了诺亚一家)。
第二个梦:诺亚自己在罪恶的人群之中抢食物,如禽兽一样披头散发。
做了第一个梦以后,诺亚倾尽全力打造了方舟,只装动物,不装人类。
第二个梦是在方舟就快要完工的时候做的。
诺亚惊醒,不断向上帝祷告:主,我做错了什么?
我没有完成你的指示么?
上帝的指令,往往是模糊的,就像权力的游戏里面红女巫梅丽珊卓能看到光之王的幻象,却不能准确解读。
很显然,不存在直接的准确无误的指示,主要取决于你怎么解读。
诺亚认为第二个梦是说,人类绝对罪恶,包括他自己和家人,必须完全灭绝。
他允许儿子和儿媳在一起,是因为儿媳无法生育。
而诺亚的父亲赐福了儿媳,让她恢复了生育能力。
儿媳怀孕以后,诺亚非常不安,觉得儿子儿媳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事已至此,诺亚的打算是,如果儿媳生的是儿子,就作为最后的人类老死;如果儿媳生的是女儿,他要亲手杀了孩子。
儿媳在方舟上生产了。
非常不幸,是一对双胞胎女儿。
诺亚追着要去杀孩子。
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却下不了手,放下了刀。
就在此刻,一直下着的雨突然停了,天空放晴,一缕阳光冲破云层洒在甲板上。
这才是上帝的旨意,爱战胜了偏执,雨才终于停了。
这里就有一个很好的逻辑:如果人类都是罪恶的,包括诺亚自己,那么他就会毁了孩子,这的确是上帝要灭绝的人类。
而诺亚没有下手,说明良知尚存,这种自证行为本身直接拯救了人类的未来。
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
补标
达伦的成就已经摆在那里... 拍了一部原始世界观电影说不定只是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完美吧
带着看史诗的期待看了一部科幻片,失望在所难免... 3/28 @ Regal Union Square
今年最大的惊喜。不可思议的电影,实现了不可完成的任务。下半部以创世纪开场,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的。结尾说要fear HIM,love the people,并且展现了pardon的力量。冰岛成就了电影的气质。
无评论。
家……家庭伦理片??!
诺亚方舟:中二之旅
达伦对于传统故事做出了自己的解构,强烈的自我风格搭配极其惊人的特效场面,为大家带来了一部很与众不同的商业大片。比《黑天鹅》好看。
其實Darren Aronofsky把這個故事改編得很精采,他拿手的人性黑暗面的刻畫也獲得很好的發揮,但也就僅止於方舟裡的那部份了
有几场戏拍得还是有水准的 但是大场面越拍越黑黑到最后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是几个意思?
达伦很敢,以这样大的成本玩自我。
以为是部灾难片,实际上是家庭伦理片……艾玛沃森在我心中美貌与演技全面崩塌的一部电影。
看的过程中睡着了好几次,冗长说教的对话,平淡无奇的故事,让人提不起精神。灾难片的灾难特效非常一般,诺亚的性格转变十分突兀,诺亚三儿子被蛊惑,儿媳妇不孕症的治好也十分扯。唯一可看的就是哪些个神话PPT和动物进方舟的几个桥段吧。
前半段好看,后面太狗血!
虎头蛇尾 扮演救世主不是那么随意的 不管是荧幕里还是现实中
四星给那些场景 狗血剧情给跪了
完全无法想象是Darren Aronofsky的作品...魔幻宗教故事片,沉闷+说教+平淡+啰嗦...记住的只有那些奇特的The Giants...
特效还行,纯粹当灾难片看
不觉得差啊。撇开宗教的角度不说,剧情不说,一些画面和特效还是很美的。宇宙之初,世界变化什么的好像纪录片我爱那些色彩与辽阔的视野。艾玛姑娘真美。壁花少年长大了有点帅,小时候好像囧子。诺亚吻婴儿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ω;`)。配乐还可以。还有,一些逆光剪影的画面简直美惨。
不作评论。宗教问题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