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为什么总要迟到令我感受最深的并不是德惠的爱国之情,而是那些加之在她身上的痛苦。
不知为何,想起神话故事中的美杜莎。
她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却遭受这样的诅咒,永不得解脱。
德惠翁主三次崩溃瞬间,我认为,一是在朋友侍女福顺的离开,二是在得知母亲的离世,三是章汉受伤不知生死。
她一次次想要逃离,却又一次次被现实击溃。
德惠的一生并不是传奇,只是极具悲惨的。
在异国他乡,奴隶一般的活着,影片中说她多次想要自杀,是啊,没有灵魂的活着有什么意义。
直到章汉的到来, 她说,他等了他好久。
她不止在等他,也在等回到故国啊,这是她的执念。
晚年的德惠,精神已经失常。
如果生逢其时,她…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如同蝼蚁,我们真的有的选择吗
如果要喷,对不起,是我格局小了。
仅代表个人观点。
前几天看微博有一段视频 是描写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故事《末代皇帝》的片段。
讲已经成为新中国的一位普通公民的溥仪花钱买票去参观紫禁城 在正大光明殿他跨过围栏走上龙椅被一个小朋友叫住。
后面我没看。
我觉得溥仪的人生是悲哀的 末代是他的宿命注定了他的悲哀。
逃亡,傀儡,被老婆背叛,被妃子离婚,最后进监狱,成为一个普通的公民。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
我一直记得黄子华饰演的那个版本《特殊公民》 影片的主题曲《飘》,黄子华演的溥仪在那么大的一个宫殿里他独自走在中样的样子。
所以我特别同情溥仪,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前一阵被微博公开一段视频,他一个东北皇族末代皇帝坐在东京审判操着一口地道北京口音坐在证人席大骂日本人的罪行。
因为知道他们的结局所以对他们充满同情。
德惠翁主在电影里面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
孙艺珍演的非常好,所以我一直看好她凭这部影片获奖。
电影里把德惠翁主塑造了一位非常优秀进步爱国的女性,在电影里面提到了她政治婚姻的丈夫宗志武,金材昱演的非常好,虽然只出现了几次但是真的印象深刻。
电影带有戏剧的效果,现实历史朝鲜最后一位翁主确实非常可怜 被迫结婚 最后又被迫离婚 生的小孩也死掉了,一刻短暂清醒又会被精神疾病困扰,她是一个木偶被日本侵略者操纵自己的人生。
在生病之前一直希望能有一天重回故土只做一个平凡的教师普通的平民。
只是她所期寄的美好。
可是却没有实现。
如果不是自己的日本嫂子惦记她可能在死之前都不能重回故土,所以李方子是一个非常贤惠忠于家庭的好妻子好大嫂。
一个离开时还是懵懂纯真少女,可是归来是却成为被精神疾病困扰的小老太太 这是谁的错。
也许这就是朝鲜末代最后一位翁主的宿命吧。
末代即是悲哀。
想回家的德惠盼了38年,受尽煎熬的又何止是德惠。
不知为什么,吸引我的倒是两个次要角色的性格和人生。
李方子,李银在病床上陷入弥留之际,方子照顾在侧,还牵挂着朝鲜小姑子的归国愿望。
第一次德惠从饭桌上愤然离去,方子惦记小姑子,叫侍女端去宵夜。
小姑子相亲,虽是政治联姻,方子也要陪着。
策划逃亡,逃跑路上一直惦记丈夫的安危,(此处李银也表示:我若流亡,方子必随我同往)计划失败,能理解德惠去国怀乡,帮德惠争取逃跑时间。
历史上真正向朴正熙提出接德惠回国的也是方子。
身为战胜国皇室亲王女儿,嫁战败国质子,温柔善良而不骄横傲慢,成婚后主动冠夫姓学习朝鲜文;虽为贵族,命运半点不由自己掌握,即使如此,也要竭尽自己微弱的力量保护家人,何等伟大。
宗武志,历史上真人真是英俊得出乎意料,选金材昱来演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被迫结婚,但他那句台词“我知道你是被迫的,但对我来说你既非朝鲜人也非日本人,只是我的妻子”应该是出自真心,知道德惠思乡情切,为妻子准备朝鲜饭食,家里总放着德惠喜欢的朝鲜唱片,德惠走后认为是德惠抛弃了自己,但还保存着她的东西,“多年来我视你为至亲,真心待你,你怎么还是要弃我而去呢,故国家园就那么重要,比不过你的丈夫吗?
”心寒甚于心痛,如何能不怨呢。
史料记载宗武志对妻子照顾关爱有加,二人的合照上居然可见德惠的笑容,宗武志面容平静,眼角嘴角皆有笑意,55年被天皇强迫离婚重组家庭,72年他还去首尔看望过德惠,也有诗集作品出版,也是一个伤心人。
李方子,宗武志,哪个不是牺牲品,在他们眼里并无朝鲜人李德蕙/李银,只有妻子李德蕙和丈夫李银而已,战乱年代,即使是王族后裔,苦苦支撑只求家人安稳而不得,结合同分离皆身不由己,说到底,都是悲剧。
全员演技在线,而且相貌与原型多少都有些相似,孙艺珍是我最喜欢的韩国女演员,演技毋庸置疑,惊喜的是配角能看见安内相,尹帝文,高修这些演技精湛的戏骨,而他们演绎的是一段失败者在屈辱和希望中苦苦挣扎的历史。
ps:不是五星的原因在于有几个部分的节奏太慢,过于着重大特写慢镜头固然能凸显演员精彩的演技,不过如果情节上能紧凑些,应该会更吸引人吧。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她畢生深愛著思念著祖國,然而祖國卻將她拋棄遺忘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飄零幾十載歸來後,飽經風霜, 煢煢孑立,老無所依。
孫藝珍貢獻了從影以來又一次演技巔峰的代表作。
高貴、桀驁、妥協、隱忍、忍辱偷生、思念、愧疚、無力、決絕、崩潰、絕望、癲狂、癡呆、如夢初醒……末代皇女被遺忘的、孤苦的一生。
故園『西』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冲这个题材我也得给五颗星,正视那段屈辱历史,警戒后人!
故事很像《末代皇帝》,同样的年代,同样的侵略者,同样是被操纵的傀儡,虽然整体不如《末代皇帝》一样的气势磅礴跟时代更替的转折,但是有着同样的共情能力!
孙艺珍演技真的很好,在备受折磨的劳工面前发表演讲,送走福顺时候的悲痛,表现的都很有感染力!
日朝合并,作为最后一名公主,她背负着朝鲜人民的希望,背负着朝鲜最后的尊严!
身在皇室,身不由己。
结尾公主还记得章汉对她说的话,好感动!
德惠跟唐朝的杨玉环截然相反,杨玉环在大唐盛世的象征,国家衰败后便不需要她了,德惠在国家动荡时是人民的象征,新国家建立后,她的存在只会影响时局,好难过的一生!
结尾德惠回到皇宫时更像末代皇帝溥仪回故宫一样,不过德惠回到的不是权利中心,而是父母的怀抱!
(豹子女士的福顺太可爱了,金昱材的客串有点帅!
)
纪传体在任何国家都有很大的市场,本片聚焦在李氏朝鲜王朝的末代翁主身上,虽然德惠在韩国或许知名度也没那么高,并且在政坛上也无什么建树。
但从年纪轻轻就奴役到日本,长达30余年身心遭受摧残的角度,博得了观众的同情和眼泪。
但她已经比他的兄弟包括末代皇帝,以及下一代付出的足够大。
尽管一段时期的韩国军阀政府是有意隐藏这位末代公主。
南朝鲜电影《德惠公主》艺术再现了朝鲜李氏王朝末代翁主令人唏嘘的一生,虽然此片中不乏虚构的情节,但是这些情节毫无做作,是当时无数朝鲜人的命运的缩写,观众也可以借这部影片了解朝鲜在那个时代的国仇家恨。
这里介绍影片当中的一些相关人物和历史背景,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影片。
朝鲜高宗,李熙,片中的老国王,这位国王的和他家庭的命运放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
他12岁以王室旁支继位,父亲兴宣大院君摄政十年,还帮他娶了个漂亮老婆明成王后闵慈英,这闵妃本来就是兴宣大院君老婆的娘家人,本应是亲上加亲,不料翁媳之间竟然进行了长达20多年政治斗争,中间发生了无数的故事,两人均几起几落,为了进行政治斗争,双方不惜向外国求援,甚至动用炸弹暗杀,不但是造成了家庭的悲剧,更时导致国家大内耗,最终两人的斗争以大院君和日本浪人一起进入宫廷,闵妃被日本人乱刀杀死告终,高宗因此也和他的父亲反目。
闵妃死后,日本人势力更大,推行殖民统治,引起社会骚动。
高宗被亲俄派大臣蛊惑,跑到俄国使馆躲了一年多,日俄战争后,日本完全控制朝鲜,设立统监府(在片中韩顾问说朝鲜王室也由统监府管理就是指这个机构),伊藤博文就是第一任统监。
李熙虽然被日本人控制,但是并不甘心,秘密派遣特使向海牙万国会议陈情,不料事情败露,日本人逼迫他退位(片中刚开始皇室拍照片,可以注意有两个穿皇帝衣服的,因为这时候老国王已经已经退位,是太上皇),皇太子李坧继位,不久之后日本又强迫日韩合并。
合并以后李熙还是不甘心,想在1919年巴黎和会再派密使,被日本人警觉之后遭到毒杀,本片也就是以这件事开始。
需要注意的是封建王朝中,无论是不是闵妃亲生的,都是认闵妃为母后,所有的王子公主与日本人都有杀父杀母的不共戴天之仇。
纯宗李坧,片中第二代国王,高宗和闵妃唯一的儿子。
李坧本来身体就不好,后又被人下毒,抢救回来后,身体更加虚弱。
娶了尹氏做皇后。
日韩合并之后, 李坧退位,朝鲜王朝覆灭,最终忧郁病死。
李坧因身体原因无法生育,他死之后,王室嫡系血脉就断了。
英亲王李垠 (片中戴眼镜亲王) ,严贵妃所生,13岁留学日本,娶了日本皇亲梨本宫方子,说起这门亲事,梨本宫亲王本来是不能接受的,后面天皇出面做工作才同意。
非常幸运的是,这位方子是一个贤淑的女人,嫁给 李坧 以后就随夫姓李,结婚后两人感情很好。
李垠在日本陆军做到中将(当然主要是靠他的身份),生活待遇优厚,所以他并没有过要逃到上海的想法,战后李承晚怕王室回国对自己总统的地位不利,不允许王室回国, 李垠在日本生活困苦,后期生病住院,直到朴正熙执政才让他在昏迷状态下回国,1970年病逝。
值得一提的是,方子跟随李垠回国以后,为了向朝鲜人民赎罪,办了一个特殊学校,教育残疾儿童。
这里补充说一句,当时,日本积极让朝鲜和满洲的王室与日本皇室通婚,这些嫁给朝鲜满洲贵族的女子,在战后基本还是跟随自己的丈夫,比如李芳子,又比如溥杰的妻子嵯峨浩。
义亲王李堈,本片中没有出现,高宗和一个宫女生的儿子,从小不受人重视,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王子却相当有血性,一直暗中从事独立运动,他曾经策划跑到上海参加韩国临时政府,中途被日本军警发现,之后被软禁在一个岛上,(电影中李垠他们试图逃往上海的情节其实是改编于他的经历)直到解放后回国。
德惠翁主,高宗和梁贵人所生,因为是庶出,所以是翁主。
高宗十分疼爱这个小女儿,怕日本人夺走,早早就定下婚约(金章汉肯定是虚构啦),可是不久之后高宗就去世了,日本人强迫去她去留学,哥哥纯宗无力保护她,到了日本, 李垠想把她接过来一起住,日本人不同意。
此时的德惠就精神就非常抑郁了,身体也差,据李芳子回忆,去车站接她的时候,脸色苍白得吓人。
不几年,母亲梁贵人去世,日本人特准15天回国(影片中是改为不许她回国),这次亲人离去对德惠打击更大,回到日本后精神出现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可能就是抑郁症,病情时好时坏,19岁的时候有所好转,日本政府安排她嫁给了宗武志,宗武志是对马岛藩主的儿子,论地位并不如李芳子那样高贵。
之后的故事就如电影中所讲述的,德惠一直到老年才回到韩国,与大嫂尹氏住在一起。
正所谓:雕栏玉砌迄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片中除了再现翁主的一生,为末代王室作一首挽歌外,也对本国历史上的一些现象做出了批判。
比如无法保护臣民的国王,助纣为虐之后又摇身一变的韩奸,苟且偷生只知道个人家庭的王室还有为了经济利益而忘记国耻的一些人。
整部作品情感真挚,表演出色,服装道具也十分用心,内涵十分厚重,是本年度南朝鲜电影的佳作。
祖国沦陷被送往日本充当政治人质的13岁小翁主,远离熟悉的宫廷,远离母亲,在敌国的控制下生活。
内心有多少悲凉外人不可知晓。
好在翁主身边有金章汉(高宗在世时给翁主挑选的驸马)守护,不管这世间如何风云变换,章汉都能找到翁主,唤醒她已经错乱混沌的神智,守在她身边带她回皇宫。
乱世中的爱情永远最具魅力!
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好多人没有那么喜欢它,估计是虽然历史人物是真的,但是情节上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出入。
也许是少了那份历史的真实感,这部电影终究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撇开真实的历史,《德惠翁主》还是很值得收藏在电脑里的一部韩国电影。
韩国人可能没有那么擅长拍历史,但是绝对擅长拍爱情啊!
真实的德惠翁主,13岁被送往日本做人质。
17岁母亲梁贵人病故的时候,日本当局也只给了她15天的时间回国参加葬礼,作为亡国的翁主,来不及释放母亲去世的悲痛就被匆匆送回日本继续当人质。
回国后就患上了“早发性痴呆”,19岁,病情刚有些好转,就被安排了婚事!
嫁给日本对马岛藩主的儿子宗武志。
在她迷迷糊糊神智不清的状态里,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多大事,日本战败投降了,祖国内战之后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
41岁时,她被安排了离婚,被抛弃了。
德惠唯一的女儿早早的看破红尘出家,后又出走消失的无影无踪。
结局成谜!
政府在政权不稳定的时候,拒绝流亡在日本的朝鲜王族回国。
直到朴正熙当权时,1961年,49岁的德惠翁主才终于回到韩国,在昔日的乳母的照顾下,神智才渐渐有些清醒!
1989年在皇宫中一隅中过世。
末代的王女,眼前尽是伤心事,又何必清醒呢!
迷迷糊糊何尝又不是一种幸运!
但凡以历史为基础的戏说剧,对男女主总会美化,纵使再反面再不堪的男女主,他们也是因为情非得已的变故才成为了不堪的反面。
比如《戏说慈禧》和《明成皇后》,这两位女主不过也就是玩弄政治手段的昏庸女当权者,可是在电视剧中,却几乎成了民族的骄傲。
韩国电影《德惠翁主》也是一部以历史为基础的戏说剧,在电影的开始就注明了与真实历史有出入。
女主德惠翁主的演员孙艺珍我总觉得像佘诗曼,连神情都像——此处不接受反驳与吐槽,毕竟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而已。
这部电影拍得中规中矩四平八稳。
但是我觉得,它的缺点也正是在于太中规中矩了。
比如,有一些完全可以深扒的点:比如宗武志与德惠翁主被政治婚姻后又离婚双方的无奈;比如韩国新政府为了防止李氏再度掌权而拒绝了朝鲜流亡的皇族回国这当中被祖国抛弃而在日本又寄人篱下的悲凉。
整个电影为了有一个男主,硬是造出了许多男主英雄救美的情节,而事实上,在真实的历史中,德惠翁主在日本身后空无一人,连英王李垠和王妃李方子都与她隔离开。
她根本不可能得到朝鲜的消息,也不可能在台上对着朝鲜劳工发表反抗日本的演讲,更不可能试图逃离日本。
就算当时确实有起义者想帮助她逃离日本,也不是真的想要帮她实现回家的心愿,而是把她当成使起义更名正言顺的一面旗帜,一旦她没有了利用价值,就可以被抛弃,比如后来为了防止李氏复辟,她被拒绝回国。
真实的她在生母梁贵人死后回国15天奔丧,回日本后精神就已经有问题了。
她在日本难得的快乐就是在和日本丈夫宗武志合拍的一张照片中露出笑容。
据说宗武志对她不错,但是谁知道又是不是当时日媒的美化呢?
宗武志,李方子,身为日本人的他们逼迫与朝鲜皇族成亲,以一个尴尬的身份生活在日本,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无奈吗?
电影中,当德惠翁主离开朝鲜王宫去日本,王宫里那些尚宫们都向她行大礼。
我相信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些人的行礼并不是出于王宫的规矩,而是真的由心发出尊崇。
虽然这些尚宫们平时是被欺压的下人,但她们的心中对皇族充满了爱戴。
电影中段德惠翁主的贴身尚宫被强制送回韩国,临走时她挣脱押送她的士兵向德惠翁主行大礼。
电影结尾德惠翁主回国,机场里来迎接的仍然是当年的尚宫们,她们穿着韩服向德惠翁主行大礼。
在现在的日本韩国泰国,人与人之间保留了行礼的习惯。
曾经有一部韩国电视剧中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女主送自己讨厌的人离开,对着她弯腰鞠躬,可当那个人走远了,她开始努嘴咒骂。
也就是说就算行礼只是一个表面的形式意思意思,可至少韩国人日本人泰国人保留了一个礼节的动作,这个动作在做起来的时候提醒着他们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以礼相待的。
中国的汉服爱好者们指出在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也是要行礼的,只是后来这美好的礼仪就消失了。
汉服爱好者们提倡要恢复古时人与人之间的行礼动作,对于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因为连行礼这种动作都消失了,连表面的形式都消失了,人和人的相待之礼应该也消失得差不多了吧?
并且韩国和中国不同,韩国初期的独立运动是以继续维护朝鲜李氏王朝的统治为基础的,所以德惠翁主在韩国也就是当时的朝鲜很受欢迎,朝鲜王室也受到朝鲜人民的尊敬,在明成皇后(也就是闵妃)被刺杀后朝鲜人民都愤怒了爆发起义。
而在中国,独立运动是建立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的基础上的。
也许因为清政府是满人所以不得汉人的民心。
由现在的汉服运动爱好者对旗袍和唐装的排斥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如果当时的朝代是明朝或者唐朝,中国的独立会不会建立在拥护朱氏或李氏后人的基础上?
我个人觉得韩国初期的独立运动对李氏王朝的维护至少让韩国人有了一个精神上的坐标,朝鲜的朝廷再腐朽,明成皇后和大院君再斗得四分五裂,至少当朝鲜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之后,人们因为朝鲜王室的被践踏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而不是像中国忙着打倒清王室,忙着各自为阵割据,总之一团散沙。
整部电影中,男主对女主的青梅竹马之爱情,以及英雄救美的桥段很老套,虽然男主的演员还挺养眼的,可我不认为电影非要搞个男主出来。
对于俩人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淡淡的守望之爱我一点感动也没有。
倒是女主对朝鲜劳工的演讲,短短几句话让我异常感动:同胞们,我是朝鲜翁主李德惠。
今天我站在这,为了大家,我什么都做不了,我为自己感到羞耻。
大家都很期盼而且很辛苦,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还有要回去的家乡,现在这个瞬间,就算是为了在家乡等待我们的家人,不要失去希望,永远不要放弃。
被抢走的都会还回来的。
演讲完了之后在场的劳工们唱起了《阿里郎》。
可惜了,这只是一段虚构的剧情。
德惠翁主去往日本的时候才13岁,17岁精神就出问题了。
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的拍摄以及构图真的都很美,尤其是男女主童年时候的演员,剧组竟然找到了和男女主的演员长得很像的小孩子。
孙艺珍的演技真的很出色,在她带着女儿想回韩国,在海关被拒绝,她绝望地哭喊被人押走,然后倒在地上疯笑。
那一段演得相当到位。
最赞的是老年的德惠翁主与金汉章在精神病院重逢时的那段对话:“印章的章,汉子的汉,金章汉。
”“翁主,给我十分钟吧,过十分钟后我去找翁主,知道了吧。
””绝度不要往回看,只管往前跑,我一定会去找翁主。
“德惠翁主从一开始迟钝的嗫嚅到抬起头眼睛明亮了起来。
那表情真的很让人动容。
电影中,老年的男主成为了记者,他参加了一场朴议长召开的关于日韩经济的记者招待会,当然电影中的朴议长的原型就是朴槿惠的爸爸朴正熙,他屡次举手提问都没有被点名,最后一个提问机会时他抢了别人的话筒,向朴议长讲了德惠翁主的事情。
他被现场的安保押走时大喊:他们曾经是大韩帝国的皇族,被抛弃在抢夺和蹂躏他们的仇人的土地上,你还视而不见吗?
后来朴议长单独见了男主,问他:英亲王为什么不能回国?
男主说:解放后警惕王权复辟的李承晚政权(这句话是不是翻译错了?
应该是”解放后李承晚政权警惕王权复辟“吧)。
真实的情况是:二战结束后,朝鲜皇族多年的“人质”生涯终于结束了,但更令他们痛苦的是,由于日本不承认他们是日本人,当时的韩国政府也不承认他们是韩国人,这使他们突然间变成了没有国籍的人,他们不得不继续在日本苟且偷生。
1961年5月韩国发生军事政变,政治强人朴正熙手握大权后于这年11月出访美国。
路经东京时他会见了英亲王李垠夫人李方子。
当李方子向他说起德惠的悲惨处境时,朴正熙吃惊地问道:“德惠是谁?
”朴正熙完全不知道德惠此人。
当李方子向他介绍了德惠的身世和经历后,朴正熙眼圈湿润地说:“她的处境太悲惨了,要尽快让她回到祖国。
”(这段来自百度) 政治就是如此残酷。
起义的时候需要你这面旗帜,立新的政权的时候就要抛弃你这块绊脚石。
这难道是德惠翁主的错吗?
难道做翁主是她自愿的选择吗?
她何尝不想做一个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即使战火纷飞三餐不继,也好过作为人质寄人篱下身后空无一人的悲凉与绝望。
电影《海角七号》里,日本老师给中国女友写了七封信,有一封是这样的: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锁。
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个穷教师。
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德惠翁主只是个女人,为什么她要背负两个国家的罪?
电影的结尾是德惠翁主和男主金汉章游朝鲜王宫,她在大殿门口想起了童年的事。
这种老套的结尾是电影最大的败笔。
布置sa得之后看的,一开始看到出版方好气啊,结果最后半个小时一直泪眼婆娑。
一个人是那么渺小,终生只为了实现回家的愿望。
一个人又是那么巨大,因为这是处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人的唯一愿望。
历史的洪流推动着我们所有人,我们又都是这洪流的制造者。
哭过以后只觉得不解,我们与韩国明明有共同的敌人,大家明明都没有忘记伤痛,为何现在要做这样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呢?
愿不再有第二个德惠,愿和平永远伴随世间!
第219-不好看
韩国的主旋律,这两年,暗杀也好,德惠翁主也好,都不让人讨厌。一个国家灭亡的时候,是很痛苦的吧。
韩国的历史剧还是没有我们国家的厚重,感觉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不过孙艺珍还是美美的。 ❤️
重看#主旋律的粗糙滥制,孙艺珍演技有进步过吗?自欺欺人。
好吧,果然对传记片完全不感兴趣,更何况是自己不认识也一点不想认识的人物,哪怕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演员扮演主人公也没办法觉得好看。
当德惠被拒回国 倒在地上又哭又笑的时候 我知道了什么叫演员 孙艺珍太牛逼了
在同辈美女演员们不是结婚生孩子(韩佳人,全智贤)谈恋爱(金泰熙)演纯爱电视剧(宋慧乔)中,孙艺珍依旧低调地坚挺在电影圈里挑战开阔不同的角色真是可贵.许秦豪是拍爱情片出身而成名的导演这部片也没有走真实类的传记片,只是套着本来就是悲剧的历史人物壳子,骨子里却依旧是悲剧爱情故事
神烦这种题材。。。
全靠女神的演技支撑起来的。哭得稀里哗啦
演员不太行,电影本身拍的也太不行…
扔炸弹的,韩奸的戏份像《暗杀》;从房间暗格里逃亡的那段,和《密探》如出一辙;母亲和婢女送别翁主那段像《鬼乡》;送精神病医院多少有《小姐》的味道。翁主的一生远没电影那么丰富,甚至可以说是亲日的。为了宣扬正面形象,她被注入了大量抗日和民族运动的意识。现实中,她19岁开始就有痴呆症,一辈子几乎都是在神志不清的浑噩中度过的。客观来说是一个被摧残了的人物,凄凉但并不壮烈。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群宫女和贴身下女,两幕哭戏,一送一迎,让人动容。38年前的众人宫内跪别翁主,是对年幼的翁主的不舍,担忧和自身前途的彷徨。38年后,众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姬,在机场再次下跪迎接翁主回家,她皇族的身份更多象征着韩国民族飘零的尊严和多外的命运。一群人哭得肝肠寸断,里面饱含的多年的等待,屈辱和悲愤,又岂是三言两语说得清。
疫情之下再看此片唯有泪千行。非思乡之人不能了。
对这种皇室的故事无感,而且最后下跪太恶心了点
末代皇帝版的思悼。上一次看许秦豪应该还是「外出」。故事的最后 年迈的德惠翁主和金章汉在精神病院重逢,她抱着少年时离开汉城时母妃赠与的保温壶,母妃叮嘱她谨记父亲被毒害的真相。她因为痴呆症已经精神恍惚,但是依然记得他的名字 一字一句的复述着他在幼年时的自我介绍:「印章的章,汉江的汉。」
有点末代皇帝溥仪的意味,同样的悲壮,只是在朝鲜王朝的剧情里,我们观众作为第三角度,看待历史,尽管或真实或虚构,但多少也能映射到本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突然很想读读他写的那本《我的前半生》...
期待好久的电影,看完以后有点无语。我还以为是《末代皇帝》,结果闹了半天是《像火花像蝴蝶》。全片其实并不是想讲德惠翁主的悲惨人生,全都剧情都为了烘托结尾那句 “没能成为大家动力”,“不,你是我的动力”里。感觉挺好的题材这么虚构太浪费了。
前半段還不錯,爆炸事件完結後就不知道在拖什麼了。90分鐘時快看不下去了。可是演技很讚還是不覺看哭了。金材昱簡直是韓國演員中的日本人候補,演過n個說日語的角色了。可以理解想講述「一個人生」但接回國+故地重游這種情節非要拍出來嗎?許導演還去拍愛情片吧。0924晚 at青島黃島
或许人物略显空洞,也没有太多背景支撑得起翁主的一生,甚至都说了很多情节是虚构,但只要套上“我回我的家”这一套语法,就还是很抓人。
末代皇室,尤其是在戰亂中,遠比人們想像的要深受煎熬。
再次印证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弱国无外交。生在王室,就没有自由可言。离开祖国去到帝国的时候还是少女,历尽艰难回归故土却已是满头华发。没能送别母亲,没能拥抱爱情,一辈子都是作为德惠翁主而活,却在韩国解放之时被心心念念得祖国拒绝。在那样的年代,公主也好,平民也罢,都是随着社会动荡飘摇的浮萍啊。结尾机场重逢还是有点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