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进门的时候,戴着一顶黑色巴拿马毡帽,半张脸在帽檐之下,人不高,背着一个单肩包,脖子上系了一条紫罗兰色的围巾,身上穿了一件可爱的蓝色波点衬衫,一条宽松的黑色阔腿裤——是的,仁波切当然也可以穿裤子。
他的出场没有丝毫宗教色彩,他就是这样轻手推开玻璃门,站在了那里,一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认出他来。
也许是因为以导演身份参加电影节,所以身边没有任何随从或弟子,只有几位记者、电影评论人、主演和制片人在场,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少见的舒朗氛围里。
他微笑地朝大家打招呼,的确就是一位绅士,随意平和,也很酷,在众人掐着时间带着他去采访室的路上,他还多看了几眼墙上藏族当代艺术家贡嘎加措的拼贴佛像。
直到他入座,摘下帽子,那颗醒目的“空灵”脑袋才露了出来。
“他记性很好,博闻强识,比如他能记住所有弟子的名字和每个人最新的情况,脑子里能装下那么多东西,恰恰是因为他有一颗空灵的脑袋。
”他的翻译悄悄对我们说。
按照往常,人们总是尊称他为仁波切,但采访当天被问及否可以称呼他为“先生”或“导演”时,他看起来对此建议尤为高兴:“当然可以啦!
你尽管想叫我什么就叫我什么。
”当今世界公认最具智慧和创新精神的藏传佛教导师、藏传佛教萨迦派喇嘛、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在这些为人熟知的身份之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还是一位别具一格的电影导演;在他的电影海报上,总是以钦哲·诺布(Khyentse Norbu)署名。
在跟随著名导演贝托鲁奇学习电影制作后(宗萨曾任Little Buddha一片的顾问),他于1999年创作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高山上的世界杯》,这也是第一部由不丹本国出品的电影,荣获了第四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2003年的第二部电影《旅行者与魔术师》,奠定了其奇幻禅语故事叙事的独特风格;2013年的《瓦拉:祈福》又将镜头从不丹转向印度,以古老而玄奥的婆罗多舞与卡纳塔克音乐贯穿了一个爱情故事。
而来到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就是他去年制作完成的新作《嘿玛嘿玛》,该片在洛迦诺、多伦多等诸个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时就已引起了不少关注,中国第四代电影泰斗谢飞看后赞叹他为“最会讲故事的喇嘛导演”,谢老还说,“我还真没听说过其他宗教里的在职的牧师、阿訇等做电影导演,运用这一现代艺术手段去表达自我的。
藏传佛教里出现这样的现象,值得研究。
”“嘿玛嘿玛”是不丹语“很久很久之前”的意思,以这句为影片之名,似乎也暗含了某种有关时间与因果的意图。
故事发生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丛林深处,有一个每十二年才举行一次的秘密仪式,被挑选出来的人们戴上面具,抛下世俗身份,开始为期两周与世隔绝的奇异生活。
在这段日子里人们体验着真实与虚幻的边界,而一些蠢蠢而动的欲望似乎正要爆发。
该片在形式上奇幻神秘,延续了宗萨在电影叙事上的实验性。
不过对于中国大众而言,这部影片的另一特别之处,就是周迅和梁朝伟的免费助力出演——尤其是梁朝伟,他在片中扮演的是一个始终带着面具的角色,这也撩拨起了观众想要探索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然而梁朝伟实际只在片场呆了两三天,他的角色由多达7名替身演员完成,但主演Tshering Dorji告诉我们,梁朝伟在拍完最后一场戏后对他说,他忽然发现自己非常后悔没有全程地参与拍摄,因为就在他戴上面具的一刹那,他似乎明白了整部电影想要说的东西,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总之,宗萨在这部《嘿玛嘿玛》里埋下了很多有意无意的禅机,对视听元素的敏感把握,与其强大而独有的文本所结合,也为观众提供了多种欣赏与解读的通道。
我们以宗萨的电影作为起点,与这位传奇艺术家(不论是在佛教、电影、还是作家层面上的)进行了一场既严肃深入又天马行空的对话。
在这一次面对面的过程中,宗萨的彻底坦诚令人印象深刻,在许多佛教哲学相关问题的演绎上,他使用了看似深入浅出但实质对智性要求极高的精妙譬喻,他的许多观点也打破了诸多传统的壁垒,充满了开阔的现代性。
与此同时,他那自称为双子座特质的语言天赋和幽默感,最终又能将深刻与轻盈一笔化合。
专访部分Q:在《嘿玛嘿玛》的开头,周迅走进夜店的洗手间,清点完丝袜里的小费,抬头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她似乎认出或感知到什么;在秘林里,祭司说:“猴狱卒将在镜子里清算你的业报”——镜子多次出现在影片中,你觉得镜子这种意象到底代表了什么?
A:当我让周迅演绎那场戏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预感”。
人有时总会忽然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你好像感知到一些事情,但你不知道这种感觉为什么会出现,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描述它,但它如此强烈,就像周迅在剧中忽然预感到的——她那位从未见过面的父亲此时似乎正离她越来越近,并且在实际剧情中,的确就这么发生了。
当然也因为那场戏是正好是在洗手间里拍的,而女人在那儿化妆照镜子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不过你所提到的镜像的含义,其实与我们的视觉有关——它展现了“幻象”这一主题。
在镜像中,那些事物看起来似乎都如此真实、如此富有逻辑,你动它也动,不论你做什么,它也会保持完全一致,但你要意识到,镜子那一边,其实没有任何东西——这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过我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并没有太试图强调这层意思。
Q:在片尾字幕揭下面具的影像中,我们发现男主演Tshering Dorji其实在这个片子里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周迅的父亲即主角本身,另一个是舞台上主持超度的祭司,这两个角色的对立统一的特质,很容易让人想到《金刚经》里佛陀对须菩提所说的那句“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而影片中也有句重要的台词与之契合:“你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建筑师”,你是否有意图通过这部影片传达“只有自己才能度自己”这一佛教理念?
A:虽然我不想声称这部电影就是为了传达这些东西,但说老实话——我已经被佛教彻底洗脑了(笑),所以,的确,“你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建筑师”——这是非常标准和经典的佛教思想。
不过呢,我让我的主演扮演两个角色,一方面也是为了省钱啦,反正这电影里的人都带着面具,你也看不到谁是谁,就比如梁朝伟那个角色,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七个人在演,而且,其中一个替身演员还是女的,因为这部电影成本实在有限,我们必须在这种限制里做一切我们能做的。
Q: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在大银幕上发现梁朝伟扮演的是一具死尸,这非常有意思,您当初是如何想到这个角色设定的?
A:我当时邀请梁朝伟来演这部电影,他立马就答应了。
但这是一部戴着面具的电影,你看了半天其实也不知道梁朝伟到底在哪儿,所以在影片最后,角色都揭下面具,然后观众就有机会去发现“啊原来他演的是那个人!
”这像是一个玩笑,似乎有点“碰碰运气”的意思。
梁朝伟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他也启发了许多年轻的导演,这是一个机会,而我抓住了这个机会。
Q:影片中,人们抬着梁朝伟扮演的死者,一步一蹲一升地前进着,似乎是在进行某种和死亡有关的超度仪式,为什么会着重表现这个过程,影片中的这段奇异的步法源自哪里?
佛教?
当地的萨满教?
A:仪式,在所有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中国人,你们的体会会更深,比如泡茶也是一个仪式,仪式能让人专注在某个事物之中,一个孩子出生伴随着仪式,结婚也伴随着仪式,死亡也是,尤其是死亡,它对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境。
你注意到的影片中这个超度仪式,其实……是我自己发明的,并不真的来自于某一个宗教。
Q:这部电影里充满了性、杀戮和人的各种欲望,您对此怎么看?
你觉得是否应该摆脱这些欲望?
A: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有关该对这些欲望采取什么态度的建议,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其实是导致这一系列事情的因果,一个行为总是引向另一个结果,就像火山喷发一样。
片中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男人,戴着面具,他周围的人也戴着面具,他做了某些事之后开始感受到折磨,而且这些折磨变得越来越深,一个错误发生,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因果业报。
而佛教从本质上来说是驱动你去发现并意识到世界的真相,而所谓的摆脱欲望或情感并非是它根本的目的,如果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障碍,你当然就应该克服或平衡它,反之如果它并不构成障碍,其实也就没有关系。
Q:您是否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这点?
彻底平衡了自己的欲望?
A:并没有,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但我也还在修行之中。
Q:包括《嘿玛嘿玛》在内,您的其他作品包括《旅行者与魔术师》《瓦拉:祈福》在内,都经常会有一个女性角色怀孕,以及一段三角恋情关系的出现,为什么?
A:为了体现“选择”——这还是得回到我们之前说到的“因果”。
佛教相信因果,不承认神或所谓的造物主,我们认为事情的起灭都源自因果。
比如我面前的这杯茶,我始终可以决定去喝或不喝它,如果我不想之后一直去上厕所,我就会选择不喝这杯茶,一旦我决定并喝了这杯茶,那我或早或晚肯定会去上厕所,没的选。
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佛教逻辑,而电影中的这些情节就是为了体现这个道理,至于为什么最终选择怀孕的女人作为隐喻,是因为我认为它可能是普罗大众最容易理解的概念,是所有隐喻里最跨文化、最宽泛的。
Q:您有没有想过会要一个孩子?
A:……好像并没有特别想过,可能我认为自己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父亲吧。
(笑)Q:为什么这么说?
是因为您的身份?
A:也许,也可能因为我的性格。
但我很喜欢别人的孩子,而且我现在正着手于一项研究:我试图创造一种为儿童专设的全新的教育体系,我希望我能给孩子提供帮助。
Q: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没有身份就是你最大的力量”,可否进一步阐释一下?
A:身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人们希望变得有名,但当人真的变得有名后,反而会身陷麻烦,这时你的身份就成了监狱,你想做很多事,但碍于这个身份,你却不能做,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正在看着你;那么相对的,当你是个没人认识的无名小卒时,你反而有可能变得强大,比如一个小偷或强盗,他当然不希望大家能认得他,这样他才能获得更多财宝;身份是个非常矛盾而有力的东西,尤其是在当下,比如在网络聊天室,人们不希望完全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人们享受这样一种权力——只表达自己想要在别人面前营造的那个形象,而《嘿玛嘿玛》的灵感恰是来自于现代社交网络。
Q:您自己使用社交网络吗?
比如微信?
您受得了么?
A:为了这部电影,我去网络聊天室体验过一两天,但因为我同时还有很多其他事需要做,所以没法把精力集中在这个上面,体验还算不错,但我也遇到了一些非常可怕的言论,不少来自于欧洲人,我看到许多暴力、仇恨、古怪的思维,人们往往容易会为一些古怪的事物兴奋着迷。
微信我现在用得最多,多到差不多已经快变成我的一个器官了,我有时也会厌烦时间大量被分散牵制在微信上,不过我也不会完全摈弃这些工具,在必须的时候我会使用它们,其他情况我就尽量不用。
Q:也算是一种在当代日常生活中试图取“中道”?
A:是的,我一直努力并学习着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中道,但这真的非常非常难。
Q:您怎么看待充满占有欲的亲密关系在修行过程中给人带来的障碍?
A:障碍是非常主观的东西,爱情可以是障碍,寺庙也可以是障碍——在寺庙里,你会发现有一种“灵性的物化”(spiritual materialism)系统,这很危险,你以为这是纯粹灵性层面的,但其实它不是,它比其他障碍要更具有催眠性。
Q:您前面说佛教不承认造物主,您会如何去解释并说服人们佛陀并非神明,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A:其实这对知识分子佛教徒来说很好理解,对于其他人,我只能倾向于保持沉默。
即便他们暂时把佛教当成某种有神论的祈福工具,我觉得这也OK,因为一旦他们之后想要更提升自己一点时,他们就会渐渐明白佛教的哲学立场。
当一个人希望真正关照自己的内心而不仅仅是外部的表象时,他们很可能会选择亲近佛教。
Q:我以前总会害怕业报这个东西,但现在似乎有了点变化,业报似乎变得友好起来,我发现它对我认识自己这件事非常有帮助,在《嘿玛嘿吗》中对业报的展现似乎也是比较中性的态度,您个人怎么看待业报这个东西?
A:完全不需要惧怕业报。
因果业报,完全在你的手中,它站在你这边,你的一切都可以由你自己选择。
我认为人们害怕业报可能是因为一种错误的理解,好比把业报解读成了一些宗教里的上帝,好像他会对你进行审判,只有他才能决定你是个好人还是坏人,然后他也会对你进行惩罚,你深信你无法控制这种权力,于是你害怕了,但记住,佛教是不承认上帝的,所有的业报全然地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就像你说的,业报就像是你的朋友,因为有了业报,世间的事物才得以组织、变化,并且最终得到提升。
Q:佛教中的轮回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A:当我们讨论轮回时,我们其实是在讨论时间,而时间是相对的。
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同一个你吗?
既不是也并非完全不是,你是连续流变的,轮回也是,它其实只是一个“概念”,今天的你不可能和昨天的你一摸一样,不然你就不用抹护肤霜了,昨天的你已经远去,就好比,你在昨天杀了一个人,今天你被抓进了监狱,因为你不再是昨天的那个你,这其实就是一种世俗谛(Relative Truth),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最难理解的部分。
Q:所以佛教并不真的相信有“灵魂”这个东西对吗?
A:对的,不相信。
Q:中国有句老话,“置之死地而后生”,死亡的境遇是最好的改变的起点,又回到“恐惧”这个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害怕各种形式的“死亡”,生病、去世、物质的破产、某段关系的消亡、愿望的破灭……您觉得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应对死亡,从而让我们摆脱对它的恐惧?
A:要摆脱对死亡的恐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谈论死亡,我们不能隐藏死亡这件事。
实际上,我们谈死亡谈得还远远不够。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去向死亡的路上,甚至我们现在面对面谈论着死亡的时候,我们也正在死亡的过程中。
我们所经历过的都将一去不复返,就像你和一个姑娘聊完天,各自回家,你说“再见,明天见哦”,如果今天的这次见面是最后一次呢,也许你再也见不到她了呢,那你就会把和她共度的时光当成是唯一的一次,你就会珍视你们之间的这段相遇,并把它当作一段真正的友谊来对待,这就是我建议人们面对死亡时可以采取的态度,对于佛教来说,死亡绝不总是负面的,反而它有非常正面的意义。
所以,去喝下这杯茶吧,这也许是最后的一杯茶,享受当下,去全身心地感受它。
Q:您怎么看待人们使用某些致幻剂,不论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还是利用致幻剂更快的获得冥想的高阶体验?
比如最近又风靡起来的亚马逊死藤水。
A:我真的建议那些人应该试试在不用致幻剂的情况下进行冥想,自然的冥想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长于任何药物,蘑菇也好、死藤水也罢。
最简单的冥想不但安全,而且你不需要借用任何外在的物质,你所需要的一切就是使用你的心,而你早已拥有,多么经济划算啊,但人们总是太缺乏耐心,他们总是希望能立竿见影。
使用致幻剂的效果最多也就维持六个小时,之后你又会回到原处,甚至进入一个更低落的情绪中。
所以,为什么不直接就进行最简单的冥想呢?
为什么不呢?
你体内那碗自己的“死藤水”,将会是用之不竭的。
Q:有一个艾伦·金斯堡曾经问邱阳创巴仁波切的问题,“你是否在爵士乐、摇滚乐中看到任何佛教的可能性?
” 您的答案是?
A:当然,非常多的可能性,比如摇滚乐,非常非常多。
Q:目前存世的作家里您最喜欢谁的作品?
A:村上春树,特别喜欢他那本《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Q: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呢?
A:哇这个实在太多了,一定要说的话,小津安二郎应该是不能撼动的。
Q:您怎么看待同性恋?
A:这就像有些人喜欢吃葡萄,有些人喜欢吃羊角面包,这对佛教徒或者佛教来说都不构成任何问题。
Q: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
A:我觉得人工智能很好啊,完美,即便有时会给我们造成一些小麻烦和困扰,但这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对此很乐观。
Q:您是否认为宇宙有一个终极目的?
A:目的是一个基督教的、亚伯拉罕式的议题,目的是你创造的,这对佛教来说不是一个对的问题。
Q:您有没有希望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宗萨仁波切?
A:我现在几乎已经不去考虑这个问题了。
因为我有一个无法辞职也无法被解雇的工作,所以去想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Q:在您曾经接收到的那些“八万四千问”中,哪一个问题给您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A:……我不知道,有很多问题都很好,这取决于它们被发问时的不同情境……比如,有一次,一个孩子来问我:“水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很印象很深,当然,我可以回答“水是H2O”,这样一种科学性的解释,但这个答案其实意义不大。
那时我决定给出一个我的回答,即便我猜孩子可能不真正理解我在说什么,但我还是决定要给出这个佛教式的回答。
我说:“水就是空行母。
”因为在金刚乘里,元素都是空行母。
那孩子似乎很喜欢这个答案,他想了想后认真地对我说:“那我们就应该去尊重水。
”我对那个孩子的回应非常有感触。
Q:谢谢。
这就是今天所有的问题了。
非常感谢。
A:也感谢你。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醍醐TihhoArt)
据说这部剧的灵感是来自现在的网络世界,人们在虚拟网络世界,扮演不同的角色。
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可能是上小学的学生,也可能是政界风云人物,其实到最后,我还是没有看懂这电影说什么。
开头和结尾的周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梁朝伟扮演的面具人为什么要诱惑男主?
只是为了好玩吗?
而被强奸的女人为什么要在河边裸漏,甚至在偷情的时候故意漏出身体给男主看,我觉得从头到尾,那两对夫妻都是在暗示着性,自作自受,要忏悔和谅解,其实不光是男主一个人的事情。
我觉梁朝伟扮演的夫妻应该从某种意思来说代表人的本性,暴露性。
为什么有些犯罪分子,总是很诧异的做一些暴露行为。
在美国有个故事,一伙抢劫犯,成功抢劫了一个银行,而且并没有漏出任何蛛丝马迹,其中一个抢劫犯带着账款去了一个陌生地方,在哪里愉快的生活,并且有了女朋友,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自己的秘密,把自己曾经抢劫的事情告诉她的女朋友,并告诉她的女朋友不要告诉任何人,可是他的女朋友得到这个秘密后,她不得不找个人诉说,于是她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她的闺蜜,没想到,她的闺蜜又告诉了自己的男朋友,最后这个抢劫犯就这样被抓了起来。
这就是人类的暴露性,和分享性。
男主角应该就是代表人的偷窥性。
男主角几次潜进别人的地方,翻找东西。
在男主角杀了人的时候,撞见了一个带着马脸的男人,这个马脸的人应该就是代表人的围观心理。
就是默默的站在旁边看你,不打扰,不举报,也不帮助。
最后,我还是想说,这部剧我有些看不懂。
可能我看到的阴谋论太多了,或者我的逻辑思维,我的判断力,探究欲在作祟。
还是开头,梁朝伟扮演的角色为什么要去诱惑男主,又为什么要和自己老婆互换面具。
这不是故意让男主睡他老婆吗?
又或者,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小屁孩,一切别的情节只是男主角的遐想,是男主角看到红面具女郎在诱惑自己的老公,恰好被男主看见,被当做在引诱他。
一切都只是臆断。
我们看东西习惯去想事物背后的意义,也许这部电影本就没什么意义,只是在诚实的讲个故事。
一个寓言故事。
仔细看,很多人会被电影中的各种性暗示或者性行为所吸引,难道这是仁波切的拍摄用意吗?
那不如看霓虹国的片子更专业,或者看欧美的更有激情。
影片中更多的是各种面具下的人影,不知是否有佛教徒,正宗的佛教徒能看懂其中的意义,面具代表了各种脸型,影片中的舞台剧,是描述一个人中阴境界,舞台上的人不断强调着,强调着人死后,各种中阴现象,劝导我们,不要留恋亲友的哭喊,不要急于投胎,不要急于进入下一世的梦境,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仔细观察戴着面具的人,就会发现,在中阴会出现文武百尊的形象,如果你能认出它,并跟着他走,就能在中阴结束下一世的轮回。
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一种融合着艺术 现代手段 以及强大悲心后的展现,混杂着各种暗喻,影片中各种性的暗示和行为,都在告诉我们,淫才是这个世界的动力,才是轮回的始末,才是我们始终无法摆脱轮回的根本。
一个在家人,却有时也会剃着光头,穿上袈裟,偶尔现僧相,讲经说法,穿梭徘徊于不同身份和场所间,出家人的力量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很尴尬渺小,在家人也只能护持佛法,而非领导。
这对于我们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混沌中开的世界,五浊恶世中,龌龊才是它的属性,而不是所谓的清净。
淤泥中的世界,如何开出莲花?
不是莲花本该生在这个世界,而是莲花愿意选择生长在这个淤泥里。
希望能有人看懂,看不懂的人永远也不会懂。
就像这个故事在浮面上想告诉我们的,惩罚并不来自外界,因为惩罚如果不来自于自心,外界的手段永远都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一个人的自心都不能够有一种起码的自律和警戒,对自己有约束,那惩罚从何说起?
一张黑纸如何能够变白?
或许可以,但需要时间。
从不同的角度而言,都没有对错,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这个黑暗的世界,或许才能有些许光明。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才是基本的因果关系。
一切的苦乐都来自于自己,而非外境。
没有人能够将你一手扔进天堂,也没有谁能够将你推进地狱,无非是自己。
自己才是自己最根本的救护。
这就是佛教告诉我们的道理,不是基督教的上帝,也不是伊斯兰教的默罕默德,也不是所谓的印度教的无数个神灵,更谈不上东正 拜火 犹太教……一切唯心造,这才是最大的实话。
人类可以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当你承认或者相信的时候,也给了自己否认和背叛的权利,这是相对的。
因为除非有人能证明所谓上帝的存在,否则那是经不起时间和科技发展的考验。
我们需要的是自律约束,克己复礼,同时需要文化的填充,信仰的栏杆作为安全栏,我们需要的太多,但最需要的是自知之明。
能有自知之明已实属不易,因为我们了解的太多,却实在不了解自己,我们拥有太多,却实在并不拥有太多自控的能力。
这就是所谓的人的缺陷。
一个缺陷的人,注定不配拥有太多,呵呵,这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悲悯。
小儿舔刀头蜜,有割舌之险。
作为人类,如果没有太高的自控自知的能力,没有道德约束和规范,再多的科技和物质,淹没的只有是自己。
病入膏肓也是契机,不论好坏,都是机遇。
人生具慧最为贵,如果没有智慧,人也只是站立行走的动物而已,并没有太多高级的属性,相反,自毁的能力更强于畜类。
当人类忘却了根本,忘却了古老的智慧和文明时,物质和一切标签,都将是自我毁灭的砝码。
从根本上讲,人是愚蠢的。
但也是可以教化的。
真诚的随喜赞叹仁波切,大智慧中蕴含着无尽的悲悯。
匿名是一种力量,就是这种力量在让我们轮回。
在匿名状态下,我们没有了身份,没有了底线,有了为所欲为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它的原动力在哪里呢?
其实就是生生世世的业力和习性。
这就是轮回的真相,我们被习性深深禁锢,无法逃脱。
男主喜欢上了女子,其实只是喜欢上一副面具,当别人戴着同样的面具,就完全无法分辨了。
我们所谓的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
因为无知的感情做出傻事,强暴、杀害,同时使自己的人生也陷入绝望。
其实折射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状态。
自认为那是爱,其实不过是被带有原始欲望的业力牵制罢了。
女人因为无意中换了一副面具,就招来被强暴、丈夫被杀的厄运,看似是阴差阳错,运气不好,其实还是因为业力,她为什么恰好戴了那副面具呢,所以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在这种五浊恶世,到底是要被业力拖着浑浑噩噩的轮回,还是要寻求自主,便是这个电影的大命题吧。
这部2016嘿玛嘿玛众星云集,开始看导演和演员名字以为是西藏当地的人文风景电影,在演员带上面具吹响笛子在野外的那种神秘感为电影增色不少。
当那些带着形形色色的面具 拿着武器逼近白色面具男时,白色面具男和他们进行手语交流,他应该是证明自己没有威胁。
到这里有很多人应该都没看懂这到底是讲一个什么故事。
配乐加上旁白串联了一开始的剧情,所有人都带着面具这是习俗还是隐喻也有可能是有什么其他原因。
整体的服装都非常好白色面具男子后面有着长长的布条更能与他人区分开来。
到了快三十分钟的时候还是没有看懂,有些让人昏昏欲睡。
在他们偷看部落里的女人洗澡的时候,电影里也加入了一些性暗示,鼓声突然响起部落开始做法,有一个类似与人形的东西躺在中间,不知道这是这是在干什么。
到了黑夜有部落仍在继续作法人从袋子里洒出来一堆骰子这更让我相信这里有些暗示。
白色面具男子在做法的过程中看到了有人中途离去他随即也跟了上去,没想到性暗示在这里就展现了出来,有两个人正在树林里做一些苟且之事。
在白面男小便时部落里有位女族人在远处看他,两人四目相对白面男的雄性欲望也被勾起,接下来的剧情主角因强奸她人被大家抓捕,他不知道那个女的根本就不是对他有意思的那个?
男主只能更换面具继续做人。
快到结尾结尾时才道部落里的每一个人知都对应着,酒吧里的人,或者说他们就是。
他们拿着面具做伪装更换面具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人,和当今有些网友一样匿名的话可以干很多事,在现实生活中这几户是不存在的。
电影的音乐很有感觉片尾也很好听,听着也很舒服,服装设计编剧的一些绘画感觉应该都是下了功夫的,全篇极少的语言沟通让人更不知道导演想要干什么。
本篇的剧情难懂观众看了都不知到想表达什么,豆瓣7.5的分数让人感觉值得一看,电影观看起来感觉还是有门槛的。
置身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我们戴着各种面具穿梭其中,努力表现面具应有的特质、行为、修养。
有的时间一长,潜移默化为自己的习惯,甚至面具揭都揭不下来。
而有些还是为表演行为,但还是会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一旦有机会,在陌生的环境,不需要面具,没有观看观众。
有多少人是本性出演?
是放纵自己的欲念,把贪嗔痴发挥的尽致淋漓,随欲所为,还是本着初心的模样,自律自省。
其实都在一念之间。
人的一生都在善恶两念间修行,行必果,自己积的善业行的恶业像天平的两端,那些起心动念、手起刀落自己怎会做不到心中有数,善业可能容易淡忘,但做的恶业会刻骨铭心,一直追随着你,折磨着你,直到有一天,你敢直面自己的过去,揭开尘封的秘密,也将自己释放。
这一刻,可能无比轻松自在。
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九九归一,初心都是教人向善,保留自身最大限度的善良。
ps. 梁朝伟自带一双辨识度很高的迷人眼,即使带面具只一下即可辨认。
他那一笑,就像宗教,深不可测。
面具很好看,音乐吟唱很好听。
24年后 火猴年当你选择戴上一个面具后,你后面的人生好似和它真切的呼应了(看带着惊恐面具的女生有感)24年后,欢愉取代了严肃?
想直接用一句没看懂来带过。。。
对导演的采访:希望观众多支持这些晦涩的、非主流的电影,并没有精彩的电影,没有大咖加持有时候你应该看一些你看不懂的电影你为什么总看一些你看得懂的电影呢悲伤、快乐、救赎,试着审视自己和他人,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当你试着去说一个和人类生命经验相关的故事,你就无法逃离这些元素当我们觉得所有一切的希望都丧失的时候,如何重新获得灵感?
有时候当所有的希望都破灭时当你跌倒谷底的时候也许这就是你再次爬升起来的最好时机
一些喜欢台词。
“匿名是一种力量。
隐匿身份能使人上瘾,也会令你胆大妄为。
你的面具是你暂时的身份,同时它也能保护你。
没人知道你是谁,这就是你的力量。
你得忏悔,这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在对自己的感知幻象忏悔啊哦 尊贵的人啊 不要畏惧死亡 因为你已死亡你已从此生的梦醒来,将掉入来世的另一场梦中,希望那会是灿烂的梦现在你是赤裸的,此刻不该浪费,赤裸是很珍贵的”面具好好玩 总要看几部看不懂的电影
Hema, Hema.......很久很久以前这部电影迄今为止我忍不住抓住在台湾的机会,看了两遍。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将我带到这样深的层次去看待我当下的人生。
从主人公一出场,部落首领就一直在强调,“匿名是一种力量”。
当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人认出我们,回到最初的干干净净。
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会想做些什么呢?
匿名是一种力量,就像网络评论,像我们每一个独处的时刻。
我们也许会为所欲为,以为这一切都不用承担,都可以逃脱。
主人公逃了,但是二十四年之后,内疚却成为一种折磨,相比这种痛苦,暴露自己的面容,其实又算的了什么?
我一直不住的想,当主人公在完全干干净净的时刻,为了逃离尘世的所有纠缠,他想去体验干干净净的人生。
可是在这片完全的空白世界里,他还是忍不住再一次陷入纠缠。
有人和他一样忍不住单调,忍不了寂寞。
于是欲望就这样荒谬地发生,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面容,不在乎对方真的是谁,仅仅是几个动作,几个声音,被引发的伤害就这样不可收拾了。
看到影片的中间,我曾以为那是爱情。
然而当一切揭开真实的面孔,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失望。
也许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
这篇电影,只能说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了,感觉那就是活生生的自己。
我的现在,我的此刻。
然而有一个人,真的展示给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
导演在片中,展示了一个生与死的交界。
也许生死听起来像一场戏剧,一个演出,但却真实的发生着,发生在任何一个出乎意料的时刻,发生在甚至我们满怀希望,带着微笑和期待去迎接新的改变的时刻。
就如片中的梁朝伟所扮演的角色。
到死亡的那一天,正是他满怀希望,换了一副微笑面容的时刻,如此讽刺,又如此地出人意料。
而对于有佛教背景的人们,这部影片就更是演示了我们的当下,它即是生与死的交界,即是中阴。
所有的一切都如同面具。
那些名声,身份,相貌,行为,欲望,愤怒,这所有可以更换的一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们?
宗萨仁波切.我的偶像。
整部片语言很少,靠的都是眼神传递和肢体动作表达情感。
这样的片子需要含金量很好才能出作品。
恕我愚昧,对佛教了解的太少,只看懂了皮毛。
1.一失足成千古恨--男主经不起诱惑,误奸了梁朝伟在剧中的女人,更是误杀梁,导致自己内心受折磨24年。
2.在森林里的舞台剧还是音乐剧?
额...随便啦.内容绝对真实靠谱,都是佛陀宣讲后,弟子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佛经里的内容,真实性是某仙侠剧渡劫飞升所不能比的。
剧里所有的舞蹈动作都不是随便乱跳的,都有一定的密意,密意懂么?
不懂去恶补一下藏传佛教里的名词理解。
整场剧里,提到了无常、死亡、中阴身,包括人死时眼耳鼻舌身意的退化,以及出现的种种虚假之相--最执着的亲人呼喊你的名字等,经书里讲了,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能提起正知正念,内心有一丝不舍亲人的念头,那就完了,下辈子还在六道轮回里头不得解脱。
所以啊.这部剧我还得多看多体会,温故而知新
神秘的村庄部落与和鬼魅的夜店灯火有着奇妙的吻合,日日夜夜暗涌的音符,隐隐约约晃动的舞步,又似在完成某种诡怪而又神圣的仪式。仿佛踏入未知的诡异地带,却生不出欢喜,这一切都太令人费解了。
很有意思的设定,但总觉得结尾应该有更好的处理,而不是简单的“24年后”
梁朝伟摘下面具那一刻太帅,周迅有一瞬间像极了小唯
似乎在提醒观众:不要以为面具(身份)可以识别,面具是脆弱无常的。不要以为可以依靠面具后的意识,意识是脆弱无常的。不要以为可以抓住肉身,肉身是脆弱无常的。
你看到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而且面具下的我
终于懂了周迅的至尊镜头感。题外话,禅宗顶好,但比起喇嘛寺,禅院真容易失望,现在净是道教那种无限流神职祭台的巫术味和功德经济学。将佛教儒家化后的禅宗,是不再超然顿悟的生活哲学。刚知道禅院还特殊在于自给自足的劳作,因为印度式自居贵族的乞食制度,被华夏耕作道德和统治皇权排斥。
一脸懵逼
一个无聊,且不知所云的电影。
非常宗教,叙事结构安排还不错,影片就主题所采用的展现方式还可以,匿名是一种力量,面具各藏含义,穿插的各种宗教戏剧舞蹈时间略长,不必全看,周迅与梁朝伟的闪现还是略带吸引力的
毫无节制的吟唱和舞蹈,故弄玄虚的台词,都让人觉得讨厌。。。
情节表现的很隐晦。不细心悟不到重点!
要聊死亡也好、宗教也好、匿名也好、拉康也好。至少剧情本身要成立吧,故事本身要拍和剪好吧,规则设定要漏洞少吧,摄影和后期要过关吧。整个像是穷学生剧组想拍cult,青春期少年想装深沉,文艺逼想搞学术。性欲这么低级的东西还需要拿出来秀智商吗?属于不看演职表就知道导演性别的垃圾。净整一些没用的花架子,一点不真诚,看得很烦,暴躁-_-#。低成本,灵性,小制作,看滨口龙介怎么拍。丛林之王大舞台像是廉价景区的互动表演或者农村跳大神版的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者都软趴趴的,俯卧撑都能当节目了,救命啊,这就是低配装逼版的亚庇火人节吗?
故事和意思其实蛮好理解,就是一堆人带着面具我看着就呼吸困难特难受。开始我以为在看《大开眼界》,然后我们当中有一个人被杀瞬间跳到了狼人杀,24年后一言不合开始普通disco尬舞了也是吓了我一跳。梁朝伟和周迅还不如不露脸。反正片子不和我口味,我还是喜欢人间的东西,仙界就算了吧。
片尾曲。
坠入下一世灿烂的梦
?太少遇到我看不下去的电影了,这片子真是极品
欣赏不来对不起。非常不喜欢的故事。
隐喻很多,完全看不懂。
催眠神器,睡醒来打分
什么暖蛋玩意,天天他妈拿着宗教当宝了,一群原始未开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