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 TarLydia Tar迪莉娅塔尔,美国指挥大师,被普遍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指挥家。
毕业于柯蒂斯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维也纳大学音乐学博士,曾师从传奇指挥大师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现代音乐与世界音乐中均有较深造诣。
曾与芝加哥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合作,曾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柏林爱乐音乐总监,茱莉亚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Mahler: Symphony No. 59.2Leonard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 1988Tar对于其老师伯恩斯坦的马勒一直较为推崇,她自己也一直在录制马勒全集,仅差马五。
对于马五第四乐章小柔板,Tar与其老师有不同的看法。
她认为伯恩斯坦的演绎悲剧性太强,速度太慢,只反应了马勒晚年的心境,并没有反应马勒在创作时的心境,Tar认为第四乐章应该反映的是马勒与爱玛在一起时热烈的爱情。
MAHLER symphony no. 3 /&10暂无评分祖宾·梅塔 Zubin Mehta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1994Tar提到了与以色列爱乐合作的马三如有神助,她的诀窍是“自由运弓”,放弃一定的视觉效果,给乐手一定的空间。
Aerial暂无评分Anna Thorvaldsdottir / 2014Tar批评冰岛女作曲家Anna Thorvaldsdottir,认为她的作曲没有明确的旨意和动机,是“卖弄性感的昙花一现”。
The Glenn Gould Edition - Bach: The9.7Johann Sebastian Bach Glenn Gould / 11 January, 1994Tar在茱莉亚的公开课,表达了对巴赫的推崇,中间甚至模仿了古尔德演奏BWV846,“巴赫的音乐有一种谦恭,他从来不假装自己无所不能,因为巴赫明白观众心里永远藏着问题,而不是答案...”。
Mozart: Symphonie No. 41 "Jupiter";9.4Karl Böhm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1984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5 & 79.7Carlos Kleib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 1995Tar与老一辈大师Andris Davis的对话,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第三乐章的主题与莫扎特第四十交响乐最后一个乐章的开头主题,有相同的音程序列,Andris认为是一种致敬,Tar认为是一种巧合。
Mahler / Ye: The Song Of The Earth4.7余隆 Long Yu Michelle DeYoung Brian Jagde 张立萍 沈洋 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 上海交响乐团 / 2021Tar认为DG为余隆出版黑胶实体唱片,是为了迎合庞大的中国市场。
Elgar Cello Concerto & Sea Pictures9.6Jacqueline du Pre Dame Janet Baker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Sir John Barbirolli / 1997俄罗斯年轻大提琴家Olga是Tar最看好的后辈之一,Olga最喜欢杜普雷的Elgar,Tar也看到Olga的潜力,并且计划在马勒演出之后,推出Olga演奏Elgar的Cello Concerto。
Karajan Forever - The Greatest Clas9.7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 / 2003
Abbado: The Berlin Album9.1Ludwig van Beethoven Johannes Brahms Gustav Mahler Claudio Abbad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2002Tar:"(柏林爱乐)学院以卡拉扬的名字命名,到处都是阿巴多的爱慕神殿"。
Furtwangler - Recordings 1942-1944 9.7Wilhelm Furtwangl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2001Andris Davis:"Furtwangler从来没有加入过Nazi,没有敬礼,或者指挥《Horst-Wessel-Lied》,更不愿意签上Heil Hitler,但是他不得不denazified,那时候他已经半退休了"。
主角设定为女同性恋,塔尔像男性的女性(不论是对男性气质的模仿还是生理气质相似),无从考究的是,究竟是为了避免撬动男性事实,还是探索性别权力的多面性(当然也不乏污名化LGBTQAI+群体)。
作为小众性向群体,集合了男性身份会遇到的社会事件,因此避免了传统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与议题,身份争议在女性边缘群体和男性权利纷争之间发生双重矛盾,因此电影的母题指向和分类变得模糊不清。
但正是这种模糊的边界,它有了更多种可能。
它既可以属于另类的女权电影,属于更为小概率的身份探索,也可以作为填补性别权利研究的新组合。
塔尔的天赋与人生结局,像是在讲述天才陨落的不同方式。
她对音乐的理解是尖锐且有力量的,指挥家的角色设定也让她的控制权拉到顶峰,疯魔同样也是因为沉浸与合一。
最女性的部分是有关于身体暧昧的镜头语言,遗憾的是,情感部分缺乏反差。
#Cine Lumiere#Special Screenings 影片的完成度还可以,但故事太弱,还有这种片长塑造的内核令人心疼。
影片以塔尔为主视角叙事,角色上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以女主表男性,二是对她人的剥削。
第二点上看是以Olga,Francesca和Krista加梦境,邮件和直播补全了一个完整的剥削故事,但是对这部分的批判是完全缺失的,影片就随着女主的自我走向了一个奇怪的方向。
而第一点的判性放在整部作品中的占比则是少的令人费解,只有蜻蜓点水侧面讽刺了一下社会问题。
女主整部影片的表演其实是不算出彩的,同类型的角色太多了,应该是属于驾轻就熟。
视觉上,正反打非常不喜欢,不论是景别的切换还是正反打的时机都太差了。
片中还出现大量的跳轴,不适感很强。
本以为几场横移会有惊喜,也并没有。
在朱莉亚的长镜头不错,也是我视觉上唯二比较喜欢的部分,不过变焦切的时机也同样很差。
剩下另一部分还不错的是结尾处困境构图,镜子的无限延伸和门框的重叠展现的困境,不过结合剧情的结尾更是像一个老白男在自我感动。
When the film first came out, I anticipated having issues with it, so I initially refrained from watching. However, now that I've finally seen it, I found myself loving almost every aspect and thoroughly enjoying the experience. That said, upon reflection, I feel there is a crucial missing piece: the portrayal of the female lead. While women can certainly be power-hungry and capable of abuse, I struggle to envision a female villain engaging in power abuse in the same manner as depicted, mirroring male counterparts. The film falters for me because the director seems to have constructed the character from his own perspective and imagination of how women in power might behave, rather than a more nuanced or authentic portrayal. This causes the narrative to crumble for me. Nevertheless, the filmmaking and performances are truly masterful.
(含剧透)我不确定塔尔是否指挥了自己的毁灭,对于很多事塔尔有重要责任,但对事态发展又是无能为力的,比如对于她上课内容的曲解,确实对于音乐(在演出者手中)超越作曲家身份的各种可能和探索,塔尔是正确的,但是对跟学生以及普世盛行的(作曲家)身份标签和由此产生的情感排斥又不够尊重,导致对于学生和不能认识到这点的普通大众,塔尔是可恶的。
到后面网络上出现对上课内容断章取义对她不利的视频,塔尔都不屑于去回应。
在她的想象里,她的正义是对音乐的,何罪之有!
而现实对她的审视严酷的多。
塔尔艺术上很成功,但是对工作与生活控制的无力导致全面崩盘的情况,比如她不能满足助手的预期导致助手离去,预示着工作节奏的失控;跟自杀学生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影片中表现得很少,却可能是她幻听的根源,而她又没有吸取教训,继续想跟音乐新人抱有发生关系的幻想,最终导致家人对她的离弃。
她的对控制的执念和疯狂导致了最后在公众面前出丑,彻底葬送了在主流古典场合的工作机会,被取消了。
塔尔的毁灭是否性别使然我不清楚,男性在她的位置上是否会冲动,这是一个问题;冲动后是否能被公众接受又是一个问题,也许这个世界对男性犯错更有容忍度,而女性就不行,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影片提供的一个很好很具体的一个角度。
塔尔有她的罪有应得,然而,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特别是古典乐,我对塔尔恨不起来!
她虽然是个虚构人物,但在音乐方面的观点是那么深刻、正确,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热爱是那么纯粹,超出很多我听过的真实世界乐手和从业人员。
作为一个音乐家she simply rocks,because music matters to her,which cannot be said about many classical musicians working today!
她的执着对于音乐爱好者像是一个现实中很少能满足的梦。
她在电影中的失败是一个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也是音乐的。
有意思的是影片里有不少对现实中古典音乐家的评价,MTT一定会感觉被冒犯到了。
😆
看完凯特·布兰切特《塔尔》后的一些感想(全是剧透,建议看完再来看)。
对音乐一窍不通的本人从电影剧情和台词出发,本文是和阿笛聊天后的整理及完善。
聊一聊本片前后伏笔、取消文化、以及当然啦,魔王再次下海的一点感想——她太迷人了。
好一个斯文败类,迷人要死的渣女和阿笛的聊天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搜索“酒水店”进行收听。
【跳转】让我们直接从开头的采访说起。
这个采访可以说是用塔尔自己的回答预言了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向。
采访围绕着塔尔即将指挥的马勒第五首交响曲展开。
一刷的时候确实会有些云里雾里。
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很多不认识的人,不认识曲子,还有各种对音乐的理解。
对于我一个音痴来说,一刷这里我纯粹是在欣赏塔尔的自信、风度翩翩,仿佛仰望着散发幽光的月亮,魔王把塔尔演得太迷人了。
采访中,塔尔说马五是很神秘的(仿佛在说电影),而且它是献给作曲者新婚的老婆的。
她说如果你要理解马五,你要先理解这段复杂的婚姻,也就是原作者和她老婆的关系。
这里对应影片后面,塔尔在理解这个章节的谱子时,也写下了她心中的那个名字——是献给她女儿的。
For Petra在故事靠近结尾的地方她老婆也说了,她唯一不存在利益的关系就是她和她女儿,但是她根本没有意识到。
塔尔没能理解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她最后没有能指挥马五。
她自己预言了自己。
开头的采访中塔尔还指出伯恩斯坦在肯尼迪葬礼上演奏马五,比较像马勒事业后期的悲伤哀婉,但她觉得的马五的本质是献给“年轻的爱”,主持人还再次询问:“你觉得是什么呢?
”她说是love。
是爱。
观众还发出一阵阵awwww。
这里我二刷的第一反应是:蛮讽刺的。
她很清楚,如果重复一遍 young love 会显得有点狭隘,难道只有年轻的爱值得被谱写吗?
大家肯定是不希望听到这样的答案,所以塔尔说“love”。
这个镜头真的是在散发魅力,但是这一段让我感觉她是个很会说漂亮话的人,让我起了一点警惕心,觉得她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可能大家和我一样,在看到影片中段,都会怀疑塔尔到底有没有出轨,有没有睡新来的俄罗斯大提琴手(以下简称毛妹)。
其实电影从开篇就给了我们很多线索,让我们参与进了这场对塔尔的审判。
线索1采访中塔尔有说道“现在提到varied(多样性)仿佛是一个脏字了”,她觉得仿佛一个人具有多样性,会显得你不专一、不专业,别人就会对你皱起眉头。
这个地方,她对这个词其实是持褒义态度,在质疑那些觉得多样性不好的人。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后面她上课时,试图让男学生接受巴赫)但是我在想,这里她是否也是在在出轨这件事情上,为自己的“多样性”开脱呢?
线索2柏林租赁公寓中的,塔尔将各种唱片铺在地上。
俯视镜头中出现了她自己的脚,以及另一只较为年轻的脚。
不能确定这是自杀女孩Krista的脚还是毛妹的脚,但她在对毛妹的选拔上,可以说是轻松左右了两场面试——她真的很擅长运用这种权力关系。
线索3开场的采访结束后,塔尔与粉丝聊天,态度暧昧。
塔尔夸赞了对方的手提包,这个包在塔尔回家路上再次出现(车里)。
给妻子找药时,妻子发现并询问,她回答“是Eliot送的礼物”(Eliot就是马强演的那个男指挥家)。
太不对劲了吧
包在中间
莎朗回头看了包一眼注意上图sharon扭头看沙发上的红包,这里再往前倒一点,是可以看到红包的款式和女粉丝的包一摸一样。
线索4梦境中(或回忆)和红发女生亲热。
画面时红发女生从后面按住塔尔脑袋,亲吻(或咬)她的脖子。
这个红发可以对应到演员表里饰演Krista的演员就是红发。
再加上影片中段,塔尔对毛妹的态度。
助理听闻Krista自杀时,说到“我们三个曾经是最亲密的”。
这些线索都是导演的留白,意在让观众自行决定,塔尔她到底是否有出轨、多次出轨、活是侵犯了其他乐手。
所以,在我看来,塔尔草粉实锤。
其实塔尔和马强约饭那场戏,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甚至他们俩很有可能是互相包庇。
比如塔尔说包是马强送的。
塔尔注意到马强的粉丝,提出可以给他提供机会。
塔尔更换乐手,马强说“这个职位不给那个女孩吗”。
这都在潜台词中表明塔尔是一个惯犯。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结尾,塔尔为什么那么气愤的揍了马强,因为马强跟她一样,但却能继续做指挥)另外塔尔还和自己的恩师约过两次饭。
意气风发时,和被指控侵犯他人后。
两场戏对比明显。
十分值得细品。
第一次吃饭,塔尔提到老婆莎朗的姐姐。
说到其”仍然控制着德意志留声机公司”。
简称DG,这个公司挺厉害的,德意志银行联手德律风根救过它。
又经历过西门子和飞利浦两个股东。
然后和飞利浦合并成了宝丽金。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典唱片品牌,DG可以说完全见证了百年来所有乐坛的重要人物,是一致公认的古典演奏巨匠的温床。
”这里其实背书了她老婆本身就来自于一个很强大的家族,塔尔也确实如沙朗在终局时候所说,是属于高攀莎朗。
是莎朗教会了她如何从客座指挥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上。
莎朗和塔尔吵架那里说“你应该告诉我,这威胁到了我的家庭”,其实一刷时,我以为这个家庭指的是莎朗和女儿,但二刷知道莎朗的家族背景后,我觉得这个家庭更多的指的是莎朗背后的整个家族。
这也是为什么莎朗最后分手如此干净利落,赶出家里,直接不让见女儿,当然还有她吵架说的那番话,其实证明她可能从头至尾都知道塔尔出轨(沙发),只是没有戳破罢了。
但你要让她在塔尔和她身后庞大的家族中二选一,她必然会选择家族。
而也正是到此刻,我觉得两个人从头至尾的利益关系才真正变得好嗑了起来。
莎朗从一开始迫不及待的帮塔尔传达对音乐的理解(拉琴)到最后塔尔打人时像看陌生人一样冷漠的眼神。
啊,一种利益与爱情的相互扭曲,相当的好嗑!
貌合神离、爱情与利益的扭曲在和恩师的谈话中,她说沙朗姐姐很呱噪,她不得不躲到她的小公寓创作,真是创作哈,一边创造一边做……此时老师回应说”叔本华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取决于其对噪音的敏感程度。
”(叔本华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对噪音不敏感的人,对智力活也不敏感。
知识分子对噪音很敏感,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抱怨过噪音的事情。
)塔尔女权觉醒,马上反驳“他不是把一个女人推下了楼梯?
”二刷我看到这里真的觉得有点好笑,怀疑这是真实的吗。
就去查了一下,还真是真的,叔本华因为嫌这个女的在他家门口太吵,争执中把她推下了楼梯。
影片中塔尔的这个老师就说:不确定这个私人失误是否与他的工作有关。
塔尔听完仿佛理解了老师的意思,还笑了。
笑得自信又阳光塔尔的反问其实也让她成了一个双标的人,别说她了,我觉得我们很多人在现实中也一样。
她在给学生授课时,试图让看起来是gay的学生接受巴赫,学生反驳“在这个阶段我对顺性别男白人艺术家的作曲不感兴趣”后,她还不依不饶强迫人尝试。
这个学生算是很典型的千禧年一代的写照,“取消文化”在当下盛行。
不知道塔尔最后的微笑是意识到自己的话和上课时的话冲突,还是意识到自己的作风其实也有问题。
总之这个笑的留白,让人细思极恐。
当然啦,这里确实也是在讨论 cancel culture ,是否能把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私人失误”分开来看。
不展开了。
没完了就。
塔尔在出事之后还和这个教授有一段谈话,话题也和名人被取消有关。
她问老师有没有和学生发生这种“误会”(她把这个事件说成是一场误会,厉害)。
她的老师首先把自己摘了出去(看来也不干净),然后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福特万格勒。
他说这位指挥家拒绝了纳粹很多要求,但还是在”去纳粹化”中被取消了,最后只能在坟头指挥。
她还反问她老师“您莫不是在将性行为不端与被指控纳粹划等号把?
”这个时候她还在为自己开脱,试图说明纳粹是活该被取消的,但性行为不端只是一个“私人失误”。
都到了这个时间点,她还觉得自己是不会被取消的。
憔悴又不敢把气撒在老师身上当然,如老师的台词一样“这年头被指控仿佛就已经被定罪了”,电影没有明说塔尔最后是否真的侵犯了很多人,但塔尔确实是从神坛跌落了。
她灰溜溜的回到美国家里,试图和MCN机构联手复出(应该是失败了),最后沦落到去东亚国家给学生的二次元集会做乐团指导。
在家里看录像带那一段,似乎是想说明:塔尔连她原本和女儿那个纽带也断裂了,可能她唯一没有利益关系的,现在唯一的爱,就只剩下音乐了。
并且我们从塔尔哥哥口中得知,Lydia Tar 原名 Linda,而且似乎她和家里的关系并不太好。
哥哥托尼说她忘记了自己的出身和自己要去向何方。
这里其实就是在很明显的暗示塔尔已经弄丢了初心。
可能她原来是想好好搞音乐的,最后搞成了乐团政治,被权力迷昏了头,将他人玩弄在股掌之间。
结尾的旁白应该就是tar职业生涯的结束语吧,她自认为是胜利的。
其实在家看的录像带里,指挥也提到了“胜利”一词。
“第五舰队的兄弟姐妹们,是时候了。
我的道别不会太冗长,绝无半句赘述之言,一旦踏上这艘船,将无回头路可走,你们下一次触地,会在“新世界”的疆土之上,如果你们中有人丧失了勇气,现在就离开,无人批判。
”在开头采访中塔尔提到指挥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但结尾这里,她指挥时带上了耳机,甚至还有视频,“时间”已经不是她能掌控的东西。
但我觉得这个旁白,仍然暗示了她自以为的胜利,她似乎在等待时间抹去一切,她似乎还期盼着卷土重来。
(这个“新世界”可能就是指一个能够接受个人成就与“私人失误”分开看的世界)至于毛妹是否和塔尔睡过,我猜肯定有。
注意魔王头左上方的格子
格子里放着一样的东西 帽子也在可以看出塔尔其书展坐的飞机位置,身后上方一个储物柜放置的东西,她带的帽子,都和开场直播画面里的一样。
因为塔尔和空姐说要等一个人,最后她带去书展的也确实是毛妹,那么可以确定直播的人就是毛妹。
包括毛妹在书展靠墙地方玩手机,此处和直播人的视角相同。
还有,毛妹是全剧玩手机最多的配角。
视角与魔王看她相同
一直在玩手机在影片开头的直播聊天记录中可以得知,灰色观众方问“她几点起的”,其实是默认毛妹早上和塔尔一起醒来的。
但毛妹回复她今天没有,是s。
s指的就是塔尔的老婆莎朗。
毛妹还说塔尔“良心不安”。
对方说“你说她还有良心”,毛妹回答“可能吧”。
对方“你还爱着她”。
这里其实说明了毛妹一开始也是塔尔的崇拜者,甚至已经和塔尔睡过(不然为什么对方默认他们一起醒来?
)。
但是在塔尔东窗事发后,她在酒店拒绝了塔尔的暗示,开始和她撇清关系。
对了,毛妹还在塔尔的酒店房间直播过。
影片中关于Krista阴魂不散的暗线,我猜测有可能和助手弗朗切西卡有关。
这条线由“能填满一个方形的曲线”体现。
书是她经手给塔尔的。
塔尔去她住处时,地上有张废纸上出现了一样的曲线(其实垃圾桶也很像那个曲线)。
也只有她有机会进到塔尔家里,把节拍器画上曲线、给女儿的橡皮泥捏成曲线形状吧?
书上的曲线
垃圾桶也很像那个曲线。
注意魔王脚边纸,她还踢了一jio
节拍器上的曲线
女儿的橡皮泥被捏成曲线F在听闻Krista自杀后,曾说“当时我们三个是最亲密的”,这可以佐证三人关系非同一般。
有没有可能F在收到Krista邮件,劝说塔尔无果的情况下,自己动了恻隐之心,帮助Krista完成了没有完成的事业,甚至最后的各种检举揭发都是由她完成?
其实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塔尔没有晋升F,F知道的太多,越是身居高位,就越能够反过来制约塔尔。
还有在她家里发现的,用红笔涂改的 Rat on Rat,文件上打了一个 proof (证明/证据)水印。
不知道这个proof有没有深意。
在这个镜头之后就是塔尔的梦魇,二刷来看,所有她本片中睡过的女人都出现了(并且在交头接耳),甚至最后还出现了一个亚洲老头。
PROOF & RAT ON RAT塔尔对付每个人的手段都如出一辙,如果对方听话,她就给一些甜头,如果不听话,塔尔就威胁对方,并且阻碍对方职业发展。
包括她对女儿同学的恐吓,其实也是在暗示她当时也可能是这么恐吓Krista的。
登上权力顶峰的她,其实也如同那些男人一样,将碍她事的女人塑造成一个疯子,这样她们的话就不可信了。
太文艺了吧前面提到的梦魇,塔尔全片也多次梦魇,最美也最神秘的就是上述这场。
一刷的我被画面迷晕。
二刷的我:“难道NTXL命中注定就是要和水沾上关系吗!
”笑死。
当然了,影片中还有一些地方我不是很确定。
比如塔尔的邻居,是否只是她跌落神坛的侧面写照。
跌倒的妇人是否预言塔尔的终局。
东南亚河里的鳄鱼,是不是在说你曾经做过的恶事以后也依然会有人知道?
还是暗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瀑布后看东南亚小情侣戏水只是低落心情写照吗?
神秘水上梦魇是否意味着塔尔将在东南亚燃烧殆尽?
总之导演的留白让人遐想无限。
凯特布兰切特也将角色演得好满。
用阿笛在播客中的话结尾吧:“导演和剧本像是一个空房间,而魔王就像是一束光,将这个房间照得满满当当。
”
与往年一样,2022 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依然为奥斯卡颁奖季贡献了不少实力相当的种子选手,除了《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影帝热门人选科林·法瑞尔之外,另一位有望再度夺得影后桂冠的莫过于《塔尔》的凯特·布兰切特。
这部新片以国际古典音乐界为背景,围绕莉迪亚·塔尔展开,她被广泛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之一,也是德国第一个主要管弦乐团的女性首席指挥。
电影讲述了塔尔从创作和职业生涯的巅峰,跌入到被 #MeToo 指控的阴云笼罩的悲惨遭遇。
音乐指挥家的故事未必是普通观众的口味,影片开场近半小时的访谈里充斥大量古典音乐界人名和术语足让人晕头转向。
这种揭露行业内部黑幕的题材屡见不鲜,而位高权重者的身败名裂更不是奇闻秘事。
无疑,影片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使其难以摆脱精英意识,人物不时抛出几句听不懂的专有名词或借喻表达也险而让人敬而远之。
不过,导演却透过主人公陨落的事件来揭示权力机制在行业内部的普遍性,这并非精英阶层所独有。
这是布兰切特继《卡罗尔》之后再次饰演女同性恋者,然而,这并非是常见的性少数边缘群体的叙事。
相反,导演对这个核心角色采取去性别化的塑造,令人出乎意料。
她利用特权满足自己的私欲,以及在业内横行霸道的恶行其实与男性无异。
剧本实则在暗示:任何人,不论其性向如何,一旦攀上权力的巅峰,很自然会迷失自我。
而身为掌权者的性少数人士,更是鲜于为自己的群体争取利益,或主动对抗男权意识的剥削;反而,这位主人公默默维护男性霸权主导的一整套机制,以便从中获利。
当这个故事置于后 #MeToo 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性别转向的剧本设计更显其深意。
那个奢靡享乐、滥用权力的“哈维·韦恩斯坦”很可能是女人,甚至是同性恋者。
由此,剧本颠覆了同类题材对男性掌权者腐败堕落的刻板印象,尖锐地挑明了人性的共通点:在巨大的权力与欲望面前,难以抵抗人性的崩坏。
最后,导演更是构思巧妙地对当下社交媒体主导的“取消文化”进行了一番反思与嘲讽。
在音乐课上,女主角与黑人男学生关于音乐家的艺术才能与个人品行之间的辩论,清晰揭示了“取消文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扭曲。
此外,还进一步暗示了任何人都难从这股“潮流”中独善其身,女主角之后被助手曝光其秘密邮件而遭到行业唾弃的下场,显然就是“取消文化”巨大杀伤力的一种证明。
人性也好,文化潮流也罢,全片从头到尾最吸睛的还要数“大魔王”布兰切特的出色演技,尽管这种展示人性阴暗面的角色对她而言早已毫无难度,但是凭她对各种语言、乐器、古典音乐、指挥技艺的投入程度,绝对值得再拿下一座奥斯卡奖座。
《Tár》Tar——n.焦油; vt.玷污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换句话说,塔尔的人生是一套激昂的谱,玷满了污渍。
女主一语双关的名字早已暗示了她的登高跌落,还是以自毁的方式,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套谱的高潮结束得如此戛然而止。
西方古典音乐,名字本身已足够优雅,说出口更是自带庄重,是什么造就了人们这样的认知或者错觉?
影片不在乎这一点,却给出了“Cancel文化”最贴切的注解。
由白男发起的游戏,女性想要分得一席之地,在过去看来是不可思议,但如今世界大步迈向左翼,政治正确开始积攒人气,让越来越多人吃到性别(…)红利。
但是Tár对这些标签无不嗤之以鼻,她想把这些归功于前人的战役,她只是作为后人稍微地付出努力,既得利益自然春风得意,身处巅峰肯定言辞硬气。
饱暖思淫欲,以权谋欲称心如意,所谓人人敬畏的大师,是个喜欢马勒的无耻蕾丝。
要说她是个指挥家,倒更像是个PUA艺术家。
不仅PUA别人,也PUA自己。
大学授课只她德高望重,顶流乐团为她大权掌控,新人选拔有她暗中操纵。
以割裂的视角看巴赫,艺术即艺术,与标签无关;以男性的形象看自己,女人“很男人”,别管生殖器官。
Tár本身品行不端,为巴赫开脱或许是避免自己难堪?
群众喜欢造神也喜欢毁神,台面台底判若两人,炒我鱿鱼置若罔闻,属于我的精彩绝伦,大不了就玉石俱焚。
艺术无好坏之分,地位有云泥之别,曾经柏林伦敦阳春白雪,眼看高楼鹊起,如今无名之地下里巴人,骤然跌落神坛,Tár一直是那个主角。
古典乐之外,优雅都成了做作。
(有个小彩蛋,当影片还剩下五分钟结束时,电影里的台词刚好就是“还有五分钟了”)
cate blanchett!! i really wish you were a uhaul lesbian!! 但我太容易被美色误导,而很晚才察觉到Tár这个角色的性别掉转……前面剧情长而平,显出她的游刃有余和被追捧的才华,夹杂着不认识的人名,不认识的作品名,不知道没有背景如何评价的观点,人物关系完全没有提前介绍。
但这不就是我们遇到这样的人时真实的感受吗,在对她毫不了解的情况下,因为头衔和无法理解的话语,而产生兴趣和畏惧。
一种扑面而来的强势地位。
在tár和年轻大提琴手单独的饭局上,更能够体现这样的主导地位。
好像是new yorker上有一篇对这段戏的评价是”wolflike”,我觉得不完全准确,因为没能捕捉到她作为ntxl所带有的特征。
我自私地认为这里的一些细节是凯特布兰切特自己选择呈现的,向前靠近的身体和上扬的嘴角完美搭配了“are you by any chance a vegetarian?”的台词。
是我个人认为和现在的lydia tar差距最大的时刻。
开始进入电影时确实很困惑,主要因为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但还在努力尝试理解bach到底是什么创作理念。
后来我想开了,这本来就是为了困惑观众的,我们就是拿着手机问朋友“她到底在说什么?
”的人,正是因为对她的不了解,而可以随意揣测她的语义。
唯一不满足的,是手机屏幕和文件显示的字太小,时间太短,有意让人看,但我又看不清写的是啥,可以给个字幕就好了。
最后真的希望凯特布兰切特是ntxl(做梦),或者能够展现中年nt群体的日常生活,会很爱。
更新了一期播客:聊聊「塔尔」:被“取消”的大师,看不见的女性 ——————正经影评的分割线——————这是我在看Tár的时候反复思考的问题。
这部片子会变成什么样,Tár这个人物会有哪些不同的遭遇?
在影片中,Tár作为女性和性少数的双重身份设定,增加了叙事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复杂度,而不只是又一个在cancel culture中跌落神坛的大师的故事。
它让人看到,在权力关系悬殊、阶层固化的圈子里,弱者面临的潜在危险是不分性别的,女性上位者的压制同样值得警惕,它更具有迷惑性,原因何在?
Tár as “he/him” Tár不希望自己被当作女性看待,或者说,区别对待。
在The New Yorker的讲座上,Tár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古典音乐圈区分性别。
在“性别平等”的语境下,这句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不同性别和取向的人都被看见了,给予同等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但回看古典乐的发展历史,之所以只有maestro,是因为这个行业默认了没有女性的位置,想想一度“被消失”的女性——Maria Anna Mozart、Fanny Mendelssohn、Clara Schumann,还有片子里提到的Alma Mahler,更不用提那些压根没有机会留名的女性。
从0到1之间相隔着巨大的无人关心的鸿沟。
提到的那些女性先驱音乐家的名字,对Tár来说,符号性的象征意义大过于榜样意义。
因为联系到后面的一个情节,Tár与新进团的大提琴手Olga共进午餐时,很自然地认为Olga学大提琴是受同为俄罗斯人的Rostropovich启发,压根没想起激励了许多女性的Jacqueline du Pré。
“性别中立”的话术实际上是强者掩饰不公的伪装,他们对因某种身份而获得的便利视而不见,把成就归结为个人的才华和努力,背靠优绩主义来证明“中立”的合理性。
当Tár试图放宽Accordion Conducting Fellowship申请的性别限制,不再局限于女性时,她可能忘了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从Linda改成Lydia,一个更硬朗大气的名字,其实她清楚女性身份给职业发展带来的障碍。
Tár选择了“放弃”女性的身份,从其他男性身上习得和适应了权力上位者的话术和手段,融入了这个圈子。
Tár成为了强者,那么其他女性呢。
比强势群体无视不公更危险的,是一个弱势群体的幸存者掌握了强者书写的规则之后,受益于保守的体系,被它同化,为它辩护,将一切现状合理化,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们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维护这个保守的系统。
与Julliard学生Max的论争引出了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作曲家和作品能不能被分开看待,这位学生对巴赫持保留态度,Tár强势地、“循循善诱”地试图改变他的看法,她坚持认为,不管什么作品,演奏者除了理解创作者的意图,还要有自己理解的结构,演奏者就是为作品服务的。
这本可以发展成有益的反思古典乐传承与革新的讨论,但是双方武断地给对方下了标签,终止了这场谈话。
不知道Tár听到学生骂自己是个“fucking bitch”的时候,心里作何感想,她女性身份的一面是否感到冒犯。
Tár as “she/her” 说Tár无视自己的女性身份又是不准确的。
恰好相反,她非常清楚“成功女性”这个标签为她带来了多少荣耀。
Tár是古典音乐圈里一个前无古人的女性榜样。
与作曲家、演奏家不同,乐团指挥、音乐总监的地位相当于一家公司的CEO。
影片开头细数Tár的成就,她身上的光环,从未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位女性指挥家身上出现过,甚至不知还要过多少年才能见到这样一位。
目前美国最大的25个交响乐团里,只有一位女性音乐总监,执掌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的Nathalie Stutzmann。
此前已经离开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的Marin Alsop是唯一一位。
Tár因此享受着年轻女性的仰慕和崇拜。
在我看来,作为同样掌握了至高权力、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女强人”受到的仰望跟男性有着微妙的差别,它未必会直接转译成赤裸的性关系或利益交换,而更像是“她来自我们之中”举着火把照亮前途的人。
由于这样的期待,偶像祛魅之后的反作用力也更强劲,就很自然地能理解Tár的贴身助手Francesca得知自己不能顶替老Sebastian成为助理指挥的时候,她为何毅然决然地与Tár分道扬镳。
还有Tár的伴侣Sharon看到Tár盯上新“猎物”Olga时,眼中流露的鄙夷。
Tár不是不知道同性结盟的能量,而且还很擅用同性的仰慕榨取价值。
否则Tár不会依靠柏林爱乐的小提琴首席,后来成为自己伴侣的Sharon,在乐团里站稳脚跟。
讲座对她的介绍特意强调她指挥过Caroline Shaw、Julia Wolfie等当今最杰出的女性当代古典作曲家的委约作品,从助手对介绍内容倒背如流的熟悉程度来看,这份介绍出自团队之手、或者起码获得了团队的首肯,Tár并不排斥,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女性榜样”的标签。
如果说Tár从未主动拥抱女性身份,那么身材焦虑给女性的潜在规训,仍然不可避免地作用在了Tár的身上,这个有趣的对照为Tár的人物形象增加了一点矛盾的色彩:面对镜子她曾担忧肚子减不下来,穿不好定制的西装;跟Olga的午餐里,Tár为自己点了一份沙拉,而那个像小鹿一样的“猎物”Olga,毫不客气地为自己点了两份肉。
Tár’s nightmare提到Olga,就不得不提最终让Tár跌落神坛的丑闻。
Krista和Olga,一暗一明的两个人物,线索交错展开。
除了片头Tár和Krista的对话、而后传出的吟唱,Krista这个角色在片中就像一个幽灵,只以黑暗中的背影、以通信文字、以传递的物件、以他人口中提及的形式出现,每次想从这些细节里拼凑出真相,其他剧情又把我们拉走了。
观看Tár与Olga的相处,我们又间接补全了Krista的存在,但是Olga没有走上Krista的老路,甚至可以说Olga帮助Krista圆满了因果循环的叙事。
看完电影之后琢磨了很久,编剧为什么要这样处理Krista的丑闻,是想把侧重点放在Tár遭遇的后果上,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暗示了创作者对cancel culture的态度,社会舆论压力比事实审判更能决定当事人的命运?
同样看了电影的朋友倾向于前者:“她邮件里那一系列关键词还挺明确真相是什么的。
我的理解是导演不是想模糊真相,而是‘想把侧重点放在当事人遇到的后果这边’。
或者,呈现出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像(疲惫娇娃)播客里说的那样,模拟当事人回避事实的心态。
也就是说不是导演在回避,而是Tár在回避。
”Tár在回避,Krista变成了她的心魔,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Tár曾经听到过很多细微的声音,老公寓和地下室的歌声、公园里女人的尖叫、节拍器的摆动、冰箱风扇的轰鸣、车载空调出风口的呼吸,是她强迫症式的敏锐,也可能是梦魇般的回声困扰着她。
当梦魇暴露在所有人面前,Tár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
马勒五第一乐章开头的小号独奏响起,Tár怒不可竭地冲上台将替补登台的指挥打倒在地,我一度以为这是她的另一个幻觉。
总之是失控了,Tár低估了丑闻的影响力,或者高估了社会对女性犯错的宽容度,那一刻Tár的内心独白会不会是“如果我是个男的……”如果Tár是男性会怎么样呢?
大胆猜想,Tár也许不会摔得这么惨,“社会免疫机制总会对她者的越轨行为更加敏感。
”当然,片子也不会这么有看头了。
有点微妙,但虚构世界里塔尔这点“人品问题”算啥啊?什么自我毁灭?就这???
几乎是为布兰切特量身定制的冲奖片。开场相当有实验性,放置了超长的对话戏来建立人物,随后在情节里散落了许多裂点,把人物慢慢推离原有轨道。电影并未直接花费篇幅探讨女性主义的议题,但一个在世俗意义上取得成功、成为上位者的女性,是否意味着就要在权力关系里成为男性?电影的张力并未持续到最后一刻,作为一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个别戏交代的来龙去脉又显得太过语焉不详了。但布兰切特的表演几乎无可指摘,在我看来是比杨紫琼更合适的奥斯卡影后之选,但此时此刻,或许让亚裔获奖更符合历史潮流吧。
Boring as fxxk
真的很难看,意淫大片
这两个半小时简直无比煎熬……基本上都是正反打,没什么镜头语言,纯粹就一话痨片,很多还听不懂在说什么,像在做英语听力。开头就是一场访谈,设计了大段大段的台词,布兰切特所饰演角色的压迫感直接扑面而来,毫无缓冲的余地,导致从一开始就一头雾水,难以入戏。到最后才发现这居然讲的是网络时代流言的危害性,他人无端的评价足以毁了某个人的一生。在教室和学生辩论的那场戏个人认为是最精彩的一段,导演用了十分钟的长拍镜头试图为巴赫正名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巴赫有二十个孩子跟他本身的艺术成就有无任何联系,作品与私德是否应该分开,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都是全世界,包括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毫无疑问的是,种种事实证明我们的确会因为一个人的私德有问题,便将他/她的作品送进焚化炉,从而抹杀掉其存在过的痕迹。
冲着凯特去看的,万分无聊还是坚持看完了,没有什么冲突西,虽然是讲述一个人从巅峰跌落,本来很有故事性和冲突性,但是平淡得我想睡觉,也不懂急转直下的点在哪?后来才知道将权力滥用,可这也太平淡了吧,而且这要是塔尔的一生我无话可说,可是这是编的啊,那为啥要这样写剧本啊。关于作品和人品要不要分开看的讨论我个人觉得不该分开,作品给了他放大人品缺陷的权力,不然那卑劣的人品伤害的只是自己,可是作品给他的荣光使得他可以伤害到他人。因为人品而剥夺作品给他的荣光貌似不可能有这种情况,作品的发表必然带来受众,必然带来荣光,所以都封杀吧。
Go big or go native? A literally and metaphorically rich character study,批判态度探讨多种社会议题,并在结尾圆满收官,工整,大气,完美。钱势和名利的腐蚀不分性别,每个领域每个阶层都有这样的精英,站在资源制高点,活在自己的气泡里,轻描淡写所有别人的热点困境。女主是处在阴阳边界的施受害者,用满足他人的期待来换取自我实现,并以艺术和爱的名义做道德暧昧的事。她的作风信仰不无道理,足以博得同情甚至支持,即使在一切都崩塌时,也不难理解,所以真实微妙,也让很多人不适,但观众的评判映射出的只是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导演的态度。CB的塑造有工笔的细腻和写意的泼洒,自成一个宇宙,是脱离众杰出演员的另一个层次的存在。top 3 2022
开头三个大组合段内充斥着各种人名与专用名词,这俗套到好似采访前的堆积介绍写法与电影伊始制作服装的景象一起制造高深感和人物的超格调,布兰切特的表演同样如此,古典音乐艺术内的想象式人物构建,时刻竭力彰显“演技”的存在,倒是也相辅成了一种口味——看我多厉害的外向彰显形描绘。如果说前半段建立的内层叙事是将传统权力结构内男性迫害的事件更换为更为复杂的同性之间,有着难得的视角与去除性别后的根本发生逻辑剖析野望,可长时长并未带来所期盼的深入,只是简单性别转换后的偷懒剧作,更重要的是,在意图突破性别身份政治的单维度探讨后,又忽视了左翼神圣三位一体中的种族-阶级两极,但这恰恰是抹平后的重心。极力呈现梦魇段落与现实遇害的方法,不说落后10年,5年绝对有,不知道迈克尔·哈内克看到将近60岁的模仿者会有什么感想。
如果不是奥斯卡为了政治正确以及讨好亚洲市场,今年一定是白兰芝女士捧走第三座小金人。她整个人在发光!评价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时要不要关联ta的私德,再加上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利用职权性骚扰,让整部电影注定充满争议。因为在这两个问题都不沾边政治正确的人是电影的绝对主角。而白兰芝女士让塔尔充满了人物信服度。在塔尔精英、强势的total package之下,却又mixed一丝外强中干。这一点到被push着扶起临死的赤身裸体的老太太后慌不择路冲回房间冲洗自己,就像拼完整了人物的一块隐形板块。塔尔对年轻俄罗斯女孩的追求甚至“纯爱”到叫人时而忍俊时而心疼。也是另一个侧面的中干。而她又是有底色的,那就是对音乐和指挥的绝对热爱和天赋。一个立体、鲜活的人。
一开始以为是奥***德派,想不到只是个假冒伪劣版的《隐藏摄像机》,结尾段三个镜头照抄《安娜的旅程》,我彻底看笑了,可怕的拼贴怪电影。
又臭又長,開首的累贅幾乎令人煩厭,演奏的部份感染力還不算太強。但整體實在太多事影響到我內在,離開戲院以後如同大病一場。那漆黑的房間猶如那條貧民窟的下水道,反覆出現的雜音又如那個垂死骯髒的老伯,感到渾身是蝨。當我終於離開這個密室,電話恰巧連不上網絡,我重新啟動了一次,發現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竟然沒有收到任何訊息,連靜音工作群組的都沒有。我頓然產生一種不見底的恐懼,我會否忽然也不慎差錯一腳,已跌入了他人的地獄。我非常刻意問候了一個不相熟的同事,她只回了些客套話,我才再次感到自己與整個世界連結起來。如果沒什麼必要,我衷心不希望再在電影院看這種電影了。
这片让我极为迷惑,到底是什么思路会拍成这样?虽然设定是古典音乐界,即便不吐槽「最后指挥马勒五」(The Five?? Srsly?) 这个点,音乐在片中似乎没起到任何作用,主角换个职业(甚至不需要是创造性)也毫无影响,摘樱桃摘到古典乐也不是做点低级 name-drop 就完事了。同理,虽然主角是女性和酷儿,但就算换成顺直男除了看着恶心似乎也没什么影响——本片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它既不是一部「后 MeToo爽片」,又没有从(女性/酷儿)施害者角度展示任何关于性暴力的幽微,所有关于这个角色的前史、才华、人物关系、犯罪心理都极其浮皮潦草、莫名其妙,已至我甚至不能 argue 这种刻画方式是导演有意为之。很多出现在预告中的看起来很 promising 的镜头都不见踪影,然后还是扯得这么长,很多情节点都不了了之,也不知后期出了什么问题。
🤔?
Bernstein啊,老泪纵横
我为什么周六一大早上自我折磨呢!!
本片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伪传记片。
如果说遮遮掩掩提供了足够暧昧的审视空间,那么这种镜像式的权力性别复刻,则没有提供任何新鲜的想象,最终菲律宾街头的呕吐简直像个粗暴的包青天升堂宣判。顺便感慨下古典乐至今保持的生命力,得以展开这样一个复杂的权力舞台,尽管音乐在片中或许是最不重要的。
伯恩斯坦才是真大师啊,谁说怪猎配乐就不如马勒第五交响曲呢2333
电影和现实一起折磨我 NO!
短视频大片拼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