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好像是与某部大片同期上映的,与同学在上映首日兴高采烈地等待进场时,看到了《一轮明月》的广告,濮存昕一副凛然的样子立着,电影的名字也很有韵味,在心底留了个影,不容多想就进场了。
一直还以为是关于鲁迅的电影呢!
前几周看到CCTV-6的广告,心里很是激动。
因为濮存昕,因为李叔同。
濮存昕是我很敬重的男演员,《蓝风筝》撼动心灵,艾滋病大使让人温暖。
近来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净是些广告),他的品行、演风配得起李叔同,因此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最早知道李叔同,是音乐老师初一教我们《送别》之时。
音乐老师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一直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教音乐。
讲起《送别》的曲与歌词,他总是很激动。
总是记得一次他看我的笔记,细心地在抄录的《送别》的歌词下写上“李叔同”,对其敬重可见一斑。
于是我对李叔同愈发感兴趣,泛泛读了些,心存疑惑与敬佩。
疑惑是,如此有想法、有激情的人,为何会遁入佛门?
难道是想做陶渊明吗?
如果是这样,那我对他的感觉可是大打折扣了。
电影在一汪揉碎的月光中开始,在佛门的清静中结束。
单从电影的角度说,它并不是那么好。
导演对其一生的事迹太泛泛而谈,一切都在赶马灯似的前进,没有详略,什么都讲到了,却又什么都没讲深入。
一些环节性的的东西没有阐述清楚,变化来的有些突然。
另外,李叔同的日本妻子为何选择徐若瑄?
是为票房考虑吗?
对于这种正剧,很难兼顾票房,那就干脆找合适的人演啊!
徐若瑄表现的,始终是年轻时代的可人、娇滴滴的样子,夫妻间的琴瑟之和似乎并没有很好展现。
最后在桥头与弘一法师离别也并不出彩,没有表现出一种庄重。
甚至还不如李叔同因为父母之命的妻子的气质。
不知是因为对佛门的不理解,或是一些其他的感情,相较弘一法师,我更喜欢李叔同。
忧国忧民,一腔热血,热爱教育,才华横溢。
是他,把西洋艺术带入中国,破开国人的蒙昧。
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终培养一代大家。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黑暗的社会中,散着孤傲的光芒。
遁入佛门,看似与尘世了结,实是另一种奉献。
他勤俭朴实,在断食中澄净自己的灵魂。
他苦心孤诣,终精通律经。
在临终时对抗战局势的关心,更是把他的忧国忧民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似在佛门中与外界隔绝,实际仍心系天下,继续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人间传奇。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每个夜晚,笼罩世界,照亮心灵。
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生之谊更是令人动容。
这也让我想起了《恰同学少年》中杨昌济与毛泽东。
同是老师发现学生过人才华;同是学生有过激之举时遭遇退学;同是老师据理力争,挽留学生;同是老师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情感,愿把毕生之学识传授学生;同是在教与学中,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丰子恺说李叔同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因为“他是个像人的人”。
而做一个像人的人,也是他的毕生追求。
孜孜不倦的《护生画集》,是他与老师友谊的凝结,是这位大师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
而《护生画集》所传达出的淡定与质朴,也是老师与他的真实写照。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一轮汪汪的明月中,永驻心间。
于人生低谷之时,内心苦闷压抑之际,机缘巧合之下看到这部电影,逐渐才平静下来。
最感动的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李叔同母逝,当抬棺从正门入府时,被他当时的三娘极力批判并引发不满,但是当他满怀伤痛地为母悲歌时,我们却看到一张悲戚的脸缓缓地进入灵堂,对着悲歌的李叔同小心翼翼地青请求:“叔同,我死了以后能不能把这歌再给我唱一遍?
”当时只觉得好的艺术一定是雅俗共赏并且深具感染力的,它能让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让无法化解的矛盾在一瞬间就冰消雪融。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弘一去普陀山拜访印光大师,吃完饭后印光大师用水洗饭并将之饮尽,弘一在一旁有样学样,印光法师非常高兴地说了一句:要惜福啊!
这一句瞬间戳中泪点,一下子眼泪飚出。
我们的生活要比他们当时的条件幸福太多,可是为何总感觉不到快乐与幸福,归根结底把很多都归结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但很少想到比我们能力差的有过得比我们更好的,比我们能力强的也有过得比我们更差的,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但却没有珍惜,到最后来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于生活中最苦闷之时有幸得到佛法的开解,是机缘巧合也好,是佛法慈悲也罢,终究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并破解了痛苦的根源,就像电影中李叔同说的: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之心。
在人生中遭遇困惑之时,有佛法开解,可以获得生活的智慧。
奶奶一直信佛,对于她们这一辈的人来说,信佛是祈求平安健康,生活顺心,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不掺杂任何其他的因素。
“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在祈求好运的同时,有一颗平坦的心,懂因果之法,所活自然顺心,所求不能说都成真,但也不必因得失而苦恼。
“看破了红尘,才会遁入空门”,以前在想怎样的人才能看破红尘,大概是被生活蹉跎顿悟了,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看破红尘就要遁入空门,是因为逃避呢,还是因为只是想找一件事情做。
现在,想想真正的想和已经遁入空门人,万般皆上品,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自私自利……是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其次,我想佛教普渡众生,同时修养自己的身心。
不过,倘若一生一心只专注于一件事,不为其他所撼动也是一种修行,也不必于遁入空门吧。
现在的我大概感悟到的只有这些,也许多年后回过头来重新看便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了。
这个电影太冷门了,前前后后我看了不下三十遍!
单纯从人生哲理赢过很多Top250的电影。
因为它的存在我一直坚持着画画和写字!
念佛不忘就国,救国必须念佛!
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如今是大病从死就是了!
好用的,好用的……三郎回家吃饭了……要惜福啊!
我感到,仿佛从我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注视着你的面容,可是我的眼睛依然是饥渴的。
我感到,仿佛把你紧紧拥抱了几万年,可是我的心仍然不能满足。
不说,不说,让空气里的风,草丛中的虫,树上的蝉,讲给你们听吧。
南山律自打南宋以来失传……
一代大师,非同常人。
随性,前瞻,悟性高,心志坚,才华横溢,却因现实而灰心,遁入空门。
也许只有在寺庙,才得保一颗清白纯净的心。
看尽人间浮华,就厌倦了尘世喧嚣,经过生离死别,就看淡了七情六欲,也许正是经历太多,才容易厌世。
也许正是境界太高,才会向往真正的解脱。
从此人世似隔世。
我本是这样以为的,但,原来李叔同心志弥坚,在其心中救助一两个百姓,那不是救,普渡众生,那才是救,在普陀寺,弘一如同回到了年少时,问印光法师说:佛法如何救国救民,李叔同果然还是李叔同,从未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心中有大爱,并一步一个脚印付诸实践。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爱,就是慈悲。
”要惜福。。。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电影从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我,结束了自带皎洁光辉buff的弘一法师的形象还萦绕脑海。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成长就是苦与乐不断重复的过程。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场景是朴实无华的印光法师对弘一说的那句,要惜福啊。
是啊,我们很容易忘记身边最重要的人和事,我们每天都在寻找和追求,其实很容易就忽略掉身上最珍贵的东西,珍惜和感恩。
凡夫俗子欲壑难填,大都很难做到无欲无求,当然我也不愿意做到哈哈,但持戒律以修身养性可以一试,其实我以前就有过出家的想法,感觉和尚看破红尘没有烦恼也是件极妙的事,起码可以学来抵制诱惑,追求宁静致远之道。
最后说下我有点气愤也可能是我没有get的点,叔同对徐若瑄说爱是慈悲,妈的你慈悲你还离人而去干嘛呢!
人生第一篇影评嘻嘻😁
夜很深了,四野很静了,当所有的空间只留给了一个人,我独自品味一部有关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
看着看着,整颗心都很沉重。
在中国历史上,李叔同是我最喜欢最欣赏最敬重的一位大师,虽算不得文人,但我总是喜欢把他当成半个文人,大概那性情与文人太相似了。
电影里的李叔同是爱心大使濮存昕主演的,表演还能令人满意。
我实在也无必要吹毛求疵了。
李叔同,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文艺大师。
是小三郎,是风流才子,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天涯五友”撼申城,曾经赢得“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总总,就是做留学生也风光无限,作教员亦受众人敬重。
最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把他推向了极致。
然叔同仍不快活,他决意出家做和尚。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夫妻分别的场面,叔同要获得什么必定要放弃什么,我想这其中的抉择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
叔同的心里必做了一场艰难的斗争。
也罢,既要做个和尚就要来个彻底,从此我不再是你的叔同,你就管我叫弘一了,从此我们也不要再相见了,你回你的日本,我做我的中国和尚,再见就是陌生人了。
我们就以西湖为证吧,而后,你坐你的船我乘我的舟背向起行,再没有交点了。
你问我爱是什么,我说爱是慈悲,我用我的慈悲来渡完我们余生的爱。
和尚,清贫是必须的,艰苦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既已出家,又决意一心钻研律宗,今后也就不怕孤寂了。
清清静静闭关四年,我四年不出,我只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修律宗,偶尔听听自然之音,偶尔喂喂窗前的小鸟,虽苦亦能苦中作乐,好不惬意。
当慕访印光法师是,法师说要惜福啊!
大师何尝不是一生惜福呢,一瓢一钵一杖足矣,行走天下,布道四方,朋友有识之士虽有所助亦皆赠人矣,大师之品行为众人楷模。
此皆赖于惜福。
想想大师一生,忠孝悲悯,对国有无限的爱,此忠也:对母亲有无边的爱,此孝也;对芸芸众生有无疆的爱,此悲悯也。
此至忠至孝至悲悯之人,前无古人,今亦无人。
大师,确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普照大地,普渡众生。
我用今无限静的夜来怀念弘一法师,来祭奠一轮明月。
2007年8月24日
近来被疫情和严酷的加班折磨的很惨,总觉得被生活的齿轮不停的传动着,不能停歇。
于是再度翻看起弘一法师的文集和影视资料,想寻找一些慰籍。
弘一法师的文集一次我去普陀山还愿的路上,在机场书店购得的。
我原本以为佛家讲究“四大皆空”,要求人们放下和出世。
但是第一篇翻到的就是弘一法师劝后辈学子勇猛精进的文章。
学佛讲人生随缘,亦要惜缘,恰如此片。
节奏舒缓平淡,我们仍能体味到弘一法师或李叔同都是极认真的人。
才华横溢而又认真,也许才能修得律宗,天分和修持相得益彰。
对学佛之人,佛缘电影,也可从戒、定、慧的角度观之,收敛尺度透露着对弘一法师学律身份的尊重,不敢以虚妄越雷池。
起伏太大,也许反而失掉智慧,就像妙莲说弘一太张扬一般。
看了这些内容让我的心稍微安定,更关注当下。
总之,要谢谢电影的创作者给了我更多的体悟。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一轮明月》濮存昕饰演的李叔同也就是当年的弘一法师,出身富商家庭,留学日本,带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却想不到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为了拯救中国,李叔同想尽办法,最终走上归依之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本可以做一个不羁的浪子,继承家业游离于山水之间,过着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他没有。
他是那个时代的积极分子,作诗作曲演话剧,正是他的满腔热血,成就了一代学者李叔同,从此有了一首萦绕在每一个人心间,令人销魂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清新脱俗的歌词似乎注定了他不是个平凡的人,注定了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碌碌终老。
他有一个发妻,还有个儿子,但是接受新思想的李叔同怎么会满足于媒妁之言呢,在日本留学时他结实了他的第二个妻子,在他打算把一生的爱全部与她同享的时候,他却削发出家了,爱妻在寺庙门口苦苦挽留,任凭他心如刀绞也不肯给她留下一丝一毫的希望,后来,两人各自乘着一叶扁舟,西湖本是醉人销魂的地方,如今却像一道鸿沟相隔在凡夫与圣人之间,日本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爱是什么?
”弘一法师回答:“爱,即是慈悲。
”就像李叔同说,当看到她,就好像等了她几万年,拥抱了她几万年,你我的相遇是前世缘,如今,缘分已尽。
不是缘分已尽,而是他看破了红尘,苦苦追求的到头来不过如此,终归带走的不是这些身外之物,所以,弘一法师选择了出家,修身养性、使灵魂得到永生,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境界……那一轮明月,在弘一法师的心间,同样,也照亮我们的灵魂。
天际暗淡墨蓝,湖水悠然平静,两只小舟在湖面上犹如两盏明灯,等待的像是要诉说无尽的悲欢。
小舟相向缓缓的撑着长篙慢渡,在湖心停下,一面是穿着僧衣的他,一面是他的妻。
妻深眸含望,说:我就要回国了。
他道:好。
“叔同”“请叫我弘一法师”她颤惊,低眉,缄默良久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他闭目说:“爱,就是慈悲。
”我想她一定是懂得他的。
当初她抱着他哭着求他不要离开时,当他闭目养神,十指合拢,默念佛珠时,她懂得她的丈夫是不寻常的人,他所要追求的,她只能静观其旁。
丰子恺有著名的人生三层楼只说,即“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才华,培养诸多艺术人才,时迁居在二层楼上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了三层楼,做和尚,修净土,破戒律,完成自我的完满。
看似强大的能量,在妻子眼中他只是她的丈夫。
于爱于恨,都只此了然。
相遇画馆,相处于给他做模特,最后开出爱情的花朵,与他共伴人生。
想不及,难预料在这湖中央要永诀。
悲从心来,不自落泪,溢出心窝,流进湖水……她没有再说话,因为他明白他所说的“爱,就是慈悲。
”不仅仅是对良人的慈悲,也是对天下苍生的慈悲啊。
他要去悲悯苍生,普度受苦受难的众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倏尔想起张爱玲说过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多好的一句话。
因为懂得,包容了许多。
因为懂得,怜爱了许久。
因为懂得,慈悲了彼此。
法师和关于法师的电影完全两码事,不要因为前者就先入为主给电影打高分。出家前的一段是“车祸”现场,出家的缘由基本略过,出家后的生活同样浮光掠影,没有一处深入的刻画和挖掘。这编剧完全不合格。
爱,就是慈悲。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但每次歌曲唱起还是泪目。“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
太浮
一汪清水
看得出濮存昕演的很努力,但他的外形和李叔同先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导致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部电影除了濮存昕以外的其他人都很一般 甚至让我痛心 特别是饰演丰子恺的演员。还有本片得台词写的真是不敢恭维。编剧也很烂。
大病从死,小病从医,赞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三星半,详略安排略欠妥……
听送别,流泪。
虽然是粉但咱还是好好回去排话剧吧
看到超过六十分钟,过掉5/6,弘一与太虚法师会面、拜望印光法师学习,行脚辗转于各寺院讲经说法,觉出高僧心意平定、持戒严明及对佛学如何在乱世中弘扬运用,才稍渐入佳境,前半部匆泛而过,从俗到僧转境只觉突兀抽象消极不明朗,像生涩的果子。艺术终也非彻底救赎,最终他只保留书法。
前半部分拍成了文艺版的精武门,后半部分夹着主旋律平铺直叙。
一轮明月耀天心。明月指的是白色的性光,天心是眉心部位。修到这个级层的,定力可见一斑,不过最高等级的据说是看到金色太阳。
大师那主旋律的一生啊!话说= =影片能不能有个重点,别报流水帐呀~
还不错啊,闻所未闻的好片呀,可惜叫好不叫座。。。原来弘一法师还来过青岛的湛山寺,不错~
无字幕版。后面的日语让我很纠结。。。瑄瑄,你说的是神马啊。。。
懂了
用太郎的话说,出家了还民族主义╮( ̄▽ ̄")╭
中音史作业。有点拍成英雄主义了。想想影评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