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寒冬拥抱你》平安夜的点映场是我2021年在影院里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果然也没让我失望,真是一部饱含人间温情的好片。
在2021年的最后,用这样一部有笑有泪的电影给这一年落下一个温暖的结尾,真的是对这一年最好的抚慰。
与之前那些聚焦英雄人物的抗疫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把视角投射到了普通人身上,他们本该过着平凡平淡的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天性淳朴善良而又乐观的他们,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彼此取暖,同舟共济。
电影正是用他们的故事来记录下在那个难忘的“寒冬”里,最质朴、最真诚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但换句话说,从寒冬中走来,哪个平凡的人又不是英雄呢?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电影聚集了华语影坛的群星阵容,全员实力派,各个有演技!
既有黄渤、贾玲这样的票房定海神针,也有徐帆、高亚麟这样的演技主心骨,既有朱一龙、周冬雨、刘昊然这样的优秀青年演员,也有吴彦姝、许绍雄这样的老戏骨。
他们把自己的人物刻画的生动而又细腻,让所有人物都在自己的情节里发光发热,而每一个角色的故事又彼此交织成一张温暖的毛毯。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而又刮目相看的就是贾玲。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贾玲作为第一女主角的电影,而贾玲的表现也是非常亮眼,极具烟火气的表演,让她扮演的跑腿外卖员的形象非常有说服力,她让整个故事距离我们的生活更近,甚至我们能在她的身上和周边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似乎觉得她曾经真的在某个夜晚在我家门口给我递上过一碗热腾腾的炒面。
她会为了家人而为了家人努力奔波、跑生活,也会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义凛然。
她身上闪耀的是每个努力拼搏的中国人的性格光辉。
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但我还是哭了,更多的是感同身受的共情。
我们在黄渤的故事里流泪,是理解他在“大家”和“小家”之间矛盾的挣扎;我们在贾玲的故事里流泪,是体谅她失去爱的人后依旧坚强前行;我们在周冬雨的故事里流泪,是回忆起那些为了我们而返程的最美逆行者;我们在徐帆和高亚麟的故事里流泪,是后悔平日里对身边最亲的人的疏忽;我们在吴彦姝和许绍雄的故事里流泪,是感动于无论什么年纪都可以拥抱美好的爱情。
而每一次流泪,其实也是在我们自己的故事里流泪,疫情中的我们都曾经被温暖,也都曾经温暖过别人,有时候隔着口罩的一个微笑就是一次温暖的释放,就是安全距离下的拥抱。
电影里除了人物的线索,还有个静态的线索——鹦鹉洲大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长江把武汉分割成了三镇,而天堑变通途的大桥上流动的不仅是城市的车水马龙,更流动着武汉人勇敢而泼辣的乐观。
大桥见证着城市的变化,更见证了疫情中的武汉人。
解封前的主角们在桥上匆匆的擦肩而过,解封后的主角们在桥下紧紧的深情相拥。
电影对于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和勇敢善良的普通人的描述也是非常的生动形象。
解封后去武汉旅游的时候,和出租车司机聊天,他一路和我们回忆着这座城市是如何一夜之间变得空旷安静,又如何随着春天的脚步而一点一点苏醒,他回忆着自己在解封前是如何度过的。
现在武汉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他的语气中满满的都是憧憬。
而这样的胜利,也同样是无数个像他这样平凡的武汉人共同创造的生命奇迹。
他们面对生活有与生俱来的乐观,面对灾难有天性使然的勇敢,他们是乐于助人的小人物,是苦中作乐的平凡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用自己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守卫着平凡人的尊严,面对困境不抱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也是他们身上的平民英雄主义,即使看透生活本质却依旧怀揣赤诚的热爱。
疫情中很多网络上的视频里,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往往只会留下一句“我是中国人”。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都是被疫情的寒冬所包围的一个人。
但是中国人不怕苦,平凡人不怕输,我们都站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可以穿越寒冬的一群人!
“穿过寒冬”就是春天,下一个春天就要来了,看完这部电影,我想现在就给朋友、亲人和爱人,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寒冬过后的春天里,我们一起珍惜当下,拥抱美好的未来吧。
能理解拍摄意图是好的,但是剧本导的实在是太烂太烂太烂太烂太烂了太烂了太烂了🆘烂的程度大概就是观影两小时中我全程都在写要如何diss它的影评。
电影充斥着各式符号化的人物形象,人物经历没有完整的细节刻画和情感挣扎,纯粹是剧本安排下为了完成某种单一的"属性意义"输出的工具人,在所谓正确的场景下说出一些机器人台词,该离开的时候就及时"退场"。
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一定是大年夜不回家,坐在车里默默遥望家里窗户;疫情下旅游业的不景气就是一对夫妻上头爆炒台词输出还要怪妻子太爱钱;医护人员消毒城市街道,痛苦的医院看病乱象,城市标志热干面长江大桥,导演让它们在剧情中体面地露一小个脸就算完成了其应尽的使命。
但是他们和剧情主线的关系是?这可不是up主随机剪辑合辑投稿哇。
在本就荒唐的故事中随机切换伤情bgm并播放以上画面,我看穿了我一定是正在看两部被强行缝合起来的电影吧!而且和前一场高下对比真太明显了我好苦(就要拉踩就要拉踩(ノ`⊿´)ノ有些情节一度让我荒唐到脚趾抓地:(球球了你们吵架先把下巴下面的口罩拉起来啊喂)(45岁高龄产妇怀孕了,丈夫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担忧妻子还能不能生,劝生宣传使命1/n)"同样都是离婚组你们为啥整的像毫无来由的尴尬陌生初恋呢";"同样都是几十年老友离开,一个是后知后觉时靠在墙头默默流泪;一个是听闻噩耗下一秒立刻把车丢在下大雨的路上,冲到路中间对天嘶吼,然后夫妻对喷,然后抱头痛哭,这是什么古早狗血剧本吗〒▽〒";披着防疫皮的尴尬青中老全年龄爱情片外加怪味拼盘,快结尾时竟然还出现了完全没有来头的一段动画😰,想拍众生群像却只拍出了导演完全不接地气的一堆刻板印象,一部虚假的片子在每一个时刻疯狂输出我要感动你的意图,结果完全无法打动人心。
可惜了电影这些演员的演技,浪费了我宝贵的两小时ヽ(#`Д´)ノ站在年末我可以骄傲地说这真是我今年看过最难看的电影,2022 bless me!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去年最后一天看《寒冬》的时候,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道理。
电影的开头几乎是写实的,拍出了,疫情当时的情境。
非常的真实,非常的直击人心。
看开头我就哭了,也许是想到现在还有城市被封城,也许想到当时的医护患者,经历着比拍摄现场更加困难的经历,也就是想着哪怕两年了,当然这样的噩梦笼罩在我们心上的时候,依然会非常触动。
然后我两旁的人无动于衷。
这时候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出乎我的意料。
果然他出乎了我的意料。
口型不对,剧情散漫,笑点强行而老套,价值上得生硬,很多镜头也不知所云。
相比去年看过的。
《第一炉香。
》虽然很出戏,但起码是帅哥美女,画面的构图和配乐也是大师级别的。
然后到了《寒冬》,全面的拉跨。
黄渤和贾玲的演技被埋没在不知所云的对白,口号以及背诵式的台词中。
但我旁边的朋友笑得很开心。
于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他们欢乐,我觉得无趣的时候他们放声大笑。
这时候我想到隔壁老乌说的一句话,艺术是有门槛的。
现在豆瓣的很多,平分也好影评也好,确实脱离了很多大众。
他们其实并不关心这个电影说了什么故事,他们甚至也很少来电影院。
有的人可能只是想着元旦放假了,来聚一聚。
有的人可能是单位送票。
有的人可能是看见朋友圈或者抖音上有人发了短视频就被吸引了过来。
所以他们并不理解我如坐针毡的。
观影状态。
我也很难理解他们为何能把这个电影看出这么多笑点。
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如果去看爱情神话,他们会笑吗?
他们看得懂其中的明喻暗喻。
明朝暗讽吗?
这是我又想到了。
当下流行的是当下的视角,无论取得了多高的票房,用了多少的明星?
多么声势浩大的拍摄,都会过去。
只有经典,只有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受到大家推崇,经过岁月的磨练反而在放出更美妙,色彩的那些艺术,那些文化才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帷幕,也能感受到他当日的风采。
如果能卖票房又能卖口碑,那当然是最好的。
但我觉得疫情这么重大,影响如此深远的一件事情,不能拍得那么儿戏。
正是因为悲欢不能相通,所以这些作品才更加要真实,而诚恳深入又浅出的去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告诉我们卫生管理是否应该加强,疾病防控要如何的改善以及物资的发放,还有那些为了市民送物资的所有快递小哥运输人员他们经历了什么困难?
强行的感人…实在是赶人。
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是没有拔高,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大数人性:善与恶、自私与无私、利己与利人之间的较量。
而且很隐晦地讲了一些事儿,比如贪污抗疫物资。
其实何止蛋白粉,又何止志愿者,但点到即止,也算曲线了。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展示了疫情下普通人的生活,塑造了勇哥、武哥这样平凡的好人。
尤其武哥更加典型,一开始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无偿劳动,明明有货车驾照,却不出头。
看到叶老师晕倒后第一反应也是赶紧离开现场、甩掉麻烦,可良心终究过不去。
大概就是孟子说的四端之心中占了三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当她通过朋友圈窥探了叶老师积极的状态后,晦暗的生活仿佛被一束光照亮。
为了能进小区看叶老师、也为了发朋友圈给叶老师看,她报名当了志愿者。
这个目的并不纯粹,可在当志愿者的过程中她不断体验全新的人生,接触到了晓晓这样的人,也获得了称赞与关心,思想渐渐升华,最终随着善的洪流做出了无私奉献。
再比如李宏宇和刘亚兰直到最后捐赠物资都藏着小心思,直接捐给了他们最需要的医院,甚至具体到科室。
但是如果能在利己的同时利他,已经是好人了。
不是生来高尚,但能偶尔、甚至经常发光。
一两个超级英雄的光芒再大,能照亮的范围也很有限。
但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发一点光、一点点光,这些微弱的光汇聚到一起,堪比银河、太阳。
喜欢这部片子里平行蒙太奇的手法。
在同一时空下,通过每个人与他人连接的节点编织成社会这张大网,将单独的故事融入了社会群像。
而相同时间的一再提示,也让观影者回忆起当时自己的生活轨迹,从而产生共鸣。
缺点首先是没给猫做绝育,其次是阿勇和老婆以及谢老黄昏恋的故事有点俗套,类似情节看太多了。
但也可以说是太阳下没有新鲜事儿吧,人类的故事总是大同小异。
不过谢老黄昏恋的故事除非有原型,否则感觉太理想化了。
我身边接触过、听说过找老伴的真事儿都充满了算计。
很多老年女性丧偶后不想再找,觉得没必要再伺候大爷了。
而很多老年男性找老伴的愿望是比自己小、身体好、能做家务、做饭合自己口味、脾气好、不要太能花钱……类似于低薪保姆加床伴。
当然,片子里的设定沛爷职业是厨师,给老伴做饭也是有可能的。
现实往往丑陋不堪,但让还心存幻想的人的在电影里做做梦也未尝不可。
只是这样的梦感动不了我。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共鸣之处也不同。
我最有共鸣的是叶老师用爷爷的话和雪莱的诗安慰武哥那段,全片最爱,没有之一。
因为我有过非常类似的经历,也是靠写诗和朋友告诉我的方法挺过来的。
虽然由于一些原因,那个方法最终没有实施。
但那段时间那种可以再见到亲人的信念真的给了我非常大的安慰,而诗歌也替我抒发了无尽的悲痛,令情绪获得释放。
虽然从一开始我就不完全相信朋友说的方法,可我却又愿意相信。
就和武哥在电动车上哭着说:“我不相信”,可听了叶老师的安慰又答应了鹦鹉洲大桥的约定一样,不相信但愿意相信。
另外,我觉得手机的主人猫爷爷设定成去世更真实,因为确实有很多人因为新冠留在了那个冬天,虽然获得救治康复的人更多,但直面死亡也是一种勇气。
买了点映去看了这部电影,黄渤和贾玲的卡司确实很吸引人。
电影通过四个家庭的故事,通过一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讲述疫情背后的故事。
黄渤打军体拳真的太搞笑了。
周冬雨特别出演的角色赚了我不少泪点,谢老和厨师的爱情故事更是催泪。
贾玲和朱一龙互动还是蛮甜的,尤其是两个人比赛占领微信步数封面,朱一龙给贾玲念诗,比较有cp感。
所以最后结局真的哭惨我了,感觉导演在为了emo而emo,虽然前面有朱一龙患脑瘤的伏笔,但当时贾玲也说了她有一个亲戚,得脑瘤之后,每天熬夜身体健康。
且朱一龙饰演的角色不差钱但是不去治疗,我分析不出他为什么不去治疗,然后很突兀的下线,百思不得其解。
当时贾玲在长江大桥等他,还有最后载着女儿听说他的死讯时,我哭的太惨了啊。
这部电影的最终寓意是搞笑女不配有爱情?
其次,电影的配乐很莫名其妙,就会有一些突兀的宏大的bgm,来搭配一些莫名其妙的画面,就很离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比如高亚麟和徐帆开车去公司那段,配一些宏大的音乐,就感觉很不搭嘎。
然后莫名其妙穿插进了一段墨卫侠的动画,我也不知道在展现什么。
唔,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打不了4星,但是打3星也舍不得。
就这样吧。
平安夜看了点映。
嘻嘻嘻哈哈哈呜呜呜嘤嘤嘤直到编剧开始发刀。
不是,怎么滴,我们玲玲和编剧有仇怎么滴?
跑腿是我玲玲,救人是我玲玲,捡垃圾是我玲玲,给猫接生是我玲玲,然后我玲玲还不值得一个好对象咋滴?
非得可我玲玲一个人发刀祸害咋滴?
就问你,不把龙龙整死了,是不敢想还是不会写龙龙和玲玲在一起?!!!!
哼,生气
刚刚刷完《穿过寒冬拥抱你》,无意间看到的电影,不知道讲解的什么内容,也不知道谁是主演。
2小时零5分钟的电影,没有快进过一次,但泪水不知道留了多少。
一个大老爷们,泪点太低了,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
不懂电影拍摄手法,也没有学过专业术语。
个人觉得导演的多视角拍摄,同时空交汇的拍摄手法很新颖,也第一次介绍了换位思考的真实场景,或者用你不知道别人经历的事情,就没有资格指责别人来说更加确切。
黄渤主演的志愿者不被大家认可,导演告诉大家其实老李夫妇也是有难处的;贾玲在群里边看到别人点菜,就赶紧为心爱的人(或许是一个人的爱,或许是两个人的爱,导演最后把结果留给了观众)问了一句淮阳翠柳是不是杭帮菜,都说陷入爱情的人智商都会降低,但是看电影的我们好生羡慕,心里有希望,行动就更加光明,为了给心爱的人找到共同话题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一次送菜的机会,认识了一个跟自己家女儿差不多大小的实习生晓晓,刚开始不明白导演的意图,慢慢的才发现,导演用一件小小(晓晓)的事情,让大家记住在2020年初为了疫情牺牲生命,不顾安危的医护工作者。
在此,向参加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电影中另一个特别感人结局也美好的片段大概就是德高望重的谢老了。
谢老在花甲之年,为了照顾女婿和外孙,没有选择返聘,但在疫情当前,主动投身于抗疫第一线,最后感染。
期间,特别会做菜的广东老爷爷每天给谢老送饭,每次吃饭谢老高兴的像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儿,看着那一幕感觉好暖,好羡慕他们的爱情,在老爷爷的视频语音鼓励下,谢老用毅力抗过了疫情,并最后与外孙、女婿、新的女儿(自己的女儿离世,女婿再娶)开心的度过晚年。
老李夫妇从刚开始的几乎一言不合就动手吵架,到最后刘若兰成为高龄产妇,家庭诞生一个小生命,导演采用老李的一个老朋友借钱还钱,因为疫情感染没有挺过去,临死之前还上的这笔钱,促使老李夫妇在大雨中抱头痛哭,也解开夫妻两人多年的隔阂。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黄渤主要的志愿者了,几乎是整部电影的线索,由黄渤串联,架构清晰,真情流露。
一个从小学武、爱打抱不平的平常人,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
舍小爱为大爱,电影中分别用捡手机事件、接医务人员等小事,衬托出普通人在大灾面前,也能做“大事”,主动帮助大家。
就像影片中谢老外孙的哭唤醒了无数的灯火亮起,有多少灯火,就有多少家庭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不怕危险,坚决奔赴一线。
此时此刻写影评的我,都差点绷不住;电影最后贾玲带着女儿,看着叶老师在去世后仍然捐献器官,她知道自己爱上了一个伟大的人,那个伟大的人在鹦鹉洲大桥上面向他挥手告别,面带微笑,但眼角的泪水是真情流露,她知道自己没有爱错人,她也知道叶老师不是不回她信息。
整部电影,用一个个小的故事串联,平淡而真实,最为一名观众,郑重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尤其是情侣、爱人推荐,愿没有灾难,愿家人平安,抱抱你的亲人、爱人,珍惜彼此。
电影一开头就给了我一个大炸弹,快递员偷拿快递,这符合常理???
不报警???
武哥(贾玲饰)说算了吧???
这符合道德嘛??
这符合法律吗???
然后说到电影,转场过于生硬,毫无逻辑可言,让人觉得突兀,不舒服。
三个故事线想靠两通电话连起来,可是并没有做到,完全是游离在外是的。
可能稍不注意就接不上剧情,虽然想用巧思把整部电影的逻辑让人觉得惊奇,但是并没有做到。
最出彩的是两位老人的故事线,可能因为现在的社会白头更让人动容。
相遇相知相爱,在这个冬天,也在这个人生的夕阳。
片中疫情背景不如现实万分之一的残酷。
可能因为自己是武汉人,所以总觉得拍得这么轻描淡写实在是对不起那些没有走过寒冬的人……演员已经很棒了,但是有的剧情还是觉得尴尬,比如对不起我实在不懂刻画老李夫妇爱情的目的,他俩在雨中告白相拥那段真的让我疑惑导演你在干嘛。
片中也有一些触动人心的地方,比如街道上的消杀画面,晓晓的遗照,叶老师绑着手机的节拍器。
说到叶老师,还想到那时候有很多人并不是死于新冠,而是死于无法去医院治疗的其他疾病,但是没有办法,那时候医院已经无力接收这些病人了……我知道有的人diss这部片子是觉得里面人物假大空,但看的时候我是真心认为这些挺身而出的平凡人的确存在,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英雄保护我们度过了那个寒冬。
叶老师的那首歌真好听啊,他的死好像是告诉人们不要伤心,我只是先启程去了另一个世界,那里也很美好,也有希望。
这一次,我会将《穿过寒冬拥抱你》和《中国医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做一个比较。
很简单,这两部片子都是关注到武汉疫情的历史时刻,但是却用了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事。
本片中难得一见出现黄昏恋的剧情,吴彦姝的表演过于青春和琼瑶了,说实话我接受不了
相比之下,《中国医生》更催泪,也更具有舞台感,人物的刻画也更高光和英雄主义,但这正是影片要塑造的医护工作者的形象,而《穿过寒冬拥抱你》继续用这种手段来刻画普通人,则略显过犹不及对于两部影片,我始终抱有一个问题——如何展现医护人员的勇气,如何展现一个城市的勇气?
可以是面对病毒的不屈,可以是牺牲,可以是同情的泪水,可以是憧憬。
但这还不够!
对于电影而言,矛盾和冲突,才是能够绽放电影魅力的最佳手段!
这里我愿意再次重复《冰与火之歌》中的一段名言——“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唯有恐惧方能勇敢。
”而这恰恰是《中国医生》比《穿过寒冬拥抱你》要更出色的地方。
于是在《中国医生》里,我们能够更多的病毒的可怕,我们能看到身边的人倒下,能看到束手无策的医生,能看到惊慌的市民,能看到恐怖的传染性,看到瘫痪的城市,看到面对病毒哭泣无力的护士。
影片中这种类似于新闻画面的镜头出现,能给人一种很好的紧迫感,这种大场景镜头可以更多一些时长,把前期城市中人们的惊慌更真实的表现出来,而这越真实,后面的浪漫才能越让人接受,给人的冲击才能越大并非是因为我以他人的痛苦为喜,而是因为这正是真实的反映,这才是人。
此刻,我们越是害怕,越是困惑,随之而来,人所爆发出的勇气。
便会越加光芒四射。
于是这种绽放的光芒,在《中国医生》中让我们把目光都聚集在了医护人员身上,将英雄主义的情绪渲染扩大了无数倍,赚得了无数的眼泪。
《中国医生》中对医护群体的统一符号表达的异常鲜明从手法上来说,通俗点儿,便是将一个人群升华,艺术升华,成为一个符号。
看似简单粗暴,但是他们选择的是医生和护士,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他们就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即使进行了艺术升华,也并不违和,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有了固定形象的一个群体。
似乎《穿过寒冬拥抱你》也采取了这个手段,而重大的差别在于,本片视角的转变。
从医护人员,变成了武汉的普通居民。
有快递员、钢琴老师、超市和旅行社老板、退休的妇产科大夫、粤菜厨师….影片中八成的内容都在展现武汉封城阶段普通人的生活,主创们希望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一座城市的不屈不挠。
这个方向完全正确,一个城市的样子不仅仅是站在聚光灯和所有人目光之下的医生护士,更多的是在疫情期间顽强生活,相互搀扶的普通民众。
那么,对于普通人,在历史车轮下的故事,我们应该如何讲述呢?
真实,是根基,只有真实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烟火气和它的真正样貌,也才能展现一座城市真正的勇气和光芒。
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应该呈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
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内心变化应该是这样的:迷茫——从众恐慌——小心翼翼——一次事件激发勇气——成为榜样影响他人——一个城市的勇敢而《穿过寒冬拥抱你》在前三部走得过快了,基本上从开场十分钟开始,就快进到了第四步。
直接体现在黄渤扮演的阿勇身上,这个角色是本片中最能体现英雄主义,而又最脱离现实的一个人物。
影片一开始他第一个出现,便是在爱人的反对下,载着医护工作者前往医院,组织志愿者、带着大家练拳、三过家门不入、扮成大侠在楼下祝儿子生日快乐…..
这个沟通,够讲究的,人物的平衡,一上一下的罗曼蒂克浪漫感,可惜,你很难在现实中看到吧,看到以后肯定得一身鸡皮疙瘩吧,反正我在银幕前是起了也许真有其事,也许当时身在武汉的朋友,你的身边便有这样的勇士,但在我观影时,并没有片后的彩蛋片花来告诉我,因此在我眼里他现在只是一个王进喜式的人物,更多只能出现在银幕上,而非让我相信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对于阿勇的塑造应该增加更多他的苦恼和普通人的软弱。
比如他的剧情可以用一开始一系列的拒载,到最后看到一个孕妇,犹豫再三后出手相救,借这个契机,他通过两次三番的犹豫,进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而他和家人的关系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更隐忍的方式,来表达妻子的不满、儿子的想念,而非在语音中的调侃,和志愿者群里面看似怒骂实则喂狗粮的秀恩爱。
创作者的担心,我认识是新冠疫情对于国人的冲击,是否观众们愿意再一次直面当时的心情,因此选用了乐观主义的风格让观众的心情不至于始终沉重,同时也不妨碍用英雄主义的情节来激发观众的眼泪。
这一点在贾玲扮演的武哥与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的情节上最能表现。
贾玲扮演的武哥,是本片中我认为最接地气,也是最有观众缘的人,几乎所有的笑点都出自她的身上,而所有的泪点也都来自她的身上。
这两个人非常成功的让我认同了一个不可思议的CP一个能将观众的喜与悲都凝聚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演员的成功,也是导演和编剧的成功。
武哥是一个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女人,我们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困境,她都碰上了,离异、高强度的快递工作、女儿在外……但她的大大咧咧的气场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困难都在银幕上以一种快活而真实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而这种快活并不脱离实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接触到几个类似武哥这样的人。
而在这个疫情肆虐的舞台上,她碰上了他,身患绝症的钢琴老师,叶老师。
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的人物,他过分的美好。
一个接地气的胖大姐,一个仙气的音乐老师,擦出了火花,这一对原本不太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人,带给我们的竟是,朦朦胧胧,略带青涩的青春感情戏。
并不突兀,而是过于美好。
美好到,最后的遗憾,最后未能实现的桥上的约会,带给我们的遗憾之美,带给我们的眼泪,给了整个电影最出彩的亮点。
影片最后,每个主人公似乎都与过去的问题做了和解。
这种和解并不是疫情带来的,而是因为人与人的羁绊。
从艺术创作层面探讨这部电影已无意义,只是希望不要再用这种廉价的正能量来消费武汉了,这种事不该是春晚做的吗?
太感动了,呜呜呜,疫情下每一个普通人的付出,真是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我们才能从那场疫情中走出来。
看了个开头,看到熟悉的大桥,听见乡音,不敢看下去了。找个没人的时候再看吧。
… 就这?
很一般的片子。碎且不说,几个泪点也是故意往出挤。有些地方刻意拔高,要展现人性光辉,但搞的跟神一样乏味无趣。我们不经历,你编,还会被哄。我们经历过,你再编,就得考虑我们的智商了。
真的很感动也很温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真的特别震撼!希望疫情能早日过去。
疫情,太现实。发生在身边的事,终究是电影很难再引起共鸣的。
新年快乐🍾️🎆,一般般吧。
“穿过寒冬拥抱你”,很贴切!几条线穿插很巧妙,情理之中又令人震撼,成功挑起我的情绪,忍不住又笑又泪……怀念,感悟,珍重!
看得煎熬,长篇累牍的抒情是对好题材的拖累好吧,为什么不换个方式去表达,重点没抓住,真是白瞎了。
怎么说呢,太煽情了
2021看过最烂的电影有了😅 打两星纯纯因为题材和配乐吧。。。
没必要打着抗疫的幌子,赚钱起码也得用点心
感觉没有疫情,这片也能拍…………
怎么新年看的两部都这么不太满意
想法是好的,几个主演都很优秀。然而缺点太明显,应制文的感觉太明显,如果剧本再仔细打磨会好很多很多……很久没看到武汉话的电影了……另外,鹦鹉洲大桥不让步行吧
不得不说,女性导演的感情处理真的很细腻!而且是以人物线展开叙述,各人物线之间又穿插起来,把之前制造的疑点给解决掉,这种剪辑手法对我来说还是挺新奇的。电影从身边的小人物入手,非常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疫情封城时候人们的状态。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又是主动站出来无私奉献的普通人塑造了英雄。我本来会以为电影里会都是煽情片段,结果没有!笑点反而很多,武哥和阿勇、叶老师,都是有点搞笑天赋在身上的。
我去 笑了哭了,哭了再哭了,好久没看到这样催泪的电影了,英雄都是小人物里诞生的是真的,一个这样伟大的国家,一个这样众志成城的民族,我坚信,任何风雨与困难都不会把我们摧毁,感谢导演,感谢所有主创,感谢我的国家
几个不同的视角,一场共同的磨难。这些平凡的、不凡的人生在疫情里短暂的交互,去探索那年春节,武汉人共同的命运。比预想要好,比现实要轻。既然不能反映现实,关照一下现实,也算有一点价值。
很细腻的剧情,国内需要多一些女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