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疼的那个人去了》 一部母女情感的电影。
不说片子好坏,但很感人。
很多地方都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
人都觉得我坚强,但其实一看到别人的眼泪就会忍不住的那种。
这完全是遗传了妈妈的, 某天我发现,即便没看到别人掉泪,我也很容易就哽咽,声音中带上了压抑着的哭泣。
吓我一大跳,这分明就是妈妈的习惯。
是我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潜伏在我体内的基因吧,随着我一起长大,慢慢成熟,最后成型?
母女之间,最尴尬和残忍的事情,莫过于女儿亲眼见证母亲一天比一天加剧且不可阻挡的衰老趋势,而女儿对此完全的无能为力,从最初的惶恐和不知所措到心伤心痛 到最后无奈的接受,即便接受了,仍会在想到这个问题时,心痛如割:若母亲走了,还有谁来疼我?
我还能是谁的孩子?。。。
想起外婆去世的时候,妈妈哭得那么伤心。
我还纳闷,妈妈平时老跟外婆大着嗓门说话,有时老不耐烦外婆的唠叨。
我觉得是妈妈跟外婆并不亲近。。
母女,毕竟是母女。。。
当发现母亲的第一缕白头发,发现母亲穿针时需要把针线隔得远远的,发现母亲很多次在自言自语说要买老花眼镜了,发现母亲脸上多了很多皱纹。。。
你知道这个趋势会走向哪,有一天母亲头发会变成花白甚至银白,有一天她即时戴上老花眼镜也穿不了针眼,要像小时候外婆叫我们帮忙穿针一样找外孙女来帮忙,有一天她脸蛋两颊会凹陷,眼皮会下垂,额头上会出现老人斑,手背上会青筋突起,腿脚会变得不灵活,记忆力会下降,变得爱唠叨,唠叨是因为她不再关心自己而只关心子孙,唠叨是因为她忘了刚才已经说过了同样的话。。。
看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如何去面对母亲的衰老,如何同母亲一起和她的衰老和平共处。。。
斯琴高娃绝对是超强实力派女演员。
她所饰演的张洁作者这个人物绝对是十分到位。
母亲,这个称谓实在是伟大,原著也是遵循作者身上的事实,表达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这部电影和原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基本没做多大的修改,都是遵照原书事实进行拍摄的。
恶拍摄角度也很现实,很平实!
现在这部片子资源不是很多,emule上还有,不知为何,如此强大的亲情片为何被忽视了。
这两天一直被某种东西牵绊,得不到释怀,可能再坚强的人对于亲情这股强大的力量都得不到释怀。
可能只有世间的解药才能慢慢抚平这心中深沉的沟壑。
看这电影前还特地先看了遍小说,看完后,我就挺好奇怎么改成电影.因为,我觉得小说中真正电影化的部分或可以改成电影的素材不够支撑一部90分钟长片.看完电影,觉得也是有些失望,不过也正好看出马俪文成长的轨迹.里面导演的亮点我觉得有几个,一个是老太太在医院要吃粥的台词,说要吃点粥和电脑,一个是老太太在客厅练跳房子,还有一个是结尾,书包回来了,斯琴高娃没认出来她,有点轮回的味道,这些是原著里没有的,导演发挥的部分,不错.还有,斯琴高娃叫老太太自己从厕所里出来那段戏拍得也不错,镜头没切进厕所里去,我看得时候一直有点担心导演会犯这种错误,最后,拍老太太去世那段也不错,拍的那些静物镜头,灯泡一炸,然后直接切到带着骨灰在车上.但这个电影不好的地方就是很要命的了,一开头就很cctv6,用那么激荡的配乐干嘛,全片的配乐都很糟糕,我们俩就没犯这些错误,找窦唯配的音乐很贴那个故事,导演对音乐的控制完全看得出他的功力,昆汀甚至从不找人配乐,因为他觉得没人可以给他的电影配好.再就是,画外音很糟糕,斯琴高娃本来在里面演得就很过,一副舞台腔,再通篇配那种画外音,就像是炒菜放多了鸡精,味太过了,这个电影应该是这个感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应该把很多东西藏起来,让人回味,视听语言也要克制,导演这里面很多问题,但马俪文同志在我们俩作的不错,估计是因为她第一次执导,还没太脱离学院的那些教育的束缚.总的来说,这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我们俩的练习篇,都是拍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我们俩我觉得是马俪文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有些空灵的味道.
张洁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陌生,可也说不上熟悉。
我读过的她的小说都是她早期的作品,而且大部分我已忘记。
对于《无字》,以前我的好友看完了厚厚的几本。
我的老师说:她笔下的女人总爱上年龄比她大好多的男人。
这个电影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女性视角,爸爸多年前已离开,老公和她貌合神离。
她有一个孩子,是女儿。
我不知道男人们能不能感觉到,那种强烈的女性气息,专横而又寂寞。
高高的墙竖起,好像别人进不去那个世界。
我不知道斯琴高娃为什么要那样刚硬而剧烈,剧烈到有些生硬。
但听到她的母亲说:如果她有个山高水低,要她不要太伤心。
说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说是自己不也就这样孤独了一辈子。
还是忍不住落下泪来。
喜欢这部作品跑去看了电影因为之前早就看过了原著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少了一份激动多了一份平和更多的则是关注于演员的表演看演员如何诠释那份深入骨髓的感情感觉电影中的母亲演的最好演出了那种面对女儿小心翼翼面对疾病惶恐却又不能表现出来的感觉而斯琴高娃扮演的女儿一角怎么看都怎么觉得太急躁了一些感觉原著中的女儿虽然所说的是同样的话所做的是同样的事但总还是温柔的多总是觉得似乎高娃老师演的太过这或许导演把握的关系吧因为始终还是戏剧冲突才是最主要的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的突出矛盾冲突女儿的那种悔恨心理才能够更加突出鲜明的表现出来整部电影我最不喜欢姑爷的那个角色看了原著感觉姑爷并没有那么坏或者说是那么冷漠感觉这部电影所赋予他的一切性格都是强加上去的为了更强烈的突出女儿的难只是这样一来姑爷的这个角色就变的非常不讨巧让我不禁为他抱起不平来当然了作为一个姑爷用中国的民俗说就相当于半个儿子不管他再怎么忙碌再怎么大牌也还是应该尽些绵力的这个影片中的姑爷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合格非但不合格还会让人厌恶不知现实中张洁老师的先生是不是真如她作品中写的那样关心不足用心不多抑或者是作者的刻意淡化
昨日,得之好友的公公(即丈夫的爸爸)病逝了,好像是癌症。
可以想象儿子一定很痛苦。
我劝慰她说:“病人离世是解脱,知道自己的儿子完成了终身大事,以后的事情自然联想到过得幸福生活,所有的琐碎和烦恼也不用他老人家操心和担忧了,这个时候的他们在老爷子眼里最完美,只差个抱孙子。
兴许有来生,投胎做了他们的小孩,又是一家人,两人倾心对孩子,一辈子的劳累,得以回报父母曾经的生养之恩,人生就是一代欠一代,轮回不惜。
” 不知是因为自己没有过如此的经历,还是当真看淡生死,终究对此没有过多感触。
小时候听小伴哭着说父母离婚,我不能理解,父母只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离婚了,爹还是自己的爸,娘也依然是自己的妈,为什么非要自己最亲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才觉得幸福?
那时候,爸在监狱,妈拉扯我苦等,周末还要去探望,我走在去往大狱的林荫道上,对妈说:"妈,你们离婚吧!"她如何回答我忘记了,只依稀想起她的惊诧神情,那年我7岁。
其实妈不离就是为了我,但我的心情她不知,我看妈如此,也不开心的。
长大后,常看电视报纸介绍某人恐惧了婚姻,某人有为非作歹之行。
终归于某人年幼时父母离异,造成阴影。
就奇怪那阴影如何造就,年幼时期的我常被人家背后戳脊梁:犯人的孩子、没人管、不许与她玩耍芸芸,我咋就没整个阴影出来呢。
爸出来也有十五年之久,老了天天在家糊风筝,不卖,自己玩。
看着爸一天天老去,想来过去的事情,却常常记不明白,又如何记恨在心呢。
妈说我从小就对世情冷暖淡漠,好友转学,没有不舍。
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来,每次毕业,从不想过同窗一聚。
亲人去世从不掉泪,说我铁石心肠、百毒不侵。
我也难过的,但总相信离去自有理由,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才是爱吧。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与那个人分手,平静的对他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一句简单的话,结束了我轰轰烈烈的爱情。
那个分手的傍晚,头也没回的走了,哪知道,我不回头是怕他看到我的泪。
世间哪有不在乎,因为看重才要给对方更轻松的表情,那样对方才能走的心安理得吧。
给妈妈的信2006年2月18日星期六丙戌狗年正月二十一 从今天开始我再也没有和您说过一句话。
我心里回想着昨晚和您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睡吧!
明天就好了!
您闭上了眼睛进入了昏睡,整整一个晚上您都很安详。
我们期待者明天到来,期望有奇迹出现您可以恢复健康,或者和平时一样也行。
早上您呼吸沉重的沉睡让我们都很不安,请来了医生告诉我们留心观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诊治方案。
其实早在十个月前我们就拿到了您的诊断书,我们知道您一直都不是很相信西医,我们这次也不相信,所以换了一个又一个医生,一家又一家医院,完全一致的答案,肾功能衰竭,只有两个月。
当时我看着医院中的您的背影我......................... 十个月来我们战战兢兢害怕每天都是最后一天,不知道那天真的来临我们该怎么办?
我实在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从早上开始我们轮流在床边和您说话,大家都很无助,其实也很无知,更是无能,我们到最后谁也不敢把结果告诉您,大概您也是理解我们这些懦弱子女吧,一直也是闭口不谈后世料理。
现在每个人都在那里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告诉您。
我看着一个一个亲戚来到家里,来到床前,又一个一个走到客厅中坐下,我心中很是恼火,你们是不是都在那里等着最後的结果。
我想把您叫醒赶他们走,您快醒来吧!
我想把您扶起床,咱们走吧!
离开他们,让他们找不见,我想现在让世界末日到来,我想就这样依偎着您一起变冷。
下午17时,舅舅摸了摸您颈边的脉搏,告诉家人穿衣停床,从那时开始他们就不许我再碰您,因为您的入殓仪式开始了。
我跪在水晶棺旁边,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棺内的您,我在口里默念:您动一下,动动啊,我好把您扶出来。
您躺得好安详啊,比所有时刻都要安详。
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电影在一首无比悲戚的歌声中结束。
我盯着屏幕,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都说这是部不择手段煽情的影片。
我不可否认,但还是认认真真的被它煽了回情。
不过,与其说是被影片感动,不如说,是被那个叫做母亲的人感动。
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们能轻而易举的体会到那份深情。
看着电影,脑子里就一直在闪现那些关于她的片段。
我想,我怎么也该为她写点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的录像里,她兴奋的抱着我,逗我说,给你买个洋娃娃好不好。
我笑得露出两颗刚刚长出的小牙,高兴的喊:好,好。
那时候的她那样年轻,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她的样子是我喜欢的女孩子的样子,大大的眼睛,长头发,有着小女人天生的妩媚,温婉可人。
我想起,那些练钢琴的日子。
每次都是她带我去。
从城南到城北,需要倒两辆公交车,无论刮风下雨,每月两次的钢琴课从来没有中断过。
而我总是不努力,老师数落我的时候我默不作声,她也默不作声。
记得她跟我说过好多次,你看看人家妈妈,跟着她孩子多风光,我跟你去只有挨训的份。
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贪睡的我总是起得很晚,然后一边吃饭,一边让她站在身后为我梳小辫儿。
她的手很轻很柔,不敢弄痛我。
她总是给我编两个麻花辫,还在下面为我绑两个大红色的蝴蝶结。
我想起,初中的我脾气很坏。
每天中午午休醒来后都带着一股冲天的“起床气”。
她总是小心翼翼的叫醒我,桌子上摆着她一中午没休息为我洗的水果,我总是气得看都不看一眼,或者抓起一把摔门而去。
而她也总是不生气,默默的锁好门跟在我后面,因为她上班的地方和我上学的地方相同。
我想起,高中住校的日子,每个星期她都来看我一会。
没买车之前,她每次都是挤公交。
她都是提着好多水果和一大桶饭菜在我的校门口等我。
水果都是洗好的,菜都是我最爱吃的。
高考前的最后冲刺,家里在学校外面租了一套房子,她隔三差五请好假来陪我一起住。
每次她来,都会变着花样的为我做我喜欢的饭菜,洗好我所有积攒的衣服,晚上11点下晚自习,她都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
每次不让她接,她总是叨叨,再不接,就接不着了呢。
回想自己成长的日子,总觉得那些还并未走远。
就像影片中的女儿说的,总觉得自己的母亲还年轻。
可她就那样老了。
看着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休息的时间越来越早,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确老了。
她在家里捣鼓了个小花园,每天穿梭在那些花儿之间,还养了两条贵宾狗,天天忙着操心它们的吃喝拉撒。
她似乎永远也闲不下来。
现在,每次挂在QQ上,她总是给我发些家里的花或者狗狗的照片。
虽然有时候真的很忙,她叨叨的东西我真的不想听。
可是我从来都是应着她。
因为我知道她是我妈。
妈就是那个你对谁不好都必须要对她好的那个人。
她是带着多大的剧痛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又带着多少隐忍和坚强让我们长大。
同样,我们要有多爱她,才能换回这出生就注定欠下的深情啊。
影片的最后,女儿的女儿“书包”站在门口,她却像她的母亲一样,拿起了电话。
这意图很明显,每个女儿都会变成母亲,每个母亲都曾经是女儿。
我在想,会不会总有一天,我的母亲也这样,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却习惯性的拿起电话。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条件反射,一个让所有身在异地,远离家乡的游子心酸的条件反射。
而我,当有朝一日我的孩子离我而去,身在遥不可及的异乡,我会不会也变成这样。
当将要被“备皮”的母亲急惶惶的叫来摄影师,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生疏的摆出POSE;当头发被剃光时,老太太两眼无神,孤独的坐在凳子上,摸摸自己的头;当她固执的想要拆去床边的围栏,说像监狱;当女儿为了锻炼不去服她,她自己默默的爬着去上厕所;当女儿抚摸着母亲的头,说等你好了,我们去收拾新家,到北海去划船,到舟山公园走走,到王府井商场去买一套新衣服;当母亲意识到了自己行将远去,在黑夜中望着自己女儿的背影,眼里流露出耐人寻味的神情……这些细节让每一个观众的心都深深的疼,疼过之后,又深深的温暖。
这些天很奇怪,一做梦就回到我的家乡,跟妈妈在一起。
是想家了。
一个“家”字,对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出来读书的孩子们是一种怎样的温暖。
年少轻狂的我曾经幻想着,毕业以后留在杭州,或者去香港上海,闯一番自己的新天地。
但我越来越想待在他们身边。
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我能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油城安家落户,有时间的时候去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对于他们,何尝不是一种天伦之乐呢。
曾经为自己的爱情纠结不已,他为什么就不能如我想象的那样爱我呢。
曾经为朋友的背叛困惑不已,她为什么就不能像我对她那样对我。
但是看过电影以后我明白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无私的来爱你。
除了你的母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好好爱你的母亲!
题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目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该片改编自作家张洁的同名小说,于2002年上映。
我在2005年9月的时候,在网上翻到这部影片,一看影片的名字,我即知肯定会让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然后当我才看到影片的前五分钟,就已经哭到崩溃。
彼时,爷爷刚在那年八月去世。
今年算来,爷爷走了五年了,奶奶走了一年。
或许本篇算不得是评论,只是写下了当下看完片子后的一切感觉。
今晚看的时候,我就像是在看生前的奶奶,她每一天的日子,爸爸每日的照顾,她的孩子气与固执,她的不配合治疗。
片长九十多分钟,基本上我是三分之一在流泪,三分之一在笑,三分之一在沉默思考。
中途妈妈进来,我跟她讲了下这部片子,想到最近外婆渐渐衰弱的身体,我和妈妈都不禁有些悲伤。
我从小是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平时都是奶奶和爷爷在带我。
几个孙女中,奶奶最疼爱我,她的疼爱以至于在后来成为了溺爱,我的性格部分成因便是来自于奶奶。
奶奶是个很豪爽的女人,按她自己的话说她的一生有四个支柱:烟、酒、麻将、我。
她跟我说她在17岁时开始抽烟,这一抽便是六十多年。
我仍清楚记得,在她临终前两天,她还费力地从爸爸手里拿过烟去抽,我们那时也都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抽烟。
果然在那之后,她逐渐陷入昏睡状态,来人时叫她,她只能很微弱地动下眼皮。
我没有守到她的最后一刻,就像我没有守到爷爷去世前的最后一刻一样。
在奶奶去世前两年开始,我每晚回家不管多晚,都会守住与她的承诺,在睡前去看看她,然后我会在离开她房间关灯前在她布满皱纹的额头亲亲她。
因为小时候,奶奶总是会这样亲我。
大概是0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因为工作上受到的委屈在外面醉酒,回家之后,我径直到了奶奶房间,她醒来看我满脸泪水坐在床边抽烟,她向我要了一支烟,我们两婆孙就这样沉默着一起抽烟,这也是唯一一次和奶奶一起抽烟。
奶奶走后,我没有像当初爷爷走时那么崩溃,可能是她病卧床榻已经很久时间了,我们在照顾她的时间里,也被辛苦与煎熬磨疲了。
所以我只在奶奶火化时酣畅淋漓地哭了一场,从那之后,没有再流过泪。
然而,今晚看这部影片,将我对她的不舍与想念,内疚与后悔,全部牵引出来,几乎崩溃。
想到奶奶爷爷,再去想到爸爸与妈妈,心里充满了恐惧。
我经常和哥哥说着不要长大的话,其实这样的话并不是说要永远当孩子,而是另一种坚决要留住爸爸妈妈的想法。
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我与爸爸的关系是在我工作后才开始慢慢融洽起来,而在这几年里,他几乎是对我倾注了他能够做出来的所有的关心、呵护与宠爱。
爸爸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可谓是真的无微不至,每天早上起床到卫生间,我的洗脸水已经放好,牙刷上也挤好的牙膏,他还会在冬天里将漱口杯里的水调到温热,洗脸水也会保持在刚刚好的温度。
妈妈则是我认为这个最伟大的母亲,她为我可以说是支持了全部,理解了全部。
当我说我可能是同性恋时,她说如果实在分不开那就这样吧;当我说我要做单亲妈妈时,她说那我们一家人都要努力给孩子挣奶粉钱和教育经费;当我说我爱上不该爱的人时,她说知道不该爱就要去收,实在不能收就去躲开;当我说我未来可能不会在成都生活时,她说只要能够自己幸福,在哪儿她都支持;当我今晚散步时跟她说我万一走上万念俱灰出家的路时,她说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你就走你觉得应该走的路,不用担心我和你爸爸。
穷尽他们的一生,都在为我操心与劳累。
我的身体不好,从没有练游泳后,长年累月都在吃药,家里经常是妈妈在厨房里为我熬药的场景。
在没有上班时,爸爸会在他出门工作前把药热好然后端进我的房间,看我喝完再离开。
最近开始上班,爸爸又总会在每天两点准时出现在我工作的写字楼下,为我送药过来。
而这些,他们为我做得太多太多,每一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情与呵护。
但是反思自己为他们做的,为他们付出的,实在感觉汗颜。
其实我经常在那一个个当下跟自己说:珍惜与父母这几十年的光景,经年之后他们只能留下灰烬与记忆,要至情至孝地对待他们。
可是每一个当下发这样的愿,却总是不能做到。
发脾气、赌气、离家、争吵、不理不睬,可能是我这么多年对他们做的最多的事情,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怪过我。
前一段时间里,我的情绪处于崩溃边缘,不怎么吃东西,不怎么说话,总是在抽烟与流泪。
一个晚上,我终于在爸爸妈妈面前崩溃,哭泣嘶吼抓扯自己的头发,妈妈用她瘦弱的身体使劲地抱住我。
等我平静一些后,爸爸跟我说了一些话:妹妹,我们不求你这辈子要有钱有势,不求你要怎么照顾我们,更不求你辛苦挣钱来照顾家里。
我们求的不外乎就是你好好活着,再辛苦也好好活着,不要再去寻死,不要再背着我们做出自杀的举动。
你的抑郁症我们很清楚,所以一直以来从不去碰你的那条线,外面风雨再大,你回到家里,爸爸一样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妈妈一样把你的身体照顾得好好的。
工作不顺利,不怕,我还可以养你;情感不顺利,也不怕,你最后肯定能找得到好男人;身体不好,还是不要怕,我们动得了一天,就会照顾你一天。
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好好活下去,即使有天我们不在了,你带着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也好好活下去。
那些话,数日以来一直在我内心最深处徘徊,我想,今生有这样的父母,是我几世修来的福报啊。
也是在爸爸那些话后,我的情绪突然之间好了起来,努力将消极、死亡、绝望这些字眼从脑海里拔除。
爸爸妈妈,我或许做不到活得很好,但我会发愿一直活下去。
即使在未来遇到再难的事再悲伤的情况,我也会捱下去,因为我发愿此后将你们的话背负在我的肩上、心里、灵魂中。
爱情友情也好,事业也罢,不过是漫长时光中的尘埃,轻轻地一弹,都会烟消云散。
你们现在五十多岁了,也在慢慢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而生命中又有太多无常的事情难以去预料,所以我们相处的时间在我们的一生中,并非最多。
但与你们的感情,却是贯穿我整个人生的全部支撑与依靠。
所以,我还是如此发愿,绝不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发生,我必定会珍惜与你们的每一时刻。
回想陪伴我二十多年已经离去的爷爷与奶奶,我能做的只剩下回忆,只能希望他们在那个地方一切安好。
而于父母,我没做的太多,要去做的也太多。
话已至此,说再多也无意义,只能去做好,去好好疼爱你们。
最大的前提,也就是活好我自己。
我爱你们,请千万身体健康,外出平安。
标题中的“去”与电影中的“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前者是长大后离开母亲怀抱,以为独自面对生活的意思。
是冲着豆瓣评分和亲情的标签看这部电影的,可能是没有到达年纪,有些情,有些境,还难以体会。
电影中落泪的次数不多,但是还是有几点印象深刻的想谈谈。
首先是开头和结尾的呼应。
结尾真的是让我心灵震撼了,感觉把这部片子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档次,让关于母爱的话题在观众的心里延续下去。
“你看谁来了!”母亲匆忙地、等了很久似的抓起电话听筒。
之后恍惚地看着那个这辈子最疼的人。
一个女人是最幸福和伟大的。
她是母亲最疼爱的人,又把这份爱传承下去,让女儿成为她这辈子最疼爱的人。
大作家的女儿是母亲的骄傲,女儿给她买的新房子,女儿给她花了好多钱,老太太把这些骄傲跟邻居说起的时候,是那样的自豪和满足。
可是影片开头由邻居家的热闹切换到母亲家里的冷寂,让母亲的爱更加伟大。
女儿有出息了,她们的孤独一点都不曾提起,独自一人面对。
就像he独白中说的:母亲之前的生病都是独自一人面对的。
至此那个永远解不开的问题再次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追逐前程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付出了陪老人时间减少的代价。
到底如何取舍?
我想不可以用对错来评价这样的选择,生活就是要向前的,要你去追寻,而最疼我们的那个人也是心甘情愿地付出,希望我们过的好。
我们要做的是在很多无奈的情况下,尽力多点时间,多点行动给最爱我们的人。
其实,he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
她承受着来自家庭、工作的各种压力。
在照顾母亲的职责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算做得尽职。
工作的繁忙,丈夫的冷漠,女儿不在身边,她尽力做好女儿和母亲的双重身份。
那个手术前的签字,真的很能理解。
万一出现不幸的后果,她将背负的不仅是怀念,更是一辈子的自责。
好在勇敢和疼爱她的母亲自己做出了抉择。
手术后出现的改变是我不太理解的。
母亲之前的各种闹,出院后又为了减慢她脑萎缩的速度,近乎苛刻的要求。
和独白中说到,要知道母亲很快就会离开她,就不会这么做。
可能是她对母亲活下去炙热的渴望,遮蔽了母亲身体的确实不适,反而误以为母亲放弃了生的意念,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母亲的共鸣。
电影中黄素影将一个年迈母亲的角色塑造得真的很到位。
语言、行动都没有看到一丝的漏洞。
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却时刻心里惦念着女儿和孙女。
当她幻觉自己即将要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唯一想到的是她还没有跟女儿说一声。
不得不提一下电影中的小保姆。
她对母亲的照度是无微不至,很有耐心。
在后来he对母亲严苛的要求中,故事中蕴藏的矛盾其实是通过保姆想帮忙又不敢帮忙的样子表现出来的。
影片最后,她把母亲的遗言一一告诉he,让母亲的爱更加伟大。
“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去了”,留下的是满满的爱,和一辈子的思念。
我这个年纪的,能理解的可能没有影片要表达的多,多年以后,再重温这部电影,也许是另一番感悟。
珍惜现在的时光,多一些时间陪父母,照顾父母。
我们总会有多于想象中的时间陪父母。
我们这儿有句话叫“老人三岁”,说的是人越老越走孩子气,比如喜欢吃零食,总让人担心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母女身份互换感很到位,甚至斯琴高娃还有点过火,有股子“孝庄遗风”。再吐槽一句,2002年,自己是名作家,女儿在美国留学,能雇得起小保姆和私人司机,在北京住着目测八十平以上的家,还有一套新房子在装修,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家庭?
好好的一个剧本好好的一个题材被导演毁了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啊!不入戏啊!一见斯琴高娃就没感觉了!
哭啊哭!~比看原著还有冲击力!~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第一次看的时候并没有很多感触, 重温的时候才觉得好.
很温情的电影,斯琴高娃的独白很是煽情,让人反思。但不大喜欢斯琴高娃在剧中的神经质。
心意到了,水平不足,没原著小说好,没她的下部作品温馨自然。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老不在
这片子光看名字就够心酸的了
小学生作文一般。。
导演和剧本都非常生硬,凭演员和题材才稍稍有些看头。女作家意外的凶和多变,但这绝非不可信,正好现实里确实认识这样的人。丈夫的无能和冷漠非常让我在意,至少在今天的语境下值得更多关注。结局搭配丁薇的《冬天来了》锥心刺骨,莫非这是所有女人逃不开的命?24岁的龚蓓苾短暂出镜。
有时我们往往自认为是为了老人好,因为他们的固执不听话而对其大发脾气,不管不顾老人的想法,一如剧中的女儿。其实理解并尊重他们,才是最大的孝顺,让我们多为他们想想,别给将来的自己留有遗憾。影片有些细节不错,但在部分情节、台词以及配乐上有些用力过猛,使人很容易出戏。
那女主老公真的恶心死了。yue。女主用力太猛了。。。煽情过了。要知道是这名字就不会看。。。
它只是静悄悄的打开伤口给你看,根本就不用去撕扯,你就不自觉地哭了。其实是很典型的中国式亲情,丧偶式家庭,身兼数职的职业女性。因为太典型,才能引发强大的共鸣。以“爱”的名义去强求任何人都是不对的,最好的爱,是以对方觉得舒适而幸福的方式。
片段式的回忆,与原小说很贴近。母亲和女儿演得都很好。
看似斯琴高娃的表演有些过,实则现实就是如此
电影本身没有感动到我啦 就是令我联想到妈妈 然后就起疙瘩。。。
今生都不想面对的离别。
表演真的太好了,感人
书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