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当时期待了很久,但听说导演是纪录片出身后抱有隐隐的担忧,成片出来后,果然担忧还是发生了。
片子比较差强人意吧,但阿詹的蓝眼睛依旧让我沉沦。
由于影片内容涉及宗教,较为敏感,在此不做评述。
对于人物也不予多述,有兴趣者可自寻James McAvoy的访谈,阿詹对人物的解读很深刻。
本人在此只做导演、影片本身解读。
该导演纪录片出身,酷爱自然光、全景、定镜头。
本片在叙事上采取多线叙事,通过现实与回忆穿插构成非线性时空。
但是问题来了,回忆部分,James More和Danny从相识到陷入热恋给予的铺垫太少,让此后的难舍难分、苦苦思恋有些站不住脚。
James同Danny是因为性格相投,或者说都为信仰而活这一点认可彼此,以致相爱,但片中仅仅以两场对话为主的戏告诉观众,太轻,立不住。
比较而言,同期在tiff展映的《水形物语》就做得比较好,女主长时间给主角送鸡蛋、播放音乐、舞蹈等将彼此距离拉进,以及开篇对女主大量的孤独镜头描写为人鱼相恋做好充足的铺垫。
《淹没》对男女主铺垫不够,感情戏短暂,并且回忆段落破碎,非常意识流,导致观众对爱情的来临莫名其妙。
现实部分,通过James被捕后的遭遇和Danny因联络不上J的焦虑和海下遭遇这几组对比蒙太奇,本意是想表现双方位于不同境地的痛苦,但由于阿詹那条线太惨了,不夸大,真的太惨了,太致郁了,坎妹那条线的情绪在对比之下被严重削弱,变得非常扁平。
当镜头自J的命悬一线切到Danny时,我所感受到的不是同等煎熬,而是稍稍舒口气,然后继续担心另一条线上男主的命运。
这种平衡感的失调是非常难受的,如同在海上颠簸一般,起起落落。
最后一场戏应该是全片的高潮,但正是因为平衡失调,Danny他们被困海底到自行解救,我的内心都毫无波澜。
对于人物性格,我不做过多解读,因为我对James的解读与阿詹有略微偏差,毕竟他是读剧本的,我看到的是经过导演意识的。
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我结合阿詹解读对James的理解。
James More(突然发现这哥们同阿詹的首字母缩写也是一样的)对信仰,对政府,对国家都是无比虔诚,但他内心又拥有自己对待社会的一套准则,或者说是责任感。
因此,他去索马里,我认为,他是奔着非武力方式的,而他又是一名特工,身份暴露就会依然接受死亡。
但是,他恋爱了。
“You weren't die if you fall in love.”他拥有了爱情,所以他强迫自己活了下去。
劝解的方式没有用,所以他打开了通讯器,联系了MI6。
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些难过,这个角色也相当于是个圣人,他似Robbie又不像Robbie,James的信仰是现在时,而Robbie的信仰是过去式。
再说本子。
个人觉得,本子是好本子,但不适合改编成小说,虽然我并未看过原著,只是角色,Danny的煎熬,通过文字或许比影像更为深刻。
不过最后还是要夸一下导演。
导演不愧纪录片出身,色彩和环境音不要太赞。
色彩非常写实,阿詹的眼睛自带饱和度,我都要陷进去了。
最后一幕,当世界都变得光亮与模糊,只剩下阿詹的蓝眼睛熠熠生辉,他缓缓闭上眼,那片蓝慢慢消失,我感觉这个世界都要倾覆了。
应该说这部片有点奇怪,两人莫名吸引谈恋爱,又分开失联最后男主死亡,但因为是爱情小说改编,能说什么呢....5颗星,主要男女主角我太喜欢了,演技气质气场都很自然,加上有关战争议题,这世界真的存在像阿拉伯、阿富汗那些伊斯兰教穷苦乱世的国家,觉得在自己国土幸福平稳能吃能喝能睡,就是真正幸福了,全片拍摄很新颖,取景角度滤镜,都很棒,很值得看!
但是关于男女爱情,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学习的地方...
奔着赎罪的HE版来看的,结果发现也没有完全HE,结局有点仓促,纯开放式结局吧。
海边的景色真的感觉很像是赎罪里的那个海边(虚构HE里的)。
双线并行,都是很宏大的两条线,两条线都很有意义,两个为了理想和热爱把失去性命的恐惧抛诸脑后的人在孤独前行中又互相吸引的灵魂,即使深爱着对方,都希望呆在对方身边,但是又都为了各自的理想义无反顾。
格局很高,不再是单单的爱情片,而爱情也是在两人深陷险境时不断给自己增加活下去勇气支撑继续向前的信念,即使我们为了理想深陷囹圄爱情的美好回忆也让我们在孤独的路上甘之如饴。
可能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和喧嚣鼎沸的情节,男女主的爱情也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这种静静平静的叙述也不乏为一部不错的文艺片。
一美确实有点延续赎罪里的感觉。
视频网站上翻译成“爱不沉没”并没彰显影片的意思,看上去像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豆瓣上则从英文原名submergence直译为“淹没”就好多了,这两者听起来类似,但实际上南辕北辙,因为这部影片即使探讨了爱情,也只是一小部分,用“爱”去统整稍显单薄,另外,影片实际上想表达的“爱”与“沉没”并非对立关系,更多是两者的统一,所以用“爱与沉没”来命名甚至可能更合适,只是这样的译名可能会让更多观众困惑了,还没看就觉得影片故弄玄虚了。
影片探讨的话题很多,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关键词“爱”。
影片里有两重“爱”,一重是男女主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其次是男女之爱,这两重爱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
其次我们来看第二个关键词“submergence(淹没)”。
用这个词来命名很有趣,关于这个片名,我们先了解两个问题:水面以下是什么?
用影片中海洋学家的话来说,是大海的五层,这其中第五层,是最深、最黑暗,也最混沌的所在,同时也是女主角最感兴趣的,希望发现生命之所在的地方。
社会、文明和人性之下是什么?
是暴力、无序和冲突。
这是男主角所关心并致力于探索和改变的领域,这个指向我们的现实世界。
这两者的差别也就是造成男女主爆发争吵的原因,女主关心的大海及生物代表自然界中的未知领域,而男主关心的欧洲爆炸案则更多地代表了在社会秩序之下的那些未知、混乱的力量,它们都指向人类的未来的方向,探索、了解它们,有助于人类明确未来将要何去何从。
然而女主认为自然界中的力量是我们可以借助科技加以了解并运用的同时,却对现实世界的混乱——欧洲爆炸案表示无能为力,认为“那不是我们的世界”,这其实代表了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观点,认为要花大力气研究科学,以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的品质,却对人类日益增多的精神问题、暴乱、战争等问题视而不见。
这也体现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深层意思——科学并非一切问题的良药,文明的冲突、人内心的冲突更是人类在新时代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鲁迅先生在多年前弃医从文其实也和这个有关,他发现即使医治好了病痛,人们心灵的麻木、滞后、僵化不作改变的话,仍然无益于这个社会的进步。
问题已经摆在眼前,我们能做什么?
即深潜,探索、发现并改变,这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爱与沉没”。
在这一点上,男女主做的是同样的事。
然而当个体躬身入局,深潜入水面以下、社会密林之中,没人能够幸免,要么浑身湿透与之融为一体,要么溺毙水中。
就像女主角在刚潜入几千米深的大海时所说的:“你将沉入冥冥深渊,在遗忘中淹没,吞噬着海水,抹去所有记忆,你将在茫茫无名的生物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简直就像一个冷酷的预言,又像一个无情的诅咒,这也为本片奠定了浓重的悲剧意味。
另外,男女主在整部影片中的位置也形成了极为有趣的对照,女主热爱水,游泳、潜水,常常在水面之下,色调(包括衣服的颜色)都是柔和的蓝色或紫色,象征着湿润、理性、自然和科学的精神,这条线索对应的是字面意义上的submergence,而男主所在的位置却大部分都在陆地上,甚至是常年缺水的非洲,色调是黑色和干涸的黄色,象征着混乱、暴力和无序,表面上和片名无关,令人费解,但实际上这条线索对应的是深层次的submergence,是在社会和文明之下的深潜,两条线索由男女主分别牵起,构成了绝佳的对照组,共同把影片推向更深层次的诠释和延伸。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个日本节目,把东京的一家人和非洲的一家人互换生活。
日本人离开全球最现代化的东京来到非洲部落生活,也是和男主一样在原始贫瘠和野蛮面前受尽折磨,而且也总是试图以一种高级动物的姿态去改变什么,可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最后只想逃离。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非洲一家人在现代化的东京也将要窒息,最不能忘记的画面是非洲一家人面对日本人狭小的浴缸,一家人抱头痛哭。
本片一直在生命延续和生命终结之间苦苦的求索。
男女主甜腻腻的热恋充斥画面;索马里残酷的现实充斥画面;冰冷冷的海水充斥画面(本片的海一直是冰冷的与《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海一样冰冷)。
不禁让我们反思人类几千年来苦苦追求的所谓的文明究竟是什么?
是宗教信仰?
是物质的丰富?
是干净而充沛的水源?
两个相爱的人能不被现实阻挠在一起孕育生命,这就是文明!
为什么这部电影叫Submergence呢?
大概是因为女主淹没在海底世界里,男主淹没在动荡世界里吧。
(肤浅的我)片中男女主有对生死进行过探讨,在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女主念着自己写的句子,企图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她觉得,在深海里,没有人能救她,她在真正死亡之前,有五天的时间思考问题。
男主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显得更真实一点,他虽然有哭,也有被吓尿,可是他从来没有退缩和闪躲,他很勇敢。
在他执行任务(被虐)的日子里,女主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撑。
一美饰演的James(好的和自己真名一样)在度假的时候遇到Dani, 一个是水利工程师职业cover 下的特工,一个将数学运用于海洋生物研究的bio-mathematician(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两人用了几天时间相识相知相爱,然后就各奔东西了。
James要去索马里对付一群不法分子,Dani要潜入海洋的深入进行研究。
他们断绝了一个多月的联系,也思念着彼此。
在故事的最后,Dani虽然经历了一点小事故,但还是会平安地回到海面。
James 被虐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暴露了自己的位置给美国军队,军队铲平了这个组织,为了不被错杀,他跳到了海里。
最后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James漂浮在海面上,也看到Dani闪着泪光的脸庞,她嘴角的微笑渐渐漾开……没错,那就是结局了,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他们重逢,但我相信他们终究会重逢的。
在故事的最后,女主依然在深海里,但她已经看到了浮上水面的希望;男主也跳进了海里,海是他逃生的希望。
人们常说,尘归尘,土归土,但海洋才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人体内百分之六七十是水,地球的71%是水,所以女主说的“That’s not dust to dust. That’s water to water”也不是没有道理。
影片用插叙的方式进行,一开始让我想到了Manchester by the Sea,虽然两部的题材不同。
后来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到后来,插叙的技巧用得没有那么高深了哈哈哈哈……在Dani拿着手机怎么也等不来James信息而黯然神伤的时候,James正从一个小黑屋被丢到另一个小黑屋,要不然就是用手铐铐着,从一个地方被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让我笑出声来的是,在最后的沙滩上,有个人想将他的右脚绑在木桩上,他很自觉地就把裤脚撩起来了哈哈哈哈哈哈……一看就知道被虐习惯了有人调侃这部电影说这是法鲨的男朋友和女朋友私奔的故事,还说什么“明明是两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都有姓名”。
笑趴我哈哈哈哈哈哈,这届网友真的很可爱了……虽然我也很爱X-Men,但是我看这部电影时没有出戏,也很少想到法鲨,因为我已经淹没在一美蓝色眼睛的星辰大海里了😂Btw, happy birthday, my dear Professor X.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这是当年海明威引用在自己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正文前的一首十四行诗。
原作者是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
我拿它来做本文的“定场诗”,一是因为诗好,有趣;二是因为它与今天这部电影有点关联。
《淹没》
影片出自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之手。
这位大师致力于在银幕上塑造一个疏离、空虚但充满诗意的世界。
作品大多坦率冷静,情感缓慢深沉,带着一股德国人特有的严肃认真。
如这部《淹没》,依然是这个路子。
它向观众展示了一对原本来自两个世界的男女,邂逅、热恋、以及因客观原因不得不分隔两地后的故事。
整部电影涉及元素颇多,爱情、权力、教育、反恐、生命,乃至宗教、民族、信仰。
再加上导演采取的双线交叉叙事的方式,使之影片乍看上去十分“晦涩”。
但若是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则会慢慢发觉出关于影片的不少魅力。
无论表象上的摄影、配乐、光线,还是其中所包含的深意隐喻,均为上上之作。
影片的好,我们除了要其归功于导演外,还要感谢两位主演的卖力演出。
尤其是男主,詹姆斯·麦卡沃伊。
我们更习惯称他为一美。
一美在本片中的遭遇,怎一个惨字了得。
他是直接受命于英国政府的间谍,后假扮成水利工程师前往索马里进行一项任务。
没想到到达后情况有变,竟沦为阶下囚。
毒打一顿后被关进小黑屋内,吃喝拉撒全都在这几尺见方,空荡荡的房间里。
别说床了,厕所都没有一个。
至于吃的东西,更是几天都见不着一顿。
饿到奋力将手通过缝隙伸到屋外,路过的好心人给他一颗花生。
看着他用舌尖小心翼翼舔食一粒花生米,生怕吃完就再也没有的样子,我才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饥饿。
好不容易等到监守为他送来“大餐”,怎曾想却是馊了的硬面包,生了蛆的果子。
怎么办?
照样往嘴里塞。
刚嚼了两下之后就吐了。
吐还不能吐在自己睡觉的地方,爬了两步吐在相隔不远,蝇蛆遍地的“低洼”处。
看得出为了这部戏,一美真是拼了老命。
而一美在吃苦的时候,另一方由坎妹艾丽西亚·维坎德扮演的女主在做些什么呢?
她的身份是一名研究海洋深处生命的生物数学博士。
用同伴的话说,“我们寻找的生命,其生存形式可能与人类终将在火星上的水中发现的生命一样,可能证明十亿年前,地球和火星拥有同样的生态系统,你已经触及到生命的边界了”他们所要乘坐的深海潜艇,整个欧洲就这一艘。
也就是说,女主是这个地球上真正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科学家之一。
此刻,与一美分别之后,她正要进行的便是潜入海洋深处几千米之下的“超深渊带”
这样一位尖端人才理工女博士,又是如何与一名英国间谍相识?
由此便要谈到二人分别之前的故事,即故事的另一条线。
两人于同一处海岛度假,并相识于一场搭讪。
酷爱晨跑的一美,遇上独自在海边散步的坎妹,“嘿”“早上好”······“一会儿见?
乐意之至”
之后的故事,顺理成章。
看天看云看海,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
接着郎有情妾有意,不羞不臊一起睡了个觉。
本以为只是场单纯的异国之炮,爽完之后一别两宽,从此天涯再不相见。
怎奈何实在兴趣相投,竟互相爱上彼此。
他说,我爱你,她说,我要去你的地方找你。
这一分别,便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被囚禁时的一美,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他还想要再见到那个女孩,回到她的身边,嗅着她的发香,看着她的眼睛,为她念着自己最喜欢的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而刚刚陷入爱情的坎妹,则因失去一美的联系无心工作,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影片最终以开放式的结局落幕,潜入海水中逃脱的一美不知是否能成功躲过导弹的袭击而存活下来。
两人爱情的后续,自然也只能靠观众的臆断而得。
有人说,影片中对于他们爱情的描述过于平淡,不过寥寥数天,凭什么就能有如此深厚超越生死的感情。
约翰·多恩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是呀,大趋势下人的确终究都是会有一个伴,心底都会装着一个ta。
可这之前,其实每个人都曾是一座孤岛,都在流浪,在汪洋上飘荡,只盼与彼此吸引的另一座的孤岛相撞。
影片中的男女主,看得出都是辗转世界各地的一类人。
悉尼,伦敦,内罗毕,斯德哥尔摩···他们漂泊,他们流浪,他们内心的安定感几近于无。
男主问,春宵一度后再见到我是否有点紧张?
女主答,通常第二天我不见炮友。
就是这样一类人,当他们漫无目的漂流在世上,为生活为信仰奔波各地时,突然某天于世界的某个角落遇到一个人群中一眼就能望到的ta,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
基于这样的人物背景下,我认为导演的安排恰到好处,如果过多地渲染,则反而会显得过于造作扭捏。
潜水艇突发故障,面临生死的那一刻,女主显得十分淡然。
“你成为那些茫茫藻海中没有名字的微生物,我们将成为所有生命的基础,我们将进入冥府,在遗忘中溺亡,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那将会是一场淹没。
”
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女主已经一个月没有联系上男主,她心里,或许已经认为此生与他都再无机会相见了吧,死又如何呢?
就让我溺亡吧,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就让海水淹没这一切吧,仿佛从来没有过他,也从来没有过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ಠᴗಠ
一美惨被虐!
James McAvoy和艾丽西亚·维坎德爱情新作《淹没》首曝正式海报!电影大概剧情是这样我,一美扮演在索马里的英国水利工程师James More,他被圣战人士当做间谍而劫持为人质。
而在劫持前不久,他和维坎德扮演的负责深海研究工作的生物学家Danielle 'Danny' Flinders相恋。
相隔千里的俩人如何挺过这样的经历?
剧照首次呈现了被当做人质的内容,一美浑身是伤!
备受折磨!
首先,简介有错误,一美演的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特工,天知道我看到商人这个身份时高兴得以为终于能演一次bking式,俗气的人物了!!!
更新:第二个错误:电影里一美额头的伤口在右边,海报里一美额头的伤口在左边。
第三个问题,可能不对,我的生活尝试告诉我,水果类腐败会招惹蚊蝇类,肉类腐败会有蛆虫类,电影里惨兮兮的一美吃的是坏了的果子?
应该是肉,好像。
比《大洋之间的灯光》让我还不知所谓,大洋之间的灯光看到后面还能知道是个什么故事,而这个电影给我一种《赎罪》的感觉,甜甜蜜蜜的相爱,不得已的分离,痛苦与折磨最后似乎死离又仿佛留有一线希望。
这段时间一美是不是正好《分裂》也上映了,恋爱时期的摩尔总给我一种类似于《分裂》里的某一人格一样具有攻击性,在一美的表演中其实并不多。
坎妹在这部片子的表演个人认为比《大洋之间的灯光》要好得多,在《大洋之间的灯光》里,其实略显木讷,和法鲨两人也没有很甜甜甜的感觉,和一美在这里反倒更有化学反应,从她的内衣到外搭每一件都想get同款🤣。
最后是针对电影来说,它给我最奇妙的感觉在于,每当我觉得这里可以向另一个方向处理,比如丹妮在水下潜水艇坏了,大家应该发疯发狂才更有冲突性的时候,我反而更意识到导演本来的处理是多么精彩。
似乎可以理解有人给这部电影贴上了“惊悚”的标签,那种死神来临的时刻,确实惊悚又战栗。
双线叙事更有一种残酷感,似乎对应摩尔问的那句“丹妮,你见过穷人吗?
”做着实验的丹妮和被囚禁的摩尔,同一个地球两个相爱的人完全不同的境遇,爱是唯一联结而且太难获得。
不只是惋惜,还是一种残酷的对比,这边人类在探索最顶层的虚无:生命的形式;那边人类在最底层的需求中苦苦挣扎。
不得不说,在索马里的这段表演一美真是拼了啊!
巨巨辛苦了。
有人说一美这段表演不足,让人生不出同情之感,我则认为这里的片段,同情是第一阶段一晃而过的感受,之后的深深的恐惧和渴望主角逃脱的揪心,才是导演最想表达的情感。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是将反恐作为一个明显的任务式的主题,摩尔在索马里的遭遇既给不了现代人最爱看的超级英雄式绝地还击的爽感,又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另一大爱好,闪耀的人性光辉(如坚持多少年最终获救)最终带来希望。
这是大部分人坚持不下来的原因,但电影本来的定位也不是一部时髦的爆米花电影,它更像是一个人无聊清“想看”片单时的选择。
刚刚开始写评论时给电影只有三星,简直想大骂为什么要为了一个bad ending浪费两小时,事实证明写作有利于思考,到这里,通过不断思考我想看到的和我认为应该怎样去做的,才意识到导演的掌控能力多么精绝。
爱情故事中穿插的普通的宏大的命题,个人认为很成功。
刷微博发现日文版海报出来了,期待国内上映!!!!
我会在深渊带,淹没在遗忘中,吞着水,消除所有回忆,我会在拥挤的无数微生物群落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会成为一切生命形态的基础,那将是一次浸没。
我想过海葬的尸体,那肯定不是尘归尘土归土,而是水归水,我们都是水做成的。
一方是淹没深海受困探索仓的女科学家,一方是淹没谍海受困索马里牢笼中的英国特工。
俩人在诺曼底海边相识相恋,离别奔赴各自的路途和所在。
一个潜入深海去探索生命之源,一个则陷入圣灵涂炭的恐怖主义魔窟,穿越时空的爱情看似遥相呼应但毫无出路,如同他俩的对话虽诗意却乏味。
一美虐,坎妹丧。
两个因为对人类世界相似的自我牺牲而互相吸引的人,虽然是有点过于理想主义和精神层面,但他们面对黑暗与深渊的互相映衬还是很美的,我们一美即使在坎妹面前都像小动物般让人疼爱_(´ཀ`」 ∠)_又见到了那块法国海滩边上二战碉堡的残骸……是不是脸庞村庄那块
观光电影
[3-]让人诧异地觉得不像是文德斯的手笔
爱他/她爱大自然爱人类都是生命的意义
喜欢,很好看!
【2】闲言碎语过分无趣,人物剥离于主题,即使再好的表意,也是令人昏昏欲睡。
这个片不能说是烂片,只能说是执行失败的片。选角就错了,我喜欢詹美,但他的气质明显和文德斯的电影不符,我也理解宣传点会说这是一部爱情片,事实上它探讨的远不只如此,但这样无疑造成观众期待的不符。都说是鲨的修罗场,我只看到两个人的初遇,坎的一举一动都像极了鲨,当作鲨美糖磕了(bushi
很难形容这部电影,心情这么跌宕起伏但是和电影基本上没关系,看了眼评论大家都在讲法鲨,那我也算正常我就不纠结了……
<英国病人>就算了,质感比较接近<不朽的园丁>,从爱情角度切入人类命运的宏大主题不是不OK,但两人的爱情被表现得更像一场轻佻而心血来潮的热病,缺少动人的力量。倒是一美被回回囚禁那条线拍得深刻又揪心。看到男女主深夜炉火边的谈心戏,想起<走出非洲>,又翻出来重看一遍,高下立见,经典就是经典。
生命的尽头是爱情?詹姆斯,你拉了
我还是倾向于男女主都死了这个结局,不然为什么叫淹没。特工和一个海洋女博士的爱情,奇妙而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当然。
爱情,但不是完全的爱情,谍战,也并不完全谍战,文艺又不完全文艺,总之观感很杂乱,剧情很空洞,也没什么升华空间,没啥细品的
节奏太慢,尽管两位主角很尽力在演了,剧情也毫无波澜...
不能和基友拍就和人老婆拍吗?
2.5,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也很难想象这是Wim Wenders的作品。当非常重要的情绪时刻让位于不假思索的叙事,拍出来的作品就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而不可能是一件艺术品。
羸弱
fwb 事后想这么多呢?
氛围和意境很好,两个人的演技都撑得起薄薄的爱情戏,分别时候竟然令人动容。关于爱情,关于生死和三观,不当爱情片来看,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还行吧 就是那种我很喜欢但是和别人一起会看睡着的那种 为什么总是对幻象念念不忘
这题材也真是够大胆,爱情悬疑片。结尾真是逼死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