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舱一代
The Pod Generation
导演:索菲·巴尔特
主演:艾米莉亚·克拉克,切瓦特·埃加福,雯叶特·罗宾逊,维利·德杰格,拉玛拉·斯翠吉哈蒂格,艾玛·德·普特,吉永·赫尔,卡雷尔·凡·库特森,大卫·比伦,伯纳德·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简介: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风靡一时,自然发展成为遥远的记忆。纽约一对夫妻瑞秋和阿尔维准备将关系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组建一个家庭。 瑞秋的工作让他们有机会使用科技巨头帕伽索斯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工具——通过可拆卸的人造子宫,或着叫“卵舱”,让夫妻们有机会在更平等的基础上共享怀孕。 阿尔维是一名植物学家兼虔诚的纯粹主义..详细 >
既然都有人工子宫了,怎么还是异性恋啊,而且还设置男人与蛋的bonding更深引发女人的不安这样的桥段。一方面想要展现生育对职场女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刻意和自然受孕的女性对比来形成差异。再加上其中反对卵舱的抗议,很难说这是一部解放女性子宫的戏还是反对人造子宫的戏。
气质近似Apple TV+出品的近未来软科幻,细极毫末的真实可感产品设计比老生常谈的故事核心更具观赏趣味。女性编导敏锐发掘了后反乌托邦高概念叙事井喷时代尚未被主流影视专题表现的人造子宫想象,但很遗憾焦点不明的散点讨论并没能给予观众已知争议派别外的任何清晰观点,而有意规避必然浮现的尖锐议题专注沉浸舒适确幸语调的偷懒方向也注定了影片无法提供甚至回溯到前黑镜纪元的讽刺寓言。子宫的商品化急速催生异化身体和再生产环节的形式分离,然而这种愿景只是上层阶级肥皂泡内父权和资本共谋更隐蔽的伪装,性别角色分工的重新分配带给生理性别女性的除了解放也有失落。一个机械孕育却自然分娩的婴儿该在这个价值破碎的电子末世何去何从?也许早在选取异性恋伴侣作为叙述单元之时剧本就已把自身的诸多探索触须束缚在了窒闷温吞的幽闭恐惧里。
比较慢节奏的一部电影,但是细节和氛围感拉满。果然是女导演才有的细腻和洞察力。爱这个视角。非常inspiring,要把这个pod做出来!
一部像预言一样的电影。具有充分的话题性和现实意义,激发人们深度思考。
啊?就这么结束了?
不够过瘾跟深刻,结束的也太突然了。
很沉闷的电影。只是沉闷的话我不打这么低,片尾传递的价值观太辣鸡。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喜欢网友的脑洞:打开发现是全息图。
挺有意思的设定,但看完又觉得流于表面,讨论的不够深刻,有避重就轻的感觉,也不清楚究竟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人造子宫这个想法,探讨的感觉好浅
终究只是个童话 没有怀孕的母亲是没法产生母乳的,包括孩子以后的吃喝拉撒都是个迷,只能说把自然和女性厌怀孕联系在一起是个很好的想法
很浪漫的科幻片,有很多我以为会吵架的节点,都非常温柔地通过切换场景/做梦度过了,然而因此导致男女主看起来态度转变都特别像。在岛上住的时候,穿过树林的时刻很像在拍广告。“孩子还没出生就成为了软肋”,“AI心理咨询师”,还有站着走路工作。
有意思 但不好看
虽然能无痛生娃,且不会体重增加35磅,多了妊娠纹(stretch marks),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但这一对纽约客还是种种状况,没做好当爸妈的准备
从高科技的视角探讨人类的生命延续与情感链接等科技、伦理、独立性话题,题材很新颖可惜拍的有点boring。
有趣的是公司鼓励你去子宫中心做一个pod的原因也是因为继续想让你工作,可不是为了让你减轻生育压力,减少孕期痛苦才支持你的。
老公感觉共情感强一些 可能因为不用养家只养植物
探讨的内容还蛮有意思的,迎合了当下女性生育焦虑的话题。首先卵舱的存在并不是对于女性身体的解放,而是某种资本市场区别阶级的手段,只有你足够有钱足够中产才有可能拥有保舱的名额。其次,即便有了这个资格,女性最先想的是让自己免受分娩的疼痛之苦,反倒是男人希望能够自然备孕,这立场就挺微妙的。再到后来,女性发现自己放弃生育的同时某种意义上也放弃了身体作为母亲和孩子的通道/连结,反倒是本来就没有过这些经历的男人跟卵舱找到了新的相处平衡。传统的社会身份对调后带来了新的矛盾,生育焦虑依然存在。影片借助AI这样的科幻背景,呈现了科技对人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捆绑而非解放,话题很有趣,但结尾有点浅也有点粗暴,完全可以走得更深一点。另外想知道这项技术对于性少数群体是福音吗?都那么高科技了,别老整着异性恋聊啊,也怪没劲的。
这个剧情拍短剧还好,拍成电影太拖沓了。想表达的太多,但是有没有表达得很好
一集黑镜的体量,软科幻外皮下的热点话题。人际关系和科幻部分有些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