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顺风》是一部很孤独的电影,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渺小又孤独。
虽然稍微有点装逼过度,但整体很有范儿,我挺喜欢。
中岛长雄的摄影很美。
许冠文跟纳豆的部分很好,故事好,人物好,对白也好。
庹宗华跟戴立忍的部分,台词写得不够好,两个人的表演也差点儿意思,尤其开场的一部分。
泰国那个演员挺喜欢,在《唯神能恕》里很有范儿。
本片其实野心不小,貌似想把昆汀式的黑色幽默跟重口和王家卫式的故事跟文艺范儿混合在一起。
甚至借鉴了冯小刚的《非诚勿扰》,那首谷村新司的《昴》以及误入葬礼的桥段都很像(当然,也许当年冯小刚是听了陈国富的建议)。
纳豆洗澡的那一段拍得非常有喜感,看得我哈哈大笑。
许冠文的很多桥段和对白也安排的非常好。
钟孟宏是近些年我很喜欢的一个台湾导演,从《停车》到《第四张画》到《失魂》再到这部《一路顺风》,每部都不错,每部都不够完美,但都有很迷人的段落。
7.5/10
钟孟宏新作《一路顺风》,讲一事无成的鲁蛇(纳豆饰),搭上香港人老许(许冠文饰)的出租车,要从台北运毒到台南,却一路不顺风,遇上一堆怪事的故事。
以导演擅长的黑色幽默为基调,结合公路元素,成为台湾少见的公路电影。
然而,观影过程中,处处使人想起的,却是钟孟宏的处女作《停车》,一个始终上不了路的故事。
在《停车》中,主角陈莫(张震饰)赶着回家,车子却被并排而动弹不得,他为了找出车主,从下午到深夜,在承德路一排旧民宅里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遇到了热心的理发店老板、隔代抚养孙女的老夫妇、被黑道讨债的裁缝……,虽然几次有机会开车走人,却又都被奇妙地绊住,整夜折腾下来,连简单的开车回家都无比艰难。
两部电影看似相反,在情感上却共同演绎了平凡人物的生命困局,以及对生活的自嘲和悲悯。
首先,「移动」作为明显的主题,大概是两部作品最大的共通点。
这得从片中角色的过往说起:《停车》中的裁缝师傅来自香港,母亲死后来到台湾,眼看台湾生活无甚前景,又抓住机会前往广州,但广州的投资失败收场,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台湾。
《一路顺风》中的老许同样来自香港,二十年前听说开出租车能赚钱就来到台湾,在台湾结婚生子,有了牵绊,日子却过得浮浮沉沉,不上不下。
老许放弃了他乡致富的投机,转而发展敲诈小市民的哲学:「九千零七十块钱,我就收你九千五算了,交个朋友。
」幸或不幸的是,老许视野比裁缝师傅窄,却比他更看得开:「其实过日子嘛,哪里都是一样的。
」人物带着生活在他方的希望远行,导演却否定地理移动带来的转机。
因此,空间的转变不再是重点,上路或者不上路,重点在于人被放置在陌生环境,与周遭他者的互动是否足以产生救赎。
由与他者的互动衍生的,便是黑色基调中闪现的温情。
导演不断以一种「过头的温暖」缝合角色间的疏离。
这种温暖多于礼貌,却又远远少于热情。
虽然时隐时现,却成为推动电影叙事的最大动力。
在《停车》里,陈莫被一对老夫妻(误)认成儿子,半推半就下,他撒谎承诺晚点再回来,事情可以到此为止,但他偏偏真的又回去,一回去就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
只需要越出常轨一点点,角色间的意义就全然翻转。
在《一路顺风》中,老许与纳豆有多次机会可以丢下对方,但出于某种未知的情感,两人虽互看不顺眼,却还是一路相伴。
这些过了头的温暖当然能被解读为刻意,但当刻意的痕迹对上角色笨拙的善良,越刻意就越笨拙,到头来竟真的是诚心诚意了。
除此之外,「病」也同样是两部电影叙事的暗流,《停车》中混过黑道的理发店老板与黑道大哥叙旧,提起当年与一位「小四」的过节,不料黑道大哥淡淡一句:「小四那家伙前阵子挂了。
生病。
」让话题戛然而止。
同样在《停车》里,戴立忍饰演的皮条客与人打架,鼻血流不停。
一旁小弟看了,却碎碎念起自己父亲得鼻咽癌的经历:「我爸之前被机车撞到,整个鼻子肿起来,他想说没怎样,就没去看医生,然后去检查,鼻咽癌耶。
」疾病的偶发与无常性,如同远方风暴,总在思绪边缘却无法忽略,一种惘惘的威胁。
到了《一路顺风》,疾病的元素更显直接,黑道小弟小吴罹患怪病,被大哥问起时佯装没事,还能逞凶斗狠刑求他人,然而不过相隔数小时,小吴开车时突然发病,就出了车祸,就死了。
钟孟宏将病痛的无常与黑道江湖的凶险结合,以肉身的不安定隐喻黑道生活的不稳定,在类型元素的表面底下,说的还是小人物生命的困境。
但《一路顺风》与《停车》不同,《停车》中虽也有「黑」、有「恶」、有暴力,却仍大致在可接受的范围。
《一路顺风》中,导演却将这些元素极端化,黑道的暴力从单纯泼漆到严酷刑求,欠债者╱背叛者的下场从侥幸逃脱到以死偿命。
「人」的存在也不断被降格:主角的身分从中产雅痞到鲁蛇混混(后来甚至被当成狗),夫妻间的争执从相互和解到放弃沟通,连故事发生的背景都从老旧但尚有人居公寓,到彻底坏毁的废墟,小人物遭受到生活的损害更为彻底,角色们必须忍受更为残酷的日常。
更为残酷的日常里,是否有更为柔软的光芒呢?
从《停车》到《一路顺风》,可以感受到导演始终隐忍的温情,在喜剧调性底下,一种极为严肃的温情。
导演宽容了所有会被主流价值谴责的角色:青年混混、黑道、无用的中年男人,甚至以一种近乎超现实的方式,补偿了角色生命中的重大缺口:《停车》里一直得不到小孩的陈莫抱了一个女儿回家;《一路顺风》里从小失去父亲的纳豆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
这股隐忍的温情在《一路顺风》的结尾汇聚成流:纳豆特地买了老许一直想吃的小笼包,迂回却真诚地表达关心。
收敛了《停车》中抱得女儿归的超现实,却让人感到更务实的温暖。
导演说:「一路顺风是一个祝福,也是一种期待。
但是在人生路上,哪有可能顺风到底,常常转个弯,风向就变了。
」如此现实下,真正的祝福也许是「有惊无险」吧,因为「有惊」,彼此开始产生友情,又因为「无险」,能够捡回一条小命,无论《停车》或《一路顺风》,角色们所得到最大的祝福,也许正是在荒谬奇遇之后,能够一点一滴,将生活的价值重新寻回。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试图归类这部电影的类型。
里面主要讲述了一个运毒的故事。
一个毒枭指使一个运货工运输毒品到台北。
这个毒枭选择了计程车来完成这次长途的运输。
里面也有关于犯罪的残忍镜头,但我却不乐意将其归类到犯罪片。
如果是犯罪片,连个警察都没有。
怎么可能营造得出戏剧冲突呢?
典型的犯罪片,除了邪恶的一方,必然有正义的一方。
双方构成戏剧的张力。
而在这部电影里面,正义的一方是缺位的,电影的立意,并不是表现犯罪。
那么这部电影算不算剧情片(故事片)呢?
就我观影的偏好,我觉得不算。
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没有什么像样的剧情。
无非是这么几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就是毒枭找同伙聊天,讨论拆不拆掉塑封的沙发。
第二个场景就是运货工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去台北。
剧情单调的很。
我非常乐意举出一部我觉得比较好的剧情片《心迷宫》,里面的剧情非常繁复悬疑,整个故事的走向,反转多次。
观影的时候非常过瘾。
《心迷宫》的剧情也非常紧凑。
而《一路顺风》的剧情是散漫的。
《心迷宫》剧情中挖的坑都会填下来。
小说家契诃夫在谈论剧本创作的时候,提到过一种观念。
即: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
而《一路顺风》的剧情是没有遵守这一基本假设的。
在我看来,这种基本假设是在满足人的一种偏好。
没有人愿意看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所有的细节和剧情都必须得到解释。
而《一路顺风》,或者现在更多的电影。
已经不再遵守这一基本假定。
即使冒着可能冒犯观众的风险,导演也乐意表现出真实世界的设定。
就是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无法解释的,很多细节是得不到理由的。
但是这种额外的细节却并不同于早期香港电影中的桥段。
早期的香港电影中,会有一些与剧情不搭配的桥段(细节),这种桥段是为了融合优秀的电影细节。
两者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在我看来,额外的细节和桥段虽然很相似,都不能很好的揉入到电影中去。
这两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桥段是为了迎合观众。
当经典已经深刻地留在了观众的脑海里,再现经典可以讨好观众。
而这种额外的细节则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真实。
剧情中的细节也可以表现人物,但有一个缺陷,受限于剧情。
传统的创作观念,强调在剧情中表现人物。
但是始终会受限。
因为剧情往往是非常态的,这样很难挖掘常态中的人物特点。
我们看美国的英雄大片,我们看不到生活的真实。
剧情始终是非常态的,主角在非常态的剧情中,表现出来的特征都是非常英雄主义的。
即使上演遭遇失败的剧情,也只是为了营造冲突。
就我个人而言,看这种遭遇失败的剧情,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因为我总是认为,这种试图模仿常态下的人,有着明显伪造的痕迹。
这种传统的创作观念的电影,你始终明白他是电影。
而不是真实。
而摆脱了服务于情节目的的额外细节,有着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
它可以是一种借用。
我认为额外的细节既然摆脱了情节,对它的追求可以完全出自于美学和导演的个人趣味。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细节直觉上就是美的。
它是难以分析的,它激起了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情感,但是却难以分析。
在《一路顺风》里面,最有趣的额外细节,有两个。
一个是两个毒枭讨论生活美学。
一个是运货工和出租车司机在葬礼上试图蹭饭吃。
第一个额外的细节是两个毒枭拌嘴,讨论沙发的事情。
一个毒枭认为新沙发就应该被使用,要把沙发塑封拆掉,另外一个对其批评自己的生活美学很不满,最后两人一起拆掉了塑封。
另一个额外的细节,就是运货工和出租车司机试图在葬礼上蹭饭吃。
这个细节在冯小刚的《非诚勿扰》上也使用过。
他们当时也是蹭了黑帮一个家族的葬礼。
关于《非诚勿扰》这部喜剧,后续还会讨论。
这个细节是非常有美学价值的。
我可以尝试解释解释,为什么会有美学价值。
一般的理论认为,伟大的美学作品往往引发的是情感的共鸣。
比如全球华人都会背的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引发的就是人类都有的思乡之情。
而这个细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被很多电影使用,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是我们也有共鸣。
人总是会参加许多葬礼,但是去吊丧的人试图表达悲伤,但实际却难以悲伤起来。
这种尴尬的情境是很多人都有的。
而这里的细节,试图去葬礼上蹭饭吃,更是强化了这种尴尬。
这里是选择了本片中我喜欢的两个细节,略微作了分析。
而电影就是电影,还是要亲自去看,才能感受到这些细节的趣味。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本文的主题,那就是为什么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喜剧呢?
一般意义上的喜剧又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典型的喜剧分成两种,一种是嘲笑,一种是自嘲。
嘲笑的喜剧我们看了很多,比如赵本山的喜剧。
或者是郭德纲的相声。
这些喜剧都是典型的嘲笑。
所谓的嘲笑,是嘲笑他人。
观众在阅读这种嘲笑的时候,是感受他人的笨拙或者反差的。
这种嘲笑本质上是图一乐,即流行的一句话,“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大家开心一下。
”另一种喜剧是自嘲。
观众在阅读这种自嘲的时候,是在感受自己。
这种喜剧一般很少见。
我最近看过的这种喜剧是《路易不容易》。
这种自嘲往往拿自己寻开心。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减压的方式,帮助调整对自己的认识。
缓和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之后的尴尬。
而《一路顺风》却不再是这种典型意义上的喜剧。
观看的时候,我不能判断这是嘲笑,还是自嘲。
如果是嘲笑,这种嘲笑却带有反思性。
他会让你反思自己。
但又算不上自嘲。
因为尴尬并没有消失。
尴尬处于了一种沉默状态,他并没有消解。
本片中有一个典型的情节。
出租车司机和运货工被关在了后备箱。
他们两个就聊天。
因为第二天就是出租车司机的生日了。
他回忆起了自己去年的生日。
他说起自己的生活,说到他带着全家人去吃小笼包,为了庆祝生日。
他把老婆孩子丈母娘先放了下来。
然后去找一个免费的停车位,为了省钱。
找到之后他就回去,发现老婆孩子丈母娘还在等,以为还没有排到队。
他就说,再等等就轮到我们了。
可是老婆等三人回答他说,她们早吃完了,在这里等你。
“哦”,他说,“那我回去把车开来吧。
”老婆等三人回答他说,“不用了我们去坐出租车。
”最后留下来他一个人在这里。
这种喜剧效果不再是以自嘲或者嘲笑来划分了,它讨论的范围是人珍视的情感。
鲁迅曾经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而这里发生了一种混合。
有无价值有无美好不是绝对的了,是相对的了。
它既可能是有价值有美好的,也可能是无价值无美好的。
而毁灭给人看还是撕破给人看。
也不再是相对的了,它既可能是作为悲剧毁灭给人看,也可能是作为喜剧撕破给人看。
而且引发的效果也不再是绝对的了,有的人认为是喜剧有的人认为是悲剧。
这种种都变得不再确定了,它既可能是,又可能不是。
喜剧与悲剧的界限都变得难以明确,观影的人,可能既想哭,也想笑。
这里可以把《非诚勿扰》和《一路顺风》对比一下,《一路顺风》的融合做的非常好,而《非诚勿扰》的融合却没有那么好。
但是《非诚勿扰》的观影体验上却融合的非常好,而《一路顺风》在观影体验上会停滞。
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非常类似。
略微的区别在于《一路顺风》情感上融合的比较好,《非诚勿扰》在观影体验上比较顺畅。
而且基调上也有不同,《非诚勿扰》有世俗的玩世不恭的意味,《一路顺风》有着文青的矫情和严肃。
写到这里,我已经讨论完了我感兴趣的地方,下面我再提一提,一些值得一提的地方。
第一是电影艺术本身,在我看来这个电影有些地方不符合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
有些地方会放一些静止的景象。
比如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地方是出租车司机开到了一个没有路的地方,然后走下来忧郁的远眺。
在我看来,这种场景是不符合电影艺术的。
这种场景只适合摄影。
摄影才是静止的艺术,而电影是流动的艺术。
伴随时间轴的推进,观众必须感受到电影的流动节奏。
而不是停下来感受静止,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难以忍受。
电影流动的节奏可以慢,但不能停。
第二,这里面也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认识。
无论是两个毒枭这组,还是出租车司机和运货工这一种。
都体现了这种认识。
两个毒枭本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戴立忍扮演的毒枭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而庹宗华则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
两者都是那种试图掌握命运的人,但是对待事情的认真程度不同。
所以庹宗华被杀了,但是戴立忍却仅仅是受伤。
庹宗华被杀是因为小弟的出卖,而戴立忍受伤是因为小弟患病撞车。
他们两个的对比,展现了对奋斗的认识。
自己的态度很重要。
但其他的人靠不靠谱也很重要。
拿戴立忍来讲,如果他不是贩毒,不是和这些素质一般的人合作。
可能他会做的更好。
当然不管是谁,他总是要和素质不行的人合作,很多时候事情的失败也在这里,而不是领头的人不行。
不管奋斗者态度如何,对事情本身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人类理性的一个筹划,失败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而出租车司机和运货工则是随波逐流的人,他们往往被生活推着走,跟着生命流。
他们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背负着受过伤害的感情生活着。
这两组人都是非常真实的反应了我们时代的人生活的处境的,反映了我们生活的真实状态。
故事其实是围绕许冠文这个“老司机”开始的。
这个流离的香港老司机,来到台湾后,大概经历了不少的磨难。
一路上为了蹭顿饭吃,也是绝了。
然而,在许冠文的“絮叨”里头,还是透露了很多的信息。
这个为生活奔波的异乡人,实在遭遇了太多的“冷眼”。
别人的伤害,对老许来说,其实不算什么。
真正的伤害,往往是来自自己的家人。
为了省几个停车的钱,老许把车停了老远,等到回来时,家人说已经吃饱了,打车走吧。
自己就是计程车司机呢。
老许说起这段往事时,风轻云淡。
旁边的“小老板”其实很讨厌老许的唠叨的。
开车就开车呗,灌什么人生鸡汤。
咱也是被社会“锤炼”过的人,然而,也是没被社会“垂怜”的人。
大家都很苦逼,谁又饶过谁。
年轻人三个最重要的条件?
没事儿吧,大爷。
搞笑的其实还是几位“幕后大佬”。
其中的一位,是泰国来的语言学家+赌石患者。
信不信任的问题,剪刀手解决不了。
那就来块石头吧。
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死里逃生的大佬,和生意伙伴谈起这件事儿的时候,也感觉匪夷所思。
故事里头,“做生意”的几位,完全没有“无间道”里头的觉悟,大家好像就是在做“单纯”的生意。
俩人谈着谈着,不知道怎么就扯到了品味和审美上头去了。
刚开始谈的火药味,很快转移到“大背心配金表”和“沙发不去套”的琐碎上去了。
而且,彼此相谈甚欢。
纹身哥一口一句“国骂”,看得人相当的酸爽。
到最后,也是“死于”这张破嘴。
故事的最后,是一帮“黑吃黑”的凶残,但意外的是,这种“黑吃黑”的凶残,被拍出了一丝黑色幽默的意思。
彼此下手虽然很“黑”,但过程相当搞笑,确实有点出其不意的意思。
#电影 《一路顺风》台湾的片子 感觉更加靠近生活 上一部台湾片是《一一》 这部片给了我相同的感觉对了 导演还都会亲自为电影出讲解 这个感觉在大陆很少见没有什么很大的反转,相比其他很多电影,这里面的反派不够可恨,主角也没那么讨喜 善恶 是模糊的但是这才是现实的样子这部电影不像是讲一个多完整的叙事更像是 把生活的一个片段,截取出来给你看电影结束的时候 其实大伙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老许 回去依然面对压抑的家庭纳豆 依然干着危险的行当 大宝 失去了15年老友又出了车祸 失去小吴就像预告片里说的“车子一路向南 人生却一直靠北”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电影的人物塑造 我觉得很立体 而且真实纳豆是没干过正经活 “干” 不离口穿着显矮的九分裤 知道是毒品照样送但是最后拿了钱 可以走掉但是他排队买小笼包然后给老许去庆祝生日老许一开始就给人很不靠谱的感觉中年大叔 满嘴忽悠 开车打瞌睡 话还很多忽悠纳豆去蹭葬礼的饭 导致两个人被宰所以我没想到老许说去拿钱 然后开车走了的时候他还会回去这个时候 人物形象就开始复杂起来了然后是在 奔驰车的后备箱老许开始讲他 小笼包的故事 愈发的丰富说起来 小笼包那一段 不像是电影 几乎就是很多人的现实还有庹哥 说话含妈量很高 但是他收留了阿文 和维持大宝15年的友谊说话做事奇奇怪怪 是个贩毒的 不是什么好人 但是反而带有一种魅力两个毒贩子聊天 讲的什么呢?
讲的是沙发的塑胶模和庹哥的“劳斯乔登”配大背心“cnm的 不要批评我的美学风格 你这是人身攻击”生活很大多时候不是路顺风,但即使遍体鳞伤,还是继续前进。
好:人物塑造出彩,几个人都很有特色,纳豆的不善言辞 老许多话但孤独的司机 冷静的黑道大哥 tmd挂在嘴边的贩毒分子 说出一路顺风的小武 。
事件排布不错:尤其喜欢由借车带到老许自白的部分,那一段的配乐和画面就像有人在黑夜里讲故事一样。
拆沙发 电话联系交易-上一次看到还是《骡子》,没想到是通用的 宾士车上的黄色小灯一闪一闪讲出老许的前史,发现导演好喜欢用这种光源吃小笼包 成为最后的一个伏笔两人关系的变化:休息区问其他司机 下车吃饭被敲竹杠老许返回救人 一个馒头 宾士车 没有父亲 老许的故事 -借车 拿钱付钱买小笼包最喜欢吴中天的最后一场戏不好:纳豆的塑造吧。
9070,算了,我收你9500啦,70零头我不要啦,交个朋友,小老板,交个朋友……看一次笑一次!!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等了半年多,终于等到钟孟宏的《一路顺风》的资源,赶紧点开,一个上午的郁闷竟然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消散了许多。
一直以为《一路顺风》会是如《健忘村》那样画风奇特、让观众爆笑不已的台式喜剧,结果发现却仍然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台式温情影片。
纳豆vs许冠文:人生除了受苦,还有未来在《一路顺风》里,纳豆只是个无所事事,经常靠偷窃过活,最后走上运送毒品道路的loser。
在“送货”路上,他碰到了捷运司机老许(许冠文饰)。
老许二十多年前从香港到台湾,曾经怀抱希望,如今也被生活磨得只剩下计较生日那天能不能吃上一屉小笼包。
这样的两个人,本来以为会一路顺风,结果不经意间碰上了黑帮的内斗,不仅没拿到钱,还差点丧命。
纳豆和老许在荒野里兜兜转转,却怎么也找不到出路。
正像老许曾经的人生,以为在台北有了一个家就可以获得温暖,现实却是连妻子都嫌弃他的寒酸。
对于一个拼命寻找安慰的人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此。
如果最亲近的人都无法支持你,那么你的人生还有什么?
值得深思的还有纳豆在宠物医院和兽医的对话。
纳豆:“一千五,这么贵?
”兽医:“跟你差不多大的狗都二千五,比你贵,一千五算便宜的啦。
”谁没有过“人不如狗”的时候呢?
芸芸众生,都是一样平凡的生物,而世俗高低贵贱之分却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刻薄,也越来越没有尊严。
但是,生命还是得继续,最多像老许说的那样:“过去活得怎样没有关系,还有未来啊,你可以做个好人。
”虽然纳豆和老许的故事线很像好莱坞公路片,中间乱入的葬礼也有点意味不明,但精彩的剪接还是让老许的说教变得不再如鸡汤广告。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信任与交流吧。
大宝VS庹哥:你不要随便批评我的审美品味啦除了纳豆和老许,《一路顺风》里我最喜欢的一对CP就是大宝和庹哥。
看了那么多黑帮、警匪电影,《一路顺风》里的大宝和庹哥是我觉得最“可爱”的两个大佬形象。
没有黑色风衣、没有前呼后拥的手下,有的只是穿着白衬衫、戴着眼镜和穿着白背心、戴着金表的两个普通的大叔在咖啡馆闲聊的姿态。
喜欢看他们两个坐在长达十几米的绿色沙发上你一句我一句地相互吐槽对方的穿着打扮;喜欢庹哥像小孩子那样给大宝讲并不好听的笑话。
这一幕幕都像极了我跟我朋友间的相处方式,这样简单的快乐和温暖照亮了我心中阴暗许久的角落。
当然,配角小吴也很出彩。
作为老大大宝身边的小弟,小吴虽然谨小慎微,却也没有其他黑帮片中小弟的老气横秋和战战兢兢。
面对大宝的关心,小吴隐瞒了自己的病情。
虽然一句“一路顺风”让大宝起了疑心,但小吴还是为大宝是否会受到对手的报复而担心。
“一路顺风,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突然想说而已。
”应该是我看过的黑帮片里最温暖的一句话了吧?
小吴一直对大宝忠心耿耿,知道自己即将命不久矣,随口而出的四个字,简单却充满深情(并不是基情....)。
有人说过,只有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才能拍得出关乎生活和生命的好电影,期待这样的好电影可以再多一些。
故事比较散,算是文艺片风格,影片真正要探讨的是男人的人生无奈。
像老许这样为家庭辛苦付出却并没得到家人的尊重,像小老板这样卑微又无法自主的打工人,像黑社会这样的随时会送命的高危生活……但最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人,最可贵的都是保持一份温情和善意,这可能是唯一可以让人生出现惊喜的地方了。
就像老许自以为报酬落空却得到了更好的回报,就像戴立忍最后可以幸免于难。
最后在片尾曲的音乐氛围中,影片的主题和配乐让情感达到共鸣。
《星》阖起了双眼,心中尽茫然。
黯然抬头望,满目照悲凉。
只有一条道路通向了荒野, 哪里能够找到前面的方向?
啊……,散落的群星, 点缀夜空指示着命运。
静谧中放射出光明, 蓦然照亮我的身影。
我就要出发, 脸上映着银色的星光。
我就要启程, 辞别吧,命运之星!
凄凉的气息,吹入我胸中。
阵阵秋风来,呼啸声不停。
可是我心头不灭的是热情, 每时每刻追寻梦中的憧憬。
啊……,璀璨的群星, 纵然无名也要闪晶莹。
不沉寂从来不放弃, 迸出华彩点燃生命!
我也要出发, 照着心的指引去远行。
我也要启程, 辞别吧,命运之星!
司机和小伙子遇到枪杀案,司机被关起来后,就跟那个男的说,自己如果这次没死的话,明天就是自己生日,一定要去吃自己最爱吃的小笼包。
他说有一次过生日跟老婆孩子丈母娘出去小笼包,到店门口把他们放下来,小笼包店人很多,要排很长队,司机自己不愿意停收费的停车场,就找了很久找到了一个免费的停车位,停完车发现自己已经离小笼包店很远了,后来回到小笼包店,发现他们三个已经站在那边,他老婆说,他们三个等很久了,司机看着他们,原来他们是自己吃完等很久了,司机看他们没给他打包,司机说让他们再等一下,自己把车开过了,他老婆说不用了,他们打车回去。
后来司机不记得自己那天有没有吃东西了。
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到最后,另一个男的办完事情,给他带了一笼小笼包当早餐,并祝他生日快乐。
经典的高反差摄影,车后箱里的鸭灯让人想起Dheepan里的兔灯。剧作上简单两招就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可是后半段视角岔开到虐囚上实在是有点奇怪。
台词写的烂
这种让人看得一头雾水的电影为何金马奖可以入围8项,台湾是真拍不出来好电影了吧。
镜头语言这么有特色一眼便能分出来的导演去年发现了一个徐皓峰,今年发现了钟孟宏。镜头语言有特点也很有意思,和失魂一脉相承,这部的故事上好了很多,这么看来倒是很期待大佛了。
建议片名改为《各行各业都不容易》。
把犯罪作为背景拍一个情怀片,大概也只有钟孟宏做得出来。其实是两部电影,纳豆和许冠文的部分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出色精彩,简直可以五星,但戴立忍和庹宗华部分是败笔,表演和台词都怎一个尴尬了得,这部分大刀阔斧删减是不是会更好。四星是出于对导演的风格一如既往的喜爱。
55/100,作者电影课。影像上对色泽和光比的控制还是让这电影至少看起来很漂亮。除此外再也没有任何趣味,也或许是我get不到。
沙发塑胶聊审美,木锯头颅咬根烟;哭爸蹭饭不容易,黄鸭闪闪聊人生;小笼包和停车位,江湖道义和数学诊疗;人越老拥有的越少,生日树下喝早茶。闷骚滑头和老出租的简单怪奇公路行,冷幽默,狠台湾
和去年的《树大招风》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入戏比较缓慢,剧本精雕细琢,对白较多,但因为演出出色而掩盖一些乏味。
奇怪的电影,不晓得在干嘛……
又看哭了是什么水平…
为了戴立忍看的,非常一般
其实前面觉得纷乱,甚至尴尬,尤其是戴立忍和庹宗华现场对话,竟然莫名出戏。但是许冠文一出场,就太好了,是那种冷面下,一点点曾经的热,搜肠刮肚地给你掏出来,几乎是连皮带肉的,那血却风干了,有了自嘲的余地,也有了回环连杀的况味。这人啊,都不用悲在白了少年头,就单是一阵子落寞,也够你慢慢咀嚼什么叫做拥有的似乎越来越多,实质上是反过来的。好爱听他讲故事,一字一句,烧得越来越滚。于是当那屉小笼包出现的时候,鼻头居然忽地一酸。原来已是2016年国庆标记想看的电影了,时间真快。三星半。(也是没想到在这电影里,看到鸡排泄时的高清动作……完了。)
細想還是有那股悵惘的:毒販、出租車司機,所有人都想一路順風,結果都在各自的人生里泥濘打轉。中途鋸頭盔、夜路日本歌還是心頭震了一下。情緒出來了,可惜敘事不合格。台灣電影希望少一點自溺。
鲜僧去啦里呀
想要荒诞,却有点故弄玄虚般地冗长拖沓。
纳豆从头到尾摆着一副臭脸像是所有人都欠他钱的样子,实在不是一个讨喜的主角;前面部分大道理讲太多了。
只能说到《阳光普照》的时候导演风格和艺术思想表达才真正通透了。本片还是杂糅了很多类型片元素,没有融会贯通,昆汀式的话痨,对剧情无帮助且没有更多指向性,喜剧公路片的两个人设,不管是阶层还是个性对立都没有很深的读解价值,既没有囧系列的密集喜剧梗交织,也没有绿皮书那样的文化内涵深层解读价值,好像都有涉猎但都没深入,葬礼的桥段非常蛇足,既不搞笑对剧情也没帮助,老司机如此占小便宜且抠门是怎么转换态度的,包括后来面对突然卷入的黑帮枪战,既没有抱怨纳豆,且没有感动多么惊骇?你卷入了送毒案,不问因果,絮絮念自己的小笼包,这事不可信。感觉导演赋予很多性感标签或有意思的桥段硬加到人物身上。让人物很奇怪地各种小反转,包括纳豆后来如何就敢拿毒品钱给老司机?老戴的角色也是,逻辑都缺乏交代,所有的转折事件和人都没动机。
发自内心的喜欢,发自内心的孤独。
6.9无感但还可以就是说不出所以来 其实于我大多都没法说所以的(认了吧)都演得挺好 还血腥哈哈 台湾的戏一如既往地充斥人情味道即使黑帮的——相较港式的黑帮戏我就远离 可能因为曾经看过不少其实不多可能本来就不喜欢想想自己好像就是从那块踱过来的 厌了吗可能 但总觉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戴老师拱着背的样子像极了成龙先生现在的姿态